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65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分类号:
D665
页数:
20
页码:
588-622
摘要:
本文技术了慈溪县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 解放前党的组织与活动、解放后党的组织、县代表大会、解放后党的工作。
关键词:
慈溪县
党派群团
中国共产党
内容
第一节 解放前党的组织与活动
大革命时期党组织 大革命时期,三北地区反帝反封建群众运动高涨。庵东盐民暴动,棉区农民的抗暴斗争此起彼伏。马列主义和中共的革命主张开始在进步青年中传播,为中共地方组织的建立准备了思想和组织基础。1925年开始建立党组织,至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现境内先后成立3个党支部,有50余名党员。
中共坎镇支部。1925年4月,中共杭州支部派遣岑鹿寿至庵东盐区,以玉顺廒司事身份从事宣传组织工作。翌年,发展2名盐工入党,建立中共坎镇支部,岑任书记。1927年2月下旬,陈云带领陈公庆等4名党员和1名共青团员,自上海到余姚隐蔽。抵姚后,即偕谢庆斋、徐新之等到二灶、逍路头指导党组织开展农、盐民运动,至3月上旬离去。是年3月18日,为抗议克扣盐资,支部发动群众游行,并将阻挠运动的大地主高锦泰父子押送余姚县署,旋即成立余姚盐场盐民协会。26日协会办事处遭盐霸袁功亭及庵东商民保卫团黄春晓等百余人捣毁。4月初,避居外地,的岑等百余名骨干,联络进步人士联名向全国报馆通电:“务望各界一致声援,以除大蠹”,引起强烈反响。宁绍台农民协会调集上虞、慈溪洪塘、姚北高王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配合余姚县纠察队,于11日在庵东四塘、六塘围击商团。黄春晓潜逃,形势大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岑等中共党员遭国民党当局通缉,支部活动中止。
中共马家路支部。1926年8月,在上海共青团中央任《中国青年》发行部干事的孙鸿湘(浒山人),受党组织派遣到柯东乡,介绍当地小学教员施若愚、黄月樵、马钟秀入党。9月成立中共马家路支部,施、黄先后任书记。支部成立后,即发动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队,开展“二五”减租。次年3月,又发动周塘等地万余农民到潮塘大地主张谷香家“吃大户”,开仓放粮1.5万余公斤。“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黄遭通缉,支部工作改由房均茂主持,时有党员约30人。6月下旬,支部开会时遭省防军袭击,名册被抄,多数党员被迫撤离,黄顺炎等3名党员惨遭杀害,支部停止活动。
中共慈北支部。1926年9月,慈北发生声势浩大的农民闹荒暴动,引起中共宁波地委以致中共中央毛泽东的注意。地委遂指示已回三北的中共党员沈松龄(沈邦祺)、共青团员李顺庆(李心青)“吸收同志”,“结识领袖”,领导斗争。次年2月建立中共慈北支部。时李已入党,任书记。并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帮助建立国民党慈溪县第六区党部。同时发动组织农民协会、店员工会等群众组织,开展革命斗争。3月25日,发动2000余农民斗争东山头土豪吴启夏。当日下午,李等党员家遭地痞捣毁。次日,再次开会斗争吴启夏。27日,又发动800余农民赴县署请愿,迫使知事左公潆释放在上年闹荒暴动中被捕的4名农民。“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李顺庆、沈松龄遭通缉,党员避居外地,支部活动中止。
同时,中共庄桥(今宁波市江北区)支部党员赵燕荪调县城,与当地党员傅林生、郑衍文、曹声潮一起帮助改组国民党慈溪县党部,并组建中共慈溪特别支部,有党员11人,赵任书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亦被迫停止活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党组织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党员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党的组织迅速恢复、发展。至1927年底,现县境已建有2个区委、5个支部。曾先后成立中共慈溪县委员会、中共三北特别委员会,并一度建立工农红军。
中共慈北区委。在中共宁波县委帮助下,1927年夏,李顺庆、沈松龄返慈建立中共观海卫、裘家、沈师桥3个支部。同时成立中共慈北区委,对各党支部实行统一领导。区委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发动浙东农民暴动的指示积极发展党员,至11月,已有党员100余人,其中有14人为“四·一二”前入党的老党员。
中共慈溪县委。1927年11月,省委派周祥福到慈北指导武装暴动,在裘市崇义学校建立中共慈溪县委,严士英(严慈)任书记,直属省委领导,下辖观海卫、裘家、庄桥3个区委。是时,龙山、逍路头亦建有党支部。不久因《浙东暴动计划》在杭州被国民党当局查获,县委机关即遭破坏,严士英及委员潘小梅、阮秀琴等10余人被捕,潘在杭州万松岭被害牺牲。
中共三北特委。中共慈溪县委遭破坏后,中共浙江省委于同年12月再派周鼎、周祥福赴三北建立中共三北特别委员会,作为暴动指挥机关,原区委、支部均属特委统一领导。次年4月,周鼎被捕,特委及下属党组织均中止活动。
组建红军的工作。1930年7月,中共江苏省总行动委员会派史济勋至坎墩,联系原余姚县纠察队长费德昭发动农、盐民暴动。8月初,建立浙东工农红军第一师,费德昭任师长,史济勋任党代表,洪传扃任政治部主任。战斗数月,遭省保安队“清剿”,于10月下旬被迫疏散,领导人及多数党员避居上海等地。
