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产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08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生产习俗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2
页码: 1622-1623
摘要: 本节记述慈溪市庵东镇生产习俗的具体情况,主要介绍盐业、农业、商业、手工业、沿海运输捕捞业。
关键词: 庵东镇 民俗 生产习俗

内容

盐业
  旧时盐区劳动负荷重,肩挑手扛日晒雨淋,制卤晒盐掘江围塘靠海捕捞,妇女无一免役,与男人一样出工。工休“上三下四”停肩,乡谚“盐场无闲人”。农历五月拜潮神,祈求安度风潮季节,保佑全年平安。短途运盐用牛车驳运,视牛为大王,每年正月初五六,备香烛置三牲供奉,祈水牛体魄强健,后改牛车为钢丝车(手拉车)。1954年8月,强推“十日三梯(剃)泥”,劳民伤财,违背盐业生产规律,盐民怨声载道。1968年5月起,一度盛行盐农民出工先集体做“三忠于”(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后干活。盐民热情豪爽,平时劳作捕捞,一家有难众人相帮,不分彼此,互助成习。盐民善于接受新事物,富于革新创造,敢于挑战传统制卤晒盐方法。改高漏为地漏,创轮番操作,减轻劳动负荷,提高产量质量。
  农业
  正月“三八”(初八、十八、廿八)问仙姑,卜丰歉。正月十四照蝗(坏)虫,是日火把照田头,焚烧杂草虫卵。二月初二土地公公生日,农家在田头点香置酒,分别放米、茶叶、黄酒,祈田公田婆保佑平安丰收。清明浸秧籽,秧谷播入田,立稻草人于田头,戴草帽,执芭蕉扇系铃,随风飘动,驱赶麻雀。七月三十日地藏王菩萨诞辰,妇孺用新摘棉花醮水揩眼睛,可眼目清亮,免患眼疾。秋后翻耕土地,俗称“儿要亲生,田要冬耕”。入冬轧米,称冬米坚硬,出米率高。农家积肥,有夏打河草,秋种草子,冬捻河泥之习。夏秋干旱,礼拜社团擎大旗,敲锣鼓抬布龙,迎神队伍巡游,祈求龙王降雨。
  商业
  旧时商号取名吉祥亲和,智慧大气,避“利”戒“财”,不冠洋文。民国30~34年(1941~1945),日本侵略军占领境域,沦陷4年,人和街无媚日店名商号名称。米店取聚兴、聚和、源记;饭店冠如意楼、四味馆、复兴馆;旅社有越宫、东亚;运输行定名惠康、永兴、安达、海丰;药店号卫生仁、益寿丰;百货业取晋康、新天成等。商人多信财神赵公元帅,每逢正月初五早上祭祀,店堂设青龙牌,酒店书“太白遗风”或“杜康遗风”药店写“韩康遗风”。包装讲究,款式各异,杂货店三角包,南货店斧头包,布店长方包,,中药店四角包。兴做广告,上书货真价实,童叟无欺。重合同契约。民国36年,晋康良记在《浙东日报》登启事:因另行改组,以前对外一切担保契约行为依法无效,嗣后亦恕一律谢绝。进店当学徒称“学生意”需担保,签生死文书,约定“生死由天,与店无关”,三年学徒期不准回家,做生意不离,柜台,称“柜头猢狲”,平时打杂做家务。
  手工业
  境内有木、泥、石、铁、箍桶、竹篾、裁缝等工匠,多为本籍人士。理发弹花,外地迁入居多。拜师学艺得请人介绍,择吉日否则同行不予认可。先拜祖师,再拜师傅。学徒三年,师傅只供饭食,不付工钱。用膳先,给师傅盛饭,规矩:师傅先动筷,徒弟先放筷。平时给师傅倒夜壶,领小孩,洗衣裳。师傅屡有严词训斥、打骂。满师办谢师酒,师傅送半副“家生”(工具),称“半作”再另觅师傅过堂,称“三年学徒,四年半作”。新中国成立后,建新型师徒关系,企业招,学徒,月薪15元。有“名师出高徒”之说,亦有胜师之高徒。古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未变,尊师爱徒风气绵延至今,工匠精神代代相传。
  沿海运输捕捞业
  境域旧时沿海运输发达,靠海渔民捕捞兴盛。新造船只,必做船福,下海前必摆酒祭神,宴请船匠亲友。船舱内设船神,过年、中秋设供品祭祀。出海先祭拜“智辉菩萨”(传海难救护神叫马智辉)。妇女上船须拜过船神,且不得立船头。食鱼忌“翻”,任何人不得在船头大小便。农历七月半祭海难游魂,面向大海烧撒纸钱,祈求海运平安,渔业丰收。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庵东镇志 下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