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普通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79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普通教育
分类号:
G620
页数:
7
页码:
766-7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普通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的情况。
关键词:
慈溪县
普通教育
教育科技
内容
第一节 学前教育
1951年始办公立幼儿园,1955年4月,建县机关幼儿园。1957年下半年起,逐年有幼儿师范毕业生充实教养员队伍。1958年,提倡“村村办幼儿班”县配幼教干部,建立县、区、公社3级幼教辅导网,园数骤增至311所,334班,,入园幼儿14633人。1961年后锐减,至1965年只剩5所、12班,在园幼儿427人。
1973年、1976年又有较大发展,至1979年有134所,217个班级,在园幼儿6922人。1981年上半年,贯彻国家、集体、个人一齐办的方针,建立县幼托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区、乡、镇相继成立幼托组织。1983年,县设幼儿教研员。1985年起,部分小学附设学前班。
至1987年,全县有幼儿园249所、494班、在园幼儿18200人。其中教育部门办的2所、9班、369人,集体办的230所、445班、16762人(含小学附设学前班109班、4810人)。其他部门办的17所、40班、1069人。共有教职工669人,其中专职教养员650人。此外,各地还有不少个人办的常年或季节性幼儿园。
幼儿园选录
庵东镇幼儿园。1952年2月附设于庵东盐区中心小学,1955年分设。1959年,民办庵东乐园并入,1987年有5个班,幼儿178人,教职工9人。1952~1987年,大班结业幼儿逾1600余人。
慈溪县机关幼儿园。1955年4月建,1969年底停办。1980年复设于水门支路,新建校舍1260平方米,6个班级。1987年下半年增至10个班级,计幼儿6班、212人,托儿4班、90人,教职工26人。至1987年,累计大班结业230人。
慈溪县实验幼儿园。1980年9月建,附设于实验小学。1983年8月独设,迁浒山镇茶亭弄。后几经扩建。至1987年,有建筑面积1070平方米,9个班级,幼儿329人。该院还承担全县幼儿教师辅导任务,多次被评为宁波市幼教先进集体。1980~1987年,共结业大班幼儿740人,培训幼师89人次,辅导1973人次。
周巷镇中心幼儿园。前身是周巷区中心小学幼儿班,建于1953年,后停办,1958年恢复。园址几经迁徙,现址在周巷镇东街。1982年起改集体办,始名周巷镇中心幼儿园,先后得到县妇联、镇人民政府和镇工厂企业拨款支持。1985年还获得美籍华人吴成基(吴仙标之父)赠款1.5万元(人民币)。至1987年有9个班级,幼儿458人,教职工13人。自1982年至1987年共结业6届,计604人。因长期坚持勤俭办园,事业发展较快,1983年、1984年及1987年分别被评为宁波地区和浙江省幼教先进单位。
第二节 小学教育
兴办新学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学制”颁布前,慈溪已兴新学,大多由义塾改办或教会新办。教会办的有观海卫圣约翰学堂、仁爱小学堂、鸣鹤场圣保罗学堂,掌起桥恩泽学堂等,均建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由义塾改办的有观海卫安定学堂(光绪二十年)、宓家埭畬经学堂(光绪二十四年)等,在观海卫、沈师桥、鸣鹤场还建有4所女学堂。至宣统元年(1909),全县有小学堂38所,著名的有锦堂两等小学堂和东城女校等。现县境龙山及原姚北地区,新学亦先后兴办,光绪年间,两地区合计约有小学堂13所。龙山所有演进学堂(光绪二十八年),浒山有三山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年)。天元有开智学堂(光绪三十一年),此外逍路头、白沙、长河等地,也陆续出现教会学校。女子小学则有浒山三山两级女学堂(宣统元年)。至宣统三年,龙山地区发展至6所,姚北逍林、浒山、横河、周巷、长河地区18所。加上观城地区9所,现县境合计33所(不含教会学校及女校)。
实施国民教育民国初,新学继续发展,民国12年(1923)实施壬戌学制,修业年限定为6年,初、高两等小学堂分别称初级小学、完全小学,是年,全县有小学120所,入学儿童7311人。至18年发展至142所,其中初小107所,完小35所,入学儿童11928人。24年实施义务教育,并开办1年制短期小学和简易小学,专收9~12岁儿童,施以最低限度的国民教育,全日制小学中还附设短期小学班及随习班。是年有完小36所,初小160所,短小32所,入学儿童19184人。29年推行国民教育制,设乡镇中心国民学校43所,保国民学校187所,另有私立完小3所,初小5所,合计238所,在校学生20964人,另有2688人已享受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68%。抗日战争时期,小学教育遭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曾短期复苏,至36年有小学214所,在校学生计21263人,教师665名。现县境龙山、逍林、浒山、长河、周巷、横河、庵东各地教育发展情况亦大致相似。按现县境统计,25年有小学142所265班,有学生12175人。至1949年,有小学216所412班,在校学生16799人,教职工583人,其中专任教师379人。
