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编 教育 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969
颗粒名称: 第二十一编 教育 科技
分类号: G527.55
页数: 104
页码: 1252-1355
摘要: 本编记述了慈溪市庵东镇志的教育科技,民国时期,境域无专门科技机构,科技人才缺乏。新中国成立后,各类科技人员逐年增加,科技组织建立,科研工作由农盐业到工业,进而向各业推进。根据不同产业,先后设立盐业技术和农业技术指导管理机构。
关键词: 庵东镇 教育 科技

内容

清、民国时期,境域办有私塾。清宣统二年(1910)始有小学教育。民国35年(1946)余姚(庵东)盐场一度兴办盐工子弟学校,就读的盐工子弟免缴学杂费,书本、簿籍由,学校供给。新中国成立后,境域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56年,新建浙江省庵东初级中学,1970年,开始高中招生。1984年,全区实现基本扫除文盲。19841985年,全区各乡(镇)相继普及初等(小学)教育。1992年,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先后举办全日制职业技术学校2所。成人教育在基本扫除文盲后逐渐转为实用技术培训和较高层次学历教育。2001年,创建成为宁波市教育强镇、浙江省教育强镇。2012年,创建成为市现代教育装备示范镇。2014年,创建成为宁波市学前教育示范镇。
  民国时期,境域无专门科技机构,科技人才缺乏。新中国成立后,各类科技人员逐年增加,科技组织建立,科研工作由农盐业到工业,进而向各业推进。根据不同产业,先后设立盐业技术和农业技术指导管理机构。1974年4月,建立县盐业科学研究所。1980年代,成立区镇乡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93年,开始实施人才工程,引进大中专以上学历人才,乡镇企业建研究所。1995年,全镇科技贡献率44.6%,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份额为85.3%。1999年,创建成为省星火示范镇。
  第一章 教育
  庵东地处沿海一隅,旧时受经济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缓慢。清、民国时期,虽也散布私塾,但数量不多,规模不大,记载不详,只能在片纸只字间窥其旧踪。小学教育始于清宣统二年(1910)创办的安澜小学,民国35年(1946)至37年,盐场的盐工福利委员会兴办盐工子弟学校,使盐区教育一度兴旺。新中国成立后,境域各类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办学条件改善,办学水平提高。2016年,有幼儿园12所,在园幼儿3290人,教职员349人;小学7所,初级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在校学生7265人(小学5558人、初中1707人),教职工469人(小学333人、初中136人)。
  第一节 私塾
  私塾,是清、民国时期启蒙教育的主要形式。多由家境殷实且重视教育的人家,请有学问者来家训授子弟并附以亲友子弟数人同学;也有掌教人在家或在祠堂坐馆招收学生,向所教学生收取一定数额的束脩(即送给老师的酬金)。亦有当地热心公益人士创设,有设于宗祠、家庙、义庄中,也有单独建塾的。经费主要依靠私人捐助,以学田为基金,学生免费入学,此类称之谓义塾(义学)。民国初,庵东隶云漾乡有遗安义塾。
  私塾,无固定学习年限。设置既没有限制,也没有管理。民国21年(1932)7月,浙江省曾颁布管理私塾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设立私塾:地方偏僻者;四周1里之内无学校者;学童过多,学校不能容纳者;所收学生系年长失学,或者补习性质的。
  随着学校教育的兴起、发展,私塾教育逐渐淘汰,部分私塾先生亦随之转为学校教师。
  境域私塾,无完整记载。清宣统二年(1910)兴办的安澜小学,其前身是私塾,设于万嵩庵西厢房;人和街178弄陆祖表,常年收授10人左右;后街东端设开文家塾,常年收授20余人;西一陈丁裕设家塾,历时32载;娄惠金、陈尧记、应长水等,曾各设私塾;海星村域周裕泉家,除其本人教授外还请赏国祥为塾师;富民村域有2所(陈春来家、娄成湖家);新建村域陈大发,常年授生40~50人;三洋村域五灶路沈家道地许成再私塾,常年收授30人左右。上述私塾办学具体时间及地址均不详。民国17年(1928)下半年,海南村域胡来法家办私塾,由施元同、童文家两先生执教,常年收授20人左右。民国35年秋,原私塾改建为西三区第一盐工子弟学校;民国37年2月,原私塾改建为义四乡第六保国民学校;民国38年2月,原私塾改建为义四乡第三、七保国民学校。
  第二节 幼儿教育
  发展概况
  民国35年(1946)上半年,余姚场盐工子弟中心学校设幼稚班1个,学生61人;下半年设幼稚班1个,学生46人。民国35年上半年,崇三乡第十二保国民学校设幼稚班1个,学生38人,其中男33人、女5人。
