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改革开放和发展进步的新时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志》编纂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196
颗粒名称: 记载改革开放和发展进步的新时代
其他题名: 《慈溪市志(1988—2011)》编纂回顾
分类号: K295.5
页数: 12
页码: 1-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记载改革开放和发展进步的新时代《慈溪市志(1988—2011)》编纂回顾的情况。
关键词: 慈溪市 改革康芳 新时代

内容

2006年8月,《慈溪市志(1988—2011)》(简称“《慈溪市志》”)编纂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通过《慈溪市续修地方志工作规划》,并对修志工作作出部署,社会主义时期慈溪市第二轮修志工作正式启动。同年12月确定三北大街三灶潭路308号作为《慈溪市志》编辑部(简称“市志编辑部”或“编辑部”)办公地点,新组建的《慈溪市志》编辑部开始运作。之后,经纲目编拟和组织发动阶段、搜集资料和编写修改阶段、后延补稿和总纂定稿阶段、“三审”(初审、复审、终审,下同)稿件和出版发行阶段,至2015年4月,《慈溪市志》编定出版。其间,市志编辑部克服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地方志工作的环境氛围淡化,部分单位与修志成员被动应付,编纂人员大多无修志经历缺乏理论和实践,断限内因时代巨变记载容量大等多种不利因素,依靠慈溪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在市志编修单位的共同配合下,曲折前行,终于完成任务。
  《慈溪市志》属续修志,志书上限为1988年,下限为2011年,断限内正处于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伟大变革时期。市志编辑部以科学翔实地记载慈溪市改革开放和发展进步的新时代为己任,遵循地方志书的规范要求,以全面、系统地记述慈溪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发展变化的资料性文献为目标,开展志书编纂工作。在二轮志书编修过程中,慈溪市在地方志编纂条件保障、编志队伍建设、保证志书质量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有助于《慈溪市志》的阅读和利用,同时为后之方志编纂者提供一个实例,现择要对《慈溪市志》的编纂作一回顾。
  党政领导重视,落实保障条件,努力营造二轮志书编纂工作的良好环境
  地方志属于“官修”信史,编纂地方志是地方政府一项重要的文化基础事业。在全国实行“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办公室组织实施”的修志体制和落实“一纳入”(把修志工作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级政府的任务之中)、“五到位”(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经费到位、队伍到位、条件到位)修志保障的大背景下,慈溪市委、市政府重视地方志编纂工作,做到领导重视,落实经费保障,创设办公条件,配备人员力量,为地方志编纂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保障,营造了二轮志书编纂工作的良好环境。
  慈溪市在社会主义时期首轮修志结束后一直保留地方志机构并有专职人员。2004年,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开展续修地方志工作的通知》后,慈溪市领导十分重视,要求地方志工作部门对是否启动和如何开展二轮志书工作进行调研。此后,市长办公会议和书记办公会议分别听取地方志办公室同志的汇报,做出启动社会主义时期第二轮修志工作的决定,并于2006年调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由市长兼任主任,由分管副市长(时任期届满)兼任《慈溪市志》主编,同时为地方志办公室配备一辆公务用车,提供经费、场地、人员等保障条件。2006年8月,《慈溪市志》编纂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召开,市长参加会议并作动员讲话,随即以中共慈溪市委、慈溪市人民政府联合发文形式下发《慈溪市续修地方志工作规划》(慈党〔2006〕22号)。