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教育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812
颗粒名称: 第六章 教育管理
分类号: G40-058
页数: 5
页码: 782-7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教育管理、管理体制、教育方针、校舍设备的情况。
关键词: 慈溪县 教育管理 教育科技

内容

第一节 管理体制
  清宣统元年(1909)至民国时期有劝学所、教育科、教育局等。解放后,县教育部门几经易名和撤并,1977年9月建立慈溪县教育局。清末学堂置堂长或学监,总揽校务。民国时期,公立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私立学校设校董会,决定重大事项,日常工作则由校长负全责。
  解放后,较大学校实行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主委(或称校长)负责制。1950年建立区、乡中心小学,负责所在地区学校辅导工作。1955年,全县设区镇中心小学11所,辅导点(校)31所。1956~1957年一度撤销,建8区4直属镇的小学学区,设学区辅导员和政治辅导员各1人。不久恢复区镇中心小学。1959年,大公社设文教卫生委员会,学校视党员数量,先后单独或联合建立党支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城镇中小学,公社派贫下中农代表管理农村学校。建立以工人、贫下中农为主体的“三结合”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取代原领导班子,干扰教育秩序。1971年配备教育干部,设8区1镇教育办公室。1983年撤销,恢复9所区镇中心小学。1985年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县办完全中学,乡镇办初级中学和小学。1987年,7所区中心小学改为镇中心
  小学,,另设区(镇)辅导学校,担负各乡初中、小学辅导任务。
  第二节 教育方针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朝廷公布“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民国18年(1929),政府提,出党化教育方针,定三民主义为教育宗旨。后以“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共同校训。
  解放后,根据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性质和“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优先招收工农子女入学。1954年初中、师范招生,工农子弟录取比例分别为39.7%、38%;翌年各增至68.1%、61.2%。并刷新教育内容,开展“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教育;在教学上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克服“三脱离”(脱离政治、脱离实际、脱离劳动)现象。1957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我国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进一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和成为劳动者的教育,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还组织师生参加“三大革命”(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运动。在较大的中、小学建立党支部。1958年,浮夸风波及学校,教育方针受到片面理解,学校盲目发展,师生劳动过多。1959年,慈溪县东山中学平均每个学生下乡劳动长达2个月。教学质量、师生健康水平下降。1961年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学生中开展学雷锋活动,学校教育又纳入以教学为主的轨道,但又出现片面抓智育的倾向。1960~1964年间,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读,出现加班、加点、抢课、作业成堆、考试成灾、分数排队现象。浒山中学初三年级1964年上半年第一至七周间,各课共考试21次,平均每2天考1次。1965年提出全面安排时间,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文化大革命”中,党的教育方针受到歪曲,宣扬“造反有理”、“读书无用”,阶级斗争成为主课,以劳动代替教育。1978年后,学校由乱到治,党的教育方针又开始得到全面贯彻。1980年提出“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智能的培养和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1981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增设品德教育课,大力加强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1982年,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全民文明礼貌月”、“学雷锋,创三好”等活动。1985年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克服偏重智育,轻视体育,片面迫求升学率,忽视政治思想教育的倾向,采取健全学校政治工作机构,坚持正面教育,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多种活动等措施,促进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第三节 校舍设备
