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方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02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地方病防治
分类号: R599.01
页数: 4
页码: 1518-1521
摘要: 本节记述慈溪市庵东镇地方病防治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钩虫病、疟疾病、丝虫病、血吸虫病、沙眼。
关键词: 庵东镇 疾病防控 地方病防治

内容

钩虫病 钩虫病患者主要是七塘南棉农。1951~1952年,门诊中有少数病例发现。1955年12月26日庵东盐区人民医院制订地方性传染病防治条例,并经中共庵东盐区工委批准开展钩,虫病普查、防治,采取“治疗病人”“管理粪便”“预防感染”三项综合措施。1956年,盐区人民医院抽调16名医务人员组成3个防治小组开展普查,共查11870人,查出患者3127人,占受检总人数26.3%。在施治中,医务人员上门发药看服,次日登门访视服药后反应。1957年,春、秋2次在庵东镇、东一、东二、东三乡复查,共查验粪便6019人,呈阳性1890人,阳性率31.4%,采取治疗措施1490人。1958年,在西一、西二、西三乡各进行2次复查,受检5086人,阳性率43.7%。1959年,再次进行复查,共查出患者3656人,施治3647人。在1950年代的钩虫病防治运动中被评为区、县、省级先进工作者7人,庵东盐区人民医院化验员曹慰原为解决化验设备不足困难,研制木质显微镜,1956年被评为浙江省地方病防治先进工作者和浙江省先进工作者。
  此外,1956年在对钩虫病患者普查中,查出患蛔虫病人10305人,占受检总数的86.8%。
  疟疾病
  疟疾病俗称“冷热病”“买(毛)柴病”。民国时期,每年均有发生,常呈暴发流行,死亡率较高。后有特效药“奎宁”施治,死亡减少。
  1954年,境域疟疾流行,发病1936人,发病率5205.84/10万,死亡1人,死亡率0.05%。宁波专员公署无偿调拨药品,庵东盐务分局拨发专款购置药品,免费发放治疗和抗复发药物。并动员全社会采取以下措施:用可湿性“六六六”粉对发病家庭进行熏烟消毒,翻罐倒钵消除孑孓滋生源,用“六六六”粉加水20倍喷洒灭蚊,将原习惯用淡水浸泡盐(农)具改用咸水(咸水不生孑孓),在重点防疟社队采用浸泡过“二二三”、可湿性“六六六”粉的木块、砖块投放灭孑孓。
  防治工作:落实“两根治一预防”措施。即对现症病人以药物治疗,对休止期病人以抗复发治疗,对重点地区人群以预防服药。1962年2月15日西三人民公社首次发现斑疹伤寒2例,至18日共发现6例。1963年,根据省疟疾,病防治方案,对1962年有疟疾病史者进行3次抗复发治疗。同时开展门诊发热病例疟原虫检查、监测,进行病源侦查、血清监测、媒介监测和个案调查。
  1985年,首次达到卫生部关于基本消灭疟疾的指标,发病率1.60/10万(指标:10/10万)。
  丝虫病
  1959年12月、1960年3月,曾对境域丝虫病发病情况进行普查,发现少量病例,予以治疗。
  血吸虫病
  1955~1957年,境域连续3年普查,均未发现血吸虫病患者和钉螺。
  沙眼
  境域,旧时为盐场,一片白地,土松,海风又大,常年沙尘飞扬入眼摩擦、感染遂成此病。又因家境贫困,一家人合用一条毛巾致相互感染,故盐民患沙眼很多,重症者十有八九。但因其普遍,在人们心目中把此“病”不当作“病”,无预防措施,亦少以治疗,久而久之导致失明者比比皆是。因其普遍,反而无其病况的文字记载。1990年代以后,地方病得到遏制,虽有散发,均未达暴发指标。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庵东镇志 下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