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编 三北敌后抗日根据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697
颗粒名称: 第十八编 三北敌后抗日根据地
分类号: K269.5
页数: 28
页码: 641-6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三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由于三北地区处于沪、杭、甬三角地带的中心,与上海浦东隔海相望,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三北人民又有革命斗争传统,中共地方组织基础较好。
关键词: 慈溪县 三北敌后 抗日根据地

内容

1941年4月19日至23日,日军相继侵占镇海、慈溪、余姚县城,三北全境随之沦陷。由于三北地区处于沪、杭、甬三角地带的中心,与上海浦东隔海相望,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三北人民又有革命斗争传统,中共地方组织基础较好,中共路南特委根据中共中央决策和华中局、苏南区党委指示精神,及时派浦东抗日武装于当年5月至9月分批南渡杭州湾,至三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三北抗日根据地在曹娥江以东,姚江以北,杭州湾以南,包括镇海、慈溪、余姚3县北部的全部地区和上虞县东北部的部分地区,是整个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北抗日根据地自创建至1945年9月底10月初抗日武装北撤时止,历时4年余。在此期间,始终贯彻党中央的抗日主张,迅速发展壮大了党的队伍,团结中上层爱国民主人士,建立各级民主政权,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教育动员根据地人民投入抗战行列,从而形成了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团结抗战的局面。先后经过200余次战斗。共毙、俘、伤日、伪、顽军数千人,取得了抗日战争和反顽自卫战争的重大胜利。
  第一章 根据地始末
  根据地建立前的抗日斗争 1941年4月,日本侵略军连陷绍兴、镇海、宁波、慈溪、余姚等城,驻守宁绍一线的国民党正规军和地方部队10余万人,不战而撤,三北地区仅剩薛天白部(宗德指挥部)、陆安石部(忠义救国军)等少数国民党地方游击部队,亦不加抵抗,日军得以迅速占领三北各大集镇,并开始向乡村“扫荡”社会秩序极度混乱。三北地区的中共地方组织,坚持发动群众,继续组织抗日团体,,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姚北,中共余姚县特派员张光指派原县委委员王益生(赵树屏)至国民党三十四师残部孙彦龙连工作,将孙部和庵东盐区缉私营共300余人合编成立宁绍游击指挥部。未几,孙部投敌,王益生于6月25日牺牲。中共党员张中民化名张迪光,打入国民党宗德指挥部,秘密组织其中爱国抗日人员准备建立抗日武装。后事泄,张中民等9人于7月18日在游源被宗德指挥部杀害。11月,中共党员朱之光、赵瞻、周曼天等在姚北建立四明游击指挥部独立大队,始有20余人,后增至90余人(此部于1942年6月编入南进支队第六中队)。在慈、镇地区,中共宁属特派员王文祥派李平、沈邦祺等中共党员组织敌后抗日武装,并指示郑洛民(郑侠虎)、包毅(杨展大)、楼天煜(吴田)在慈北建立中共游击武装支部,打入在慈北的慈溪国民兵团第五大队,以争取合法名义,后遭慈溪国民兵团第五大队破坏,李平、沈邦祺、沈一飞等牺牲。6月,蒋子瑛、吕名锵、梁建等在慈东建立慈东游击队,9月遭日、顽军夹击,损失惨重,剩下40余人并入中共领导的定海国民兵团独立中队,11月脱离国民兵团,与中共党员谢仁安领导的浙东青年突击队一起转移至三北潘岙,改编为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五支队第四大队新四中队。三北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掀起和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为浙东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开辟根据地“皖南事变”后,1941年5月,中共浦东工委和所属部队通过统战关系,先后与国民党淞沪专员及驻芦城庙“宗德公署”负责人取得联系。5~9月,派出浦东武装部队共900余人,在姜文光、蔡群帆、林有璋、朱人俊、方晓等率领下,分7批南渡杭州湾进入三北地区,分别取得国民党宗德指挥部第三大队(简称“宗德三大”)、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五支队第四大队(简称“五支四大”)和苏鲁战区淞沪游击队暂编第三纵队(简称“暂三纵”)等番号。部队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并以积极抗日的实际行动影响群众,得到当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是年7月,中共余姚县特派员张光通过共产党员钱忆群,与“五支四大”领导人蔡群帆、林有璋接上关系。接着,又与宁属、绍属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部队与地方党组织相互配合,共建三北抗日根据地。“五支四大”在逍路头(今逍林镇境)以东的慈北、镇北地区,“暂三纵”在逍路头以西的姚北地区,流动游击,开展工作。
  10月,由吕炳奎、王仲良(王耀中)、蔡群帆组成中共浙东军分会,吕炳奎任书记,统一领导三北地区的抗日斗争。在“暂三纵”和“五支四大”中分别建立党的工作委员会,由王仲良、蔡群帆分别负责工委工作。当时部队流动游击于澥浦、龙头场、海甸戎家、古窑浦、洞桥虞家、逍路头、长河市、临山一带,并在这些地区设立部队办事处,在洞桥虞家设淞沪游击队五支队总办事处,初步站稳脚跟。
  1942年5月,日军发动浙赣战役后,中共绍属特派员杨思一经与中共浙东军分会书记吕炳奎等议定,6月,由蔡群帆率新组建的南进支队去会稽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
  6月,中共中央华中局根据中共浙江省委遭国民党顽固派破坏,省委书记刘英牺牲,和浙赣战役爆发后浙东地区的新情况,派谭启龙到三北主持浙东工作,并陆续增派何克希、顾德欢、张文碧、刘亨云、连柏生等到三北充实领导力量。7月,在宓家埭成立中共浙东区委员会,由谭启龙、何克希、杨思一、顾德欢组成,谭启龙任书记。随即三北地方党组织结束特派员制,建立中共三北工委。8月19日,成立浙东军政委员会,由何克希、张文碧、刘亨云、连柏生组成,何克希任书记,统一领导浙东抗日武装。关于指挥机关“三北游击司令部”,为团结国民党在三北的武装共同抗日,曾根据华中局8月12日指示精神,竭力争取国民党淞沪游击队一支队顾小汀任司令,因顾坚持不允,后在鸣鹤场金仙寺成立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时,由何克希(更名何静)任司令员,连柏生任副司令员,谭启龙(化名胡志萍)任政委,刘亨云(更名刘云)任参谋长,张文碧任政治部主任,把主力部队统一整编为三、四、五支队和特务大队、新慈溪国民兵团、教导队。此时,主力部队和各办事处人员已发展到1510人,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东至镇海县庄市,西至上虞县崧厦。三北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
