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灾贫救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76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灾贫救济
分类号:
C913.7
页数:
6
页码:
738-7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灾荒救济、社会救济、扶贫等灾贫救济概况。
关键词:
慈溪县
灾贫救济
民政
内容
第一节 灾荒救济
自然灾害救济
民国时期,遇自然灾害,常以政府积谷或富商筹款赈济。民国11年(1922),慈北水灾,宁波旅沪同乡会募款赈济,旅日华侨吴锦堂捐银元5000元,以工代赈疏浚淹浦。15年,慈溪、鄞县、奉化3县知事赴上海募款救济灾民。24年5月,向宁波旅沪同乡会募得大米平粜贴款9750元,每石贴款1.5元(时米价每石10元),每5日开粜1次,灾民凭乡镇公所《平米证》配购,每天大口0.5公斤,小口0.25公斤。31年1月,省拨水旱灾急赈款1000元,32年6月拨4万元,33年拨10万元,34年拨21.8万元;后两次拨款,发放实情无卷可查,皆未向省报结。35年5月,宁波督察专署以春赈分配慈溪县平粜米450石,延至8月,尚有1/3未去购运。
民国10年始查整义仓,至21年有积谷10260石(每石合70公斤);23、24两年,又增积谷68626石。沦陷后,日伪县政府亦办积谷。抗战胜利,伪政府解体,积谷无踪。35年,县政府又重办,至37年,各乡仓存积谷6710.6石。每年春季贷积谷于农民,新谷登场时,归还本利,利息颇高,有借一还二的。积谷还常移作他用,38年4月,县参议会就提取积谷15605公斤移作军用。
解放后,凡遇自然灾害,县人民政府即拨粮款救济,并组织群众互救。
1949年7月23~25日,遭强台风袭击,11公里海塘溃决;9月,两次大水成涝。县人民政府发动社会互济,旅沪工商界捐款购赈谷53705公斤。翌年春夏荒,县人民政府发救济米15500公斤,修海塘工赈米32万余公斤。
1952~1955年,连年春夏荒。干部深入灾区访贫问苦,与群众同吃杂粮瓜菜,组织生产自救。4年共发放春夏荒赈济谷87.5万公斤,米32745公斤,款8.5万元。
1956年8月1日,全境遭强台风袭击,倒塌瓦屋3130间,草屋8497间,死7人,伤260余人,受灾棉地40余万亩,稻田0.7万亩。县成立灾害善后工作委员会,各乡镇成立善后小组,发急赈款7万元,贷款30万元,扶助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上海市机关、工厂、学校派来慰问团,捐赠棉衣18000件;县工会、县工商联、县手工业联社等单位募集救济款8万余元;驻慈解放军官兵捐助3200元。1957年严重春夏荒,县又发济款30余万元。
1961年,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凡遇灾荒,一般困难户由集体解决,县政府重点扶持占全县10%的穷队。至1963年,因灾毁屋1.1万余间,死2人,伤5人,受灾土地累计100余万亩。除公社积累扶助外,县拨救济款24.7万元,还供应计划木材等建筑物资。1964年发放春夏荒救济款47758元。1967年7月中旬起,近4个月无透雨,旱灾之严重为百年罕见,晚稻大部无收。省增拨赈款3万元。1972年2月,大雪压坍民房;8月,强台风过境,县先后拨救济款22万元,供应计划木材40立方米。1973年6月,遭龙卷风袭击,毁房3438间,伤4人,损失原盐137吨,县发救济款12万元。1974年8月,遭台风与大潮侵袭,棉地盐田损失惨重,县拨给农区赈款11万元,盐区3.85万元。1977~1987年,成灾的有大雪1次,暴雨洪灾2次,龙卷风9次,台风7次,毁民房8.1万余间,死22人,伤717人,农盐业减产,县拨款累计164万元,并多次发动各界人民捐款赈济。
战争及火灾救济
战争救济民国26年,县政府成立“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慈溪分会”次年设“难民收容所”。省拨款3498元,每日供给难民大米大口8合、小口4合(每合,0.075公斤)。29年,为救济遭空袭难民,政府发救济款2000元,社会捐款亦2000元。30~34年,县城沦陷,县政府撤驻四明山区,省先后拨款27.5万元,只在县政府控制地区发放。三北抗日革命根据地民主政府则发动民众互济,共渡灾难。34年9月,县境光复,省拨给光复区赈款110万元,其中74.7万元用途不明,后报省社会处销案。
民国35~36年,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浙江分署宁波第一工作大队,发放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拨来救济物资,计面粉263.83吨,大米9.1吨,牛奶等营养品2400余听以及粮食制品、旧衣等。当时属余姚的庵东区将280吨救济面粉用于工修筑七塘。
火灾救济1951年5月23日,岐山乡三村失火,毁草屋146间,瓦屋14间,全村大部夷为平地。干部当即安顿灾民,邻近4个村主动送饭,鸣鹤区成立临时救灾委员会,发动群众捐助,募得大米500公斤,衣服2000多件,棉被20条,草席49条,蚊帐47顶,鞋267双,农具3000多件及桌、凳、盆、碗、桶多件。县、区共发救济米580公斤。
