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编 教育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793
颗粒名称: 第二十三编 教育科技
分类号: G322.7
页数: 38
页码: 763-8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慈溪,北宋有县学,南宋有书院、私塾,元有义学,明有社学,清朝后期义塾崛起,文风蔚然。
关键词: 慈溪县 教育 科技

内容

慈溪,北宋有县学,南宋有书院、私塾,元有义学,明有社学,清朝后期义塾崛起,文风蔚然。清末,废科举、创新学。辛亥革命后,学堂改称学校,新学发展较快。民国后期,战事频仍,民生调敝,教育事业萎缩。解放时,全县有中、小学217所,学生17183人。解放后,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县境调整后,1955年,全县有中学3所,学生1814人,小学260所,学生37663人。1958年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先后两次盲目发展,经调整、整顿,得到纠正。1983年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开始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至1984年,基本上扫除青少年中的文盲,普及初等教育,1985年,实施“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调动了地方办学积极性。1986年,浒山等6乡镇率先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至1987年,全县有全日制中、小学420所,教职工4945人,在校学生9651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3%,逐步形成由普通教育、师范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服务机构组成的较完整的教育网络。
  民国时期,科技人员寥寥无几,亦无科技管理机构。解放后,科技人员逐年增加,科技组织相继建立,科技工作由农业逐步向工业扩展。1982年贯彻执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方针,开展体制改革,实行科技普及与成果推广相结合、引进技术与传统技艺相结合、科技开发与横向科技协作相结合,逐步形成科学研究及应用、推广体系,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工农各业的振兴。1980~1987年,乡办以上工业企业的科技进步年均增长速度达4.122%。技术进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上升至23%。
  第一章 旧教育
  第一节 私塾
  南宋乾道六年(1170)沈恒(字维时)辞官居家,建学塾海隅书屋,自任塾师,义教乡里俊秀子弟。塾址,北面有河,沈恒又捐资架桥,便学生往来,被门人万琦等尊为“沈师桥”,后更以桥名镇,流传至今。
  民国初,家中设馆建塾,聘师教子的有浒山南门纲记、北门启记、马家路马朝盛等。贫寒士子在家设塾收教学生的亦屡见不鲜,据慈溪县国民教育调查统计,民国29年(1940)全县尚有改良私塾8所,塾师8人,学生244人;未改良的私塾5所,塾师5人,,学生110人。至31年均废止。
  义塾(义学),大都由当地热心公益者创设于宗祠、家庙、义庄中,也有单独建房的,均以私人捐助的学田收入为资,学生免费入学。清朝后期为义学鼎盛时期。现境中较著名的有:
  裘氏崇义堂义塾。清同治九年(1870)由裘普乔裘景恂叔侄等捐建于裘市,计捐银20396两,置农田285亩,灶田528亩。
  宓氏味根书塾。光绪五年(1879)宓于辰兄弟捐建。
  胡氏尚义堂经塾。光绪八年胡承先等创设于观海卫胡氏义庄。
  宓氏畬经堂义塾。光绪十七年宓彰孝宓起涛叔侄等创设于宓家埭,计捐银32918两,置农田468亩,灶田386亩,山田23.8亩。
  三管义塾。道光廿一年(1841)以出卖晏海塘塘下部分涨地所得之资创设于上林都向头司城,并以其余涨地租息之一半充作经常费用。
  遗安义塾。光绪年间张午炎等捐建于云漾乡。
  凤湖义塾。道光十一年方大品、方城、方家盛等捐建于凤浦岙。
  邱氏启文义塾。光绪元年(1875)邱绍槐发起创建于邱洋村。
  虞氏龙文义塾。光绪间虞守煌捐建于伏龙山下。
  上述义塾,至清末民国初大都改办学堂或学校。
  第二节 书院
  慈溪县历史上有慈湖、杜洲、德润、石坡、宝峰、屿湖、东泉、西溪、宝阴等书院,其院址仅杜洲书院在现境。声名最著的慈湖书院,由沿海制置使、知庆元府事刘黻创建于南宋咸淳七年(1271)院舍在宝谟阁学士、大中大夫杨简旧宅附近,处慈湖畔,杨又自号慈湖,遂名慈湖书院。,清道光六年(1826)县人捐银3万两,由知县黄锡祚迁建于普济寺前,计屋3进,前为堂、中为楼、后为居室,,两庑为学舍。元、明、清3朝书院虽屡经兴废迁徙,均未搬离今慈城镇。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慈湖中学堂。
  现县境历史上较有名的书院有:
  高节书院。南宋咸淳七年(1271),刘黻等建于石堰客星山严光墓左,规模宏敞,可容生徒200人。明洪武间,千户刘巧住取用书院材料,在三山所(现浒山镇)营建演武厅,遂废。
  杜洲书院。在杜湖畔,一说在东墟埠。元至大二年(1309)童金为祀其祖童居易(南宋),建义学,先庐侧。计屋55间,捐田400亩。元统二年(1334),以童居易人称杜洲先生,请额“杜洲书院”。清全祖望《杜洲六先生书院记》云:其时甬上书院,“以杜洲为最盛..盖仿佛四大书院之规制而为之”。明洪武初,废斋宇,田土归官,祭器、书籍均散失。
  文蔚书院。清初,建浒山书院于今浒山镇小山墩。不久停办,改文昌阁。同治二年(1863)由云柯、梅川、上林、龙泉4乡殷户集资改建文蔚书院。同治十二年扩建。光绪三十,年(1904)以院产为常年经费,在莲花庵改办三山学堂。
  云柯书院。光绪二十三,年许寿祺、陈以钧等发起,张午炎、张矞、张煜垣等出资建于历山西麓仙坛。光绪二十九年,胡启熊遵其姊遗嘱捐银1800元,建造于历山西北大塘下(今潭南乡大古塘下村)。光绪三十年改办云柯高等小学堂。
  第三节 县学
  北宋雍熙元年(984),县令李昭文于县治(今慈城镇)建县学,在县署西40步;庆历八年(1048)徙建于县署东南1里;历宋、元、明、清各代,重建、修建、扩建54次。规模宏敞,至今还是浙东唯一保存完整的学宫。县令王安石撰有《慈溪县建学记》。元时学额,定府官子弟2人,民间子弟30人。明、清两朝学额,计廪膳生20名、增广生20名,附学生则无常额。县学内设教谕1人,训导1~2人。清末废科举,县学改办学堂。
  自唐迄清(光绪二十三年止)县人科举中选者共2239人。其中状元2人、榜眼1人、探花3人、会元2人、解元1,1人、进士507人、举人1123人、贡生590人。状元一为姚涞,明嘉靖二年(1523)中选;一为杨守勤,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中选。
  慈溪社学,据光绪《慈溪县志》载:“明,坊都隅十五处,乡都三十五处”,合计50处。雍正时,已俱废。
  第二章 普通教育
  第一节 学前教育
  1951年始办公立幼儿园,1955年4月,建县机关幼儿园。1957年下半年起,逐年有幼儿师范毕业生充实教养员队伍。1958年,提倡“村村办幼儿班”县配幼教干部,建立县、区、公社3级幼教辅导网,园数骤增至311所,334班,,入园幼儿14633人。1961年后锐减,至1965年只剩5所、12班,在园幼儿427人。
  1973年、1976年又有较大发展,至1979年有134所,217个班级,在园幼儿6922人。1981年上半年,贯彻国家、集体、个人一齐办的方针,建立县幼托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区、乡、镇相继成立幼托组织。1983年,县设幼儿教研员。1985年起,部分小学附设学前班。
  至1987年,全县有幼儿园249所、494班、在园幼儿18200人。其中教育部门办的2所、9班、369人,集体办的230所、445班、16762人(含小学附设学前班109班、4810人)。其他部门办的17所、40班、1069人。共有教职工669人,其中专职教养员650人。此外,各地还有不少个人办的常年或季节性幼儿园。
  幼儿园选录
  庵东镇幼儿园。1952年2月附设于庵东盐区中心小学,1955年分设。1959年,民办庵东乐园并入,1987年有5个班,幼儿178人,教职工9人。1952~1987年,大班结业幼儿逾1600余人。
  慈溪县机关幼儿园。1955年4月建,1969年底停办。1980年复设于水门支路,新建校舍1260平方米,6个班级。1987年下半年增至10个班级,计幼儿6班、212人,托儿4班、90人,教职工26人。至1987年,累计大班结业230人。
  慈溪县实验幼儿园。1980年9月建,附设于实验小学。1983年8月独设,迁浒山镇茶亭弄。后几经扩建。至1987年,有建筑面积1070平方米,9个班级,幼儿329人。该院还承担全县幼儿教师辅导任务,多次被评为宁波市幼教先进集体。1980~1987年,共结业大班幼儿740人,培训幼师89人次,辅导1973人次。
  周巷镇中心幼儿园。前身是周巷区中心小学幼儿班,建于1953年,后停办,1958年恢复。园址几经迁徙,现址在周巷镇东街。1982年起改集体办,始名周巷镇中心幼儿园,先后得到县妇联、镇人民政府和镇工厂企业拨款支持。1985年还获得美籍华人吴成基(吴仙标之父)赠款1.5万元(人民币)。至1987年有9个班级,幼儿458人,教职工13人。自1982年至1987年共结业6届,计604人。因长期坚持勤俭办园,事业发展较快,1983年、1984年及1987年分别被评为宁波地区和浙江省幼教先进单位。
  第二节 小学教育