  保卫根据地9月22日,中共浙东区委员会在鸣鹤场开会,根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指示精神,作出《关于长期坚持浙东斗争的决定》,制订“坚持三北,开辟四明,在四明山完全占领后再争取控制会稽山”的战略方针,由政委谭启龙、司令员何克希、政治部主任张文碧率第四支队、教导队和司政机关南渡姚江,开辟四明地区;第三支队队长林达(林有璋)率三支队、特务大队和新慈溪国民兵团开辟慈东、慈西地区;副司令员连柏生、参谋长刘亨云率第五支队坚持三北。三北地方党组织也同时抽调20余名干部,组成姚东山区突击工作队,开辟龙南、龙北、彭泾、天东、乌山等乡工作,扩大游击区,沟通三北地区和四明地区的联系。
  10月,日军调动上千兵力分3路对三北根据地进行“扫荡”企图消灭三北抗日武装。三北游击司令部组织力量,奋起抗击,经过蜀山渡、阳觉殿、竹,山岙战斗,取得3战3捷,毙伤日伪军百余名,并于慈北宓家埭伏击伪十师1个营,俘其大部,彻底粉碎日军对三北根据地的“扫荡”。11月,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第一支队队长艾庆璋乘大多数抗日武装离开三北之机,纠集国民党顽军、土匪3000余人进犯三北抗日根据地,妄图把部分抗日武装消灭在三北海隅。三北游击司令部集中兵力,经过29次大小战斗,歼其大部,取得浙东第一次反顽自卫战的完全胜利,保卫与巩固了三北根据地。
  是时,中共三北工作委员会已改为三北地委。下辖慈镇县工作委员会和余上县委员会。至年底,三北根据地已建有慈镇、余上两个县办事处,镇北、慈北、慈东、慈西、姚东、逍路头、姚北、姚山、姚海、虞北10个区办事处。翌年2月建立中共慈姚县委员会。
  发展根据地1943年春,日、伪军调集2000余兵力,对三北地区进行大规模“清乡”。第五支队发动群众,主动出击,先后在黄沙湖、郑巷、天元、三灶等地连战连捷,粉碎敌人“清乡”行动。
  7月,成立三北自卫总队,统辖三北地方武装,配合主力部队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同月28日,建立慈镇姚抗建工作推进会,由共产党员、非党左派人士、各阶层开明士绅参加,行使抗日民主政府职能。
  1944年1月5日,根据新四军军部命令,宣布浙东主力部队改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2月,在四明山进行浙东第二次反顽自卫战争期间,浙东游击纵队部率三支队、教导大队转移至三北,与三北自卫总队会师,增强三北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17~19日在五磊寺召开区党委会议,制定“坚持四明,巩固三北,分散游击,向敌后发展”的总方针。针对日、伪军在三北增筑据点,对根据地采取“蚕食”政策的阴谋,三北武装部队于是年上半年在樟树庙、筋竹岙、宓家埭、东埠头、慈东马家桥、镇海虹桥等地连续重创日伪军,致其“蚕食”阴谋未逞。同年秋,又发动三北军民,武装保卫秋收,采取“快收、快运、快藏”和军事上多方袭击骚扰日伪军等战术,取得反抢粮斗争的胜利。
  9月25日,浙东区党委在洪魏召开浙东首届军政委员会议,确定广泛发动群众坚持抗战,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工作方针和任务。10月,浙东区党委和浙东游击纵队率部返回四明。
  是年,三北根据地地域已发展到3个县、10个行政区、141个乡镇(慈镇县46个,慈姚县45个,余上县50个),其中基本区17个乡,游击区56个乡,伪化区68个乡,基本区和游击区占总乡镇数的51.8%。
  1945年春,日军为防止盟军在东南沿海登陆,对三北地区进行疯狂“扫荡”,妄图“强化治安”固守沿海。中共三北地委在茅山召开慈镇、慈姚两县区以上干部会议,提出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坚持三北原有阵地,保持和积蓄力量,配合盟军反攻的对敌斗争方针和“靠山、靠水、靠群众”的工作方法,对敌情严重的慈镇地区,加强对武工队的领导;区常备队化整为零,深入敌占区,开展抗日形势宣传,镇压汉奸,促进中间人士转化,并掩护武工队深入日伪军据点,打击和分化瓦解日伪军。
  3月,撤销三北自卫总队,分别建立三北特务营和余上特务营。5月,中共三北地委并入四明地委,三北地区建立中共慈镇中心县委,8月又建立中共余姚中心县委,分别领导中共镇海县委、中共庵东特区委员会和所属区委。
  收复三北全境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三北地方武装配合三、五支队等主力,先后收复周巷、庵东、五夫、浒山、坎墩、胜山、观海卫、掌起桥等乡镇,至下旬,三北全境收复。是时,三北地区共有慈溪、镇海、余姚3县和庵东特区,下辖龙山、观城、浒山、周巷、庄市、沿山、庄桥、丈亭、马渚、临山、崧厦11个行政区,145个乡镇,计人口115.37万人。
  奉命北撤1945年9月23日,中共浙东区委员会在上虞县城丰惠镇召开有部队支队长以上和地、县委书记参加的扩大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关于“放弃浙东、全军北撤”的命令和指示,部署北撤和北撤后的浙东工作。会后,中共余姚中心县委书记黄知真分别在余姚、慈镇两中心县委干部会议上传达贯彻。将三北地方武装和地方党政干部集中,组成三北独立团,由黄知真任团长兼政委,黄辉任副团长,徐志达任参谋长,李乐山任政治处主任,随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同时收回抗币,减少群众损失;确定蒋子瑛为中共慈镇县特派员,项耿、肖贻、寿静涛为中共余上县正、副特派员,留三北坚持斗争。28日,第五支队在周巷击溃企图阻挠北撤的国民党九十八军一个团和浙江保安团一部,为北撤扫除障碍。30日,谭启龙率浙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军政干校、警卫大队、三北特务营和部分地方党政干部共5000余人,在古窑浦登船渡杭州湾北撤;其余部队和党政干部也相继于10月上旬从庵东、临山、胜山、观海卫北部等海口登船渡海北撤。北撤人员共15000余人。途中,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堵截,经1个月的长途跋涉,于11月12日抵达江苏涟水,胜利完成战略转移任务。
  第二章 武装斗争
  第一节 组建抗日武装
  主力部队
