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九编 政权政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708
颗粒名称:
第十九编 政权政协
分类号:
D628
页数:
36
页码:
669-7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政权政协、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的情况。
关键词:
慈溪县
政权
政协
内容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1950年2月,建立慈溪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至1953年召开10次会议。1954年起建立县人民代表大会,“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1978年12月恢复,至1987年3月,历经10届21次会议。自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起设常务委员会,为县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由机关、党派、团体和各阶层民主协商产生。历次大会代表人数最多为323名,最少为141名。县第一至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乡镇(公社)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基层革命委员会扩大会议或全体职工会议选举产生。县第八、九、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按差额选举原则,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选率分别达98.3%、98.1%、96.5%。县第十届人大代表353名,工农代表占36.53%,知识分子代表占25.78%,解放军代表占0.57%,党政干部代表占29.75%,爱国人士代表占7.37%。代表中有回族代表6名;女性代表占26.06%;非中共党员占33.7%;具有大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9.18%;35岁以下青年占19.55%。
第一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第一次会议。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于1950年2月22日召开。出席代表300多名。会议总结解放后8个月的工作,讨论发展生产和剿匪反特、民主反霸等工作;选举产生常务委员会委员21名。
第二次会议。1950年11月10~13日召开。出席代表141名。会议讨论征粮和土改工作,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目前形势的报告。
第三次会议。1951年2月23~26日召开。出席代表235名。会议讨论抗美援朝、发展生产、土改扫尾、镇压反革命等工作,听取并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第四次会议。1951年7月13~16日召开。出席代表323名。会议议题:开展爱国主义生产教育、响应抗美援朝号召、总结土改、继续搞好镇反工作,听取并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第五次会议。1951年11月13~18日召开。出席代表231名。会议听取、审议工作任务报告、镇反工作报告和关于贯彻《婚姻法》意见的报告;补选常务委员3名,并对5个违法乱纪的代表作出撤销代表资格的决议。
第六次会议。1952年4月8~12日召开。出席代表230名。会议听取并审议政府工作报告;选举常务委员21名。
第七次会议。1952年9月9~13日召开。出席代表225名。会议听取并审议政府工作报告,通过关于县调查评产方案、各区所得税分配方案和今后3个月工作任务的决议;选举产生常务委员23名。
第八次会议。1953年3月2~5日召开。出席代表247名。会议议题:布置春耕生产、物资交流,贯彻《婚姻法》,研究民兵工作。
第九次会议。1953年7月18~21日召开。出席代表187名。会议讨论农业生产、普选、物资交流等事项,并通过“八一”建军节致解放军的慰问信,免去常务委员1名,补选2名,作出关于成立慈溪县选举委员会的决议,确定其组成人员名单。
第十次会议。1953年12月11~15日召开。出席代表158名。会议听取并审议政府工作报告,通过“关于实现国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实行粮食计划收购、供应和今后4个月工作任务”的决议。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7月13~18日召开。代表总数235名,出席代表218名。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贯彻总路线的工作报告,提案审查报告;作出关于拥护宪法草案的决议,并通过致毛泽东主席的信。
第二次会议。1954年10月13~15日召开。出席代表153名。会议审议通过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关于调整镇海、慈溪、余姚3县县界划建棉区县的报告。
第三次会议。1954年10月28~31日召开。出席代表189名。会议审议并通过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和调整县界、划建棉区县的报告。
第四次会议。1955年1月17~20日召开。出席代表283名。会议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和关于彻底粉碎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发言。
