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照片在志书中的应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编纂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285
颗粒名称: 试论照片在志书中的应用
分类号: K295.5
页数: 4
页码: 378-381
摘要: 本论文试论照片在志书中的应用由罗映堂创作。
关键词: 慈溪市 论文 志书

内容

图在志书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仅从慈溪市志办收藏的明天启《慈溪县志》、清雍正《慈溪县志》、清光绪《慈溪县志》分析,明清时期图已广泛应用于志书。照片作为图的另一种形式,出现于志书时间还不长,1992年版的《慈溪县志》才开始应用照片。
  照片在《慈溪市志(1988—2011)》(以下简称《慈溪市志》)中的应用,是从《慈溪县志》(1992年版)(以下简称《慈溪县志》)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相对于《慈溪县志》,《慈溪市志》所处时代段限,正是慈溪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阔步前进,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其间,慈溪实现前所未有的巨变,经济发展由植棉为主的农业大县成为新兴的工商城市,交通网络由相对闭塞的次要节点成为长江三角洲的重要节点,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连续5年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前茅。仅用纯文字记述,很难把慈溪这一时期的巨大变化全面、形象地反映出来,而照片的应用正好弥补文字记述的不足,以其“典型性、资料性”起到“一照抵千言”的功效,充分体现了入志照片的存史价值。
  1988—2011年,也是传统照片逐渐向数码照片发展的历史性时期。《慈溪市志》所选用照片,2000年以前基本为传统照片,之后大多为数码照片,留下了照片应用于志书划时代变化的交替轨迹。
  入志照片的应用原则
  照片既是志的一种表述体裁,也是一种形象化的资料。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制定印发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要求:“图、照注重典型性、资料性,从不同角度反映变化的情况”。因此,《慈溪市志》对于照片的应用注重典型性、资料性,坚持科学性原则、逻辑性原则、规范性原则。
  1.科学性原则。入志照片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构图的合理性、信息表达的准确性两个方面。一张照片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反映被志事物,作者或编者要用最简洁明快的图像语言去反映被志事物。应用照片的最终目的在于传达地情信息,反映的地情信息是否准确,是衡量入志照片优劣的主要标准之一。《慈溪市志》入志照片应当向读者表达可靠和丰富的地情信息。
  2.逻辑性原则。入志照片的逻辑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随文照片内容与志书正文在逻辑上要一致,照片的主题必须高度凝练,内容与志书文字高度统一。二是照片自身要符合逻辑,随文照片既不能与卷首彩照重复,更不能和正文矛盾;严格服从《慈溪市志》纲目的总体设计,提高志书的质量和使用价值。卷首彩照应起到全志的“窗口”作用,随文照片则是画龙点睛、图文并茂。
  3.规范性原则。入志照片的规范性主要表现在构图要素齐全、编配合理、图题准确精练等方面。尤其涉及机密等的图题表述,必须规范得体,符合有关部门的统一口径。
  入志照片的编配设计
  《慈溪市志》纲目拟定后,开始着手入志照片的编配设计。相对于第一轮志书,第二轮志书应用照片数量较多,有的志书入志照片按每万字最少配4幅的比例编配,有的志书每万字编配不足1幅,一般志书为每万字配1~2幅。《慈溪市志》开始编修段限为1988—2008年,设置概述、大事记,正文专志48编,约200万字,按每万字配2.5幅照片,共约500幅。2010年,《慈溪市志》段限决定下延3年,且纲目又作了多次较大调整,文字约250万~300万字,计划入志照片600幅。2014年6月,纲目篇幅基本确定,根据收集到的照片内容和质量,最后选用入志照片425幅(不包括人物头像),比例为每万字编配1.5幅左右。照片按位次排列分:卷首彩照120幅,占28.2%;随文黑白照片305幅,占71.8%。照片按内容分:基础类132幅,占31.1%;经济类104幅,占24.5%;政治类82幅,19.3%;文化类107幅,占25.1%。
  1.卷首彩照。彩照编配设计原则旨在浓墨重彩突出志书的“窗口”作用。第二轮修志以来,卷首彩照已被越来越多的志书所采用。
  首先来谈谈《慈溪市志》的封面设计。从《慈溪县志》的封面(青瓷碎片满目皆是的上林湖),我们得到启发:此照画面朴实无华,然“青瓷碎片”以其无可替代的慈溪历史厚重感,且让读者深度解读,使志书的档次提升。《慈溪市志》把气势恢宏的航拍彩照“杭州湾跨海大桥”设计为封面,凸显慈溪“大桥经济”的涌动,暗示慈溪融入海洋经济的辉煌时代,一座举世闻名的大桥涵盖了慈溪历史里程碑式的华丽嬗变,“舍我其谁”的气派油然而生。