  兴办新学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学制”颁布前,慈溪已兴新学,大多由义塾改办或教会新办。教会办的有观海卫圣约翰学堂、仁爱小学堂、鸣鹤场圣保罗学堂,掌起桥恩泽学堂等,均建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由义塾改办的有观海卫安定学堂(光绪二十年)、宓家埭畬经学堂(光绪二十四年)等,在观海卫、沈师桥、鸣鹤场还建有4所女学堂。至宣统元年(1909),全县有小学堂38所,著名的有锦堂两等小学堂和东城女校等。现县境龙山及原姚北地区,新学亦先后兴办,光绪年间,两地区合计约有小学堂13所。龙山所有演进学堂(光绪二十八年),浒山有三山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年)。天元有开智学堂(光绪三十一年),此外逍路头、白沙、长河等地,也陆续出现教会学校。女子小学则有浒山三山两级女学堂(宣统元年)。至宣统三年,龙山地区发展至6所,姚北逍林、浒山、横河、周巷、长河地区18所。加上观城地区9所,现县境合计33所(不含教会学校及女校)。
  实施国民教育民国初,新学继续发展,民国12年(1923)实施壬戌学制,修业年限定为6年,初、高两等小学堂分别称初级小学、完全小学,是年,全县有小学120所,入学儿童7311人。至18年发展至142所,其中初小107所,完小35所,入学儿童11928人。24年实施义务教育,并开办1年制短期小学和简易小学,专收9~12岁儿童,施以最低限度的国民教育,全日制小学中还附设短期小学班及随习班。是年有完小36所,初小160所,短小32所,入学儿童19184人。29年推行国民教育制,设乡镇中心国民学校43所,保国民学校187所,另有私立完小3所,初小5所,合计238所,在校学生20964人,另有2688人已享受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68%。抗日战争时期,小学教育遭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曾短期复苏,至36年有小学214所,在校学生计21263人,教师665名。现县境龙山、逍林、浒山、长河、周巷、横河、庵东各地教育发展情况亦大致相似。按现县境统计,25年有小学142所265班,有学生12175人。至1949年,有小学216所412班,在校学生16799人,教职工583人,其中专任教师379人。
  发展社会主义小学教育解放初,人民政府对旧学校采取“维持原状,逐步改造”的方针,逐步形成社会主义的小学教育网。1952年下半年小学转为公立。同年开始实行五年一贯制,1年后停止。1953年,贯彻“整顿巩固,重点发展,保证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和“关于纠正学校中混乱现象”的指示。1955年,全县有小学260所,学生37663人。是年推行小学民办,下半年有民办校、民办班学生2742人;1956年上半年又有部分公立小学和班级转为民办。1958年,学校增至708所,学生达86665人。经1961调整,1962年下半年,有62所公立小学、88个班级,95名教师转为民办。1964年,积极发展简易小学,旋改称耕读小学。1965年,全县有小学生110520人(内耕读小学学生27694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公立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学校管理混乱,教育质量下降。
  1978年再次整顿教育事业,调整学校布局。1981年建立公社中心小学。1983年改为乡镇中心小学。至1984年,学龄儿童入学率99.1%,巩固率99.3%,毕业率97.5%,普及率93.8%,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县。1986~1987年,先后有浒山、观城、周巷、横河、庵东、掌起、坎墩、范市等21个乡镇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1987年,全县共有小学356所,学生59777人。自1954年至1987年共毕业小学生401718人。
  学校选介
  慈溪县实验小学。创办于1960年,原为浒山中学(现慈溪中学)附设小学部。1962年单独建校,定名为慈溪县实验小学,试行五年一贯制,进行教改实验。1972~1975年间,办有附设初中班。1978年列为县和宁波地区的重点小学。1982年迁至宝兴弄。1986年起开展整体实验,效果显著。1965~1987年有毕业生3459人,其中初中毕业生479人。校少先队曾被评为省红花集体和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先进集体。学校多次被评为宁波地区(市)和浙江省先进集体。1988年,国家教委授予“全国德育先进集体”称号。1987年,学校有21个班级、学生1178人,教职工61人。校园占地10亩,建筑面积4490平方米。有校办印刷厂和交通工程机械厂等。
  锦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原锦师附小在东山头乡,即今之东山头乡中心小学。现附小前身为胡氏尚义堂经塾,光绪二十年改安定学堂,抗战前后为观海卫中心国民学校。解放后为观城区、镇中心小学,1987年9月改锦堂师范附属小学。1950年7月,校成立中国少年儿童队,和莫斯科501中学的少年儿童建立通信联系。501中学大队部还请中国留苏同志专程来学校和队员联欢。1984年拆建校舍,美化校容校貌,成为全县花园式学校之一。1987年9月,学校本着“整体设计、单项落实、专题深入、综合优化”精神,开展“整体综合优化”的教改实验。第二课堂丰富多彩,以音乐、美术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特色基本形成。1987年有班级11个、学生613人、教职工37人。校园占地7.5亩,建筑面积2325平方米。办有教学设备厂。
  鸣鹤镇中心小学。前身为敬乐两等小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以后校名多次更改,校址几经迁徙,现址翁家岙岑家园。现有校舍3115平方米,16个班级、722名学生,有教师34人。学校在“三算”(珠算、口算、笔算)结合和珠算式心算教学中获重大成果。1984年迄今,在县、市、省、全国各级珠算比赛中名列前茅。1986年夺得全国第六届小学珠算通讯赛加减算冠军。1987年浙江省第四届小学生珠算通讯赛,17名学生参赛,得一等奖15名,二等奖2名。同年,5名小选手应聘至深圳,连演10场,技惊四座。港胞姚云龙赠送金盾1块,上镌“神机妙算”4字。1988年7月,4名学生与日本大、中、小学生珠算、口算代表团在杭州进行竞技较量,夺得前四名,当年被评为宁波市“尊师重教”10件大事之一。《解放日报》等7家报纸、3家电视台报道了他们的事迹。
  第三节 中学教育
  慈溪县第一所中学——慈湖中学堂,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建于慈湖书院旧址,三十二年改名慈溪中学堂,宣统二年停办。民国23年(1934),县长成应举、旅沪商人秦润卿等在县城重设中学,名慈溪县立初级中学,县城被日军占领后被迫停办。31年夏,分东、西、北3区复课,抗战胜利后返原址复校。1949年7月由县人民政府接办,1953年改为完全中学。1954年县境调整后,划归余姚县,现属宁波市江北区。
  现境中学始办于民国时期。民国27年建周巷中学生补习学校,同年改私立周巷战时中学,2年半后停办。
  民国31年9月,中共慈镇县工委在龙山巩院领导创办私立凤湖初中,翌年10月停办。民国36年10月,周巷镇建私立姚江初级中学,设吴家路和美丰酱园旧址。至1949年解放时,该校有学生180名,教职工10人,1950年2月停办。
  为解决小学毕业生升学困难,1951~1952年间,现境部分中心小学附设初中班,1955年着手布点建中学,中学教育得到迅速发展。至1957年,全县共有中学6所,即:慈溪县第一初级中学,建于1952年,设址龙山山下村,曾名镇海第二初级中学、慈溪初级中学,后定名龙山中学。慈溪县第二初级中学,建于1955年,设址东山头锦堂师范内。县第三初级中学,建于1951年秋。曾名余姚县私立姚北初级中学、慈溪县私立周行初级中学,1956年由政府接管,后定名周巷中学。慈溪县第四初级中学,1957年新办,设址逍林镇。庵东初级中学,建于1956年,设址庵东镇。慈溪中学,1956年新建,设址浒山镇,为县境唯一的完全中学。6校合计56班,在校学生2983名。
  1958年大办教育,新建慈溪县第五初中于明湖公社,后定名杜湖中学。第二、三初中先后改办完中,各乡镇均不顾条件大办初中。是年底,全县有完中3所,初中42所,在校学生增至7034人。至1960年,第一初中也改办完中。1961年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撤销龙山中学高中部,改潮塘初级中学、胜山初级中学为小学附设初中部。至1962年,全县中学计20所,其中完中6所,合计115班、3810人,有教职工336名,中专任教师218名。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学教育遭到严重干扰。1966~1968年,学校“停课闹革命”,干部、教师多数受到冲击。1968年秋陆续复课,实行工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开展所谓“教育革命”推行“初中不出队,每个公社有完中或初中附设高中班”原有完中教师分配下伸到公,社中学。1969年高、初中学制均改为2年制。教育事业,又一次盲目发展,至1977年,全县有高中65所,初中3所,附设初中班的小学350所,在校学生增至55207名,为1966年的8.83倍。1978年起,再次调整教育事业,初中仍改为3年制,浒山中学改慈溪中学,另将浒山镇一校改浒山镇中学。至1980年,完成初中改制,全县有高中11所,初中66所,小学附设初中68所,在校学生33973人。
  1983年9月起,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试点。长河中学改为慈溪县农村职业技术学校,1984年完成高中改3年制,并实施“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至1987年,全县有完中或高中9所,即慈溪中学、龙山中学、观城中学、逍林中学、横河中学、浒山中学、坎墩中学、周巷中学、庵东中学,有初中55所,每乡1所,大都以乡名命名,全县在校学生高中5524人,初中31213人。
  1955~1987年,全县共毕业初中生167419人、高中生42477人,1977~1987年共输送高校学生3732人、高中专1359人、高中技校468人。