  三北地区的抗日主力部队——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由上海浦东南渡部队逐步发展壮大而成。1941年5月10日,中共路南特委和浦东工委,根据中共中央华中局的决定,派姜文光、朱人侠率领由中共领导和控制的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的1个班和伪军第十三师二十五旅五十团九连的1个排共50余人为先遣部队,南渡杭州湾至姚北相公殿(今属慈溪),通过统战关系,取得国民党宗德指挥部第三大队番号。6月16日,蔡群帆、林有璋率淞护游击队第五支队一大队和四大队的各1个中队共130余人,南渡抵相公殿,沿用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第四大队番号。7~9月,浦东部队又分5批南渡,其中朱人俊、方晓等率领的由伪军第五十团二营六、七、八等连反正的300余人,取得苏鲁战区淞沪游击队暂编第三纵队番号。先后南渡共900余人。1942年6、7月间,谭启龙、何克希、连柏生等百余人至三北,加强南渡部队的领导力量。8月13日在鸣鹤场建立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将主力部队统一整编为三、四、五支队和特务大队、新慈溪国民兵团及教导队。
  9月,四支队和教导队南进开辟四明山区,三支队、特务大队和新慈溪国民兵团开辟慈东、慈西地区,第五支队坚持三北,和三北地方武装一起抗击日伪军。
  地方武装
  1942年5月起,先后建立根据地县、区级地方抗日武装。1943年7月成立三北自卫总队。至1944年6月,共有兵力1200人。1945年3月,改编为三北特务营和余上特务营。同年8月又成立庵东特区自卫大队。至9月底10月初北撤时,三北地方武装共有17个中队1500余人,编入浙东游击纵队,另有乡(镇)自卫队3.2万余人。
  三北自卫总队1943年7月建,统一领导三北地区的地方武装。中共三北地委书记王仲良(王耀中)兼任总队长和政委,张席珍任参谋长,地委组织部长黄知真兼政治处主任,并设总队部司政机关。先后辖警卫中队(由姚山自卫大队改编,中队长周曼天,指导员朱志豪,1944年底,詹树辉接任中队长)、顽强第二中队(原属龙山自卫大队,中队长胡铁锋,指导员胡锋)、慈姚大队第一中队(中队长李志光,后由竺新民接任,指导员方克)3个主力中队,并对海防大队实行统一指挥。1945年3月撤销,改编为三北、余上两个特务营。三北特务营(三北独立营)营长徐志达,政委李乐山(中共慈镇中心县委书记),副政委谢仁安、戚铭渠,下辖3个主力连。余上特务营营长张光,政委谢飞(女,中共余上县委书记),下辖3个主力连。
  慈镇大队1942年5月,始由龙山区区长、中共党员戚铭渠组建龙山自卫队,拥有“五支四大”从镇海县警察部队缴获的20余支枪,1个排兵力,戚任队长。10月发展为龙山自卫中队。1943年2月,在骆驼桥消灭国民党顽军宋清云部所属的何九峰1个营后,改编为龙山自卫大队,戚任大队长。1944年4月改称慈镇大队,对外代号“顽强大队”,戚仍任大队长,李乐山任政委,兵力为两个中队,第一中队代号“顽强一中”,第二中队代号“顽强二中”。同年11月,第一中队编入浙东游击纵队第三支队。次年3月,第二中队编入三北特务营。
  余上自卫大队1943年初,由“暂三纵”1个班和余上办事处的10余名武装人员组成余上警卫队,余上办事处又另建1个便衣队。5月,两队合并建立余上自卫大队,蔡葵任大队长。7月,三北游击司令部增浪任大队政委,下辖3个中队。1944年2月,全大队编入浙东游击纵队第五支队。同年3月,王荣桂率第五支队的1个中队到余上地区和郁忠的便衣中队合并,再次组成余上自卫大队,张光任大队长,李国斌任政委。冬,谢飞接任政委,下辖3个中队。1945年3月,改编为余上特务营。
  姚山自卫大队1943年1月,在中共姚山总支领导下建立,周曼天任大队长。初建时30余人,后发展为1个中队。7月改编为三北自卫总队警卫中队。
  姚海自卫大队1942年12月建,初称姚海自卫队,沈一民任队长。1943年2月与胡金潭领导的五乡自卫队合并,建立姚海自卫大队,张庭忠任大队长,薛诚任指导员。5月遭日伪军袭击,减员多,缩编为姚海自卫中队,张庭忠任中队长。同年秋编入浙东游击纵队第三支队。
  慈姚大队第一中队1944年4月,由三北常备队改编,李志光任中队长,方克任指导员。不久,李调离,由竺新民任中队长,旋即编入三北自卫总队。
  慈姚县中队1944年冬建,马林生任副中队长,胡惠明任指导员。1945年6月编入三北特务营三连。
  庵东特区自卫大队1945年8月下旬,在建立中共庵东特区区委同时建立庵东特区自卫大队,区委书记田井兼任大队长,竹明山任指导员。至9月底北撤前,有150余人,北撤时编入浙东游击纵队第三支队第二大队。
  区常备队在各县地方武装不断壮大的同时,各区常备队也迅速发展。1943年底,以观城区民众自卫队警备班为基础,建立观城区常备队。1944年初与镇北常备队合并,称三北常备队。3月,重建观城区常备队,新建浒山区常备队。以后又相继建立龙山、周巷等区常备队。至6月,三北地区共有常备队员192人(其中慈镇县72人,慈姚县70人,余上县50人),后继续增至500余人。北撤时全部编入主力部队。
  此外,各乡(镇)还建立群众性的自卫队组织。1943年,建立25个乡(镇)自卫队,计3000余人,其中锄奸小组183个,计993人。至1945年北撤前,有61个乡(镇)建立各种不同形式的自卫队,共32144人。
  第二节 开展武装斗争
  抗击日伪军
  1941~1945年间,根据地抗日主力部队与地方武装依靠群众,主动出击,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反抢粮,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
  初期战斗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1941年6月18日,刚从浦东南渡的“五支四大”130余人,在“宗德三大”配合下,于相公殿西晏清村伏击由庵东出扰的日军第五师团大桥迤国部的1个小队37人,激战数小时,毙伤日军各8人,迫使敌弃尸溃逃。25日拂晓,驻庵东日伪军100余人再次反扑相公殿,又被设伏击溃,首战告捷,威震三北。
  登州街拦袭。10月10日,“暂三纵”在登州街西袭击由周巷出扰之日军,战斗持续1小时,迫使日军返回周巷据点。
  横河战斗。10月22日,“宗德三大”在横河街与日军遭遇,日军在七星桥上居高临下射击,“宗德三大”即疏散还击,激战1时半,因地形不利,大队长姜文光、大队附姚镜人等29人壮烈牺牲,余撤出转移长溪岭战斗。12月8日,“五支四大”大队附林有璋率第三中队和新四中队,由慈北挺进慈南,宿营于相岙。日伪军400余人,从二六市、三七市分两路围袭,林即率部在长溪岭占领3个山头埋伏,击退日伪军多次冲锋。后敌从侧翼包抄,林亲操机枪扫射,掩护部队撤退,弹尽,抱机枪滚下山坡,率部跳出包围圈。是役,击毙日伪军18人,林有璋负伤。
  梅园丘战斗。12月12日,“暂三纵”三大队和特务大队由余姚、上虞交界处十六户向梅园丘转移,突遭日军袭击,大队长陆阳等16人牺牲。“暂三纵”二大队闻讯急由黄家埠奔驰增援,夹击日军,迫使日军退回五夫据点。
  施公山战斗。1942年4月23日,“五支四大”第三中队和新四中队宿营于施公山,深夜遭日伪军袭击,部队奋起还击,旋即撤出战斗。
  反“扫荡”战斗阳觉殿反击战。1942年10月,驻宁波日军集结千余兵力,对三北地区进行大“扫荡”。8日拂晓,日伪军200余人,由慈城出发,围袭宿营在大霖阳觉殿的三北游击司令部和四支队,司令员何克希即率部反击。由四支队副支队长张季伦抢占殿前山头等制高点,击退敌人正面冲锋;日军改从后面小道偷袭,又被预伏的三中队机枪班击溃。战斗持续4小时,打退敌人7次冲锋,击毙日军22人。后撤离转移。四支队6人牺牲。