抗日战争时期党组织 抗日战争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共三北地方组织迅速发展壮大。1941年5月以后,建立三北抗日根据地统一的党组织,领导三北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938年5月,金如山(金且安)、邵明(徐嘉恩)、朱兆祺(朱洪山)、徐永绥等中共党员,由山西八路军学兵队经丽水派回慈溪,在慈东洋墅(今宁波市江北区)建立中共慈溪县工作委员会,周朴农(周春先、周鸣宇)任书记,隶属中共宁绍特委。同时,陈小平在长河市、马家路、相公殿等地发展党员。7月建立中共长河市支部。8、9月,邵明、朱兆祺在慈北活动,先后建立中共东山头、观海卫、附海支部。中共余姚县工委派谢廷斋到逍路头、大云乡、相公殿等地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党组织恢复、发展后,革命斗争重新高涨。长河市支部发动农民建立多个战时合作社,并成立余姚县战时合作社联合社。10月,中共余姚县工委在长河市召开县工委第一次会议。会后,发动大云乡佃农揭发大地主高锦泰武装抓捕佃农、掠夺100多户佃农海涂地的罪行,迫使余姚县法院作出判决,责令高承认佃农佃权,放回被抓捕人员,退还被占土地。1939年1月,中共慈溪县工委改建为中共慈溪县委员会,金如山任书记。同月,戚铭渠在龙山思敬小学吸收进步青年入党,建立党小组。2月后相继建立中共周巷区委员会、浒山区委员会和盐区工作委员会(9月改称中共盐区委员会)。3月,中共慈溪县委派詹胜之(詹步行)协助邵明、朱兆祺开展慈北抗日救亡运动。5月,各党组织发动志愿兵运动,动员适龄青年参加抗日武装。9月,中共余姚县委在马家路召开县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共浙江省首届代表大会精神,宣布余姚县委为中共余姚中心县委。10月9日晚,慈溪政工队城区组中共支部书记方乃秘密张贴中共中央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的宣言,被国民党慈溪县党部扣押,慈溪政工队中已暴露身份的中共党员相继撤离。10日,龙山思敬小学党小组发动千余群众示威游行,抗议大汉奸汪精卫卖国投降罪行。1940年1月,陈卓(钱乃康)任中共慈溪县委书记。3月,中共盐区区委和余姚县政工队驻盐场区队发动万余盐民,开展反对降低卤晶价格的斗争,迫使余姚盐场公署和诸暨卤晶商收回压价布告。6月,中共余姚中心县委在樟树庙召开会议,贯彻中共中央“五·四”指示,研究在当前逆转形势下作好应付突然事变的准备,已暴露的干部和党员转入隐蔽斗争。8月,成立中共慈北区委。至是年秋,现县境共有4个区委、34个党支部、240余名党员。1941年3月下旬,中共宁属特派员王文祥在慈西(今属余姚市)召开紧急会议,分析皖南事变后的浙东形势,贯彻“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决定党的机构由委员会制改为特派员制,取消区委,停止支部活动,领导方法采取单线联系(12月起由谢仁安任中共慈溪县特派员)。
1941年5~9月,中共浦东工作委员会领导的浦东地区的抗日武装,南渡杭州湾,到三北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1942年夏,根据地基本形成,三北各党组织结束特派员制,于7、8月分别建立中共慈镇县委员会(始称县工委)、中共余上县委员会。1943年2月,余上县划出余庵公路以东地区,慈镇县划出慈北区、慈西区,建立中共慈姚县委员会。1945年5月,撤销中共慈姚县委,新建中共慈镇中心县委,下辖镇海县委(由慈镇县委改名)和慈北、慈西、浒山区委(9月,浒山区委划归中共余姚中心县委领导)。8月,抗日战争胜利,中共余上县委改建为中共余姚中心县委,下辖新建的中共庵东特区委员会和崧厦、周巷、临山、马渚区委。至10月初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奉命北撤时,现县境设有中共慈镇、余姚2个中心县委和中共镇海县委、庵东特区委员会,下辖龙山、慈北、浒山、周巷4个区委、56个支部,共有党员760余名。
解放战争时期党组织 1945年10月初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后,留守三北的党组织由委员会制改为特派员制,蒋子瑛任中共慈镇县特派员,项耿任中共余上县特派员,肖贻、寿俊安(寿静涛)任中共余上县副特派员。10月23日,蒋子瑛在慈东洋墅大袁陈村(今宁波市江北区)遭慈溪县自卫总队何九峰部围袭而牺牲;项耿、肖贻在去伍家板桥途中遭国民党军尾追而撤离余上,去苏中地区寻找上级组织,寿俊安原地隐蔽。12月,龙山、观城两区特派员亦相继转移外地,党的活动停顿。1946年4月,寿俊安与中共四明特派员刘清扬接上关系。四明特派员于5月任命黄明为中共余上县特派员;9月又任命陈爱中为中共鄞慈镇特派员。11月,陈与中共庄市区(今宁波市镇海区)特派员沈宏康接上关系。
1947年1月,中共四明工作委员会任命赵士炘为中共慈镇县特派员。2月,根据中共中央上海分局“关于开展游击战争,争取迅速打开局面,建立敌后第二战场坚强堡垒”的指示,先后派沈宏康等找回一批隐蔽上海的党员干部。3月,黄明遭捕被害,改由余先任负责人。11日晚,赵士炘、沈宏康和中共四明工委委员陈爱中等共12人,突袭窖湖乡公所,缴获步、短枪12支和子弹300余发,就地处决欺压群众、侵吞浙东游击纵队所存物资的乡总干事。次日建立慈镇县武工队。4月成立中共慈镇县工委,赵士炘任书记。5月成立中共余上县工委,余先任书记。6月下旬起,慈镇县武工队先后镇压3名反动保长,使慈北地区多数国民党乡镇政权一度陷于瘫痪。10月,龙山、观城两区并建为中共慈镇县中区工作委员会。12月底,中共慈镇县工委在掌起桥举办为期一周的党员干部训练班。
1948年2月,建立中共慈镇县东区工作委员会。4月建立中共慈镇县西区工作委员会。5~8月间,中共余上县工委联络点周巷“新新公司”、慈镇县东区黄沙闸联络站先后遭破坏,致东区、中区部分革命志士遭捕或牺牲。10月,中共慈镇县工委召开扩大会议,作出群众工作、扩军工作等11项决议,决定建立中共姚东区工作委员会和区武工队。同月,中共余上县工委将周巷、庵东、浒山划编为三区。
1949年1月,杨展大任中共慈镇县工委副书记。2月在游源召开工委扩大会议,制定巩固老地区、开辟新地区的工作方针。是月,慈镇县建立中区区署,余上县建立三区、四区两个区署。4月初,中共慈镇县工委指示弃暗投明的慈溪县政府督学黄际风,保护好县政府各部门档案,等待解放接管。下旬,县工委直属澥浦支部及宁波三一中学党小组,分别在宁波市区和慈溪、镇海县城内张贴中共浙东临委、浙东行政公署、浙东第二游击纵队发布的《为迎接胜利告浙东各界人民书》、《约法八章》及宣传标语。其时,慈镇县大队在上林湖山区遭国民党军3天3夜“围剿”由杨展大、谈仲华率领百余人向四明山转移,留下一个排约20人坚持慈镇地区斗争,。5月上旬,县工委在戚家山召开会议,部署迎接解放军南下、接管县城和支援前线等项工作。中旬,县工委在姚东游源举办入城干部培训班,40余人参加,学习约法八章、城市政策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迎接解放。下旬,县、区分别建立支前办事处。24日晨,解放军六十五师一九五团解放慈溪县城。中共慈镇县工委率县大队、进城工作组于当日进驻县城,姚东区武工队也于同日进驻浒山。至此,慈溪县境解放。现县境有区工委2个,配特派员区1个,支部21个,共有党员250余名。
第二节 解放后党的组织
