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推动慈溪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编纂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272
颗粒名称: 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推动慈溪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分类号: F069.9
页数: 13
页码: 301-313
摘要: 本论文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推动慈溪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由周乃复创作,原载《慈溪史志》2011年第2期。
关键词: 慈溪市 论文 经济社会

内容

哲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由文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慈溪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同样必须积极地发挥地域文化的独特作用。
  慈溪的地域文化是在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积淀、演化和发展起来的,它烙上了浓浓的慈溪色彩,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活动。充分发掘地域文化资源,扬其长,消其短,添其彩,就能成为慈溪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一、慈溪地域文化形成的经济社会基础慈溪的经济社会发展史,无论是经济的基本要素和产业结构的变迁,还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斗争,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1.从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来看,慈溪的土地和劳动力的来源不同于一般地区。
  在三北,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是“年轻”的。土地并不像别处那样古已有之,而是新成陆的海积平原。研究表明,三北平原从距今2500年开始才逐渐形成。到公元1000年也就是宋代时,现329国道以南约144平方千米的土地已稳定成陆,并得到了开发利用。此后,由于杭州湾水动力的作用,钱塘江出海口开始由南向北摆动,出现了促使南岸成陆的新动力,三北浅滩不断扩大,成陆过程大大加速。在此后近1000年的时间内,冲积成了6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数量为前1000年成陆土地的近4.4倍。“新生”土地资源的这个特点,对慈溪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极其巨大,而且是全方位的。
  在三北,生产力中最能动的要素“人”是外来的。慈溪居民的来源不仅不同于内陆地区,甚至也不同于一般的沿海地区,他们几乎全部是外地的移民。童家岙遗址和乌龟山遗址证明,沿山一带最早的居民是河姆渡人和苏南、浙北的良渚人,但他们的后代并没有构成慈溪居民的主体。
  研究表明,三北成陆过程中的首批移民,是春秋战国时期自绍兴一带迁入的大批越人,分布在东安到石堰的翠屏山丘陵北麓。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除由邻近地区渐次移人外,出现大批北方移民,开始呈现移民多元化趋势。五磊寺三国赤乌年间已有人修静,成为浙东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杜湖已经人工整修,成为东汉时期宁绍地区九大水利工程之一;上林湖一带已是重要的陶瓷产地,仅东晋窑址就有7座;虞氏世家南朝时早已兴起,虞世南也崭露头角;石堰陈山出土了东汉三老碑,还出现了“客星”严光这样的著名人物。唐宋以后,苏浙一带成为京畿之地,迅速扩大的三北平原自然成为各地移民的聚集地,移民的原迁地进一步多元化:童姓迁自汴梁,胡姓迁自常州,孙姓迁自睦州,等等,真正地来自五湖四海。
  2.从产业变迁来看,慈溪几乎没有出现过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而始终沿着专业化生产的道路演变。
  盐是慈溪最早和最重要的商品。日本经济史学家曾论证汉字“贾”即出于“盐”。中国的专家论证“余”在古越语中,其意就是盐。慈溪平原成陆后,最初的大规模利用方式只能是制盐。随着海岸线外移,盐场逐渐向外跟进,原来的盐田经淡化改造后才用于农耕。可以说,慈溪平原的全部土地都曾经作过盐田。
  有记载的制盐始于唐,盛于宋。慈溪境内自东向西设有龙头场、鸣鹤场、石堰场三个盐场。鸣鹤、石堰二场产量,宋代时已占浙江盐产量的60%以上。到1916年,庵东盐区总面积达9.65万亩,所产海盐曾销往浙、苏、皖、闽、赣、沪等五省一市,有“浙江盐都”之称。1987年以后,慈溪盐田逐渐减少至消亡,“盐”退出了慈溪的商品经济产业链。