在市志编纂期间,市长兼任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成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调整的惯例;三任市长均先后参加方志工作会议并作讲话;有关地方志工作的文件或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发文形式下发,或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下发。
  在志书编纂过程中遇到过曲折。《慈溪市续修地方志工作规划》确定的编修体制和《慈溪市志》编撰任务分解方案基本借鉴首轮修志的做法,市志编修采用分解承编任务、落实统编单位,以基层为主、编辑部总纂的方法,结果很不理想,不仅统编单位没能做好编下各单位的组织协调工作,承担不了全编志稿的统稿任务,而且不少承编单位撰写的稿件与志稿要求相差甚远,需要加强交流指导。面对工作实际,市志编辑部自加压力,建议市志办公室调整工作思路,将统稿任务改由市志编辑部承担,并加强对承编单位的具体指导,涉及相关单位的协调工作一般也由市志编辑部或市地方志办公室直接组织,部分则由市政府办公室协调。2009年,当志书编纂进程比预计的要慢得多,部分单位修志工作出现停顿状态,修志工作碰到困难时,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地方志工作调研,主管地方志工作的副市长检查相关部门的地方志工作,从而推动志书编纂工作。2011年,宁波市地方志办公室要求“志书下限后延至2010年”,市志编辑部根据慈溪市实际情况,建议将志书下限后延至2011年,市政府同意建议,并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部署。2012年后,《慈溪市志》进入评审验收程序,主管地方志工作的副市长出席志稿的初审、复审、终审等会议,市长出席终审会议,听取专家意见,并对编纂工作提出要求。
  在慈溪市政府领导重视下,修志工作得以落实经费保障,创设办公条件,配备人员力量,保障市志编辑部正常运转。考虑到志书编写专业性与持续性的特点,特别是需要稳定的人员队伍,对市志编辑部聘用人员,其薪资水平略高于一般机关事业单位的聘用人员;在业务经费上,安排用于市志编辑部人员培训进修、学习考察和征集资料、购买书籍的费用;在下限后延、延长编纂时间的情况下,增加拨款,保障修志经费;专项安排《慈溪市志》出版发行经费。办公场地相对宽敞,三北大街三灶潭路308号为一独立的二层建筑,市志编辑部与另一单位合用,除6个办公室外,还有文印室、资料室、会议室等;配备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照相机、录音笔等现代办公用具。后办公地点搬至行政服务中心十五楼,办公条件更为优越。在人员配备上,2007年6月,市志编纂工作全面铺开时,市志编辑部人员全部到位,11名责任编辑中,除主编外,在编人员3人,聘用人员7人。3名在编人员,2人为大学本科学历,1人有首届修志经历。7名聘用人员,30岁以下3人,均有大学本科学历,其中1人为研究生学历;60岁以上4人,其中2人曾参与首轮修志。至2012年《慈溪市志》初审稿形成时,11人的责任编辑队伍基本稳定(2010年借调1名卫生部门编纂人员至编辑部任编辑,充实力量;2011年,1名聘用的退休人员不再任职)。2012年,市志编辑部人员有小调整,编辑人员改为10人,至2014年《慈溪市志》编纂完成时,10人的编辑队伍未有变动。《慈溪市志》编纂期间,市志编辑部有8人全程参与。市志编辑部以分工负责、主编统筹的形式落实责任,以分包协作、交流研讨的方法开展工作,对重点、难点的编章,实行专门协调、专题研究,集中智慧和力量进行攻关,营造学术研讨、团体凝聚的氛围。同时,《慈溪市续修地方志工作规划》规定:“各承编单位都要建立有主要领导参加的修志工作领导小组,做到领导到位,人员到位,责任明确,任务落实”;“志书编修所需费用,由各级财政及时足额地安排落实”;“落实场地,提供设施”,形成众手修志格局。慈溪市在二轮志书编纂工作中,做到党政领导重视、条件保障到位、上下联动、营造编纂志书的良好环境。
  把握志书定位,厘清编辑思路,确定以记载改革开放和发展进步的新时代为目标
  编纂二轮志书,首先必须明确志书的定位。在二轮志书正式启动前,市地方志办公室在学习研究首轮修志的做法与经验、召开慈溪二轮志书准备工作座谈会、考察借鉴兄弟县市二轮志书修编工作情况后,提出关于志书定位问题的几个方案向市领导汇报,最后确定:《慈溪市志》为《慈溪县志》(1992年版,下同)的续志,同时也是一部独立完整的志书。在志书定位问题确定后,市地方志办公室提出志书结构、体裁、断限、与前志的关系等有关志书编纂的思路和方案。