1949年6月中旬,中共浙江省第二地委批准建立中共慈溪县委员会。1950年,建立中共慈溪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各区和有条件的乡、村,均在解放初即开始整顿或建立党的组织。1952年11月起,又在政府部门设置党组。1954年12月,县委设常委会。1956年5月召开中共慈溪县第一次代表大会。至1987年底,计举行党代表大会7次,全县有政府部门党组、党委44个,县企事业单位党组、党委18个、总支部2个、支部8个,区、乡(镇)党委73个,总支部12个、支部2344个。
中共慈溪县委员会
1949年6月中旬,中共浙江省第二地委批准建立中共慈溪县委员会,有委员4名。后经4次充实调整,至1956年5月增至20名。1954年12月建立常务委员会,由王淮亭、郭子栋、苏守山、陈观亭、鞠瑞友等5人组成。1956年6月起,县委由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至1987年,共历7届。届内人员变动,则由上级决定。
第一届(1956年6月至1958年12月) 有委员24名,候补委员4名。全会选举王淮亭、苏守山、鞠瑞友、孙宗凯、周文祥、陈旭、叶靳7人组成常委会。届内离任的有王淮亭、周文祥,调入或升任的有鲍纯甫、陈观亭、林山、郭子栋(调任4个月)。
第二届(1958年12月至1963年2月) 有委员20名,候补委员3名。全会选举鲍纯甫、苏守山、陈观亭、鞠瑞友、陈旭、叶靳、林山、沈根生8人组成常委会。届内有两次大的调动,离任的有鲍纯甫、陈观亭、林山,调入或升任的有黄建英、赵克吉、李金溪、王林来、李永年、乔安林、童新贤、刘迪、高成裕、徐渭珍,调任后又离任的有赵承和,终届时常委会由15人组成。
第三届(1963年2月至1967年5月) 有委员19名,候补委员2名。全会选举赵克吉、苏守山、黄建英、乔安林、李金溪、鞠瑞友、刘迪、高成裕8人组成常委会。届满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未能如期换届。至1967年5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县委工作中止。届内离任的有,赵克吉、苏守山,调入或升任的有徐渭珍、姚文琪、姚学礼。
1969年9月,成立县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由张昭福、葛元华、李荫庭、李国埠、董振江、于天才、乔安林、姚学礼8人组成。
第四届(1970年11月至1978年12月) 有委员36名,候补委员5名。全会选举张昭福、于天才、董振江、乔安林、姚学礼、梁根生、赵书文、周华苗8人组成常委会。届内有大的调整,离任的有张昭福,调入或升任的有黄建英、荀超、罗祥根、王以丰、高成裕、汪雅飞、徐渭珍、鞠瑞友、沈根生、黄鸿铨、蔡志浩、郑斌瑞、苏丁和、俞月珍。1978年4月再次调整,常委会由高成裕、华克明、荀超、汪雅飞、罗祥根、周华苗、沈根生、蔡志浩、郑斌瑞、苏丁和、俞月珍、王雅根12人组成。
第五届(1978年12月至1984年5月) 有委员33名,候补委员6名。全会选举高成裕、华克明、汪雅飞、苏丁和、王雅根、沈根生、郑斌瑞、俞月珍、罗祥根、周华苗、宋锡康、孔文林、蔡志浩、刘传贤、刘振玉15人组成常委会。届内离任的有高成裕、汪雅飞,升任的有徐长源。1984年1月机构改革,常委会改由苏丁和、谢建邦、王雅根、宋锡康、胡永先、郑斌瑞、俞月珍、金耀根、叶沛芳、江成达、崔纪扬11人组成。
第六届(1984年5月至1987年5月) 有委员29名,候补委员6名。全会选举苏丁和、谢建邦、王雅根、宋锡康、胡永先、郑斌瑞、俞月珍、金耀根、叶沛芳、崔纪扬、江成达11人组成常委会。届内离任的有金耀根、崔纪扬,调入或升任的有岑初申、周信浩。
第七届(1987年5月~) 有委员29名,候补委员6名。全会选举陈仲方、谢建邦、胡永先、王惠民、俞月珍、吴桂英、叶沛芳、周信浩、岑初申9人组成常委会。
县委主要领导人名录 县委书记、副书记在1949年6月至1956年5月间由上级任命,1956~1987年由历届县委全会选举产生。1958年12月至1962年12月间曾建立书记处。1969年9月曾建立县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由上级任命。届内书记、副书记的调整由上级党委决定。
县委工作机构 县委办公室。1949年6月设县委秘书处,1954年10月改为县委办公室,1967年5月中止,1971年8月恢复。
组织部。1949年6月设,1967年5月中止,1977年5月恢复。
宣传部。1950年7月设,1967年5月中止,1977年5月恢复。
统一战线工作部。1951年7月设,1967年5月中止,1978年12月恢复。
党校。1950年夏设县乡村干部训练班,1953年改县干部学校,1956年1月更名为县委干校,1961年6月始称县委党校,1967年5月中止,1973年5月恢复。
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小组。1957年5月设县委征集革命历史档案文物资料小组,1960年4月改称地方党史资料研究小组,1963年2月更名党史资料研究小组,1967年5月中止,1981年8月重设,称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小组。
农村工作部。1954年4月设县委农业生产互助合作部,1956年6月改称农业合作部,1959年4月与行政机构并建称县农林管理部,1961年9月改称县委农村工作部,1963年2月撤销,1964年6月设县委农业办公室,1967年5月中止,1984年1月重设县委农村工作部。
政法委员会。1981年4月设。
老干部局。1983年7月设,1984年1月改称老干部办公室,12月复称老干部局。
县级机关党委。1956年8月建,1967年5月中止,1971年7月恢复。
民运部。1950年3月设,1951年9月撤销。
文教部。1956年5月设,1958年2月撤销。
政治研究室。1959年5月设,1960年4月撤销。
财政贸易部。1954年6月设,1959年4月与行政机构并建称县财贸粮食部,1961年10月恢复县委财政贸易部,1962年5月撤销。
城镇工作部。1952年8月设,1954年4月改称供销手工业合作部,1956年5月更名手工业部,1958年5月改名工业交通手工业部,1959年4月与行政机构并建称县工业交通部,1962年5月恢复县委城镇工作部,1967年5月中止。
县级以下党组织 县级行政机关党组、党委。1952年11月建立中共慈溪县人民政府总党组和政法、财企分党组,1954年10月县委、县人民政府迁至浒山后中止。1961年建立县人民武装部党委。次年3月建立县政法党组,1967年5月中止。1971年7月建立县革委会政治工作组、人民保卫组、生产指挥组3个党委,人民保卫组党委于1972年11月撤销,政治工作组、生产指挥组党委于1977年5月撤销。1977~1978年,共建立16个党组。1979年1月至1987年5月,新建和并建为28个党组、党委。至1987年底,县级行政机关共有党组26个、党委18个。