第五次会议。1955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召开。出席代表231名。会议审议通过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报告,代表资格审查报告,议案审查报告和关于动员全县人民为完成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的决议;选举县长,副县长3名、人民委员会委员17名及县人民法院院长。
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6年12月26~30日召开。出席代表349名。会议审议通过县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报告,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选举县长,3名副县长,21名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及县人民法院院长。
第二次会议。1957年4月2~4日召开。出席代表325名。会议审议通过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报告,关于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提案处理情况报告,关于加强县人民代表对政府工作监督和进一步密切县人民代表与选民联系的暂行办法的决议;补选县人民委员会委员2名。
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8年6月1~5日召开。代表总数354名,出席代表349名。会议通过关于坚决贯彻执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决议;审议通过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报告,提案审查报告;选出县长,副县长3名,县人民委员会委员21名,出席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8名。
第二次会议。1959年12月26~28日召开。代表总数397名,出席代表386名。会议审议通过县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报告,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补选县长,增选3名副县长,罢免1名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县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62年7月17~22日召开。代表总数431名,出席代表384名。会议审议通过县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选举县长,副县长4名,县人民委员会委员22名,县人民法院院长。
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63年12月30日至1964年1月5日召开。代表总数485名,出席代表455名。会议审议通过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报告,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选出县长,副县长4名,县人民委员会委员20名,县人民法院院长。
第二次会议。1964年8月30至9月1日召开。代表总数484名,出席代表442名。会议审议通过县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补选县长,副县长2名,县人民委员会委员2名,选举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8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原定1966年召开,因“文化大革命”而未举行。
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7812月17~20日召开。代表总数733名,出席代表718名。会议审议通过县革命委员会关于《全县人民团结起来;一心一意为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报告;选举县革命委员会主任,副主任7名,委员40名,县人民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
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81年3月20~26日召开。代表总数437名,出席代表428名。会议审议通过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报告,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关于改变城乡人民饮水条件的报告;选举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5名,委员13名;县长,副县长4名,县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第二次会议。1982年5月18~20日召开。出席代表406名。会议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县人大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报告,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第三次会议。1983年2月9~12日召开。出席代表406名。会议审议通过政府工作报告,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报告,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关于深入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决议;选举出席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6名。
