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六编 党派群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657
颗粒名称:
第十六编 党派群团
分类号:
D665
页数:
36
页码:
587-622
摘要:
本文技术了慈溪县党派群团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
关键词:
慈溪县
党派群团
组织
内容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第一节 解放前党的组织与活动
大革命时期党组织 大革命时期,三北地区反帝反封建群众运动高涨。庵东盐民暴动,棉区农民的抗暴斗争此起彼伏。马列主义和中共的革命主张开始在进步青年中传播,为中共地方组织的建立准备了思想和组织基础。1925年开始建立党组织,至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现境内先后成立3个党支部,有50余名党员。
中共坎镇支部。1925年4月,中共杭州支部派遣岑鹿寿至庵东盐区,以玉顺廒司事身份从事宣传组织工作。翌年,发展2名盐工入党,建立中共坎镇支部,岑任书记。1927年2月下旬,陈云带领陈公庆等4名党员和1名共青团员,自上海到余姚隐蔽。抵姚后,即偕谢庆斋、徐新之等到二灶、逍路头指导党组织开展农、盐民运动,至3月上旬离去。是年3月18日,为抗议克扣盐资,支部发动群众游行,并将阻挠运动的大地主高锦泰父子押送余姚县署,旋即成立余姚盐场盐民协会。26日协会办事处遭盐霸袁功亭及庵东商民保卫团黄春晓等百余人捣毁。4月初,避居外地,的岑等百余名骨干,联络进步人士联名向全国报馆通电:“务望各界一致声援,以除大蠹”,引起强烈反响。宁绍台农民协会调集上虞、慈溪洪塘、姚北高王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配合余姚县纠察队,于11日在庵东四塘、六塘围击商团。黄春晓潜逃,形势大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岑等中共党员遭国民党当局通缉,支部活动中止。
中共马家路支部。1926年8月,在上海共青团中央任《中国青年》发行部干事的孙鸿湘(浒山人),受党组织派遣到柯东乡,介绍当地小学教员施若愚、黄月樵、马钟秀入党。9月成立中共马家路支部,施、黄先后任书记。支部成立后,即发动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队,开展“二五”减租。次年3月,又发动周塘等地万余农民到潮塘大地主张谷香家“吃大户”,开仓放粮1.5万余公斤。“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黄遭通缉,支部工作改由房均茂主持,时有党员约30人。6月下旬,支部开会时遭省防军袭击,名册被抄,多数党员被迫撤离,黄顺炎等3名党员惨遭杀害,支部停止活动。
中共慈北支部。1926年9月,慈北发生声势浩大的农民闹荒暴动,引起中共宁波地委以致中共中央毛泽东的注意。地委遂指示已回三北的中共党员沈松龄(沈邦祺)、共青团员李顺庆(李心青)“吸收同志”,“结识领袖”,领导斗争。次年2月建立中共慈北支部。时李已入党,任书记。并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帮助建立国民党慈溪县第六区党部。同时发动组织农民协会、店员工会等群众组织,开展革命斗争。3月25日,发动2000余农民斗争东山头土豪吴启夏。当日下午,李等党员家遭地痞捣毁。次日,再次开会斗争吴启夏。27日,又发动800余农民赴县署请愿,迫使知事左公潆释放在上年闹荒暴动中被捕的4名农民。“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李顺庆、沈松龄遭通缉,党员避居外地,支部活动中止。
同时,中共庄桥(今宁波市江北区)支部党员赵燕荪调县城,与当地党员傅林生、郑衍文、曹声潮一起帮助改组国民党慈溪县党部,并组建中共慈溪特别支部,有党员11人,赵任书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亦被迫停止活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党组织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党员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党的组织迅速恢复、发展。至1927年底,现县境已建有2个区委、5个支部。曾先后成立中共慈溪县委员会、中共三北特别委员会,并一度建立工农红军。
中共慈北区委。在中共宁波县委帮助下,1927年夏,李顺庆、沈松龄返慈建立中共观海卫、裘家、沈师桥3个支部。同时成立中共慈北区委,对各党支部实行统一领导。区委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发动浙东农民暴动的指示积极发展党员,至11月,已有党员100余人,其中有14人为“四·一二”前入党的老党员。
中共慈溪县委。1927年11月,省委派周祥福到慈北指导武装暴动,在裘市崇义学校建立中共慈溪县委,严士英(严慈)任书记,直属省委领导,下辖观海卫、裘家、庄桥3个区委。是时,龙山、逍路头亦建有党支部。不久因《浙东暴动计划》在杭州被国民党当局查获,县委机关即遭破坏,严士英及委员潘小梅、阮秀琴等10余人被捕,潘在杭州万松岭被害牺牲。
中共三北特委。中共慈溪县委遭破坏后,中共浙江省委于同年12月再派周鼎、周祥福赴三北建立中共三北特别委员会,作为暴动指挥机关,原区委、支部均属特委统一领导。次年4月,周鼎被捕,特委及下属党组织均中止活动。
组建红军的工作。1930年7月,中共江苏省总行动委员会派史济勋至坎墩,联系原余姚县纠察队长费德昭发动农、盐民暴动。8月初,建立浙东工农红军第一师,费德昭任师长,史济勋任党代表,洪传扃任政治部主任。战斗数月,遭省保安队“清剿”,于10月下旬被迫疏散,领导人及多数党员避居上海等地。
抗日战争时期党组织 抗日战争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共三北地方组织迅速发展壮大。1941年5月以后,建立三北抗日根据地统一的党组织,领导三北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938年5月,金如山(金且安)、邵明(徐嘉恩)、朱兆祺(朱洪山)、徐永绥等中共党员,由山西八路军学兵队经丽水派回慈溪,在慈东洋墅(今宁波市江北区)建立中共慈溪县工作委员会,周朴农(周春先、周鸣宇)任书记,隶属中共宁绍特委。同时,陈小平在长河市、马家路、相公殿等地发展党员。7月建立中共长河市支部。8、9月,邵明、朱兆祺在慈北活动,先后建立中共东山头、观海卫、附海支部。中共余姚县工委派谢廷斋到逍路头、大云乡、相公殿等地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党组织恢复、发展后,革命斗争重新高涨。长河市支部发动农民建立多个战时合作社,并成立余姚县战时合作社联合社。10月,中共余姚县工委在长河市召开县工委第一次会议。会后,发动大云乡佃农揭发大地主高锦泰武装抓捕佃农、掠夺100多户佃农海涂地的罪行,迫使余姚县法院作出判决,责令高承认佃农佃权,放回被抓捕人员,退还被占土地。1939年1月,中共慈溪县工委改建为中共慈溪县委员会,金如山任书记。同月,戚铭渠在龙山思敬小学吸收进步青年入党,建立党小组。2月后相继建立中共周巷区委员会、浒山区委员会和盐区工作委员会(9月改称中共盐区委员会)。3月,中共慈溪县委派詹胜之(詹步行)协助邵明、朱兆祺开展慈北抗日救亡运动。5月,各党组织发动志愿兵运动,动员适龄青年参加抗日武装。9月,中共余姚县委在马家路召开县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共浙江省首届代表大会精神,宣布余姚县委为中共余姚中心县委。10月9日晚,慈溪政工队城区组中共支部书记方乃秘密张贴中共中央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的宣言,被国民党慈溪县党部扣押,慈溪政工队中已暴露身份的中共党员相继撤离。10日,龙山思敬小学党小组发动千余群众示威游行,抗议大汉奸汪精卫卖国投降罪行。1940年1月,陈卓(钱乃康)任中共慈溪县委书记。3月,中共盐区区委和余姚县政工队驻盐场区队发动万余盐民,开展反对降低卤晶价格的斗争,迫使余姚盐场公署和诸暨卤晶商收回压价布告。6月,中共余姚中心县委在樟树庙召开会议,贯彻中共中央“五·四”指示,研究在当前逆转形势下作好应付突然事变的准备,已暴露的干部和党员转入隐蔽斗争。8月,成立中共慈北区委。至是年秋,现县境共有4个区委、34个党支部、240余名党员。1941年3月下旬,中共宁属特派员王文祥在慈西(今属余姚市)召开紧急会议,分析皖南事变后的浙东形势,贯彻“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决定党的机构由委员会制改为特派员制,取消区委,停止支部活动,领导方法采取单线联系(12月起由谢仁安任中共慈溪县特派员)。
1941年5~9月,中共浦东工作委员会领导的浦东地区的抗日武装,南渡杭州湾,到三北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1942年夏,根据地基本形成,三北各党组织结束特派员制,于7、8月分别建立中共慈镇县委员会(始称县工委)、中共余上县委员会。1943年2月,余上县划出余庵公路以东地区,慈镇县划出慈北区、慈西区,建立中共慈姚县委员会。1945年5月,撤销中共慈姚县委,新建中共慈镇中心县委,下辖镇海县委(由慈镇县委改名)和慈北、慈西、浒山区委(9月,浒山区委划归中共余姚中心县委领导)。8月,抗日战争胜利,中共余上县委改建为中共余姚中心县委,下辖新建的中共庵东特区委员会和崧厦、周巷、临山、马渚区委。至10月初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奉命北撤时,现县境设有中共慈镇、余姚2个中心县委和中共镇海县委、庵东特区委员会,下辖龙山、慈北、浒山、周巷4个区委、56个支部,共有党员760余名。
解放战争时期党组织 1945年10月初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后,留守三北的党组织由委员会制改为特派员制,蒋子瑛任中共慈镇县特派员,项耿任中共余上县特派员,肖贻、寿俊安(寿静涛)任中共余上县副特派员。10月23日,蒋子瑛在慈东洋墅大袁陈村(今宁波市江北区)遭慈溪县自卫总队何九峰部围袭而牺牲;项耿、肖贻在去伍家板桥途中遭国民党军尾追而撤离余上,去苏中地区寻找上级组织,寿俊安原地隐蔽。12月,龙山、观城两区特派员亦相继转移外地,党的活动停顿。1946年4月,寿俊安与中共四明特派员刘清扬接上关系。四明特派员于5月任命黄明为中共余上县特派员;9月又任命陈爱中为中共鄞慈镇特派员。11月,陈与中共庄市区(今宁波市镇海区)特派员沈宏康接上关系。
