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副土特产品购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59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农副土特产品购销
分类号: F762.7
页数: 6
页码: 486-4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农副土特产品购销、棉花、茶叶蔬菜瓜果、蜂、畜、禽产品、中药材的情况。
关键词: 慈溪县 农副土特产品购销 商业

内容

第一节 棉花
  解放前,县内棉花多由私商设庄收购,运销沪、甬等地。解放后,棉花归国家统一收购、调供。1954年实行统购,至1985年改为合同定购。
  收购
  清末至民国初期,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收购棉花行庄不断增加。据民国6年(1917)统计,现县境周巷、天元、浒山、坎墩、逍林、师桥、范市、观城等地有大小行庄47家,常年收购总量折皮棉787吨,约占总产量的1/3。25年成立慈溪县棉花运销合作社,收购观城、东山头一带棉花,收购量占全县总产量的4%。按26年《浒山镇商务调查报告》载,浒山及其附近各集镇已有行庄百余家。
  解放初,国营花纱布公司在各地设点收购棉花。1951年,现县境设龙场、范市、东海、师桥、裘市、东山头、逍林、新浦、胜山、坎墩、匡堰、长河、天元、庵东、义五、云城等棉花收购站16个。次年,各收购站划给县供销合作社。1954年,全县有棉花收购站21个。翌年设立县棉花采购管理站,专营棉花收购及皮棉加工。当年签订棉花预购合同8199份,预购皮棉1.2万吨,其中信用预购446.5吨,发放预购定金215.2万元。1957年推广棉花“四分”法(即分摘、分晒、分存、分售)以提高棉花质量。是年,全县有棉花收购中心站6个,分站12个,收购秤支42支,收购人员721人。1958年4月,收购站并入各棉花加工厂,由厂统一管理,归属于商业局。次年推行棉花收购“四快”(即快收购、快加工、快成包、快调运),收购秤支增加到72支,并对全县3983个生产队,开展流动收购。1962年7月,棉花收购业务复划归县供销社。翌年恢复厂、站分管。1969年学习江苏“董滨”经验,实行“队定站核”验收制度,后因出现一些弊病,则继续改用“一试五定”(试轧定衣分、对照标准定品级、手扯尺量定长度、电测定水份、估验对照机拣定杂质)检验制度。1972年改革棉花检验制度,实行棉花品级新标准,纤维长度由英制(英寸)改为公制(毫米)。1981年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棉花交售由队售改为户售,交售单位由9440个猛增至119852户,收购总票数达310万票。为适应新形势,县供销社当年投资52万元,新建扩建收购站5个,面积10838.8平方米。全县28个收购站共配秤92支,收购人员2677名。翌年又增设秤3支,添置小台磅秤56台,试轧车39台,扩建收购场地及仓库5746平方米,“售棉难”和“收棉难”问题基本解决。至1987年,全县共设收购站41个,配备秤支110支,结算窗口101个,收购人员3023人,当年收购皮棉12681吨。自1949年至1987年,全县共收购皮棉70.71万吨,占总产量的95.26%,年平均收购18132吨,为全国棉花商品率最高县份之一。其中1984年最多,收购量38112吨,是1949年的17.4倍。
  调拨供应
  解放初,县内收购之棉花均由宁波花纱布公司统一调供。1954年棉花实行统购后,实行统一计划,统一调拨。1957年,棉花调供改由省供销社下达计划指标。1964年,全县棉花经营额5504.2万元,外调数占95%以上,主要销杭州、萧山、上海、天津、北京,黑龙江。1972~1981年,调省外皮棉共15.8万吨,占调供总量85%以上。此后县内棉纺织业发展,外调棉花减少。1985年取消棉花统购政策,省外原棉大量流入,县内棉花积压近2万吨。县联社让利推销,损失金额227.4万元,1986年慈溪列为全国出口棉基地,至1987年的两年中出口原棉8188吨。1987年外调1744.6吨,同时为支持县内棉纺工业,调入外省原棉3719.6吨。
  第二节 茶叶蔬菜瓜果
  茶叶 解放前,茶叶多由私商收购经销或茶农自产自销,仅供县内市场需要。解放后逐步由供销合作社收购运销。1958年后,因茶园面积锐减,茶叶收购量年仅数吨。1971年起开始增加,至1975年收购41吨。1979年随县境调整,茶园面积增加,当年茶叶收购量达133吨。品种以绿茶(平炒青)为主。80年代起向茶农优惠供应水泥、煤、化肥等物资,帮助新建、扩建茶场,投售量不断上升。1987年增至277吨。1958~1987年共收购2129吨,常年除县内销售50吨外,大部销往绍兴等地。
  蔬菜 1952年,各地供销社开始收购雪里蕻菜、大头菜、大白菜、洋葱头、榨菜、辣椒干、蒜苗等,销往宁波、上海等地。1956年销往外地6900吨,计金额41.6万元。三年暂时困难时期,曾集中收购大头菜1229吨,支援山东、河南等重灾区。1963~1976年间,平均每年收购大宗蔬菜9500吨,最高年份为1.5万吨。1977年,浒山镇开始建立商品蔬菜基地,至1987年已累计向县城居民供应蔬菜1.25万吨。1985年,慈溪冷冻厂建成,当年收购各种新鲜蔬菜500余吨,经速冻、保鲜出口。
