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编 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678
颗粒名称: 第十七编 军事
分类号: E289
页数: 18
页码: 623-640
摘要: 本文技术了慈溪县军事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驻军、地方武装、兵役、重要兵事。
关键词: 慈溪县 军事 驻军

内容

第一章 驻军
  第一节 清以前驻军
  慈溪现县境北濒杭州湾,为历代海防要地。
  北宋政和七年(1117)鸣鹤乡白马岙口建鸣鹤寨,驻土军90名。宋室南渡前后,上林乡、云柯乡建三山寨,及眉山寨,分别驻土军100名、200名。南宋宝祐六年(1258)为进一步控制海道,加强对京师临安的防卫,又于鸣鹤乡海口向头山下建水军、土军,两寨。水军寨属禁军,由明州水军分拨150人戍守。土军寨属地方乡兵,由鸣鹤土军移屯。
  元改军寨为巡检司,“职巡逻,专捕获”,并在定海之灵绪乡(今甸山乡)增设施公山巡检司一处,驻弓兵20名。
  明行军卫法,郡县皆立卫、所。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督建浙东沿海诸城时,置观海卫及龙山、三山两所(三山所隶临山卫)。观海卫驻指挥以下官员95名、旗军5704名。龙山所驻千户等官16名、旗军1263名。三山所(亦称浒山所)驻千户等官15名、旗军1120名。卫、所间置淞浦、向头、三山、眉山4巡检司。淞浦、向头两司各驻弓兵100名,三山、眉山两司各驻弓兵34名。以上卫、所、巡检司皆筑城池。卫、所设官署、兵营、军器所、仓廪、鼓楼、演武场等,以供屯戍、征战之用。此外,于沿海清溪、石塘、龙头、龙尾、施公山、古窑、瓜誓、向头、观海卫、吴家山、撮屿(今屺山)、浒山、眉山、历山等地置烽堠近20处,皆拨军守望,凡遇敌情,以日烟夜火相联络。还备战船数十艘,巡逻海上,追蹑敌踪。一时连营百里,防范严密。然不久,军卫制日见废弛。至嘉靖时,卫、所驻军或逃亡,或被役占,所存已不足半数。如观海卫,实额仅存1300名,龙山所亦减至500名以下,且多为老弱之辈。由此倭患一起,沿海边民乃倍遭残害。
  清称驻军设守之处为汛。顺治间,有观海卫汛、龙山所汛、浒山所汛及周巷汛等大汛4处。观海卫汛原设守备1员、把总1员,驻绿营兵300名;雍正间改千总1员、外委千总1员,兵139名;乾隆间兵91名;同治间裁减,仅存兵丁28名。龙山所汛原由千、把总专防,外委千、把总协防,驻兵180名;康熙间减至140名;同治间减至66名;宣统时全数裁撤。浒山所汛原由千、把总专防,驻兵34名;康熙四十七年(1708)划归周巷汛兼管;乾隆间改隶观海卫汛。周巷汛原由千、把总轮防,驻兵99名;乾隆时减至70名。除以上4汛外,雍正十年(1732)又于周巷北6公里利济塘南置周家路水师汛,设千总1员,驻兵60名,巡船2艘;同治间改把总1员,兵31名,巡船如旧数。清初,沿海仍置烽堠,其制略如明季。唯因海涂日涨,岸线北移,于海口新增旗山、曲塘、胜山、赵家、崔家、垫桥6台。康熙二年,申严海禁,于沿海险要处设置炮台。可查者有曲塘、胜山、赵家、崔家、垫桥、周家路等6台,并于浒山城内、周巷下市西及胜山、崔家两炮台所在处建有炮房,配置多种火炮,以加强防卫。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
  民国5年(1916),浙江宣布独立。为控制局势,都督府派兵驻守各地,加强警备。是时,省警备队步兵第四营及第七营一部驻浒山、胜山、慈北崇寿宫、龙山所、田央黄等地,不久撤出。16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浙江省防军曾以一个连的兵力驻姚北,以镇压坎墩、高王等地的盐、农民运动。19年8月,省保安队为镇压“红一师”武装暴动,派陈鹏华营强驻坎墩六灶一带达3个月。
  抗日战争爆发后第三年,即民国28年,陆军一九四师某营在东山头、浒山等地驻防。次年2月开始,第三战区钱江南岸左地指挥部所属别动队第一支队等部队近千人进入洋浦至曹娥江沿海一线驻防。9月,宁波防守司令部一个守备团又进入龙山、雁门一带驻防。30年4月日军进犯三北前夕,以上部队均不战而退,纷纷撤走。其时,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宗德指挥部一度留驻游源山区,忠义救国军某部进驻庵东。前者于次年上半年撤出,后者因多次破坏抗日,于次年8月被三北游击司令部所属第四支队击溃。