  陶瓷业是与盐业同时兴起的专业化生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慈溪就开始生产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随着工艺技术的积累和进步,东汉中期就在上林湖窑场率先完成了从原始青瓷到成熟青瓷的过渡,揭开了中国陶瓷史上一个崭新的篇章。越窑经过三国两晋南朝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窑业体系,上林湖作为它的杰出代表,自晚唐至北宋初的近两个世纪里,兴盛不衰,其工艺之精、釉色之美、生产规模之大一直遥遥领先于全国各大窑系,成为名副其实的唐宋瓷都。精美的瓷器不但上贡朝廷,广销民间,还远涉重洋,大量外销至亚洲、非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条著名的“海上陶瓷之路”。
  3.从发展中的遭遇来看,慈溪先民经历了长期的改造自然和社会斗争的磨炼。
  捍海搏斗是慈溪人民改造自然的主要手段。三北平原的形成除了自然条件外,还凝结着先民的智慧和血汗。考古发掘证明,早在沿山平原成陆初,人们就开始围筑海塘,历史上称为“散塘”。宋庆历年间,大古塘的修筑标志着开始大规模地修建海塘。杭州湾是世界著名的强潮河口,潮位高、潮差大、潮流急,当天文大潮与热带风暴相遇时,更会出现特高潮位、潮差和特强的潮流,有着巨大的破坏力。要抵御这样大的潮患,对海塘的要求就很高,建了又毁、毁了又建是常事。就大古塘来说,宋庆历七年(1047)冬开始修筑,元大德年间几乎全部被毁,经历了340年的努力,到明洪武二十年(1387)才形成东起龙头场,西至上虞沥海乡,全长80余千米的大堤,工程十分浩大。数百年中,大古塘一直发挥着抗御海患的巨大作用。
  在以后的700多年中,随着海岸线的北移,人们陆续修建新塘、周塘、潮塘、解放塘、八塘、九塘、十塘,有的地段已筑至十一塘。千余年中,人们筑塘围涂、掘浦挖渠,寸土斗汗,艰苦创业,多少先民为之葬身大海,终于筑起巍巍480千米新旧海塘,围垦出664平方千米土地,沧海终成桑田。
  慈溪的社会斗争同样十分激烈。明嘉靖年间,倭寇几乎每年都入境滋扰,县城数次遭焚劫。明将戚继光、俞大猷、卢镗等屡建战功于境内。在抗倭中,东山头吴德四兄弟以壮勇闻名乡里,县人杜槐父子以身殉国,庶民徐经十持棍格敌,龙山乡民血战海涂,沈师桥合族与倭搏斗,战死者达数百人,有6位妇女夺刀自杀、拒辱明志,表现了舍身抗暴的英勇气概。
  近代三北更是浙东反侵略的前哨。1840年7月,英国侵略军在泥牛塘(即今四塘)登岸,并在胜山头一带大肆掳掠。浒山的著名士子沈贞召集健儿数百,随驻军同往擒获英兵,无一漏网。1861年春,太平天国军横扫浙江,当地农民军闻风响应,于10月26日攻进慈溪县城。此后太平军曾四次进军三北,与清兵和侵略者反复战斗,在1862年8月27日的战斗中,还击毙“常胜军”头目华尔。
  抗日战争时期,三北成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相公殿打响了浙东敌后抗日的第一枪。轰轰烈烈、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期间,慈溪人民经历了难以名状的磨难,涌现了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二、慈溪地域文化的特征
  文化是经济社会的反映,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当地经济社会特点的折射。正是独特的经济社会基础,才衍生了慈溪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文化。
  1.新生的土地和大量的移民,使慈溪地域文化更具开放性和多元化。
  越文化是三北地域文化的母体,但不是唯一的主体。三北移民始迁地以古越为主,其中包括曾在越地长期定居、接受了越文化熏陶的北方移民。但数千年来,又有相当数量的外省移民直接迁入,他们带来多元的文化成分,与三北的母文化互相竞争、互相渗透、互相融合,被逐渐吸收,使慈溪文化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
  慈溪方言中可以得到慈溪古代移民的许多信息。对此,《慈溪县志》有较完整的记载。汉字中的许多中古音,在北方早就消失,却大批保留在慈溪方言中;一些词的古义,北方人只能依靠《广韵》《玉篇》等字书才能理解,在慈溪却还保存在日常口语中;慈溪东西两片的语言差异,则表明了历史政区的不同和居民的来源;观海卫语言孤岛的存在,又是600余年前闽籍驻军的遗响。
  慈溪古代佛教、道教和谐并存,有时还能奇迹般互相转化。金仙寺原是道观,唐时改为禅寺。佛教宗派之间,也能转换,五磊寺原属临济宗,后改为天台宗。特别是摩尼教的传播,更能凸显出外来文化易在慈北落脚的事实。该教7世纪末从波斯向东传入新疆,但因屡遭禁止,流传不广。慈溪淹浦的崇寿宫建于五代,是我国沿海仅有的四座摩尼教寺观之一,南宋思想家黄震曾作《崇寿宫记》。三北文化宽广的包容性,由此可见一斑。
  保留着来自内陆地区的民风习俗。高台阁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特色游艺。但试举目四顾,江浙各地虽多有台阁迎会的传统,却从未见哪儿有什么高台阁。而远在河北的盐山县,却有一种称为“信子”的游艺,与慈北高台阁如出一辙,同样建高阁,同样搬演戏文,同样抬着巡游,同样前呼后拥,连搬演的戏文剧目也大致相同。
