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词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09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词法
分类号: H14
页数: 16
页码: 1659-1674
摘要: 本节记述慈溪市庵东镇方言词法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实词、动词、代词、数量词、虚词。
关键词: 庵东镇 语法 词法

内容

一、实词
  (一)名词
  1.庵东方言的名词中有许多普通话不大用的词头词尾(词缀),常用的有以下一些。
  (1)“阿”缀在亲属称呼和名字前面,表示亲昵。例如:阿婆、阿哥、阿妹、阿毛、阿贵等。
  “阿”还可以放在数字前,用来称呼亲属排行中的晚辈。例如:阿大、阿二、阿小等。
  (2)“老”缀在姓氏前称呼友人,一般称年纪大或比自己大又比较亲近或熟悉的人。例如:老张、老王。这跟普通话差不多。
  但庵东方言也可放在数字前称晚辈。例如:老大、老三、老四等。
  称丈夫为“老倌”、妻子为“老人”或“老嬷”是绍兴也是庵东方言中特有的。
  也可缀在数字后。例如:大佬、二佬。有时还有2个后缀音节。例如:大佬是,二佬是。
  (3)“子”缀在名词后。例如:梅子、瞎子等。
  用作时间名词的后缀。例如:旧年子、前日子、明朝子、下遭子。
  “子”还有一个入声化的变音(读如“此”)。例如:呆子、橘子。
  (4)“头”缀在名词后。例如:舌头、盖头、边沿头、角落头、外头、口头、五更头、天亮头、晏昼头等。
  “头”缀在动词和部分形容词、数量词后构成名词,表示具有某种性质的事物。例如:拖头、讲头、添头、找头、多头、高头、苦头、五元头、一斤头等。
  “头”可以跟所有的动词自由结合成名词。这类词比普通话远为丰富。例如:看头、听头、嘻头、吃头、话头、哭头、笑头、活头、赚头等。
  “头”可以跟名词、形容词结合,组成形容性短语。“头”近似于“..一样”。例如:焦熬头气、汗腥头臭、烟火头气、霉翁头臭等。
  (5)“家”缀在表亲属称呼的集合名词后,强调亲属相互间的关系。例如:亲家、兄弟家、姐妹家、夫妻家、邻舍家。不过这种词尾使用的机会不多。
  (6)“儿”庵东方言中的已基本消失,只在少数词语中还保留着儿尾和儿化变音的痕迹。其形式是变前字为鼻化韵母,这种鼻化来源于“儿”缀,是“儿”缀音“[n]”弱化的结果。例如:小猫的“猫”读如“蛮”,麻将牌的“牌”读如“盘”,雨毛花的“花”读如“欢,”冷饭头的“头”读如“亭”。
  2.动物性别以前多数加“雌”和“雄”来表示,与普通话相同。但“母鸡”一词特殊。虽然可以说成“雌鸡”,通常却总是在“鸡”后加一个表示雌性的“婆”或“娘”,说成“鸡婆”或“鸡娘”。
  3.名词领有的表示方式是后加一个词尾“葛”或“咯”。例如:
  书是爹葛——书是爹的。
  爹葛书——爹的书。
  4.方位词常附有
  “头”“底”“边沿”“中央”等词缀。例如:
  台高头/屋顶高头——台子上/房子上
  桌子底下/地板下底——桌子下/地板下
  顶中央/道地中央——最中间/院子中间
  河塘边沿/屋边沿——河边/房子旁边
  (二)动词
  1.单音节动词重叠的多种形式。在普通话里,只有少部分单音节动词可重叠,重叠后的意思也比较简单,或表示动作时间短暂(我去去就来),或表示尝试(你吃吃,味道不错)。而在庵东方言中,单音节动词重叠可采用多种形式,表示多种意思。