  民国30年5~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浦东抗日武装900余人分7批南渡杭州湾,在三北开展敌后抗日武装斗争。次年,建立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并挺进四明,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33年1月统一改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抗日战争胜利后,于34年9月底至10月初奉命分批北撤,时全纵队拥有干部战士1万多人。
  民国37年1月,国民党省保安军第一团第一总队所属两个大队一度分驻浒山、樟树。次年3月,长江以北国民党军全线崩溃,为固守浙东,调青年军二二一师所属六六一、六六二、六六三3个团驻守龙山、观城、周巷等地;5月,解放军由杭州、绍兴向宁波方向挺进,青年军二二一师所属各团仓皇溃逃。
  附:日伪军
  民国30年4月日军侵占三北至34年8月宣布投降期间,先后有800余名日本侵略军官兵轮换驻守于浒山、观城、周巷、庵东、樟树庙、龙山等集镇要地。31年春起,汪伪军暂编第十师三十八团第一营,三十九团第一、二营,中央税警团第一、二支队,税警教导第一总队第一、二、三营,浙东盐务局税警队,浙东剿匪安民纵队,浙东保安处第二大队,清乡警察中队等数千人,除先后进驻浒山、观城、周巷、庵东、樟树庙、龙山等集镇和庵东盐区外,还分头驻东埠头、鸣鹤、厉家、裘市、逍路头、胜山、相公殿、段头湾、横河等地。
  第三节 解放后驻军
  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军区第二军分区警备团第一、第三营进驻浒山、周巷、庵东、坎墩、胜山,于1950年7月完成剿匪反特任务后撤离。
  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三军六十七师师部进驻龙山东门外,所属一九九、二〇〇、二〇一3个团分驻龙山所、田央黄等地。6月,六十七师师部移驻掌起桥,所属各团分驻鸣鹤场、龙山所、田央黄;六十八师二〇三团驻周巷镇海莫村,7月撤走。
  1957年后,慈溪仍驻有解放军。
  第二章 地方武装
  第一节 县级军事机构
  宋、元,慈溪设县尉,管理地方治安。明废尉,设典史,专管缉捕,或由主簿兼管。慈溪因地处海隅,又设巡检,掌捕事、诘奸宄。县城另设驻防署。
  民国期间,军事机构多次变更,民国27年(1938)7月,慈溪县政府始设兵役科,主办征募事宜。32年3月改军事科,主办兵役组织、防空、保安、军事征用等。37年1月更名军事组,设军事指导员。次年复改军事科,至5月解放前夕解体。
  解放后军事机构:
  县人民武装部 1951年7月建立,受上级军事机关和中共慈溪县委、慈溪县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下设军事、政工两股。是年起,设各区人武部。1954年9月,县人武部改县兵役局,下设动员、征集、统计、预备役军官、民兵5科;撤销各区人武部。1958年,县兵役局复称县人民武装部。1960年2月起,分批设区、公社(镇)人武部,属地方编制。1986年6月,县人武部改归地方建制,仍实行上级军事机关和县委、县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下设办公室及军事、政工两科。1987年,全县共有9个区(镇)人武部,64个乡(镇)人武部,2个县属企业单位人武部。
  县人民武装委员会 1953年1月建立。1960年7月撤销,建立县委民兵工作组。1967年2月,复改为县人民武装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停止活动,1972年11月恢复。历任县武委会主任均由县委书记或县长兼任,副主任2~3人,由县人武部长、政委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兼任。
  第二节 民国时期地方武装
  民国时期地方武装主要有前期的各地民团及后来的县保卫团、国民兵团、国民抗敌自卫大队、自卫总队、民众自卫总队等。
  民团 民国元年(1912)至19年,现境西部原姚北地区先后成立沿海护洋保卫团、庵东商民保卫团及部分乡镇保卫团、村里联合保卫团等地方武装组织,经费由地方自筹,一般由地主、富商等出资招募团丁,并操纵领导权。17年10月,余姚县政府通令各民众自卫团体按省颁《保卫团组织暂行条例》改组,地方武装始逐步趋向统一。原慈溪情况大致相同。
  县保卫团 民国20年建立。县长成应举兼总团长,副总团长方绍英。各区设区团,由区长兼区团长。同时,县、区均建有基干队、常备队,配有少量枪支。
  县国民兵团 民国28年12月1日建立。县长章驹兼团长,副团长傅道。下设政训、编练两股,并建有常备队、自卫队及预备役干部会。31年4月,由盛世馨接任团长。34年12月裁撤。姚北各区、乡于抗战初建有壮丁队,30年4月沦陷前夕结束。
  县国民抗敌自卫大队 民国30年4月县城沦陷后,于6月间由撤出的各军、警、团、队缩编而成,傅道兼任大队长。下设4个中队。