1961、1962两年,火灾救济以社队公益金扶助为主,县拨救济款16384元,受救196人次。1971年1~8月,发生火灾52起,大多由生产大队集体扶助,县拨款1100元,木材40立方米,水泥桁条103根,水泥构件3套。
1983年11月7日夜,桥头乡桥头村失火,毁楼屋9间、平屋2间,损失7万余元,36人无家可归。桥头、樟树、龙南3乡干部群众捐助现金11612元,粮票1629公斤,大米335公斤,稻谷183公斤,棉被11条,衣服162件,县拨救济款5000元。灾后全乡投财产保险。此后,对火灾救济采取社会保险、社会互助和政府救济并举。
1979~1987年,全县共拨火灾救济款9.6万元,平价木材43.9立方米,红砖81.1万块,钢材2吨,水泥106.5吨。
第二节 社会救济
医疗救济
民国33年(1944),旅渝同乡浙灾筹赈会捐医药救济款6180元。35年,又捐医药救济款1.5万元。
1961年,境内居民有患浮肿病者,县发放补助大米7500公斤,拨款1.6万元,并组织医务人员下乡治疗,县人民医院为患者免费治病。1965年3月起,每年拨出专款,补助贫困户治病费用,具体由县民政局审批。
1966年,县拨款1.6万元在凤浦湖边建麻风病医院(后改名皮肤病防治站)。卫生部门负责治疗,民政部门支付生活费用。
失业救济
1952年9月,县成立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至1954年4月1日,共登记失业工人570人,介绍就业188人;向各工厂、商店、服务行业等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提取失业救济基金10500元,用于生产自救、工赈及临时救济。1956年6月起,失业工人救济工作归民政科管理。
1963年起,对1957年底以前参加工作,在1960~1962年期间精简退职的老弱职工,由原单位按退职时工资的30%发给救济金,并补助2/3的医疗费。1965年,按国务院规定,救济金提高到原工资的40%。原工作单位已撤销的,由民政部门支付。
社会困难户救济
民国时期,社会困难户,大都由民间慈善团体施舍,政府偶亦拨款、募捐救济。民国30年(1941)12月,县政府发冬寒急赈1万元。35年12月,发冬令救济款35万元(折米350公斤)。37年冬,募捐米2100公斤,救济978人;又拨款600万元,动用积谷217石(16275公斤)济贫。
解放初期,发动群众帮助困难户,少数特别困难者由政府发粮救济。1954年后,农村发展互助合作组织,困难户以集体帮助为主,政府救济为辅。1955~1957年,县支出社会救济款分别为2600元、10682元、9100元。1958年冬,人民公社试行部分“供给制”停发救济款。1959年恢复,计拨款4051元,救济318人。1961年暂时困难,救济款,增至22729元,救济858人次。此后,居民贫困户由国家常年救济,农村一般困难户由集体安排生产解决,国家发放生活贷款、预支款扶助,特殊困难户由县拨款至公社(乡镇),由公社(乡镇)发放救济。
过往遣送救济
民国19年2月,皖北难民200余人过境,由商店捐钱遣送。37年,遣送皖北过境难民3次,共383人。
1950年10月,皖北、苏北遭水灾,逃荒农民流入县内,县成立支援皖北苏北灾民寒衣劝募委员会,开展“救济皖北苏北灾民一两米”运动。各乡村备热饭开水接待,借祠堂庙宇安顿住处,每人每天发大米12两(0.375千克)。对要求留住过冬的,安排生产自救劳动,到翌年春耕前遣返原籍。至1951年冬,先后过境灾民832人次,县救济大米476公斤;又募集寒衣67255套,折款寄省支援苏、皖灾区。
1955、1956两年,共遣送123人次,资助457元。1960、1961两年又遣送60人次,资助156元。1979年遣送68人,资助130元。其后凡属盲流者,每人资助1~2元,劝令返回。个别无家可归者,送县社会福利院收养,1981~1987年共收养6人。
第三节 扶贫
1960~1965年,拨部分农村救济事业费以无息贷款方式扶持贫困农民养猪,6年共贷款28700元。后因效果不佳,仍转为救济。
1979年10月,坎西公社三大队(周家路村)试行扶贫规划,翌年全县推广。1981年11月,宁波地区行政公署在逍林镇召开扶贫经验交流现场会,省民政厅负责人、宁波地区各县民政局长、部分公社负责人共76人出席。1983年4月,县建立扶持农村贫困户和优抚对象勤劳致富领导小组。是年,逍林区有932名乡、村和部门干部投入扶贫活动,建立“包帮小组”17个,逍林镇有176名共产党员联户“包帮”295户。全县共包帮贫困户1860户,至年底人均收入达611.5元,年收入上万元的19户,5000元以上的60户。
1984年,全县有3643名干部参加“包思想,扶志气;包生产,扶技术;包生活管理”的“三包两扶”活动。组建扶贫包帮组1684个。12月,县人民政府召开全县扶贫抚优勤劳致富表彰大会,4个乡镇政府、1个信用社、7个村民委员会获双扶先进集体奖,31人获勤劳致富先进个人奖。新浦镇腰塘村村办厂厂长王志海1年扶持46户脱贫,出席1986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扶贫工作经验交流及表彰大会。
1979~1987年,全县共扶贫10711户,脱贫7585户,其中1/3为勤劳致富专业户、重点户。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