  其次在彩照内容分类上大多增加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慈溪市志》入志领导为省部级以上级别)在本地活动的照片。当然对要不要设置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工作的照片,在方志界也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觉得从尊重历史的角度来说,应持肯定态度。
  再次彩照(除封面)排列按具体内容分:反映城区景观的3幅,占
  2.5%;反映党和国家领导人活动的12幅,占10.0%;反映外事活动的2幅,占1.7%;反映自然环境的4幅,占3.3%;反映水利建设的5幅,占4.2%;反映人文景观的6幅,占5%;反映农业的11幅,占9.2%;反映工业的14幅,占
  11.7%:反映商贸业的8幅,占6.7%;反映城市建设的22幅,占18.3%;反映居民住宅的2幅,占1.7%;反映交通运输的5幅,占4.2%;反映教育卫生事业的8幅,占6.7%;反映文化体育事业的12幅,占10.0%;反映文物的5幅,占4.2%。
  2.随文黑白照片。随文照片的入志,以其在志书中的历史厚重感和史料真实感,深受方志界和读者的认同。随文照片与志中文字内容相互补充所带来的图文并茂效果,可使志书省去很多繁文,节省若干篇幅,起到文约事丰的效果,如:第一编《建置境域区划》第一章第一节《建置》第二目“慈溪市”下配置了一幅《慈溪撤县设市大会》(1988年)随文照片,而正文仅写了60个字。对于慈溪撤县设市,不管是亲历或不是亲历的读者,看了这幅定格的历史照片,都能读懂其所蕴含的诸多信息。
  《慈溪市志》设专志50编,每编都有随文照片编排,每个章平均配1.5幅,使入志照片均衡化,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慈溪各行各业都在均衡健康地发展;《城市建设》等一些重点编章每节配1幅,以突出慈溪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亮点。随文照片按专志内容分:反映基础类的101幅,占33.1%;反映经济类的70幅,占23%;反映政治类的68幅,占22.3%;反映文化类的66幅,占21.6%。
  入志照片的收集制作
  入志照片的收集制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慈溪市志》根据志书内容,曾两次向有关单位和个人发出征集照片通知,共收集到近3000幅照片(含市志办自拍500幅)。(一)收集照片途径
  1.市志承编单位按内容要求组织收集。照片数量按入志编配计划幅数加倍选送。在实际操作中,各单位选送照片的数量差距很大,有的单位超出几倍甚至几十倍,选择余地很大;有的单位按1∶1的比例选送,无选择余地;个别单位由于变迁、调整、管理等种种原因,拿不出一张照片来。
  2.向社会公开征集。主要面向专业摄影工作者和业余摄影爱好者,动员他们为《慈溪市志》提供有价值的照片。《慈溪市志》断限较之《慈溪县志》,社会摄影队伍更为庞大,摄影器材更趋高档,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照片质量优良。2008年,市摄影协会主席俞白桦明确表示:“市摄影协会会员都要大力支持市志工作,积极主动提供所需要照片。”所以卷首彩照及有一定拍摄难度的随文照片大多由专业摄影工作者提供。
  3.市志编辑部补充拍摄。编辑部将收集到的各类照片进行筛选后,在不影响志书文意的前提下,对尚有缺位或质量差的照片进行补拍。一是编辑深入基层进行补拍;二是督促承编单位或撰稿单位请专业人员补拍。
  (二)照片的制作要求
  1.照片主题明确、主次分明、画面清晰、构图美观、层次丰富。没有涉及有关泄密或不易入志的照片。
  2.每幅照片均有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体现时间、地点、事情等要素。
  3.传统照片冲晒尺寸3R以上,光面。
  4.提供的数码照片,要求数码相机配置在400万像素以上(含400万);不得进行电脑创意和改变原始影像,不得作合成、添加、大幅度改变色彩等技术处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摄影技术为传统摄影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照片的质量要求势必会越来越高。然而入志照片必须具有“典型性、资料性”价值则是永恒不变的。照片在志书中的应用必将会越来越受到方志界和广大读者的热切关注。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编纂实录

《《慈溪市志》编纂实录》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慈溪市志》编修全过程和辑录相关资料编纂,卷首配有与修志工作密切相关的彩色照片,前置编纂回顾、编纂记事,正文由文件辑存、讲话发言、专家评审、论文选录、修枝慢谈、修志掠影六个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人物

罗映堂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