  (1)表示某一动作过去发生并持续到现在,而且还将继续下去。例如:伊去去两个钟头唻,还没来——他去了二个小时了,还没回来。电影放放有呛唻——电影放映有一会了。
  (2)表示动作完成。例如:
  葛梗桥造造佗迈年哉——这座桥已造了好几年了。
  (3)表示动作方式。例如:
  面炒炒吃——面条用炒的方法(做了)吃。
  介近葛路走走过去算哉——这么近的路走走(用走的方法)过去算了。
  (4)表示强调完成某一动作,或使祈使、询问等语气更加委婉。例如:
  我饭吃吃好就去——我吃好饭就去。(强调完成某一动作)
  葛笔账结结清爽——结清爽这笔账。(使祈使语气委婉)
  葛东西咋吃吃——这东西怎么吃?(使询问语气委婉)
  (5)与数词“三”“四”“七”“八”结合使用,构成“三A四A”或“七A八A”的格式,在句子中作状语,表示动作重复。例如:
  三讲四讲豁边哉——讲着讲着不着边际了。
  七查八查查勒一场呒结果——反复多次查还是查不出结果。
  (6)单音节动词重叠间“记”式,构成ABAB式,表示行动的往复之状,或某状态,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例如:
  扤记扤记——(头或屁股等)扭动状
  张(偷看)记张记——偷偷地窥看状
  (7)由“△一△”“△勿△”两种结构省略了“一”或“勿”的重叠。这两种形式相同,而意义全非的动词重叠式,由于语言环境或说话时语气不同,绝少相混。它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还原而说成原来有“一”或“勿”的形式。
  由“△一△”省略而成的谓语重叠,表示一个动程很短,稍行即止的动作。例如:让我看看——让我看一看!
  如果前面加上副词“多”或“少”,就表示动量的增减。例如:
  好话多听听——正确的话多听点儿!
  零食少吃吃——零食少吃点儿!
  如果这种重叠谓语是连动式的前一个谓语,就表示这一动作将要完成。例如:
  让我看看再说——让我看了再说。
  如果后面再加一个语助词“看”,就表示“试行”。例如:
  让我看看看——让我来看一下。
  由“△勿△”省略而成的谓语重叠,表示是非问。例如:
  偌今朝庵东起起(嘞)——你今天到庵东去不去?
  如果谓语是双音节的,就由前一音节重叠。例如:
  偌欢欢喜——你喜欢不喜欢?
  如果谓语前有助动词,则由助动词重叠。例如:
  偌要要去——偌要不要去?
  伊有有话啥西——她有没有说什么?
  如动词前是能愿动词,则有能愿动词重叠。例如:
  伊肯肯来——他肯来不肯来?
  偌敢敢讲——你敢讲不敢讲?
  (8)单音节动词重叠带补语。普通话中单音节动词重叠不能带补语,或者说带补语的单音节动词不能重叠,但在庵东方言中单音节动词重叠可以带补语,而且常见,且多表祈使语气,也表陈述语气。
  动词重叠带结果补语:磨磨光 写写好 吃吃饱 讲讲灵清 弄弄清爽
  动词重叠带趋向补语:拖拖上去 送送过来 收收起来 寄寄出去
  (9)单音节动词重叠后加上“伊”,构成“A伊”的格式,其中“伊”是代词的虚化,有两种用法。
  其一,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的语气。例如:
  当貌要考试哉,书看看伊——马上要考试了(多去)看看书。
  其二,用作状语或主谓结构的谓语,“伊”没实在意义,可以省略。例如:
  小人冻冻伊呒告葛——孩子冻冻没关系。
  (10)有些单音节动词重叠后可以带后缀“动”,构成“A动”格式,表示一种生动的情态,有“..的样子”的意思。例如:
  摆摆动/拐拐动——摆动的样子/不牢固要倒下来的样子
