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方传统产品选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53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地方传统产品选介
分类号: F762.7
页数: 2
页码: 407-4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金丝草帽清乾隆年间(1736~1795)长河镇农家妇女已从事席草帽(俗称土凉帽)编织。民国初期,法商永兴洋行从菲律,宾采办金丝草(吕宋草)来甬,编织金丝草帽。民国11年(1922)传入长河,时有陆志尧之妻会同10余名妇女学习编织“捏手对花”(二平)型金丝草帽等地方传统产品选介概况。
关键词: 慈溪县 地方传统产品选介 工业

内容

金丝草帽清乾隆年间(1736~1795)长河镇农家妇女已从事席草帽(俗称土凉帽)编织。民国初期,法商永兴洋行从菲律,宾采办金丝草(吕宋草)来甬,编织金丝草帽。民国11年(1922)传入长河,时有陆志尧之妻会同10余名妇女学习编织“捏手对花”(二平)型金丝草帽。当地农妇有编织席草帽技术基础,一学即会,织出的帽子轻如云、白如雪,正合国际市场需要,很快在邻近传统席草帽编户中传开,渐次遍及现境西部各地,成为农村一项主要家庭副业。至19年,长河镇收购转销金丝草帽店铺和商行有200家之多,收购量高达百万顶,产品经加工后远销欧美各国。
  抗战期间,外销受阻,帽价惨跌,金丝草帽业受到严重摧残,直至1949年,全县外销草帽仅几万顶。解放初期,美国封锁中国沿海,阻止原料进口和成品出口。人民政府为解决编帽户生产困难,拨款收购民间存帽4万顶,并积极组织原料进口及成品外销,逐渐恢复生产。到1957年,全县金丝草帽产量增至71.2万顶,在国际市场上重树声誉。后因金丝草货源不足,帽产量降低,到1987年,全县金丝草帽外销仅3.73万顶。
  三北藕丝糖由师桥镇沈永丰南货店创制。该店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至今已有260余年历史。
  藕丝糖支长约3寸,直径3分左右,横截面中央有一大孔,四周有70余个小孔,状如断藕,故名。以隔年洁白糯米、南京雪麻、上等白砂糖、优质麦芽、细粒白芝麻为原料,在空气干燥、火候得当条件下制作而成。以香甜松脆、入口即化的特色闻名遐迩,是慈溪传统茶食名点。问世之初,主要供应乡里大户,后成为在外经商的三北人士馈赠亲友之上品。“三北藕丝糖”遂蜚声沪、甬,并逐渐传入港澳、南洋、日本,清末成为宫廷“御食”。抗日战争前,杭州、上海不少茶食店相继仿制,挂起“三北茶食”的牌子。抗战时期停止生产,至1979年才恢复。
  周巷酱油民国初期,周巷和美丰酱园邹大成选用优质大豆(俗称黄豆)制作改良酱油,其质浓而润,味甘而平,玻璃瓶装,经久不腐。商标“麟吐玉书”。民国4年,民国政府农商部物产品评会颁发奖凭奖牌,并送巴拿马万国赛会展出。周巷酱油由此闻名县内外,并成为群众馈赠亲友礼品。解放后改用本地产蚕豆为原料制作,并改进生产工艺,在保持原来特色基础上提高产量。现由慈溪酿造厂生产,声誉不减当年。
  干菜笋慈溪干菜笋(一称三北霉干菜)选用细梗雪里蕻嫩菜精工腌制、晒干,将鲜嫩春笋刨成薄片,煮熟晒干,每百斤干菜和6斤笋干混合成成品,味极鲜美,为佐膳佳品,畅销全国各城市和港澳等地。主要由周巷供销社菜厂(前身为精美菜厂)生产,常年产量25万公斤左右。注册商标“彩球”,1981年被评为宁波地区优质产品。
  杨家村鱼钩白沙镇杨家村生产鱼钩已有70余年历史。钩锋尖、倒齿顺、富弹性、刚柔适中,深受渔民和钓鱼爱好者欢迎。行销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牡丹江等大中城市和省内各地。杨家村鱼钩向为一家一户个体加工,1983年10月始建集体鱼钩厂,发展半机械化生产。1987年外销超过1亿枚,总收入10万余元。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