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衣食住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06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衣食住行
分类号: C913.3
页数: 6
页码: 1606-1611
摘要: 本章记述慈溪市庵东镇衣食住行,主要介绍房屋的变化、所穿样式有茄克衫、蝙蝠衫、休闲装、西装、套装、披风、裙子等。菜肴有鱼、青蟹、梭子蟹、鳖、河鳗、大龙虾、鱼,翅、扇贝、鲍鱼、全鸡、全鸭和山珍等,并配以高级水果、点心、名酒和饮料等。
关键词: 庵东镇 居民生活 衣食住行

内容

民国时期,盐(农)民缺吃少穿,糠菜半年粮,穿的是百衲衣(打满补丁的破衣),住的是茅草屋。解放后,盐(农)民多着自织土布衣。1980年代,一般均在衣店铺购买成衣。1990年代开始,穿着讲究质地、档次,追求品牌。新中国成立后,粮食凭证定量供应。1992年9月开始,粮食敞开供应,1990年代中期后,饮食开始讲究营养和档次。1950年代,盐(农)民多住草舍。1960年代中期后,先后住“洋瓦片屋”、瓦屋(矮平房)、高平屋、楼屋。1970年代前,居民出行主要靠步行,此后,先后普及自行车、摩托车、电瓶车、轿车。
  第一节 服饰
  民国时期,盐(农)民都着自织土布衣,一般家庭常见弟妹穿兄姐穿旧的衣服,故有“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补阿四”之说;成人穿衣,一般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鞋子以自纳布鞋为主。少数有钱人着绸缎、呢绒和毛料衣服。新中国成立至1970年代,布料凭票供应,盐(农)民大多着自织土布衣,少数人着龙头细布、苏联花布衣服。其中1960年代末期,大多着土布、咔叽、沙咔为料制作的中山装、军装和人民装。鞋子以布鞋为主,少量有穿胶质鞋的;1970年代中期,少数人穿上的确良、涤纶等化纤布料衣服。1980年代,取消布料凭票供应,商店布料种类增多,不再着自织土布衣。1980年代中期后,出现销售成衣店铺,且店铺衣服样式繁多,盐(农)民一般购买成衣,所穿样式有茄克衫、蝙蝠衫、休闲装、西装、套装、披风、裙子等。1990年代开始,少数人穿着开始讲究质地、档次。1990年代中期后,少数人追求高档品牌衣服。2000年以后,追求优质毛料、皮质、羊绒、真丝衣成为新的时尚,不少人佩戴金戒指、金项链、玉石翡翠、钻石等饰品。
  第二节 饮食
  民国时期,盐(农)民大多过着食不果腹、糠菜半年粮的日子,尤其在青黄不接时,以糠麸、野菜、草根充饥。遭逢天灾之年,则行乞度日。新中国成立后,以大米为主食,一日三餐得到保障。1954年6月至1992年9月,粮食凭证定量供给,供量能基本满足食量水平。粮食品种除主供大米外,搭配少量番薯、番薯干、玉米等粗粮。1960~1962年困难时期,一度降低供应标准,供量短于食量,部分人以糠麸、野菜等弥补食量之不足。1950年代至1980年代中期,平常菜肴以自种自加工的雪里蕻、苋菜、大白菜等为主,间或有自捕鱼虾蟹等小水产、自养鸡鸭蛋等菜肴。其间农村居民除招待客人、逢年过节外,少有上市买菜肴者。遇喜庆待客,1980年代前,以“四冷八热”(4个冷盘、8个热菜)或“八吊角”(8个冷盘、8个热菜)招待。
  1990年后,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多,对食物要求不断提高。1992年9月开始,取消凭证定量供应制,粮食敞开供应,家家户户粮食富足。农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放开后,粮食、农副产品种类既多又足,农民平常佐餐之菜,不再是清一色素菜,而多伴以荤素搭配,有的饭后还配以水果清口。1990年代开始,不少家庭平常备有水果、副食品。若遇喜庆、节日待客之日,不再是1980年代中期前的“四冷八热”或“八吊角”代之以“十二味全①”或“二十四味全”,菜肴有鱼、青蟹、梭子蟹、鳖、河鳗、大龙虾、鱼,翅、扇贝、鲍鱼、全鸡、全鸭和山珍等,并配以高级水果、点心、名酒和饮料等。
  第三节 住宅
  民国时期,盐(农)民多数居住草房,毛竹屋架,稻草扎盖,泥墙挡风。人口少的家庭,建有一间两披,多口之家建有三四间草房;屋形如稻桶,谓之稻桶舍。贫困之家建10余平方米以竹为架、以草铺顶和作墙的直筒舍,屋形南北长,东西窄,只开1扇南门,形似吹火筒,俗称火筒舍。居住砖木结构瓦房者一般是富有家庭。1949年,对323户家庭抽样调查,有瓦房者49户,共123间,每间26.6平方米,瓦房拥有率
  15.17%。
  新中国成立至1950年代末,盐(农)民居住仍是稻桶舍和火筒舍为主,唯少数人居住瓦房。1956年,对500户职工居住情况调查,有私房的职工116户,占23.2%;住单位宿舍的231户,占46.2%,人均住房面积3.9平方米;租私房134户,占26.8%人均3.71平方米;住国有或集体出租房19户,占3.8%人均4.7平方米。