  竹山岙伏击战。10月9日下午,第五支队在龙南竹山岙伏击外出“扫荡”后返回余姚城的日军1个小队,毙伤30余人,俘获1人,击毙其小队长。
  宓家埭伏击战。10月26日,参谋长刘亨云率第五支队、特务大队和新慈溪国民兵团,在宓家埭南新桥与杜湖之间,设下3面埋伏,围袭由观海卫出扰的伪军第十师三十九团的1个营300余人,激战1小时,俘其营长以下官兵200余人,缴获轻机枪4挺,步枪100余支。
  反“清乡”战斗1943年春,驻甬日军为“强化治安”,调集日本宪兵队、伪十师谢文达部、伪中央税警总队熊剑南部和侦缉队等2000余兵力,由日军山叩联队长任镇、慈、姚、虞4县“清乡”指挥官,对三北地区进行“清乡”将庵东盐区划为“清乡”试点区。在东起新浦下闸口,西至西三泥墩潭的盐区周围筑起,两道共长75公里的竹篱笆(群众称“海底枪笆”),封锁交通;在“清乡”区周围各交通要道设置碉堡和检问所22处,配132名军警检守,群众出入均需盘查搜身,对偷越者,或捕或杀;强令各乡镇成立维持会;清查户口,发“良民证”;抓丁、抢粮、派捐;网罗地痞流氓,组织“别动队”;同时武装袭击抗日部队,妄图消灭抗日力量。中共浙东区党委和三北地委,组织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并发动群众,开展反“清乡”斗争。由庵东盐区党组织和地方武装争取伪乡、保长,收缴“清乡”户口册;组织乡村民兵和群众拦截、烧毁筑篱笆的毛竹,拆除已筑篱笆;打击汉奸敌特。3月10日,第五支队在黄沙湖击溃至姚北扫荡的200余日伪军,毙日军20余人。接着又乘胜攻击郑巷日伪军据点。姚海自卫中队跳出“清乡”区,出击敌人,3月24日驰袭驻天元黄家祠堂伪军,歼灭伪十师1个小队,俘19人,缴获步枪18支。盐区周围抗日武装也从外围袭击敌人,支援盐区反“清乡”斗争。3月30日,慈北地方武装配合五支队二大队六中队,在鸣鹤场西万岙伏击由观海卫出扰的日军30余人,全歼其部。5月5日,姚海自卫中队配合五支队,从东、中、西3路向新浦沿下闸口伪中警团据点进攻,接着又在胜山、岙口袭击日伪军,毙伤敌46人,俘8人。同时,姚北地区于5月2日、7日两次发动自卫队(民兵)、群众千余人,破坏低塘至庵东、余姚至周巷的公路桥8座,截割电话线18公里,烧毁电线杆数百根。7月,中共姚山区委又发动彭泾乡民兵和抗日民众自卫队,破坏横河至浒山、浒山至樟树庙的公路和交通设施,烧毁桥梁和电线杆,使日军的交通、通讯一度瘫痪。10月3日、24日,姚海自卫中队、三北自卫总队分别在浒山八角凉亭、掌起桥击毙日军14人,毙伤伪军10余人;三支队四中队也同时在施公山伏击由观海卫出扰之日军,激战半小时,毙伤日军20余人,使敌“清乡”计划受挫。
  反抢粮战斗1943年秋,日伪军至三北地区抢粮。9月23日,姚山自卫大队队长周曼天带领13名战士,化装奇袭距余姚县城1公里的皇山桥伪军据点,俘伪军14人,缴获步枪10支,子弹千余发,手榴弹50余枚。致敌惊恐万状,急令至横河抢粮的伪军弃谷万斤,撤回余姚城。10月7日,三北自卫总队两个中队配合特务大队袭击至方家河头抢粮的日军,迫敌退至龙头场。次日下午,日军重返方家河头,企图运走2.5万公斤粮食,特务大队又在潘岙进行伏击,将日军击溃,夺回全部粮食。
  反“蚕食”战斗1943年11月,正当抗日主力部队在四明山进行浙东第二次反顽自卫战争之际,日伪军乘机“蚕食”三北根据地。除原有庵东、周巷、浒山、观海卫各据点外,又增设长河、横河、樟树庙、逍路头、厉家、鸣鹤场等据点;网罗地痞流氓、汉奸,组成别动队,破坏中共党政机关,捕杀抗日爱国人士。抗日主力部队与三北地方武装配合,连续袭击日伪军据点,开展反“蚕食”斗争。12月29日,三北自卫总队总队长王耀中率部出击樟树庙伪中警团据点。1944年3月19日,三支队和警卫大队在筋竹岙伏击伪中警团二营四连的4个班,毙其排长以下14人,俘6人。同月21日,三支队和三北自卫总队出击庄桥伪军宋清云部,俘其1个中队,并收复骆驼桥、团桥、长石桥等据点。4月14日,伪中警团二营营长麻应理率260余人,分3路包抄驻宓家埭的三北游击司令部,三支队、警卫大队和教导队将其击溃,毙伤伪军50余人。5月17日,三北自卫总队警卫中队在横河西秦堰桥伏击伪中警团八连1个班,毙伤伪军12人。6月7日,三支队侦察排在庄市区常备队的配合下,袭击驻虹桥的伪舟山警备司令部第四总队部,俘获日军少佐军事顾问永吉永寿秀、伪军上校总队长卫文达等23人。25日,三支队一大队四中队在慈东马家桥伏击由汶溪赴河头市的伪十师一部,毙伪军12人,俘40人。7月28日,三支队一大队三中队和一四中队在沈巷、七三房堵击企图至东埠头构筑据点的伪中警团一、二营,毙伤伪军50余人。29日,伪浙东保安分处教导第二大队第一中队王荣斌部,由宁波至庄桥构筑据点,三支队一部配合慈镇大队第一中队驰袭该部,将其全歼。31日拂晓,伪中警团总队长李延臣调集600余兵力,企图强占东埠头,三支队、五支队和海防大队在洪魏、东埠头一线阻击,击退敌人多次冲锋,战斗持续14小时,共毙伤伪军100余人,俘19人,缴获轻机枪4挺,步枪30余支。是役,五支队三大队第七中队队长观杰牺牲。9月12日,三支队三中队在坎墩二灶攻克伪中警团碉堡1座,歼灭1个机枪班。经过9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终于粉碎日伪军的“蚕食”阴谋。
  保卫秋收战斗1944年秋,日伪军又至三北地区抢粮。三北地委和三北自卫总队广泛发动军民,组织游击小组,深入敌占区周围袭击敌人,武装保卫秋收。8月17~19日,在观海卫至临山、余姚至庵东的60余公里的公路线上,发动自卫队和群众,拆毁桥梁30座,截割电话线45公里,破坏电线杆1000余根,致敌交通通讯中断。同时发动群众,“快收、快运、快藏”坚壁清野,使敌抢粮计划落空。9月25日,慈姚第一中队在祝家渡截击从江中乡抢,粮返回的日伪军,毙敌10人,夺回稻谷5大船发还群众。12月4日,200余日伪军从三七市至慈北抢粮,三北自卫总队警卫中队和慈镇大队第二中队在西埠头与敌展开白刃战,激战3小时,给敌以有力打击。
  粉碎日伪“固守浙东”的战斗1945年春,日军对三北地区进行疯狂“扫荡”,妄图固守浙东沿海,三北抗日武装予以迎头痛击。4月18日夜,三北特务营二连、三连出击三七市下湖头庙据点伪方惠部,毙伤伪军22人,迫其放弃据点,夜遁叶家站。三连连长竺新民等12人在战斗中牺牲。4月中旬,中共慈镇县委在伏龙山下召开县委会议,日军1个排从凤浦岙经龙头场直扑会场,保卫会议的三北特务营一连即予阻击,掩护与会人员撤离。驻龙山西门外的庄市区常备队闻讯急往支援,夹击日军,日军乃仓皇逸去。5月28日,浙东游击纵队集中五支队、三支队大部和余上特务营兵力,在2000余民兵、自卫队的配合下,分南、北两路袭击驻泗门镇的伪中警团第三特遣队田岫山部(原国民党暂编三十师八十八团,曾3次投敌),在击退松厦、周巷、庵东、余姚四路400余增援敌军后,毙伤敌10余人,俘140余人,拔除敌泗门据点,田率少数随从脱逃。6月18日,三北特务营二连在离余姚城外5公里的安山桥设伏,堵击至龙南等地骚扰抢粮的日军与伪余姚保安团便衣队80余人,毙伤敌10余人,夺回粮食。7月30日,驻宁波200余日军至三北地区“扫荡”,三北特务营二连在范市镇东大塘附近伏击,激战半小时,毙伤日军10余人。在此期间,还向敌军开展政治攻势,散发劝降传单和投降来归“通行证”,进行分化瓦解。先后投诚的敌军有:驻慈溪日军军曹本村正春、日兵岩冈文雄,朝鲜兵杉木庆云、安田凤道、安川学奎、文元亨俊等,有的还参加“日本反战同盟支部”。驻周巷、傅家路、逍路头、下闸口等据点的伪中警120余人也先后携械反正。