  学校选介
  慈溪中学。位于浒山镇环城北路,1956年9月创办,至1987年,校名更迭过6次,1978年9月定今名。规模由初创时的6班,学生294人,教职工27人,发展到1987年的高中15班,学生799人,初中13班,学生787人,教职工131人。学校占地55.7亩,建筑面积15693平方米。有图书5万余册,理化实验开出率95%以上。1960~1962年实行过幼儿、小学、中学“一条龙”办学体制。1979年起,高中面向全县招生。学校自开办至1987年,共培养高中毕业生5195人,初中毕业生5350人。其中1977年以来向高校输送新生1564人,向中专技校输送291人。另外,培养师资280余人。该校在1959年评为省先进单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施“班主任五到场”、“教学五认真”、“开辟第二课堂”、“寓德育于教学活动之中”等措施,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多次在省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在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被评为省先进单位,并获省航模活动业余训练先进集体称号,还多次获奖。1981年起列为省重点中学,并连续7年评为县、地(市)先进集体。
  周巷中学。在周巷镇东街。1951年秋创办时名余姚县私立姚北初级中学,1955年6月改慈溪县私立周行初级中学。次年9月改公立,定名浙江省慈溪第三初级中学。1958年改办完全中学,1959年称周行中学,1981年改今名。1987年有高中18班、1172人,初中3班、172人,教职工103人。校园占地48亩,建筑面积10253平方米。自创办至1987年已培养初、高中毕业生16000余人。
  凤湖初级中学。校址在龙山的巩院,民国31年9月,中共慈镇县工作委员会领导创办,中共党员李健民负责党的工作。坚持“团结御侮,抗日救亡”方针,组织学生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开展反“清乡”斗争。32年10月25日,汪伪军镇北保安团姚华康率士兵包围学校,胁迫“凤中”迁往敌据点澥浦。在反迫迁斗争中,学校组织20余名学生成立流动训练班,采取半军事化形式坚持学习。12月下旬,气候转寒,为避日伪扫荡而停办。先后有5名学生参加抗日部队,10余名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10月25日在原址举行复校典礼。1987年,学校有6个班级,253名学生,18名教职工。校园占地8亩多,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
  第三章 专业职业教育
  第一节 师范教育
  慈溪师范教育始于民国19年(1930)在旧慈湖书院建县立师范讲习所,招收高小毕业生,学制2年,仅办1届,毕业12,人。20年,设址东山头乡的锦堂学校始设四年制简易师范专业,22年正式改名浙江省慈溪锦堂乡村师范学校。35年新建县立简易师范学校于县城(今慈城镇)北门外,解放后撤并入县立初中,毕业一年制简师1班43人、三年制简师1班39人。1952年春,又于县城太平桥办慈溪县立初级师范学校。1954年县境调整后,县初级师范学校划归余姚县,县境仅留慈溪师范学校(原锦堂师范学校),并于1956年7月搬迁余姚梁弄,原址改办中学,师范教育中断。1978年,于旧址重建慈溪师范,1984年4月复名浙江省慈溪锦堂师范学校,开展师范教育至今。
  1959年,新办慈溪县师范学校,设址浒山镇,1962年停办,计培养普师生406人,一年制速师生51人,一年制幼师生88人,并举办小教轮训班3期295人。为进行在职教师培训,1977年建慈溪县教师红专学校,设址浒山镇团圈路,1978年改慈溪县教师进修学校。该校于轮训在职教师外,还断续招收全日制普师专业。
  1958~1978年间,各地学校曾先后附设师范教育班:慈溪中学,1958年秋办师专1班,文科,招生32人,次年停办;1976年、1977年招中教培训4班200人,1977年暑期停办。慈溪县“五七”大学,1975年办宁波师范教学点,1977年改宁波师范慈溪分校,共收文、数理、数化3专业6班,学生264人,1978年停办。周巷中学,1977年附设宁波师范教学点,招文科1班,办1届,毕业54人。
  学校选介
  浙江省慈溪锦堂师范学校。前身为锦堂学校。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旅日华侨吴锦堂出资,在故乡东山头购地50余亩,兴建口字形2层楼房1座、104间,杂用平屋19间,并辟操场、花园,办七年制两等小学堂。三十四年聘奉化江起鲲为校长,翌年春开学。清宣统二年(1910)高等小学部改为初等蚕业学堂,收学生129名,三年春,扩办为锦堂农业中学堂,原,初等小学改为附属小学。当时反清运动风起云涌,部分师生先后离校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元年(1912)复改为两等小学。吴锦堂为兴办学校,累计耗资23万银元。3年秋,吴锦堂向浙江省政府备案,所有校产,后世子孙不得干预。毕业生中先后由吴锦堂全费资助送日本留学深造的有童瑺(玉民)、包容、胡感和等10余名。民国15年1月,吴锦堂逝世。19年,其子吴启蕃呈请浙江省政府接收。20年8月改名浙江省立锦堂学校。是月增设简易师范班及初级农科,学制分别为4年和3年,招15岁以上小学毕业生各1班,共61名,免收学费及膳宿费。22年改浙江省立慈溪锦堂乡村师范学校,卢绶青任校长,原小学改为附设小学。26年12月,学校内迁至嵊县长乐石下阳,内迁学生共6班168名。29年增设普通师范班,郭人全任校长。31年(1942)5月,日军进逼嵊县,学校颠沛辗转于东阳、磐安、天台、丽水等地,后设址缙云县壶镇,重振学业。学生增多,最多时达1000余名。并增设体育童子军师范专科、社会教育师范科、国音教师培训班等。学校师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影响颇大。35年2月,学校迁返东山头原址。解放战争时期,校内已有中共地下党组织,学生要求民主,反对内战,情绪热烈,思想活跃。组织各种学社,较著名者有“金风文社”、“石磊学社”、“田园诗社”等,其中文艺研究会出版的《新文艺》郭沫若写的《人民文艺》一文代发刊词,曾在全省各中学、师范学校发行,社会影响最大。1949年7月,宁波市军管会接管浙江省立慈溪锦堂乡村师范学校,将鄞县县立师范学校并入。1952年改为浙江省慈溪师范学校。1955年增收初中6班,分建浙江省慈溪县第二初级中学。1956年7月,师范部移余姚梁弄,改建为余姚师范学校。自建校至1956年的20余年间,共毕业学生1860名,其中简师生791名,普师生706名,体育童子军专科生31名,社会教育师范科学生48名,培训小学研究班学员140名,速成师范生108名,初中教师36名。1975年3月,设于锦师原址的慈溪县“五七”大学兼办宁波师范慈溪教学点,招文、理科专业学生各1班,培养中学师资。1977年改为宁波师范慈溪分校。1978年,慈溪县“五七”大学停办,恢复慈溪师范学校,设有文科、数学、理化等专业及师专中文、物理科,培养中学各科教师。1979年秋,招收普师学生,同时开办普师民师班,培养小学教师。1984年4月,恢复浙江省慈溪锦堂师范学校原名。10月15日,吴锦堂之孙吴伯瑞、吴伯瑄自日本专程到校参加复名大会,并成立锦堂师范教育基金会。大会盛况空前,国内外近20家报刊作了报道。1985年,日本神户华侨领袖、吴锦堂生前故交之婿陈德仁应聘为学校名誉校长,并设奖学金和育英奖。1978~1987年,为宁波地区各县、市培养中小学教师1700余名。1987年,慈溪县观城区校改为锦堂师范附属小学。学校现有班级10个,学生409名,教职员70名,其中专任教师33名。校舍建筑面积10100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6万余册,有校办厂1个,农场1个,耕地21亩。
  慈溪县教师进修学校。校址在浒山镇团圈路,1977年创办,原名慈溪县教师红专学校,1978年9月改今名。1984年10月,设轮训和函授两部。轮训部举办教师脱产培训,到1987年,培训小学教师9期,331人;培训初中教师5期,174人;培训中小学行政干部4期,141人。1985年办普师专业2班,毕业81人。现有校舍4072.25平方米,教师38人。
  第二节 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始于元朝的医学。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县专设医学教谕和医学学舍。
  清宣统二年(1910)锦堂学校高等小学部改为初等蚕科实业学堂,有本科生21名,简易科生107名。并设,3个月1期的蚕业讲习会,毕业10人。广辟农场,栽桑30余亩,有蚕室、储桑室、缫丝间、选茧场等数十间。宣统三年又扩办为锦堂农业中学堂,分设农业、蚕业本科,兼设中等预科,开创了慈溪县农业教育的先声。学校名省立锦堂学校后至师范学校初,内部又设农科专业。民国20年(1931)添设3年制初级农科,到26年止,共办4届,毕业学生59人。17年,浙江省实业厅设在新浦沿的棉业改良分场办附设新浦沿第二农村小学,旨在提高棉农文化科技水平,推广良种棉及栽培技术。学校中高年级每周增设2节植棉技术课,并参加试验场劳动,划定10亩为教学专用地。学校规模最大时有5个班级,310名学生。浙江省棉业改良场场长、余姚县县长到校参加首届毕业典礼。学校至沦陷时停办。
  1958年4月,全县办农业中学131所,林业、盐业中学11所,共142所、159班,学生7530人。至6月下旬后,坚持上课的仅16所。至1963年只剩下1所、1班、15名学生。1963年后,学校有所恢复。1965年,全县有各种形式的农业中学17所、24班,学生871人,教职工23人,兼职教师23人。“文化大革命”初陆续停办。