  2.在开放性和多元化的条件下,慈溪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首创精神。
  清末姚剧诞生于现今的新界、高王一带。当时该地区流传有大量民间歌舞、曲艺和源自甬、绍、苏、沪地区的数十种小调,一些农民与手工业者把由移民带来的这些民间艺术综合起来,名为“灯班”。强烈的开拓精神又促使他们组班赴苏州、无锡、上海演出,与各地方剧种有广泛的交流,从中吸收兄弟剧种的音乐、唱腔和剧目,在原有浓郁的地方性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一种广受欢迎的地方戏曲就这样逐渐成熟。据统计,20世纪五六十年代慈溪西部群众曾自发组织业余姚剧团40多个,可见这一新生剧种顽强的生命力和深广的群众基础。
  民间手工艺堪称“一绝”。长河一带妇女清咸丰年间就有编席编草帽的手艺。1925年,法商永兴洋行从菲律宾吕宋采购金丝草,草编业从材料到工艺都有了创新发展,成了广受欢迎的实用艺术品,长河也成了蜚声世界的草编之乡。横河剪纸由300年前大江南北不同姓氏的移民带来,创造性地将南方剪纸的精巧、细密和北方剪纸的粗犷、大气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青瓷的烧制融合了南北文化。瓷器的造型,许多就仿自中原的铜器和玉器,瓷器的纹饰更是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之大成:有佛教造像和代表佛教文化的莲花纹、摩羯纹装饰;有深目高鼻、长络腮胡须、头戴尖顶帽、手持乐器作杂耍态的胡人;有本地没有的域外动物,如千姿百态的狮子、鸵鸟等;纹饰加工用的“薄意雕刻法”,则深受北齐曹仲达画风的影响;瓷器上的堆塑作品,更是“塑画同源”,吸收了造型艺术的精华。
  文化的创新还表现在学派的形成和文艺社团的产生上。南宋思想家黄震的哲学思想最终发展成“东发学派”,影响了浙闽一代学人。清代中叶出现在鸣鹤镇叶氏族人中的白湖诗社,从乾隆末年到道光二十年(1840),前后活动了40多年,对推动三北地区甚至浙东地区的诗歌创作活动,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3.昂扬的艰苦奋斗精神和深沉的爱乡爱国情感成为慈溪地域文化的核心主题。
  慈溪先民改造自然和社会斗争的历史都发生在千百年前,它们之所以能对后世产生影响,靠的是历史文化的积累和传播。它们有的是有形的传世文艺作品,有的是民间的口传文化,它们投影在自然景物中,凝聚于人工建筑中,渗透在民俗风情中,固着在地方物产中..有达蓬山的摩崖石刻,五磊寺的寺院庙堂;有童家岙的文化遗址,观海卫的抗倭遗址;有名人严光、陈之佛的故居,林则徐的诗稿遗物等。慈溪现有多达1659种,计9000余卷的前人著作。至于三北地区的风俗民情,更广泛地渗透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人民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长期积累的地域文化成果,几乎都贯穿着一个主题:通过对乡土物产、人物事件的描绘,体现出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爱乡爱国的感情。抗倭是三北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民间文学有《万民拥戴戚少保》《泥鳗船显神威》《光饼、倭豆、倭刀》等10多篇故事,反映了人民对抗倭英雄的热烈歌颂和同仇敌忾的抗敌情怀。慈溪历史上几乎所有重大的事件,都有相应的文化遗存,集中起来就可编成一部反映三北社会的形象化的史书。正是这些地域文化精品,千百年来浸润着这片土地,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三、慈溪地域文化的突出优势
  慈溪的地域文化是在多元移民文化的基础上,撷取了各种文化元素的优秀内容融合而成的。但任何文化都有其消极的一面,只有突出放大慈溪地域文化中奋发向上的内容,才能对慈溪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其中比较突出的优势有:
  1.开放型的性格。
  移民文化结出的最大硕果是开放性和包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外来文化和事物的宽容态度和善于消化吸收的能力。二是外出游学、经商、任职,能十分自然地入乡随俗,落地生根。北至白山黑水,南到五指琼崖,处处有慈溪人的足迹,有的成为当地一些行业的中坚力量。鸣鹤乐氏明永乐年间就到北京谋生,以行医卖药为业,清初开办了闻名中外的“同仁堂”;民国初年,乐家人开设的30多家分号遍布全国,至今仍是全国四大药房之一。近现代更有慈溪人染指全国的航运业、造纸业、烟草业等,上海闻人虞洽卿成了宁波帮的代表。有的则漂洋过海落地生根成就大事业,吴锦堂就成为日本的大财阀。