  近年来,全县农村共组建420多个综合性服务组织,以及众多购销专业户,向外地推销各类蔬菜。1987年,全县向外推销蔬菜38.5万吨,其中霉干菜1750吨,成品榨菜7万余吨,辣椒干6600吨,大蒜头7000吨。
  瓜果 慈产瓜果以杨梅、西瓜为主,杂以桃、梅、梨及各种瓜类。杨梅最为著名,据民国22年(1933)编纂之《中国实业志》载:慈溪杨梅常年总产1200担,销县内400担,销宁波、上海等地800担。1953年起,杨梅、西瓜等大宗瓜果,由供销社为主收购运销,1973年收购杨梅4932吨,至1982年,10年平均年收购量3000余吨。80年代始,杨梅运销多渠道经营,供销社收购量逐年降低,1987年收购505吨,其间少量鲜杨梅出口香港,部分经速冻保鲜试销日本。1954年,供销社收购西瓜1695吨,1959年增至3446吨。1963、1965、1972年3年收购量均超过2000吨。1982年后,西瓜由农村个体贩运户经营为主。1987年,县供销社仅收购西瓜367吨。
  第三节 蜂、畜、禽产品
  蜂产品 养蜂专业户多去外地放养蜂群,蜂产品大部分在放养地随产随销,由县内商业部门购销的仅其一小部分。1957年,各基层供销社收购蜂蜜8吨,调往上海。1960~1969年间,全县累计收购蜂蜜1671吨。其中1968年规定县内收购蜂蜜、蜂乳、蜂蜡一律实行非现金结算,使大量蜂产品外流,1971~1978年,供销社收购蜂蜜累计仅95吨。1979年后,养蜂业发展,蜂产品收购情况好转。1982年,全县收购蜂蜜269吨。1987年,县蜂业公司、县副食品公司、胜北蜂业公司及建塘蜂管站等4个单位,共经销蜂蜜3574.6吨,蜂王浆41.2吨,花粉86.7吨,蜂蜡85.2吨,经销总额1343.8万元。
  兔毛 50年代,兔毛收购量不多,1961年起对兔毛投售实行奖励政策,平价供应食糖、卷烟等紧俏商品。并先后两次提价,投售数量增加。1962年,全县收购兔毛19吨。1971年,长毛兔饲养量锐减,是年仅收兔毛2.7吨。1979年后,饲养量迅速回升,兔毛收购量也随之增加,1981年收购29.4吨。此后,外来商贩抬价抢购,货源外流,县内收购量减少。1986年,供销社与养兔专业户、重点户签订收购合同,实行保护价,是年收购81.7吨,创历史最高纪录。多年来,由于受市场销路的影响,每年收购量升降较大。1957~1987年共收购554.2吨。
  羽毛 鸡、鸭、鹅毛等产自千家万户,历来靠流动摊贩走巷串户收兑,以春节期间为最盛。解放后,各供销社均设投售点。1956年,县土产公司设羽毛加工场,加工成毛条、鸡毛掸帚,经上海口岸出口。1979年后,羽毛资源增多,收购量也逐年增多,1955~1987年共收购428.1吨。近年有不少乡镇羽绒被服厂和个体商贩自行收购加工。
  畜兽皮
  牛皮,1955~1957年间,常年收购1000张左右。1958年后,收购量下降,至1961年的4年间,年平均收购量仅700张。为满足制革业需要,1969年,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下达开剥猪皮通知,1973年,猪皮收购量达2.22万张。1982年后,外地菜牛大量流入,牛皮收购量迅速上升。1987年收购量由1981年的508张增至44955张。1955~1987年,共收购125738张。黄狼皮,县内部分农民向有冬季狩猎习惯,黄狼皮数量较多,解放后经供销社收购之黄狼皮常年在3000~4000张之间,1965年为最高,收购5811张。1984年后,为保护生态环境,限制黄狼皮收购,1987年仅收购745张。1957~1987年共收购95650张。羊皮,有绵羊皮、山羊皮、小湖羊皮,1954~1987年,共收购370328张。1953~1987年收购杂皮318423张。
  第四节 中药材
  慈溪中药材资源丰富,为浙江省重点产区之一。品种多达654种,以麦冬、丝瓜络为大宗。解放前多由各地药店自行收购、加工销售。解放后由供销社统一收购。初期,主要收购品种为白术、白芍、薄荷、红花、枸杞等。1952年收购总值36.4万元。1956年开始,收购品种增加到72种,收购额随之上升。1960年后,归县药材公司统一经营。至1966年增至92.3万元。1987年,全县共收购中药材36.88万公斤,总值192.97万元。1950~1987年共收购麦冬566.51万公斤,丝瓜络403.57万公斤,红花8.64万公斤。
  第五节 废品收购利用
  解放前,废旧棉布、金属等多由小贩以兑糖或现金收购,经清理加工,运销宁波、上海等地。解放后由供销社收购,至1957年,全县已有专门收购点19个,兼收点33个,是年收购总值69.03万元。1958年动员投售“废铜烂铁”,收购总金额达295万元。1967年恢复小商贩收购破旧衣服业务,省内外20家公司、商店预约订货。1972~1986年间共外调破旧衣服887吨。1952~1987年,废品收购总额4675.09万元,其中收购废钢铁95753吨,废有色金属2814吨。
  1972年,县供销社建立废铁压块加工场。1978年还利用废品加工农具3600余件,布鞋帮1万余双及大量劳保手套。至1987年,废铁压块加工场加工成件铁块2.32万吨,创利60余万元。1987年,利用废钢铁串换钢材1200余吨。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