第四次会议。1983年9月15~17日召开。出席代表387名。会议选举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选举出席宁波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68名。
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84年7月12~17日召开。代表总数486名,出席代表418名。会议审议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点)的报告,财政预决算报告,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选举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5名,委员15名;县长,副县长4名,县人民法院院长,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第二次会议。1985年3月19~22日召开。出席代表425名。会议审议通过政府工作报告,198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财政预决算报告,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第三次会议。1986年3月15~18日召开。出席代表468名。会议审议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财政预决算报告,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人民法院和检察院工作报告。
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87年5月26~30日召开。代表总数353名,出席代表350名。会议审议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5年计划、财政预决算报告,人大常委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选举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4名,委员16名;县长,副县长4名,县人民法院院长,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第三节 县人大常务委员会
机构设置
1981年3月召开的县人民代表大会始选举产生常务委员会,为县人大常设机构。11月设办公室。1984年7月设法制、财政经济、城乡建设、科教文卫4个工作组。1987年6月改设法制、财政经济、科教文卫3个工作委员会。
主要工作
1981年3月至1987年底,县人大常委会共召开会议45次,主要进行以下工作:
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法院、检察院(以下简称“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报告10次,政府工作部门负责人代表县人民政府所作工作报告95次,并作出相应决议、决定37项。主要有《关于总结、完善、稳定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决议》(1982年1月16日)、《关于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决议》(1982年3月18日)、《关于切实搞好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议》(1982年7月16日)、《贯彻执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的决议》(1983年9月6日)、《关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1985年5月4日)、《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决议》(1986年9月13日)等。
1981年起,先后组织县人大常委委员和县人大代表调查视察31次。1987年8月作出在县级机关开展执法检查的决定,同年10月组织干部对公安、法院、土管、工商、卫生、教育等单位进行重点抽查,共查出6个方面84起问题,并落实整改措施。
先后任命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147名,免去19名,接受辞职3名;任命审判、检察机关工作人员127名,免去27名。
1981年3月至1987年,县人大代表累计提出议案、意见、建议3269件,分别由“一府两院”及所属工作部门办理,做到件件有答复。
加强人大常委会的自身建设。1981年,全县各区、乡()相继建立代表中心小组、代表小组,学习时事政治,视察讨论当地人民生产生活中的大事,每二、三个月活动1次。1986年4月起,建立每月1次接待人民代表来访日制度,至1987年5月,共受理代表及群众来信603件,接待来访1181次。汇编《会刊》45期,《人大工作通讯》、《人民代表反映》各35期。
第二章 人民政府
第一节 工作机构
1949年5月24日慈溪解放,6月在孝中镇(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成立县人民政府。1954年10月调整行政区域,迁浒山镇。1955年县人大一届五次会议后,改称县人民委员会,正、副县长改上级任命为选举产生。
