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慈溪市志》关于城市化的记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编纂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257
颗粒名称: 谈《慈溪市志》关于城市化的记述
分类号: K295.5
页数: 6
页码: 251-2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志》顾问周乃复谈《慈溪市志》关于城市化的记述情况。
关键词: 慈溪市 市志 复审意见

内容

在《慈溪市志》初审会上,对如何突出城市化记述的问题,专家们曾发表精辟的意见。大家明白,“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发展迅速,是《慈溪市志》记述断限内最重要的时代和地方特色,因此它是关乎志书质量的一个关键,应引起高度重视。初审会后,市志编辑部曾打算对此设专编加以记述,但最终没有采用,仍用分编记述的方式来反映,我以为这个选择是理智、适当的。那么分散在相关编中来记述,能不能充分突出慈溪的这个重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呢?我在收到复审稿后,就将此作为看稿的重点。我采用如下的办法来了解志稿在这方面的成败得失,即把自己设想成一个城市化课题的研究者,按城市化的系列标准从市志稿中收集相关资料,最后得出相关结论。这也是我在参修《慈溪县志》时用来检查反映地方特色的深度的一个办法,不知现在用起来是不是管用。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或者说城镇化是城市化的初级阶段),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内居民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衡量城市化程度,一般有三大指标:一是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二是城市化的进展速率,即一个时期内城市化率的年均增长点;三是城市化质量,这是一组综合指标,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城市素质(或功能),包括经济结构现代化水平(人均GDP、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人均铺装道路面积、万人拥有公共汽车、万人拥有医生数、万人拥有电话机数),人的现代化水平(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共11个指标。另一个方面是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包括三大产业平均利润率、城乡之间物质流和信息流状况、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4个指标。
  现在我们就从上述城市化衡量标准出发,看看《慈溪市志》对慈溪市城市化建设的记述情况。
  关于城市化率的记载。市志《人口》编虽未出现“城市化率”这个概念,但在《人口分布》中记载了1988年、2011年两个年份的农业与非农业人口数,1990年和2011年的城镇人口数及其占比。读者可联系总人口数计算出两个年份的城市化率。另外,在《农业产业化》编第一章第三节“农业劳动力结构变化”中,详细地记述了农业劳动力(大约是指农村劳动力吧?)中从事一、二、三产的人数及其历年变化。文后有一张题为《1988—2011年慈溪市农村产业劳动力结构一览》表,列出了1988年至2011年农村劳动力中三次产业的从业人数及其占比。这批数据虽然不等于全社会农业与非农业人口的占比,但通过转换还是能反映慈溪城市化进展的情况,而且数据系统,不缺年份,显得十分珍贵。
  全志中直接点明城市化率的有3处,分别在《城市建设》编和《综合经济管理》编中,提供的是慈溪2011年的城市化率。由于这几处文字处于不同的上下文语境中,其含义可能会产生误解。
  关于农业的记述。城市化在一定意义上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因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才能出现农村富余劳动力;也只有对农业体制的现代化改造,才能使这些富余劳动力能自由流动,成为城市居民。因此记述好一个地区农业的改革和发展,才能反映该地区实现城市化的先决条件及其客观必然性。《慈溪市志》在这方面的记述是相当成功的。志稿用《经济体制》编的“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反映了从土地承包经营制、林业渔业生产责任制、村级集体经济体制直到农村的税费改革等一系列的改革,提高了农业经济的活力;又用《农业》编记述了改革后慈溪农业的产业结构和各业的发展情况与机械化程度;而特别值得肯定的则是破格设置了《农业产业化》编,突出了慈溪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如果说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是重新确立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那么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却能在保证农业继续发展的条件下,使部分农民摆脱土地束缚,为向城市转移创造了条件。