  县自卫总队 民国34年8、9月间,先后收编汪伪军吴载生部、周干卿部、宋清云部,合编成慈溪县自卫第二总队。县长赖云章兼总队长,宋清云、相莘友任副总队长。下设2个大队和1个迫击炮中队,有官兵827名。
  县自卫大队 民国34年12月由县自卫总队改编而成。宋清云任大队长。下设4个中队。次年2月裁为2个中队,4月21日解散。县民众自卫总队民国35年10月20日建立。县长程方兼总队长,郝一飞、蒋铁民任副总队长,有官兵182名。
  县特务大队 民国36年由县民众自卫总队整编而成。县长程方兼大队长,副大队长杨峰。下设两个中队;年底,改设3个中队、1个独立分队。次年3月以后,先后由继任县长吕思义、王克迈兼任大队长。有官兵298名,配有轻重机枪。1949年5月解放前夕溃散。
  第三节 人民地方武装
  浙东人民自卫军 民国15年(1926)冬,姚北米商水巡队队长费德昭响应北伐,率部起义,在当地中共党组织的协助下,建立浙东人民自卫军,于次年2月进军余姚县城。旋改编为余姚县纠察队,费任队长。6月,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形势急剧逆转,被迫解散。
  盐民、农民自卫军 民国16年3月上旬,在中共宁波地委领导下,庵东建立盐民自卫军,队长周成孝;同月下旬遭当地反动武装镇压。是月,观海卫建立农民自卫队,队员20人,队长罗阿金,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解散。是年3月底,高王乡建立以陈永兴、方坤成为首的农民自卫军,6月底,在国民党省防军1个连及庵东反动武装围攻下被迫疏散。
  浙东工农红军第一师 民国19年8月在中共江苏省总行动委员会策动下建立,师长费德昭。有武装100余人。后在国民党省保安队1个营的“围剿”下,于同年10月下旬被迫疏散。
  抗日武装组织 民国31年5月起,三北地区先后建有龙山自卫大队、姚海自卫大队、姚山自卫大队、慈姚大队、慈姚县中队、余上自卫大队、三北自卫中队、三北自卫总队、三北特务营、余上特务营和观城区常备队、浒山区常备队、龙山区常备队、周巷区常备队、庵东特区自卫大队等地方武装组织。34年10月初,均随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
  慈镇县大队 原名慈镇县武工队,民国36年3月建立,队长沈宏康,后由郑侠虎接任,副队长孙永山。8月扩编成县大队,番号“小顽强”。大队长郑侠虎,副大队长谈仲华,10月沈宏康兼任教导员。38年4月,杨展大兼任政治委员。下设1个中队40~50人。解放后,部分调浙江省军区第二军分区,部分转入慈溪县大队。
  区武工队 民国36年10月起,现县境先后建有中区武工队、姚东区武工队和第三区(含周巷、庵东、浒山等地)武工队。解放后,分别编入慈溪、余姚县大队,或转为区乡工作人员。
  独立营 原名慈溪县大队,1949年7月建。副大队长(后任大队长)刘福恒,杨展大兼政治委员,黄余光任副政委。次年12月改编为浙江省军区第二军分区第四独立营。营长刘福恒,杨展大、项耿先后兼政委,刘茂怀任副政委。1952年8月7日撤销。
  区中队 1949年6月后,建观城、龙山、逍林、浒山、周巷、庵东等区中队,每队平均100余人。次年12月完成剿匪反特任务后撤销。
  第四节 民兵
  组建 慈溪现县境在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即有各种形式的民兵组织。民国34年(1945)8月28日在周巷成立余姚县民兵总部,10月初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后,民兵总部停止活动。36年底开始,重新出现自卫队、复仇队等民兵组织。37年冬,各乡镇多有民兵活动。解放后,中共慈溪县委于1951年初发出《对加强乡村民兵组织建设的指示》,各乡镇普遍建立民兵大队部。1953年实行普遍民兵制后,全县18~40岁的青壮年分别参加基干民兵或普通民兵。1958年9月,实行“全民皆兵”县建立民兵师,下辖9团、115营、1119连,民兵总数占全县总人口的40%。1961,年,对民兵组织进行整顿,设武装基干民兵,开展“组织、政治、军事”三落实工作。1970年4月,成立县民兵独立团,下辖4营、16连,分布在杭甬公路两侧。1978年8月起,以公社为单位组建民兵团。1981年7月,撤销民兵团,恢复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年龄18~35岁者组成公社基干民兵营,余皆为普通民兵。使民兵制度与预备役统一,基干民兵为一类预备役,普通民兵为二类预备役。