  2.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慈溪近代的优秀人物站在东西文化的交会点上,努力吸吮人类文明的先进思想和成果,创造性地应用在振兴民族和家乡的伟大事业中。马宗汉赴日进早稻田大学,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成为反清革命的先烈;旅日爱国华侨吴锦堂教育兴国,办出了“浙江省私立学校之冠”;杨贤江流亡日本,从事马克思教育理论的研究,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列主义教育理论家;陈之佛赴日攻读工艺美术,回国后对工笔花鸟画创作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我国现代图案画教育的创始人;还有教育家林汉达、农学家吴耕民等无数优秀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敢于开拓,善于创新。
  3.泽乡报国的从商理想。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儒商的重要信条,也是他们最高的人生追求。吴锦堂1905年前后已成为日本大阪、神户地区的著名富豪,表现了他个人奋斗求发展的非凡成就。但此后他大规模地投资祖国的经济建设,范围广及矿业、纺织业、运输业、金融业、农业和教育事业,他在国内的总资产已约占他全部财产的半数。此时,他的创业思想却与前期有了很大的不同,他在公益事业上一掷千金,并一再规定“吴氏后世子孙不得干预”。他用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取代了个人成就的追求,他的创业动力已不是扩张他家族的财富,而是推动家乡以及国家的发展。
  4.坚忍不拔的英勇奋斗精神。
  毛泽东同志曾说:“这山北地方的农民本来是很强悍的。”慈溪地域文化中的坚忍不拔,在总体优雅柔韧的江南文化中显得更加瞩目。这种精神,表现在与大海的斗争中,寸土斗汗,历数千年不懈;表现在抗暴反侵略中,抗倭、抗英、抗日,前赴后继,不怕牺牲,涌现出数不清的英雄人物;表现在创业上,大批出身贫寒的子弟,靠着坚忍不拔的奋斗,成为商界巨子;表现在学术上,偏远海边的农民子弟,奋斗成各门学科中的领头人。
  四、慈溪地域文化优势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
  慈溪人多地少,自然资源比较贫乏,历史上是一个产棉为主的农业县,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经济社会和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基本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农村为主体向城镇为主体,由贫穷、温饱向小康的四大历史性跨越。单从文化的视角看,慈溪的发展可以归结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的体现。
  1.地域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敢为人先”,确立了先发的体制优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全国许多地方尚在争论姓“社”姓“资”的问题时,慈溪已经提出推进国有、城镇、乡村、个私“四轮齐驱”的发展模式,被当时的经济界称作“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之外的“慈溪模式”;1992年以后明确发展个私经济“六个不限”,率先推行企业改制,赢得了“改革先行,机制灵活”的先发优势。周巷三A集团于1987年转产扑克,1992年二次创业,提出“抓住机遇,力争五年内成为中国牌王”的口号,结果1995年提前成为亚洲第一。慈溪现有的大中型企业基本上都在类似的时间段经历了同“三A”一样的发展过程,比国内其他地区赢得了体制上的先发优势。
  “兼容并蓄”,确立了灵活的机制优势。慈溪是全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04年底,全市工业企业2.8万家,民营企业占99.9%;实现工业销售1203亿元,民营企业完成1180亿元。从资产总值、职工人数、税金等数字分析,民营经济在慈溪经济中已占绝对主导地位。现在,慈溪的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两方面的变化:一是大中型企业已完成改制,初步建立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组建成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有限责任公司;二是众多的个体私营经济联合重组,逐步建立行业协会,加快了个私团块经济规范提高的步伐。在统一发展方向的同时,参与市场活动的每个个体又具有不同的市场应对机制,灵活多样的运作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精工细作”,确立了领先的产业优势。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慈溪累计完成技改财务投入250多亿元,开发新产品5000多只,工业门类齐全,已形成纺织、机械、文教体育用品、化纤、电子电气、塑料制品、金属冶炼等30余个行业、5000多种产品的结构体系。成为继山东青岛、广东顺德之外的全国第三大家电生产基地;帘子布规模列全国第一、世界第三,铜带、微小型轴承、打火机等产品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占有重要位置。仅2004年,全市就获得各项专利800项,高新技术产值21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8%。慈溪企业家骨子里流淌的青瓷文化的传统在现代化大工业的生产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2.地域文化优势形成了有利于发展的社会环境。