  2.单音节动词前经常加叠音词,构成AB形式,使原来较为抽象的动词形象化。例如:
  腾腾奔——快速奔跑
  别别跳——剧烈地跳动
  3.“乱+单音节动词+三千”,其中“三千”这一数量词已虚化,构成“乱A三千”格式,强调动作胡乱随意。例如:
  乱话三千/乱弄三千——胡说八道/随意乱弄(三)形容词
  1.双音节形容词表示程度不同时直接用重叠形式,构成“AB”式,加强形容程度,这与普通话相同。例如:
  端端正正——很整齐,很漂亮
  清清爽爽——干干净净
  2.形容词(或重叠)加词缀,形式多样,表示多种语法意义。
  (1)单音节形容词前后加上重叠的附加成分(词缀)来表示形容程度的不同,构成AB式和AB式。其中重叠成分附加在形容词前(AB式)表示“如同”“很”,使形容程度加强;加在形容词后(AB式)的表示“近似”“略为,”使形容程度减弱。这种差别在同一形容词的附加成分可前可后的情况下表现得相当清楚。例如:
  焦焦黄——焦黄,很黄
  黄焦焦——略黄似焦
  跌跌滑——很光滑,很滑
  滑跌跌——比较滑润
  烁烁亮——很亮
  亮烁烁——微有亮光
  (2)有些单音节形容词,重叠起来修饰动词谓语时,后面可以附加“叫”或“叫个”尾,构成“A+叫(个)”格式,表委婉语气或劝慰。例如:
  好好叫(走)/慢慢叫个(忖)——好好地(走)/慢慢地(想)
  轻轻个(敲)/快快个(生)——轻轻地(敲)/快快地(生)
  (3)有些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后加上“动”,表示一种生动的情态,有“..的感觉”意思。例如:
  戚戚动/急急动/晕晕动—悲伤的感觉/紧急的感觉/晕乎乎的感觉
  (4)部分双音节形容词之后,可以附加后缀“八勒”,构成“AB+八勒”格式,形容事物的状态,并含有贬义。普通话里没有这种用法。例如:
  危险八勒——挺危险的
  腻腥八勒——脏兮兮的
  (5)有些双音节形容词或名词后面可以后缀“刮气”,构成“AB刮气”四字格形容词,表示某种情状或样子,通常带贬义色彩。例如:
  寿头刮气/老三刮气/腥臭刮气——愚蠢的样子/好像很老练的样子/又腥又臭的感觉
  (6)有些形容词可以带“得”或“格楞敦”“的剥落”等后缀,构成“ABA得”“A格楞敦”“A的剥落”式四字格形容词。
  其中“ABA得”式表示某种形态或性状,一般用在不好的方面。例如:
  背时背得/瘪嘴瘪得/多话多得——不合事宜(的人或举动)/瘪嘴的样子/喜欢多说话(的人)
  其中“A格楞敦”式表示性质差。例如:
  小格楞敦/杂格楞敦——小小的性质/杂七杂八(的性状)
  其中“A的剥落”式表示颜色、性状等。例如:
  灰的剥落/黑的剥落/硬的剥落——灰灰颜色/黑黑颜色/硬硬的性状
  (7)有些双音节偏正式形容词可以插入中缀“刮”或“刮斯”构成“A刮B”三字格形容词或“A刮斯B”四字格形容词。这两种中缀的构词对象大,致相同,语义轻重程度四字格深于三字格,三字格深于原词。例如:
  冰冷→冰刮冷→冰刮斯冷
  雪淡→雪刮淡→雪刮斯淡
  簇新→簇刮新→簇刮斯新
  (8)有些双音节偏正式形容词可以插入中缀“得斯”,构成“A得斯B”式四字格形容词,其与“A刮斯B”式一样,是形容词的最高级,相等于双音节形容词前字重叠的“AB”(下例句括号内短语)形式。下列两组排列顺序就反映了这种语义由轻到重的情况。例如:
  圆滚滚→滚圆→滚得斯圆(滚滚圆)
  红血血→血红→血得斯红(血血红)
  3.“好”,不同语气表示不同意义。“好”可以修饰谓语,用作助动词或副词,表示是非问、陈述语气和祈使语气。有时形式相似意义全非。例如:
