第二节 教育方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81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教育方针
分类号: G40-058
页数: 2
页码: 783-7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朝廷公布“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
关键词: 慈溪县 教育管理 教育方针

内容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朝廷公布“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民国18年(1929),政府提,出党化教育方针,定三民主义为教育宗旨。后以“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共同校训。
  解放后,根据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性质和“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优先招收工农子女入学。1954年初中、师范招生,工农子弟录取比例分别为39.7%、38%;翌年各增至68.1%、61.2%。并刷新教育内容,开展“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教育;在教学上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克服“三脱离”(脱离政治、脱离实际、脱离劳动)现象。1957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我国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进一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和成为劳动者的教育,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还组织师生参加“三大革命”(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运动。在较大的中、小学建立党支部。1958年,浮夸风波及学校,教育方针受到片面理解,学校盲目发展,师生劳动过多。1959年,慈溪县东山中学平均每个学生下乡劳动长达2个月。教学质量、师生健康水平下降。1961年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学生中开展学雷锋活动,学校教育又纳入以教学为主的轨道,但又出现片面抓智育的倾向。1960~1964年间,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读,出现加班、加点、抢课、作业成堆、考试成灾、分数排队现象。浒山中学初三年级1964年上半年第一至七周间,各课共考试21次,平均每2天考1次。1965年提出全面安排时间,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文化大革命”中,党的教育方针受到歪曲,宣扬“造反有理”、“读书无用”,阶级斗争成为主课,以劳动代替教育。1978年后,学校由乱到治,党的教育方针又开始得到全面贯彻。1980年提出“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智能的培养和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1981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增设品德教育课,大力加强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1982年,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全民文明礼貌月”、“学雷锋,创三好”等活动。1985年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克服偏重智育,轻视体育,片面迫求升学率,忽视政治思想教育的倾向,采取健全学校政治工作机构,坚持正面教育,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多种活动等措施,促进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