  训练 1951年起,轮训民兵骨干。1955年,设逍林、观城、龙鹤(龙山、鸣鹤两区)3个集训站,分片开展普遍训练,内容为武器常识、射击、投弹、刺杀等。1959年开始,进行炮兵、军械、卫生等专业兵训练。1960年2月,召开全县第一次民兵代表大会,选举出席省首届民兵代表会议代表17人,推荐解信江、鲁林国、罗德万等5人出席全国第一次民兵代表会议。1964年8月,在开展群众性比武活动的基础上,召开由各区选出1个建制班参加的全县民兵比武大会,比赛轻武器射击、投弹、刺杀、队列、战术等项目,评出雁门公社邱洋大队基干民兵班为全面优胜单位。1965年11月,派出龙山公社沈金龙家庭民兵班参加宁波、绍兴两地区民兵尖子军事技术表演。1970年,组织民兵开展打飞机、打伞兵、打坦克的训练。1981年,改民兵就地分散训练为区、乡集中训练,训练周期由2年改为1年。1984年,县民兵训练基地建成,专业技术兵种由县集中训练。1986年起,民兵训练时间从30天缩减为20大。
  战勤活动 抗日战争期间,慈溪现县境广大农民自卫队员配合主力,在抗击日伪军,袭取“清乡”物资,破坏日伪军交通、电讯设施,巩固发展三北抗日根据地发挥重要作用。解放初,各地民兵积极投入剿匪斗争:如1949年6月5日,彭泾乡民兵配合解放军围歼陈金木股匪150余人;次年2月8日,彭泾、双桥、樟树等8乡民兵配合县、区武装,在三渎庙生擒匪首王杏杏及其所属匪徒12人。在抗灾斗争中民兵奋勇向前,如1979年8月,县境遭10号强台风袭击,海塘多处决口,全县4万民兵组成650余个抗台突击队,挑土石3.3万余方,加固海塘438处,转移物资65.5万公斤,受到县委、县革命委员会表彰;1986年6月,周巷、庵东两区部分乡村遭龙卷风袭击,当地2300余名民兵突击救灾,清理砖、瓦75万块(张),木料27立方米。
  战备防空 1963年3月,在伏龙山上设立防空瞭望哨,由雁门公社民兵轮班驻守。1970年6月,又增设高背山、下闸口两哨所。1980年起陆续撤除。1969年冬至次年上半年,全县开展群众性构筑简易防空工事活动。1970年在县城设防空警报台1座,1974年启用电动警报器。
  此外,全县还办起青年民兵之家700余个,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中范市镇杨家村青年民兵之家于1987年被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等4单位联合评为“省红星青年民兵之家”。
  附:彭泾民兵
  今彭桥、彭东两乡和樟树乡匡堰一带,解放前和解放初统称彭泾乡。彭泾境内多丘陵,北跨东横河与三北平原紧紧相连,南部层峦叠嶂,是有名的游源山区。旧社会,山乡人民倍受剥削压迫,日军入侵后苦难更为深重。正在此时,这里出现了一支为求生存、求解放而斗争不息的英雄队伍——彭泾民兵。
  彭泾乡各村民兵是在中共地方组织的领导下先后诞生和发展壮大的。以湖清垫为例,民国30年春,湖清垫村保长借势欺人,将青年孙森祝的第18号壮丁签换成1号签,逼着他去当兵。孙到处奔波,终于找到了陈先生(按:即在彭桥街上开药店作掩护的中共党员陈文运)。在陈的指点下,孙森祝、孙松木等4人立下生死誓言,成为结拜兄弟,并串连10来个青壮年,树起一面冬防队的旗帜,然后凭这一组织的力量与保长说理,终于取得胜利。在此前后期间,匡堰、游源、东岙、伍家板桥、长埭村、彭桥等村都组织起冬防队,向地主、土豪、奸商和不法保长展开斗争。中共地方组织及时派员加强领导,并在骨干中发展党员;各村冬防队便迅速扩大成为农民自卫队。到32年正式改称彭泾民兵时,人数已达800左右。当时彭泾已是抗日根据地,全乡民兵编为1个大队,由民主乡长兼大队长。下设4个中队,由民主保长兼中队长。以后又抽调民兵骨干成立基干民兵队,由伍望美率领,随抗日武装部队转战各地。34年北撤时,部分骨干随军北撤,民兵组织停止活动,但民兵受到国民党当局的迫害。36年夏中共地方组织恢复活动后,民兵组织随之恢复,投入人民解放战争,队伍也进一步扩大到千人以上。
  彭泾民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配合革命武装部队,卓有成效地开展以下各个方面的斗争活动:
  抗重租。抵制苛重的封建剥削,是彭泾民兵早期的主要斗争内容之一。最突出的如民国32年秋乌山乡一地主到彭桥收租时,竟无视彭泾乡民主政府关于每亩租谷16公斤的统一规定,坚持要按敌占区的通例,强收每亩1石4斗的重租。民兵干部岑尧增发动民兵将其所收租谷扣起,打击了封建地主的威风。然而,岑尧增及其父因此而被汪伪政府杀害。
  锄奸肃特。彭泾与敌占区相邻,民兵百倍警惕,日夜巡逻,及时粉碎日伪军奸细的一个个阴谋活动。如33年,当伪“中警”密探高云安潜入境内试图刺探抗日部队行踪时,被长埭村民兵骨干孙秋良发觉。孙追踪出村至近2公里处,在当地民兵配合下终于将其抓获,经审讯凿实,予以处决。此事传论一时,并受《新浙东报》表扬。又如汉奸孙阿巨偷偷回到家中,民兵将其四面包围,孙拒不投降,当场将其处死。在抗日战争期间,彭泾民兵捕获并处决的汉奸、敌特共达10人之多,在保障根据地的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