  1958年5月,慈溪县农林局在慈溪县棉花原种繁育场(长河)创办慈溪县第一初级农业技术学校,在慈溪县第二农场创办慈溪县第二初级农业技术学校。8月在西一乡创办慈溪县初级盐业技术学校。9月在龙山初级中学内设慈溪县中级农业技术学校。慈溪县卫生科在慈溪县人民医院内办慈溪县卫生学校。1960年秋,在坎墩设慈溪县棉花专科学校(中专),1961年7月停办。1964年7月,慈溪县农林局在县第二农场设慈溪县棉花技术学校(中技)。1965年9月,慈溪县供销合作联社在坎墩镇创办慈溪县供销合作职业学校(后改慈溪县商业学校),招收棉检、财会两个专业,1967年毕业99人,后停办。1965年,在国营庵东农场创办慈溪县庵东中级农业技术学校,1968年停办,毕业66人。1975~1978年,在“学工、学农、学军”的指示下,部分区、公社办过职业技术性质教育的五七中学和普通中学五七班。1976年除办各种短训班外,全县有5个公社办五七中学(或五七学校),学生409人,有2所中学办五七班,学生190人,主要专业有农机、农作、财会、医药及广播线路装置等。1979年9月,在周行镇创办慈溪县技工学校。1983年,原县属长河中学改办慈溪县农村职业技术学校。1986年新建慈溪县城镇高级职业中学。同时普通中学也陆续办起各种职业高中班,全县职业技术教育稳步发展。
  1987年,有县办城镇高级职业中学、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各1所,共14班。浒山、周巷、坎墩、宗汉、桥头、龙南、淹浦、东山头、择浦办乡镇中等职业技术学校9所,14班。附设职高班的普通中学有横河、逍林、坎墩、庵东、洋山5所,13班。全县共计职业教育班41班,学生1945人,教职工156人。其中1987年新招学生963人,内工科556人,农科93人,幼师50人,财经160人,艺术40人,修理服务64人。
  学校选介
  慈溪县城镇高级职业中学。1985年兴建,校址在浒山镇东北,占地26亩。1986年秋开学。学校招收全县城镇户口为主的初中应届毕业生。设有电子电器、工艺美术、医士、棉纺、地毯工艺、烹饪、机械电器等专业。1987年共有6个班级,学生276人,教职员工34人,其中专任教师18人,另有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师傅13人。校办工厂有慈溪职校密封元件厂。
  慈溪县农村职业技术学校。校址在长河镇章家路。民国26年由长河草帽业同业公会向1万余编帽女工集资兴建草帽业小学,解放后先后改办为长河区中心小学、长河公社中学、县属长河中学。1983年扩建成慈溪县农村职业技术学校。校舍占地12亩,建筑面积5773平方米。先后设幼师、棉花、农学、建筑、畜牧、服装6个专业,已毕业学生395人。1987年有2年制幼师、服装、财会、建筑、畜牧5个专业,学生8班,377人,教职工48人。办有工厂和畜牧场。
  慈溪县技工学校。1979年9月创办于周行镇,1987年下半年迁至浒山。校舍占地14.5亩,建筑面积4320平方米。1981年毕业2年制高中技电器、农机、化工、棉纺4个专业各1班共180人。1987年毕业钳工、电工各1班77人。1981~1987年先后办机械制图、家用电器、织布挡车、注塑机维修、锅炉、炊事、水质化验等短期培训班32期,累计受训1300余人。1987年在校初中技学生4班、209人,教职工25人。
  第四章 成人教育
  第一节 农民教育
  民国9年(1920),慈溪县教育会设立第一义务学校“嘉惠苦力”。19年,县成立识字运动宣传委员会,规定和鼓励小学兼办民众学校。抗战期间,办战时民众学校。实施国民教育制后,小学设民众教育部,民众教育馆办民众学校。但至37年,全县仍有文盲168103人,占总人口的64.2%。
  现县境姚北地区民众学校始办于民国15年,时姚北乡镇平民教育协进会建办一批平民学校,大都附设于小学内,16年改称民众学校。19年,白沙路、彭桥、匡堰、天元、长河、下庵东、悦来市、新浦沿、坎墩等地设民校12所、12学级。抗日战争开始,逍路头、白沙路、庵东、新浦沿、择乐路、周巷等地办过战时民众学校,后改在乡、镇中心国民学校和保国民学校里设民众教育部,开办成人班和妇女班。
  抗日战争时期,三北革命根据地重视民众教育,办妇女识字班,安排教师任民兵组织的文化教员,教书识字。
  1949年秋,建立县、区、乡、村冬学委员会。1951年2月,实施“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学、忙后复学”,后逐步发展为常年业余学校。10月成立慈溪县农民业余教育委员会。1952年成立慈溪县扫盲委员会,区设扫盲大组,乡设扫盲小组,开展大规模的扫盲工作,推行速成识字法,在福山等地办了4所工农青年速成初等学校。1953年,配区扫盲中心校长,乡中心小学也有教师兼管扫盲,形成县、区、乡3级业余教育网。1954年11月在鸣鹤金仙寺训练文化骨干700余人。1955年3月,全县办冬学650所,学员31008人,扫盲毕业1560人。1956年建立县扫盲协会,掀起扫盲热潮,在812个农村生产合作社建立民校,入学人数达7.8万人,扫除文盲4500多人。1962年底,纠正过高、过急的做法,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组织学习。至1965年1月,入学农民35460人,其中扫盲学员11335人,业余初高小13968人,业余初中8183人,农业中学1974人。
  “文化大革命”中,农民文化教育受到挫折。而东一公社八大队仍坚持办学,于1975年10月率先成为县第一个基本无文盲大队。
  1978年,贯彻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成立县、区(镇)、公社工农教育委员会,办夜校487所,近4万人参加。1979年重建三级业余教育网。雁门公社、东三公社成为第一批基本无文盲公社。下半年,组织全县160多名文盲、半文盲的大队支部书记学习1个多月,摘掉文盲帽子。1981年3月,全县62个乡(镇)达到基本无文盲要求。以后边抓剩余扫盲,边抓巩固提高。1982年成立慈溪县农民教育管理委员会。到1984年12月,全县12~40周岁的少青壮年474576人,非文盲为444821人,占93.73%,省人民政府颁发了“基本无文盲县”证书。
  1970年创办慈溪县工农“五七”学校,1975年改慈溪县“五七”大学,1978年停办。先后办过多期“赤脚医生”、畜牧兽医等培训班和农机、农作、种籽等专业班,共毕业学生765人,结业2913人。1985年,县内举行乡镇企业青壮年干部职工初中文化补课考试。此后,农民教育的重点逐步转入职业技术教育。
  1987年有乡镇成人教育中心17个,基地62个;各类业余学校576所,入学人数39687人,其中中学29所、2372人;技术培训学校491所、35350人;初等学校56所、1965人;还有中等专业学校1所。1984~1986年连续3年被评为宁波市成人教育先进县,1988年被评为全国扫除文盲先进县。
  学校选介
  范市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创建于1984年3月。与当地工厂挂钩,办初小、高小、初中3个班和机械制图班、农技班。1986年9月开办家电维修技术培训班,至1987年底共办4期,有285人领到宁波市家电领导小组颁发的全国家电统一合格结业证书。几年来还开办家电技术函授班、油泵压机操作工和修理工培训班、农村应用文教学班、家电知识讲座和草莓、西瓜、葡萄、养猪等各种培训班,学员累计3100余人。1987年9月,受到省教委、省农业厅等5个单位的联合表彰,被评为全省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先进集体。
  慈溪县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987年3月由省教育委员会批准建立,校址在浒山镇寺山路。招收具有初中毕业程度的乡镇企业职工,毕业后国家承认其学历。1987年9月开学,设工业企业和电子电器两个专业,学制分别为2.5年和3年,有学生84人,教师14人。
  第二节 职工教育
  民国9年(1920),慈溪县教育会设立义务学校,开展职工教育,但受教育人数很少,收效甚微。
  1950年底,慈城镇开办职工业余学校。1951年7月成立慈溪县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职工教育由工会具体负责。1955年,入学职工974人。1956年移交文教局统一领导。是年,全县职工文盲从1953年的60%降低到48%,新浦沿职工基本扫除文盲。1958年开始提倡单位办学。1962年下半年改地区办学,浒山、观城、周巷等地都办职工业余学校。
  “文化大革命”中,职工业余教育中断。1976年5月,慈溪棉纺织厂、浙东化肥厂、慈溪动力机厂分别办过“七·二一”工人大学,共设6个专业,入学45人。
  1978年成立慈溪县工农教育委员会。1979年恢复浒山、周巷、庵东、观城4个职工业余学校。至1980年,共结业15个班。1982年6月成立慈溪县职工教育办公室,9月成立慈溪县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是年,先后有1万余职工参加初中文化补课和初级技术补课(简称“双补”),经过考试,合格率均在80%以上。在“双补”基础上,全县开展工人中级技术培训和大中专学历教育。1985年后,有8个县级局(公司)建起职工培训站。1984年创办宁波市职工中等卫生学校慈溪分校,设护士专业,与慈溪县卫生进修学校合址。
  1987年,全县有职工中等卫生学校1所,培训中心9个,总工会职工业余学校1所,学员5736人,职教管理干部65人,专职教师51人。
  学校选介
  慈溪县总工会职工业余学校。1979年4月建校,曾几易其名。为多层次、多专业的综合性职工学校,有全脱产、半脱产、业余等多种形式和联办、代培等多种办学方法。至1987年,高中毕业450人,初中毕业600人,中级技术培训单科结业330人。是年在学高中9班,中专全科1班,大专单科2班,中技4班,外语1班,电大1班,短训3班等共21班,909人。现有校舍684平方米,有专职教师3人,兼职教师17人。1981~1987年曾多次评为职工教育先进集体,其中受省人民政府表彰1次、宁波市人民政府表彰7次、县人民政府表彰3次。
  第三节 干部教育
  1950年9月建慈溪县县级机关干部学校。1954年随县境调整迁浒山。1956年2月,入学605人(其中科局长以上干部47人),约占县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不到初中毕业程度干部总人数的85%。学校有专职教师5人,兼职教师16人。1963年与浒山镇职工学校合办,至1965年停办。
  1981年10月创办慈溪县农业干部技术学校,先后办短训班3期。
  1984年下半年,中共慈溪县委党校开办干部中专培训班,吸收县、区、乡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脱产学习,学制2年。至1987年,先后招4班、165人。1985年1月,慈溪中学代办干部高中班1班、41人。
