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根据地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69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根据地始末
分类号: K269.5
页数: 6
页码: 642-6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根据地始末根据地建立前的抗日斗争 1941年4月,日本侵略军连陷绍兴、镇海、宁波、慈溪、余姚等城。
关键词: 慈溪县 三北敌后 根据地始末

内容

根据地建立前的抗日斗争 1941年4月,日本侵略军连陷绍兴、镇海、宁波、慈溪、余姚等城,驻守宁绍一线的国民党正规军和地方部队10余万人,不战而撤,三北地区仅剩薛天白部(宗德指挥部)、陆安石部(忠义救国军)等少数国民党地方游击部队,亦不加抵抗,日军得以迅速占领三北各大集镇,并开始向乡村“扫荡”社会秩序极度混乱。三北地区的中共地方组织,坚持发动群众,继续组织抗日团体,,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姚北,中共余姚县特派员张光指派原县委委员王益生(赵树屏)至国民党三十四师残部孙彦龙连工作,将孙部和庵东盐区缉私营共300余人合编成立宁绍游击指挥部。未几,孙部投敌,王益生于6月25日牺牲。中共党员张中民化名张迪光,打入国民党宗德指挥部,秘密组织其中爱国抗日人员准备建立抗日武装。后事泄,张中民等9人于7月18日在游源被宗德指挥部杀害。11月,中共党员朱之光、赵瞻、周曼天等在姚北建立四明游击指挥部独立大队,始有20余人,后增至90余人(此部于1942年6月编入南进支队第六中队)。在慈、镇地区,中共宁属特派员王文祥派李平、沈邦祺等中共党员组织敌后抗日武装,并指示郑洛民(郑侠虎)、包毅(杨展大)、楼天煜(吴田)在慈北建立中共游击武装支部,打入在慈北的慈溪国民兵团第五大队,以争取合法名义,后遭慈溪国民兵团第五大队破坏,李平、沈邦祺、沈一飞等牺牲。6月,蒋子瑛、吕名锵、梁建等在慈东建立慈东游击队,9月遭日、顽军夹击,损失惨重,剩下40余人并入中共领导的定海国民兵团独立中队,11月脱离国民兵团,与中共党员谢仁安领导的浙东青年突击队一起转移至三北潘岙,改编为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五支队第四大队新四中队。三北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掀起和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为浙东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开辟根据地“皖南事变”后,1941年5月,中共浦东工委和所属部队通过统战关系,先后与国民党淞沪专员及驻芦城庙“宗德公署”负责人取得联系。5~9月,派出浦东武装部队共900余人,在姜文光、蔡群帆、林有璋、朱人俊、方晓等率领下,分7批南渡杭州湾进入三北地区,分别取得国民党宗德指挥部第三大队(简称“宗德三大”)、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五支队第四大队(简称“五支四大”)和苏鲁战区淞沪游击队暂编第三纵队(简称“暂三纵”)等番号。部队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并以积极抗日的实际行动影响群众,得到当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是年7月,中共余姚县特派员张光通过共产党员钱忆群,与“五支四大”领导人蔡群帆、林有璋接上关系。接着,又与宁属、绍属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部队与地方党组织相互配合,共建三北抗日根据地。“五支四大”在逍路头(今逍林镇境)以东的慈北、镇北地区,“暂三纵”在逍路头以西的姚北地区,流动游击,开展工作。