县政府(人委)的工作机构,解放初期有秘书室、民政科、财粮科、公安局、实业科、粮食局、文教科、武装科等,到50年代中期,科多数改局。1958年11月,省委在慈溪试点,按照人民公社联社模式,下设办公室、政法公安部、工业交通部、农林管理部、财贸粮食部、文教卫生部、工资福利部、人民武装部、经济计划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等10个部委,原科、局等机关悉裁撤。1961年9月,恢复科、局建制,保留人民武装部。
“文化大革命”初期,政府机构瘫痪。1967年3月,县人民武装部主持建立县生产办公室。同年5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取代县委、县人委机构,不久被“造反”组织冲垮。1968年11月,再次成立慈溪县革命委员会,下设办事组、政治工作组、生产指挥组、人民保卫组。其间,部分局先后建立革命领导小组,行使部分行政权力。1973年4月,撤销人民保卫祖,恢复县人民法院和公安局,1977年5月,撤销政工组、生产组、办事组,逐步恢复委、办、局。
1981年3月,撤销慈溪县革命委员会,恢复县人民政府,党政职能逐步分开。又陆续恢复和增设一些委、办、局机构。至1987年底,县人民政府共设置46个单位、8个区公所、1个直属镇(浒山镇)人民政府。
第二节 基层政权
1949年6月后,废除保甲制,建立区公所和乡、镇人民政府,时有4个区,27个乡镇,401个村。1950年6月,置7个区公所,各区设区长及民政、财粮、公安、武装、生产助理员各1人,文书、会计各1人,勤工2人,为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置乡镇人民政府76个,各乡镇配半脱产干部3~4人。区、乡(镇)负责人由上级任命。
1953年下半年,乡(镇)长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1954年,县界调整,新辖境设7个区公所、92个乡(镇)和浒山、观城、周行、泗
门4个直属镇。1956年2月,撤区并乡,全县合并为35个乡(镇),改称乡(镇)人民委员会。是年3月,庵东区划入,成立区公所。1957年1月恢复区级建制,村级行政职能由农业生产合作社承担。1958年10月,成立7个人民公社,乡镇划建为103个大队,旋即改称管理区,实行政社合一。1961年11月恢复区级机构,下置人民公社。同时,重设8个建置镇,村一级改称大队。1966年“文化大革命”始,基层政权瘫痪,1969年3月,各区建立革命领导小组,公社、镇建立革命委员会,大队设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居委会建革命领导小组,至1981年撤销。
1979年,县界再次调整,慈溪县泗门区划归余姚县,余姚县龙南区划入慈溪县,时有县属镇1个、区属镇3个、人民公社58个、生产大队773个、生产队5025个。1981年6月,区级党政机构分设,重建8个区公所。同年5~8月,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恢复观城、浒山、周巷、庵东镇人民政府。同年7月,周行区改称周巷区,龙南区改称横河区。1983年4~10月,农村实行政社分设,重建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以下设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至1987年底,全县有65个乡镇人民政府、796个村民委员会、58个居民委员会。
第三节 部分工作
信访工作建国初期,无专门信访机构。1952年,县委、县府秘书部门各有1人兼管,年受理信访数百件。其后信访数量渐增,1957年10月,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分别由1名副书记、副县长分管,并开始配专职信访干部。1961年,县委书记处书记(兼县长)分管信访工作,配专职干部4名,在县级各部门和各区、公社均有分管信访工作干部,并开始编印《人民来信反映》、《信访简报》。是年,还组织23名干部,进行为时22天的信访大检查,清理积案925件,查处大案12件,使年信访结案率达80%以上。“文化大革命”初期,信访工作一度中断。1969年6月重建信访组织。
1976年后,信访数量猛增。是年1033件,1977年为2512件,1978年为7252件,1979年上升至8359件,1980年6月起,建立县委常委每月2天接待人民来访制度,后改为县党政领导每月1天接待制度。是年,县公安局、妇联、计划生育委员会、土地管理办公室等也先后建立信访机构,公安、妇联及全县8个区、65个乡(镇)也相继建立领导接待日制度。1984年从县至区、乡(镇)普遍建立信访工作责任制。至1987年底,全县有从事信访工作的专职干部26名,兼职干部64名,选聘退休干部50名。几年来,按照中央“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的指示精神,对带有较普遍性的40个成批性问题,移交政府有关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加以落实。其中有属于解放前的遗留问题、历次政治运动中的历史案件复查问题、“民主改革”期间错定成份的复查问题、错划“右派”家属受株连问题、60年代初期精简户粮遗留问题、盐区搬运工人的生活保养费问题和二商、二轻系统微利企业退休保养职工的工资问题、戤社户口粮和生活必需品的供应问题等。还通过信访提供少数党政干部违法乱纪案件线索,由有关部门查处。
1983年全省信访工作大检查,慈溪县、县信访科和逍林区被评为省级信访工作先进集体,有3名干部被评为省级信访先进工作者。
民族事务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县内有少数民族5个,共65人。60年代后期起,少数民族同胞与县人通婚,在县内定居者渐多。至1987年底,县内有43个乡镇共定居壮、回、满、蒙古、瑶、侗、羌、苗、畲、仫佬、彝、水、布依等13个少数民族,计511人,其中壮族439人。
