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清以前驻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68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清以前驻军
分类号: E289
页数: 3
页码: 624-626
摘要: 本文技术了慈溪县清以前驻军的基本情况。慈溪现县境北濒杭州湾,为历代海防要地。
关键词: 慈溪县 军事 驻军

内容

慈溪现县境北濒杭州湾,为历代海防要地。
  北宋政和七年(1117)鸣鹤乡白马岙口建鸣鹤寨,驻土军90名。宋室南渡前后,上林乡、云柯乡建三山寨,及眉山寨,分别驻土军100名、200名。南宋宝祐六年(1258)为进一步控制海道,加强对京师临安的防卫,又于鸣鹤乡海口向头山下建水军、土军,两寨。水军寨属禁军,由明州水军分拨150人戍守。土军寨属地方乡兵,由鸣鹤土军移屯。
  元改军寨为巡检司,“职巡逻,专捕获”,并在定海之灵绪乡(今甸山乡)增设施公山巡检司一处,驻弓兵20名。
  明行军卫法,郡县皆立卫、所。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督建浙东沿海诸城时,置观海卫及龙山、三山两所(三山所隶临山卫)。观海卫驻指挥以下官员95名、旗军5704名。龙山所驻千户等官16名、旗军1263名。三山所(亦称浒山所)驻千户等官15名、旗军1120名。卫、所间置淞浦、向头、三山、眉山4巡检司。淞浦、向头两司各驻弓兵100名,三山、眉山两司各驻弓兵34名。以上卫、所、巡检司皆筑城池。卫、所设官署、兵营、军器所、仓廪、鼓楼、演武场等,以供屯戍、征战之用。此外,于沿海清溪、石塘、龙头、龙尾、施公山、古窑、瓜誓、向头、观海卫、吴家山、撮屿(今屺山)、浒山、眉山、历山等地置烽堠近20处,皆拨军守望,凡遇敌情,以日烟夜火相联络。还备战船数十艘,巡逻海上,追蹑敌踪。一时连营百里,防范严密。然不久,军卫制日见废弛。至嘉靖时,卫、所驻军或逃亡,或被役占,所存已不足半数。如观海卫,实额仅存1300名,龙山所亦减至500名以下,且多为老弱之辈。由此倭患一起,沿海边民乃倍遭残害。
  清称驻军设守之处为汛。顺治间,有观海卫汛、龙山所汛、浒山所汛及周巷汛等大汛4处。观海卫汛原设守备1员、把总1员,驻绿营兵300名;雍正间改千总1员、外委千总1员,兵139名;乾隆间兵91名;同治间裁减,仅存兵丁28名。龙山所汛原由千、把总专防,外委千、把总协防,驻兵180名;康熙间减至140名;同治间减至66名;宣统时全数裁撤。浒山所汛原由千、把总专防,驻兵34名;康熙四十七年(1708)划归周巷汛兼管;乾隆间改隶观海卫汛。周巷汛原由千、把总轮防,驻兵99名;乾隆时减至70名。除以上4汛外,雍正十年(1732)又于周巷北6公里利济塘南置周家路水师汛,设千总1员,驻兵60名,巡船2艘;同治间改把总1员,兵31名,巡船如旧数。清初,沿海仍置烽堠,其制略如明季。唯因海涂日涨,岸线北移,于海口新增旗山、曲塘、胜山、赵家、崔家、垫桥6台。康熙二年,申严海禁,于沿海险要处设置炮台。可查者有曲塘、胜山、赵家、崔家、垫桥、周家路等6台,并于浒山城内、周巷下市西及胜山、崔家两炮台所在处建有炮房,配置多种火炮,以加强防卫。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