  新中国成立后,幼稚园(班)改称幼儿园(班)。公办幼儿园由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管理;小学附设幼儿班、学前班由小学管理;部门办、集体办和私人办幼儿园(班)由县、区、乡(镇)妇联领导,办学单位(个人)负责管理。
  1952年2月,庵东盐区中心小学附设幼儿班2班(大、中混合班1班、小班1班),入园幼儿72人,教养员3人。1955年3月,庵东镇幼儿园开办,园主任韩忆平。1960年,东二管理区中心幼儿园被评为全国儿童工作先进集体;庵东管理区第四生产队幼儿园被评为省儿童工作先进集体。
  1961年,农村幼儿园(班)大批停办。庵东镇幼儿园仍为全县保留的5所公办幼儿园之一。
  1979年11月,贯彻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精神,强调对儿童智力开发和早期教育,幼儿教育有较快发展,办学条件有所改善。
  1981年,庵东区各人民公社(镇)成立托幼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工作网络,由妇女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1989年6月后,幼儿教育形成各方参与、妇女主任专管的工作格局。教育业务由区辅导学校负责。
  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原东三、东二、西三乡内幼儿园分别划归新浦镇、崇寿镇、小安乡管理。原庵东镇、东一、西一、西二乡内幼儿园由镇教育办公室管理。2000年,镇中心幼儿园转制为民办幼儿园。
  2000年以后,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有规划地调整幼儿园设点布局,办园规模基本能满足幼儿段儿童入园需求。2008年,重新兴建公办幼儿园。2016年,境域有公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11所,占地总面积43499平方米,建筑面积28807平方米,户外活动场地10760平方米。在园幼儿3290人,教职员349人。办园条件改善,教育质量提高,有二级四星园3所,三级二星园5所,三级一星园3所,因新办尚未评定级别园1所。
  幼儿园选介
  庵东镇中心幼儿园
  位于邮电路351~379号。1952年2月创办,为庵东盐区中心小学附设。1955年3月,在原址独立建园,名庵东镇幼儿园。1959年,迁西街桥头,民办“庵东乐园”并入。1964年8月,草舍园舍拆建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228平方米。1971年9月,复为庵东小学附设幼儿园。1979年起,担负庵东区幼儿教育辅导任务。1988年9月,庵东小学附设幼儿园、庵东镇民办幼儿园、庵东镇农机厂幼儿班合并为庵东镇中心幼儿园,设大、中、小各4班,在园幼儿444人,仍分散在原址上课。1989年2月,迁入邮电路351~379号。2000年,转制为民办幼儿园,沿用原园名。占地面积5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782平方米,绿化面积1390平方米,户外活动场地1980平方米。
  2016年,设12个班级,在园幼儿378人,教职员工43人。园长及专任教师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100%,教师资格证书持证率100%,中级职称4人,高级育婴师14人。
  该园自2000年代开始,坚持搭建自主学习平台、支持自主学习方式、实施快乐教育,以培育智慧创新能人为出发点,实现“创自主文化、展乐智教育、育能干主人”的办园理念。依托“幼儿球绳体育活动”和“1+1+1三级特色区自主游戏”致力打造“快乐自主、智慧成长”的“乐·智”教育品牌。打造快乐环境,实施“乐·智”管,理;支持快乐学习,培养“乐·智”宝贝;激励教师发展,成就“乐·智”教师;创设自主平台,实行“乐·智”课程;创新互动内容,构建“乐·智”家园。
  该园系省二级四星幼儿园,宁波市乡镇(中心)达标幼儿园、宁波市镇(街道)示范性幼儿园、宁波市现代化幼儿园、宁波市平安校园、宁波市卫生保健规范单位,市平安校园、市文明单位、市卫生先进单位、市早期教育指导站、市教育教学示范幼儿园、市规范幼儿园、市卫生保健规范单位、市巾帼文明示范岗、市优秀辅导园。
  历任园长:韩忆平、胡嘉英、王秀芬、许雪芬、应雁飞、王玲萍、陈茹、程利萍。
  庵东镇圆圆实验幼儿园
  位于振东村。2008年7月创建。系公办幼儿园。占地面积4516平方米,建筑面积4625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1516平方米,绿地面积1370平方米,绿地率30.3%户外活动面积1800平方米。按省二级幼儿园标准设计建造,有12个配套活动室,,可容纳360名幼儿入园。各功能用室、附属用房按标准配备,教育教学用具、大中型玩具、活动器械及专用设备设施齐全。