发展社会主义小学教育解放初,人民政府对旧学校采取“维持原状,逐步改造”的方针,逐步形成社会主义的小学教育网。1952年下半年小学转为公立。同年开始实行五年一贯制,1年后停止。1953年,贯彻“整顿巩固,重点发展,保证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和“关于纠正学校中混乱现象”的指示。1955年,全县有小学260所,学生37663人。是年推行小学民办,下半年有民办校、民办班学生2742人;1956年上半年又有部分公立小学和班级转为民办。1958年,学校增至708所,学生达86665人。经1961调整,1962年下半年,有62所公立小学、88个班级,95名教师转为民办。1964年,积极发展简易小学,旋改称耕读小学。1965年,全县有小学生110520人(内耕读小学学生27694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公立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学校管理混乱,教育质量下降。
1978年再次整顿教育事业,调整学校布局。1981年建立公社中心小学。1983年改为乡镇中心小学。至1984年,学龄儿童入学率99.1%,巩固率99.3%,毕业率97.5%,普及率93.8%,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县。1986~1987年,先后有浒山、观城、周巷、横河、庵东、掌起、坎墩、范市等21个乡镇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1987年,全县共有小学356所,学生59777人。自1954年至1987年共毕业小学生401718人。
学校选介
慈溪县实验小学。创办于1960年,原为浒山中学(现慈溪中学)附设小学部。1962年单独建校,定名为慈溪县实验小学,试行五年一贯制,进行教改实验。1972~1975年间,办有附设初中班。1978年列为县和宁波地区的重点小学。1982年迁至宝兴弄。1986年起开展整体实验,效果显著。1965~1987年有毕业生3459人,其中初中毕业生479人。校少先队曾被评为省红花集体和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先进集体。学校多次被评为宁波地区(市)和浙江省先进集体。1988年,国家教委授予“全国德育先进集体”称号。1987年,学校有21个班级、学生1178人,教职工61人。校园占地10亩,建筑面积4490平方米。有校办印刷厂和交通工程机械厂等。
锦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原锦师附小在东山头乡,即今之东山头乡中心小学。现附小前身为胡氏尚义堂经塾,光绪二十年改安定学堂,抗战前后为观海卫中心国民学校。解放后为观城区、镇中心小学,1987年9月改锦堂师范附属小学。1950年7月,校成立中国少年儿童队,和莫斯科501中学的少年儿童建立通信联系。501中学大队部还请中国留苏同志专程来学校和队员联欢。1984年拆建校舍,美化校容校貌,成为全县花园式学校之一。1987年9月,学校本着“整体设计、单项落实、专题深入、综合优化”精神,开展“整体综合优化”的教改实验。第二课堂丰富多彩,以音乐、美术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特色基本形成。1987年有班级11个、学生613人、教职工37人。校园占地7.5亩,建筑面积2325平方米。办有教学设备厂。
鸣鹤镇中心小学。前身为敬乐两等小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以后校名多次更改,校址几经迁徙,现址翁家岙岑家园。现有校舍3115平方米,16个班级、722名学生,有教师34人。学校在“三算”(珠算、口算、笔算)结合和珠算式心算教学中获重大成果。1984年迄今,在县、市、省、全国各级珠算比赛中名列前茅。1986年夺得全国第六届小学珠算通讯赛加减算冠军。1987年浙江省第四届小学生珠算通讯赛,17名学生参赛,得一等奖15名,二等奖2名。同年,5名小选手应聘至深圳,连演10场,技惊四座。港胞姚云龙赠送金盾1块,上镌“神机妙算”4字。1988年7月,4名学生与日本大、中、小学生珠算、口算代表团在杭州进行竞技较量,夺得前四名,当年被评为宁波市“尊师重教”10件大事之一。《解放日报》等7家报纸、3家电视台报道了他们的事迹。
第三节 中学教育
慈溪县第一所中学——慈湖中学堂,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建于慈湖书院旧址,三十二年改名慈溪中学堂,宣统二年停办。民国23年(1934),县长成应举、旅沪商人秦润卿等在县城重设中学,名慈溪县立初级中学,县城被日军占领后被迫停办。31年夏,分东、西、北3区复课,抗战胜利后返原址复校。1949年7月由县人民政府接办,1953年改为完全中学。1954年县境调整后,划归余姚县,现属宁波市江北区。
现境中学始办于民国时期。民国27年建周巷中学生补习学校,同年改私立周巷战时中学,2年半后停办。
民国31年9月,中共慈镇县工委在龙山巩院领导创办私立凤湖初中,翌年10月停办。民国36年10月,周巷镇建私立姚江初级中学,设吴家路和美丰酱园旧址。至1949年解放时,该校有学生180名,教职工10人,1950年2月停办。