  收复三北的战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三北地方武装配合三、五支队,收复敌占据点,围歼拒不投降的伪军。中旬,三北特务营在慈北、镇北千余民兵配合下,向盘踞在掌起桥据点显志学校内的伪慈溪县保安团特务大队周光华部发起攻击,经3昼夜的军事围攻和政治攻势,大队长周光华被迫于16日率200余人缴械投降。17日,第五支队进攻驻周巷伪中警团,在击溃余姚、庵东伪军两次增援后,于次日全歼伪军1个营,收复周巷镇。接着,连克庵东、浒山、观海卫、二六市、庄桥等20余个日伪据点。20日,第三支队在五洞闸歼灭由庵东出逃的伪中警团1个营,毙敌70余人,俘100余人,缴获曲射炮2门、机枪10挺、步马枪150余支。22日,日本侵略军全部撤走。
  自1941年5月至1945年8月底,浙东游击纵队和三北地方武装在三北地区与日伪军共进行大小战斗200余次,毙、俘、伤日伪军数千人,缴获大量武器。(注:整个浙东地区自1941年5月至1945年8月底,浙东抗日武装与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643次,攻克日伪据点110余个,抗击与牵制日伪军2万余人,毙、俘、伤日伪军9198人,其中:毙伤日军611人,俘日军少佐以下21人;毙伤伪军旅、团长以下3062人,俘伪军团长、支队长以下5504人。缴获各种枪炮7118支(门)。浙东抗日武装部队牺牲干部战士1000余人,负伤1850余人。)
  反顽自卫战
  在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先后与国民党军薛天白、顾小汀、魏显庭、孙运达等部和一些地方游杂部队主动联系,争取他们共同抗日。1942年,抗日部队驻逍路头办事处还带慰问品主动慰问从杭州湾南渡三北地区的国民党艾庆璋部,然而国民党军中的顽固派,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多次组织顽军袭击抗日部队,捕杀抗日志士,破坏团结抗日。对此,抗日部队给予必要的还击。
  1942年5月,国民党慈溪国民兵团第五大队钱曾绍部突然袭击集中在洞桥虞家的各办事处工作人员,古窑办事处主任胡克明中弹牺牲,龙头场办事处主任陈少弱和总会计周孝恪负伤,并缴去枪支,抢去钞票。事发后,“五支四大”派员与之交涉无效,遂派部队在宓家埭将其歼灭。后将其被俘人员收编,建立由中共领导的新慈溪国民兵团。
  8月,国民党忠义救国军陆安石部屡向姚北、虞北抗日部队武装挑衅、制造磨擦,三北游击司令部数次派员交涉无效。下旬,参谋长刘亨云率四支队与五支队一部,在相公殿附近将其歼灭,俘其官兵50余人,缴获轻机枪2挺、步马枪20余支。
  8月下旬,国民党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李默庵密令忠义救国军第一支队艾庆璋部,并纠集国民党金山、奉贤、平湖等县的抗卫总队和土匪武装王八妹部共3000余兵力,先后南渡杭州湾,在临山和段头湾一带登陆,向三北根据地进犯,妄图消灭抗日武装。10月24日,其先头部队金山县抗卫总队张立民部捣毁驻逍路头的抗日部队办事处和税收机关,捕捉抗日志士,洗劫部队被服厂。11月23日,三北游击司令部集中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1000余人于三北游源和樟树庙等地,进行自卫还击。28日晚,在姚北毛家三塘头先歼张立民部1个排。29日,向周家路、登州街、小安街和草楼一线的顽军发起总攻。四、五支队夜袭草楼,歼金山县抗卫总队500余人,缴枪400余支,总队长张立民脱逃;三支队和南进支队在登州街、小安街连战获胜。12月2日,又战于黄家埠,两天歼顽军500余人。8日夜,分兵两路追击,再战于谢家塘,俘平湖县县长谢友生以下500余人,艾庆璋率残部遁入小越伪军据点。15日,四支队追击至小越,艾率少数随从化装逃逸,其残部400余人被歼。是役,先后历时18天,进行大小战斗29次,共歼顽军2000余人,取得浙东第一次反顽自卫战争的全胜。
  1942年11月,驻慈东国民党慈溪县特务大队宋清云部,乘三北游击司令部集中主力在三北反顽之机,率部袭击慈东办事处,捕杀税务、民运干部多人,慈东办事处被迫撤离,中共慈东区委亦停止活动。1943年1月2日,五支队1个中队和龙山自卫中队先在慈东小灵峰合击宋清云部的后方机关,2月,龙山自卫中队在骆驼桥全歼其所属何九峰部,继而五支队1个中队又在慈东将其查缉队长童锵处决。至此,宋清云被迫向慈镇县办事处乞和。3月,重建慈东办事处,中共慈东区委恢复活动。后宋勾结驻宁波日军,乘抗日武装主力集结四明进行浙东第二次反顽自卫战争之机,于11月6日悍然突袭慈东办事处、区自卫队和三北经济委员会东区分会,拘捕民运、经济干部和群众130余人,其中22人惨遭杀害,制造震惊浙东的“慈庄事变”。下旬,宋又派300余人在赴掌起桥增建据点途中,袭击正在湖山庵开会的中共慈镇县委成员。为此,三北自卫总队即派两个中队和龙山自卫大队1个中队,在施公山和海甸戎家一带合击宋部,逼其撤离,并救出部分被捕人员。1944年1月4日,三北自卫总队队长王耀中率警卫中队和龙山自卫大队,攻克宋部在长石桥的据点,将“慈庄事变”中被捕而幸存的部分干部营救出来。3月1日,浙东游击纵队令金萧支队一部袭击盘踞在慈西江中乡的宋部所属周干卿部,俘区队长以下30余人,缴获土炮4门,长短枪10余支。4月,宋部公开投日,编入伪军。
  1945年9月28日拂晓,奉命北撤的五支队在周巷突遭国民党九十八军一部和浙江保安团狙击,五支队即予还击,毙其团长1人,俘1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20余挺、长短枪200余支和大批弹药,粉碎国民党企图在杭州湾南岸消灭浙东游击纵队的阴谋,使部队得以顺利北撤。
  第三章 根据地的中共组织
  1941年,浦东部队南渡开辟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10月在三北成立中共浙东军分会,领导军民抗日。1942年7月,中共浙东区委员会在慈北宓家埭成立,并相继建立中共三北、四明、三东、会稽4工委和浦东地委以及各县县委等下属地方组织。10月,中共浙东区委员会进入四明地区,中共三北地委负责领导三北军民的抗日斗争。
  第一节 组织机构
  中共三北地委
  根据中共浙东区委员会的决定,1942年7月建立中共三北工作委员会,领导三北地区党、政、军工作,王仲良任书记,张光、谢仁安、金如山为委员。9月改为中共三北地方委员会,成员不变。1943年2月调整地委成员,黄知真、邱相田任委员,张光、谢仁安、金如山免去委员职务,专任各县县委书记。1944年5月,邱相田调离,谢飞任委员。
  1945年5月,三北地委并入四明地委。在三北地区,先建中共慈镇中心县委,8月又建中共余姚中心县委,隶属四明地委。慈镇中心县委由李乐山任书记,谢仁安、戚铭渠、吴祥田、沈青之为委员。余姚中心县委由黄知真任书记,谢飞、张光任副书记,林楷为委员。黄知真受命负责指导慈、镇两县工作。
  县级党委及基层组织
  中共慈镇县委1942年7月在镇北海甸戎家(今慈溪甸山乡)建立中共慈镇县工作委员会,谢仁安任书记。1943年春改建为中共慈镇县委员会,金如山任书中共浙东区委员会与所辖地委组织系统表
