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80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小学教育
分类号: G620
页数: 3
页码: 767-7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兴办新学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学制”颁布前,慈溪已兴新学,大多由义塾改办或教会新办。
关键词: 慈溪县 普通教育 小学教育

内容

兴办新学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学制”颁布前,慈溪已兴新学,大多由义塾改办或教会新办。教会办的有观海卫圣约翰学堂、仁爱小学堂、鸣鹤场圣保罗学堂,掌起桥恩泽学堂等,均建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由义塾改办的有观海卫安定学堂(光绪二十年)、宓家埭畬经学堂(光绪二十四年)等,在观海卫、沈师桥、鸣鹤场还建有4所女学堂。至宣统元年(1909),全县有小学堂38所,著名的有锦堂两等小学堂和东城女校等。现县境龙山及原姚北地区,新学亦先后兴办,光绪年间,两地区合计约有小学堂13所。龙山所有演进学堂(光绪二十八年),浒山有三山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年)。天元有开智学堂(光绪三十一年),此外逍路头、白沙、长河等地,也陆续出现教会学校。女子小学则有浒山三山两级女学堂(宣统元年)。至宣统三年,龙山地区发展至6所,姚北逍林、浒山、横河、周巷、长河地区18所。加上观城地区9所,现县境合计33所(不含教会学校及女校)。
  实施国民教育民国初,新学继续发展,民国12年(1923)实施壬戌学制,修业年限定为6年,初、高两等小学堂分别称初级小学、完全小学,是年,全县有小学120所,入学儿童7311人。至18年发展至142所,其中初小107所,完小35所,入学儿童11928人。24年实施义务教育,并开办1年制短期小学和简易小学,专收9~12岁儿童,施以最低限度的国民教育,全日制小学中还附设短期小学班及随习班。是年有完小36所,初小160所,短小32所,入学儿童19184人。29年推行国民教育制,设乡镇中心国民学校43所,保国民学校187所,另有私立完小3所,初小5所,合计238所,在校学生20964人,另有2688人已享受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68%。抗日战争时期,小学教育遭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曾短期复苏,至36年有小学214所,在校学生计21263人,教师665名。现县境龙山、逍林、浒山、长河、周巷、横河、庵东各地教育发展情况亦大致相似。按现县境统计,25年有小学142所265班,有学生12175人。至1949年,有小学216所412班,在校学生16799人,教职工583人,其中专任教师379人。
  发展社会主义小学教育解放初,人民政府对旧学校采取“维持原状,逐步改造”的方针,逐步形成社会主义的小学教育网。1952年下半年小学转为公立。同年开始实行五年一贯制,1年后停止。1953年,贯彻“整顿巩固,重点发展,保证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和“关于纠正学校中混乱现象”的指示。1955年,全县有小学260所,学生37663人。是年推行小学民办,下半年有民办校、民办班学生2742人;1956年上半年又有部分公立小学和班级转为民办。1958年,学校增至708所,学生达86665人。经1961调整,1962年下半年,有62所公立小学、88个班级,95名教师转为民办。1964年,积极发展简易小学,旋改称耕读小学。1965年,全县有小学生110520人(内耕读小学学生27694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公立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学校管理混乱,教育质量下降。
  1978年再次整顿教育事业,调整学校布局。1981年建立公社中心小学。1983年改为乡镇中心小学。至1984年,学龄儿童入学率99.1%,巩固率99.3%,毕业率97.5%,普及率93.8%,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县。1986~1987年,先后有浒山、观城、周巷、横河、庵东、掌起、坎墩、范市等21个乡镇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1987年,全县共有小学356所,学生59777人。自1954年至1987年共毕业小学生401718人。
  学校选介
  慈溪县实验小学。创办于1960年,原为浒山中学(现慈溪中学)附设小学部。1962年单独建校,定名为慈溪县实验小学,试行五年一贯制,进行教改实验。1972~1975年间,办有附设初中班。1978年列为县和宁波地区的重点小学。1982年迁至宝兴弄。1986年起开展整体实验,效果显著。1965~1987年有毕业生3459人,其中初中毕业生479人。校少先队曾被评为省红花集体和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先进集体。学校多次被评为宁波地区(市)和浙江省先进集体。1988年,国家教委授予“全国德育先进集体”称号。1987年,学校有21个班级、学生1178人,教职工61人。校园占地10亩,建筑面积4490平方米。有校办印刷厂和交通工程机械厂等。
  锦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原锦师附小在东山头乡,即今之东山头乡中心小学。现附小前身为胡氏尚义堂经塾,光绪二十年改安定学堂,抗战前后为观海卫中心国民学校。解放后为观城区、镇中心小学,1987年9月改锦堂师范附属小学。1950年7月,校成立中国少年儿童队,和莫斯科501中学的少年儿童建立通信联系。501中学大队部还请中国留苏同志专程来学校和队员联欢。1984年拆建校舍,美化校容校貌,成为全县花园式学校之一。1987年9月,学校本着“整体设计、单项落实、专题深入、综合优化”精神,开展“整体综合优化”的教改实验。第二课堂丰富多彩,以音乐、美术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特色基本形成。1987年有班级11个、学生613人、教职工37人。校园占地7.5亩,建筑面积2325平方米。办有教学设备厂。
  鸣鹤镇中心小学。前身为敬乐两等小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以后校名多次更改,校址几经迁徙,现址翁家岙岑家园。现有校舍3115平方米,16个班级、722名学生,有教师34人。学校在“三算”(珠算、口算、笔算)结合和珠算式心算教学中获重大成果。1984年迄今,在县、市、省、全国各级珠算比赛中名列前茅。1986年夺得全国第六届小学珠算通讯赛加减算冠军。1987年浙江省第四届小学生珠算通讯赛,17名学生参赛,得一等奖15名,二等奖2名。同年,5名小选手应聘至深圳,连演10场,技惊四座。港胞姚云龙赠送金盾1块,上镌“神机妙算”4字。1988年7月,4名学生与日本大、中、小学生珠算、口算代表团在杭州进行竞技较量,夺得前四名,当年被评为宁波市“尊师重教”10件大事之一。《解放日报》等7家报纸、3家电视台报道了他们的事迹。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