  因直接关系志书一些重大问题的处理,市志编辑部十分重视对志书定位的把握。编辑部在成立之初就对市地方志办公室提供的思路和方案展开讨论,形成把握志书定位的三个基本原则(后在编纂实践中不断完善)。一是《慈溪市志》是《慈溪县志》的续志,“续”包括记载内容的接续和结构体裁形式的继承两个方面。二是《慈溪市志》又是一部独立的志书,一方面通过强化编下无题小序,实现与前志的有机衔接以保证志书的独立性;另一方面注重时代印记与书写创新,努力形成一定的自身特色。三是成为一部资料性较强的志书。地方志最根本的性质是其资料性,续志实际上是今后又一部慈溪通志的过渡志,有为下一轮通志编修提供资料的功用。基于此,市志编辑部在志书材料的处理上确定“尚详”原则。
  根据志书定位,厘清编辑思路。作为续志,市志编辑部确定志书结构体裁沿用前志的小编体,正文沿用编、章、节、目结构,分门别类,以类为编,以事立目;正文基本不记载限前、限后资料。作为独立志书,全志在正文前设地图、照片、序、凡例、综述、大事记,正文后设专记、索引、后记等,使之形成系统。作为资料性较强的志书,详列编、章,细分节、目,比较详细地记载相关资料。志书断限仅24年,但志书文字规模却是前志的2倍。
  在编章设置上并不囿于前志并且相对较细,《慈溪县志》正文设28编,《慈溪市志》正文设50编。
  “志”即“记”,志书重在记述;续志重在记述断限内的区域情况和发展变化。续志记载年限较短,更具有时代性,所以续志虽然重在全面,切忌缺项,但也要突出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如何确定续志的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是志书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慈溪市续修志书记载断限为1988—2011年,正处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伟大变革时期。改革开放是断限内时代的突出特点,是慈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产生巨变的基本动力,全面反映改革开放进程,是二轮修志的基本任务。发展是续志断限内时代的主旋律,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是断限内时代的重大特征。志书记载断限内24年,是慈溪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记述慈溪发展变化轨迹,是二轮修志的主要目的。市志编辑部在搜集断限内资料并加以整理、审视的基础上,分析慈溪在续志断限内的巨大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确定以记载改革开放和发展进步的新时代作为志书的编纂目标。
  突出时代特征,彰显地方特色,以全面容纳断限内容设计调整志书纲目
  志书纲目是志书设计的蓝图、编写的框架,也是搜集资料的向导,更是志书体例的具体形式。市志编辑部从二轮修志一开始就对志书纲目有一个基本态度:志书纲目要努力完成记载改革开放和发展进步新时代的任务,要严肃认真对待。因而对志书纲目的出台和调整都抱慎重态度,志书纲目调整虽然贯穿整个修志过程,但不轻易调整。实际上,《慈溪市志》纲目在编纂过程中不断研磨,先后形成草案纲目、基础纲目、编撰纲目、初审纲目、复审纲目、终审纲目、定稿纲目。
  《慈溪市志》纲目第一稿在开始拟定前,曾赴二轮修志省内第一批单位萧山、浦江等地学习考察,结合《慈溪县志》纲目进行比较、研究,在注重突出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同时,力图使纲目体例的结构安排是《慈溪县志》的传承与发展,具体编章设置上尽可能是《慈溪县志》的继承与创新。纲目初稿形成后,2007年5月,邀请省、宁波市地方志专家和慈溪市志顾问召开《慈溪市志》纲目(草案)专家论证会,同时在市内向各部门(单位)征询对纲目初稿的意见。之后,整合各方特别是专家意见,对纲目草案进行调整,形成《慈溪市志》基础纲目,作为各单位收集资料的提纲和编写初稿的依据。在资料收集阶段,一方面,市志编辑部要求各承编单位不拘于纲目,要根据实际情况收集资料,鼓励对基础纲目提出修改意见;另一方面,市志编辑部加强与承编单位的沟通,对一些重点部门进行走访和研议,讨论纲目的可行性及其他编纂事项。至2008年5月,市志编纂进入初稿撰写阶段前,编辑部整合各方面意见,对基础纲目进行修改,形成《慈溪市志》编撰纲目,并于6月召开的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会议上审议通过。