  10月,由吕炳奎、王仲良(王耀中)、蔡群帆组成中共浙东军分会,吕炳奎任书记,统一领导三北地区的抗日斗争。在“暂三纵”和“五支四大”中分别建立党的工作委员会,由王仲良、蔡群帆分别负责工委工作。当时部队流动游击于澥浦、龙头场、海甸戎家、古窑浦、洞桥虞家、逍路头、长河市、临山一带,并在这些地区设立部队办事处,在洞桥虞家设淞沪游击队五支队总办事处,初步站稳脚跟。
  1942年5月,日军发动浙赣战役后,中共绍属特派员杨思一经与中共浙东军分会书记吕炳奎等议定,6月,由蔡群帆率新组建的南进支队去会稽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
  6月,中共中央华中局根据中共浙江省委遭国民党顽固派破坏,省委书记刘英牺牲,和浙赣战役爆发后浙东地区的新情况,派谭启龙到三北主持浙东工作,并陆续增派何克希、顾德欢、张文碧、刘亨云、连柏生等到三北充实领导力量。7月,在宓家埭成立中共浙东区委员会,由谭启龙、何克希、杨思一、顾德欢组成,谭启龙任书记。随即三北地方党组织结束特派员制,建立中共三北工委。8月19日,成立浙东军政委员会,由何克希、张文碧、刘亨云、连柏生组成,何克希任书记,统一领导浙东抗日武装。关于指挥机关“三北游击司令部”,为团结国民党在三北的武装共同抗日,曾根据华中局8月12日指示精神,竭力争取国民党淞沪游击队一支队顾小汀任司令,因顾坚持不允,后在鸣鹤场金仙寺成立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时,由何克希(更名何静)任司令员,连柏生任副司令员,谭启龙(化名胡志萍)任政委,刘亨云(更名刘云)任参谋长,张文碧任政治部主任,把主力部队统一整编为三、四、五支队和特务大队、新慈溪国民兵团、教导队。此时,主力部队和各办事处人员已发展到1510人,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东至镇海县庄市,西至上虞县崧厦。三北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
  保卫根据地9月22日,中共浙东区委员会在鸣鹤场开会,根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指示精神,作出《关于长期坚持浙东斗争的决定》,制订“坚持三北,开辟四明,在四明山完全占领后再争取控制会稽山”的战略方针,由政委谭启龙、司令员何克希、政治部主任张文碧率第四支队、教导队和司政机关南渡姚江,开辟四明地区;第三支队队长林达(林有璋)率三支队、特务大队和新慈溪国民兵团开辟慈东、慈西地区;副司令员连柏生、参谋长刘亨云率第五支队坚持三北。三北地方党组织也同时抽调20余名干部,组成姚东山区突击工作队,开辟龙南、龙北、彭泾、天东、乌山等乡工作,扩大游击区,沟通三北地区和四明地区的联系。
  10月,日军调动上千兵力分3路对三北根据地进行“扫荡”企图消灭三北抗日武装。三北游击司令部组织力量,奋起抗击,经过蜀山渡、阳觉殿、竹,山岙战斗,取得3战3捷,毙伤日伪军百余名,并于慈北宓家埭伏击伪十师1个营,俘其大部,彻底粉碎日军对三北根据地的“扫荡”。11月,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第一支队队长艾庆璋乘大多数抗日武装离开三北之机,纠集国民党顽军、土匪3000余人进犯三北抗日根据地,妄图把部分抗日武装消灭在三北海隅。三北游击司令部集中兵力,经过29次大小战斗,歼其大部,取得浙东第一次反顽自卫战的完全胜利,保卫与巩固了三北根据地。
  是时,中共三北工作委员会已改为三北地委。下辖慈镇县工作委员会和余上县委员会。至年底,三北根据地已建有慈镇、余上两个县办事处,镇北、慈北、慈东、慈西、姚东、逍路头、姚北、姚山、姚海、虞北10个区办事处。翌年2月建立中共慈姚县委员会。
  发展根据地1943年春,日、伪军调集2000余兵力,对三北地区进行大规模“清乡”。第五支队发动群众,主动出击,先后在黄沙湖、郑巷、天元、三灶等地连战连捷,粉碎敌人“清乡”行动。
  7月,成立三北自卫总队,统辖三北地方武装,配合主力部队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同月28日,建立慈镇姚抗建工作推进会,由共产党员、非党左派人士、各阶层开明士绅参加,行使抗日民主政府职能。