1947年1月,中共四明工作委员会任命赵士炘为中共慈镇县特派员。2月,根据中共中央上海分局“关于开展游击战争,争取迅速打开局面,建立敌后第二战场坚强堡垒”的指示,先后派沈宏康等找回一批隐蔽上海的党员干部。3月,黄明遭捕被害,改由余先任负责人。11日晚,赵士炘、沈宏康和中共四明工委委员陈爱中等共12人,突袭窖湖乡公所,缴获步、短枪12支和子弹300余发,就地处决欺压群众、侵吞浙东游击纵队所存物资的乡总干事。次日建立慈镇县武工队。4月成立中共慈镇县工委,赵士炘任书记。5月成立中共余上县工委,余先任书记。6月下旬起,慈镇县武工队先后镇压3名反动保长,使慈北地区多数国民党乡镇政权一度陷于瘫痪。10月,龙山、观城两区并建为中共慈镇县中区工作委员会。12月底,中共慈镇县工委在掌起桥举办为期一周的党员干部训练班。
1948年2月,建立中共慈镇县东区工作委员会。4月建立中共慈镇县西区工作委员会。5~8月间,中共余上县工委联络点周巷“新新公司”、慈镇县东区黄沙闸联络站先后遭破坏,致东区、中区部分革命志士遭捕或牺牲。10月,中共慈镇县工委召开扩大会议,作出群众工作、扩军工作等11项决议,决定建立中共姚东区工作委员会和区武工队。同月,中共余上县工委将周巷、庵东、浒山划编为三区。
1949年1月,杨展大任中共慈镇县工委副书记。2月在游源召开工委扩大会议,制定巩固老地区、开辟新地区的工作方针。是月,慈镇县建立中区区署,余上县建立三区、四区两个区署。4月初,中共慈镇县工委指示弃暗投明的慈溪县政府督学黄际风,保护好县政府各部门档案,等待解放接管。下旬,县工委直属澥浦支部及宁波三一中学党小组,分别在宁波市区和慈溪、镇海县城内张贴中共浙东临委、浙东行政公署、浙东第二游击纵队发布的《为迎接胜利告浙东各界人民书》、《约法八章》及宣传标语。其时,慈镇县大队在上林湖山区遭国民党军3天3夜“围剿”由杨展大、谈仲华率领百余人向四明山转移,留下一个排约20人坚持慈镇地区斗争,。5月上旬,县工委在戚家山召开会议,部署迎接解放军南下、接管县城和支援前线等项工作。中旬,县工委在姚东游源举办入城干部培训班,40余人参加,学习约法八章、城市政策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迎接解放。下旬,县、区分别建立支前办事处。24日晨,解放军六十五师一九五团解放慈溪县城。中共慈镇县工委率县大队、进城工作组于当日进驻县城,姚东区武工队也于同日进驻浒山。至此,慈溪县境解放。现县境有区工委2个,配特派员区1个,支部21个,共有党员250余名。
第二节 解放后党的组织
1949年6月中旬,中共浙江省第二地委批准建立中共慈溪县委员会。1950年,建立中共慈溪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各区和有条件的乡、村,均在解放初即开始整顿或建立党的组织。1952年11月起,又在政府部门设置党组。1954年12月,县委设常委会。1956年5月召开中共慈溪县第一次代表大会。至1987年底,计举行党代表大会7次,全县有政府部门党组、党委44个,县企事业单位党组、党委18个、总支部2个、支部8个,区、乡(镇)党委73个,总支部12个、支部2344个。
中共慈溪县委员会
1949年6月中旬,中共浙江省第二地委批准建立中共慈溪县委员会,有委员4名。后经4次充实调整,至1956年5月增至20名。1954年12月建立常务委员会,由王淮亭、郭子栋、苏守山、陈观亭、鞠瑞友等5人组成。1956年6月起,县委由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至1987年,共历7届。届内人员变动,则由上级决定。
第一届(1956年6月至1958年12月) 有委员24名,候补委员4名。全会选举王淮亭、苏守山、鞠瑞友、孙宗凯、周文祥、陈旭、叶靳7人组成常委会。届内离任的有王淮亭、周文祥,调入或升任的有鲍纯甫、陈观亭、林山、郭子栋(调任4个月)。
第二届(1958年12月至1963年2月) 有委员20名,候补委员3名。全会选举鲍纯甫、苏守山、陈观亭、鞠瑞友、陈旭、叶靳、林山、沈根生8人组成常委会。届内有两次大的调动,离任的有鲍纯甫、陈观亭、林山,调入或升任的有黄建英、赵克吉、李金溪、王林来、李永年、乔安林、童新贤、刘迪、高成裕、徐渭珍,调任后又离任的有赵承和,终届时常委会由15人组成。
第三届(1963年2月至1967年5月) 有委员19名,候补委员2名。全会选举赵克吉、苏守山、黄建英、乔安林、李金溪、鞠瑞友、刘迪、高成裕8人组成常委会。届满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未能如期换届。至1967年5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县委工作中止。届内离任的有,赵克吉、苏守山,调入或升任的有徐渭珍、姚文琪、姚学礼。
1969年9月,成立县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由张昭福、葛元华、李荫庭、李国埠、董振江、于天才、乔安林、姚学礼8人组成。
第四届(1970年11月至1978年12月) 有委员36名,候补委员5名。全会选举张昭福、于天才、董振江、乔安林、姚学礼、梁根生、赵书文、周华苗8人组成常委会。届内有大的调整,离任的有张昭福,调入或升任的有黄建英、荀超、罗祥根、王以丰、高成裕、汪雅飞、徐渭珍、鞠瑞友、沈根生、黄鸿铨、蔡志浩、郑斌瑞、苏丁和、俞月珍。1978年4月再次调整,常委会由高成裕、华克明、荀超、汪雅飞、罗祥根、周华苗、沈根生、蔡志浩、郑斌瑞、苏丁和、俞月珍、王雅根12人组成。
第五届(1978年12月至1984年5月) 有委员33名,候补委员6名。全会选举高成裕、华克明、汪雅飞、苏丁和、王雅根、沈根生、郑斌瑞、俞月珍、罗祥根、周华苗、宋锡康、孔文林、蔡志浩、刘传贤、刘振玉15人组成常委会。届内离任的有高成裕、汪雅飞,升任的有徐长源。1984年1月机构改革,常委会改由苏丁和、谢建邦、王雅根、宋锡康、胡永先、郑斌瑞、俞月珍、金耀根、叶沛芳、江成达、崔纪扬11人组成。
第六届(1984年5月至1987年5月) 有委员29名,候补委员6名。全会选举苏丁和、谢建邦、王雅根、宋锡康、胡永先、郑斌瑞、俞月珍、金耀根、叶沛芳、崔纪扬、江成达11人组成常委会。届内离任的有金耀根、崔纪扬,调入或升任的有岑初申、周信浩。
第七届(1987年5月~) 有委员29名,候补委员6名。全会选举陈仲方、谢建邦、胡永先、王惠民、俞月珍、吴桂英、叶沛芳、周信浩、岑初申9人组成常委会。
县委主要领导人名录 县委书记、副书记在1949年6月至1956年5月间由上级任命,1956~1987年由历届县委全会选举产生。1958年12月至1962年12月间曾建立书记处。1969年9月曾建立县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由上级任命。届内书记、副书记的调整由上级党委决定。
县委工作机构 县委办公室。1949年6月设县委秘书处,1954年10月改为县委办公室,1967年5月中止,1971年8月恢复。
组织部。1949年6月设,1967年5月中止,1977年5月恢复。
宣传部。1950年7月设,1967年5月中止,1977年5月恢复。
统一战线工作部。1951年7月设,1967年5月中止,1978年12月恢复。
党校。1950年夏设县乡村干部训练班,1953年改县干部学校,1956年1月更名为县委干校,1961年6月始称县委党校,1967年5月中止,1973年5月恢复。
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小组。1957年5月设县委征集革命历史档案文物资料小组,1960年4月改称地方党史资料研究小组,1963年2月更名党史资料研究小组,1967年5月中止,1981年8月重设,称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小组。
农村工作部。1954年4月设县委农业生产互助合作部,1956年6月改称农业合作部,1959年4月与行政机构并建称县农林管理部,1961年9月改称县委农村工作部,1963年2月撤销,1964年6月设县委农业办公室,1967年5月中止,1984年1月重设县委农村工作部。
政法委员会。1981年4月设。
老干部局。1983年7月设,1984年1月改称老干部办公室,12月复称老干部局。
县级机关党委。1956年8月建,1967年5月中止,1971年7月恢复。
民运部。1950年3月设,1951年9月撤销。
文教部。1956年5月设,1958年2月撤销。
政治研究室。1959年5月设,1960年4月撤销。
财政贸易部。1954年6月设,1959年4月与行政机构并建称县财贸粮食部,1961年10月恢复县委财政贸易部,1962年5月撤销。
城镇工作部。1952年8月设,1954年4月改称供销手工业合作部,1956年5月更名手工业部,1958年5月改名工业交通手工业部,1959年4月与行政机构并建称县工业交通部,1962年5月恢复县委城镇工作部,1967年5月中止。
县级以下党组织 县级行政机关党组、党委。1952年11月建立中共慈溪县人民政府总党组和政法、财企分党组,1954年10月县委、县人民政府迁至浒山后中止。1961年建立县人民武装部党委。次年3月建立县政法党组,1967年5月中止。1971年7月建立县革委会政治工作组、人民保卫组、生产指挥组3个党委,人民保卫组党委于1972年11月撤销,政治工作组、生产指挥组党委于1977年5月撤销。1977~1978年,共建立16个党组。1979年1月至1987年5月,新建和并建为28个党组、党委。至1987年底,县级行政机关共有党组26个、党委18个。
区委。1954年10月调整县境前,有庄桥、城关、云山、丈亭、陆埠、观城、鸣鹤7个区委。以后,区委机关设置情况时有变化,主要如下:1954年10月调整县境后,有观城、鸣鹤及龙山、逍林、浒山、周巷、泗门7个区委。1956年2月撤区并乡,区委一度撤销。1957年1月恢复,时庵东已划归慈溪,故全县有区委8个。1958年9、10月,全县以区为单位建成7个大公社(观城、鸣鹤两区合并为1个公社),区委改称公社党委。1961年6月析置长河公社,全县有公社党委8个。1961年9月,公社党委复称区委。1967年5月,各区委均中断活动。1970年5月起由党的核心小组取代。1971年,各区委恢复。1979年因再度调整行政区域,划出泗门区委,划入龙南区委(后改称横河区委),至1987年底,全县仍有区委8个。
乡镇党委。1949年5月至1950年初,现县境共建16个乡镇党支部。1950年4月后,乡镇规模划小,至1955年,全县共建70个乡镇支部、8个乡镇总支部,浒山、周巷2个县直属镇党委,庵东镇工委。1956年初合并乡镇,至1958年10月前,全县共有乡镇党委24个、总支部19个、支部1个。1958年10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各乡镇党组织改建为92个管理区(大队)总支部。1959年6月,观城、浒山、周巷3镇改建为县直属镇党委。1961年10月调整公社规模,至1967年5月前,全县改建为60个人民公社(镇)党委。1967年5月,各公社(镇)党委中止。1970年1月起,全县先后建立55个公社(镇)党的核心小组。8月以后,恢复为63个公社(镇)党委。1971年6月,浒山镇党委升格为县直属镇党委。1983年政、社分设后,各公社党委均改称乡党委。至1987年,全县共有乡镇党委65个,其中建制镇党委15个、乡党委50个。
县企事业单位党组织。1955~1966年,在县属工厂、农业科研机构、中等学校和医院中,先后建10个党支部。1967年5月后,各党支部停止活动。1970年后恢复。至1978年4月,共建党委7个、党支部5个。1987年,全县共有县企事业单位党委13个、党组5个、总支部2个、支部8个。