1987年起,从少数民族居民中推选22名代表,以联络员身份负责传达上情反映下情。是年,少数民族公民中有县人民代表1名,宁波市人民代表2名,县政协委员2名。几年来为照顾少数民族同胞,实行儿童免费入小学,报考中高等学校降分优先录取。回族职工每月发给伙食补贴费,春节供应平价牛肉,并优先照顾进乡镇企业工作。
侨务和港澳台胞工作19世纪末,县内已有人去日本等国定居经商,以东山头乡旅日侨胞吴锦堂最为著名。20世纪中叶,在香港、台湾的慈溪籍人士移居国外者渐增,也有直接申请去国外定居的。1987年普查,全县有已加入外籍的慈溪人445户、1439人,分布在31个国家和地区,多数旅居美国、日本、新加坡,县内有侨眷470户、1922人;居住港澳的同胞916户、3183人;县内有港澳同胞眷属941户、3873人;赴台同胞730户、1851人,县内有台眷属730户、3067人;解放前来慈溪定居的台湾籍同胞3户、计9人。
政府为保护和发扬侨胞爱国爱乡热情,本着“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原则,积极维护归侨和港澳台胞及其在县内眷属的合法权益。1962年7月起,对侨眷实行紧俏商品的平价供应,增加粮食定量。后又开设侨汇商品专柜,实行侨汇物资优惠供应,扶持侨眷实业。1979~1987年,共接待回家探亲祭祖的侨胞和港澳台同胞1427人。1987年12月18日,县长谢建邦在深圳市邀请县籍港胞47人,举行迎新团聚会,征询对建设家乡的意见。从而激发侨胞和港澳台胞的爱国爱乡热情,支援家乡建设。至1987年,先后有20余位侨胞和港澳台同胞捐款捐物,在家乡兴建学校、自来水厂、敬老院,修桥铺路,建凉亭,设立奖学基金等公益事业,还投资创办华侨企业7个。
外事来访。1957年9月21日,苏联共产党党员、苏联科学院远东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郭肇唐(俄文名字为阿·克·克里莫夫)偕夫人、女儿回故乡周巷镇徐家村探亲,当天离别时,包了家乡泥土带回苏联,留作纪念。
1984年1月、1985年6月,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副代表莫瑞、助理亚历山大和高级项目官员薛子平、王炳忠先后到县,检查考察北部临杭州湾低洼盐碱地发展水产养殖业的“2700”项目慈溪工程实施进展情况。
1985年4、5月间,日籍华人吴伯瑄及大泽冶雄先后来县洽谈经济技术业务问题;东亚太平洋地区项目局特纳海姆率领世界银行改水项目检查组一行5人,来县检查农村改水项目准备与执行情况;由三上次男率领的日本出光美术馆代表团一行6人参观上林湖古窑址。
同年10月5~9日,美籍华人、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海岸海洋工程系主任王象教授等一行4人,至海黄山观测站安装潮汐自动测量仪;21~23日,欧洲共同体专家、比利时保罗·迪·基姆普和路易斯·博尔来县考察,确定无偿援建“慈溪渔用全价配合颗粒饲料技术”项目,随即筹建全价配合颗粒饲料厂。
1986年2月6日,美籍华人、美国特拉华州副州长吴仙标偕夫人回乡祭扫祖坟,参观周巷镇海莫村故居和周巷镇中心幼儿园。1987年2~4月,瑞士立达机器制造公司技师海恩里希·凯恩来县第二棉纺织厂安装调试从瑞士引进的气流纺纱机。
出访。1952年4月27日,作为中国农民访苏代表团成员、中共慈溪县委委员、组织部长鲍纯甫到苏联访问4个月,参观国营农场、集体农庄、拖拉机站和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等设备,还出席莫斯科“五一”国际劳动节观礼。
1953年10月20日,作为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成员、五洞闸集体农庄主席罗祥根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80年10月2~17日,中共慈溪县委书记高成裕,由国家农委组团,赴土耳其考察棉花生产。
1984年12月,慈溪县副县长胡章书等3人赴日本考察冷冻技术。1986年1月,慈溪动力机厂副总工程师丁乃森和陈宗魁赴英国参加卡多公司技术咨询会议。4月,沈祥家副县长率慈溪第二棉纺织厂正、副厂长各1名,赴瑞士进行技术考察。
援外。1972年9月至1977年6月,棉花专业技术干部段裕章、干忠新、童文永,先后受农业部派遣,赴圭亚那援助试种棉花。
1973年7月至1979年12月,针灸医生劳文龙、外科医生胡云锵、中医师马信飞、药剂师何孝光先后赴马里共和国为马里人民治病。1975年11月至1977年10月,龙山区农技干部蒋望根赴乌干达,辅导水稻生产技术。
第三章 人民政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慈溪县委员会于1956年3月建立。此前,由慈溪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职能。1963年后,受“左”的影响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政协活动停止,1980年10月恢复。
第一节 历届委员会议
慈溪县政协在1956年3月至1987年5月间,历经4届委员会。
第一届任期1956年3月至1981年3月,其中1963年至1980年9月间活动中断。第二届任期1981年3月至1984年7月,第三届任期1984年7月至1987年5月,第四届委员会成立于1987年5月。各届政协共召开全体委员会议8次。每次会议,均听取县委负责人报告,审议政协工作,选举或补选政协领导成员,列席县人民代表大会,协商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的领导人选,并作出相应决议。另外还根据当时形势,协商重大事项:1956年3月召开的一届一次会议,商讨“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和慈溪农业发展规划,实现祖国统一,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1981年3月召开的二届一次会议,讨论“促进国民经济的合理调整和社会的安定团结”。1984年7月召开的三届一次会议,根据改革开放要求,发动委员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围绕经济建设开展人民政协各项工作。1987年5月召开的四届一次会议,号召委员本着“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精神,积极参政议政,为振兴慈溪经济作贡献。