  关于工业的记述。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特别是工业的规模化和集群化转型,直接影响城市的布局、规模及其功能的扩展。《慈溪市志》在这方面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志稿以翔实的资料记述了浙江慈溪经济开发区、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慈东工业区、慈东滨海区、镇乡工业集聚区的发展情况,我们从工业集聚区的发展、工人数量的增加、为企业生产及个人生活服务的三产的集聚直至基础设施、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完善,生产、生活区的拓展..可以十分具体地看出城市化在发展工业方面的成果。
  市志对工业的记述,能让我们从一个主要方面看到慈溪的城市化进程。这个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已开始提速,那是所谓就地型城市化阶段,也可称为“城镇化阶段”。到慈溪撤县设市后,则两种进程同时存在,中心城区和东部观海卫镇、西部周巷镇地区在基本实现城镇化的基础上,开始城市化建设,其余各镇则继续完善就地型城市化,使之成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中介。
  关于城镇建成区的拓展。城镇建成区的拓展表现的是非农用土地的增加,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的物质表象。当然,土地的城镇化并不等于城镇化率的提高。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杨伟民公布的资料,21世纪以来国内城市的建成区面积扩张了50%,而城镇人口只增加了26%。慈溪的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的发展情况,从市志提供的资料也可以计算得到,差距比这个还大得多。
  《慈溪市志》稿在多处牵涉到这方面的资料,主要有:《城市建设》编第三、四、五章的直接记述,涉及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并有建成区扩大的数据。就建成区的拓展来说,该编的特色是将城区与开发区、小城市、集镇、农村分层次来写,既能较好地反映城镇化、城市化的两种发展情况,又能突出城乡一体化的具体情况,有一定的深度。《建置》编的第三章“行政区划”,记述了从撤区扩镇并乡、设置中心镇、全部乡改制为镇、一些镇改制为街道等区划变化,显示了政府对城区、集镇布局与规模的引导,局部形成中心城区与东、西两副城的城市布局。《城市建设》编第一章“城市规划”,这是为中心城市拓展、就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所绘制的各时期进展的蓝图,并可用城市建设的实际成果印证。由于这部分带有较多的城市化设计的构想,对于了解实际的城市化进程很有帮助。
  建成区扩大的同时,也反映了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人口》编的“人口分布与密度”部分,对此有描述。其中分镇的人口密度数据,因其被农村地区所稀释,不能反映人口聚集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地图中引入了人口密集带的概念,用来作形象并定量的反映。
  关于城市功能的提高。城市化指标中关于城市素质的11项指标,对城市功能的发展作量化的评价,《慈溪市志》大多都有记述:人均GDP,《综合经济管理》编提供了1995年和2005年的数据。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志稿没有提供全市数据,但在《农业产业化》编中提供了相当系统的农业劳动力内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读者可以根据全市数据,折算出近似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经济总情》编的“经济结构”中有4个年份的数据;《街道镇》编中,提供了1个街道的数据。人均铺装道路面积,《街道镇》编中,有一个镇的数据;在《交通》编中,有公路总长度,但各公路宽度不等,只能折算出人均长度,不能算出人均面积;在《城市建设》编中,有城区主要道路的数据,集镇方面则有《2011年慈溪市各镇基本建设一览》表,但都仅有长度,无道路总面积,无法折算得到人均面积。万人拥有公共汽车,《交通》编有一张《1988—2011年慈溪市营运载客汽车一览》表,可折算出历年的人均数据,比较系统。万人拥有医生数,《卫生》编中有《1988—2011年慈溪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一览》表,提供了历年千人拥有数。万人拥有电话机数,《邮政电信》编中,固定电话数据不全,无法统计,移动电话可大约估算一个近似值。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文化》编有市图书馆、单位、学校及乡镇图书馆藏书量的统计数据,可大致折算出人均数据。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教育》编未提供此口径的统计,但《人口》编有人口学历资料,能提供全市拥有大专学历人口的数据,此数据似乎更能说明人口素质。人均居住面积,《城市建设》编中有集镇居民住宅人均用地面积的较系统的资料,城区则仅有规划数;《街道镇》编中,有一个镇的数据;《居民生活》编中,有城镇与农村的人均居住面积的若干年对照数据。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城市建设》编中,专设“绿化”目,记述城区绿化,提供了部分年份的数据;在《综合经济管理》编中,在两个五年计划完成情况的记述中有记载,其中一个有具体数据;在《农业》编记述“森林慈溪建设”时,述及绿化的规划数据;在《街道镇》编中,有一个镇的相关数据。