  好好吃(嘞)——可以吃吗?(是非问:“可以”还是“不可以”)
  好好吃——好吃吗?(是非问:“好吃”还是“不好吃”)
  好好吃——很好吃。(陈述语气)
  好好吃——好好(认真)地吃!(祈使语气)
  (四)代词
  三种人称单数变复数前面的辅音没变,后面主要的元音变了,有的又有“拉、得”等词尾。其中庵东中西部地区的词尾一般为“拉”或“赖”,东部地区一般为“得”。这里的“拉”“得”没有独立意义,不能单独运用。
  “拉”“得”等词尾还可以放在表人名词的后面,表示这是一个既是第三者,又是多数的特定集合体。例如“学生子拉”其中“拉”是“伊拉”的省略,相当于普通话“学生他们”中的“他们”(并列同位语)。可是,庵东方言不能相应地把“学生子赖”还原成“学生子伊赖”。
  2.第一人称代词没有排除式和包括式的区别。例如:
  偌勿格来讴伢——你不要来叫我们。(排除式:不含听话人)
  伢一道去——咱们一起去。(包括式:含听话人)
  3.第三人称没有男女之分。例如:
  伊拨伊结婚哉——他跟她结婚了。
  4.人称代词领有格式和名词相同。例如:
  我葛哥哥——我的哥哥。
  5.指示代词表示人和事物时有近指和远指之分。近指用“葛”,相当于普通话的“这”远指用“亨”相当于普通话的“那”。例如:
  葛个,/葛些/葛里,/葛时光——这个/这些/这里/这时候
  亨个/亨些/亨里/亨时光—那个/那些/那里/那时候
  但表示事物性质、状态和方式时,指示代词没有近指远指之分。例如:
  是个——这么,那么 是个些——这么些,那么些
  是介——这样,那样 介——这么,那么
  6.疑问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用“鞋(哈)”或“啥”,相当于普通话的“什么”;表示动作方式的用“纳(奈)”,相当于普通话的“怎么”等。例如:
  鞋(哈)时、啥人——谁 啥(东)西——什么(东西)
  鞋(哈)里——哪,哪儿 塞葛(东西)——什么(东西)
  啥西——什么 纳(奈)格——怎么、怎么样
  则啥——干什么 咋葛、咋相貌——怎么、怎么样
  (五)数量词
  1.数词
  “二”除了“二两(100克)”用“二”外,其他一般都说成“两”。例如:
  两尺布/两斤米/两百——二尺布/二斤米/二百
  “两”还可作序数用。例如:
  两年级——二年级
  2.数词
  “二十”只有在十位数连说(如“一十”“二十”“三十”等)时用,其他一般都说成“廿”(读如“念”)。例如:
  廿/廿二/一百廿五——二十/二十二/一百二十五
  3.“十”在“五”前变音为“让=”。例如:
  十五/三十五/四十五
  4.“三十”以后除整十外有时省略“十”。例如:
  三一/三二/四一/四二——三十一/三十二/四十一/四十二
  5.表示分数的数词有:
  十股里头三股/五股里头四股——十分之三/五分之四
  6.表示概数的有:
  一斤多眼/一百横哩/毛三十/挨三十/三十挂零/五十零眼/一元勿到眼/头两里路/靠十斤——斤多点/一百左右/快三十/近三十/三十出头/五十多点/将近一元钱/约二里路/接近十斤
  7.庵东方言的量词与普通话有很大不同:一类是普通话里不用的,是庵东方言所特有的(例词左边);另一类是普通话只能用在他处,不能用在此处的(例词右边)。例如:
  一疄菜地——一畦菜地 一株树——一棵树
  一塌地方——处地方 一部车——辆车
  一坒砖头——排砖头 一份人家——户人家
  一橛铅丝——段(截)铅丝 一班人——群人
  一潮鸭——群鸭 走一网——走一趟
  一敨屋——栋屋 一管钥匙——把钥匙