  据1984年12月统计,有区、乡机关干部学习班34班,入学1075人。几年来,还有相当数量的年轻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去省、市脱产学习,毕业后,授予大学毕业文凭。另有部分干部参加函授、刊授、电大、高等教育和中专自学考试等形式的业余文化学习。
  1985年9月开办哈尔滨老年大学宁波分校慈溪班,学员21人。1987年7月改宁波市老年大学慈溪分校,学员52人。学员以离休干部为主,学制2年。老年保健为必修科。文史书画为选修科,每周上课2次。
  第四节 其他成人教育
  函授小学教师函授始于民国19年(1930)。是年,浙江省教育厅附设师资进修通讯研究部,辅导小学教师业余进修,慈溪县先后有95人参加第一至八届的学习,毕业21人。35年6月,又有30人参加。
  1952年,浙江省慈溪师范学校函授部在观城、周巷试办小学教师函授班,两区学员各20余人。1953年,向全县招生,设算术、语文两科,以区为单位单科独进。1956年后,改由余姚师范函授部负责。1960年,归慈溪县师范学校函授部办理,函授生发展到2100多人,占全县小学教师的95%以上。1962年,成立慈溪县函授辅导站。1963年1月参加函授人数1059人,其中普师631人,初师218人,算术教材教法210人。“文化大革命”时期,函授教育停顿。1978年恢复,归县教师进修学校管理。1984~1987年有235名中师函授生毕业。高师专科函授始于1979年,到1987年,共毕业271人,在读学员89人。
  城建中专函授,由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主办,县设工作站,1985年3月招生,学制4年,开设数学、房屋设计、桥梁设计等24个科目。1987年有学员65人。
  刊授1985年成立浙江省中等刊授政治专业学校慈溪党校辅导站,6月招生,学制3年,分政工、经济管理两专业,各开设14门课程。1987年有学员293人。
  广播电视教育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慈溪工作站。1978年12月筹建,1979年2月开全科教学班,设机械、电子专业,招收工业系统31人脱产学习,1982年全部毕业。1979年2月在7个区镇设立7个单科教学班,招收在职中学教师进修英语、数学、物理、化学。1980年增设庵东教学班。1981年增开生物科。至1982年底,单科教学班全部结束。1987年始办直属班。自创办到1987年,共招收单科教学9班,267人,结业100余人;招收全科20班,609人,毕业269人。1987年工作站有办学人员5人,全科直属班4班,学员176人;有单位办全科教学班5班,100人。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慈溪分校。开办于1981年,先后设农学、农业经济管理、果树和财会专业。学员为区、乡干部,农科员,农林场职工和农村知识青年。学制3年。至1987年,毕业2届,110人。
  自学考试1986年3月成立慈溪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已开考本、专科汉语言文学、数学、英语、党政干部基础科、商业企业管理、统计学、法律、会计基础科、工业管理工程和价格学11个专业。到1987年毕业2届,37人。
  1987年开始,设中等师范自学考试。
  第五章 教师
  第一节 队伍
  人数解放时,现县境有小学教职工583人,1955年增至1157人,1960年猛增到2680人。1963年调整后减为2051人。其中民办教师881人,占43%。1964年后逐步回升,1973年有教职工4149人,其中民办教师2962人,占71.3%。1978年为3771人,其中民办教师占78.3%。经考核整顿,至1987年,有教职工2781人(不包括校办厂、场职工,下同),其中民办教师855人,占31%。
  清宣统元年(1909)慈溪有中学教员9人。民国23年(1934)建办慈溪县立初级中学后有所增加。解放时,,有教工35人。现境民国后期始办中学,37年有中学教职工46人。新中国建立后至1955年,中学教职工增至118人。1960年增到484人。1962年减至336人。“文化大革命”中,中学发展迅速,教师激增,1977年有教职工2947人,其中民办教师1865人,所占比重由1965年的12.5%上升到63.3%。至1987年,有教职工2164人,其中民办教师253人,占11.7%。
  调配民国时期,教师实行聘任制,常聘奉化、象山、诸暨、鄞县、上虞等地教师任教。解放后,废止聘任制,由政府教育部门吸收调配。
  1951年开始,向社会招考知识青年,通过短期培训,任助理教师,后逐步转正。50年代开始,逐渐接受高等学校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1956年从县内以及嵊县、余姚、镇海、宁波等地招收初中毕业生、社会知识青年320人任代课教师。1957年精简劝退100余人。1958~1960年,由当地社队自行招收教师。1961年以后又精简了一批。“文化大革命”时,骨干教师层层上调,以大批民办教师充抵,师资质量下降。1971年开始,先后有170余名抵缺代课教师转为公立教师。1978年起,民办教师仍归县教育部门管理。到1987年止,辞退民办教师2272人,转公办929人,升高师、中师深造443人。1981~1987年,大专毕业生分配552人,中师、普师毕业生分配763人,师资质量遂有提高。
  构成小学专任教师。1956年,小学教师中有中师、高中毕业以上学历者计5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1218人的4.6%;1963年有457人,占总数2040人的22%;1978年有918人,占总数3760人的24%;1987年1291人,已占总数2448人的52.7%。
  初中专任教师。1963年,初中教师中有高校毕业生或肄业生(指就学2年以上的高校肄业学生,下同)10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196人的53%。后因中学大量发展,教师层层上调,初中教师构成有较大变化。1978年有高校毕业生51名,仅占教师总数1716人的3%。至1987年,有高校毕业、肄业生574人,占教师总数1391人的41%。
  高中专任教师。1963年,高中教师中有高校毕业、肄业生3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9人的87%;1978年有高校毕业生206人,占总数564人的37%;1987年有高校毕业、肄业生292人,占总数315人的93%。
  第二节 待遇
  民国25年(1936)据5所中心小学统计,教职工月薪最高35元,最低18元,中数22元。后因货币贬值,,改实物计酬。32年,月薪分6等,各以稻谷30公斤、35公斤、40公斤、45公斤、50公斤、60公斤计酬。后又因谷价上涨指数低于其他物价,薪给标准作过几次调整。35年规定甲级月薪谷170公斤、乙级150公斤、丙级130公斤,但不少教师未能领到薪给,许多学校濒临关闭。是年4、5月份《重光教育月刊》记载:教师赴县请求救济或请求发放旧欠公粮的连绵不断。东安乡各保校断炊断粮告急,鸣鹤中心学校因经费无着停课。同年5月7日,县长章鸿宾在《告慈溪全县教师书》中说:“本县教育经费的困难已不自今日始,但今日却是最严重的关头。诸位不但仰事俯蓄绝对困难,连个人衣食也成了问题..许多学校借米度日..。”
  解放后,多次调整教师工资。1956年工资改革,教工平均月工资定为小学39.55元,中学56.18元。1959年、1963年、1971年、1977年、1979年作局部调整,1982年又普遍升1级,个别升2级。1985年起改结构工资制。1987年教师职称评定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工资标准。教职工列入国家工作人员队伍,享受同等的病、产假及离退休待遇,1952年10月起享受公费医疗,1958年起享受探亲假,1979年起增加各种津贴、福利。民办教师报酬分工资制、工分制两类。工资制民办教师的工资标准,1961年,中学月人均30.2元,小学25.2元,1963年略有增加。“文化大革命”中,拖欠工资现象时有发生。1971年起,民办教师国家每年分别补助216元、152元。公立转民办教师按原工资额补足。1973年起,改分级评定,每月补助教师4~6元,补助办学单位每人每月15元。1979年起,各项补参照公办教师待遇按一定比例发给。1984年起全部改工资制,经费由当地乡镇政府统一筹集,地方财政切块补贴。1985年,人均月增资23元,经费县、乡负担各半。至1987年,民办教师待遇稍低于公办教师。
  在反“右派”运动中,县内194名教师被错划“右派”,1978年后全部改正。
  教师的政治待遇与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历届县人大、县政协都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席位。在教师中评选劳模、先进和特级教师,吸收优秀教师入党。1984年1月为从事教育工作25年的845人颁发了园丁荣誉纪念章。1985年起给满30年教龄的教师发荣誉证书。
  第六章 教育管理
  第一节 管理体制
  清宣统元年(1909)至民国时期有劝学所、教育科、教育局等。解放后,县教育部门几经易名和撤并,1977年9月建立慈溪县教育局。清末学堂置堂长或学监,总揽校务。民国时期,公立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私立学校设校董会,决定重大事项,日常工作则由校长负全责。
  解放后,较大学校实行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主委(或称校长)负责制。1950年建立区、乡中心小学,负责所在地区学校辅导工作。1955年,全县设区镇中心小学11所,辅导点(校)31所。1956~1957年一度撤销,建8区4直属镇的小学学区,设学区辅导员和政治辅导员各1人。不久恢复区镇中心小学。1959年,大公社设文教卫生委员会,学校视党员数量,先后单独或联合建立党支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城镇中小学,公社派贫下中农代表管理农村学校。建立以工人、贫下中农为主体的“三结合”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取代原领导班子,干扰教育秩序。1971年配备教育干部,设8区1镇教育办公室。1983年撤销,恢复9所区镇中心小学。1985年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县办完全中学,乡镇办初级中学和小学。1987年,7所区中心小学改为镇中心