  关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记述。体现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指标有4项,市志的记述情况如下:三大产业平均利润率,全志未提供对比数据,《工业》编设有“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和“工业利润总额”两目,提供了分类的系统数据,读者可据以了解第二产业的平均利润率;而第一、第三产业则只能找到部分企业、行业的总利润,又没有资产额的记述,无法了解其利润额,对比就没办法了。城乡之间物质流和信息流状况,这方面的资料,志稿中相当丰富,交通网的全覆盖、电话互联网的普及、报刊的发行量、快递业的发展、城乡文化服务网络的建设等,都与此有关。其中一些内容,如电视入户率之类,还有量化数据。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志稿设有《居民生活》编,有城乡居民收入的系统资料,并设目作专项比较,记述充分。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居民生活》编设“居民支出”和“生活消费”两节,全面、系统地记述了相关情况,读者完全可以据此算出历年的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清楚地看到互相的差异。
  查阅《慈溪市志》稿关于慈溪城市化的相关记述后,我有如下的看法:
  第一,采用分散记述,只要编者坚持“求实存真”的态度,对事物的来龙去脉和蕴含的意义有正确、深入的认识,就照样能突出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从《慈溪市志》看,那衡量城市化的17项标志性数据,志稿中除统计部门缺相应统计口径的以外,几乎全部都有反映。因此,只要那所谓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是客观存在的,你从实地加以记述,就必然会凸显出来。如果那特色实际上并不存在,即使你在形式上多么强调,内容却只能空洞得很。
  同时,这也说明单独设编记述城市化是不可取的。因为那样做必然与几乎全部编章发生重复、交叉,撰写时为避免重复,就势必语焉不详;而如果只拿建成区的扩大为代表来记述城市化,则更会传达错误的城市化观念,助长不健康的城市化运动。在行文上,也可能流于论文化而违背志体要求。
  第二,虽然地方特色有时不必刻意突出经营如前所述,但编者对特色的自觉程度和认识深度却会影响反映的效果。这表现在资料取舍上,有全面和残缺、系统和不系统之别;在数据运用上,有经过定向加工和未经加工之别;在行文上,有作适当勾连和孤立不连锁之别;在阅读效果上,有画龙点了睛和画龙不点睛之别..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特色是否能真正彰显;而对普通读者更是如此。
  这里所说的资料、数据问题,多属于缺项断线,理应努力加以补充;而所谓的勾连、连锁、画龙点睛,是指在记述与城市化相关的资料时,简要地点明它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关系。但这样做会不会违背地方志“只记述事实,不下或少下结论”的要求呢?个人一直有点犹豫,特乘权威的领导和专家出席复审会之机,提出来请求指正。在我看来,有的勾连本身就是资料,如在人口构成中记述农与非农历年人口及其比例,顺势记载历年的城市化率,不会有问题;有的顺理提及,如在记述农业产业化时,顺理点一点为人口转移到城市提供了条件,也不会有大的问题;但有的是需略作分析才能连通,在这样的场合,还应勾连吗?请予指导。
  第三,如上所述,市志稿正文对城市化的记述是成功的,只需作少量增补和勾连即可,而《综述》对此的记述,似还需作些修改。《综述》中有一个以“城市化建设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为内容的段落,段内文字以后者为主,前者仅是较抽象的叙述。这从叙述位置到内容似都不太恰当,须加以改写。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编纂实录

《《慈溪市志》编纂实录》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慈溪市志》编修全过程和辑录相关资料编纂,卷首配有与修志工作密切相关的彩色照片,前置编纂回顾、编纂记事,正文由文件辑存、讲话发言、专家评审、论文选录、修枝慢谈、修志掠影六个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人物

周乃复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