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庵东盐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49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庵东盐区
分类号: TS38
页数: 1
页码: 356-3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唐代设余姚场,宋初为石堰买纳场。场区自沿山至海岸。宋庆历七年(1047)筑大古塘,灶地移至塘北,后随沙壖日涨外移等庵东盐区概况。
关键词: 慈溪县 庵东 盐区

内容

唐代设余姚场,宋初为石堰买纳场。场区自沿山至海岸。宋庆历七年(1047)筑大古塘,灶地移至塘北,后随沙壖日涨外移。明永乐初(1403)筑新塘,盐田扩至大古塘北10里许。景泰年间(1450~1456),全场分埋上、埋下、柏上、柏下、梁上、梁下6仓。天顺年间,宁绍分司胡琳划新塘至海口之地尽给灶民,盐田移至新塘以北。弘治二年(1489)绍兴府推官周进隆为使灶户卤地不致被于新塘下筑周塘界之。塘南军民共利,,塘北唯灶户是业。后因大批灶户逃亡,,嘉靖三十九年(1560)总理盐政鄢卿至余姚场区履勘,迫民为灶户,勒派姓张人为张丁,姓李人为李丁,,按明初拨荡成规,将塘外海涂柳条分丁,淋卤制盐,嗣后续有添涨,则子母相传,永为刮泥蒸煎之用。清雍正二年(1724)至乾隆十二年(1747)场区为东至鸣鹤场杜家团,西至上虞金山场界,南至利济塘,北至海,东西宽55,公里,荡地77855亩,置埋上团、埋下团、梁上团、梁下东团、梁下西团5团,煎灶28座。嘉庆年间(1796~1820)盐田又北移,至清末,场区移至永清塘以北,东至破山浦,西至泥墩潭。宣统三年,(1911)复称余姚场。
  民国初,泥墩潭以西洪家路潭至王家路潭改为垦地。民国4年(1915)废6仓改划7区:中区东起马家路,西至高王路东半部;东一区东起周家路,西至马家路;东二区东起罗家路,西至周家路;东三区东起洋浦,西至罗家路;西一区东起高王路西半部,西至张家路;西二区东起张家路,西至诸家路;西三区东起诸家路,西至泥墩潭。5年迁场署至庵东。次年统计:全场盐田42091.40亩,余地54399.34亩,合计96490.74亩。“盐田面积之广与整齐,自以余姚场为首屈一指”(《两浙盐务汇编》)。34年底,撤中区剩6区:东三区自破山浦至罗家路,东二区自六灶至羊路头,东一区自羊路头至马家路,西一区自崔陈路至水路潭,西二区自张家路至诸家路,西三区自大陈家路至泥墩潭。翌年筑胜利塘(七塘),盐田大部移至塘外。解放初,全场盐田69694亩,盐民5362户,32172人。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庵东特区,改民国时期所划6区为塘北6乡,主业制盐。1955~1965年,筑新浦至西三泥墩潭村八塘,作业区在塘内,改变千余年来塘外生产格局。1970~1978年,筑九塘,围入涂地37104亩,建盐田19489亩。1978年末,全县共有盐田82984亩。以后逐年减少,至1987年剩11637亩,仅为1978年的14.02%。分布在八塘和九塘一线,由东二、东一、西一、西二4乡管理。八塘内占71.28%,九塘内占28.72%。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