总支部、支部。1949年,全县有基层党支部26个,其中农业支部25个、机关支部1个。1987年,全县共有总支部12个、支部2344个(不包括县委直接管理的县级企事业单位党总支和支部)。
中共慈溪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1950年下半年,设立中共慈溪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56年6月改名为中共慈溪县监察委员会,1959年又改为中共慈溪县委监察委员会,1967年5月中止,1978年12月重设,称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84年1月改为中共慈溪县纪律检查委员会,5月建立常务委员会,由7名委员组成。1987年5月,纪委全委会选出常务委员5名。
历任纪(监)委书记:刘春泉(县委委员,1950年下半年至1952年3月)、毕向荣(县委副书记,1952.3~8)、任子诚(县委副书记,1952.8~1954.9)、苏守山(县委副书记,1954.9~1955.2)、范雪伦(县委委员1955.2~1956.6)、鞠瑞友(县委副书记,后为常委,1956.6~1967.5)、孔文林(县,委常委,1978.12~1984.1)俞月珍(县委常委,1984.1~)。
第三节 县代表大会
1956年5月至1987年,在基层选举的基础上共召开7次全县党的代表大会,地点均在浒山镇。
第一次代表大会 1956年5月31日至6月6日召开,出席代表281名。会议审议了县委、县纪委工作报告,通过相应决议;选举产生第一届县委、县监委及出席省党代会代表11名、候补代表11名。县委工作报告总结了贯彻执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行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等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完善生产关系、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工作任务。
第二次代表大会 共开两次会议。第一次会议于1958年12月12~13日召开,出席代表316名。会议审议了第一届县委、县监委工作报告,通过相应决议;选举产生第二届县委、县监委。县委工作报告总结了政治思想战线、经济战线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特别是1957年贯彻“生产自救、节约渡荒”方针、提前10年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亩产皮棉50公斤的成绩;提出“不断革命,乘胜前进,鼓足更大干劲,为提前实现丰衣足食、加速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任务。第二次会议于1959年10月24日召开,出席代表269名。会议审议了县委工作报告,并通过决议,补选县委委员,选举出席省党代会代表8名、候补代表1名。县委工作报告总结了贯彻中共中央有关政策,调动干部群众积极性,促进生产“大跃进”的经验,以及在经济上搞“一平二调”,作风浮夸,挫伤群众积极性的教训;提出整顿人民公社,清算帐目,恢复按劳分配制度等方面的任务。
第三次代表大会 1963年1月30日至2月4日召开,出席代表363名。会议审议了第二届县委、县委监委工作报告,通过相应决议;选举产生第三届县委、县委监委和出席省党代会代表7名、候补代表1名。县委工作报告总结了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后农村人民公社得到健康发展、工农业生产取得显著成绩、社会主义建设大踏步前进的经验;提出今后各项具体任务。
第四次代表大会 1970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召开,出席代表711名。会议审议了中共慈溪县革委会核心小组所作工作报告,通过相应决议;选举产生第四届县委。工作报告总结了“文化大革命”中“念念不忘阶级斗争”、“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斗私批修”的所谓“经验”;提出“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任务。
第五次代表大会 1978年12月7~10日召开,出席代表683名。会议审议了第四届县委工作报告,并通过决议;选举产生第五届县委和县委纪委。县委工作报告总结了在“文化大革命”中开展“路线斗争”的教训,提出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伟大理论,把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坚定地相信和依靠群众大多数,立党为公,努力改造世界观的任务。
第六次代表大会 1984年5月16~21日召开,出席代表443名。会议审议了第五届县委、县纪委工作报告,通过相应决议;选举产生第六届县委、县纪委及出席宁波市党代会代表73名、候补代表7名。县委工作报告总结了清除“左”的影响,全面拨乱反正,落实各项政策,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经验;提出集中精力抓经济工作,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等任务。
第七次代表大会 1987年5月5~8日召开,出席代表345名。会议审议了六届县委、县纪委工作报告,通过相应决议;选举产生第七届县委、县纪委。县委工作报告总结了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经验,提出开创慈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任务。
第四节 解放后党的工作
县委重要工作
建立、巩固人民政权。1949年5月24日,县城解放,中共慈镇县工委组织力量及时入城,接收国民党党、政、军及所属各机构。6月慈溪县委建立后,立即建立区、乡、村各级政权及农民协会、妇女会、民兵等群众团体和武装组织,通过减租、反霸和清剿武装匪特,摧毁旧政权,打击农村封建势力,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秩序。
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1950年4月起,组织力量调查全县土地占有情况,下半年在试点基础上,部署全县分批开展土地改革,实现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改变。1952年1~9月,县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整顿干部作风。1953年3月,作出改进领导方法的决定,加强对农业生产和农业互助合作的领导,加强政治思想工作,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11月起,大张旗鼓地宣传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年11月起,对农业生产合作社致力于巩固提高,暂停发展。1955年春、夏间,还解散了一批条件不够成熟的合作社。9月,贯彻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至1956年,全县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私营工商业全面实现合作化和公私合营,纳入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轨道,开创了慈溪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出现过急和处理政策过粗等问题。
领导生产自救。1956年8月1日遭强台风袭击,全县棉花严重受灾减产,农民思想混乱。县委及时提出“生产自救、节约渡荒”的方针,一面发动广大农民广开生产门路,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一面发动农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增积肥料,并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使第二年棉花亩产达到50.05公斤,成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全国首批棉花高产县之一。
整风、反右派。1957年5,6月间,部分乡村出现迎神行会、闹退社、打击基层干部事件。7月,县委培训宣传骨干6900余人,在全县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宣传教育运动,并打击少数有破坏活动的地主、富农和原反动道会门骨干分子,使农业社得到巩固。9月下旬起,县委一面召开三级干部大会集中整风,一面在县、区机关干部和全县中小学教师中分批开展反右派斗争,由于搞了扩大化,使一些人被错划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
建立人民公社。1958年8月,县委作出《关于在全县范围内普遍建立人民公社的决定》,并召开干部大会具体落实,使全县在10月间即实现公社化。在公社范围内,穷队、富队统一核算,从而出现了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1959年上半年,县委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精神,接连召开两次全县万人大会,清算公社化以来各项帐目,纠正“一平二调”错误,并恢复评工记分、“三包一奖”制度,重新分配社员自留地,形成队为基础、公社三级所有制度。
“反右倾”运动和纠正“五风”。1959年9、10月间,县委贯彻中共八届八中全会精神,开展批判“右倾思想”运动,致使“一平二调”、虚报浮夸和生产瞎指挥等重新抬头。1960年9月后,县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总结重犯“五风”错误的教训,帮助全县干部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后,决定恢复区级建制,改变公社、大队和生产队的规模,解决农村多年来在经营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四清”运动。1963年4月,贯彻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精神,在全县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再次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12月起,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前十条”)和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后十条”),组织社会主义教育工作组进驻部分大队,开展以清帐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为内容的“小四清”运动。由于“左”的影响,误伤了一些农村干部。1964年下半年起,县委配合中共浙江省委上虞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团第二(慈溪)分团,在全县城乡全面开展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大四清”运动,部分党员、干部受到批判或党纪、政纪处分。