  “农商皆本”的经济环境。慈溪人均耕地不足0.5亩,大部分是难以耕种的盐碱地,同时地下缺乏可以直接变现的自然资源,所以慈溪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反,从宋代开始,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务本求实”“经世致用”“农商皆本”的浙东学术思想则深深地打下烙印,绵延不绝的小商小贩终于在改革开放后形成了“千家万户办企业、千军万马奔外向”的局面。全市现共有2.5万家企业,5万多个体工商户,平均每4户就有一户经商办企业,自营出口企业总量达宁波市的三分之一。也只有这样的经济沃土才能产生像陆汉振这样年产值15亿元的农民企业家和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如何对待“敢吃螃蟹”的人?一位经济学家曾这样分析过慈溪的创业氛围:如果出现一位成功者,在其他地域往往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盲目跟风,而更多的是嫉妒,希望成功者破产变得与自己一样贫困。但在慈溪,有跟随者,但更多的是沉下心来,分析你成功的原因,然后另辟蹊径,所谓“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如果出现失败者,其他地域也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同情弱者,而更多的是挖苦嘲笑,趁机置于死地,用打倒对手的办法扩大自己的成功。在慈溪,有同情,但决无嘲笑,反而更加沉下心来,分析原因,做好预案。在这种包容的环境下,慈溪产生了更多的商海搏击者,当然也就产生了更多能笑到最后的弄潮儿。此外,由于普遍的从商意识,慈溪较早地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平稳转移和城市下岗人员自谋生路的问题,使企业更早地摆脱了再就业的沉重压力,走上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性道路。
  “开明执政”的政治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慈溪历届党委、政府充分尊重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尊重慈溪独特文化基因所带来的群众的创造性劳动,并为这一文化现象营造环境和土壤。决策者们从慈溪市情出发,努力把蕴藏在群众中的发展活力激发出来,把群众首创的经验总结好、提高好、推广好。特别是在慈溪经济社会发展的几个重要转折点上,调查研究,审时度势,科学把关,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加快慈溪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地域文化优势塑造了一大批具有三北个性的企业家群像。
  坚忍不拔的“四千精神”。慈溪民营企业家的成长大都经历了不少的风雨和曲折,千百年来围海造田与大自然做斗争而永不言败的文化传统,在创业早期就发展提炼成“四千精神”:用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经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的永不气馁、永不放弃的精神,这是慈溪企业家成功的关键。方太集团董事长茅理翔先生在广交会门口摆地摊,“突出重围”二次创业,刮起中国厨房家电“方太”旋风,都集中体现了慈溪企业家坚忍不拔的性格特征。
  灵活实用的“猫鼠理论”。慈溪的民营企业大多从家庭式小作坊发展而来,经营机制灵活,作为全国著名的配套生产基地,产生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民营企业家又多由诚实勤劳的农民成长起来,在长期地域文化的熏陶下,上下游企业讲诚信、重信誉,形成了资源整合的默契,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在实干的基础上灵活巧干,农民企业家谙熟“赚钱就是好猫”的理论,甘于为著名企业做贴牌生产,等积淀一定的实力后再创出品牌。周巷民营企业吃掉上海“红心”就上演了一出“老鼠吃猫”的好戏。
  乐于奉献的“反哺善举”。慈溪的民营企业家大都具有身兼数职的特点,既是企业的老板,又是村里的领头人,热衷于慈善事业,社会责任心很强。他们认为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创造的大部分财富要归功于日夜辛劳的职工,回馈于社会。恒康集团设立了“恒康奖学金”,扶助弱势群体;三鑫集团在负债5000多万元的情况下捐助集体福利100多万元。从近几年的全市慈善事业来看,慈溪的大多数企业家都继承了吴锦堂、虞洽卿惠泽乡里的从商理想。