  小学,,另设区(镇)辅导学校,担负各乡初中、小学辅导任务。
  第二节 教育方针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朝廷公布“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民国18年(1929),政府提,出党化教育方针,定三民主义为教育宗旨。后以“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共同校训。
  解放后,根据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性质和“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优先招收工农子女入学。1954年初中、师范招生,工农子弟录取比例分别为39.7%、38%;翌年各增至68.1%、61.2%。并刷新教育内容,开展“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教育;在教学上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克服“三脱离”(脱离政治、脱离实际、脱离劳动)现象。1957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我国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进一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和成为劳动者的教育,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还组织师生参加“三大革命”(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运动。在较大的中、小学建立党支部。1958年,浮夸风波及学校,教育方针受到片面理解,学校盲目发展,师生劳动过多。1959年,慈溪县东山中学平均每个学生下乡劳动长达2个月。教学质量、师生健康水平下降。1961年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学生中开展学雷锋活动,学校教育又纳入以教学为主的轨道,但又出现片面抓智育的倾向。1960~1964年间,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读,出现加班、加点、抢课、作业成堆、考试成灾、分数排队现象。浒山中学初三年级1964年上半年第一至七周间,各课共考试21次,平均每2天考1次。1965年提出全面安排时间,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文化大革命”中,党的教育方针受到歪曲,宣扬“造反有理”、“读书无用”,阶级斗争成为主课,以劳动代替教育。1978年后,学校由乱到治,党的教育方针又开始得到全面贯彻。1980年提出“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智能的培养和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1981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增设品德教育课,大力加强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1982年,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全民文明礼貌月”、“学雷锋,创三好”等活动。1985年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克服偏重智育,轻视体育,片面迫求升学率,忽视政治思想教育的倾向,采取健全学校政治工作机构,坚持正面教育,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多种活动等措施,促进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第三节 校舍设备
  校舍清末、民国时期,大都以庵庙、祠堂、寺院和搭建的草舍为校舍。
  解放后,政府重视校舍建设。土改时,留下部分土地供建设校舍、操场用。自1952年至1965年,多数年份均有基建拨款,基建面积共2万多平方米。其中1954年省拨款6.5万元建造县立初中14个教室,面积1098.925平方米;拨款9.5万元建造姚北初中办公室和12个教室,面积1397.5平方米。1964年,新加坡侨胞蒋卓甫和港胞蒋仲甫捐资兴建卫前公社光明小学,面积625平方米。
  “文化大革命”中,教育事业盲目发展,建校舍23416平方米,但多因陋就简,危房又未及时修理,校舍条件很差。1978年后,重视危房维修和新建校舍。1978~1987年,基建维修共投资1729.55万元,新建校舍面积72046平方米。1978~1982年计维修危房11600平方米,1984~1987年共排除危房5.99万平方米。其间,外资资助教育有发展,1984年,旅美华侨王广捐港币10万元新建任家溪小学;1986年,港胞沈文祺在师桥镇初中建造文祺教学楼;1987年,港胞姚云龙捐港币100万元在鸣鹤镇建造云龙中学。
  1987年,学生人均占用校舍小学3.43平方米,中学4.99平方米。全日制小学校园占地1585.2亩,校舍面积38.03万平方米。
  设备
  新中国建立后,依靠政府拨款和学校勤工俭学,配发、新置、修缮教学设备,办学条件有显著改善。“文化大革命”中,教师下放,校产瓜分,损失严重。80年代,教学设备改善迅速。1981~1982年,县教育局购置课桌椅2300余套,配发学校。1982年2月,建立县教学仪器管理站。4月,经省教育厅批准,建立16个初中实验中心。1983年,慈溪被定为省首批17个电化教育试点县(市)之一。1984年起,县内先后设立5所电化教育试点学校。1985年1月建立13个教育电影放映点。自1978年至1987年,全县支出设备购置费346.68万元。已有仪器室131个,实验室61个,专职管理员、实验员53人,初中实验中心18个。普教仪器配备符合一类标准的中学10所,小学17所。
  自1982年始,每年发图书费4~6万元,至1987年,中小学约有图书30万余册。县办学校都有图书室、阅览室和卫生室。师生饮用清洁水问题大多已解决。1987年,中小学有体育活动场地376700平方米。400米跑道标准运动场1个,200米跑道运动场9个。
  第四节 经费和勤工俭学
  经费来源
  晚清时期,教育经费由学费、学田收入、官款支拨、地方公款提充、工商界派捐和私人乐助等解决。民国始,县立学校由县支拨,区、乡镇学校由地方筹款,私立学校则由私人捐助。民国26年(1937)起,县办学校经费由县统收统支,但无保障。29年,省规定改亩谷捐为学谷捐,并在店住屋捐、筵席捐、置产捐等项下,附征教育捐二至五成以补不足。后曾发动捐献文化谷,终因民生凋敝而筹措困难。
  解放初,除个别公立学校外,经费以地方自筹为主,政府酌情补助。1958年后,提出“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提倡群众办学,政府适当补助。以后国家拨款逐年增加,并采取多渠道筹措的办法解决教育经费。
  几个年份教育事业费支出数及占县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1965年为115.82万元,占34.02%;1980年为445.29万元,占24.20%;1985年为926.7万元,占26.02%;1987年为1139.31万元,占23.96%。
  中小学生人均教育事业费支出额,小学生:1965年17.52元,1980年19.25元,1985年54.35元,1987年71.76元;中学生,1965年69.66元,1980年56.14元,1985年111.85元,1987年127.57元。
  经费管理
  解放前,私立小学由校董会管理,其他学校建立基金保管委员会,但多不健全。解放后,除县属中学单独建帐、审计外,其他学校采用县、区、乡3级财务管理制度。县教育局定期组织互审,不定期地会同财政局组织检查。1985年1月起,试行“基本定额和专项拨款包干使用”的管理办法。全年一次性分配到各区和县属中学,各区安排到各乡镇中小学。1986年1月起,随着乡(镇)财政建立,除县属学校仍由县直接拨款外,各乡镇中小学经费列入乡镇财政。
  勤工俭学
  锦堂学堂于宣统二年(1910)、三年先后置地几十亩栽桑植棉,供学生实验,为少数学校实施勤工俭学之肇始。
  1950年,县境受灾,学生入学困难,周巷第一、第二中心小学,组织贫苦学生半天读书、半天劳动,以劳动收入解决书籍费。1953年,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开展勤工俭学,姚北初级中学等校师生进行劳动建校。1958年,中小学普遍办“小三场”(工场、农场、饲养场),至年底统计,全县办工厂2000多个,有农场土地近千亩。1961年纠正劳动过多的倾向,将劳动纳入正常教学计划,继续坚持勤工俭学。1964年后,有的学校实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
  “文化大革命”期间,建立学工、学农基地,再次产生过多参加劳动的倾向,1978年后得以纠正。
  1974年,校办工厂逐渐发展,至1979年已有60个,总产值202万元,纯收入57.51万元,相当于当年教育经费的13.8%。1980年后建立县校办工业公司和勤工俭学办公室。1987年,全县有317所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学农基地15个,土地41亩,工厂190个,第三产业企业23个,总收益达353.4万元,其中97.9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县教育局被评为全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勤工俭学办公室被评为宁波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1988年,勤工俭学办公室又被评为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第七章 科技组织