  一裥橘子——片橘子 一阤风——阵风
  一蓬柴——垛柴 漆一度——漆一遍
  打一记——打一下 一埭路——一条路
  来一卯——来一次 一桄(梗)鱼——条鱼
  一桄(梗)棒——根棒
  8.量词前近指代词“葛”和数词“一”在语言环境不致引起误解的条件下,可以省略不出现。例如:
  (葛)只狗介大咯——这只狗这么大。
  (一)只鸟飞过来哉——只鸟飞过来了。
  这里所说的语言环境,是指该事物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都知道的,并限制为数量为“一”的事物。
  9.庵东方言里,量词重叠中间可以嵌进一个“打”字,构成“A打A”式,表示“每一”的意思,相当于普通话的“A”形式。例如:
  件打件/个打个——每一件/每一个
  二、虚词
  (一)副词
  庵东方言中很少用普通话的副词,有一套独特的副词,择要举例表述如下。
  1.“葛歇”相当于普通话的“这会儿”,“呆歇”相当于普通话的“过一会儿”。例如:
  伊葛歇勿去,呆歇去——他这时不去,等一会儿去。
  2.“蛮”“交关”“老”相当于普通话的“很”“挺”“非常”等程度副词,放在谓语前,可以重叠:“蛮蛮”“交关交关”表示的程度更强。但在普通话中程度副词一般是不能重叠的。例如:
  蛮好葛桩事体,拨伊弄成介样——挺好的一件事,被他搞成这样。
  我今朝交关交关高兴——我今天非常高兴。
  伊天亮老老早就挖起哉——他早晨很早就起床了。
  3.“顶”相当于普通话的程度副词“最”,可以重叠。例如:
  顶好是偌自去——最好是你自己去。
  偌自去是顶顶好哉——你自己去是最好不过的了。
  4.“忒”(读如“推”),相当于普通话的“太”。后面总跟有一个词尾“个”,组成“忒个”。例如:
  葛埭户忒个闹热啦——这个地方太热闹了。
  5.“大笔头”相等于普通话的“大大地”。例如:
  偌嘎话,我真大笔头气煞哉——你这么说,我真是大大地生气了。
  6.“稍势”相等于普通话的程度副词“稍微”。例如:
  电视机声音稍势幽眼——电视机声音稍微轻点。
  7.“有两遭”相等于普通话的时间副词“有时候”。例如:
  夜饭有两遭外头吃——晚饭有时候外头吃。
  8.“阿防”相等于普通话的语气副词“恐怕”“可能”。例如:
  介晏哉,伊阿防勿来东哉——这么迟了,他恐怕不会来了。
  9.“限板”相等于普通话的“肯定”“必定”。例如:
  葛场比赛伢限板好赢葛——这场比赛我们肯定赢。
  10.“一塌刮子”相当于普通话的范围副词“一共”“总共”。例如:
  屋里一塌刮子五个人——家里总共才五个人。
  11.“已”相当于普通话表重复的副词“又”。例如:
  办葛桩事已要好,已要快——办这件事又要好,又要快。
  12.“偏生”相当于普通话的“偏偏”。例如:
  要我早眼去,我偏生迟眼去——要我早点去,我偏偏迟点去。
  13.“葛”或“介”相当于普通话的“极”。例如:
  咋葛好啦!咋葛高啦——好极了,高极了。
  14.“特为”相当于普通话的“特地”“故意”。例如:
  话道偌回来哉,我特为来看看你——说是你回来了,我特地来看看你。
  对勿住,我勿是特为咯——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15.“当貌”“随手”相当于普通话的“马上”“立即”。例如:
  介晏啷哉,偌当貌去——这么迟了,你马上去。
  偌先走一步,我随手就来——你先走一会儿,我马上就来。
  16.“才生”有普通话里“刚刚”和“才”的意思。例如:
  九点钟开会葛,偌得好哉,才生来——九点钟开会的,你倒好,怎么刚刚才来!
