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慈溪市志》纲目(草案)的建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编纂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230
颗粒名称: 对《慈溪市志》纲目(草案)的建议
分类号: K295.5
页数: 6
页码: 166-1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编纂处处长陈野对《慈溪市志》纲目(草案)的建议情况。
关键词: 慈溪市 市志 纲目 建议

内容

杨主任从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与细致入微的逐篇点评相结合的角度,对慈溪市志办的工作和《慈溪市志》纲目作了一个非常全面的指导性的发言。陈兵老师对慈溪的地情非常熟悉,讲的意见也很到位,对我启发很大。针对纲目本身细小的问题,我就不谈了(我写在打印本上供参考),现在我想从对纲目总体的把握上谈谈自己的看法。
  刚才龚主编和杨主任都提到,慈溪二轮修志在宁波大市来说起步相对有点晚。我觉得这没有关系,后发也有后发的优势,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总结首轮修志的经验教训。那么经验教训是什么呢?主要就是前期准备不足,仓促上马,这是修志的大忌。现在全国的二轮修志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单位起步不久,所以我们不要急,还是要着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那么,如何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点建议:第一,一定要深入调查,收集资料。资料工作越细化越深入越好,在可能的情况下,时间放得越长越好。
  第二,一定要深入地剖析资料、研究地情。作为志书的主编、副主编、编纂人员,必须对一个地方的情况了然于胸,把握全局。以宏观俯视的视角来编纂志书,对志书的编纂会有很大帮助。
  如何掌握二轮修志断限之内的地情?首先要了解、掌握、分析这二三十年的国情、省情,包括发展的总的脉络,以及几个大的步骤、大的阶段,都要有准确的把握。同时,还要全面掌握慈溪市对国家和省里面的重大决策的落实情况,以及实施与发展中的特色。
  对国情、省情、地情的了解和剖析,大家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我觉得从纲目本身来看,举以下两个方面的例子,建议考虑一下。
  1.城市化进程的问题。
  现在我国的建设正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之中,这个发展带来了一个城市化的问题,可以说是我们国家二三十年来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城市化带来了区划建置的变动,比如乡、村的建制变成了城镇的建制。这种建制的变化导致了城乡建设的发展、导致了人员身份的变化,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资讯逐渐发达,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由此带来了生活方式的转变、思想观念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可见这些内容都具有非常密切的内在关联。城市化进程应该是二轮修志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是一个时代特色。这一点对县(市、区)志编纂来说,更为重要,更应引起充分的重视。
  2.文化内容的记述问题。
  这里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体制改革进展的记述;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记述;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记述,保证全体民众都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保证民众享受平等的文化消费权利。
  这些内容在市志“文化”编中是否都应该得以体现?现在的“文化”编基本上还是沿续了首轮志书的框架结构,从原先的文化局的文化工作管理的角度来设置。这样设置并不是不可以,但是从更进一步的角度,是不是应该有一个重新的考虑?例如在“经济”编中有经济体制改革总述这样一个内容的设置,那么文化体制改革是否也可以尝试?如果是重修或通志性质的志书而言,我不会提这个问题,因为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的发展,大致上是1999年以后的事情。但对二轮修志中的续志而言,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需要反映这个阶段文化工作和文化发展的新变化、新内容、新实践。
  以我省的文化发展为例,浙江在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探索上,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现在的认识完全来自于实践。其中的经过,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9年12月以前。改革开发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文化活动成为经济建设的手段,著名的说法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利用浙江历史上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以各种文化节庆和文化活动为载体,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是这一阶段的认识中心,具有务实创业的鲜明的浙江地域文化特色。
  第二阶段:1999年12月至2003年。
  张德江同志自吉林调来浙江出任省委书记,感受到了浙江与吉林两地在思想、观念和经济发展上的明显不同。当时的浙江,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形成了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子,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浙江现象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浙江人民呢?在走进新世纪之际,如何总结改革开放20年来的经验,将其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动力与资源?是迈入新世纪的浙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命题。
  1999年12月21日,张德江同志在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代表省委号召全省社会科学工作者“提炼浙江精神,总结浙江经验,开拓浙江未来”。在中共浙江省委十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省委根据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中共浙江省委十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对浙江精神作了高度概括,具体表述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
  这一阶段的认识中心,是为了探索浙江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因,着力于挖掘浙江传统文化底蕴中对现实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着力于发展文化产业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求解决的是精神动力和观念支撑的问题。