后在实际编撰过程中多有调整,主要是在市志编辑部与承编单位的互动讨论中发现有更合理的分类,或有更切合慈溪地情实际、更符合承编单位所收集材料实际的纲目设置,其中个别编章的调整反复多次,至初审稿形成,除责任编辑与承编单位的交流外,主编带领相关编辑至承编单位与编纂人员面对面交流意见达3次之多。2011年底初审志稿形成时,已演变为初审纲目,变化调整较大。此后,志稿历经专家委员会“三审”,每一次审查后,根据专家意见和需补充资料的实际,纲目均有所调整,其中以从初审稿到复审稿的纲目调整最大(原因之一为志书下限由初审稿的2008年后延至复审稿的2011年):编章节设置由初审稿的48编193章589节调整至复审稿的50编200章625节;编新设4编、删除2编,章新设19章、删除12章,节新设64节、删除28节,从初审稿到复审稿,实际增加2编7章36节。
  最后定稿的《慈溪市志》纲目,传承首轮《慈溪县志》结构特点:以综述、大事记为经,勾勒慈溪24年间纵的发展脉络和兴衰起伏的大势;以各专志为纬,分别记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详情。设序、凡例、综述、大事记、专志50编、专记6篇、索引5种及编后记;编前设彩色图16幅、彩色照片121帧,正文插黑白图48幅、黑白照片332帧,各编辑封采用越窑青瓷实物照片。作为志稿主体部分的各编设置,横分门类,采用小编体设置,尽可能处理好与《慈溪县志》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慈溪市志》纲目设计的总体思路:立足志书定位,科学分类,处理好与《慈溪县志》的衔接;体现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突出改革开放和发展进步。其中正文专志50个编的归类和排列,采用暗分大类、明分门类的方法,力求做到科学合理、层次有序。第一层次暗隐逻辑,大体上以自然概况基础环境铺底,接着分别以经济建设、政治社会、文化事业的大类布局;第二层次以具体行业、事业的社会分工或事物属性划分门类,按照先地理、后人文,先经济基础、后上层建筑的顺序排列具体设编。最后市志专志的50个编,第一编至第十五编为基础地情类,集中记述慈溪市自然生态环境、基础发展环境、居民生活环境,展现慈溪基本地情;第十六编至第二十六编为经济建设类,第二十七编至第三十九编为政治社会类,第四十编至第五十编为文化事业类,分别相对集中记述。
  为书写时代特征,彰显地方特色,突出改革开放和发展进步,在纲目设计上重点突出四个方面,内容上注重两个平衡。一是突出改革开放,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记载改革开放,专设《经济体制改革》编,集中反映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进程,对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事业改革等采用相关编内设章或设节记述;设《对外经济贸易》《口岸》专编集中展现慈溪作为全国第一批对外开放沿海县市的成果;在相关编如《人民政府》《文化》中设置专门章、节记述对外交流。二是突出经济发展,《慈溪市志》记载的断限内经济快速发展是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纲目设11个编记述经济发展的总情和分项情况,并专设《建筑业住房与房地产业》《对外经济贸易》编、《物流》《国有资产》章等反映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居民生活》编的《居民收入与资产积累》章反映经济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三是突出社会进步,分别用相应专编或专章记载政治文明、民主法制、社会民生、精神文明、文化事业和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生态环保、信息化等方面的进步。社会进步体现在全方位,因而编章覆盖基础地情、政治社会、文化事业各部类,部分也反映在经济建设部类的相关方面,其中政治社会、文化事业两部类几乎都有反映,在结构上特设《社会保障》记载事关民生的重要进步。四是突出地方特色,时代进步就大趋势而言具有同一性,但在各地程度不同并有自己的特色,因而突出地方特色是志书的重要课题。市志编辑部为此曾做过多方面设计,结果许多设计最后并不理想。如曾想单设《民营经济》编以突出慈溪的经济特征,结果民营经济反映在慈溪经济的方方面面甚至部分社会事业,既难以集中,又影响各编,最后还是放弃,而以《经济总情》的《经济结构》章作弥补。