  17.“长庄”“老老”相当于普通话的“经常”。例如:
  伊不大想做饭,长庄来这里吃饭——他不大愿意自己做饭,经常来这里蹭饭。老老要迟到葛——他经常要迟到的
  18.“阑板”相当于普通话的“偶尔”“不经常”。例如:
  伊是阑板来来葛——他是偶尔来玩玩的。
  19.“勿”相当于普通话的“不”。例如:
  勿可是介——不要这样。
  20.“奥冒”表探测,相当于普通话的“大概”“可能”“恐怕”等。例如:
  伊奥冒要来快东哉——他恐怕将要来了。
  21.“趸子”,相等于“一并”。例如:
  作业收齐趸子交给老师——作业收齐一并交给老师。
  22.“时格”“老是”相当于普通话的“一直”的意思。例如:
  等了半日,伊时格勿来——等了半天,他一直没有来。
  23.“刹时里几”“打勿记头”相等于“一下子”“突然”。例如:
  弄堂口刹时里几窜出只狗,吓我一跳——弄堂口一下子(或突然)窜出一条狗,吓我一跳。
  24.“怕其”相当于普通话的“难道”。例如:
  阿爹介晏哉还唔有来,怕其依夯加班哉——爸爸这么迟了还没回来,难道又在加班了。
  25.“顶头末脚”相当于普通话的“径直”“直接”。例如:
  一落车,我就顶头末脚到偌屋里来哉——下车,我就直接到你家里来了。
  26.否定副词
  “呒觉”用于动词谓语前,含义特殊,含有双重意思。例如:
  几每(今天)晏昼菜勿好,呒觉吃。
  我忖咚想钓鱼去葛,葛卯丈人老头要来,呒觉去哉。
  上句的“呒觉吃”有“无可吃”“不好吃”的双重意义。
  下句的“呒觉去”有“无法去”和“不可去”的双重意义。
  27.“唔有”,相当于普通话的“没有”,可同时用于否定存在和否定时间。例如:
  伊还唔有来——他还没有来。
  票我唔有——我没有票。
  28.“未”“啷未”,用在句末,相当于普通话的是非问“有没有”。例如:
  偌饭吃过未——你有没有吃过饭?
  伊过来啷未——他有没有过来?
  29.少数名词、形容词、副词,甚至一个结构,后面加上一个特殊的词尾,可以构成副词语,表示一种状态。其中原来是形容词的其形式和语法意义跟“形容词+词缀”相仿。例如:
  陌生的搭——挺陌生的
  墨黑铁搭——乌黑黑的
  头晕星烘——脑袋晕晕乎乎的
  30.“快”“过”,见本章《句法·句序》节“状语后置”目。
  (二)介词
  1.“来”,表处所,相当于普通话的“在”。例如:
  偌屋里来东鞋里?——你家在哪儿?
  2.“则”和“拨”作介词有三种情况。
  (1)用在被动相当于普通话的“被”,一般省略受事主语,由“则”或“拨”引句中,入不能省的使事者。例如:
  拨伊扇了两光——被他打了两巴掌。
  (2)相当于“让”,表示容许,听任等。例如:
  介触眉头的事体覅拨屋里晓得——这么倒霉的事情不要让家里人知道。
  (3)相当于普通话的“跟”“同”“对”“给”,引入动作涉及的对象。例如:
  则葛种人有啥话头——跟这样的人有什么可说的?
  伊拨我话——他对我说。
  这本书借拨人家看——这本书借给别人看。
  3.“得”作介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相等于普通话的“被”,与名词、代词构成介宾短语,用在句子中多表示主语是受事,受事可以省略。例如:
  戏文会得伊唱了一夜啦——戏竟被他唱了一个晚上呐。
  (2)相当于普通话的“跟”“同”“对”“给”“替”“对”等,引入动作涉及的对象。例如:
  葛事体偌事先应该得伊讲清楚——这事你事先应该跟他讲清楚。
  恒子得阿爹一样长哉——儿子同爸爸一样高了。
  我得偌梳头——我给你梳头。伢和税得伊有看法——我们都对他有看法。
  (3)相当于普通话的“把”,用在处置句中,引出受事者。例如:
  覅得人家东西弄坏——别把人家东西弄坏。
  (三)连词
  1.“则”或“拨”表并列,相等于普通话的“和”“同”“以及”等。例如:
  老大则(拨)老算来读高中——老大和老二都在读高中。
  屋里有阿爹、姆妈、阿哥、阿嫂则(拨)侄子——屋里有爸爸、妈妈、哥哥、嫂子以及侄子。
  2.“隔啦”“隔以”相当于普通话的“所以”表因果关系中的“果”句。例如:
  伊从小好吃懒做,隔啦到四十岁哉还讨不起老嬷——他从小好吃懒做,所以到四十岁了还娶不起老婆。偌来啷啊,隔以伊走勿起身哉——原来你在,所以他离不开了。
  3.“是话”“随话”相当于普通话的“要是说”“如果”表假设。例如:
  伊是话勿肯来,偌讴伊老嬷来——他要是说不愿意来,你叫他妻子来。
  偌随话讲造话,我奥拷格——你如果说谎,我要打的。
  4.“隔末”表示另起下文,相当于普通话的“那么”。例如:
  年纪轻咯都走得去哉,隔末老年人呐——年轻人都离开了,那么老年人呢?