  1944年1月5日,根据新四军军部命令,宣布浙东主力部队改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2月,在四明山进行浙东第二次反顽自卫战争期间,浙东游击纵队部率三支队、教导大队转移至三北,与三北自卫总队会师,增强三北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17~19日在五磊寺召开区党委会议,制定“坚持四明,巩固三北,分散游击,向敌后发展”的总方针。针对日、伪军在三北增筑据点,对根据地采取“蚕食”政策的阴谋,三北武装部队于是年上半年在樟树庙、筋竹岙、宓家埭、东埠头、慈东马家桥、镇海虹桥等地连续重创日伪军,致其“蚕食”阴谋未逞。同年秋,又发动三北军民,武装保卫秋收,采取“快收、快运、快藏”和军事上多方袭击骚扰日伪军等战术,取得反抢粮斗争的胜利。
  9月25日,浙东区党委在洪魏召开浙东首届军政委员会议,确定广泛发动群众坚持抗战,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工作方针和任务。10月,浙东区党委和浙东游击纵队率部返回四明。
  是年,三北根据地地域已发展到3个县、10个行政区、141个乡镇(慈镇县46个,慈姚县45个,余上县50个),其中基本区17个乡,游击区56个乡,伪化区68个乡,基本区和游击区占总乡镇数的51.8%。
  1945年春,日军为防止盟军在东南沿海登陆,对三北地区进行疯狂“扫荡”,妄图“强化治安”固守沿海。中共三北地委在茅山召开慈镇、慈姚两县区以上干部会议,提出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坚持三北原有阵地,保持和积蓄力量,配合盟军反攻的对敌斗争方针和“靠山、靠水、靠群众”的工作方法,对敌情严重的慈镇地区,加强对武工队的领导;区常备队化整为零,深入敌占区,开展抗日形势宣传,镇压汉奸,促进中间人士转化,并掩护武工队深入日伪军据点,打击和分化瓦解日伪军。
  3月,撤销三北自卫总队,分别建立三北特务营和余上特务营。5月,中共三北地委并入四明地委,三北地区建立中共慈镇中心县委,8月又建立中共余姚中心县委,分别领导中共镇海县委、中共庵东特区委员会和所属区委。
  收复三北全境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三北地方武装配合三、五支队等主力,先后收复周巷、庵东、五夫、浒山、坎墩、胜山、观海卫、掌起桥等乡镇,至下旬,三北全境收复。是时,三北地区共有慈溪、镇海、余姚3县和庵东特区,下辖龙山、观城、浒山、周巷、庄市、沿山、庄桥、丈亭、马渚、临山、崧厦11个行政区,145个乡镇,计人口115.37万人。
  奉命北撤1945年9月23日,中共浙东区委员会在上虞县城丰惠镇召开有部队支队长以上和地、县委书记参加的扩大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关于“放弃浙东、全军北撤”的命令和指示,部署北撤和北撤后的浙东工作。会后,中共余姚中心县委书记黄知真分别在余姚、慈镇两中心县委干部会议上传达贯彻。将三北地方武装和地方党政干部集中,组成三北独立团,由黄知真任团长兼政委,黄辉任副团长,徐志达任参谋长,李乐山任政治处主任,随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同时收回抗币,减少群众损失;确定蒋子瑛为中共慈镇县特派员,项耿、肖贻、寿静涛为中共余上县正、副特派员,留三北坚持斗争。28日,第五支队在周巷击溃企图阻挠北撤的国民党九十八军一个团和浙江保安团一部,为北撤扫除障碍。30日,谭启龙率浙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军政干校、警卫大队、三北特务营和部分地方党政干部共5000余人,在古窑浦登船渡杭州湾北撤;其余部队和党政干部也相继于10月上旬从庵东、临山、胜山、观海卫北部等海口登船渡海北撤。北撤人员共15000余人。途中,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堵截,经1个月的长途跋涉,于11月12日抵达江苏涟水,胜利完成战略转移任务。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