  记。1944年4月,金如山调离,李乐山任书记。1945年5月改名为中共镇海县委员会,吴祥田(虞天石)任书记。
  中共余上县委1942年8月建,张光任书记,周明(朱加铭)任副书记。1944年3月改调李国斌任书记,张光任副书记。12月,李国斌调离。次年初,谢飞任书记。1945年8月扩建为中共余姚中心县委。
  中共慈姚县委1943年2月建,谢仁安任书记。1945年5月撤销。
  中共庵东特区委员会1945年1月,沈一民在盐区与部分党员接上关系后,建立中共盐区工作委员会,并任书记。8月19日庵东收复后,新建中共盐区工作委员会,林楷任书记,杨明任副书记。9月改名中共庵东特区委员会,田井任书记,杨明、薛诚任副书记。
  自1942年7月起,设若干区委。区委的建置及名称均几经更改。至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时,三北地区共有龙山、慈北、庄市、庄桥、慈西(以上5区隶属慈镇中心县委)、浒山、周巷、临山、马渚、崧厦(以上5区隶属余姚中心县委)等10个区委。
  在区委以下,以乡、村或群众团体为单位建立党支部。自1942年7月后,党组织历经恢复、发展及整顿。至1944年6月,共有地方党支部105个,党员728名。中心区内10~15名党员建立支部,中心区外5~7名党员建立支部,敌占区内3~5名党员建立支部。同年春,浙东游击纵队率三支队转移至三北后,部队中建立党支部11个,有党员600余名。
  第二节 党务活动
  组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1942年7月中共三北地委建立后,以“尽力发展”为党的组织工作方针,在干部、群众中积极发展党员。至1943年初,党员数由1941年的146名增至661名。同年3月后,党的组织工作方针改为“巩固现有地区,发展新地区”,各地即着手整理原有党组织,充实各级领导机构,以乡为单位建立党支部,并在慈西、庄市等新区和群众团体的干部中发展党员。通过整理,在105个党支部中,起战斗堡垒作用的有46个,能起一定作用的有42个,两者占支部总数的83.7%。1944年春,日伪军对三北根据地进行“蚕食”、“扫荡”,党组织采取“积蓄力量,保存自己”的方针,进行分散活动,领导游击小组开展反“蚕食”、反“扫荡”斗争。至是年6月,全地区共有地方党员728名。
  思想建设。为提高党员政治素质,中共三北地委和各县县委举办党训班和开展党内整风。1942年11月,中共余上县委在双桥举办由区委委员和党支部书记10余人参加的训练班,学习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等方针政策。1943年,三北地委、政府机关党员干部和各县县委委员参加党内整风学习,集中学习中共中央有关整风的文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检查主观主义等不良思想作风,提出改进措施;区级党员干部以自学为主,辅以报告;其他干部以区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进行民运工作培训。1943年3月至1944年12月,三北地委先后举办10多期党支部骨干训练班,并于1944年11月在慈北举办慈镇、慈姚两县的部分区、乡党员干部训练班,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至12月底结束。中共慈镇县委也于是年12月在太平闸举办两期党训班,每期培训30名左右,时间7~8天。
  发展群众组织为广泛发动群众抗日,各级党组织在各地普遍发展农会、妇女会和教育会等群众组织。早在1939年5月,中共浙江省委和宁绍特委,曾在今大云乡镇海殿召开宁绍地区妇女活动分子会议,发动各地建立妇女组织。1942年5月,古窑浦、直落浦、三江口等地相继建立以雇农为主体的兄弟会。1943年6月,三北地委在组织工作会议上制订农会、妇女会等各种群众组织章程。此后陆续建立慈北、龙山、庄市、姚东、浒山、周巷等区农会,并对原有25个乡农会进行改组,选派共产党员或农民积极分子担任乡农会领导成员。至8月,共有农会会员40815人。同时,先后建立龙山、慈北区妇女会和昌明、鸣鹤、淞浦、东山、师东、师西等乡(镇)妇女会。还发动妇女做军鞋,开展拥军活动。龙山、观城、庄市等区还建立区教育会。是年秋,通过保卫秋收、“二五”减租等斗争,各地群众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区农会增至12个,有会员51167人;区妇女会增至5个,有会员900人;区教育会增至8个,有会员865人。
  同年11月,日伪军“蚕食”三北根据地,捕杀群众组织干部,使部分群众组织遭到破坏。至12月,群众组织人数降至18125人。1944年8月,贯彻三北地委指示,各地群众组织恢复发展,其中农会会员有3万人(慈姚县1.5万人,慈镇县1万人,余上县0.5万人)。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和民族自尊心。
  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各级党组织在抗日斗争中,争取和动员各界爱国人士共同抗日。较著名的爱国人士如毛契农、朱祖燮、虞家芝、虞才璋、叶志康等都为抗日战争作过一定贡献。1941年夏,“五支四大”负责人蔡群帆、林有璋在龙山区邱王村会见龙山镇著名士绅朱祖燮,争取朱参与抗日活动,朱即慰劳部队胶鞋三、四担和药棉纱布一部分,动员当地中上层人士共同抗日,从多方面支援根据地抗日活动。10月,“暂三纵”司令朱人俊在长河地区召集17名国民党乡镇长参加的会议,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进行团结抗战的教育。同年,蔡、林又在古窑浦与开明士绅虞家芝建立统战关系,虞把私人步枪1支和子弹数十发赠送给部队,还动员上海等外地士绅向部队捐赠武器弹药,并送二子一女参加抗日部队。1942年上半年,虞又把国民党慈溪国民兵团方杏林部与国民党宗德指挥部薛天白密谋在宓家埭诱捕林有璋的情报送给抗日部队,抗日部队即争取主动,先发制人,将方杏林部歼灭,使部队化险为夷。毛契农一次为抗日部队采购子弹4箱。
  1942年,何克希、王仲良、蔡群帆、林有璋先后与国民党镇海县江北办事处主任张志飞取得联系,使张多方协助抗日部队开展抗日斗争。后张被国民党以“容共通敌”罪通缉,浙东区党委和三北地方党组织即派部队将张家属秘密从宁海护送至龙山,又将张安排到三北总办事处工作。
  同年冬,在三北地区进行浙东第一次反顽自卫战争时,浙东区党委通过统战关系,争取驻三北的国民党军顾小汀、魏显庭、孙运达部保持中立,使抗日主力部队得以集中力量痛击顽军艾庆璋部。
  1943年春,经过余上办事处副主任赵瞻的说服教育,清帮头子陈春泉率部30人携枪归顺抗日部队,改编为余上自卫大队一中队。继而第三支队第五大队队长蔡葵又争取教育清帮头子吴阿尧,使之率部100余人携械归顺,改编为余上自卫大队三中队。是年冬,陈、吴劣性不改,又先后投敌,但其大部战士仍留抗日部队。
  1943年7月,成立三北地区政权代行机构慈镇姚抗建工作推进会,虞家芝、朱祖燮、张志飞、叶志康等各界开明进步人士担任常务委员会委员,张志飞任秘书处长,朱祖燮任建设科长。1945年1月,三北开明士绅毛契农、虞家芝被选为浙东临时参议会成员。
  第四章 民主政权
  第一节 政权机构
  地区民主政权