  5.“但便(别)其(伊)”,表示“无条件”相当于普通话的“不管”“随便”。例如:
  但便其奈格弄,拨我勿搭界——不管他怎,么做,跟我没关系。
  (四)助词
  1.“咯”表示肯定,用作词尾,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地”等。例如:
  (葛)个事体,勿是介做咯——这事儿不是这么做的。
  慢慢咯走——慢慢儿地走!
  2.“得”作助词有三种用法。
  (1)表示动作的结果或可能时,相当于普通话的“得”。例如:
  哈时跑得快——谁跑得快?
  (2)表示动作的完成态时,相当于普通话的“了”。例如:
  伊是吃得饭走咯——他是吃了饭走的。
  (3)表示动作的进行时,又相当于普通话的“着”。例如:
  骑得马找马——骑着马找马。
  3.“带”“亨”“东”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之中(进行态),或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时态助词“着”还分别表示说话人与所表动作处所的远近。例如:
  (1)伊来带烧饭——在(这里)烧饭。
  (2)伊来亨烧饭——他在(那里)烧饭。
  (3)伊庵东来东——他在庵东。
  (4)我在屋里等带葛——我在家里等着的。
  (5)倷娘汽车站等亨葛——你妈汽车站等着的。
  (6)偌站东等伊——你站着等他。
  (7)小船歇带桥底下——小船停在桥下。
  (8)石头落亨水缸里——石头落在水缸里。
  (9)伊翻东河里哉——他掉在河里了。
  以上(9)例都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中。其中例句(4)(5)(6)的“带”“亨”“东”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着”。例句(1)(4)中的“带”是近指,表示动作(烧饭、等)就发生在说话人的地方,“来带”相等于“在这里”的意思;例句(2)(5)(8)中的“亨”是远指,表示事物(烧饭、等)不在说话人的地方,“来亨”相等于“在那里”的意思;例句(3)(6)(9)中的“东”不表示事物与说话人距离的远近,但说话人或听话人至少有一人在动作发生的处所(如:例句(3)“在庵东”)。这里的“来”相当于普通话的介词“在”,庵东方言中“在”仅作动词,不作介词用。
  例句(7)(8)(9)中“带”“亨”“东”直接连在动词后,原来前面也有介词“来”,格式就是例句中的“歇来带”“落来亨”“翻来东”等说法,丢失了“来”以后,看起来“带”“亨”“东”就直接连在动词后了。这种说法在庵东不多。
  4.“子”置于动词后,相当于普通话的时态词助“了”。例如:
  饭吃子去哉——吃了饭再走。
  等毛病好子出院——等病好了出院。
  5.“啷”,用于动词、形容词后,表示动态完成,相当于普通话的时态词助“了”,也可表进行态的“着”。例如:
  饭吃过啷未?/吃过啷哉——吃过饭了吗?/吃过了。
  伊来啷。/毛巾手里拕啷——他在。/毛巾手里拿着。
  6.“哉”是古汉语中用得较多的语气助词,普通话中已不多用了,但在庵东方言中且用得很广泛且很有特色。它往往放在句末,表多种语气。
  (1)表陈述语气,表示动作已完成的“已然体”,相当于普通话的“了”。例如:
  伊来哉——他来了。伊碗敲破哉——他把碗打破了。
  (2)也可在动词后再加上“埭”“过”等词表已然语气,例如:
  花红埭哉——花已经红了。
  上海去过哉——上海去过了。
  (3)当动词前有“要”或动词后有“快”等词时,也可表示动作或状态尚未完成的“未然体”。例如:
  天要亮快哉——天快亮了。要落雨哉—快要下雨了。
  (4)另外,“哉”还用在句末表祈使、反问、感叹等语气。例如:
  偌覅话哉——你不要说了!(祈使语气)
  伊饭要勿要吃哉——他还要不要吃饭了?(反问语气)
  偌真寿(呆)哉——你真愚蠢啊!(感叹语气)
  7.“添”,放在动宾结构后面表示再次的意思,有时动词前面已经有“再”,动宾结构后面仍然加“添”来加强“再次”的意思。不过这个语助词用得不很经常。例如:
  不够,加个添——不够,再加一个。勿客气,吃碗添——别客气,再吃一碗。
  8.“啊”句末语气助词,表多种语气。
  (1)表语气,相当于普通话的“啊”。例如:
  偌是葛勿作兴咯啊——你这样是不行(不应该)的啊!