  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浙江“走在前列”的要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扎实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浙江省委十分重视文化大省的建设。习近平同志来到浙江后,专门用了5个整天的时间,对文化大省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亲自主持了“文化大省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在全省范围的开展,取得了全面、翔实的调研成果,为进一步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以上所作充分调研的基础上,2005年7月28日至29日,中共浙江省委召开了十一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会上作了题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提供强大动力》的报告,十分深刻和精辟地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浙江能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文化力量的深刻认识、对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和对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工作力度。因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这一阶段的认识的中心,已经超越了以往单纯的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解,“用战略的思维、时代的要求、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文化建设”,站到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要求解决的是浙江人的素质提升的问题。为此,省委十一届八次会议作出了“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决议,总体目标是:从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入手,重点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项工程”,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四个强省”。争取到2010年,初步形成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培育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人文精神,构筑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资源优化配置、运行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使我省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主要发展指标绝大多数处于全国前列;到2020年,争取使浙江成为全民素质优良、社会文明进步、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主要发展指标全国领先的文化大省。
  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套书,是我省请中国社科院和我们省一起合作的一个课题——《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的研究成果。这个课题分为总报告、经济、文化、党建、政府管理、社会6个组,一共6册,希望大家去好好读一读。这套书对浙江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9年以来的发展脉络、发展成就,尤其是浙江走在全国走在前列的深层次的原因,都作了很好的探究、总结,对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国情、省情会有很大的帮助。然后和慈溪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就会有助于我们加深了解慈溪地情,在总体上准确把握这一时期时代特性、地方特色方面,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建议重视专题调研和专记。专题调研、专记可以分若干个主题。我们所做的每个调研并不一定要全部入志,但在收集资料阶段,我们必须要这样去执行。在这一方面,我建议可以到萧山、义乌去取取经。
  第四,要对志书规范与创新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昨天,与市志办的同志谈起如何做好创新、如何编出一部好的志书的问题。我没有编过志书,谈不出具体的方法。但是我觉得从理论上来讲,一部志书首先必须是规范的、符合志体的,所以,第一个要求是志书的基本要素必须齐全、志书的基本规范必须遵守;第二才是从本地的实际地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对规范了的志书纲目作适当的、具有严密内在逻辑关联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方面的挖掘、反映,这个特点、特色必须是内生的,志书的表述应该是自然的;第三是可以在前面的基础上,从内容、体例等方面进行方志理论、编纂学、编纂思路的创新实践。切忌在志书纲目上“为创新而创新、为特色而特色”,这是非常牵强的,任何生搬硬套、刻意追求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在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都做到的情况下,再来对编纂学、编纂理论进行一些探索,那才是非常好的。但这是锦上添花的东西。
  第五,对“续志”之“续”的理解。“续志”如何“续”?我们对此不能有一种寻求固定答案的思维。二轮修志中的续志,本身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现在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也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这正给了我们一个探索的空间。
  怎样处理续志中追溯部分的内容?我觉得有这样几条可以考虑:一是根据当地地情和方便读志用志的角度来考虑,从完整反映当地基本地情和为读者提供检阅方便的方面来取舍定夺。二是对追溯内容的取舍,我个人认为一切有益的、合理的尝试都是可行的。但是在技术上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要在《凡例》中有原则性的规则说明。在记述中,不能违背本志《凡例》。三是在总体上续志应该立足“续”的角度。我觉得慈溪在这个方面把握得比较好,刚才龚主编也说了“1/4与3/4”这样一个比例。1/4的追溯是可以的,但整部志书还是应以“续”为重点。就整部续志而言,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必须追溯的,如建置沿革、自然环境等,这是地情的基本要素;第二种情况是不需追溯的,就是续志时间范围内二三十年之中发生的事情;这两种情况都是清楚的。第三种情况最困难,如方言、如风俗,不追溯则记述门类、内容上有缺憾;如追溯则新内容不多或者没有,完全与前志重复。对这种情况,我坚持还是应该把记述重点放在“续”字上,着力搜集、挖掘资料,细心体察、用心探寻,把这二三十年中的变化细致、详尽地反映出来,比如本地方言中的时代因素(人口流动、网络影响等带来的变化等)、岁时节庆中的时代因素(经济发达、生活品质提升、西方节日与礼俗带来的种种影响等)。
  最后,我相信慈溪市一定能够编出一部精品佳志。这是因为,首先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人员、经费、办公条件都很到位,慈溪市志办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其次,这轮修志,我们有一支很好的队伍。主任尽心尽力,工作十分到位;主编、副主编具有极强的责任心,非常地投入,保证了我们的工作肯定能开展得非常顺利、非常成功;尤其可贵的是请了具有丰富经验和实力的老同志出山,周乃复老师、徐长源老师出任顾问,为我们《慈溪市志》更添光彩;修志队伍中新老同志的配置也非常合理。这一切,都为一部精品佳志的面世奠定了基础。
  以上所说都是个人的肤浅之见,很多还是外行话,仅供参考。不妥之处,还请多多指教。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编纂实录

《《慈溪市志》编纂实录》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慈溪市志》编修全过程和辑录相关资料编纂,卷首配有与修志工作密切相关的彩色照片,前置编纂回顾、编纂记事,正文由文件辑存、讲话发言、专家评审、论文选录、修枝慢谈、修志掠影六个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人物

陈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