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生活资料供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602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生活资料供应
分类号: F721.2
页数: 6
页码: 491-4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生活资料供应、日用工业品、副食品的情况。
关键词: 慈溪县 生活资料 商业

内容

第一节 日用工业品
  纺织品、百货民国时期,日用工业品以棉布、百货为大宗。民国13年(1924),全县进口布匹总值90万元。解放初,县内棉布、百货零售业由国营商店、供销合作社、私商交错经营。唯因县内盛产棉花,土纱布纺织业较盛,县民衣着以土布为主,商品布辅之,土纱土布市场兴旺。1953年,全县销售棉布192.93万米,翌年棉布实行凭票供应。1955年销售棉布376.51万米,绒线13125公斤。此后,因棉布限量供应,棉针织品销量大增。1958年销售毛巾20.4万条,背心9.5万件,卫生衫裤15.12万件,绒线15507公斤。暂时困难时期,不少商品实行凭证限量供应,销售量下降。1963年后,凭票供应商品日渐减少。1966年,国营商业机构扩大批发业务,销售量大增,至年底,总销售额达1450万元。“文化大革命”中因受动乱影响,纺织品及百货销量又有下降,而化纤布销势一直较好,自1962年进入市场以来,至1977年已累计销售634万米,1983年销售437万米。随着改革开放,纺织品、百货销售量逐年增加。1949~1987年,共销售棉布13878万米,化纤布3701.1万米,绸缎1108万米,呢绒257.8万米,毛线153.4万公斤,手表27.14万只,缝纫机9.83万台。
  五金交电 解放初,五金商品以私商和个体手工业经营为主,品种仅限螺杆、螺帽等日用小五金,供销社兼营少量元钉、铁丝。1955年开始供应自行车,销量极少。1958年,县商业局建立工业燃料器材经理部,五金交电产品归该部统一经营。1963年设立五金机械专业商店,是年销售额138万元。1974年,五交化行业专业经营,商品销售量明显增多。1975年,全县国营商业机构总销售额达448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购销业务扩大,1979年仅国营商业机构销售额达849万元,1987年增至5128万元。1958~1987年,全县销售自行车258100辆,电视机73427台(其中彩电7658台),洗衣机6156台,电风扇138893台,电冰箱8374台,录音机51135台,收音机128033台。
  日用杂品
  解放后,日用杂品多由供销社所属陶山商店供应,货源由县土产公司向外地采购提供。供应品种有铁锅、陶瓷器、草席等。铁锅常年供应量约13万只,1958年办集体食堂,大铁锅销量猛增。60年代初,食堂撤销,小铁锅销量骤然上升,供需矛盾突出。近年来,居民多用铝锅、电饭煲、压力锅,铁锅销量下降。陶瓷器皿中,瓷碗销量最大,常年供应80~120万只,花色瓷器销量50万件上下。草席历来从鄞县输入,常年投放7万条,最高年达10万条。1979年,长河创办枕席厂,年产草席25万条,除供应县内,还销往嘉兴、舟山等地。
  第二节 副食品
  猪肉
  解放初,消费水平较低,猪肉供过于求。1956年以后,供应开始紧张。次年,浒山镇开始实行凭票供应,供应标准按伙食单位每人每月0.25公斤。后渐缓解。1965年,全县敞开供应,次年,城乡供应实行优待价,销量达3074吨。1976年对城镇居民又实行凭票限量供应,年总销售量仅1800吨。1979年11月,提高销售价,敞开供应,销量增至4532吨,邻县调入生猪计36822头。翌年,生猪购大于销,实施降价促销,扩点供应,全年猪肉总销量达7191吨。1981年,市场投放量减少,又恢复凭票限量供应。1985年4月取消生猪统派购政策,猪肉价格随行就市,城乡居民逢节日凭票定量优惠供应,当年销售猪肉9369吨。1950~1987年,共销售猪肉11.29万吨,县内收购生猪176.1万头。除个别年份外,销大于购,不足部分由邻县调入。
  禽蛋
