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茶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44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茶桑
分类号: S571.106.2
页数: 2
页码: 290-2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茶桑、茶叶、蚕桑全县有茶园1270亩,产茶1244。1954年县境调整后,产茶减少。
关键词: 慈溪县 果蔬特产 茶桑

内容

茶叶
  元至正《四明续志》载:“茶出慈溪民山,..,精择如雀舌细者入贡”。明成化时(1465~1487)“岁贡茶二百六十斤”。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县人尹元炜《上遗闻》记载:“慈溪贡茶始于元,至明万历二十三年停止”。《民国慈溪新县志稿》记述:民国22年(1933)全县有茶园1270亩,产茶1244担。1954年县境调整后,产茶减少,1957~1965年,面积100亩,且管理不善,亩产25公斤左右。1966年后逐步发展,1978年有茶园5000亩,产量121吨。以后国家采取“确定收购基数,超基减税和让利”政策,进一步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1984年增至5500亩,产量达309吨,面积、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茶园分布在17个乡镇,110个村,龙南乡童家岙村面积最大,313亩,凤浦岙、方家河头、上宅、下宅、关头、桂家岙、洪家、杜岙洪家、解家、西埠头、乾炳、岗墩、伍梅和童家岙等14个村,1984年每村产茶均在5吨以上。1985年后,茶叶滞销,价格下跌,部分茶园荒芜、改种,1987年保存茶园4000亩,年产266吨。
  品种有鸠坑种、铁观音、福鼎白毫等。多数栽种在土层深厚的山脚、山岙和缓坡地,采用单行条播,播后重视肥培管理。虫害主要有蚜虫、蓑蛾、小绿叶蝉、茶叶瘿螨、茶毛虫、茶尺蠖等,用乐果、敌敌畏和菊酯类农药防治。
  传统制茶用手揉、锅炒、烘焙。1972年始用揉捻机,1976年后普遍使用茶叶杀青机、揉捻机、烘干机。1985年,全县有初制茶厂40个,制茶机146台,其中揉捻机45台,手工制茶淘汰。加工品种,1974年前以加工杭炒青为主,1975年后以珠茶为主,其次为烘青、茉莉花茶和少量浙江龙井。粗制产品大部由供销部门收购,运销绍兴茶厂精制。
  蚕桑
  明嘉靖《宁波府志》载:“慈溪科丝九斤一十三两三钱一分”。民国《余姚六仓志》记述:“桑产塘北,有低桑、高桑两种。低桑叶小而瘠,属本产。高桑俗曰海北桑,叶大而肥,栽植园宅及河堤。自蚕利兴,腴地亦间作桑”。民国18~20年(1929~1931)每年设茧行一个收茧,资本16000元,有茧灶12座。解放初期,桑园只零星分布于各,地河浦两岸、村前屋后、田边地角,农户自采桑、自养蚕、自抽丝,与棉夹混纺纱,织“丝与布”。1957~1960年,桑园发展到2000亩,每年产茧12~21吨。1961年后毁桑种粮棉,面积锐减。1970年,近山地区发展桑园,面积有所回升。1979年后又逐步减少,至1984年,全县已无蚕桑。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