  抢运物资。民国33年,当民主人士毛契农将4箱子弹秘密运送到长埭村时,该村立即派出4名民兵,连夜翻山越水,将这批子弹安全运到陆埠山区。34年秋,彭泾民兵数百人,将5万余公斤稻谷分两批挑到25公里路外的陆埠袁马村,还将1000余匹土布送到杜徐被服厂。
  开展破袭。民兵于民国32年、33年、37年先后3次开展大破袭,有力削弱日伪军和国民党军的战斗力。如32年7月,彭泾民兵会同龙南等地民兵共1000余人,分7路在东起观海卫、西至周巷的近30公里公路线上烧桥梁、割电线,一夜之间,使日伪军的交通、电讯全部瘫痪。事后,日伪军到龙南山区强砍大树,锯成桥板,企图克日修复桥梁。彭泾民兵又迅即摸黑冒雨到柘岙,将被砍木料装满7船,抢运至湖清垫附近隐藏,使日伪军的修桥计划落空。
  救伤员。民国32年10月9日竹山战斗前,民兵为部队做向导、运弹药。战斗结束后,又及时寻找失踪的两名战士。当找到两名已负重伤的战士时,迅速将他们抬到5公里路外的河岙后方医院,使他们得到及时治疗。
  保卫“公馆”。在解放战争最艰苦的年月里,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轮番围剿,严密封锁。中共慈镇县工委机关及民运干部无法在村中落脚,便在里邵岙“团箕里”和东岙汪家山上搭起仅能容1~2人栖身的简易茅棚(时称“公馆”),不举烟火,深埋下来,继续斗争。彭泾民兵以上山砍柴作掩护,坚持为“公馆”放哨守夜、送茶送饭,直到形势好转。
  送情报。彭泾民兵是中共慈镇县工委机关和革命武装部队的可靠耳目,遇到紧要情况时,不惜牺牲个人生命,及时递送情报。如民国37年下半年,国民党军队突然闯入游源村,企图偷袭驻在白石尖的中共慈镇县工委领导机关。游源民兵戚乾怀得悉后,立即奔跑5公里山路,把情报送到白石尖,使革命免受损失,戚乾怀本人却因此惨遭国民党当局杀害。
  拔据点。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某自卫中队一部在匡堰与彭桥之间的文武殿设下据点,企图钳制革命根据地。民国37年冬,彭泾民兵乘自卫队外出的一个晚上,放火烧毁文武殿,并发动群众将其贮存在附近的数万公斤稻谷全部挑走。此举使国民党军再不敢轻易进犯革命根据地。
  剿匪。解放初,彭泾民兵积极投入剿匪斗争。1949年5月底,逍林区中队部分战士在胜山被“钱江纵队直属大队”王杏杏股武装匪特包围,情势十分危急,彭泾民兵立即赶赴救援,王杏杏股匪撤围逃窜。次年2月8日晚,彭泾等8乡民兵配合逍林区中队,在东塘港三渎庙俘获王杏杏及其属下12人,全歼该股武装匪特。1949年6月5日,彭泾民兵又配合“钢铁”部队,分3路对“浙东行署余姚独立第一支队”、著匪陈金木部开展清剿,歼其大部;次日,将匪首陈金木击毙在龙南乡东畈漕头,为三北人民除掉一大祸害。
  自民国30年(即1941年)至1950年的10年间,彭泾民兵先后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剿匪斗争的多次战斗,在打击日伪军和国民党反动势力、保卫乡里方面均作出卓越贡献,受到人民的颂扬。
  第三章 兵役
  募兵制
  唐开元建县以后,推行募兵制。宋于现境设鸣鹤、向头、三山、眉山等海防军寨,共驻土军约400名,均系就地招募。明初一度实行世兵制,军为世袭,后渐废弛,仍由各地自行招募。隆庆三年(1569),兵部在宁、绍两地招募鸟铳手3000名,即有县人应募。清代至民国前期,亦行募兵制,至民国25年(1936),兵制始行变革。
  征兵制
  民国22年,国民政府颁布《兵役法》,未实行。后因兵员不足,决定改募兵制为征兵制,乃于25年3月重新颁布《兵役法》,规定凡18~45岁男性公民皆须服兵役,并于当年以编号抽签办法,征集适龄壮丁入伍。时内战不断,士兵又受非人待遇,人民多不愿当兵。富有者或远遁他乡,或行贿求免;贫困者则有用断指、伤目等自残方法逃避服役的。28年6月,县长章驹在一报告中确认“全县壮丁离境者近三分之一”。为征足配额,区乡各级乃采取强制措施,使征兵制成了抓兵制。当时姚北逍林一带各乡公所甚至公然将中签壮丁关入木笼,视同罪犯,激起乡民强烈反对。
  志愿兵役制
  抗日战争后期,三北抗日根据地已有不少民兵志愿参加抗日部队,并有民兵组织成建制地编入主力部队。解放初,继续实行志愿兵役制。1951年开展抗美援朝运动时,慈溪县即有3048名青年自愿报名、要求参军。
  义务兵役制
  1954年9月,政务院颁布《关于征集补充兵员的命令》,志愿兵役制开始转为义务兵役制。是年,全县适龄青年有78%报名应征。1955年7月,正式颁布《兵役法》,实行义务兵役制。至1987年,全县共征兵34次,实征人数超过指标数的0.8%,并按计划完成招收飞行学员和滑翔员的任务。
  预备役