  旧时禽蛋多在集市交易,浒山镇鸡鹅行道地(今解放街与南门大街交接处)为较大的禽蛋交易市场。解放后,集市交易和商业部门经营并行,商业部门以购为主。1955年,各地供销社始委托小商贩代购,是年收购鲜蛋197吨,1956年收购98吨。1959年9月,县食品管理部门为支持畜、禽、蛋生产发展,开办30个畜牧场,1个孵坊。1961年后,禽蛋收购实行精饲料、工业品奖售。1962年,全县收购家禽11995只,鲜蛋143吨。“文化大革命”时期,禽蛋收购量下降,1968年收购鲜蛋85吨。1979年,各区建立食品站,禽蛋实行“一条鞭”经营,是年收购家禽14955只,鲜蛋301吨。1983年以后,县食品公司与饲养专业户、重点户签订产购合同,1984年,食品部门收购鲜蛋1824.55吨,家禽14万只,除供应县内外,调出家禽41690只,鲜蛋1065.1吨。1987年,全县共收购鲜蛋3014吨,销售1071吨(其中县食品部门收购2212吨,销售249.6吨),外调1788.45吨,销售家禽35537只。1949~1987年,共收购鲜蛋18399吨,其中1980~1987年收购12092吨,销售5952吨。
  水产品
  民国时期,各集镇多有水产品交易市场,龙山、观海卫市场形成较早。较大集镇多设腌腊鱼商店,民国18年仅浒山、横河、逍林等地有9家,店员26人,总资本4035元(银元),年营业额21150元。1953年后,观城供销站积极组织货源,派专人驻宁波调运水产品,还对至高背浦口销售鱼货的舟山等地渔民开展代销业务,每逢秋汛,仅咸梭子蟹代销量达1500~2000吨。1956年,水产品实行统购统销,鱼货改由省水产供销公司统一调拨。1979年后,个体鱼贩自舟山、宁波、镇海、象山贩运议价鱼货来县内销售,县水产供销公司亦向辽宁、吉林、福建、广东、山东、江苏、上海等省市组织货源,并对个体商贩开展水产品批发业务,水产品供应量不断上升。80年代起,开发海涂鱼塘,淡水鱼销售量猛增。1949~1987年,商业部门共收购水产品45676吨,销售147494吨。
  食糖
  解放前,食糖多由私营南货店经营,品种以台湾糖为主。解放后,货源受阻,供应开始紧张。1954年底实行定量供应:产妇供应2公斤,婴儿每人每月0.25~0.5公斤,其他每人每月0.1~0.25公斤。1965年情况好转,红糖、白糖、古巴砂糖等逐渐敞开供应,是年全县销售食糖1871吨。以后总销售量不断增加,但视货源多寡,供应时有紧松。1987年9月起又实行定量凭票供应。1949~1987年,共销售食糖96345吨。
  酒类
  民国时期,销售数量不多。民国18年,原姚北地区仅有酒类商店8家,店员23人。25年,现境仅销黄白酒182.5吨。解放后,酒类改由国家专营。1961年,全县共销售黄酒1313吨,白酒220吨。后因需求量增加迅猛,酿酒原料又不足,一度采用定量凭票或用小杂粮兑换办法供应。1983年恢复敞开供应,各类酒销售总量达19017吨。近年来,啤酒、瓶酒销售量上升,1981年,啤酒销售量不足酒总销量的1/10,1987年上升到41.8%。1949~1987年共销售各类酒27.83万吨。
  卷烟
  民国时期,各集镇烟业商店供应卷烟和烟丝,以低档为多。民国18年,姚北地区有烟业商店33家,总营业额12.87万元。解放后,烟杂商店不再供应制作手工卷烟的烟丝。1953年,卷烟由国家专卖。60年代初的三年暂时困难时期货源偏紧,采用凭证定量供应。1961年销售各类卷烟2152箱。1965年销售10769箱。80年代,中高档卷烟销售比重上升,实行平价限量供应,低档烟敞开供应。1949~1987年共销售卷烟65.97万箱。
  若干年份主要副食品销售量
  第三节 燃料
  民间历来以烧柴为主。旧时各集镇均有柴行。1958年,县煤球厂建立,开始向城镇居民供应煤制品。1962年起对企事业单位食堂及庵东区盐民实行按人定量凭证供应,初定每人每月7.5公斤,1979年调整为10公斤。时亦有居民用煤油作燃料。1979年建立由县城乡建设局主管的县液化气供应管理站,开始向少数干部职工供应瓶装石油液化气,后供应面逐步扩大。1986年,由县交通局主管的县煤气公司(集资建立)开始销售瓶装石油液化气。1987年全县共销售759吨。
  第四节 中西药品
  中药业发展较早。清道光、咸丰年间开设的有周巷镇岑洁生中药店、周巷“大德堂”、浒山“益心堂”、淹浦“仁寿堂”等。至清末,现县境已有中药店16家。民国时期,药业发展,至民国18年(1929),全县有中药店120家。抗日战争开始后,中药店纷纷倒闭。解放后逐渐恢复,1953年,现境姚北地区有中药店96家,从业人员168人,总资本6.5万元,还有专业西药店4家。1956年,全县中西药店公私合营,属供销社管理。是年成立县医药公司,主管西药供应业务,1960年12月,中西药均由医药公司经营。1982年调整库存结构,加速资金周转。至1987年,全县有中西药店38家,其中国营2家,供销社所属30家,二商公司所属5家,个体药店1家,总从业人员222人。县医药公司年销售总额1428万元,其中中药151万元,西药1277万元。为维护消费者利益,1985年,县药政部门先后配合有关部门查处伪劣药品162种。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