  1941年7月起,“五支四大”、“暂三纵”陆续在古窑浦、海甸戎家、龙头场、澥浦、逍路头、长河市、临山等地建立以收税、搜集情报和通讯联络为主要任务的部队办事处。在此基础上,8月下旬,“五支队”在洞桥虞家建立总办事处,薛诚任主任,11月由陈平接任。1942年7月改建为三北总办事处,金如山任主任,陈平、潘林儒任副主任,下设军需(材料)、会计(财经)、民运、军事、总务5股。11月,又改为三北游击司令部总办事处,王耀中任主任,金如山任副主任,下设民运、军事、总务3科。
  1943年7月28日,成立慈镇姚抗建工作推进会,为三北地区政权代行机构。王耀中(王仲良)、虞家芝、朱祖燮、张志飞、吴建功、岑忠葆、叶志康为常务委员会成员,王耀中任主任委员。下设秘书处和社会、文教、建设、军事4科。
  1944年1月,撤销三北游击司令部总办事处,成立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为浙东抗日根据地最高行政机关。三北地区撤销慈镇姚抗建工作推进会,成立慈镇姚虞办事处,王耀中任主任。4月,撤销慈镇姚虞办事处,分别建立慈镇、慈姚、余上3个县级办事处。
  1945年2月,浙东行政公署成立,在三北地区设三北分区特派员办公处,王耀中为驻三北分区特派员,下设财经、民政等科。7月中旬,三北、四明两分区合并,建立四明分区行政专员公署,三北地区各县行政机构归属四明分区行政专员公署,至9月底北撤时止。
  县级民主政权及基层机构
  慈镇县办事处(镇海县政府)1942年11月始建,金如山任主任,至1944年1月撤销。同年4月复建慈镇县办事处,戚铭渠任主任,设民政、财经、文教3科。1945年2月改置镇海县政府,戚铭渠任县长,设民政、财经两科。
  慈姚县办事处(慈溪县政府)1944年4月建立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慈姚县办事处,吴建功任主任,设财经、文教两科,至12月撤销。1945年2月置慈溪县政府,谢仁安任县长,设民政、财经两科。
  余上县办事处(余姚县政府)1942年12月建余上办事处,张光任主任,周明任副主任(次年1月由赵瞻接任),至1944年1月撤销。同年4月又建立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余上县办事处,张光任主任,设财经、文教两科。1945年2月改置余姚县政府,张光任县长,设民政、财经、文教3科。
  庵东特区政府1945年8月19日庵东收复后建,田俊(田井)任区长,薛诚任副区长。
  县以下各设区办事处(区署)。1942年11月至1943年底,慈镇县先后建立龙山、慈北、慈东、慈西、庄市5个区办事处,余上县先后建立姚海、姚北、姚山、姚东、虞北5个区办事处(姚海办事处于1943年日伪军“清乡”后撤销)。1944年1月各县办事处撤销后,各区办事处统一改为区署,直属慈镇姚虞办事处。4月重建各县办事处,慈镇县辖龙山、庄市、庄桥3区署,慈姚县辖观城、丈亭、浒山(由姚山、姚东两区合并)3区署,余上县辖中和、临山、马渚、崧厦4区署。1945年2月各县办事处改置县政府后,所辖区进行调整,镇海县辖龙山、庄市、沿山3区署,慈溪县辖观城、丈亭、庄桥、浒山(9月划归余姚县)4区署,余姚县辖周巷、临山、马渚、崧厦4区署。
  对根据地内的原国民党基层政权——乡(镇)公所,自1943年后采取逐步改造的办法,清除反共顽固分子,充实抗日民主力量,至1944年6月,在全地区141个乡(镇)公所中,能完全执行和部分执行抗日民主政府政令的有96个,占68%。1945年5月,丈亭区署在三七市镇进行民主建政试点,由群众代表民主选举产生镇行政委员会。接着各地也采用民主选举的办法,建立民主乡(镇)政府,至9月底10月初北撤时停止。
  浙东行政公署及所辖分区特派员、县政府组织系统表(1945年2月)
  注:1.本系统表根据浙东行政公署1945年2月26日总字第二号公布令制作(刊于1945年2月28日《新浙东报》)。2.浙东行政区四明分区行政专员公署1945年7月20日布告决定将四明、三北合并为四明分区,设四明分区行政专员公署(刊于1945年8月3日《新浙东报》)。
  第二节 政府工作
  培训干部1942年8月,三北总办事处与国民党镇海县江北办事处在田央黄联合举办民运干部训练班,吸收当地青年妇女和上海知识青年50余人参加,学习中国革命史、社会发展史、妇女运动史和民运工作等内容,10月中旬结束,学员分赴三北和南山等地开展民运工作。同年12月下旬,三北游击司令部总办事处在逍路头举办民运干部训练班,培训学员30余人,结束后组成民运工作组分赴各地工作。
  宣传抗日各级民主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如各种庆祝会、纪念会、检阅、劳军等,对广大群众进行抗日教育。1943年7月7日,慈北办事处为纪念抗战6周年,在裘市小学举行各乡自卫队大检阅,三北游击司令部副司令员连柏生和中共三北地委书记王仲良参加检阅。9月16日,三北游击司令部总办事处组织慈姚各界人民中秋节劳军团,向各界人士筹募慰劳金3.07万元,至三北游击司令部驻地慰劳抗日部队。9月18日,三北地区各民众团体干部、乡(镇)长和士绅代表600余人,在宓家埭集会纪念“九一八”国难日,慈镇姚抗建工作推进会主任王耀中和秘书处处长张志飞在会上作了团结抗日的讲话。10月10日,慈姚各地、各机关团体集会纪念“双十节”和新四军成立6周年,慈北区6000余人抗日民众自卫队手执土枪、梭镖、大刀在掌起桥集会庆祝,浒山区也于同日集中8乡民众自卫队8000余人在上林湖吴家溪集会庆祝。1944年5月上旬,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在东埠头教堂内召开“五四”运动纪念会,三北各地500余名知识分子参加会议,民政处处长郭静唐和文教处长黄源分别作抗日形势和知识分子在抗日斗争中的地位、作用和政策的报告。7月7日晨,慈北区5000余军民集会纪念抗战7周年,谭启龙、何克希在会上发表抗日演说。1945年4月4日,余上地区召开庆祝苏浙军区及余姚县政府成立大会,各界代表数百人参加。5月中旬,三北各界民众普遍集会庆祝苏联红军攻克柏林、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8月下旬,三北各县均以区为单位召开群众大会,庆祝抗日战争胜利。
  镇反锄奸重点是打击出卖民族利益的汉奸、特务和民愤极大的恶霸分子。1942年5月,“五支四大”根据龙山区群众控告,派部队收缴横行乡里为非作歹的国民党镇海县警察大队枪支,并在甸山召开公审大会,将首恶分子大队附黄毅枪决。1943年2月,五支队在姚北处决投靠日本侵略军的地主武装头子李杏春。同时,慈北办事处派警卫班潜入观海卫,处决观海卫维持会干事沈大增。1944年1月后,三北各区根据中共三北地委和各县委反“蚕食”斗争的指示,开展锄奸活动。慈北常备队率先镇压为日伪军筹款捐粮的师西乡乡长沈松泉。3月,中和区将一贯反共的国民党特务分子、周朝镇镇长陈宝传处决。4月,彭泾乡民兵捕获伪中警团别动队情报员陆阿四等4人,天东乡民兵捕获出卖民运干部林坚的汉奸徐方开,经上报批准后均予镇压。5月6日,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在洪魏召开宣判大会,判处企图杀害谭启龙、何克希等领导人的徐秀天死刑(徐于1943年12月率伪中警团1个连反正,任“纵队”司令部警卫大队长)。7月,浒山区常备队在逍林陈家路捕获伪中警团别动队分队队长岑康年等5人,其中4人当场镇压。12月下旬,浒山区常备队又在白沙河角捕获伪别动队副队长吊眼阿龙等5人,将其中4人处决,1人教育释放。1945年5月,慈溪县政府在慈北建立临时法庭,审判处理捕获之汉奸和自首分子。8月25日,丈亭区署召开公审汉奸大会,对12名汉奸,按其罪行轻重,分别给予镇压、悔过自新、教育释放等处理。9月中旬,庵东特区政府在高兴街召开全区公审大会,判处民愤极大的恶霸地主冯金标死刑。
