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组建抗日武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70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组建抗日武装
分类号: D231
页数: 5
页码: 647-6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组建抗日武装、主力部队、地方武装的情况。
关键词: 慈溪县 三北敌后 抗日武装

内容

第一节 组建抗日武装
  主力部队
  三北地区的抗日主力部队——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由上海浦东南渡部队逐步发展壮大而成。1941年5月10日,中共路南特委和浦东工委,根据中共中央华中局的决定,派姜文光、朱人侠率领由中共领导和控制的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的1个班和伪军第十三师二十五旅五十团九连的1个排共50余人为先遣部队,南渡杭州湾至姚北相公殿(今属慈溪),通过统战关系,取得国民党宗德指挥部第三大队番号。6月16日,蔡群帆、林有璋率淞护游击队第五支队一大队和四大队的各1个中队共130余人,南渡抵相公殿,沿用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第四大队番号。7~9月,浦东部队又分5批南渡,其中朱人俊、方晓等率领的由伪军第五十团二营六、七、八等连反正的300余人,取得苏鲁战区淞沪游击队暂编第三纵队番号。先后南渡共900余人。1942年6、7月间,谭启龙、何克希、连柏生等百余人至三北,加强南渡部队的领导力量。8月13日在鸣鹤场建立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将主力部队统一整编为三、四、五支队和特务大队、新慈溪国民兵团及教导队。
  9月,四支队和教导队南进开辟四明山区,三支队、特务大队和新慈溪国民兵团开辟慈东、慈西地区,第五支队坚持三北,和三北地方武装一起抗击日伪军。
  地方武装
  1942年5月起,先后建立根据地县、区级地方抗日武装。1943年7月成立三北自卫总队。至1944年6月,共有兵力1200人。1945年3月,改编为三北特务营和余上特务营。同年8月又成立庵东特区自卫大队。至9月底10月初北撤时,三北地方武装共有17个中队1500余人,编入浙东游击纵队,另有乡(镇)自卫队3.2万余人。
  三北自卫总队1943年7月建,统一领导三北地区的地方武装。中共三北地委书记王仲良(王耀中)兼任总队长和政委,张席珍任参谋长,地委组织部长黄知真兼政治处主任,并设总队部司政机关。先后辖警卫中队(由姚山自卫大队改编,中队长周曼天,指导员朱志豪,1944年底,詹树辉接任中队长)、顽强第二中队(原属龙山自卫大队,中队长胡铁锋,指导员胡锋)、慈姚大队第一中队(中队长李志光,后由竺新民接任,指导员方克)3个主力中队,并对海防大队实行统一指挥。1945年3月撤销,改编为三北、余上两个特务营。三北特务营(三北独立营)营长徐志达,政委李乐山(中共慈镇中心县委书记),副政委谢仁安、戚铭渠,下辖3个主力连。余上特务营营长张光,政委谢飞(女,中共余上县委书记),下辖3个主力连。
  慈镇大队1942年5月,始由龙山区区长、中共党员戚铭渠组建龙山自卫队,拥有“五支四大”从镇海县警察部队缴获的20余支枪,1个排兵力,戚任队长。10月发展为龙山自卫中队。1943年2月,在骆驼桥消灭国民党顽军宋清云部所属的何九峰1个营后,改编为龙山自卫大队,戚任大队长。1944年4月改称慈镇大队,对外代号“顽强大队”,戚仍任大队长,李乐山任政委,兵力为两个中队,第一中队代号“顽强一中”,第二中队代号“顽强二中”。同年11月,第一中队编入浙东游击纵队第三支队。次年3月,第二中队编入三北特务营。
  余上自卫大队1943年初,由“暂三纵”1个班和余上办事处的10余名武装人员组成余上警卫队,余上办事处又另建1个便衣队。5月,两队合并建立余上自卫大队,蔡葵任大队长。7月,三北游击司令部增浪任大队政委,下辖3个中队。1944年2月,全大队编入浙东游击纵队第五支队。同年3月,王荣桂率第五支队的1个中队到余上地区和郁忠的便衣中队合并,再次组成余上自卫大队,张光任大队长,李国斌任政委。冬,谢飞接任政委,下辖3个中队。1945年3月,改编为余上特务营。
  姚山自卫大队1943年1月,在中共姚山总支领导下建立,周曼天任大队长。初建时30余人,后发展为1个中队。7月改编为三北自卫总队警卫中队。
  姚海自卫大队1942年12月建,初称姚海自卫队,沈一民任队长。1943年2月与胡金潭领导的五乡自卫队合并,建立姚海自卫大队,张庭忠任大队长,薛诚任指导员。5月遭日伪军袭击,减员多,缩编为姚海自卫中队,张庭忠任中队长。同年秋编入浙东游击纵队第三支队。
  慈姚大队第一中队1944年4月,由三北常备队改编,李志光任中队长,方克任指导员。不久,李调离,由竺新民任中队长,旋即编入三北自卫总队。
  慈姚县中队1944年冬建,马林生任副中队长,胡惠明任指导员。1945年6月编入三北特务营三连。
  庵东特区自卫大队1945年8月下旬,在建立中共庵东特区区委同时建立庵东特区自卫大队,区委书记田井兼任大队长,竹明山任指导员。至9月底北撤前,有150余人,北撤时编入浙东游击纵队第三支队第二大队。
  区常备队在各县地方武装不断壮大的同时,各区常备队也迅速发展。1943年底,以观城区民众自卫队警备班为基础,建立观城区常备队。1944年初与镇北常备队合并,称三北常备队。3月,重建观城区常备队,新建浒山区常备队。以后又相继建立龙山、周巷等区常备队。至6月,三北地区共有常备队员192人(其中慈镇县72人,慈姚县70人,余上县50人),后继续增至500余人。北撤时全部编入主力部队。
  此外,各乡(镇)还建立群众性的自卫队组织。1943年,建立25个乡(镇)自卫队,计3000余人,其中锄奸小组183个,计993人。至1945年北撤前,有61个乡(镇)建立各种不同形式的自卫队,共32144人。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