区委。1954年10月调整县境前,有庄桥、城关、云山、丈亭、陆埠、观城、鸣鹤7个区委。以后,区委机关设置情况时有变化,主要如下:1954年10月调整县境后,有观城、鸣鹤及龙山、逍林、浒山、周巷、泗门7个区委。1956年2月撤区并乡,区委一度撤销。1957年1月恢复,时庵东已划归慈溪,故全县有区委8个。1958年9、10月,全县以区为单位建成7个大公社(观城、鸣鹤两区合并为1个公社),区委改称公社党委。1961年6月析置长河公社,全县有公社党委8个。1961年9月,公社党委复称区委。1967年5月,各区委均中断活动。1970年5月起由党的核心小组取代。1971年,各区委恢复。1979年因再度调整行政区域,划出泗门区委,划入龙南区委(后改称横河区委),至1987年底,全县仍有区委8个。
乡镇党委。1949年5月至1950年初,现县境共建16个乡镇党支部。1950年4月后,乡镇规模划小,至1955年,全县共建70个乡镇支部、8个乡镇总支部,浒山、周巷2个县直属镇党委,庵东镇工委。1956年初合并乡镇,至1958年10月前,全县共有乡镇党委24个、总支部19个、支部1个。1958年10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各乡镇党组织改建为92个管理区(大队)总支部。1959年6月,观城、浒山、周巷3镇改建为县直属镇党委。1961年10月调整公社规模,至1967年5月前,全县改建为60个人民公社(镇)党委。1967年5月,各公社(镇)党委中止。1970年1月起,全县先后建立55个公社(镇)党的核心小组。8月以后,恢复为63个公社(镇)党委。1971年6月,浒山镇党委升格为县直属镇党委。1983年政、社分设后,各公社党委均改称乡党委。至1987年,全县共有乡镇党委65个,其中建制镇党委15个、乡党委50个。
县企事业单位党组织。1955~1966年,在县属工厂、农业科研机构、中等学校和医院中,先后建10个党支部。1967年5月后,各党支部停止活动。1970年后恢复。至1978年4月,共建党委7个、党支部5个。1987年,全县共有县企事业单位党委13个、党组5个、总支部2个、支部8个。
总支部、支部。1949年,全县有基层党支部26个,其中农业支部25个、机关支部1个。1987年,全县共有总支部12个、支部2344个(不包括县委直接管理的县级企事业单位党总支和支部)。
中共慈溪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1950年下半年,设立中共慈溪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56年6月改名为中共慈溪县监察委员会,1959年又改为中共慈溪县委监察委员会,1967年5月中止,1978年12月重设,称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84年1月改为中共慈溪县纪律检查委员会,5月建立常务委员会,由7名委员组成。1987年5月,纪委全委会选出常务委员5名。
历任纪(监)委书记:刘春泉(县委委员,1950年下半年至1952年3月)、毕向荣(县委副书记,1952.3~8)、任子诚(县委副书记,1952.8~1954.9)、苏守山(县委副书记,1954.9~1955.2)、范雪伦(县委委员1955.2~1956.6)、鞠瑞友(县委副书记,后为常委,1956.6~1967.5)、孔文林(县,委常委,1978.12~1984.1)俞月珍(县委常委,1984.1~)。
第三节 县代表大会
1956年5月至1987年,在基层选举的基础上共召开7次全县党的代表大会,地点均在浒山镇。
第一次代表大会 1956年5月31日至6月6日召开,出席代表281名。会议审议了县委、县纪委工作报告,通过相应决议;选举产生第一届县委、县监委及出席省党代会代表11名、候补代表11名。县委工作报告总结了贯彻执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行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等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完善生产关系、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工作任务。
第二次代表大会 共开两次会议。第一次会议于1958年12月12~13日召开,出席代表316名。会议审议了第一届县委、县监委工作报告,通过相应决议;选举产生第二届县委、县监委。县委工作报告总结了政治思想战线、经济战线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特别是1957年贯彻“生产自救、节约渡荒”方针、提前10年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亩产皮棉50公斤的成绩;提出“不断革命,乘胜前进,鼓足更大干劲,为提前实现丰衣足食、加速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任务。第二次会议于1959年10月24日召开,出席代表269名。会议审议了县委工作报告,并通过决议,补选县委委员,选举出席省党代会代表8名、候补代表1名。县委工作报告总结了贯彻中共中央有关政策,调动干部群众积极性,促进生产“大跃进”的经验,以及在经济上搞“一平二调”,作风浮夸,挫伤群众积极性的教训;提出整顿人民公社,清算帐目,恢复按劳分配制度等方面的任务。
第三次代表大会 1963年1月30日至2月4日召开,出席代表363名。会议审议了第二届县委、县委监委工作报告,通过相应决议;选举产生第三届县委、县委监委和出席省党代会代表7名、候补代表1名。县委工作报告总结了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后农村人民公社得到健康发展、工农业生产取得显著成绩、社会主义建设大踏步前进的经验;提出今后各项具体任务。
第四次代表大会 1970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召开,出席代表711名。会议审议了中共慈溪县革委会核心小组所作工作报告,通过相应决议;选举产生第四届县委。工作报告总结了“文化大革命”中“念念不忘阶级斗争”、“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斗私批修”的所谓“经验”;提出“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任务。