  2016年,设11个班级,在园幼儿330人,教职员工45人。其中专任教师26人,教师资格证书持证率100%,大专及以上学历100%,专业对口率100%,职称率96.2%。按省二级幼儿园标准配备保育员、保健医生、食堂人员、保安人员,并经正规渠道招收录用、经专业机构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该园以“用爱养育,用心教育,放飞每一位幼儿的梦想”为办园宗旨;构建“以德为先、慈孝感恩”的办园特色;以“童心感恩”为切入点开发园本课程。
  注重营造“慈孝感恩”为主题的课程环境。3个楼梯分别呈现“慈孝典故”“慈孝格言”“慈孝人物”;连廊分别以“慈”“孝”“新时代慈孝”环境布置,营造传承慈孝美德氛围;并以“慈爱”“孝顺”图意的大幅农民画画面烘托;在休息平台正面从不同层面来诠释“智、义、礼、仁、孝”的内涵;楼梯斜面布置感恩教育活动的留痕,使环境板块与孩子形成互动。
  将感恩教育渗透于课程活动之中。通过节庆活动,实施感恩教育,使幼儿从小知礼、懂礼、用礼,成为有孝心、孝行之人。通过开展“争做文明礼仪之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达到让爱传递,让爱延续。打造“文明礼仪实习场”,让孩子真正体验将感恩从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
  该园系省二级四星幼儿园,宁波市四星级幼儿园、AA级平安校园、现代化达纲园,市教育教学示范园、优秀辅导园、早期教育指导站。获宁波市巾帼文明岗称号,市幼儿园室内体育器械展评二等奖、“快乐游戏,点亮童年”专题活动三等奖。
  园长:章菊芬。
  第三节 小学教育
  发展概况
  清宣统二年(1910),乡绅姜子光办私立安澜小学,校址万嵩庵西厢房。民国2年(1913)改称第二小学。
  民国4年(1915)按照新教育纲要将初等小学改称“国民学校”。
  民国7年(1918),沈湘梅出资在七塘以北约300米处(今兴陆村),办海庆小学,聘吕忠辉(余姚人)任校长。
  民国14年(1925),水路湾下(现海星村)张友莱创办海镜小学,学生40余人,教师张友莱、张才炳。
  民国15年(1926)庵东盐场有小学14所。中区:安澜小学、养成小学;东一区:柯东小学、柯东西小学、诚,毅小学、养蒙小学;东二区:保德小学、储德小学;东三区:连德小学、胜海小学;西一区:一志小学、观海小学;西二区:云西小学、云海小学。共有学生700余人,教师28人。
  民国19年(1930)境域有余姚县立小学2所(庆德小学、诚毅小学)。
  民国22年(1933),许深洋在东二区(现海南村)办草舍学堂,2个班级,学生60人,教师4人。羊路头宋,家道地(现三洋村)有宋家学堂,设2个班级,学生70人,教师3人。二灶塘头(现下一灶村)有小学,教师2人,学生数不详。崔陈路(现富民村)有漾海小学,办在娄惠金家,设4个班,学生70余人,教师3人。
  民国24年(1935),国民政府定该年为儿童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筹设一年制的短期小学和简易小学,在小学附设短期班及随习班。是年,在五属公廒办私立盐业小学,经费由庵东盐场食盐收运处提供。6个班级,学生总数不详,有寄宿生四五十人。
  民国28年(1939)在集镇廒址开办庵东盐区完全小学,学生200余人。
  民国30年(1941)5,月,庵东沦陷,学校停办。
  民国31年(1942)上半年,伪余姚县政府办县立庵东小学,纳私立安澜小学在其内。
  民国35年(1946)成立盐工福利委员会,聘茅忠兴为教育干事。盐场办学由盐工福利委员会主持,办学经费在盐工福利费内列支。课桌椅、教育设施、办公用具,均统一规划,新制新添。学校经费由盐工福利委员会按学校预算审批按月发放。学校皆名“盐工子弟学校”,冠以地名数序,以示学校性质和盐场特色。原余姚县立庵东小学,改名余姚场盐工子弟中心学校。翌年春,5所初小开学,全盐区6所盐工子弟学校,学生700余人。下半年,发展到17所,教职员108人,学生3108人。就读的盐工子弟免缴学杂费,学校还供给书本、簿籍和文具。在外乡及本乡保国民学校就读的盐工子弟,由就读学校证明,所缴学杂、书簿等费用由福利委员会拨补。民国37年,福利费停收,盐工福利委员会财源断绝。是年上半年,靠盐税抽成维持,下半年,初小教师薪俸无着,靠学生家庭轮流供膳。1949年上半年,盐工子弟中心学校经费仍由福利费勉强维持;下半年,由庵东盐区人民政府接管。
  民国37年(1948)办有盐工子弟学校17所,乡保国民学校13所,学生4174人,其中盐工子弟3241人。
  1949年5月,庵东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管会对学校采取“维持现状,即日开学”原则,小学布局基本保持原状。
  1952年下半年,所有学校转为公办。1953年,贯彻中央“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方针,对小学进行全面整顿,调整班级,充实学额。1956年,提出“速度快、数量多、质量高、用钱省”的要求,宣传发展民办方针。1958年,受“大跃进”影响,发展小学。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调整学校布局,数量减少。