“文化大革命”。1966年6月18日,当部分学校师生贴出第一批大字报后,省委社教二分团和县委联合派出文化革命工作组进驻文化系统各单位和全县22所中学,不久即撤回。1967年5月5日,县革委会成立,县委机构即中断工作,多数领导人靠边,直至1970年11月恢复县委机构。1971年6月至1972年,先后贯彻中共中央批陈(伯达)整风、批林(彪)整风文件,联系实际,批判极“左”思潮,对“左”倾错误开始进行清算。1974年“批林批孔”期间,县委主要领导人再次靠边。1975年8月,县委对“批林批孔”运动中突击提拔的干部和突击入党的党员进行清理。11月,组织“农业学大寨”工作队,发动农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在大批“资本主义”口号下错误地砍掉一些乡镇企业和正当的家庭副业。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县委及时组织集会庆祝。并开展“揭、批、查”运动,清查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有牵连的人和事。
拨乱反正。1979年起,县委先后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向干部群众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深入批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极“左”路线,进行拨乱反正,组织力量复查、纠正冤假错案,落实各项政策。
贯彻新时期的基本路线。1981年4月,县委在总结11个生产队实行联产到劳责任制经验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向全县推广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起,开始在商业流通领域和工业、交通、科技、教育等方面实行改革,并把承包责任制扩展到山林特产、荒山荒地、水面海涂、乡镇企业,使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1985年5月起,根据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党风问题,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在全县分批开展整党。1987年,县委向全县人民进行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教育干部群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慈溪而努力奋斗。
组织建设
1949年底,全县有党员157名。通过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吸收一批积极分子入党,至1952年,党员增至406名。1953年,按“教育提高、团结改造”方针进行整党,清除个别不纯分子。1954年10月调整县境,是年年底,现境共有党员1509名。1955年下半年,农村全面整党,对党员逐个鉴定,清除出党34人。1956年重点发展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积极分子入党,全县党员增至4684名。
1957年,根据中共“八大”关于提高党员标准、确保党员质量的要求,对1800多名预备党员进行短期培训,并停止办理农村预备党员转正手续。1958年下半年,一度层层下达建党指标,至1960年底,党员由1957年的5365名增加到8686名,增加幅度为60%。1961~1965年控制发展党员,5年仅增党员565名。1966年上半年,在“四清”运动中发展了一批党员。至1971年,全县有党员19986名,达到农村每个生产队有党员或党小组。
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中突击发展党员917名,1975年8月以后逐个甄别,有221人除名,8名清除出党。
1980年起重视从知识分子和青年、妇女中发展党员。1984年吸收的580名党员中,知识分子占21.7%,25岁以下青年占25%。1985年5月至1986年,全县开展整党,处理违纪党员278名。1987年,按照“坚持标准、改善结构、保证质量、慎重发展”的方针,全县发展党员1159名。至此,全县共有党员36071名。
1956年起,开始评选优秀党员。1979年起,每年开展“争创先进党支部、争当优秀党员”活动。1987年,全县评出优秀党员683名,其中40人被评为宁波市优秀党员。
纪律检查
1950~1955年,在整顿基层党组织、整顿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和贯彻粮食统购统销中,共查处违纪党员165名,有93名受党纪处分,其中30人开除党籍。1956年在农村整党、机关肃反运动中,清除混入党内的反革命分子3名、其他坏分子20名,占参加这两个运动党员总数的1.54%。
1957~1960年,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整社和“改造落后队”运动,机关开展“反右派”和“反右倾”运动,共处理党员623名,其中开除党籍290名。1961年11月起进行复查甄别,至1963年底共甄别54名,属全错或部分错的53名,分别作出了平反、撤销原处分、改变原处分和免予处分等决定,有33人恢复党籍。
1964年下半年至1966年上半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共处理违纪党员78名,其中开除党籍54名。
1970年整党建党,至1972年共开除、劝退、取消预备党员资格386名。
1973、1975两年,县委及县革委会政工组先后复查案件11件,分别作了恢复党籍、恢复公职、撤销原处分和减轻处分的决定。1975~1976年,全县共处分违纪党员121名,其中因生活腐化堕落开除党籍的55人,占同期开除党籍总数的62.5%。1977年下半年至1978年,又复查案件11件,均分别改变或撤销原处分,有3人恢复党籍。1979年清查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有牵连的人和事,共查出犯各类错误48人,按错误性质、危害及认识态度,分别作了处理。
1980年,检查清理违反规定、由农村户口转为城镇商品粮户口的工作,有10户党员家庭14人予以清退。1979~1981年,复查“文化大革命”中处理的案件及历史老案231件,属纠错74件,部分纠错26件,不错不纠131件。
1982年7月起,复议1979年处理的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有牵连的案件,本着有错必纠的原则,除20人因定性正确、处分恰当不予改变外,其余28人分别改变定性及处分决定。
1983~1984年,共调查处理违纪党员201名,其中开除党籍32名。同期,纪委配合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县级机关干部在住房分配中的错误,查出超标准住房的有160余户,超面积1800多平方米,分别作了清退及加收租金的处理。1983~1985年,还会同有关部门,查处经济案件309件,追缴赃款2.57万元;查处县、区、乡(镇)干部滥发奖金、补贴等问题,清退金额(包括杂物)11.9万元;调查县级机关办企业15家,处理停办6家,与机关脱钩和转办9家,有7名办企业的机关干部退出企业。
1985~1986年,在全县整党中,共查处违纪党员278名,占全县党员总数的0.8%。
至1987年,全县146个党委(党组)先后建立了党风责任制。是年查处违纪党员118名,并对1986年及其后受过党纪处分的党员进行回访。受回访教育277人次。
1953年始办纪检信访工作,当年受理信访50件次,查清39件,处理36件,结案率为72%。1962年受理控告、申诉信访142件次,处理90件,结案率为65%。1980年,县委纪委首次制订机关干部岗位责任制,纪检信访工作列为岗位责任制之一。是年受理来信785件,接待来访113人,属纪委处理129件,结案104件,结案率为80.6%。1984~1987年,共办理1752件,结案1649件,平均每年结案率在90%以上。
1987年2月,被评为1986年度宁波市纪检系统纪检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宣传教育
社会宣传 1950年秋,开始围绕土地改革运动,组织力量,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及有关政策。1951年3~4月,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开展爱国捐献活动,动员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时开展镇压反革命宣传活动。1952年10月,通过各种会议、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取缔反动道会门的宣传。
1953年11月起,培训宣传骨干5700余名,大张旗鼓地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组织忆苦思甜、对比算帐、宣传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好处。1954~1955年,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动员广大群众搞好生产,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贡献。
1956年8月1日强台风袭击成灾后,开展生产自救、节约渡荒的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克服消极悲观思想,振作精神,渡过灾荒。
