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专业市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61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专业市场
分类号: F729
页数: 2
页码: 511-5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民国时期,周巷、浒山两地有“三白”(白米、白布、棉花)市场之称,观城、龙山等地海鲜水产品市场亦有发展。
关键词: 慈溪县 集市贸易 专业市场

内容

清代,县内主要集镇按生产季节,先后形成棉花(包括土布)、粮食、水产品、耕牛等专业市场,规模较大的有康熙年间形成的淞浦、周巷水产品市场、彭桥土布市场,乾隆年间形成的鸣鹤老街布市场,道光年间形成的浒山蚕丝市场,曾长久不衰。民国时期,周巷、浒山两地有“三白”(白米、白布、棉花)市场之称,观城、龙山等地海鲜水产品市场亦有发展。
  解放后,国营集体商业迅速发展,集市贸易市场时兴时衰,除短期的专业物资交流会外,未形成长期固定的专业市场。至1979年,随着经济搞活,一批新的专业市场应运而生,且不断发展,规模空前。至1987年,县内已有专业市场13个。
  白沙针织品市场 始自1979年在河角自然形成,随着白沙镇家庭针织业的发展,摊基扩移到公路两旁。1984年10月在公路南侧建成针织品专业市场,设固定摊位160个,流动摊位400个,日均上市人数4000多人。1985~1987年成交额2800万元。市场建成后也促进了白沙一带家庭针织业的更大发展,至1987年底,有70%左右的劳力从事针织品生产,产值从1984年的3000万元增加到6300万元。同时还带动了服务业和贩运业的繁荣,市场周围新增饭店、旅社和运输户120余家,全镇有购销专业贩运户4500人。
  胜山服装鞋帽市场
  1985年2月建,有固定摊位300个,临时摊位200个,上市商品130多种,有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客商前来交易,1987年成交额934万元。市场建成后,该乡的家庭工副业进一步发展,有11000多人从事服装、鞋帽生产,工副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70%。
  高王蔬菜批发市场
  1986年7月建,日上市人数1500余人,贩运蔬菜的机动三轮车、拖拉机50余辆,自行车五、六百辆。1987年成交蔬菜323.3万公斤,成交额191.2万元。
  浒山小商品市场
  始自1979年在水门路自然形成,有摊位二、三十个,后于1983年10月移址在县人民大会堂前,设固定摊位300多个,日上市2500人左右,100多个品种。1984~1987年成交额1708万元。
  周巷卷烟市场
  先后在汽车站西侧公路边及狮子桥旁一带自发形成,时达近10年。1987年初集中在周巷镇综合市场经营。该市场规模较大,闻名浙东,一度能左右省内卷烟“黑市”价格。1987年8月按国务院发布的烟草专卖条例予以取缔,但禁而不止,部分转入暗地分散经营。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