第五次代表大会 1978年12月7~10日召开,出席代表683名。会议审议了第四届县委工作报告,并通过决议;选举产生第五届县委和县委纪委。县委工作报告总结了在“文化大革命”中开展“路线斗争”的教训,提出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伟大理论,把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坚定地相信和依靠群众大多数,立党为公,努力改造世界观的任务。
第六次代表大会 1984年5月16~21日召开,出席代表443名。会议审议了第五届县委、县纪委工作报告,通过相应决议;选举产生第六届县委、县纪委及出席宁波市党代会代表73名、候补代表7名。县委工作报告总结了清除“左”的影响,全面拨乱反正,落实各项政策,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经验;提出集中精力抓经济工作,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等任务。
第七次代表大会 1987年5月5~8日召开,出席代表345名。会议审议了六届县委、县纪委工作报告,通过相应决议;选举产生第七届县委、县纪委。县委工作报告总结了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经验,提出开创慈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任务。
第四节 解放后党的工作
县委重要工作
建立、巩固人民政权。1949年5月24日,县城解放,中共慈镇县工委组织力量及时入城,接收国民党党、政、军及所属各机构。6月慈溪县委建立后,立即建立区、乡、村各级政权及农民协会、妇女会、民兵等群众团体和武装组织,通过减租、反霸和清剿武装匪特,摧毁旧政权,打击农村封建势力,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秩序。
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1950年4月起,组织力量调查全县土地占有情况,下半年在试点基础上,部署全县分批开展土地改革,实现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改变。1952年1~9月,县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整顿干部作风。1953年3月,作出改进领导方法的决定,加强对农业生产和农业互助合作的领导,加强政治思想工作,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11月起,大张旗鼓地宣传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年11月起,对农业生产合作社致力于巩固提高,暂停发展。1955年春、夏间,还解散了一批条件不够成熟的合作社。9月,贯彻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至1956年,全县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私营工商业全面实现合作化和公私合营,纳入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轨道,开创了慈溪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出现过急和处理政策过粗等问题。
领导生产自救。1956年8月1日遭强台风袭击,全县棉花严重受灾减产,农民思想混乱。县委及时提出“生产自救、节约渡荒”的方针,一面发动广大农民广开生产门路,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一面发动农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增积肥料,并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使第二年棉花亩产达到50.05公斤,成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全国首批棉花高产县之一。
整风、反右派。1957年5,6月间,部分乡村出现迎神行会、闹退社、打击基层干部事件。7月,县委培训宣传骨干6900余人,在全县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宣传教育运动,并打击少数有破坏活动的地主、富农和原反动道会门骨干分子,使农业社得到巩固。9月下旬起,县委一面召开三级干部大会集中整风,一面在县、区机关干部和全县中小学教师中分批开展反右派斗争,由于搞了扩大化,使一些人被错划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
建立人民公社。1958年8月,县委作出《关于在全县范围内普遍建立人民公社的决定》,并召开干部大会具体落实,使全县在10月间即实现公社化。在公社范围内,穷队、富队统一核算,从而出现了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1959年上半年,县委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精神,接连召开两次全县万人大会,清算公社化以来各项帐目,纠正“一平二调”错误,并恢复评工记分、“三包一奖”制度,重新分配社员自留地,形成队为基础、公社三级所有制度。
“反右倾”运动和纠正“五风”。1959年9、10月间,县委贯彻中共八届八中全会精神,开展批判“右倾思想”运动,致使“一平二调”、虚报浮夸和生产瞎指挥等重新抬头。1960年9月后,县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总结重犯“五风”错误的教训,帮助全县干部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后,决定恢复区级建制,改变公社、大队和生产队的规模,解决农村多年来在经营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四清”运动。1963年4月,贯彻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精神,在全县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再次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12月起,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前十条”)和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后十条”),组织社会主义教育工作组进驻部分大队,开展以清帐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为内容的“小四清”运动。由于“左”的影响,误伤了一些农村干部。1964年下半年起,县委配合中共浙江省委上虞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团第二(慈溪)分团,在全县城乡全面开展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大四清”运动,部分党员、干部受到批判或党纪、政纪处分。