最后反映在纲目中的主要有《滩涂围垦》《农业产业化》2编和《人口》编《暂住人口》章、《居民生活》编《方言熟语童谣》章、《交通运输》编《杭州湾跨海大桥》章、《水利》编《调水引水》章、《工业》编《乡镇工业民营企业》《产业集群工业品牌》《盐业》3章、《文化》编《地域文化与群众文化》章,同时设几篇专记记载部分地域特色。其中《滩涂围垦》编记载慈溪地域的重要特征和慈溪围涂成陆的历史演变及技术进步;《农业产业化》编是做升格处理的,本可纳入《农业》编,但回顾历史,审视现实,慈溪由一个农业县发展为以工业为主柱多业发展的城市这个大格局外,农业内部的重大变化即农业产业化也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在产业内部以种植业为主转为种植、养殖并重,种植业以棉粮为主转为蔬菜、水果为主,产品品种上以原产品为主转为原产品和加工产品多样化,生产经营上以单一形态为主转为股份合作、私营个体、农场基地等多形态为主,并且慈溪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走在前面,经验丰富,有内容可记,故单设一编作为特色之一;其他相关章大多具有慈溪特色,如暂住人口多至95.77万人,几乎与户籍人口相等,其管理、服务成为政府事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调水引水》章反映了慈溪水资源缺乏和所做的相应工作;《乡镇工业民营企业》章反映了慈溪工业化的进程和民营经济特征;《地域文化与群众文化》章记载了慈溪“围垦”“青瓷”“移民”“慈孝”四大地域文化,彰显慈溪的历史文化底蕴。内容上注重两个平衡,一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内容结构方面的平衡,二是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社会民生、文化事业内容记载文字量方面的平衡,努力使志书成为一部内容全面、布局和谐的志书。
  纲目设计调整过程中,曾经做过一次定位上的大调整。一开始在志书结构的处理上实行“宜通则通、宜续则续”的方法,提出“主体部分以无题小序方式简要追溯,与前志相衔接;基础部分和有的特殊事件(物),为保持完整性,记述时适当上溯下延”,要求志书如建置、区划、自然、民俗、方言等基础地情以通志形式记述,其他编章以续志形式记述。但2008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下发《地方志书质量规定》,明确要求定位为续志的志书,“时间界限明确,不随意突破志书的上限与下限,严格控制上溯或下延”。据此,调整编纂思路,基本消除通志记载,除《建置境域》章和补前志缺失的《书目》采用通志写法外,其余编章严格控制突破上限,并统一不突破下限。同时适当增加编下小序容量,以编为单位,以无题小序方式作简要追溯和概括,既与前志相对接,又概述全编,使之记载通贯,可独立成编。与前志关系处理思路的调整,使志书比较严格地遵循续志体例,并更为统一、规范;而每一编下的无题小序简洁概括,不少编下序被专家评为“先点睛后画龙,生动可读”“起到有效的导读作用”,为新编志书成为一部独立完整的志书、提高志书使用价值起到较好作用。
  坚持志书特点,尊重专家意见,在严谨编务工作中抓好编风建设
  志书要求记而不论、述而不评,在书写上有其自身的要求和特点。由于志书涉及面广,参与面宽,如何坚持志书特点,统一书写风格,规范行文标准,实际上是一件言易行难的事情。所以,要“众手成志”,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修志队伍是编纂高质量志书的关键。市志编辑部严谨编务工作,抓好编风建设,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搭建学习平台,加强业务培训,助推修志人员尽早入门。《慈溪市志》编纂队伍,无论是市志编辑部编辑还是部门单位的采写人员,大多无修志经历,学习、培训是二轮修志启动之初的队伍建设重点。2007年8月、2008年6月邀请专家对编辑与采写主笔进行培训,专题有方志基础理论及如何开展资料收集、如何撰写志稿等;市志编辑部编辑分两批共8人参加省二轮修志业务学习培训;派编辑参加宁波市组织在一个区召开的志书评议会,听取专家点评;购买已出版的地情与慈溪相近、有较好评价的二轮志书,提供给编辑参考,在比较、揣摩中学习并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同时组织外出学习考察,拓宽眼界和思路。在志书编纂期间,多次组织市志编辑部编辑外出学习考察,先后到过萧山、浦江、海盐、平湖、余姚、鄞州和江苏常熟等地。