为解决小学毕业生升学困难,1951~1952年间,现境部分中心小学附设初中班,1955年着手布点建中学,中学教育得到迅速发展。至1957年,全县共有中学6所,即:慈溪县第一初级中学,建于1952年,设址龙山山下村,曾名镇海第二初级中学、慈溪初级中学,后定名龙山中学。慈溪县第二初级中学,建于1955年,设址东山头锦堂师范内。县第三初级中学,建于1951年秋。曾名余姚县私立姚北初级中学、慈溪县私立周行初级中学,1956年由政府接管,后定名周巷中学。慈溪县第四初级中学,1957年新办,设址逍林镇。庵东初级中学,建于1956年,设址庵东镇。慈溪中学,1956年新建,设址浒山镇,为县境唯一的完全中学。6校合计56班,在校学生2983名。
1958年大办教育,新建慈溪县第五初中于明湖公社,后定名杜湖中学。第二、三初中先后改办完中,各乡镇均不顾条件大办初中。是年底,全县有完中3所,初中42所,在校学生增至7034人。至1960年,第一初中也改办完中。1961年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撤销龙山中学高中部,改潮塘初级中学、胜山初级中学为小学附设初中部。至1962年,全县中学计20所,其中完中6所,合计115班、3810人,有教职工336名,中专任教师218名。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学教育遭到严重干扰。1966~1968年,学校“停课闹革命”,干部、教师多数受到冲击。1968年秋陆续复课,实行工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开展所谓“教育革命”推行“初中不出队,每个公社有完中或初中附设高中班”原有完中教师分配下伸到公,社中学。1969年高、初中学制均改为2年制。教育事业,又一次盲目发展,至1977年,全县有高中65所,初中3所,附设初中班的小学350所,在校学生增至55207名,为1966年的8.83倍。1978年起,再次调整教育事业,初中仍改为3年制,浒山中学改慈溪中学,另将浒山镇一校改浒山镇中学。至1980年,完成初中改制,全县有高中11所,初中66所,小学附设初中68所,在校学生33973人。
1983年9月起,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试点。长河中学改为慈溪县农村职业技术学校,1984年完成高中改3年制,并实施“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至1987年,全县有完中或高中9所,即慈溪中学、龙山中学、观城中学、逍林中学、横河中学、浒山中学、坎墩中学、周巷中学、庵东中学,有初中55所,每乡1所,大都以乡名命名,全县在校学生高中5524人,初中31213人。
1955~1987年,全县共毕业初中生167419人、高中生42477人,1977~1987年共输送高校学生3732人、高中专1359人、高中技校468人。
学校选介
慈溪中学。位于浒山镇环城北路,1956年9月创办,至1987年,校名更迭过6次,1978年9月定今名。规模由初创时的6班,学生294人,教职工27人,发展到1987年的高中15班,学生799人,初中13班,学生787人,教职工131人。学校占地55.7亩,建筑面积15693平方米。有图书5万余册,理化实验开出率95%以上。1960~1962年实行过幼儿、小学、中学“一条龙”办学体制。1979年起,高中面向全县招生。学校自开办至1987年,共培养高中毕业生5195人,初中毕业生5350人。其中1977年以来向高校输送新生1564人,向中专技校输送291人。另外,培养师资280余人。该校在1959年评为省先进单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施“班主任五到场”、“教学五认真”、“开辟第二课堂”、“寓德育于教学活动之中”等措施,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多次在省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在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被评为省先进单位,并获省航模活动业余训练先进集体称号,还多次获奖。1981年起列为省重点中学,并连续7年评为县、地(市)先进集体。
周巷中学。在周巷镇东街。1951年秋创办时名余姚县私立姚北初级中学,1955年6月改慈溪县私立周行初级中学。次年9月改公立,定名浙江省慈溪第三初级中学。1958年改办完全中学,1959年称周行中学,1981年改今名。1987年有高中18班、1172人,初中3班、172人,教职工103人。校园占地48亩,建筑面积10253平方米。自创办至1987年已培养初、高中毕业生16000余人。
凤湖初级中学。校址在龙山的巩院,民国31年9月,中共慈镇县工作委员会领导创办,中共党员李健民负责党的工作。坚持“团结御侮,抗日救亡”方针,组织学生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开展反“清乡”斗争。32年10月25日,汪伪军镇北保安团姚华康率士兵包围学校,胁迫“凤中”迁往敌据点澥浦。在反迫迁斗争中,学校组织20余名学生成立流动训练班,采取半军事化形式坚持学习。12月下旬,气候转寒,为避日伪扫荡而停办。先后有5名学生参加抗日部队,10余名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10月25日在原址举行复校典礼。1987年,学校有6个班级,253名学生,18名教职工。校园占地8亩多,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