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计划 统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64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计划 统计
分类号:
F402.4
页数:
5
页码:
563-567
摘要:
本文技术了慈溪县经济管理计划与统计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计划管理与统计。
关键词:
慈溪县
计划
统计
内容
第一节 计划管理
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次年11月建立县计划委员会,12月,县人民政府统计科改名计划统计科,搜集、整理各类统计资料,为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数据,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其间,国家对粮食、棉花实行统购统销,县相应制订粮食、棉花统购统销计划。1958年后强化计划管理,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制度,其间受“大跃进”影响,一度出现高指标。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调整工农业生产发展计划,压缩城镇人口。1962年1月至次年9月共精简城镇人口29958人,完成原计划28000人的106.9%,县内经济逐渐走上健康发展轨道。“文化大革命”初期,机构瘫痪,计划工作中断。1970年6月在县革委会生产指挥组设计划办公室。1977年6月重建县计划委员会后,全面恢复计划管理,计划编制范围逐步扩大。工农业生产、生产资料供应、城乡人民生活、计划生育、人口增长、外经贸收购等项均纳入计划编制。1979年以后,改革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计划管理体制,以制订中长期计划为重点,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发展。但一度片面强调市场调节作用,使某些项目计划失控。
农业计划管理
1954年,国家对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其后,县计委每年编制棉花、水稻、春粮、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指令性计划,由各乡镇(公社)落实到生产大队或生产队。并采取相应的政策和奖励措施,保证种植面积的稳定。1955~1985年间,年棉花种植面积多在40万亩上下,水稻18~20万亩之间。其间除受“大跃进”影响,提出“千斤籽棉,双千稻”高指标,春粮播种推行“三三制”等瞎指挥,使1959年、1960年两年水稻面积减少外,余均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全县棉花商品率在95%以上。1985年后,全县取消棉花、粮食、油料的统购制度,改为合同定购。对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由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并减少棉花定购种植计划面积。由于种棉花经济效益低于其他经济作物,对棉花需求量的宏观估计又一度失当,同时对农民缺乏正面计划教育,棉花种植面积锐减,到1987年减至28.14万亩。是年皮棉收购量仅1.27万吨,只完成全年定购数的54%。
工业计划管理
1959年开始编制工业生产(全民、集体)发展计划。时因受急于求成的思想影响,计划指标过高。1961年调整计划,把支农产品和日用工业品作为发展重点。次年列入计划首位的支农产品有打稻机、喷雾器、农船、饼肥、土化肥、中小农具等16种及喷雾器、抽水机、拖拉机、打稻机等4大类产品配件。日用工业品有五金类53种、木器类31种、竹器类30种、其他日用品39种。手工业系统的生产则按“先维修、后制新”原则,以“一修、二配、三改、四制”顺序安排生产。各生产企业的产量、产值、质量、成本、劳动生产率、利润等6个项目,均由主管部门下达指标,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把整个工业生产纳入严格的计划管理体系。1978年以后逐步放宽,企业自主权扩大,到1985年,原6项计划指标缩减至产量和产值2项。列入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964年的33种减到1987年的3~5马力柴油机及原盐2种,棉纱、棉布、密封件、羊毛地毯、糠醛、石棉制品等16种工业品生产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
物资供应计划管理
1956年开始,钢材、木材、毛竹、水泥、煤炭、机电产品、化工产品、有色金属等8大类国家统配物资的供应,采用“以条为主、条块结合”方法实行计划管理,废钢铁和废有色金属收购与调拨亦严格实行指令性计划。1980年以后,上述物资的供应价格实行“双轨制”,计划统配量逐渐减少,市场调节量不断增加。1985年取消木材供应指令性计划,转入自由运销。钢材、水泥、煤炭、石油制品国家统配数量也比1979年以前减少80%。