  第一节 单位与团体
  四级农科网
  1955年4月,全县7个区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1956年建立慈溪县病虫观测站,并在部分乡设病虫中心测报点。1971年后,各公社建立农科站,大队建立科研小组,生产队配植保员,逐步形成县、区、乡(公社)、村(大队)4级农科网,开展“三田”(对比试验田、高产示范田、繁育种子田)活动。1981年以后,农村基层科学普及协会和各种专业协会的建立,使四级农科网更好地适应改革后的农村体制。1983年,全县98.5%乡镇有科普协会,会员9773名。生产发达的村还建立科普小组。1984年建立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至1984年5月,县、区有农业科技人员59人,乡农科站农业技术人员234人。此后,随着农村专业户、科技户的兴起,各种专业协会先后成立,至1987年,计有32个专业的280个专业技术协会,形成新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作、推广、交流网络。截止1987年,县、区有农技人员167人,乡154人。
  科研单位
  民国时期始有农业研究机构,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发展,计有县办、厂办及私营研究所14个。
  浙江省棉种试验场。民国8年(1919)创设于今石堰乡,17年改称棉业改良场,在东山头、新浦沿、周巷设分场,推广棉花良种百万棉、德字棉531、脱字棉等。22年改为农业改良场后迁往杭州七堡,但分场未变。沦陷期间,分场解体。
  慈溪县棉花科学研究所。1973年建于沿海乡小施山村。隶属县农林局。1982~1984年开展棉花地膜覆盖栽培试验,为全县推广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提供科学数据。1985年进行抗枯萎病品种“中棉12”试验,增产效果显著。1987年有工作人员25人,其中专业科研人员8名。有科研用地59亩。设化验室、棉检室、接菌室、图书资料室,配有科研仪器36种41台。建所15年来,有4个项目获县级以上科技成果奖。
  慈溪县盐业科学研究所。1974年4月建于东二乡海阳村塘北。隶属县盐业公司。1987年有职工16人,其中科技人员2名。有盐滩4副,占地385亩。化验设备较完善。科研成果有“薄膜垫底防渗”、“砖薄壳卤池盖”等。建所以来,亩产原盐一直居全县首位,1978年亩产4.42吨,为历史最高纪录。
  厂办研究所。1983~1987年,先后建立11个:慈溪动力机总厂的机械工业研究所、慈溪密封材料厂的密封材料研究所、慈溪营养食品厂的蜂产品研究所、浙东化工二厂的化工研究所、慈溪第二棉纺织厂的纺织科学研究所、慈溪三北电扇厂的家用电器研究所、慈溪冷冻厂的冻菜研究所、慈溪塑料厂的塑料研究所、慈溪陶瓷厂的陶瓷研究所、永红纺机厂的电子研究所、慈溪兴业铜带厂的金属材料开发研究所。
  个体研究所。1家,即私营电声技术研究所。
  另外,1958年建立慈溪县工业科学研究所和慈溪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分别于1961年、1969年停办。1960年2月,县新式农具实验厂改县农具研究所,后易名县农机具研究所,1980年中止。
  科技测报站
  气象测报站。民国37年在庵东镇建“余姚盐场测候所”,至1971年改名慈溪县气象站。开展绘图报、航空报、危险报、天气预报、作物产量预报等经常性服务。在气象预报、预测,积累天文、天象资料,宣传大气变化规律,破除封建迷信等方面取得成果。
  病虫观测站。1956年4月建于长河,后移至浒山,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指导综合防治,进行各项试验,推广高效低毒新农药及先进药械,研究主要病害防治。每年印发《病虫情报》30多期,积累历年汇编资料40余册。
  水文站。1970年建于海黄山(岛)。测报潮水位与降雨量,及时报告变化数据与发展趋势,对预防灾害起重要作用。所获历年数据与资料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第七卷第二册。
  地震测报站。1976年建立地震测报站9个,宁波地区科技局拨款添置测报仪器。县科委办公室与测报站配合,曾编印《地震知识》、《地震群测群防》资料,放映《地震》、《群测群防》电影,举办防震、抗震广播讲座,广泛宣传有关科技知识。
  环境保护监测站。1981年11月建于浒山镇,有大气、地面水、噪声、烟尘、水污染、酸雨、土壤等项的监测仪器、仪表,开展监测,积累数据,为治理环境污染提供决策依据。
  情报咨询机构
  慈溪县科技情报资料室。1980年5月建于县科委内,工作人员4名。年订阅报纸70多份,期刊180多种,累计收藏各类科技图书16000多册。与全国70多个科技情报机构建立网络关系,向21家企业提供《特快市场电传供求信息》服务,给部分企业提供定向科技服务。1984~1987年,建立1300余份慈溪籍在外科技人员的人才档案。1987年被宁波市科委、宁波市文化局评为先进集体,获二等奖。
  慈溪县科技咨询服务部。建于1983年,隶属于县科协,下属16个县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咨询服务站、组。积极开展咨询服务。
  慈溪县工业科技情报站。1971年建,隶属于慈溪县工业公司,从事工业科技情报调研、科技情报资料服务等工作。
  慈溪县医药卫生情报站。1972年建。隶属县卫生局,为县医务界提供科技情报。
  科技团体
  1956年7月,建立慈溪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79年4月恢复并易名慈溪县科学技术协会。1979~1987年先后建立县级学会20个,协会7个,研究会4个,会员2577人,理事363人,专业学组65个,会员组131个。
  学会、协会选介
  棉花学会。1979年11月建立,1987年有会员104人。经常配合县农林局培训基层农科人员和生产骨干,多次举办学术报告会,并为省内外有关部门提供科技服务。
  医学会。建于1979年,现有会员213人。经常开展多种学术活动,组织、举办学术讲座119次,听讲者4000多人次;开展“干尸”术的临床应用、牙周病的防治和全口义齿的固定等学术交流;还不定期出版《慈溪医药》、《口腔通讯》;并与60多个县、市建立学术交流关系;开展护理智力竞赛、医学理论基础知识竞赛等活动。
  土木建筑工程学会。建于1981年,现有会员110人。学会搜集分析境内近30年地质钻探资料,1982年出版《慈溪县土壤结构分析汇编》,使中、小型建筑省免地质钻探。推广“宽基浅埋”基础处理技术,解决软土地基础设计问题,承担城乡建设中等专科学校讲课任务,培养建筑设计人才。
  珠算协会。建于1981年,现有会员143人。协会选拔会员参加县、市、省、全国珠算比赛18次,中日少年国际比赛1次,均取得优异成绩。1985年7月派选手参加“中日两国少年珠算科技夏令营”在县内组织各系统、学校比赛40余次。并受权考核1171人珠算水平,其中656人取,得等级证书。
  养蜂协会。建于1983年,现有会员185人。会员苗伟利为1987年全国农村科普先进个人。协会联络蜂农开展蜂业技术经验交流,邀专家作专题报告,促进蜂业发展,提高蜂皇浆、蜂蜜产量,开发新型营养食品、保健药品等,有较好效益。
  第二节 科技队伍
  队伍发展
  民国36~38年(1947~1949),专职农技人员仅1~2人,工业技术人员只有电讯、盐技各2人。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1951年,有技术干部7人,占干部总数的1.136%。1955增至65人。以后迅速增加,到1978年有1468人,初步形成科技队伍。1987年,科技人员增至5438人,占干部总数的60.1%。
  队伍构成
  1980年,建立慈溪县科学技术干部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1982年有55人获技术职称。1986年成立慈溪县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和10个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初级评审委员会。同时在17个乡镇企业开展技术职称评审试点工作,共批准发证工程技术人员107人。1987年开始农民技术职称评审试点。自1979年8月至1987年,全县共评定聘任专业技术人员1193名,其中获副高级职称者2名、中级职称者117名、初级职称者1074名。
  全县科技人员专业、文化结构和技术职称情况如表:
  第八章 科技活动
  第一节 普及工作
  宣传
  1950~1955年,结合农村扫盲工作宣传科学知识。1956年后,群众性的科普活动逐步深入。
  科技报刊。《慈溪报》50年代辟“学科学”专栏,刊登科学与生活、农业科技、自然科学知识等专题文章。1983年4月,创办《慈溪农技报》,1985年易名《慈溪科技报》,半月1期,期最高发行量4.5万份。1978~1982年,科委编不定期《慈溪科技》。1983年起改出《科技消息》、《科技信息》,每期印发100~200份。
  科普资料。1957年起,县科普协会编印《科普宣传资料》、《科普资料手册》,合计万册。1981年以来,科委与有关部门联合编印《慈溪多种经营简介》、《植保手册》、《兽医手册》、《新农药安全使用手册》、《棉花科学施肥20题》、《九二——13系油菜栽培》、《慈溪棉、稻及春粮作物病虫害发生与防治》、《家庭养奶牛》、《农药使用常识54题解答》等技术普及资料共9.95万册。
  科技讲座。1956~1958年,县科普协会基层组织对乡、村干部举办科普讲座,解释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中的科技知识。1981~1987年,县科委、科协与有关部门联合组织农村科普专题广播讲座,每逢周二、四、六由县台播出,共播出988篇。1984年开始,科委还邀请慈溪籍知名专家、学者来县作现代新科技讲座。
  科普展览。1958年8月,在浒山举办农业科技展览会,分设棉、粮、种子、水利、畜牧等馆,为期月余,参观群众达万余人。1979~