1958年夏开始,宣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号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这一时期的宣传受到“左”的影响,在激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的同时,助长了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一度模糊了群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1961~1962年,宣传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1963年,广泛宣传雷锋事迹,推动学雷锋活动。同时,根据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精神,突出宣传“以阶级斗争为纲”。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宣传工作一度由造反组织把持。1967年成立县革委会后,主要宣传“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宣扬“斗争哲学”,全面开展大批判。
1978年下半年,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宣传讨论活动,批判“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打破“左”的思想禁锢,解放思想,拨乱反正,为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打下基础。
1981年春,宣传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商品经济的意义和好处,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次年3月,全县开展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
1983年,普遍开展创建文明村(单位)活动,开始评选文明村(单位)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1987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命名的文明村达34个、文明单位100个,范市镇杨家村被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为省级文明村。
干部教育 在职学习。1950年,县委领导人每月给县级机关党员、干部讲党课。1951年12月,开办县级机关干部学校,组织机关干部进行文化、政治学习。1953年,在全县各乡镇配备专职或兼职政治教员。1955年,成立各乡镇文化学校,组织干部学习文化和政治理论。1957年,组织干部学习哲学、政治经济学。1963年起,组织干部普遍学习毛泽东著作。
1979年,县级机关和各区、公社重新建立每周一天学习的制度。进入80年代以后,先后组织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邓小平文选》、《陈云文稿选编》等。同时,动员干部自愿报名参加各种夜大学、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学习。
脱产轮训。1950年下半年,结合民主建政、整党建党、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等中心任务;开设乡村干部训练班,轮训农村各级干部3910人。1953年建立县干部学校(后先后改名县委干校、县委党校)。1954~1955年,举办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训练班23期,培训农村生产互助合作骨干6717人。1956~1957年,以中共党史和党的基础知识为内容,轮训基层党支部骨干、预备党员和建党积极分子共4433人。1958~1963年,先后以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等为内容,举办培训班10期,培训5451人。
1964年下半年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教育培训工作停顿。
1970~1973年,以“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名义组织干部学习中共中央批林整风文件,批判林彪反革命集团罪行,批判极“左”思潮。1974年、1976年,一度以“批林批孔”、批判“右倾翻案风”等错误内容向受训干部灌输。1979年后,教育培训工作转向以系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为主。至1982年底,共举办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学习班14期,培训全县各级领导干部1617人次。1984年,开办两年制干部中专班,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科学文化课、专业知识课,先后开办3期,计学员163名。1986~1987年,共举办短期岗位培训班11期,有乡镇党委书记和财贸、纪检、人事、秘书、农业、文卫、妇女等专业岗位干部938人参加学习。
统战工作
党外人士任用 解放初期,县委安排各界爱国人士代表参加地方政权建设。1950年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中,即有各界代表人物担任常务委员或副主席。1955年11月召开的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有5名爱国人士当选为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占委员总数的17%。
1956年3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慈溪县第一届委员会中,有各界爱国人士43名担任委员,占委员总数的57%;其中副主席2名、常务委员12名,占常委总数的66.7%。同年8月起,在国营或公私合营企业中,陆续安排工商界人士,至1957年5月,全县共有110名资方代表和私方人员在国营或公私合营工商企业中担任各级领导职务。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统一战线工作被批判,各界爱国人士大多受到冲击。
1978年后,落实党的统战政策,在各届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委员会中,均有爱国民主人士当选为常务委员、副主任或副主席,从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起,有1名非党知识分子当选为副县长。
团结、联谊工作 1953年3月,县委制止部分地区擅自拆毁寺庙、占用教堂房产等违反宗教政策的行为,使宗教界人士消除疑虑。7月在天主教人士中开展反帝爱国运动。1954年春,组织工商界人士学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帮助他们自觉投入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1962年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期间,对侨眷实行多方面优惠,如平价供应紧俏商品、提高口粮供应标准、凭侨汇券优惠供应紧俏物资等。
1979年起,热情做好回乡探亲访友的侨胞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的接待工作,并为他们落实各项政策,激发他们的爱国爱乡热情。1984年,县委统战部邀集各界知名人士参加“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振兴慈溪”座谈会,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建设慈溪中的作用,并根据侨胞投资意愿,改善投资环境,至1987年,先后开办华侨企业7个。1980年起先后恢复基督教、天主教和佛教的活动,至1987年,恢复和重建新建基督教堂34处,天主教堂16处,开放了五磊寺和洞山寺。对全县13个少数民族的500多名同胞做好团结、帮助工作,在他们集中居住的地段推选出一批联络员,以加强与党和政府的联系。
落实政策 1979年后,县委组织力量调查落实各项政策。至1987年,从原工商业者中区分出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333人;对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261人和错定为“中右分子”、“反社会主义分子”的21人,全部给予改正;对44名起义投诚人员全部发给《起义投诚人员证书》;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冤案、假案、错案和历史老案101件,退还被占私房和宗教界房屋共7.2万平方米,赔付金额62.2万元。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
组织沿革 民国14年(1925)7月,在县城召开国民党慈溪区分部成立大会,到会7人,推举执行委员3名,夏伯训任常务委员。次年3月改称国民党慈溪第一区分部。4月,第一、第二(掌起)、第三(庄桥)3个区分部联合成立慈溪区党部,选出执委3名、候补执委2名,夏伯训任常务委员。12月成立国民党慈溪县党部,谢武鹰(中共党员)任常务委员。次年1月,因北洋军阀孙传芳部再度占据宁波,县党部转入地下,谢武鹰等去上海隐蔽。
民国16年2月19日,国民革命军进驻宁波,县党部于23日改组,由傅林生(中共党员)任常务委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县党部内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疏散隐蔽。“清党”中,于4月26日成立临时县党部,陈巽白任常务委员。5月初,被宁属党务特派员肖汉藩下令解散。6日,省党部派徐用宾(中共党员)到慈溪任党务指导员,于11日成立县党部筹备委员会,陈仲夷任常务委员。15日又改称临时县党部。
民国18年1月,召开国民党慈溪县第一次代表大会,选出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再次成立慈溪县党部。下设组织、宣传、训练3个部和民训委员会,均由执委会成员兼管。至36年4月,共召开17次代表大会,产生10届执、监委,前8届实行常委制,后2届改书记长制,后又恢复常委制。37年上半年,办理国民党员和三青团员总登记,6月实行党团合并。县党部配备正、副书记长各1名,执监委18名,下设政治、文化、宣传、妇女、农工、青年运动6个委员会。是时,县党部内分裂成俞赵祥、吴宗德两派。次年4月解体。
党团合并后,慈北地区有10个区分部,姚北地区有13个区分部,镇北龙山地区有1个区分部,分别隶属慈溪、余姚、镇海3县县党部。民国38年5月,全部解体。
