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棉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59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棉花
分类号:
F762.7
页数:
3
页码:
486-4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解放前,县内棉花多由私商设庄收购,运销沪、甬等地。解放后,棉花归国家统一收购、调供。1954年实行统购,至1985年改为合同定购。
关键词:
慈溪县
农副土特产品购销
棉花
内容
解放前,县内棉花多由私商设庄收购,运销沪、甬等地。解放后,棉花归国家统一收购、调供。1954年实行统购,至1985年改为合同定购。
收购
清末至民国初期,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收购棉花行庄不断增加。据民国6年(1917)统计,现县境周巷、天元、浒山、坎墩、逍林、师桥、范市、观城等地有大小行庄47家,常年收购总量折皮棉787吨,约占总产量的1/3。25年成立慈溪县棉花运销合作社,收购观城、东山头一带棉花,收购量占全县总产量的4%。按26年《浒山镇商务调查报告》载,浒山及其附近各集镇已有行庄百余家。
解放初,国营花纱布公司在各地设点收购棉花。1951年,现县境设龙场、范市、东海、师桥、裘市、东山头、逍林、新浦、胜山、坎墩、匡堰、长河、天元、庵东、义五、云城等棉花收购站16个。次年,各收购站划给县供销合作社。1954年,全县有棉花收购站21个。翌年设立县棉花采购管理站,专营棉花收购及皮棉加工。当年签订棉花预购合同8199份,预购皮棉1.2万吨,其中信用预购446.5吨,发放预购定金215.2万元。1957年推广棉花“四分”法(即分摘、分晒、分存、分售)以提高棉花质量。是年,全县有棉花收购中心站6个,分站12个,收购秤支42支,收购人员721人。1958年4月,收购站并入各棉花加工厂,由厂统一管理,归属于商业局。次年推行棉花收购“四快”(即快收购、快加工、快成包、快调运),收购秤支增加到72支,并对全县3983个生产队,开展流动收购。1962年7月,棉花收购业务复划归县供销社。翌年恢复厂、站分管。1969年学习江苏“董滨”经验,实行“队定站核”验收制度,后因出现一些弊病,则继续改用“一试五定”(试轧定衣分、对照标准定品级、手扯尺量定长度、电测定水份、估验对照机拣定杂质)检验制度。1972年改革棉花检验制度,实行棉花品级新标准,纤维长度由英制(英寸)改为公制(毫米)。1981年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棉花交售由队售改为户售,交售单位由9440个猛增至119852户,收购总票数达310万票。为适应新形势,县供销社当年投资52万元,新建扩建收购站5个,面积10838.8平方米。全县28个收购站共配秤92支,收购人员2677名。翌年又增设秤3支,添置小台磅秤56台,试轧车39台,扩建收购场地及仓库5746平方米,“售棉难”和“收棉难”问题基本解决。至1987年,全县共设收购站41个,配备秤支110支,结算窗口101个,收购人员3023人,当年收购皮棉12681吨。自1949年至1987年,全县共收购皮棉70.71万吨,占总产量的95.26%,年平均收购18132吨,为全国棉花商品率最高县份之一。其中1984年最多,收购量38112吨,是1949年的17.4倍。
调拨供应
解放初,县内收购之棉花均由宁波花纱布公司统一调供。1954年棉花实行统购后,实行统一计划,统一调拨。1957年,棉花调供改由省供销社下达计划指标。1964年,全县棉花经营额5504.2万元,外调数占95%以上,主要销杭州、萧山、上海、天津、北京,黑龙江。1972~1981年,调省外皮棉共15.8万吨,占调供总量85%以上。此后县内棉纺织业发展,外调棉花减少。1985年取消棉花统购政策,省外原棉大量流入,县内棉花积压近2万吨。县联社让利推销,损失金额227.4万元,1986年慈溪列为全国出口棉基地,至1987年的两年中出口原棉8188吨。1987年外调1744.6吨,同时为支持县内棉纺工业,调入外省原棉3719.6吨。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