  组织主笔交流,召开专题会议,沟通上下关系并解决重点难题。在志书编纂期间,多次组织采写主笔召开座谈会,交流志稿编写情况并讨论有关问题,逐步统一志书体例、书写格式、文字要求、相关标准等。多次召开部分主笔专题会议,解决专项问题,如地图专门会议、照片专门会议、辑封专题会议和部分碰到困难编章的主笔专题研讨会议等,解决专门问题和重点难题。
  建立例会制度,经常交流研讨,使编纂过程成为不断统一提升的过程。市志编辑部自成立后便建立例会制度,定期不定期开展交流并展开讨论,在交流中不断统一思路、体裁、标准、文风,做好有关材料的对接工作;在讨论中解决分歧、理出头绪、明确方案、攻破难关。在撰稿、审稿阶段,每个月安排1~2次集体交流。例会制度既能集思广益,又能推进工作并明确阶段重点。
  实行对口联系,落实工作职责,建立志书编纂的责任系统。根据纲目设置,将所有编章落实到编辑,负责联系采写部门,负责审查主笔稿件,负责对口交流研讨,负责修改形成初稿,负责审后补充提高,负责配照校对定稿。此外,实行地图、照片专人负责和数据、表格专人审校制度。实行对口联系,落实工作职责,有利于稳定与部门(单位)的联系,有利于志稿的前后一贯,有利于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建立编辑部内外两个责任系统。同时,分工不分家,组织编辑间互审互校工作,既相互探讨,又集体把关。多数编辑鉴于基础稿件有遗漏等不足,经常自找档案补充材料,或列出提纲直至细目让采写部门补充资料。在对口联系过程中,发挥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辑部两个职能作用,加强组织协调工作,推动工作开展。在与部门(单位)联系交流过程中,还发现部分对专题有研究、对材料有收集的人才,聘为专题主笔,如方言部分、部分专记、部分照片等。
  开展内部复审,加强分工协作,形成团结,凝聚力量。对编辑负责形成的初稿,开展内部复审工作,由副主编主审初稿,再由主编复审初稿,副主编、主编与责任编辑加强交流,主编与副主编开展研讨,多数稿子经几上几下,不断补充、不断修改而成。不少编章由于主笔稿件基础比较薄弱,主编、副主编与责任编辑往往多次到对应部门(单位)开展交流、研究,甚至重列提纲。市志编辑部对志稿做到既专人负责,又相互研磨;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有交流,又有研讨;既各抒己见,又集中统一。
  编印《慈溪史志》,开展点评讨论,促进编辑部与采编部门之间的交流。自市志编辑部成立后,市党史办公室、市志办公室即编印内部交流刊物《慈溪史志》,每季度1期。市志编辑部利用这一阵地,编发编纂志书的信息和动态,交流编辑地方志的意见和看法,刊登领导对编纂地方志提出的要求和专家提出的意见,并从2009年总第十三期始至2010年总第十七期止,连续5期刊登以节为单位的志稿共14节,大多配有编辑部编辑的点评或阅稿意见,便于开展交流和讨论。
  重视评审环节,尊重专家意见,以努力提高志书质量为目标。在《慈溪市志》编纂过程中,邀请专家评稿的次数较多,初审稿形成前有2007年5月的纲目论证会、2010年12月的4编试写稿专家点评会,初审稿形成后有2012年6月的初审会、2013年7月的复审会、2014年3月的终审会。专家委员会中,浙江省地方志专家委员会主任魏桥,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潘捷军、副主任章其祥和专家颜越虎,宁波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杨明祥、副主任邵建鸣和卞银江,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祖安,浙江工商大学教授王志邦,《慈溪县志》主编徐长源、副主编周乃复11人全程参与志书的初审、复审、终审工作。专家们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负责的认真态度,对志稿进行全方位审查,既肯定成绩,给市志编辑部以鼓励,又从志书规范、纲目设置、特色创新和谋篇布局、编章衔接、图照安排直至表格设计、文字运用、数据对照等由大到小指出不足,特别是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意见。有的专家意见稿超过1万字,细细列述,谆谆指点,给市志编辑部以精心指导。“三审”中专家的全程参与,对《慈溪市志》的质量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市志编辑部十分尊重专家的意见、建议,采取可采纳的都尽可能采纳并举一反三的态度,纲目或布局需调整的坚决调整,内容要补充甚至要重写的坚决补足或重写,不怕麻烦,不怕周折,不怕费时,甚至于不少编、章、节推倒重来,一切为了志书质量。