“文化大革命”。1966年6月18日,当部分学校师生贴出第一批大字报后,省委社教二分团和县委联合派出文化革命工作组进驻文化系统各单位和全县22所中学,不久即撤回。1967年5月5日,县革委会成立,县委机构即中断工作,多数领导人靠边,直至1970年11月恢复县委机构。1971年6月至1972年,先后贯彻中共中央批陈(伯达)整风、批林(彪)整风文件,联系实际,批判极“左”思潮,对“左”倾错误开始进行清算。1974年“批林批孔”期间,县委主要领导人再次靠边。1975年8月,县委对“批林批孔”运动中突击提拔的干部和突击入党的党员进行清理。11月,组织“农业学大寨”工作队,发动农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在大批“资本主义”口号下错误地砍掉一些乡镇企业和正当的家庭副业。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县委及时组织集会庆祝。并开展“揭、批、查”运动,清查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有牵连的人和事。
拨乱反正。1979年起,县委先后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向干部群众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深入批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极“左”路线,进行拨乱反正,组织力量复查、纠正冤假错案,落实各项政策。
贯彻新时期的基本路线。1981年4月,县委在总结11个生产队实行联产到劳责任制经验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向全县推广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起,开始在商业流通领域和工业、交通、科技、教育等方面实行改革,并把承包责任制扩展到山林特产、荒山荒地、水面海涂、乡镇企业,使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1985年5月起,根据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党风问题,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在全县分批开展整党。1987年,县委向全县人民进行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教育干部群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慈溪而努力奋斗。
组织建设
1949年底,全县有党员157名。通过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吸收一批积极分子入党,至1952年,党员增至406名。1953年,按“教育提高、团结改造”方针进行整党,清除个别不纯分子。1954年10月调整县境,是年年底,现境共有党员1509名。1955年下半年,农村全面整党,对党员逐个鉴定,清除出党34人。1956年重点发展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积极分子入党,全县党员增至4684名。
1957年,根据中共“八大”关于提高党员标准、确保党员质量的要求,对1800多名预备党员进行短期培训,并停止办理农村预备党员转正手续。1958年下半年,一度层层下达建党指标,至1960年底,党员由1957年的5365名增加到8686名,增加幅度为60%。1961~1965年控制发展党员,5年仅增党员565名。1966年上半年,在“四清”运动中发展了一批党员。至1971年,全县有党员19986名,达到农村每个生产队有党员或党小组。
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中突击发展党员917名,1975年8月以后逐个甄别,有221人除名,8名清除出党。
1980年起重视从知识分子和青年、妇女中发展党员。1984年吸收的580名党员中,知识分子占21.7%,25岁以下青年占25%。1985年5月至1986年,全县开展整党,处理违纪党员278名。1987年,按照“坚持标准、改善结构、保证质量、慎重发展”的方针,全县发展党员1159名。至此,全县共有党员36071名。
1956年起,开始评选优秀党员。1979年起,每年开展“争创先进党支部、争当优秀党员”活动。1987年,全县评出优秀党员683名,其中40人被评为宁波市优秀党员。
纪律检查
1950~1955年,在整顿基层党组织、整顿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和贯彻粮食统购统销中,共查处违纪党员165名,有93名受党纪处分,其中30人开除党籍。1956年在农村整党、机关肃反运动中,清除混入党内的反革命分子3名、其他坏分子20名,占参加这两个运动党员总数的1.54%。
1957~1960年,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整社和“改造落后队”运动,机关开展“反右派”和“反右倾”运动,共处理党员623名,其中开除党籍290名。1961年11月起进行复查甄别,至1963年底共甄别54名,属全错或部分错的53名,分别作出了平反、撤销原处分、改变原处分和免予处分等决定,有33人恢复党籍。
1964年下半年至1966年上半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共处理违纪党员78名,其中开除党籍54名。
1970年整党建党,至1972年共开除、劝退、取消预备党员资格386名。
1973、1975两年,县委及县革委会政工组先后复查案件11件,分别作了恢复党籍、恢复公职、撤销原处分和减轻处分的决定。1975~1976年,全县共处分违纪党员121名,其中因生活腐化堕落开除党籍的55人,占同期开除党籍总数的62.5%。1977年下半年至1978年,又复查案件11件,均分别改变或撤销原处分,有3人恢复党籍。1979年清查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有牵连的人和事,共查出犯各类错误48人,按错误性质、危害及认识态度,分别作了处理。