主要活动民国15年,遵循国共合作方针成立的国民党慈溪区党部组织宣传队赴全县各地宣传北伐,并派代表与县公署交涉接收县议会事宜。16年3月3日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抵达慈溪,县党部召集各机关团体开欢迎大会,并组织军民冒雨,游行。4月6日,县党部召开各群众团体会议,成立慈溪县反英反日大同盟,决定对英、日实行经济绝交。7日,致电蒋介石、何应钦等,揭露宁台温防守司令王俊破坏革命的罪行。是年春,国民党浒山区党部发动农民打教堂、“吃大户”,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余姚县党部于16日开除黄月樵(中共马家路支部书记)等6人的国民党党籍。22日慈溪县党部在县城召开“拥蒋”、“清党”大会。5月14日,共产党员林操、张启国被捕。6月下旬,余姚县清党特派员黄世见在浒山城隍庙挂出“总司令部特派员办公处”牌子,发动“清党”,杀害中共马家路支部党员及坎墩一带的县纠察队员共10多人,又纵火焚烧高王农民自卫军领导人陈永兴、方坤成的房屋,关押方的妻、女及村民10多人。12月,慈溪县党部组织部长宋守仁亲率军警至慈北,先后拘捕中共慈溪县委书记严士英及县委委员阮秀琴。
民国18年2月,慈溪县党部“整理”各群众团体,夺取领导权。19年,开办民众俱乐部,组织慈湖剧社,创办《慈溪公报》,并开展“二五”减租,成立佃业仲裁委员会,又举办党员训练班,培植亲信,竭力强化一党专政。其时,余姚县第三区党部在周巷、浒山一带查禁《红旗》等进步刊物,拘捕抗租农民。25年,余姚县党部在各区设CC小组,加紧监视革命群众。
抗日战争爆发后,慈溪县党部一度支持建立各种抗日团体,开展抗日宣传和肃清汉奸等活动。不久即奉行“反共、防共、溶共、限共”的方针。民国28年1月,密令观城镇、东山乡区分部监视共产党员朱兆祺(朱洪山)等人的活动。31年,俞赵祥、王永年以校长、教员身份为掩护,秘密刺探三北游击司令部情报。33年3月,县党部书记长周聘三要求省保安司令部派军队到慈溪“清剿”。34年8月抗战胜利前夕,余姚县党部组成党政军督导团进驻姚北,勾结汪伪军进攻浙东游击纵队。
民国34年10月初浙东游击纵队奉命北撤后,慈溪县党部与县政府即强迫根据地民主政府乡长、保长、民兵和农会、妇女会成员以及进步教师等数百人“自新”并关押30余人,慈溪、余姚两县县党部还搜查浙东游击纵队留存的武器和其他物资,。36年8月,慈溪县党部与县政府拼凑“政治委员会”,由县党部常委充任主席,独揽全县行政、人事大权。余姚县党部则包办“国大代表”、“立法委员”选举。嗣后,两县又成立“戡乱建国委员会”,“清剿”人民革命武装,并查禁书报、取缔业余剧社、检查来往邮件,箝制舆论。直至解放前夕,国民党慈溪县党部俞赵祥等人还打算焚毁档案、保存印信、转移武器,继续与人民为敌。
第二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
民国28年(1939)9月,余克泉等人从省自卫团总司令部政训班受训回县后,开始在政府部门和战时服务大队中发展三青团团员。29年9月成立三青团慈溪区队部,胡振东任区队长。30年4月,慈溪沦陷,三青团停止活动。7月恢复活动,改称浙江支团直属慈溪区队部,王彬任区队长。34年10月,改为鄞县分团慈溪办事处,县长赖云章任主任。36年10月成立浙江支团慈溪分团部,设干事会,由吴宗德任主任,严德科任书记,周文藻任监事,县长程方兼指导员。37年6月并入国民党慈溪县党部。
党团合并前,三青团在慈北地区有11个分队(其中锦堂师范学校8个分队),在姚北地区有8个分队。
第三节 其他党派
共和党。民国元年(1912)慈溪共和党分部在县城成立,有党员550名。次年,共和党与民主党合并组成进步,党,慈溪共和党分部解体。
青年党。民国37年6月初,原三青团县分团慈溪办事处秘书胡家冀受中国青年党浙江省党部陈荇荪指使,成立中国青年党慈溪临时县党部筹备处,自任主任。以“有希望被遴选为县特派参议员;职业有保障;青年党是超阶级的,即使共产党胜利也可以立足”等为诱饵拉拢青年入党。因响应者甚少,无法成立县党部,不久即停止活动。
附:汪伪国民党
民国33年(1944.)12月,汪伪国民党慈溪县党部成立,曾文隽任主任委员,次年2月辞走。5月,汪伪浙东党务督导组指派葛维纲(葛玉馨)重新组建县党部,有执行委员3名,葛任主任委员,下设总务组织、民训、宣传3科。8月,日军投降,葛维纲遁走,县党部解体。
第三章 群众团体
第一节 工人团体
解放前工会
民国15年(1926)2月,共产党员岑鹿寿领导余姚盐场牛车板户(运盐工人)成立板户公会,团结牛车板户400余人为增加薪给举行罢工,迫使廒商提高食盐运费,获得斗争胜利。16年初,慈溪县城建立10个行业工会,随即成立慈溪总工会。3月中旬,县城店员工会向资方提出,给所有店员普遍增加工资,洪昌南货店资方企图以只给工会委员长1人增加工资的办法进行破坏。工会委员长识破阴谋,即发动南货业店员百余人,给资方人员戴高帽游街。资方慑于工人力量,被迫给每个店员每年增加工资90元。同时,中共慈北支部在观海卫发动职工成立各业店员工会和手工业工会,开展工人运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慈溪县党部“整理”总工会,排斥异己,慈溪总工会及所属行业工会均解体。35年5月,慈溪县重建总工会,由国民党“中统”骨干分子充任常务理事。县总工会在观海卫设慈北办事处,监视北区工人运动。
民国34年10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以后,姚北地区相继建立由国民党控制的周巷镇竹匠业职业工会、铁业职工会、脚夫业工会,庵东镇盐业产业工会、海运民船船员工会、牛车业职业工会,马家路民船船员业工会,周朝镇、天潭乡箍桶业工会,共有会员3364名。
解放后工会
沿革 1951年上半年,全县各区、镇相继成立店员工会、手工业工会、搬运业工会、教育工会和镇工会。1952年10月,成立县总工会。次年易名县工会联合会。1954年,又成立县医务工会、金融工会。1956年撤销各镇工会、店员工会,分设县商业、供销、粮食等系统工会。1957年底,全县共有基层工会151个,会员7708名,为职工总数的78%。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基层工会活动停止。1967年,县总工会被工人“造反派”组织取代,1973年9月恢复总工会,相继恢复各基层工会。1983年起,重建县教育工会和基层教育工会。1987年,有基层工会242个,其中乡镇企业工会4个,机关工会12个,共有会员41841名。
县代表大会 1952年10月至1985年11月,先后召开县代表大会9次(第五次代表大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召开,由工人“造反派”把持),出席代表最多593名,最少80名。每次大会均听取和审议县总工会工作报告,通过相应决议,选举产生每届县工会委员会。每届委员会一次全会选出常务委员会和主席、副主席。第四、第七两次大会还选举出席省工会代表大会代表。
工作与活动 宣传教育。1951年,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劳动保险条例》,激发工人树立当家作主思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监督资本家遵守国家法令。此后还协助党和政府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63年,进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愤图强教育,回忆对比教育,并开展学雷锋活动。1979~1987年,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法制教育和厂史、厂规、革命传统教育,开展学习赵春娥先进事迹活动和“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振兴中华”读书活动。
劳动生产。1951年贯彻实施《劳动法》,经劳资双方协商,工人每天参加劳动时间由16小时降到10小时。1955年以后,发动职工开展劳动竞赛。1960年始,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群众运动。70年代,发动工业学大庆运动。县化肥厂副厂长吴吉丰被评为1979年度全国劳动模范。1980~1987年,全县共有166个基层工会组织8315名职工提合理化建议8179条,被采纳4548条,占55%。有10名企业负责人和职工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生活福利。1950年,县建立失业工人救济处,介绍466名失业工人就业或组织以工代赈、生产自救。1953年,全县各镇店员工会通过劳资协商,职工工资普遍增加20%。1954年,组织互助储金会。至1987年有储金会103个,参加人数12089人,储金总额计16.09万元。对生活有困难的2032名会员补助金额11.77万元。
附:慈溪县工人代表大会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造反派”进驻县总工会。1968年7月,召开慈溪县工人革命派代表会议,推荐代表组建慈溪县工人代表大会(简称“工代会”),取代县总工会。“工代会”与“贫代会”、“红代会”(简称“三代会”)一起,多次批斗党政部门领导干部。1973年4月,县委决定成立县工会第六次代表大会筹备小组,慈溪县工人代表大会随之消失。
第二节 青少年团体
共青团
沿革 民国12年(1923)12月,慈溪县城普迪一校教员潘枫涂(潘念之)经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候补委员张秋人介绍参加青年团,编入宁波支部。15年8月,宁波省立四中共青团员谢武鹰到慈溪县城发展组织,建立共青团慈溪支部。16年1月,共产党员李顺庆(李心青)在锦堂乡村师范学校教师中发展团员,建立共青团慈北支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各支部中止活动。
民国17年上半年,中共余姚支部在坎墩、三姓塘、白沙路、白沙街、浒山、马家路发展团员60余名,建立6个共青团支部。19年10月下旬,因浙东工农红军第一师遭省保安队“清剿”疏散,各团支部停止活动。
1950年6月,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慈溪县工作委员会。1952年11月,改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慈溪县委员会。1957年6月,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慈溪县委员会。1967年5月,团县委因“文化大革命”中止活动。
1970年恢复团县委。9月以东海公社为试点整顿团组织,至1971年10月,全县共恢复建立公社团委54个、农村团支部939个。1987年,全县共有区、乡、镇团委和企事业单位团委107个、总支部78个、支部2077个,团员47434名。
县代表大会 1952年11月至1985年11月,先后召开县代表大会8次,出席代表最多904名,最少159名。每次大会均听取和审议团县委工作报告,通过相应决议,选举产生每届县委员会。每届委员会一次全会选出书记、副书记。从第二届起,选举产生常务委员会。第一至第四次大会还选举出席省团代大会代表。
工作与活动民国14年10月25日,宁波省立四中学生沈孝绩(共青团员)等发起建立慈北旅甬青年社,以联络慈北青年感情、揭露慈北社会黑暗、唤起民众觉悟为宗旨,油印出版《慈北青年》。至次年6月,因部分社员离甬,停止活动。16年4月3日,共青团慈溪支部发起成立青年火花社,出版油印刊物《火花》。“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止活动。