  1956年3~7月,全县进行首次预备役登记,共编入46367名。1965年以后,预备役工作处于停顿状态。1981年起恢复,对在部队服役1年以上、年龄35岁以下、身体健康的男性退伍军人,均按规定编入预备役。至1987年,共登记预备役士兵8426名,其中一类预备役3333名,二类预备役5093名。
  第四章 重要兵事
  第一节 抗倭斗争
  慈溪现境原为慈溪、余姚、镇海3县滨海之地,倭患首当其冲,居民受害最深。据《明史·日本传》载:“时两浙皆被倭,而慈溪焚杀独惨,余姚次之。”现境倭患大多发生在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至三十五年之间。
  嘉靖三十二年三月,汪直勾诸倭大举入寇,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其一股自胜山港登岸,横掠上林、梅川、云柯、孝义,直入泗门堡。四月,陷临山卫,参将俞大猷提兵击走之。
  嘉靖三十三年三月,倭首萧显率众自海盐败走浙东,官兵乘之,逐于三江,挫于龙山,围于定海(今镇海)。都指挥刘恩至、参将卢镗、把总张四维等分道夹攻,斩显于慈溪境内,倭遂灭。
  十月,倭犯观海卫。省祭官杜槐大呼:“卫破,将无县矣!”乡勇闻声俱集,直前斫寇,倭惧而走,卫得以全。
  嘉靖三十四年四月,倭掠鸣鹤镇。慈溪知县曹本率众抵御。兵溃,义士魏镜急负曹本越杜湖岭南走。倭追及,镜返身冲杀,斩敌10余人,镜亦力竭死。
  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倭寇3000余自胜山港登岸,掠上林、梅川,所过之处鸡犬无存。五月廿四日攻三山所城,把总刘朝恩、指挥戚毅等率军民力战,倭始退。
  嘉靖三十五年四月,倭3000余人攻观海卫、龙山所。不逞,乃于十一日越长溪岭,犯慈溪。时慈溪无城,知县柳东伯不知所御,负印亡走。倭如入无人之境,竟于旬月间四度洗劫,杀掠无算。倭别股于四月十二日攻慈北沈师桥。沈氏合族奋起抗击,双方各死数百人,倭不敢留。五月,倭合兵复攻龙山所,为官兵所破,遂自古窑浦出。卢镗、俞大猷、张四维等率军追击,歼其数百于渔山洋外。
  是年八、九月间,倭一股踞邱王。巡抚阮鹗及卢镗、戚继光等大军合围,数战于雁门岭、龙山所间,终乃歼灭之。其时乡民助官兵击倭者颇多。有生员倪泰员者,募家兵数百,配合官兵击倭于龙山,三战三捷。后乘胜直入倭巢,终因兵疲势孤,与家兵42人俱死。是为乡民同仇敌忾,奋勇投入抗倭斗争之一例。
  第二节 抗英斗争
  胜山头之战 清道光二十年(1840)五月,鸦片战争爆发。六月,英军攻占定海,军舰四出活动。八月二十日,英舰风鸢号在胜山洋面陷沙搁浅。舰长道格拉斯等5人乘救生艇逃走,其余英军24人强夺过往盐船登岸,至胜山头村中大肆剽掠。次日,三山司巡检李凝宇会同士人沈贞率健壮数百前往围捕,一路盐民、渔民闻讯相随者不下千人。至则四面围堵,喊声震天,铁锄、木棍皆成武器,当场击毙顽抗者1人,生擒23人。二十三日,道格拉斯等5人所乘小艇漂回三北沿海,盐民胡承锦等将道等诱入内河,全部擒获。前后共俘英军28人。胜山头之战比三元里抗英早8个月,在东南沿海人民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大宝山之战 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月,英军占领宁波。清廷派皇侄奕经赴浙,意图规复。奕经一路迟误,后又作出极为荒谬的“五虎擒羊”部署,以致次年正月二十九日一经接战,各路大军纷纷溃败。是时,金华协副将朱贵率所部500人驻守于慈溪城西大宝山。英军为打通内侵道路,乃于二月初四(3月15日)派出2000余兵力自宁波分乘数艘兵舰直扑慈溪,登陆后分路环攻大宝山,来势汹汹。朱贵临危不惧,亲挥大旗督军抗击,自上午7时直至下午5时,“饥不得食,渴不得饮,誓死格斗”,寸土不让。时参赞大臣文蔚率策应部队2000人驻在5公里外的长溪岭上,拒不发兵救援。朱贵弹尽援绝,被逼作最后拚搏,拍马冲阵身中数枪而死。其子昭南以身蔽父,受创尤甚,同时殉难。所部无一后退,阵亡者达436人。是役共歼英军500余人,并毙其头目巴麦尊,使英军遭到进犯浙东后最大打击,自此不敢轻易深入。
  第三节 太平军进慈溪
  进驻慈溪城 清咸丰十一年(1861)春,太平军大举入浙,四月克金华,九月下绍兴,三北贫民大受鼓舞。石堰、横河、彭桥一带农民纷纷参加余姚十八局抗租斗争;范市、东埠头一带农民则聚众数百,于十月廿六日黎明翻越长溪岭,突入县城,箪食壶浆,接引太平军何文庆部入城。太平军入慈溪城后,设乡官,清户籍,开征捐税,安抚地方。一时,慈溪、余姚间南、北两官路军行纷忙,乡民劳军贡物运送不绝,景况热烈。次年四月十六日,因清军勾结英、法侵略军大肆反扑,太平军始撤出慈溪城,自进驻至撤出,近半年之久。
  击毙华尔 清同治元年(1862)八月二十五日,太平军黄呈忠部自余姚绕道三北,再度攻入慈溪县城。二十七日,美国人华尔率“常胜军”在英、法军舰及清军兵勇配合下,自宁波直扑慈溪,以新式枪械向县城发起猛烈攻击,。头目华尔亲自督队,气焰极为嚣张。太平军从城上“开炮抵御,中华尔膺膈,弹自背出”,华尔被当场击成重伤,次日即毙命于宁波。