  1980年,县科协与有关局联合举办工业科技书刊资料,农业科技书刊资料、医药卫生科技书刊、资料巡回展览,参观人数达2.96万人。1980年还办科技画廊,展出工、农、医、教等科技成果,介绍先进技术。
  培训
  1958~1980年,县农机部门共培训农机人员2901人;1979年11月,县科协为39个乡镇企业培训电子技术人员39名;1983~1987年,县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先后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974人;1986~1987年,县职工教育系统培训3870名。19851987年,乡(镇)、村及企业普遍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
  县科技部门、慈溪县人事局等有关单位举办的外语培训班,1986、1987两年,累计培训1218人次。
  青少年科普活动。1981~1984年,县科技部门会同县教育局、团县委开展青少年科技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活动,先后有电动快艇、开水警报器、奔马、中草药标本、智力竞赛抢答器、花卉自动光控器、自动定量供液器8项,获地(市)级二等、三等奖。
  第二节 引进开发
  科研生产联合体
  1969年3月至1970年6月,县农机修造厂与浙江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农机系协作,完成165F柴油机研制中心技术攻关和各项试验任务,为县内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起步。1984年后,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各种科技生产联合体有较快发展。至1986年1月,全县52家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所建立科技生产联合体;144个工厂与外地建立科技生产协作关系。
  科研生产联合体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乡镇企业更为显著。
  技术设备引进
  1983年开始引进国外技术硬件。主要有:慈溪第一棉纺织厂1983年从瑞士等国引进气流纺纱机、并条机、双联梳棉机等,年生产能力由原来的3500吨提高到5000吨,销售市场也由国内扩展到国外。宁波人造毛皮厂1985年从美、英等国引进电子提花毛皮机、短纤梳毛机、烫剪联合机等,投产1年,生产提花和仿兽毛皮326万米。宁波弹力絮厂1985年从日本、联邦德国等国引进双道尖梳成形机、多针撊抒机、喷胶干燥机、底线机、热油炉、热油泵等技术硬件后,生产能力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慈溪冷冻厂1985年引进日本全套冷藏设备与技术,加工农副产品,出口创汇;1985~1986年,慈溪动力机总厂、慈溪精密计数器厂分别引进测功机、曲面热印机等设备,促进生产发展。
  新技术、新产品开发
  1981年,慈溪县病虫观测站在浙江省稻瘟病协作组、浙江省计算机研究所帮助下,开发电子计算机预测稻瘟病,两次使用,准确预报“重发年”成功,是年10月31日国家科委等3单位专家实地考证,评价较高。慈溪县建筑公司1985年开发“建筑工程预决算微电脑程序”,经省级鉴定,属省内首创,获宁波市首届优秀软件产品评审、现代化管理成果各二等奖。1987年,宁波同步带总厂开发氯丁橡胶同步齿形带成功,为国内首创,获国家星火奖和省、宁波市成果奖。1984年,慈溪液压机械厂开发液压开孔器,为建筑安装的先进工具。同年,慈溪县西华仪表厂引进人才,开发高智能手持式红外温度计WHS~60成功,可遥测0.2米至无穷远物体的表面温度,测温范围600~3000℃,技术达国际水平。
  1979~1987年,企业开发大小新产品,平均每年在100只以上,绝对数逐年上升。1986年、1987年两年分别开发新产品148只、181只,创产值3917.10万元和5260万元。其中由乡镇企业开发的1986年112只,1987年106只。
  第三节 科技推广
  农业科技推广
  地膜植棉技术。1979~1981年,龙山、五洞闸等地进行塑膜植棉试验。1982年开展地膜植棉多点示范,1983年后大面积推广,1984年种植198300亩,占棉地总面积的46.6%,比露地植棉增产15%。
  早稻地膜育秧。1983年,推广早稻地膜育秧技术,防寒防烂、防风防雨,提高成秧率。
  良种推广。1975年引种抗病高产棉种“86—1”,1983年推广37万亩。1986年,慈溪列为全国优质棉基地。1964~1979年,引进、试种矮秆高产稻种成功,连作稻亩产平均达800公斤。1978年试种油菜“九二——13系”新品种,1982年全面推广,增产显著。
  化肥、农药推广。解放后,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化肥氮、磷、钾,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分别亩施化肥8.7公斤、29.4公斤、40.2公斤,1980~1987年亩施化肥96.5公斤。1971年推广过磷酸钙棉籽磷肥拌种;同年,为防治棉花红叶茎枯病,始用氯化钾,推广复合肥。1980年以后,推广高效低毒农药,使用久效磷、杀灭菊脂、乐果、甲基硫环磷、甲胺磷、呋喃丹、敌敌畏、西维因、杀虫脒、马拉松、一六〇五、喹硫磷、敌百虫、辛硫磷等,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地老虎、棉蛉虫、红蛉虫、小卷叶虫、玉米螟等。1978年开始化学防治草害,1980年全面推广除草剂,到1987年,施用面积占棉地总面积的58.6%。
  工业科技推广
  1973年5~10月,县推广应用优选法领导小组,在企业、事业单位中推广、应用“优选法”560项,至是年10月5日统计,推广、应用“优选法”的经济效益计节省电28.4万度、煤327吨、石油1.3吨、粮食103.8吨、粮油10.4吨、金属材料6.8吨、化工原料95吨、其他原料34.7吨、劳动力11704天,总计折合人民币70.6万元。
  推行标准计量。1976年建立慈溪县标准计量管理所,至1987年底,应用国标254种、部标102种、省标11种、宁波市标27种。企业计量工作经考核验收,有55家企业达二级、三级标准,共有56家工业企业通过了标准化整顿验收。
  电子计算机、电传机的推广、应用。1987年底,慈溪县工商银行、慈溪县农业银行、慈溪动力机总厂、慈溪第二棉纺织厂、慈溪掌起仪表厂、慈溪县统计局、慈溪县建筑公司等7个单位引进电子计算机,应用于计算、管理统计、生产等领域。县府办公室、科委、外贸公司与密封件公司、银行、邮电等部门引进电传机,应用于密件传真、情报信息传递、供产销合同签约等业务。
  节能技术推广
  节煤。推广热管省煤器、新型水质处理设备,应用清灰剂。引进溴化锂制冷器软、硬技术,采用硅酸铝纤维或微孔硅酸钙保温等。
  节电。推广远红外加热与干燥技术、节电新型变压器、大容量交流接触器、电动机用△—Y自动切换节电装置、交流电焊机用自动断电装置技术、节电弹簧座等。据慈溪县能源办公室1981~1987年的统计,共节电4357万度。
  节油。全面推广金属清洗剂、柴油强化剂以降低油耗。1981~1987年共节油2126吨。
  省柴。1984年,县科委推广省柴灶184具。
  第四节 科技成果
  成果鉴定
  上表34个项目,属工业的26项,其中省级9项、地区级13项、县级4项;农业方面的5项,地区级1项、县级4项;软课题3项,其中地区级2项、县级1项。
  获奖项目
  民国初,周巷和美丰酱园邹大成等研制的“麟吐玉书”改良酱油,质浓而润,味甘而平,藏于玻璃瓶经久不坏,民国4年(1915)陈列巴拿马万国赛会,获农商部颁发的奖凭、奖牌。
  1979~1986年,全县科技成果获奖213项,其中省级11项,计划单列市级4项。
  科技成果选介
  海涂咸淡水池塘养鱼增产技术。1981年,利用围而未垦的海涂资源,海涂池塘养鱼成功,1982年“中试”丰产,获省优秀科技成果奖,1983年9月完成建设海涂万亩鱼塘调研和可行性论证。1986年,建成40个鱼场,面积1.07万亩,其中成鱼塘870.2亩,1年后产商品鱼2650吨,平均亩产304公斤,最高达625公斤/亩。
  膨胀石墨密封材料。慈溪密封材料厂1978年开始试制,1979年投入批量生产,创产值123.64万元,获利16.88万元。1980年获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982年开发PSPG通用盘根,于1987年申报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发明专利权。1985年研制N级缠绕垫片,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86年研制PSSX垫片材料成功,申请中国专利权;同年开发PSFD垫片材料成功,获机械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987年研制PSFD高强垫片成功,产品达先进国家水平,远销美国、日本、联邦德国、加拿大、香港等10多个国家与地区。1987年创产值1818.51万元,获纯利188.62万元,创汇19万元。
  BOID/BD系列子母式电子元器件振动和冲击试验夹具。1985年慈溪试验仪器厂与电子工业部5所联合研制成功,用于电子元器件振动、冲击和碰撞试验,将振台或冲击机激起的运动不失真地传递给试件。夹具能作三轴六向变换。采用钢丝螺套结构,使用寿命长,各项技术指标达到80年代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填补了国内夹具的空白。
  专利项目
  1985年以来,县内单位和个人申请国家专利12项,其中柴油机油量校准器,纱线过失张自停器、双可调两用蒸气熨斗、超级魔方等4项获得批准。
  另有8项发布专利公告,项目为:一种驱蚊爽身粉、PSSX膨胀石墨垫片材料、无灯丝日光灯管、推穴自疗仪、汽车高怠速节油器、润湿型玻璃纤维涂塑包扎布、音乐鞭炮、变形捕鼠器。
  科技论文
  1980年以来,每隔两年评审,并按等级发给证书、奖金。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