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地方武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68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地方武装
分类号:
E158.9
页数:
7
页码:
627-633
摘要:
本文技术了慈溪县地方武装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县级军事机构、民国时期地方武装、人民地方武装、民兵。
关键词:
慈溪县
地方武装
驻军
内容
第一节 县级军事机构
宋、元,慈溪设县尉,管理地方治安。明废尉,设典史,专管缉捕,或由主簿兼管。慈溪因地处海隅,又设巡检,掌捕事、诘奸宄。县城另设驻防署。
民国期间,军事机构多次变更,民国27年(1938)7月,慈溪县政府始设兵役科,主办征募事宜。32年3月改军事科,主办兵役组织、防空、保安、军事征用等。37年1月更名军事组,设军事指导员。次年复改军事科,至5月解放前夕解体。
解放后军事机构:
县人民武装部 1951年7月建立,受上级军事机关和中共慈溪县委、慈溪县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下设军事、政工两股。是年起,设各区人武部。1954年9月,县人武部改县兵役局,下设动员、征集、统计、预备役军官、民兵5科;撤销各区人武部。1958年,县兵役局复称县人民武装部。1960年2月起,分批设区、公社(镇)人武部,属地方编制。1986年6月,县人武部改归地方建制,仍实行上级军事机关和县委、县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下设办公室及军事、政工两科。1987年,全县共有9个区(镇)人武部,64个乡(镇)人武部,2个县属企业单位人武部。
县人民武装委员会 1953年1月建立。1960年7月撤销,建立县委民兵工作组。1967年2月,复改为县人民武装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停止活动,1972年11月恢复。历任县武委会主任均由县委书记或县长兼任,副主任2~3人,由县人武部长、政委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兼任。
第二节 民国时期地方武装
民国时期地方武装主要有前期的各地民团及后来的县保卫团、国民兵团、国民抗敌自卫大队、自卫总队、民众自卫总队等。
民团 民国元年(1912)至19年,现境西部原姚北地区先后成立沿海护洋保卫团、庵东商民保卫团及部分乡镇保卫团、村里联合保卫团等地方武装组织,经费由地方自筹,一般由地主、富商等出资招募团丁,并操纵领导权。17年10月,余姚县政府通令各民众自卫团体按省颁《保卫团组织暂行条例》改组,地方武装始逐步趋向统一。原慈溪情况大致相同。
县保卫团 民国20年建立。县长成应举兼总团长,副总团长方绍英。各区设区团,由区长兼区团长。同时,县、区均建有基干队、常备队,配有少量枪支。
县国民兵团 民国28年12月1日建立。县长章驹兼团长,副团长傅道。下设政训、编练两股,并建有常备队、自卫队及预备役干部会。31年4月,由盛世馨接任团长。34年12月裁撤。姚北各区、乡于抗战初建有壮丁队,30年4月沦陷前夕结束。
县国民抗敌自卫大队 民国30年4月县城沦陷后,于6月间由撤出的各军、警、团、队缩编而成,傅道兼任大队长。下设4个中队。
县自卫总队 民国34年8、9月间,先后收编汪伪军吴载生部、周干卿部、宋清云部,合编成慈溪县自卫第二总队。县长赖云章兼总队长,宋清云、相莘友任副总队长。下设2个大队和1个迫击炮中队,有官兵827名。
县自卫大队 民国34年12月由县自卫总队改编而成。宋清云任大队长。下设4个中队。次年2月裁为2个中队,4月21日解散。县民众自卫总队民国35年10月20日建立。县长程方兼总队长,郝一飞、蒋铁民任副总队长,有官兵182名。