  我们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时、地利、人和”之说来总结慈溪地域文化的作用:赢改革开放先发之时,兴经济建设强势之地,育事业发展擎旗之人。慈溪独特的地域文化所体现的开放开拓、敢为人先、泽乡报国、坚忍不拔的精神,已构筑起当今慈溪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基石。
  五、继承和发展地域文化优势,为慈溪新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从慈溪发展的情况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都名列全国前茅,但今后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面对杭州湾大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土地、资源的局限,从哪里挖掘潜力?靠什么增强后劲?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地域文化优势,同时积极发掘与新的经济现象相适应的文化元素,为新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1.归纳整合“三大文化”,提炼慈溪精神。
  进一步明确“三大文化”的现实意义。围垦文化、移民文化、青瓷文化表现出了慈溪与其他地域群体竞争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是慈溪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学术界对“三大文化”的研究比较深入,各自的阐述也有一定的差异。针对当前的发展需要,我们在阐述“三大文化”的现实意义时是否应该统一突出以下的内容:围垦文化,慈溪素有“唐涂宋地”之称,大规模围塘自宋代起,至今围垦出660多平方千米土地,核心要突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移民文化,每当重大历史事件发生,都有人向慈溪境内移民,其中规模较大的三次分别为秦灭六国、东晋南迁和南宋临安立国,核心要突出“兼容并蓄、善于开拓”;青瓷文化,慈溪是中国瓷器的发祥地之一,最早从陶器转产为瓷器,最早列为官窑,最早输出海外,核心要突出“能商善贾、精工细作”。“三大文化”的核心是移民文化。这样的论述比较符合历史原貌,比较符合对慈溪现象的文化解释,比较符合当前的发展需要。
  大胆剔除地域文化传统中的消极因素。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历史地看待地域文化,消极因素有两个方面的来源:一是过犹不及,积极的内容过分放大后产生了负面作用;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和对外合作交流的深入,一些在创业初期发挥过积极作用的演变成了发展的阻力。例如部分企业家“具有创新精神,但不遵守市场竞争的准则”;“精明能干,但不够大气”;“机制灵活,但喜欢劣质仿冒”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企业家始终不能走出“亲情经济”“家族经济”的羁绊,使遍地开花的慈溪企业家中至今仍产生不了可与吴锦堂、虞洽卿比肩的具有博大胸怀的国际知名的经济大家。今后要在企业界中开展“丑陋的慈溪商人”的讨论活动,主动解剖地域文化的负面因素在经济活动中显现出来的劣根性,引导企业接轨国际,开展第二次创业。
  在扬弃的基础上,提炼“慈溪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把慈溪地域文化中的内核、灵魂和精髓提炼出来,就可以形成“慈溪精神”。今后宣传文化部门和理论学术界要把“慈溪精神”的提炼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任务。研究时要把握一个核心、两个基点:一个核心是“慈溪精神”要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厚重的历史性、先进的时代性;两个基点,一是“慈溪精神”不可避免地与外地的地域精神有相通点,二是任何一种地域精神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历史的、动态的,将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慈溪人民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动力。
  2.地域文化优势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启动文化保护开发工程。慈溪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要切实制订好保护规划,对历史遗迹、特色镇村加以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上林湖、五磊山一带要重点做好青瓷文化。佛教文化的研究工作,特别是那罗延宗师的研究可以使中国佛教文化史从隋唐提前到汉末,是对人类佛教文化交流史的重大贡献;海塘一带要做透围垦文化的研究工作,尽快把《海堤记》的工作落实好;达蓬山、伏龙山一带要做好移民文化、宁波帮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其次,要积极发掘慈溪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做大一批民俗民间艺术项目,如三北农民画、天元故旧家具、长河草帽、横河剪纸等,重塑老字号文化品牌,以品牌开拓市场,带动产业发展。