  四进三北 太平军在转战浙东期间,四度进军三北。清同治元年二月,驻守余姚之太平军分兵进入姚北,深入潮塘、拆落市、长河一带,给张姓地主为首的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五月初,太平军由历山、浒山再次进入北乡,在击退慈、姚两县地主武装多次阻袭后,胜利进驻彭桥;十三日又经上林乡、白石堰,进抵鸣鹤场、沈师桥;十七日始由双河、王家埭撤回。此行除打击农村封建势力外,还消灭部分地主武装。八月二十五日,太平军黄呈忠、何文庆部三进三北,由浒山直走东埠头。然后何部去杨范,焚毁叛徒范维邦的住屋;黄部则攻入慈溪城,在击毙华尔后,于二十八日撤回慈北。以后,黄、何两部太平军在观海卫至掌起桥一带休整多日,始分批西撤。九月十四日,何文庆部在截杀余姚地主武装头目谢敬后又长驱进入三北,驻守于观海卫、鸣鹤场一线达半月之久,至十月初最后撤离。
  第四节 农民抗暴斗争
  保卫盐协之战 民国16年(1927)3月22日,在北伐战争胜利形势鼓舞下,庵东成立盐民协会,会员2万余人。不数日,即遭当地反动武装庵东商民保卫团破坏,办事处被捣毁。4月11日,宁绍台农民协会调集余姚、上虞两县纠察队及高王、洪塘两地农民自卫军进抵庵东地区,并分3路向商团发起攻击。经数小时激烈战斗,毙、伤商团30余人,缴获土炮4门、枪支弹药一批,反动武装头目黄春晓落海而走。盐协办事处在高王农民自卫军保护下恢复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盐协遭取缔。6月29日,高王农民自卫军亦在省防军1个连的“围剿”下被迫疏散。
  “红一师”暴动 民国19年8月初,中共江苏省总行动委员会派员策动姚北坎墩原浙东人民自卫军领导人费德昭创建浙东工农红军第一师,实行武装暴动。“红一师”成立后,即不断向姚北、慈西各地地主庄园及警察所、缉私盐兵发起袭击,以收缴武器,扩大影响。20日,省保安队第六团陈鹏华营赶赴坎墩镇压。“红一师”转移至村外,隐伏田间,与省保安队周旋两月之久。10月下旬,野外气温日低,且作物收尽,无法隐蔽,始告疏散。
  第五节 抗日战争
  民国30年(1941)4月,日本侵略军发动宁绍战役。是月19日、22日、23日,镇海、慈溪、余姚县城相继失陷。驻龙山、庵东一带的国民党军一九四师守备团第一营和第三战区别动第一支队所属张惠芳部等闻风而逃。姚江以北、杭州湾以南、曹娥江以东的整个三北地区各重要集镇及交通要道被日军占领控制。在沦陷区域内,国民党薛天白部、陆安石部等游击武装,不事抗战,在姚北农村流窜蹂躏。
  是年5~9月,根据中共中央华中局的决定,中共浦东工委组织浦东地区人民武装900余人,分7批南渡杭州湾进入三北地区,发动群众组织地方人民武装,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从6月18日在崇寿乡相公殿晏清村首次设伏、打死打伤日军各8人、打响三北抗日第一战起,先后经过横河、长溪岭、阳觉殿、竹山和七三房、筋竹岙、宓家埭、东埠头、掌起桥、周巷、五洞闸等地的多次战斗和反“清乡”、反“扫荡”、反“蚕食”、反抢粮战斗,至34年9月底10月初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奉命北撤时止,在4年多时间里,整个三北地区共经历大小200余次战斗,毙、伤、俘日伪军数千人(全浙东为9197人。又缴获迫击炮、轻重机枪、步马枪等各类武器7128件,机、步枪子弹、手榴弹等38.72万枚,以及无线电台、战马、千磅炸弹、刺刀等军用物资)。使三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在抗击日伪军的同时,还对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挑衅进攻奋起自卫反击。仅民国31年11月28日至12月15日的浙东第一次反顽自卫战争,即与猖狂进犯之忠义救国军艾庆璋部进行大小29次战斗,共歼灭顽军2000余人,保卫了抗日根据地。
  附:日军暴行录
  民国27年2月27日、28年6月23日、8月16日,日机3度轰炸观海卫,在下营街、南门街、水门南街等处共炸毁房屋80余间,炸死25人,炸伤50余人。慈北第一名镇顿时瓦砾遍地,血肉横飞,令人惨不忍睹。
  民国28年6月23日,日机轰炸范市,在通济弄口等闹市处投弹2枚,炸死、炸伤40余人。
  是年10月29日清晨,日舰1艘驶近龙山洋面,向岸上发射炮弹27发,毁民房数间。次年7月16日12时许,日舰8艘又驶抵龙山海口,向岸上发射炮弹30余发。
  民国30年9月,日军田尾部侵占周巷镇海莫村,强拆民房65间;抢走皮棉7500多公斤,活埋村民7人,强奸妇女12人,一未成年少女也未能幸免。