县特务大队 民国36年由县民众自卫总队整编而成。县长程方兼大队长,副大队长杨峰。下设两个中队;年底,改设3个中队、1个独立分队。次年3月以后,先后由继任县长吕思义、王克迈兼任大队长。有官兵298名,配有轻重机枪。1949年5月解放前夕溃散。
第三节 人民地方武装
浙东人民自卫军 民国15年(1926)冬,姚北米商水巡队队长费德昭响应北伐,率部起义,在当地中共党组织的协助下,建立浙东人民自卫军,于次年2月进军余姚县城。旋改编为余姚县纠察队,费任队长。6月,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形势急剧逆转,被迫解散。
盐民、农民自卫军 民国16年3月上旬,在中共宁波地委领导下,庵东建立盐民自卫军,队长周成孝;同月下旬遭当地反动武装镇压。是月,观海卫建立农民自卫队,队员20人,队长罗阿金,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解散。是年3月底,高王乡建立以陈永兴、方坤成为首的农民自卫军,6月底,在国民党省防军1个连及庵东反动武装围攻下被迫疏散。
浙东工农红军第一师 民国19年8月在中共江苏省总行动委员会策动下建立,师长费德昭。有武装100余人。后在国民党省保安队1个营的“围剿”下,于同年10月下旬被迫疏散。
抗日武装组织 民国31年5月起,三北地区先后建有龙山自卫大队、姚海自卫大队、姚山自卫大队、慈姚大队、慈姚县中队、余上自卫大队、三北自卫中队、三北自卫总队、三北特务营、余上特务营和观城区常备队、浒山区常备队、龙山区常备队、周巷区常备队、庵东特区自卫大队等地方武装组织。34年10月初,均随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
慈镇县大队 原名慈镇县武工队,民国36年3月建立,队长沈宏康,后由郑侠虎接任,副队长孙永山。8月扩编成县大队,番号“小顽强”。大队长郑侠虎,副大队长谈仲华,10月沈宏康兼任教导员。38年4月,杨展大兼任政治委员。下设1个中队40~50人。解放后,部分调浙江省军区第二军分区,部分转入慈溪县大队。
区武工队 民国36年10月起,现县境先后建有中区武工队、姚东区武工队和第三区(含周巷、庵东、浒山等地)武工队。解放后,分别编入慈溪、余姚县大队,或转为区乡工作人员。
独立营 原名慈溪县大队,1949年7月建。副大队长(后任大队长)刘福恒,杨展大兼政治委员,黄余光任副政委。次年12月改编为浙江省军区第二军分区第四独立营。营长刘福恒,杨展大、项耿先后兼政委,刘茂怀任副政委。1952年8月7日撤销。
区中队 1949年6月后,建观城、龙山、逍林、浒山、周巷、庵东等区中队,每队平均100余人。次年12月完成剿匪反特任务后撤销。
第四节 民兵
组建 慈溪现县境在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即有各种形式的民兵组织。民国34年(1945)8月28日在周巷成立余姚县民兵总部,10月初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后,民兵总部停止活动。36年底开始,重新出现自卫队、复仇队等民兵组织。37年冬,各乡镇多有民兵活动。解放后,中共慈溪县委于1951年初发出《对加强乡村民兵组织建设的指示》,各乡镇普遍建立民兵大队部。1953年实行普遍民兵制后,全县18~40岁的青壮年分别参加基干民兵或普通民兵。1958年9月,实行“全民皆兵”县建立民兵师,下辖9团、115营、1119连,民兵总数占全县总人口的40%。1961,年,对民兵组织进行整顿,设武装基干民兵,开展“组织、政治、军事”三落实工作。1970年4月,成立县民兵独立团,下辖4营、16连,分布在杭甬公路两侧。1978年8月起,以公社为单位组建民兵团。1981年7月,撤销民兵团,恢复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年龄18~35岁者组成公社基干民兵营,余皆为普通民兵。使民兵制度与预备役统一,基干民兵为一类预备役,普通民兵为二类预备役。