民国17年5月底,共青团坎墩支部发起召开“五卅”运动3周年纪念会,青年胡雪彰在会上领呼“打倒国民党”口号,被当局逮捕判刑。8月,坎墩、马家路、浒山、三姓塘、白沙路等团支部积极鼓动民众与反动政府作斗争。余姚县政府选派警探查访,并检查来往邮件,加强控制。19年8、9月,姚北各团支部发动农民配合浙东工农红军第一师举行武装暴动,至10月下旬遭国民党省保安队镇压,支部活动中止。
民国27年5月后,中共慈溪县委、余姚县委通过与国民党当局的统战关系,在慈北、姚北地区相继建立慈北运输任务大队(后改称慈北战时服务大队)和逍路头等26个青年宣传救亡室,发动8000余青年开展抗日救亡活动。28年8、9月间,慈北战时服务大队在鸣鹤金仙寺举办夏令营,组织60多名青年进行军事、政治训练,学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艾思奇的哲学著作等,为抗日培养骨干力量。29年,因国民党加紧反共活动,各青年抗日救亡团体被迫改组或解散。
1950年下半年至1951年6月,全县有3048名青年发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报名参加抗美援朝,被批准入伍1596名。1955年8月、1958年7月,团县委分两批向在工作、生产中作出显著成绩的12个集体、300名团员、青年赠发“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纪念章”。1960年9月,表彰农业战线46个先进集体、459名“红旗手”。1963年,有510个团支部组织学雷锋活动,发动青少年义务修桥、铺路、做好事。
1979年,宣传对越自卫还击战斗中慈溪籍战斗英雄和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开展“赞英雄、比英雄、见行动、比贡献”活动。
1982年3月,有1600个学雷锋小组投入第一个文明礼貌月活动。1987年5月4日,浒山城区26个团支部发动600多名团员、青年参加“为您服务”义务修理活动。11月,全县10万余名青少年捐款集资3.6万余元,支援浙江省革命烈士纪念馆建设。
此外,各级团组织针对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增加及低龄化情况,对青少年加强法制教育。周巷镇团委组织团员开展对失足青年“一帮一,一对红”活动,鼓励失足青年改正错误。
少先队
1949年11月,全县共有儿童团员1924名。1950年始在学校建立少年儿童队。1953年8月改称少年先锋队。1955年,全县有少先队员19766名,辅导员561名。1958年底召开全县少年先锋队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中国少年先锋队慈溪县队部委员会。
1963年,全县少先队员响应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广泛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1965年,全县少先队员增至66922名。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少先队组织被“红小兵”取代,至1977年恢复。
1980~1984年,先后开展“人人争戴小红花”、“红领巾读书读报奖”、“日日红、周周新”活动。有13名少先队员在1983年被评为全国“红领巾读报奖”活动积极分子。
1985~1987年,每年举办“小八仙大会师”,组织“小八仙”参加绘画、独唱、书法等项目比赛。县实验小学沈荣辉中队先后获共青团中央及团中央少儿工作委员会和《中国青年报》奖励;潭南乡省塘头小学徐群锋、许丽明在1987年分别获得全国第四届小学生珠算比赛两个第一名、两个第二名。
附:红卫兵
1966年夏,全县各中学普遍建立红卫兵组织。1967年2月召开全县红卫兵代表大会,制定《慈溪县红卫兵章程》(试行草案)。1969年10月,浒山、周巷、观城镇各中学和逍林、庵东、长河、龙山公社中学建立“红代会”,其余公社中学均建立“红卫兵连队”。
1972年批判极“左”思潮后,“县红代会”一度停止活动。1974年11月,“县红代会”重订《慈溪县红卫兵章程》(试行草案)。至1975年5月,全县共有红卫兵10474名,占中学生总数的36.5%。1977年,“县红代会”及所属组织撤销。
第三节 妇女团体
解放前妇女会
民国16年(1927)3月,中共慈北支部发动妇女成立观海卫妇女协会,旋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活动中止。17年11月,国民党慈溪县党部组建慈溪县妇女协会,至23年,全县多数乡镇成立妇女协会分会。后因无实际活动,逐渐流于形式。
抗日战争爆发后,于民国28年夏成立中共慈溪县委妇委会,对一部分乡镇妇女组织进行整顿,开办妇女识字班,宣传抗日意义,发动妇女开展劳军活动。在长河地区,谢廷斋、朱学勉等中共余姚县委负责人,开展募款、募粮活动,慰劳抗日部队和抗属,救济贫苦民众。32年春,龙山、慈北两区及所属6个乡镇成立抗日妇女救国会,开展拥军、护军活动,曾赠送军鞋近2000双,受到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嘉奖。
抗日战争胜利后,慈溪县妇女组织改称县妇女会。在民国35~37年间,每年3月3日召开妇女会员大会,选举产生各届理、监事及常务理事。在第一次会员大会上,作出恢复学宫女子义校的决定。
解放后妇女会
沿革 1949年7月,成立慈溪县民主妇女联合会。1958年1月更名为慈溪县妇女联合会。1967年5月起,因“文化大革命”中止活动,1973年恢复。
县代表大会 1953年12月至1985年12月,先后召开县代表大会7次,出席代表最多1005名,最少240名。每次大会均听取和审议县妇联工作报告,通过相应决议;选出执行委员会。每届执委会一次全会选出常务委员会和主任、副主任。第四、第六次大会分别选举出席宁波地区、省妇女代表大会代表。
工作与活动 精神文明建设。1960年,全县妇女开展“三八”红旗竞赛活动。1980年起又开展“五好”家庭(遵纪守法、关心集体好,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好,计划生育、教育子女好,环境卫生、邻里团结好,婚事新办、移风易俗好)活动。至1983年,全县有5个妇女组织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9名妇女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连续17年义务护理孤病老人的观城镇忠孝桥大队杨秀红等5户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至1987年,全县共评出“五好”家庭61390户,占总户数的23.1%;城镇“五好”墙门(文明楼群)70个。
生产建设。1953年动员妇女参加互助合作,学习农业生产技术。1956年遭台灾后,发动5万多妇女编织金丝草帽,还动员其他妇女织土布、剥棉杆皮、上山砍柴,增加经济收入,克服暂时困难。1958年6月20日,县委号召全县妇女学习逍林镇乾金农业社副主任余杏娟热爱集体、勤俭持家的先进事迹。是年在科学种田、科学晒盐活动中,吴水娟、励雅琴成绩显著,被推荐出席全国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至1960年,有2万名妇女组织试验小组或小农场,种植棉花等试验地4万多亩。1978年,五洞闸公社十一大队丁美凤妇女植棉队种植的22亩“沙蟹地”,平均亩产皮棉119公斤,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1987年,有2.9万名妇女参加“创文明、奔小康”劳动达标竞赛,创人均收入1482元。
妇幼福利。1952年春,观城区开始建立农忙托儿所。1956年春,通过培训幼托骨干,全县发展托儿所640多个,入托幼儿1.7万名。1960年6月5日,五洞闸公社淹浦一队托儿所突遭大火,保育员蒋雅琴两次冲进火海,救出5名幼儿,不顾自家草屋被大火吞没,深受群众赞扬。1961年后,幼托组织大幅度减少。1981年相继成立县、区、镇幼托领导小组,至1987年,全县各集镇共有个体幼托园所50个,托管幼儿1200多名。
维护合法权益。1951年宣传《婚姻法》,废除封建买卖婚姻,支持童养媳回娘家、尼姑还俗、寡妇改嫁。1981年底,县妇联、总工会等6个单位联合发出“婚事新办”的倡议,至次年元旦、春节,全县有350对青年参加集体婚礼,有2674对男女青年婚事简办。1984年1月,开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宣传月活动,帮助老人、妇女、儿童解决实际问题695件。是年11月,县妇联成立法律顾问小组,至1987年,共受理来信来访958件(次),配合有关部门办结926件(次),结案率占96.7%。
第四节 农民团体
解放前农会
民国15年(1926)9月,在中共马家路支部领导下,姚北柯东乡成立农会,发动农民开展“二五”减租斗争。16年2月下旬,建立国民党慈溪县党部所属的慈溪县农民协会,接收了早期建立的慈溪县农会。3月至4月初,慈北观海卫、海晏庙及姚北高王等地相继建立中共领导的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各农会组织均中止活动。18年,国民党余姚县当局在大云、潭海、周朝镇、马家路等地扶植建立农会。次年,以上4地农会均接受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是时共有会员1400多名。
民国34年10月后,国民党余姚县党部在潮塘、宗汉、白沙、精忠、义五、义四、云城、大云、乌山、周朝镇、择浦、胜山、坎墩镇、天东、龙南、逍林、永凝、三管、天潭、周巷镇、彭泾、双桥、庵东镇、浒山镇、福寿等25个乡镇建立农会。其中部分乡镇的农会骨干与中共余上县工委及所属组织保持联系,多数乡镇农会受国民党当局操纵。1949年5月解放时,各乡镇农会均解体。
解放后农会
解放初,全县各乡镇相继建立农会。1949年10月20日召开慈溪县农民代表大会,成立慈溪县农民协会后,整顿、充实乡(镇)、村农会,管辖农村所有重大事情,在协助政府发动农民投入剿匪、反霸斗争,完成征粮支前任务、搞好土地改革和参加互助合作、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1954年4月,县农会并入县委农业生产互助合作部。1956年实现农业合作化,基层农会工作逐渐由农业社替代。
1965年“四清”运动中,为了重新组织阶级队伍,于2月22日召开慈溪县贫下中农代表会议,成立县贫下中农协会,并在公社、大队各级普遍建立贫协组织。1967年5月为“贫代会”所取代。
附:贫下中农代表大会
1967年初,少数农民进县城建立“造反”组织,后称慈溪县贫下中农代表大会(简称“贫代会”)。“贫代会”与“工代会”、“红代会”一起(简称“三代会”)多次批斗党政部门领导干部。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贫代会”即告解体。
第五节 盐民团体
盐民协会