  民国31年1月,日军火烧新浦腰塘,27户民房尽成灰烬,119人无家可归。
  同年5月某日,日军窜扰东安乡解家村,将一不及走避之木匠强行揿入水缸,再用刺刀刺死。次日,日军又至解家村,强奸妇女,用刺刀刺死方姓农民兄弟俩后,再割下两人头颅取乐。
  6月26日,日军第三警备队小野部闯入浒山镇,将居民驱集在大街上,然后用机枪、刺刀、手榴弹等打死、刺死、炸死群众8人,伤2人。
  10月18日,日军杀害阳觉殿道士、道姑12人,并烧毁大部殿堂屋宇。
  12月13日,日军侵扰坎东时,打死农民徐开敖等7人。
  民国32年1月,周巷镇东河沿工人吴家宝,被日军抓去刺死,尸体被抛入河中。
  民国33年某月,日军骚扰相公殿后,将农民张邦贵、施金福抓到庵东,张被砍头,施被枪杀。
  同年6月24日,日军200余人包围龙山伏龙寺,纵火焚毁殿宇,并将寺内和尚7人赶入火中活活烧死。
  第六节 解放战争
  窖湖夺枪 民国36年(1947)3月11日晚,为配合解放战争,开辟敌后战场,中共四明工委委员陈爱中、中共慈镇县特派员赵士炘和沈宏康等12人,突袭镇北窖湖乡公所,缴获长短枪12支、子弹300余发。于12日建立慈镇县武工队,开展武装斗争,重新创建革命根据地。
  夜袭范市 民国37年11月12日深夜,慈镇县大队会同各区武工队在内线配合下,进袭镇海县保警大队范市据点,直捣中队长李伯仁及警士卧室,不到半小时,即全俘李伯仁及以下40多人(仅1人逃脱),缴获机枪1挺、长短枪50余支、子弹1箱。驻附近施公山及龙山之国民党军、警闻讯后,仓皇撤走。
  小安街缴枪 民国38年3月2日晚,余上县地方武装“飞虎队”和四明山主力“勇猛”两个排联合包围驻小安街国民党税警第三区第十五队,在内线配合下,俘其1个分队人员,缴获机枪1挺、掷弹筒2个、长短枪20余支。
  国民党军起义投诚 民国38年5月6日晚,经过中共中央上海局策反工作委员会和中共余上县工委策动,驻余姚盐场国民党两浙税警总队第二支队独立第三、第四中队近300人,在总队参谋李自强及中队长王干卿等率领下宣布起义,并散发《告盐场同仁书》。起义部队在余上县武工队接应下进入四明山,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浙东第二游击纵队第五支队第四大队。22日,国民党龙山区长姚鹏程在中共慈镇县工委策动下,率龙山区自卫队90余人宣布起义,由慈镇县办事处在镇北横溪十字路接受姚部起义。整顿后将该部移交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军区第二军分区。1949年6月,浙江省军区第二军分区收编投诚的驻庵东余姚盐场900余名两淮盐警。
  解放慈溪县城 1949年5月24日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军六十五师、六十六师从余姚出发,向宁波进军。六十六师某部在途经三七市时,与负隅顽抗之国民党慈溪县自卫总队第一中队接火,当场击毙其中队长,俘其全部。六十五师某部在县城东山、西山与国民党军六六三团三营遭遇,迅速展开战斗,逼其1个连缴枪,余溃逃。9时,解放军胜利进入慈溪县城。同日,慈镇县大队所属姚东区武工队进驻浒山,浒山镇解放。
  第七节 剿匪
  慈溪现境解放后,以“东南人民反共救国军钱江纵队司令”金颂新、“钱江南岸联防指挥部纵队长”王文熊、“海北纵队队长”王八妹等为首的国民党武装土匪特务,盘踞沿海岛屿,收罗境内帮会头子、惯匪、恶霸、地痞及流氓、散兵游勇,给番号、封官衔,指使其武装袭击乡镇人民政府;杀害农村干部和民兵积极分子;破坏征粮、减租;到处放火、抢劫、掼“炸弹信”敲诈勒索、强奸妇女,严重扰乱革命秩序,危害社会治安。驻慈溪、余姚两县人民解放军和两县地方武装、广大民兵密切配合,全面开展剿匪斗争。
  1949年6月5日,解放军浙东第二游击纵队一大队所属3个中队和浒山区中队在浒山地区围剿“浙东行署余姚独立第一支队”武装股匪150人,缴获步枪82支,次日击毙其“支队长”、姚北著匪陈金木。
  1949年7月9日晨,窃踞舟山的国民党军第八十七军二二一师2个团约1000余人在龙山登陆,分股进犯澥浦、河头、金夹岙等地,并捕走龙山区长忻一波等5人。次日上午,解放军六十五师一九四团及六十六师一九七团在骆驼桥地区集结后分路堵击,午后追至龙山,国民党军向海上溃退。
  1950年2月8日晚,慈溪县大队、逍林区中队在8乡民兵配合下,全歼盘踞在双桥乡东塘港三渎庙内的“东南人民反共救国军钱江纵队直属行动大队”王杏杏股武装匪特13人。
  1950年5月,逍林、浒山、庵东等区中队在胜山东北沿海歼灭“苏浙边区指挥部独立纵队”冯钿宝、戚坤成股,俘57人,投诚80人。
  至1950年底,境内27股武装匪特全部肃清,共约1100人。其中被歼22股800余人,投诚1股100余人,歼灭潜逃至沿海岛屿的4股180余人。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