  1960年,代中期,部分稻桶舍和火筒舍改建成以砖木为架构、顶,盖为洋瓦片(陶土烧制而成,形状长方形,洋房多用此瓦,故谓之洋瓦片)的屋子。1967年、1968年盐业大丰收,几乎所有的草房和洋瓦片屋改建成高度5米左右的瓦房(俗称矮平房)。1960年代末,对庵东区38户盐(农)户抽样调查,有瓦房81间,户均2.13间;总面积2910平方米,户均76.58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5.3平方米。
  1980年代开始,不少家庭把矮平房改建成高度6米左右的高大瓦房(俗称高平屋)。房屋质量提升,面积按政策规定建筑。高平屋的堂屋正面大门由4扇小门组成,东西厢房南北开大窗,地面浇铸水泥地坪,通风、透光、保暖,防潮性能好。房屋占地面积一般在85~130平方米。
  1980年代中期后,少数收入高的家庭开始翻建2层砖混结构或钢混结构楼房,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左右。1980年代末,境域355户盐(农)户调查:共有房屋1086间,户均3.06间;面积50875平方米,户均143.31平方米。1990年代末,境域754户家庭调查统计:户均房屋3.42间,户均面积165.40平方米。1990年代起,多数家庭改建2层楼房,3口以上家庭,居住面积达180平方米以上。
  1990年代中期后,农村建房开始讲究质量。用钢筋水泥浇铸半框架结构,外墙贴瓷砖、马赛克,内墙用三夹板或墙纸、白涂料、白漆装饰,窗户改用铝合金或不锈钢框架。地面用花岗岩或地砖、地板铺设。室内分正厅、客厅、卧室、书房、厨房、卫生间、储藏室,并讲究室内装饰。房屋样式有传统古典式的、西式的、中西结合式的。有的房屋,四周筑有围墙,墙内庭园栽种花草树木,追求环境清幽。城镇居民自建或购买的商品房,同样讲究室内布局和装饰。2000年,境域1278户家庭调查,其中通自来水家庭490户,房内装洗澡设施的493户(其中装热水器家庭174户),室内设抽水式厕所353户,其他式样925户。房屋来源:自建1160户,购买商品房66户,购买经济适用房2户,继承父辈的50户。另外,对12934户家庭房屋拥有量统计:有1间房屋的1420户,2间的3265户,3间的3691户,4间的2840户,5间的1210户,6间的427户,7间及以上的81户,户均房屋3.06间。进入21世纪,翻建或新建的房屋质量再上档次。华兴村、海星村、宏兴村首建集聚小区,小区房屋几近别墅。2011年末,全镇极大多数村已建住宅小区。小区大部分为两层楼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一户一宅,独门独院。建筑用地各村基本统一,一般为东西宽16米、南北长20米,计每户占地320平方米左右。房屋占地面积120余平方米,楼高统一在10米左右。庭院面积约154平方米。前后房屋间隔15米左右,其中庭园8米,道路4米,绿化带1米。每一小区区块左右又有宽4米的道路,道路两侧建有宽4米的绿化带,中间以宽4米左右的石砌河流相隔。小区内水电、道路、雨污、绿化等配套设施齐全,布局、造型堪称合理美观。小区楼房和家庭别墅的室内装修,比1990年代中期更讲究布局、质量和档次。2000年后造的,基本上是别墅式新房,结构牢固、造型美观、配套设施齐全。1992年,境域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2000年,人均住房面积40.09平方米;2011年,人均住房面积61.41平方米;2016年,人均住房面积72.22平方米。
  第四节 出行
  1950年代前,出行大部分靠两条腿行走。1950年代开始,出现脚踏自行车,以单位、集体公用为主。1960年代末,个别家境好的开始购置自行车。1970年代后,自行车逐步普及。至1990年代,每户平均不少于1辆。
  1990年代,一些家庭开始购置摩托车替代自行车,至21世纪初,摩托车成为一般家庭的主要交通工具。2011年,总量13211辆,家庭拥有率45%。以后,随着电瓶车增多,摩托车数量减少。2016年,总量6624辆,家庭拥有率21.7%。
  21世纪初,以便捷、节能为特点的二轮电瓶车开始替代摩托车,成为居民出行代步的主要交通工具。一些不擅骑二轮车的中老年人,以人力三轮车、电动三轮车代步。2011年,境内二轮电瓶车总量达到21197辆,拥有率为总户数的72.3%。到2016年,电瓶车总量28246辆,家庭拥有率为92.7%。
  21世纪初,少数先富之人开始购置轿车。2005年,私家轿车(面包车)有598辆。2010年前后,轿车进入普通家庭。2011年,轿车总量5985辆,家庭普及率20.4%;2016年,轿车总量13202辆,家庭拥有率43.3%。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庵东镇志 下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