训练 1951年起,轮训民兵骨干。1955年,设逍林、观城、龙鹤(龙山、鸣鹤两区)3个集训站,分片开展普遍训练,内容为武器常识、射击、投弹、刺杀等。1959年开始,进行炮兵、军械、卫生等专业兵训练。1960年2月,召开全县第一次民兵代表大会,选举出席省首届民兵代表会议代表17人,推荐解信江、鲁林国、罗德万等5人出席全国第一次民兵代表会议。1964年8月,在开展群众性比武活动的基础上,召开由各区选出1个建制班参加的全县民兵比武大会,比赛轻武器射击、投弹、刺杀、队列、战术等项目,评出雁门公社邱洋大队基干民兵班为全面优胜单位。1965年11月,派出龙山公社沈金龙家庭民兵班参加宁波、绍兴两地区民兵尖子军事技术表演。1970年,组织民兵开展打飞机、打伞兵、打坦克的训练。1981年,改民兵就地分散训练为区、乡集中训练,训练周期由2年改为1年。1984年,县民兵训练基地建成,专业技术兵种由县集中训练。1986年起,民兵训练时间从30天缩减为20大。
战勤活动 抗日战争期间,慈溪现县境广大农民自卫队员配合主力,在抗击日伪军,袭取“清乡”物资,破坏日伪军交通、电讯设施,巩固发展三北抗日根据地发挥重要作用。解放初,各地民兵积极投入剿匪斗争:如1949年6月5日,彭泾乡民兵配合解放军围歼陈金木股匪150余人;次年2月8日,彭泾、双桥、樟树等8乡民兵配合县、区武装,在三渎庙生擒匪首王杏杏及其所属匪徒12人。在抗灾斗争中民兵奋勇向前,如1979年8月,县境遭10号强台风袭击,海塘多处决口,全县4万民兵组成650余个抗台突击队,挑土石3.3万余方,加固海塘438处,转移物资65.5万公斤,受到县委、县革命委员会表彰;1986年6月,周巷、庵东两区部分乡村遭龙卷风袭击,当地2300余名民兵突击救灾,清理砖、瓦75万块(张),木料27立方米。
战备防空 1963年3月,在伏龙山上设立防空瞭望哨,由雁门公社民兵轮班驻守。1970年6月,又增设高背山、下闸口两哨所。1980年起陆续撤除。1969年冬至次年上半年,全县开展群众性构筑简易防空工事活动。1970年在县城设防空警报台1座,1974年启用电动警报器。
此外,全县还办起青年民兵之家700余个,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中范市镇杨家村青年民兵之家于1987年被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等4单位联合评为“省红星青年民兵之家”。
附:彭泾民兵
今彭桥、彭东两乡和樟树乡匡堰一带,解放前和解放初统称彭泾乡。彭泾境内多丘陵,北跨东横河与三北平原紧紧相连,南部层峦叠嶂,是有名的游源山区。旧社会,山乡人民倍受剥削压迫,日军入侵后苦难更为深重。正在此时,这里出现了一支为求生存、求解放而斗争不息的英雄队伍——彭泾民兵。
彭泾乡各村民兵是在中共地方组织的领导下先后诞生和发展壮大的。以湖清垫为例,民国30年春,湖清垫村保长借势欺人,将青年孙森祝的第18号壮丁签换成1号签,逼着他去当兵。孙到处奔波,终于找到了陈先生(按:即在彭桥街上开药店作掩护的中共党员陈文运)。在陈的指点下,孙森祝、孙松木等4人立下生死誓言,成为结拜兄弟,并串连10来个青壮年,树起一面冬防队的旗帜,然后凭这一组织的力量与保长说理,终于取得胜利。在此前后期间,匡堰、游源、东岙、伍家板桥、长埭村、彭桥等村都组织起冬防队,向地主、土豪、奸商和不法保长展开斗争。中共地方组织及时派员加强领导,并在骨干中发展党员;各村冬防队便迅速扩大成为农民自卫队。到32年正式改称彭泾民兵时,人数已达800左右。当时彭泾已是抗日根据地,全乡民兵编为1个大队,由民主乡长兼大队长。下设4个中队,由民主保长兼中队长。以后又抽调民兵骨干成立基干民兵队,由伍望美率领,随抗日武装部队转战各地。34年北撤时,部分骨干随军北撤,民兵组织停止活动,但民兵受到国民党当局的迫害。36年夏中共地方组织恢复活动后,民兵组织随之恢复,投入人民解放战争,队伍也进一步扩大到千人以上。
彭泾民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配合革命武装部队,卓有成效地开展以下各个方面的斗争活动:
抗重租。抵制苛重的封建剥削,是彭泾民兵早期的主要斗争内容之一。最突出的如民国32年秋乌山乡一地主到彭桥收租时,竟无视彭泾乡民主政府关于每亩租谷16公斤的统一规定,坚持要按敌占区的通例,强收每亩1石4斗的重租。民兵干部岑尧增发动民兵将其所收租谷扣起,打击了封建地主的威风。然而,岑尧增及其父因此而被汪伪政府杀害。
锄奸肃特。彭泾与敌占区相邻,民兵百倍警惕,日夜巡逻,及时粉碎日伪军奸细的一个个阴谋活动。如33年,当伪“中警”密探高云安潜入境内试图刺探抗日部队行踪时,被长埭村民兵骨干孙秋良发觉。孙追踪出村至近2公里处,在当地民兵配合下终于将其抓获,经审讯凿实,予以处决。此事传论一时,并受《新浙东报》表扬。又如汉奸孙阿巨偷偷回到家中,民兵将其四面包围,孙拒不投降,当场将其处死。在抗日战争期间,彭泾民兵捕获并处决的汉奸、敌特共达10人之多,在保障根据地的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
抢运物资。民国33年,当民主人士毛契农将4箱子弹秘密运送到长埭村时,该村立即派出4名民兵,连夜翻山越水,将这批子弹安全运到陆埠山区。34年秋,彭泾民兵数百人,将5万余公斤稻谷分两批挑到25公里路外的陆埠袁马村,还将1000余匹土布送到杜徐被服厂。
开展破袭。民兵于民国32年、33年、37年先后3次开展大破袭,有力削弱日伪军和国民党军的战斗力。如32年7月,彭泾民兵会同龙南等地民兵共1000余人,分7路在东起观海卫、西至周巷的近30公里公路线上烧桥梁、割电线,一夜之间,使日伪军的交通、电讯全部瘫痪。事后,日伪军到龙南山区强砍大树,锯成桥板,企图克日修复桥梁。彭泾民兵又迅即摸黑冒雨到柘岙,将被砍木料装满7船,抢运至湖清垫附近隐藏,使日伪军的修桥计划落空。
救伤员。民国32年10月9日竹山战斗前,民兵为部队做向导、运弹药。战斗结束后,又及时寻找失踪的两名战士。当找到两名已负重伤的战士时,迅速将他们抬到5公里路外的河岙后方医院,使他们得到及时治疗。
保卫“公馆”。在解放战争最艰苦的年月里,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轮番围剿,严密封锁。中共慈镇县工委机关及民运干部无法在村中落脚,便在里邵岙“团箕里”和东岙汪家山上搭起仅能容1~2人栖身的简易茅棚(时称“公馆”),不举烟火,深埋下来,继续斗争。彭泾民兵以上山砍柴作掩护,坚持为“公馆”放哨守夜、送茶送饭,直到形势好转。
送情报。彭泾民兵是中共慈镇县工委机关和革命武装部队的可靠耳目,遇到紧要情况时,不惜牺牲个人生命,及时递送情报。如民国37年下半年,国民党军队突然闯入游源村,企图偷袭驻在白石尖的中共慈镇县工委领导机关。游源民兵戚乾怀得悉后,立即奔跑5公里山路,把情报送到白石尖,使革命免受损失,戚乾怀本人却因此惨遭国民党当局杀害。
拔据点。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某自卫中队一部在匡堰与彭桥之间的文武殿设下据点,企图钳制革命根据地。民国37年冬,彭泾民兵乘自卫队外出的一个晚上,放火烧毁文武殿,并发动群众将其贮存在附近的数万公斤稻谷全部挑走。此举使国民党军再不敢轻易进犯革命根据地。
剿匪。解放初,彭泾民兵积极投入剿匪斗争。1949年5月底,逍林区中队部分战士在胜山被“钱江纵队直属大队”王杏杏股武装匪特包围,情势十分危急,彭泾民兵立即赶赴救援,王杏杏股匪撤围逃窜。次年2月8日晚,彭泾等8乡民兵配合逍林区中队,在东塘港三渎庙俘获王杏杏及其属下12人,全歼该股武装匪特。1949年6月5日,彭泾民兵又配合“钢铁”部队,分3路对“浙东行署余姚独立第一支队”、著匪陈金木部开展清剿,歼其大部;次日,将匪首陈金木击毙在龙南乡东畈漕头,为三北人民除掉一大祸害。
自民国30年(即1941年)至1950年的10年间,彭泾民兵先后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剿匪斗争的多次战斗,在打击日伪军和国民党反动势力、保卫乡里方面均作出卓越贡献,受到人民的颂扬。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