  广泛宣传慈溪的地域特色文化。当前的地域文化研究呈现两头关注的特点:各级政府官员关注,学术理论界关注。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把地域文化研究的成果从象牙塔里请出来,使之真正成为全市人民继往开来、开拓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坚持把教育放在第一位,通过理论研究、文学创作、新闻宣传的多种形式,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感受到慈溪独特的地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自觉融会于改革发展的实践活动中,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各地要加强本区域、本系统文化精神的研究开发。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我们看到,现代社会既没有纯粹的经济活动,也没有纯粹的文化活动,文化要素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文化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素质是劳动者的首要素质,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产品的附加值和劳动效率越高,企业的凝聚力越强。方太集团认为现代企业的竞争已从原始积累转为文明的较量,提出以“让家的感觉更好”为核心,产品、厂品、人品“三品合一”的企业文化战略,在企业发展中贯彻实施并取得了成功。希望各企业以此为借鉴,加大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工作。
  3.与时俱进,赋予地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先导和旗帜,慈溪的地域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逐步积累、扬弃和提炼出来的,是具体的,也是发展的。我们今天研究地域文化,目的就是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把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作为首要任务。所以,新时期研究地域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充实到慈溪地域文化中,使慈溪地域文化在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的同时,更加具有先进性。
  吸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慈溪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不仅参与经济领域产品和资本的流动,更在有意无意地参与全球化的文化信息的传播互动。在对外交流中,不仅要宣传慈溪独特的地域文化,更要注重学习和吸收其他地域的先进文化理念,如“合作双赢”“平等博爱”等,使慈溪的地域文化更加具有时代性。
  融入大桥经济时代慈溪人民的新创造。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将给慈溪带来区位的变化、地位和作用的提升,使原本精致小巧的江南一隅展示出恢宏大气的一面。在这样一种崭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慈溪厚重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已初露端倪,慈溪的地域文化将更厚重、更现代、更开放。我们试着归纳这种新的地域文化的内涵:包容、创新、智慧、精明、务实、诚信、合作、双赢。这是以慈溪“三大文化”为底蕴,融入大桥经济新元素的文化,将使慈溪的地域文化更加具有创造性。
  地方性、先进型、时代性和创造性将构筑起慈溪大桥经济时代崭新的地域特色文化,为21世纪慈溪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编纂实录

《《慈溪市志》编纂实录》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慈溪市志》编修全过程和辑录相关资料编纂,卷首配有与修志工作密切相关的彩色照片,前置编纂回顾、编纂记事,正文由文件辑存、讲话发言、专家评审、论文选录、修枝慢谈、修志掠影六个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人物

周乃复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