  校舍清末、民国时期,大都以庵庙、祠堂、寺院和搭建的草舍为校舍。
  解放后,政府重视校舍建设。土改时,留下部分土地供建设校舍、操场用。自1952年至1965年,多数年份均有基建拨款,基建面积共2万多平方米。其中1954年省拨款6.5万元建造县立初中14个教室,面积1098.925平方米;拨款9.5万元建造姚北初中办公室和12个教室,面积1397.5平方米。1964年,新加坡侨胞蒋卓甫和港胞蒋仲甫捐资兴建卫前公社光明小学,面积625平方米。
  “文化大革命”中,教育事业盲目发展,建校舍23416平方米,但多因陋就简,危房又未及时修理,校舍条件很差。1978年后,重视危房维修和新建校舍。1978~1987年,基建维修共投资1729.55万元,新建校舍面积72046平方米。1978~1982年计维修危房11600平方米,1984~1987年共排除危房5.99万平方米。其间,外资资助教育有发展,1984年,旅美华侨王广捐港币10万元新建任家溪小学;1986年,港胞沈文祺在师桥镇初中建造文祺教学楼;1987年,港胞姚云龙捐港币100万元在鸣鹤镇建造云龙中学。
  1987年,学生人均占用校舍小学3.43平方米,中学4.99平方米。全日制小学校园占地1585.2亩,校舍面积38.03万平方米。
  设备
  新中国建立后,依靠政府拨款和学校勤工俭学,配发、新置、修缮教学设备,办学条件有显著改善。“文化大革命”中,教师下放,校产瓜分,损失严重。80年代,教学设备改善迅速。1981~1982年,县教育局购置课桌椅2300余套,配发学校。1982年2月,建立县教学仪器管理站。4月,经省教育厅批准,建立16个初中实验中心。1983年,慈溪被定为省首批17个电化教育试点县(市)之一。1984年起,县内先后设立5所电化教育试点学校。1985年1月建立13个教育电影放映点。自1978年至1987年,全县支出设备购置费346.68万元。已有仪器室131个,实验室61个,专职管理员、实验员53人,初中实验中心18个。普教仪器配备符合一类标准的中学10所,小学17所。
  自1982年始,每年发图书费4~6万元,至1987年,中小学约有图书30万余册。县办学校都有图书室、阅览室和卫生室。师生饮用清洁水问题大多已解决。1987年,中小学有体育活动场地376700平方米。400米跑道标准运动场1个,200米跑道运动场9个。
  第四节 经费和勤工俭学
  经费来源
  晚清时期,教育经费由学费、学田收入、官款支拨、地方公款提充、工商界派捐和私人乐助等解决。民国始,县立学校由县支拨,区、乡镇学校由地方筹款,私立学校则由私人捐助。民国26年(1937)起,县办学校经费由县统收统支,但无保障。29年,省规定改亩谷捐为学谷捐,并在店住屋捐、筵席捐、置产捐等项下,附征教育捐二至五成以补不足。后曾发动捐献文化谷,终因民生凋敝而筹措困难。
  解放初,除个别公立学校外,经费以地方自筹为主,政府酌情补助。1958年后,提出“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提倡群众办学,政府适当补助。以后国家拨款逐年增加,并采取多渠道筹措的办法解决教育经费。
  几个年份教育事业费支出数及占县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1965年为115.82万元,占34.02%;1980年为445.29万元,占24.20%;1985年为926.7万元,占26.02%;1987年为1139.31万元,占23.96%。
  中小学生人均教育事业费支出额,小学生:1965年17.52元,1980年19.25元,1985年54.35元,1987年71.76元;中学生,1965年69.66元,1980年56.14元,1985年111.85元,1987年127.57元。
  经费管理
  解放前,私立小学由校董会管理,其他学校建立基金保管委员会,但多不健全。解放后,除县属中学单独建帐、审计外,其他学校采用县、区、乡3级财务管理制度。县教育局定期组织互审,不定期地会同财政局组织检查。1985年1月起,试行“基本定额和专项拨款包干使用”的管理办法。全年一次性分配到各区和县属中学,各区安排到各乡镇中小学。1986年1月起,随着乡(镇)财政建立,除县属学校仍由县直接拨款外,各乡镇中小学经费列入乡镇财政。
  勤工俭学
  锦堂学堂于宣统二年(1910)、三年先后置地几十亩栽桑植棉,供学生实验,为少数学校实施勤工俭学之肇始。
  1950年,县境受灾,学生入学困难,周巷第一、第二中心小学,组织贫苦学生半天读书、半天劳动,以劳动收入解决书籍费。1953年,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开展勤工俭学,姚北初级中学等校师生进行劳动建校。1958年,中小学普遍办“小三场”(工场、农场、饲养场),至年底统计,全县办工厂2000多个,有农场土地近千亩。1961年纠正劳动过多的倾向,将劳动纳入正常教学计划,继续坚持勤工俭学。1964年后,有的学校实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
  “文化大革命”期间,建立学工、学农基地,再次产生过多参加劳动的倾向,1978年后得以纠正。
  1974年,校办工厂逐渐发展,至1979年已有60个,总产值202万元,纯收入57.51万元,相当于当年教育经费的13.8%。1980年后建立县校办工业公司和勤工俭学办公室。1987年,全县有317所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学农基地15个,土地41亩,工厂190个,第三产业企业23个,总收益达353.4万元,其中97.9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县教育局被评为全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勤工俭学办公室被评为宁波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1988年,勤工俭学办公室又被评为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