  “二五”减租1942年秋,中共慈镇县工委在龙山区发动农民组织农会,开展减租斗争。10月25日,范市镇农会干事长叶贤岳率太平闸、新塘头等村的农会干部和代表,在范氏宗祠内与业主代表、范氏族长、范市镇长协商“二五”减租(即按原租率减25%)经激烈斗争,业主慑于政府和群众威力,被迫同意。1943年8月,中共三北地委发,出《关于今年实行二五减租的决定》,在根据地内普遍实行“二五”减租。规定:计租方法改为议租,以乡为单位进行,由佃业双方派代表参加,农会干事长任评议会主任;有特殊原因不能更改者,则按原租率减去25%,如减后租率仍然过高,则再减,以不超过全年正常收获量的37.5%为准;计量废止老秤,改用新秤(市斤计量)。9~10月,龙山、慈北、慈东、慈西、浒山、周巷等地各区、乡(镇)农会,组织佃业双方代表,实地察看农作物丰歉情况,召开佃业双方议租会,按土地优劣和当年产量高低,分类确定租率。是年,全地区有105个乡(镇)实行“二五”减租,占总乡(镇)数的75%。其中:慈姚县34个乡,慈镇县38个乡,余上县33个乡。全地区平均租率由上年的38%降为29.7%,其中:龙山区由30%降为24.5%,慈北区由23.4%降为18%,慈东区由41.6%降为29.1%,慈西区由53.3%降为30%,姚东区由37.95%降为37.5%。1944年、1945年秋,三北各乡(镇)继续实行“二五”减租。
  通讯联络1941年7月起,“五支四大”、“暂三纵”先后在古窑浦、海甸戎家、龙头场、澥浦、洞桥虞家、逍路头、长河市、临山等地的部队办事处和总办事处中配备通讯员,承担部队与部队、部队与地方之间的通讯联络和机要文件的传递任务。1942年12月,在桐岭茅山(今彭东乡岗墩村)建立三北交通总站,负责三北地区交通联络,下设任家纸坊、浒山后平畈、洞底张3个分站,分站之间设联络点,最多时有桐岭茅山、任家纸坊、东埠头、淞浦、海甸戎家、龙头场、古窑浦、沈师桥东、沈师桥西、昌明、鸣鹤场、观海卫、福山、东山头、附海、逍路头和浒山后平畈等17处。站、点之间均配备通讯员,直至1945年北撤时止。
  财政金融财经工作。1941年7月始,“五支四大”、“暂三纵”先后在古窑浦、海甸戎家、龙头场、澥浦、桐桥虞家、逍路头、长河市、临山等地设部队办事处,办理征税事务,筹集部队给养。后又在水陆交通要道和海口设置税卡,在接近敌占区处派流动税卡,征收进出口货物税,向殷户、商行派取抗卫捐。1942年7月后,在条件较好的乡开征公粮。同年12月成立三北经济委员会,设粮秣、会计、税收3科,并在东区、中区、西区设3个分会,在庄市、慈东、龙山、慈北、浒山、中和、临山、马渚和虞北等地设征收处。改革货物税征收办法,实行一物一税制,限征货物税和盐税。同时,全面开征抗卫军粮和抗卫军费,废止抗卫捐。1943年8月,三北游击司令部发布《抗卫军粮及抗日经费并征暂行征收条例》,规定粮、费合并征收标准:田每亩征谷6.5公斤,地每亩2.5~3公斤,山田每亩4公斤,非种粮地可折缴现金。同月,中共三北地委发出《三北经委会关于征粮时期各地区人民负担原则的决定》的通知,规定各地征收数不得超过收入数的30%。1944年1月,撤销三北经济委员会,慈镇、慈姚、余上3县办事处各设财经科,2月又建立三北沿海税务所。5月起开征田赋,官田每亩75元,民田65元,山荡5元,公粮、田赋均征实物,一年一次征足。自1943年7月至1944年5月,征收税金1713.2万元,酒捐199.9万元,特捐68.7万元,公粮10万余担。1945年春,成立三北工商管理局。8月浙东工商管理局成立后,三北工商管理局撤销,在三北地区设东、西两个工商分局,三北沿海税务所改称三北税务局,办理三北地区税征事宜。
  金融工作。1945年4月1日,浙东行政公署决定在浙东抗日根据地建立浙东银行和发行浙东行政区的抗币。10日开始,浙东银行发行抗币200万元,作为抗日民主政府的本位货币,面值分壹圆、伍圆、拾圆和壹角、贰角、伍角。币值每圆折大米0.5公斤。先在彭8~乡发行试点,币值稳定,颇受群众欢迎。但面值过大,交易不便。
  镇海县政府和浒山区署、观城区署发行面值壹角、贰角、壹圆、贰圆、伍圆的临时兑换券,浒山区署又发行■质圆形硬币,面值壹角、贰角、伍角,以辅助抗币在市场上的流通。1945年北撤前,在庵东、逍路头、龙山等地设抗币兑换处,以壹圆兑换0.5公斤大米的币值收回抗币,使群众免受损失。
  文化教育1942年7月18日,中共浙东区委员会书记谭启龙在宓家埭浙东敌后第一次干部扩大会议上提出根据地文化教育工作的方针和任务:“中心是提高人民的抗日自信心,与汪逆奴化愚民欺骗政策作斗争,发扬民族气节与正义感;发扬学生抗日民主自由权利,给予学生言论、集会、结社、抗日自由;改善教职员生活;欢迎并爱护知识青年、文化工作者;开办农村小型报纸、刊物及一切有利抗日团结的文化事业;大量吸收当地抗日知识青年参加部队工作”。以后,根据地即以此为指导思想开展文教工作。同月,中共慈镇县工委通过镇海县江北办事处在龙山凤浦岙资敬庵举办小学教师训练班,参加人员40人,学习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主义和抗日教育等。8月,中共浙东区党委在慈北洞山寺创办《时事简讯》,宣传报道国内外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9月上旬,中共慈镇县委以镇海县江北办事处和龙山区署名义,在龙山所巩院创办私立凤湖初级中学,当年招生74人,次年增至170余人。学校贯彻抗战教育方针,提高青年学生的抗日意识和民族自尊心;并在师生中发展中共党员,建立党支部,为根据地培养人才。至翌年10月遭伪军姚华康部破坏而被迫停办。1943年8月,慈镇县青年文艺爱好者肖禺等30余人组织滨海文艺社。9月,根据慈镇姚抗建工作推进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各地筹办失业青年文化补习班。10月,慈镇姚各界代表会议作出学校应发扬民主,加强团结,坚持敌后抗战教育的方针;改造和加强区教育会;保证5小时课程教学、每周2小时时事教育和师生参加社教活动时间等决定,推动根据地教育事业的发展。1944年上半年,对原有小学教员进行整顿,争取团结大多数,清除极少数坚持反动立场和混入教师队伍的敌特分子,各校普遍建立与民主政府相联系的领导班子,使广大教员在严重形势下能安心教学工作。至是年6月,三北地区(缺余上县)共有高级小学62所,初级小学170所,学级470班,教员808人,学生24074人,另有初级中学5所。10月改造学校教育:所有公私立学校转向民办公助;各学校根据条件分别采用全日制、半日制、二部制或间日制,开办晨校、夜校及识字班等;课程内容增加抗战知识、生产技术、民主精神、劳动观念;对儿童训导,提倡为民族为大众的新英雄主义,培养守纪律、爱劳动思想,树立集体观念,增强民族气节。1945年7月,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确定“大众、民主、抗日”为根据地的文教工作方针,配合抗日斗争,加强对儿童和群众的抗日民主教育。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