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工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77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工人
分类号:
D4
页数:
4
页码:
752-7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构成、定员用工、劳动保护等工人概况。
关键词:
慈溪县
工人
人事劳务
内容
第一节 构成
全民企业职工解放初兴建国营工商企业,始有全民所有制职工。经过1956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全民所有制职工增加,共计23861名(含教师,下同)1958年“大办工业”,全民工业企业招收大批农村劳动力,并把供销社职工转入全民所有制,职工猛增到65750名。
1961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停办一批全民企业,供销社职工恢复集体所有制编制,1962年职工减至7981名,仅占1958年职工数的12.1%。1972年,办理1970年9月20日以前进单位的临时工转正手续,并招收新职工,全民职工增至9947名。1980年,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增至21175名。1987年,全县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共有22720名,比1972年增加1.29倍。
集体企业职工50年代初,建立一批供销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至1957年底,全县共有集体所有制职工14931名。以后企业性质几经变化,职工人数几度增减,至1965年,共有集体职工19667名。至1970年又新增4613名,共计24280名。1979年后,集体工商企业增加,至1987年,职工增至36767名,比1970年增加51.4%。
第二节 定员用工
定员定额1957年起,企业始行编制定员,1958年因“大办工业”职工人数大幅度超定员。1959年采取精简措施,恢复企业编制定员、劳动定额制度,。1966年后又废止,致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965年的3.33万元降至1970年的2.18万元。
1982年秋,在慈溪棉纺织厂实施纺织工业部颁发的定员定额规范标准,实施1年,评比中得总分98.5分,名列全省3万纱锭以下棉纺厂之首。1983年全面推行,经验收,当年有14个企业合格,1984年113个企业合格,劳动出勤率、工时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均有显著提高。企业实行定员后,即清退临时工,剩余固定工则通过交流调剂,或兴办劳动服务公司另行安置。
用工形式民国时期,除公务人员外,大都为私人雇员,雇主可随时解雇。解放后采取多种用工形式,群众就业才有保障。
固定工。解放初无明确固定工招工制度,居民就业由基层政府根据统筹安排原则介绍工作。1958年“大办工业”招用大批农村劳动力。1979年起,招工实行公开招考、择优录用制度,是年招收全,民所有制职工503名。在此前后,还通过临时工转正、自然减员顶补、精简职工回收、失业工人安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安置、土地征用工和城镇待业青年安置等形式招收。
合同工。1984年8月试行劳动合同制,由县劳动局审批用工计划指标,各企业向社会公开招收,择优录用。是年招收合同制工人1475名。1986年10月起,招收新工人一律采用劳动合同制。
临时工。解放初,招用棉粮收购季节临时工。1964年,慈溪定为浙江省“亦工亦农”试点县,用工兼有固定工、临时工特点,未推广。后逐步推行“多用临时工,少用固定工”原则,1978年后,计划外临时工逐年增加。1979年,全民企业计划外用工2075名,占职工总数的15.2%;二轻系统18家企业有计划外用工799名,占28.6%。后几经清退,有所减少。
第三节 劳动保护
安全生产民国时期,工厂设施简陋,工人操作缺劳动保护措施。
1952年底,公利油厂、裕丰面粉厂等6家国营、公私合营企业,组织安全卫生大检查,研究改善劳保措施。1953年3月中旬,时属余姚县的浒山粮食管理所施家山仓库发生“六六六”药粉中毒事件,余姚县粮食局对当事人作出处理,并通报所属各部门吸取教训,加强安全管理。1954年,慈溪县水利委员会、供销社、油脂加工厂等单位组织实施《国营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纲要》。1956年,县召开劳动保护会议,周巷源丰电厂提出倡议书,72名代表提出100多条合理化建议。是年还全面贯彻《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等。秋初,县人委发出《关于切实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的紧急通知》后,各工厂均增设降温、排气设备,供应防暑药物和清凉饮料。1961年,全县有627名工人享受保健食品供应和保健费。1966年,规定企业职工因工负伤或患职业病,报销2/3住院费、膳食费。
“文化大革命”期间,忽视劳动保护工作。1970年1月上旬,浙东化工二厂发生火灾,烧毁厂房140平方米,损失价值5000余元。同月,长河铁业社砂轮爆裂,击中1名工人头部致死。
1981年1月,县劳动局贯彻《蒸汽锅炉安全监察规程》,并举办讲座、培训班8次,建立自查、互查、抽查制度。次年下半年,慈溪水泥厂除尘技措经费被列入省劳动保护重点技措项目。1983年起,全县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均建立劳动保护及职业卫生档案,同年11月对24名县以上劳动模范进行体格检查。1986年,把全县乡镇企业职工的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纳入工作范围。1987年,对134个乡镇山塘进行采石资格审查,核发采石合格证112家,缓发16家,取消6家。
职业病防治1966年,县组织医务人员对周巷石棉厂257名工人进行健康检查,查出125人两肺下叶纹理增粗,肺门影增浓,即予转业或作其他安置。此后对生产中需接触铅、汞、苯、有机磷、三硝基甲苯五种毒物的工人定期进行健康检查。1979年夏,手纺石棉采取防尘措施,工人进行健康检查。1982年6月1日起,实施职业中毒和职业病报告制度,县卫生局对石棉加工单位的轧花、纺线、织布、拼线工人进行健康检查。后调整减少石棉加工点,并改手纺为机纺。1984年下半年,县人民政府规定从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资金中提取10~20%用于改善工人劳动条件、治理尘毒危害。1986年,通过对114名石棉生产工人体格检查,查出尘肺病人85名,其中重症1名,均及时予以治疗。
劳动保险1951年,周巷、天元、浒山米厂职工实施国家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简称“全劳保”)。1956年,扩大到全县各建筑企业和观城、周巷等地的棉花、油脂加工企业,各建筑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3%,发给泥木工人劳动保险基金。
1959年5月,浙东化工一厂、二厂和慈溪棉织厂等20个新建工厂,实施《浙江省关于县以上新建工矿企业劳保福利待遇的试行办法》(简称“新劳保”)。1975年11月起,全民所有制工厂企业职工均实施全劳保。次年11月,手工业合作工厂实施全劳保;手工业合作社实施新劳保。1984年7月起,全民和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的长期合同制职工、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实施社会养老保险。
1986年10月成立县社会劳动保险处,负责收缴合同制工人退休养老基金,统筹离退休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县劳动服务公司负责统筹全民、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基金。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