1980年,检查清理违反规定、由农村户口转为城镇商品粮户口的工作,有10户党员家庭14人予以清退。1979~1981年,复查“文化大革命”中处理的案件及历史老案231件,属纠错74件,部分纠错26件,不错不纠131件。
1982年7月起,复议1979年处理的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有牵连的案件,本着有错必纠的原则,除20人因定性正确、处分恰当不予改变外,其余28人分别改变定性及处分决定。
1983~1984年,共调查处理违纪党员201名,其中开除党籍32名。同期,纪委配合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县级机关干部在住房分配中的错误,查出超标准住房的有160余户,超面积1800多平方米,分别作了清退及加收租金的处理。1983~1985年,还会同有关部门,查处经济案件309件,追缴赃款2.57万元;查处县、区、乡(镇)干部滥发奖金、补贴等问题,清退金额(包括杂物)11.9万元;调查县级机关办企业15家,处理停办6家,与机关脱钩和转办9家,有7名办企业的机关干部退出企业。
1985~1986年,在全县整党中,共查处违纪党员278名,占全县党员总数的0.8%。
至1987年,全县146个党委(党组)先后建立了党风责任制。是年查处违纪党员118名,并对1986年及其后受过党纪处分的党员进行回访。受回访教育277人次。
1953年始办纪检信访工作,当年受理信访50件次,查清39件,处理36件,结案率为72%。1962年受理控告、申诉信访142件次,处理90件,结案率为65%。1980年,县委纪委首次制订机关干部岗位责任制,纪检信访工作列为岗位责任制之一。是年受理来信785件,接待来访113人,属纪委处理129件,结案104件,结案率为80.6%。1984~1987年,共办理1752件,结案1649件,平均每年结案率在90%以上。
1987年2月,被评为1986年度宁波市纪检系统纪检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宣传教育
社会宣传 1950年秋,开始围绕土地改革运动,组织力量,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及有关政策。1951年3~4月,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开展爱国捐献活动,动员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时开展镇压反革命宣传活动。1952年10月,通过各种会议、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取缔反动道会门的宣传。
1953年11月起,培训宣传骨干5700余名,大张旗鼓地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组织忆苦思甜、对比算帐、宣传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好处。1954~1955年,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动员广大群众搞好生产,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贡献。
1956年8月1日强台风袭击成灾后,开展生产自救、节约渡荒的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克服消极悲观思想,振作精神,渡过灾荒。
1958年夏开始,宣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号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这一时期的宣传受到“左”的影响,在激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的同时,助长了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一度模糊了群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1961~1962年,宣传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1963年,广泛宣传雷锋事迹,推动学雷锋活动。同时,根据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精神,突出宣传“以阶级斗争为纲”。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宣传工作一度由造反组织把持。1967年成立县革委会后,主要宣传“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宣扬“斗争哲学”,全面开展大批判。
1978年下半年,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宣传讨论活动,批判“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打破“左”的思想禁锢,解放思想,拨乱反正,为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打下基础。
1981年春,宣传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商品经济的意义和好处,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次年3月,全县开展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
1983年,普遍开展创建文明村(单位)活动,开始评选文明村(单位)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1987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命名的文明村达34个、文明单位100个,范市镇杨家村被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为省级文明村。