第二节 组织机构
县政协委员会每届均选举产生常务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并建立办公室,负责全委会闭幕期间的工作。
政协县第一届委员会有常务委员会委员(以下简称“常委”)21名。1956年3月设立县政协办公室。此后,又设立学习委员会和医务卫生、工商、宗教、侨眷4个工作组。
政协县第二届委员会有常委29名。下设工交、农业、医卫、文教、工商经济、文史、侨务、对台宣传、宗教8个工作组。1983年9月设立县政协办公室。
政协县第三届委员会有常委34名。下设学习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和工业科技、城镇交通、农林、工商经济、对台宣传、侨务、民族宗教、教育、文化、医卫10个工作组及观城、逍林、周巷、庵东、长河、横河、掌起7个乡镇学习小组。建立三北书画院、工商经济咨询服务部。
政协县第四届委员会有常委40名。下设学习、提案、文史资料研究3个委员会和工业、农林、财贸、教育、文体、城建交通环保、医卫、祖国统一、法制、民族宗教10个工作组及观城、逍林、白沙、坎墩、周巷、长河、庵东镇7个活动组。
第三节 主要活动
县政协第一届常委会在1956年3月至1962年2月间,召开会议16次。1963年后活动中断,1980年9月恢复,10月及翌年3月,举行第十七、第十八次常委会。在1957年5月22日的一届六次常委会议上,听取传达毛泽东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根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对党政机关在工商、教育、医疗卫生、科学技术、市场供应、物价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和改进意见;同年10月28日第七次常委扩大会议上,听取各阶层群众对开展整风、粮食统购统销、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意见汇报,并研究决定县政协主席王淮亭、副主席周文祥、秘书长汪惠民调动工作和离职学习,由新任中共慈溪县委书记鲍纯甫任代理主席,县委统战部部长李之瑜任代理副主席职务;1959年12月25日第十一次常委会议,协商补选县长,增选副县长;1981年3月召开的第十八次常委扩大会议,协商通过第二届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县政协第二届常委会共召开会议21次,座谈会5次,工作委员会及工作组会议9次,专题考察1次。1981年6月4~6日召开二届二次常委会,学习黄克诚“关于对毛主席的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态度问题”的报告和中共慈溪县委颁发的“生产责任制试行办法”;7月7~8日的三次常委(扩大)会议,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8月22~24日召开对台宣传工作组座谈会,交流与台湾亲人通信情况;1982年5月4日召开二届第七次常委会,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在8月17~19日的第九次常委扩大会议上,学习讨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改草案》,提出20条修改意见;1983年9月5日第十七次常委扩大会议,学习人民日报社论《必须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听取县政府职能部门关于社会治安、市场、物价管理和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等情况的通报;1984年3月组织常委及部分委员学习中共中央文件并参观考察种植、养殖专业户,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发展商品生产、完善乡村企业承包制度和供销社体制改革等5条建议。同年6月22~23日第二十一次常委会议,协商通过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名单;同年12月上旬,工商经济工作组在调查视察浒山、逍林、观城3地的酱品厂后,向县人民政府提出提高酱油质量、增加酱制品品种的5条建议。
县政协第三届常委会共召开会议20次,座谈会9次,工作委员会及工作组会议11次,专题会8次,考察1次。常委会及委组的主要活动:1984年9月下旬,医卫工作组在彭东乡开展医疗咨询服务活动,并调查彭东乡卫生院工作情况,提出改进意见,有关部门即采纳落实;9月17~19日第九次常委会议,听取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县科技体制改革、教育改革和1985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的通报;1985年5月18日召开“三北书画院”成立大会;是年建立工商经济咨询服务部,举办青年文化补习班,并与浒山镇联合创办职业技术学校;1986年6月6~7日第十四次常委会议,在学习全国“七五”计划的基础上,协商县“七五”计划;翌年11月,编印《慈溪文史》第一辑3000册;1987年1月7日第十次常委扩大会议,提出振兴慈溪经济13个方面63条意见和建议。
县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在1987年5月至年底,召开常委会会议5次,座谈会2次,专题会1次。1987年5月29日四届二次常委会议,通过10个工作组、7个活动组正副组长任命名单;6月26日四届三次常委会议决定,在全体委员中开展建功立业活动,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优势,为发展慈溪经济多作贡献。是年,政协委员围绕经济建设和群众生活的重大问题,提出建议236条,采纳率64%;帮助工商企业引进资金1060万元、外汇122万美元、生产设备10套。
