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计量、标准化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653
颗粒名称: 第四章 计量、标准化管理
分类号: C931.2
页数: 2
页码: 583-584
摘要: 本文技术了慈溪县计量、标准化管理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计量管理、标准化管理、全面质量管理。
关键词: 慈溪县 计量 标准化管理

内容

第一节 计量管理
  度量衡演变
  民国中期前,民用计量器具无统一标准,常见的有三元尺(老尺)、斗、提子、16两和24两木杆秤。民国20年(1931)国民政府颁布《度量衡法》,实行市制,使用市斗、市秤(16两制)。31年废斗。37,年规定使用市尺,但未能全面实行。
  解放后,新的计量器具陆续投入使用,1950年较大工商企业开始使用磅秤,工业分析计量开始使用天平等精密仪器。1958年改革秤制,改16两制为10两制。1960年起,商业系统首先推行米制计量单位。1973年使用售油器销售食油。1979年1月,中药计量单位改制,中药处方、销售实行克制计量,取消两、钱、分。1987年10月,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实施市制计量单位改制的通告》,规定从1988年1月1日起,长度计量单位使用“米”或“厘米”,容积计量单位用“升”或“毫升”,重量计量单位用“千克”(公斤)或“克”,禁止使用市尺、提子和市秤。
  计量管理
  1976年8月成立慈溪县计量所(1982年8月更名为慈溪标准计量管理所)。同年10月,县革命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计量工作的通告》。翌年8月开始,县计量所陆续积累各类计量器检定规程627册,计量参考书籍1000余册。从1980年开始,对各企业的计量检定、计量器具修理人员进行培训,先后经省市计量部门考核,颁发合格证书63份,衡器制造及修理人员也由县计量所考核,颁发考核证书55份。1984年6月由县经委、计量所组织县燃料公司及有关单位落实“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工作,并对年耗标煤万吨以上的慈溪化肥厂进行检查与验收。1985年1月、1986年1月,县计量所先后两次对市场度量衡器具进行检查,共验检衡器2668台(件),消灭了旧制秤。为加强企业计量管理,县内有55家工业企业建立了计量室,配专职计量人员。1985年4月起对工业企业计量工作进行定级、升级考核验收。截止1987年底,全县已有55家企业达到标准,其中二级1家,三级54家。
  第二节 标准化管理
  1956年,庵东盐务管理部门开始按轻工业部盐务总局提出的按干基分等定级标准收购原盐,为县内首家使用国家标准单位。1979年2月31日,国务院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县内对企业的设备、产品和企业管理,逐步实施标准化管理。截止1987年底,共积累各种标准资料5983册,实际应用标准394种,企业自行制订企业标准38种,其中经省标准局批准的11种,宁波市标准计量局批准的27种。
  为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先后于1985年3月、1987年3月举办企业标准管理及企业标准化整顿学习班2期,参加企业98家、113人,登门辅导58家,培训1600余人。1987年9月,浙江省标准局举办“标准化基础知识函授班”,全县188家企业、194人参加,县标准计量所聘请兼职教师6人,定期面授,使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至年底,全县共有56家工业企业通过了企业标准化整顿验收。
  第三节 全面质量管理
  自1979年以来,县内工业企业各主管部门对所属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截止1987年底,全县共举办各种形式的全面质量管理学习班28期,其中辅导员学习班3期,培养合格的辅导员135名(含宁波市批准的验收评审员15人)。1986年,县内各工业企业有2235人参加全国全面质量管理电视讲座学习,经1987年6月份考核,671人获合格证书。各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以来,群众性活动十分活跃。至1987年底,全县经注册的质量管理小组达112个,参加人员789人,产生经济效益181万元,主要工业产品累计稳定提高率达88.57%,优质产品产值率为5.3%。慈溪动力机总厂在1987年还获宁波市全面质量管理奖。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