干部教育 在职学习。1950年,县委领导人每月给县级机关党员、干部讲党课。1951年12月,开办县级机关干部学校,组织机关干部进行文化、政治学习。1953年,在全县各乡镇配备专职或兼职政治教员。1955年,成立各乡镇文化学校,组织干部学习文化和政治理论。1957年,组织干部学习哲学、政治经济学。1963年起,组织干部普遍学习毛泽东著作。
1979年,县级机关和各区、公社重新建立每周一天学习的制度。进入80年代以后,先后组织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邓小平文选》、《陈云文稿选编》等。同时,动员干部自愿报名参加各种夜大学、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学习。
脱产轮训。1950年下半年,结合民主建政、整党建党、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等中心任务;开设乡村干部训练班,轮训农村各级干部3910人。1953年建立县干部学校(后先后改名县委干校、县委党校)。1954~1955年,举办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训练班23期,培训农村生产互助合作骨干6717人。1956~1957年,以中共党史和党的基础知识为内容,轮训基层党支部骨干、预备党员和建党积极分子共4433人。1958~1963年,先后以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等为内容,举办培训班10期,培训5451人。
1964年下半年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教育培训工作停顿。
1970~1973年,以“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名义组织干部学习中共中央批林整风文件,批判林彪反革命集团罪行,批判极“左”思潮。1974年、1976年,一度以“批林批孔”、批判“右倾翻案风”等错误内容向受训干部灌输。1979年后,教育培训工作转向以系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为主。至1982年底,共举办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学习班14期,培训全县各级领导干部1617人次。1984年,开办两年制干部中专班,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科学文化课、专业知识课,先后开办3期,计学员163名。1986~1987年,共举办短期岗位培训班11期,有乡镇党委书记和财贸、纪检、人事、秘书、农业、文卫、妇女等专业岗位干部938人参加学习。
统战工作
党外人士任用 解放初期,县委安排各界爱国人士代表参加地方政权建设。1950年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中,即有各界代表人物担任常务委员或副主席。1955年11月召开的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有5名爱国人士当选为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占委员总数的17%。
1956年3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慈溪县第一届委员会中,有各界爱国人士43名担任委员,占委员总数的57%;其中副主席2名、常务委员12名,占常委总数的66.7%。同年8月起,在国营或公私合营企业中,陆续安排工商界人士,至1957年5月,全县共有110名资方代表和私方人员在国营或公私合营工商企业中担任各级领导职务。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统一战线工作被批判,各界爱国人士大多受到冲击。
1978年后,落实党的统战政策,在各届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委员会中,均有爱国民主人士当选为常务委员、副主任或副主席,从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起,有1名非党知识分子当选为副县长。
团结、联谊工作 1953年3月,县委制止部分地区擅自拆毁寺庙、占用教堂房产等违反宗教政策的行为,使宗教界人士消除疑虑。7月在天主教人士中开展反帝爱国运动。1954年春,组织工商界人士学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帮助他们自觉投入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1962年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期间,对侨眷实行多方面优惠,如平价供应紧俏商品、提高口粮供应标准、凭侨汇券优惠供应紧俏物资等。
1979年起,热情做好回乡探亲访友的侨胞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的接待工作,并为他们落实各项政策,激发他们的爱国爱乡热情。1984年,县委统战部邀集各界知名人士参加“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振兴慈溪”座谈会,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建设慈溪中的作用,并根据侨胞投资意愿,改善投资环境,至1987年,先后开办华侨企业7个。1980年起先后恢复基督教、天主教和佛教的活动,至1987年,恢复和重建新建基督教堂34处,天主教堂16处,开放了五磊寺和洞山寺。对全县13个少数民族的500多名同胞做好团结、帮助工作,在他们集中居住的地段推选出一批联络员,以加强与党和政府的联系。
落实政策 1979年后,县委组织力量调查落实各项政策。至1987年,从原工商业者中区分出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333人;对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261人和错定为“中右分子”、“反社会主义分子”的21人,全部给予改正;对44名起义投诚人员全部发给《起义投诚人员证书》;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冤案、假案、错案和历史老案101件,退还被占私房和宗教界房屋共7.2万平方米,赔付金额62.2万元。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