第四章 民国时期政权与参议会
第一节 民国时期政权
县政府民国元年(1912)设县公署,易知事为民事长,旋又复称县知事,主管行政兼理司法。16年,县公署,改组为县政府,知事改称县长,由省府直接任命。30年4月22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县城,成立汪伪县政府机构,民国县政府转入流徙。
民国31年11月、12月、33年4月和34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分别成立慈镇县办事处(后改镇海县政府)、慈姚县办事处(后改慈溪县政府)、余上县办事处(后改余姚县政府)和庵东特区政府等县级抗日民主政权。
民国34年9月,民国慈溪县政府县长赖云章入县城接收汪伪县政府,1949年5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慈溪县城,民国县政府解体。
工作机构民国初期,设民治科(即民政科)、财政科、劝学所、警察所等机构。民国3年,警察所改警察事务所。4年,设县自治办公处。12年,劝学所改教育局。16年,县警察所改公安局,至19年改县政府公安局。24年,县政府改局为科,共设5科,一科掌民政保甲事项;二科掌财政土地事项;三科掌公安保卫事项;四科掌教育事项;五科掌建设事项,另配秘书1人。27年,增设兵役科。29年,县政府主要工作机构有:秘书室、会计室、政工指导室、民政科、财政科、教育科、建设科、兵役科、地政科、田粮科等。30年增设社会科和合作指导室、户政室。31年裁户政室,设户政股。32年设军事科。35年设土地登记处、税捐稽征处。37年1月,将土地登记处改地籍整理处,废地政科。是年5月调整县政府机构设置和员额编制,设民政、财政、教育、建设、社会等科和秘书室,至次年5月解体。
基层政权民国元年至16年,乡村政权仍沿清旧制。17年后,先后改为街村制和村里制,下以50户为闾,10户为邻。19年,改乡镇制并以5户为邻,5邻为闾,实行联保连坐。22年,全县划6区、103乡、21镇、2656闾、13097邻。各乡(镇)分别成立乡(镇)公所,设乡(镇)长1人,副乡(镇)长1~2人。23年初,撤销自治区公所,实行县、乡(镇)二级制,废闾邻,编保甲,取消自治,至24年编办完成。全县计4区、42乡镇、547保、5950甲。乡(镇)工作由县政府保甲督导员负责。25~30年先后恢复区行政机构,称区署。现境有逍林、周行、观海卫、龙山、庵东等区署,分别作为余姚、慈溪、镇海县政府派出机构,原慈溪山南有庄桥、丈亭、陆家埠区署。抗战期间,各区署仍以“游击”状态保存建制。34年9月,慈溪县政府迁回县城后,建庄桥、丈亭、陆家埠、观海卫4区署、25乡镇,区署设区长1人,区指导员3人,技佐、会计各1人;乡(镇)公所设乡(镇)长1人、副乡(镇)长1~2人、总干事1人、干事3人、会计员1人。35年,裁撤各区署,县政府派区指导员负责。庵东区署裁撤后由庵东警察所长兼区指导员。37年,重设观海卫区署、陆家埠区署,另置25个乡镇公所。同期,现境原镇北地区设龙山区署,原姚北设浒山、周行、逍林、庵东4区署。区署设区长1人、指导员3人、事务员2人,区辖警察所,置所长1人。乡(镇)公所设乡(镇)长总干事等若干人。
附:汪伪慈溪县政府
民国30年4月22日,日军占领县城后,即组织日伪傀儡机构,成立以陈诗年、吴锦昌为首的慈溪县治安委员会及治安维持会,不久被洪调丞、周明为首的慈溪乡镇联合会取代。会内设秘书、会计两室,民政、财政、建设、司法等科,及兵差办事处;基层实行保甲制。
民国31年11月,汪伪乡镇联合会改组为县政府,设秘书室、会计室、第一科、第二科、第三科、司法科等机构,成立4个区署,设区长。乡镇设乡(镇)公所。乡、镇下设保甲,实行联保连坐。34年9月,日本侵略军投降,汪伪县政府解体。汪伪慈溪县县长更迭如下表。
第二节 县参议会
民国11年(1922)前,成立过第一届县议会。12年召开第二届议会第一次会议,组成第二届县议会,有议员21名,至16年止。
县临时参议会于民国33年12月25日成立,由25名议员组成,周聘三任议长,陈谦夫任副议长。34年11月12~16日,在孝东镇召开第二次县临时参议会,有临时参议员22名,候补参议员6名,周聘三、陈谦夫分别担任议长、副议长。
民国35年6月25~28日召开县参议会成立大会,出席参议员50名,俞济民及县级各机关、团体代表列席。会议选举袁伦美为议长,朱恒黻为副议长。听询各机关的施政情况,讨论议案。省政府委毛子璠为县参议会秘书。
县参议会自成立至民国37年8月,共召开8次会议和1次临时大会。出席人数最多50人,最少20人。历次会议均听询和审议施政报告,对教育、文化、经济、财粮、民政等方面的提案作出决议。
县参议会设秘书室,配有秘书、事务员和书记。
县政检讨委员会。民国35年11月至37年5月,县政检讨委员会举行6届会议。每届由7名委员组成,县参议会副议长为当然委员,其余委员均在参议员中推定。在此期间共召开21次会议,主要讨论议定案件。
第五章 县署
第一节 官制
唐制唐开元二十六年(738),采访史齐浣奏置慈溪县,辖万户以上为上县。置令、丞、薄各1人,尉2人。
宋制宋改县令为知县,并以朝臣为知事。初不置丞,熙宁四年(1071)设丞1人,另置簿、尉各1人。庆历四年(1044),始设县学,置学官。盐场多由知县兼管。
元制元设达鲁花赤(蒙古语,意为掌印官),主要由蒙古人、回族人担任,理县事兼管劝农,称监县,与县尹并治。县尹多由汉人担任。另设主簿、尉、鸣鹤巡检、教谕各1人,典史2人。大德三年(1299),在鸣鹤场设所,置盐司令、司丞、管办各1人。
明制明废达鲁花赤,改县尹为知事,设县丞、主簿各1人,教谕1人,训导2人。鸣鹤场盐课司大使1人、副使1人。洪武二十年(1387),置观海卫,设指挥以下官员95人,内有管理民政之知事1人。
清制清初仍明制,知县下设县丞、主簿各1人,顺治四年(1647),裁撤县.丞、县尉,设教谕、训导各1人。另设鸣鹤场盐课司大使1人、副使1人。
第二节 历任县官
据旧志记载,自唐立县至清末,可知者有唐县令9人,宋知县113人,元达鲁花赤20人、县尹28人,明知事99人,清知事134人,合计404人。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