  (2)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例如:
  勿肯啊——不允许吗?
  9.“嘞”句末语气助词,表多种语气,语气比“啊”更重。
  (1)表事。例如:
  哈时嘞——谁啊?
  (2)表示肯定。例如:
  任务终于完成嘞——任务终于完成了!
  (3)表示否定。例如:
  我覅(伊)嘞——我不要(她)啊!
  10.“唻”表示赞美,相当于普通话的“啊”。例如:
  (葛)个大姑,娘齐整唻——这女孩儿真漂亮啊!
  有时表示问话的语气,相当于普通话的“呢”。例如:
  伊来来唻——他来没来呢?
  11.“呐”相当于普通话的“呢”。例如:
  万一伊勿肯呐——万一她不愿意呢?
  12.“末”语气助词,相当于普通话的“嘛”。
  (1)表示语气的暂时停顿,例如:
  去末,伊还唔有来;勿去末,高待勿过;纳格弄呢——去嘛,他还没有来;不去嘛,对不起(他);怎么办呢?
  (2)有时用来提醒对方早该知道。例如:
  (葛)个人本来就是介咯末——这个人本来就是那样的嘛。
  13.“奥”,表示请求或劝告的语气,相当于普通话的“啊”,有时可以单用。例如:
  去勿得咯奥——可不能去啊!覅去,奥——别去,啊!
  14.“嗬”,表示感叹,劝令,相当于普通话的“哪”“啊”等。例如:
  偌个人嗬——你这个人哪!
  去勿得咯嗬——可不能去啊!
  用来表示试探问时,相当于普通话的“吧”。例如:
  勿见得咯嗬——不见得吧!
  15.“伐”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商量、推测等语气,相当于普通话的“吗”“吧”等。例如:
  偌电影去看伐——你看电影去吗?伢走伐——我们走吧?
  16.“咳”表示称呼,相当于普通话的“啊”。例如:
  姆妈咳,我回来哉——妈啊,我回来啦!
  17.“好哉”表示妥协或无所谓的语气,相当于普通话的“算了”。例如:
  依听伊好哉——你听他算了!
  18.“嚼”,句末语助词,表示对方早应知道,相当于普通话的“吧”。例如:
  我是话伊勿晓得咯嚼——我是说他不会知道的吧。
  19.时态助词“过”在普通话中总是紧跟在动词后面表示“曾经”或“完结”的语法意义。例如:这本小说我看过。但庵东方言这种动词后头的“过”字,可以离开动词放到宾语或补语后面去。例如:
  上日我看电影过哉——昨天我看过电影了。
  我提醒一次伊过哉——我提醒过他一次了。
  20.“东西”,由名词虚化而为语助词,用在句末,加强确定的语气。例如:
  偌本来是好甮去葛东西,弄啥西去呢?——你本来是不用去的,干什么去呢?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庵东镇志 下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