民国16年(1927)3月22日,在中共宁波地委委员卓兰芳、中共党员郭静唐(时任国民党余姚县党部常务委员)和中共坎镇支部书记等人领导下,举行盐民协会成立大会,公推岑鹿寿为常委会主任,张启才、顾小轩为副主任,并通过《余姚盐民协会成立宣言》,共有会员2万余人。
盐协成立后,于24日召集廒商开会,提出取消篷长制、取消“洋尾巴”(廒商以银洋1元抵1090文,比正常兑换多90文,称“洋尾巴”)、按时收盐付款、不得克扣斤两等5项要求,廒商慑于革命形势,基本上接受。26日,盐协遭庵东商民保卫团反动武装捣毁。4月2日,盐协在余姚、慈溪、上虞各地农民武装支持下,粉碎庵东商民保卫团,盐协恢复活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浙江省政府于6月21日下令通缉岑鹿寿、竺清旦、费德昭、卓兰芳等8人。并组织军、警、土匪两次攻打盐协办事处,盐协骨干王福瑞、徐荣兴、顾小轩遭拘捕,张小龙被打致死,盐民协会活动被迫中止。
解放后,1951~1952年间,庵东盐区西一、西二、西三、东一、东二、东三各乡和庵东镇均成立盐民协会,至1954年成立盐业合作社后消失。
民国时期盐民抗暴斗争
庵东盐民历受官府、盐商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残酷压榨、盘剥,生活极端困苦,民国以前,暴动不息。民国时期,抗暴斗争更如火如荼,有几次大规模的斗争对东南乃至全国都有重大影响。
打秤放局。秤放局是帝国主义为监督中国盐税而设立的机构。所属官员对盐民一向刁难勒索,无恶不作。民国13年春,秤放局勾结盐场公署,以杜绝私盐为名,建立公仓,要盐民将原来5~10天缴一次盐改为每天缴盐入仓,家中不得有盐过夜,违者罚款。盐民不堪苛政虐待,乃于7月23日以鸣锣为号,聚众1万余人,高举围裙作旗帜,拥至场公署请愿。场知事避走不见,众人便将晒牌(插在晒场边贴有准晒凭证的木牌)纷纷扔在场署门前,以示罢工。接着又涌向秤放局,将局内器物悉数捣毁。盐警开枪镇压,当场打死盐民5人,打伤数十人。盐民立即举行全场总罢工,同时,急电向全国盐务署、两浙盐运使署及浙江省政府申诉。盐场学校师生及余姚教育界、新闻界、商界人士纷纷声援,联名呼吁。当局迫于社会压力,终于按盐民要求抚恤死难者,收回逐日缴盐入公仓的成命。盐民斗争取得胜利。反公仓斗争是当时浙江最大的一次罢工斗争,为全国工人运动自“二七”大罢工以来由低潮转入恢复发展的标志之一。
反对六折收盐。民国24年4月,廒商借口存盐过多,资金无法周转,提出按原额(381斤)六折收盐,其余四成作“余盐”处理,盐价照额盐的一半付给。盐民坚决抵制这一无理剥削,廒商乃自6月起悍然停止收盐。9月6、7日,盐民聚众5000人进行大规模的请愿后,并申言准备“吃大户”。廒商被迫开秤应付,3天后又停收。盐民派代表70人赴杭州请愿,无果。盐民忍无可忍,乃于10月20日再次鸣锣聚众,砸烂盐商车具杂物、焚毁捆盐席包,并组织请愿团分赴上海、南京呼吁,得到宁、沪、杭各界声援。南京当局被迫批准十足收盐,不料廒商仍硬顶软拖,以致盐民生计告竭,卖妻鬻子及倒毙道旁者比比皆是。次年8月,盐民乃拟以数万之众赴杭请愿,南京政府恐事态进一步扩大,始派专员至庵东召集董事、篷长和100余名盐民代表协商,以每板暂收300斤的折中办法开秤收盐。斗争历时1年,终获基本胜利。
反对卤晶压价。民国29年春,诸暨商人与盐场公署及秤放局勾结,将卤晶价格从每担3元压至1.5元,引起盐民反抗。场公署佯装调解,改为每担1.75元强制执行。万余盐民在中共庵东盐区党组织和驻场政工队领导下,手执梭标、大刀把住各出海关口,严禁卤晶外运,同时派代表至场署谈判。并直接与余姚县长通电,提出如不按原价收购卤晶,将进城请愿。县长林泽表态答应恢复卤晶原价,斗争取得胜利。
抗议拖欠生产贷款。民国35年,食盐实行公收,并由场署核发生产贷款。次年7月旺产前夕,场署突然以资金拮据为由,宣布生产贷款改发2/3,盐民群起反抗,并拒绝缴盐。僵持至9月,东三区场务所竟派军警强收余长林、余发裕、陈阿毛、姚仁生等盐民所产全部原盐,并吊打、拘捕姚仁生。此事激起全场盐民公愤,连日聚众至场署前请愿、抗议。杭、甬各报纷纷报道这一盐潮情况,各地舆论强烈不满。国民政府盐政总局局长缪秋杰及两浙盐务管理局副局长李冷乃急赴盐场处理,被迫答应盐民要求,于10月上旬付清应贷欠款。县法院亦被迫对殴打盐民的税警班长处以拘役20天,而被打盐民姚仁生也竟以“妨碍公务”为由,被处拘役15天。
第六节 工商业团体
商会
清宣统年间(1909~1911),成立慈溪县商会,负责人先后称总理、会长。民国29年(1940)9月,县商会辖米商业、绸布业、南货业、盐商业、国药业、棉商业、典当业、酱油业、钱商业等9个同业公会。次年4月,县城沦陷,停止活动。
民国35年1月召开县商民大会,推选理、监事会。下辖绸布业、民船业、竹木业、铁器业、酱油业、制香业、南北货业、烟商业、肉商业、碾米业、粮食业等11个同业公会。37年1月5日召开县商会第二届会员大会,改选理、监事会,至次年5月县境解放时解体。
现境基层商会始建于清末。宣统三年,周巷商团成立。民国11年改称商会,有会员110名,辖棉花业、南货业、瓷器业、绸布业、米业、酱业、烟业、油烛业、国药业、肉业等10个同业公会。23年,观海卫商团成立。至29年改称观城区分商会。36年,先后成立余姚县商会浒山、逍林两镇分事务所,在长河建立余姚县草帽商业同业公会,在庵东建庵东镇商会。1949年5月,县境解放,均解体。
工商业联合会
沿革 1949~1954年,现境周巷、观城、天元、胜山、三浦、庵东、浒山、坎墩、新浦、逍林、鸣鹤、师桥、长河、龙场、范市、相公殿、白沙、马家路、横河、彭桥、东安等集镇先后成立工商联筹备会或工商小组。1954年1月,成立慈溪县工商联筹备会联合办事处。12月改称县工商业联合会筹委会。1957年2月正式成立县工商业联合会。1967年5月因“文化大革命”停止活动。1985年12月恢复。
县代表会议 1957年2月至1986年12月,先后召开县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代表大会3次,出席代表最多155名,最少106名。每次大会均听取和审议县工商联执委会工作报告,选出新一届执行委员会。每届执委会第一次会议选出常委会和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
工作与活动 解放初,各地工商联组织发动工商界人士认购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出资捐献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1951年,姚北各镇及观城镇工商联与各界人士共同出资兴办姚北中学。1956年,由工商界骨干带动全县工商业者接受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4月,根据“量才录用,辅以适当照顾”的方针,推荐110名私方人员由政府安排在各级国营、供销社及公私合营企业中任职。1962年,贯彻《私方人员工作守则》,鼓励广大工商业者改善公私共事关系,投入增产节约运动。从是年1月至1964年,向全县工商界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社会主义教育。1985年12月县工商联恢复后,建立工商经济咨询服务部,为工商企业提供经济咨询服务。1986年8月开办县工商联经营部。是年底,全县共有老会员204名,个人新会员12名,企业会员68家。
第七节 科学技术团体
1956年7月20日成立慈溪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67年5月中止活动,1978年恢复并易名为慈溪县科学技术协会。
1956年7月至1987年10月,先后召开县科学技术协会会员代表大会4次。每次大会均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县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会。每届委员会一次全会选出常务委员会和主席(主任委员)、副主席(副主任委员)。第三次代表大会制订通过协会章程,确定县科协是县委领导下科技工作者的群众团体,是县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区乡镇科协和县属工厂科协的联合组织。
至1987年,参加县科协的共有县林学会、医学会、棉花学会、粮食学会、畜牧兽医学会、机械工程学会、化工学会、电子学会、水利学会、土木建筑工程学会、纺织工程学会、中医学会、气象地理学会、会计学会、水产学会、电力学会、儿科学会、妇产科学会、农村金融学会、情报学会、珠算学会、养蜂协会、养猪协会、养鸡协会、养鸭协会、煤制品协会、乡镇企业供销者协会、经济研究会、厂长经理研究会、人才管理研究会、学校体育研究会等31个团体,共有会员2746名。
第八节 归国华侨团体
慈溪县归国华侨联合会于1980年1月成立。从是年1月至1984年11月,先后召开全县归国华侨、侨眷、港澳眷属代表大会2次。每次大会均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县归国华侨联合会委员会。每届委员会一次全会选出主席、副主席。
1980~1987年间,县侨联除做好全县归国华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的接待工作外,还建立健全基层侨联小组,开展联谊活动。协助政府落实侨务政策,依法维护侨胞、港澳同胞及其眷属的合法权益,并为振兴慈溪经济做好牵线搭桥工作。
第九节 文学艺术团体
1957年7月1日成立慈溪县业余文学创作联谊会筹备会,有会员38名,设主席、副主席,编印出刊《杜湖》杂志8期。是年开展反右派斗争后,联谊会解散。1985年4月15~17日,召开慈溪县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成立慈溪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由选举产生的委员会一次全会选出主席、副主席。至1987年,县文联辖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曲艺、戏剧、民间文艺、书法篆刻、摄影等8个协会,共有会员400余名。
第十节 其他团体
手工业劳动者协会
为引导手工业者走互助合作道路,1954年9月成立慈溪县手工业劳动者协会筹备委员会,各区建立分会。是年12月至1956年9月,先后召开县手工业劳动者代表会议3次。每次会议均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县手工业劳动者协会委员会和主任(主席)、副主任(副主席)。1955年12月,县第二次代表会议修订通过《慈溪县手工业劳动者协会章程》,选举产生常委会。1956年9月全县手工业主要行业基本实现合作化后,召开县第三次手工业劳动者代表会议,决定解散。
个体劳动者协会
1983年底,周巷区试点建立区个体劳动者协会。1984年1月,建立县个体劳动者协会。至1986年11月,先后召开县个体劳动者协会会员代表大会2次,每次大会均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协会委员会。每届委员会一次全会选出主任、副主任。
1987年,除各区均建立“个协”委员会外,全县共有“个协”大组80个,管理小组334个,会员17118名。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