外经贸计划管理
1975年开始,县计委每年制订药材(主要为丝瓜络、麦冬)、鳗苗、柴油机、地毯、糠醛、金丝草帽等出口商品的收购计划。对上述农副产品和工业品的收购与生产给予资金、原材料、能源、包装、运输“五优先”以确保出口任务的完成。1984年以后,引进的外资和出口创汇留成资金的使用也纳,入计划管理范围。至1987年,县内有该项资金1155万美元(折人民币3500万元)。
基本建设计划管理
对基本建设实行计划管理始于1959年。县内工业、农业、水利、财贸、文教、卫生系统的全民生产企业基本建设投资,均由各主管部门上报县计委,经综合平衡后报省计划委员会审批。凡投资5万元以上新建或扩建配套工程,还需编制设计任务书,按基本建设程序办理;供销社、手工业等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凡投资在2000元以上基本建设项目,均须由主管部门报县计委,经省计委批准后兴建,投资2000元以下项目,归县计委审批。1964年,基建审批制度改变,全民和集体所有制生产企业,投资1万元以上基建项目报省计委批准,1万元以下作零星基建处理。1978年以后,基本建设项目的审批权限放宽,手续也随之简化,规定全民单位生产基建项目投资5万元以下,集体所有制单位生产基建项目投资50万元以下,非生产基建项目投资20万元以下,不征用土地的,均归各主管局审批。乡镇企业投资20万元以上及其他全民或集体基建项目,需征用土地的则报县计委审批。城镇商品住宅建设采用指导性计划管理,均由县计委每年向城建部门下达计划,全民企业用职工福利基金或自筹资金建房、行政事业单位一次购买商品住宅5套以下,按零星基建处理。1984年后,随着计划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县内基本建设项目曾一度大幅度增加,出现战线过长,投资过大状况。
第二节 统计
机构
解放初,由县财政经济委员会兼管统计工作,配统计员1人。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设县人民政府统计科。翌年12月改为计划统计科,在编人员8人,负责计划管理与统计工作。1962年11月建立县统计局。“文化大革命”时期,统计机构瘫痪。1980年8月,县革委会设统计科,1982年1月重建县统计局,到1987年底,全局有在编人员16人。随着统计机构的日益完善,计算工具也不断更新,5060年代主要靠算盘作计算工具,70年代开始使用机械式手摇计算机和电动式半自动计~算机。以后统计项目大量增加,统计速度要求加快,1986年2月购置M24型微型电子计算机1台,不久又添1台,使统计手段更先进。
统计工作
50年代,靠各类报表搜集资料,加工整理绘制统计图表。1953年,根据国家统一部署,进行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59年6月编印《1949~1958年慈溪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汇编》,其中1949~1953年各行业统计数字,根据1954年新划定的县境,会同余姚、镇海两县统计部门进行调整。60年代初,统计工作加强,除搜集各类定期报表资料外,还开展各种社会调查。1962~1965年间,先后经过社会集体购买力、农业作物产量、农村家计的调查和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年),取得不少较为完整的统计资料,其间还编印《1949~1960年历年农业资料汇编》和《1960~1964年农业年报统计资料》等册子。1967年,统计机构撤销,人员调离,工作中断。1970年开始恢复统计工作,1978年后全面加强,并增强服务职能。1979年,泗门区与余姚横河区对调,1980年11月再次调整各行业历年统计数字,编印《1949~1979年慈溪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汇编》。是年正式确定农村家计调查基点户,全县定3个乡镇30户村民为调查基点,调查项目近百项(1984年增加到6乡镇60户)。1982年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1984年底至1987年,配合工业部门,建立县工业普查办公室,执行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计划,调查工业企业1099家,查清全县工业企业和行业的分布状况,为继续发展县内工业生产提供可靠依据。
加强统计资料的汇编发行工作。自1980年起,每年编印《慈溪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提要本》。1984年起,每年公布《慈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并与宁波市所属各县、市、区及绍兴、萧山、余杭、桐乡、兰溪、黄岩等县市定期交换统计资料,为县级各部门提供多种资料信息。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