  制定相关规定,规范编辑工作,努力统一全志体例和风格。市志编辑部在《慈溪市续修地方志工作规划》指导下,执行《地方志质量规定》《浙江省市、县(市、区)志书审查验收和出版管理办法》,制定《凡例》《〈慈溪市志〉志稿审核验收实施办法》外,还在内部具体制定《〈慈溪市志〉行文规定》,用于规范编辑工作。对《〈慈溪市志〉行文规定》的具体实施,在编纂过程中还结合专家意见和出版社编审意见进行修订调整,不断规范提升。市志编辑部还先后做出相关规定,努力促进全志体例和风格统一。如统一不设章下序(初审稿、复审稿未统一),除《书目》《人物》2编外,体例结构统一为编、章、节、目(初审稿、复审稿部分章下不设节、节下不设目),节下至少设2目。
  严肃编务工作,严谨编风建设,以相对优化的认知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志稿。在志书编纂过程中,难免有大的观点、看法不同和具体的材料处理、书写风格差异,由于注重的角度不一,有时专家们的意见也有相左的地方,如何对待并处理难题和矛盾,也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此,市志编辑部采取不回避矛盾,充分发表各自意见,最后从审视全志角度选取相对合理的优化意见加以解决。面对困难和矛盾,市志编辑部总是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编务工作。如在纲目设置调整时面对多种选择,不轻率处置,不简单对待,而是权衡利弊、反复比较后再作决定。又如对待志书下限由2008年后延至2011年,当时以2008年为下限的初稿已经形成,面对上级有要求、实际有可能、工作费周折的情况,不贸然决定,而是在调研基础上,开展志稿后延试点工作(选择6个部门的6编作后延试点),取得成功后决定全面后延,从慈溪实际出发,下限定为2011年(慈溪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正好满一届,资料已可收集齐备,志书可纳入“十二五”规划内容以展现后期),志稿后延工作明确全方位、无缝隙的要求,并增加减排、节能等新的内容,使复审稿与初审稿相比,纲目调整较大,字数新增21万字,删减5万字,实际增加16万字。专家评论:“记述的时段从2008年(下限)延至2011年,使改革开放的内容更加丰富,经验更为完整,存在的问题也进一步明晰:事实证明,志稿延伸是成功的、可取的。”为严谨编风,志稿实行试写评改制和互审互改制。先由承编单位试写、责任编辑评改,继由责任编辑试写、副主编及主编评改。在评改流程中,实行“提出意见、研讨意见、上下反复、改定稿子”的方法,对承编单位提交的稿件,责任编辑提出评改意见,发送副主编、主编审阅提出评改意见后实施修改,“评”为大的方面,如纲目设置、内容缺失、资料补充等,“改”为小的方面,如材料选用、目或子目设计、文字通顺等,有的重大问题先行研讨、论证后逐步统一意见。责任编辑、副主编、主编间交流的电子文本,均按技术处理保留原稿痕迹,必要的作批注处理,提出看法和拟处理意见,不作直接修改,经研讨认可后做出修改,流程虽繁,不避琐细,既尊重承编单位的稿件材料,保证材料的原始性、真实性、准确性,又避免志稿在审阅修改流程中可能出现的较大差错,保证志稿修改的合理和严谨。
  在《慈溪市志》编纂期间,市志编辑部全体同人以敬业的精神、认真的态度、踏实的工作、严谨的作风编纂志书,努力保证志书的科学性、真实性、规范性、资料性,得到专家委员会的肯定。《慈溪市志》虽在一些方面作了创新探索,如大事记中将年度一般性的领导考察和交流性的相互往来采取统一记载、不作分项的处理等,但应该承认,《慈溪市志》还存在不少缺点和问题,如志书断限较短、内容涵盖欠厚,体裁平稳有余、创新探索较少,资料堆积较多、概括抽象不足,小项有所遗漏、地域特色较弱,编章设置平淡、文字尚嫌粗疏,正面记载偏重、总结教训不够等,可供后来地方志编修工作者参考。
  《慈溪市志》在出版过程中,得到浙江人民出版社领导的高度重视,安排编审王福群先生为主组成编校队伍。王福群先生曾任《慈溪县志》的责任编辑,对慈溪地方志有感情,对先期送出版社的第一批6编志稿进行深度审阅,详列意见。市志编辑部认真借鉴,改进稿子,为保证志稿的基本质量提供了保障。

知识出处

《慈溪市志》编纂实录

《《慈溪市志》编纂实录》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慈溪市志》编修全过程和辑录相关资料编纂,卷首配有与修志工作密切相关的彩色照片,前置编纂回顾、编纂记事,正文由文件辑存、讲话发言、专家评审、论文选录、修枝慢谈、修志掠影六个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