  1964年,兴办简易小学(1965年改称耕读小学)24所,24个班级,学生706人(其中半日制11所,11个班级,学生247人;全日制13所,13个班级,学生459人)。1965年,耕读小学发展到88所,学生3055人,教师89人,其中新聘53人,兼课36人(其中:公办教师11人、民办教师25人)。学习形式:全日制1394人,半日制613人,早晚班176人,夜班594人,包教包学10人,全日制小学中插班学习268人。1966年,简易小学(耕读小学)停办。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日制小学曾一度停课闹革命。1967年,陆续复课。1969年8月,公办小学下放生产大队办,公、民办学校合为一体。1973年、1974年,小学入学人数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78年,建立人民公社中心学校,1983年、1984年,建立区、乡中心小学。1984年、1985年,境域各乡(镇)实现普及初等教育。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原东三、东二、西三乡内小学分别划归新浦镇、崇寿镇、小安乡。此后,学龄儿童逐年减少,学校设点布局调整,教育资源优化。2010年,宁波杭州湾新区教育由新浦、崇寿、周巷3镇托管改由庵东镇管理。2011年,有小学7所,班级109个,学生4732人,教职工236人。2016年,有小学7所,班级127个,学生4667人,教职工277人。(不含庵东实验学校小学部数据)
  学校选介
  庵东镇中心小学
  位于镇北路215号。民国31年(1942)创建。原名余姚县立庵东小学。民国35年,易名余姚场盐工子弟中心学校;1950年,庵东盐区中心小学;1953年,余姚县庵东盐区中心小学;1954年,庵东盐区中心小学;1956年,慈溪县庵东区中心小学;1969年,机械厂五七学校;1971年,庵东人民公社中心学校;1981年,庵东镇中心学校;1983年,庵东区中心小学;1987年下半年,定名庵东镇中心小学,此后未变。2016年,班级32个,学生1257人,教职工77人。学校占地面积3306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8672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8114平方米。建有250米环形跑道、100米直跑道的塑胶田径场和专用篮球场、风雨操场,配有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系统、音响系统、校内即时通信系统、防盗监视系统,全部普通教室均安装多媒体设备。有多媒体、电脑、舞蹈、音乐、美术、图书、实验等专用教室26个,实验、电教、体育、音乐、美术仪器配备均已达到省Ⅰ类标准,是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和宁波市现代化建设达纲学校。
  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86.4%。获高级教师职称5人、一级教师职称30人。市名教师1人。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2014~2016年,教师撰写的论文(案例)在宁波杭州湾新区、市级以上获奖80余篇次;10人次获市优秀教师、先进德育工作者、十佳班主任等称号。1人获宁波市名班主任、1人获宁波市“百名优秀班主任”;1人获宁波市优秀团干部;1人获宁波市王宽诚育才奖;1人获省优秀导读员。
  “童诗教学”是该校特色项目在省内外小有名气。学校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新童谣、儿童诗歌征集”组织奖;童心,诗社被评为市首届优秀红领巾小社团。已陆续出版童诗书籍6本,1300余首儿童诗在各级报刊公开发表,人民网和《宁波晚报》等40余家媒体有相关报道。《小学童诗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2006年,获宁波市科研成果二等奖;2007年,获省教育科研一等奖。辅导教师史京的专著《诗意校园》,2012年,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2013年,获市月季花精品奖;2013年,获宁波市王宽诚育才奖。学校是《宁波晚报》《慈溪日报》和慈溪电视台特约小记者站。2013年12月,学校被命名为市艺术(童诗)特色学校。2016年度“春风”儿童诗大赛中,2人获“十佳小诗人”佳誉,7人获“优秀小诗人”称号。
  艺术教育在市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学校是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2004年舞蹈项目被评为市艺术教育特色项目。校舞蹈队应邀参加市第七届、第八届艺术节获特别表演奖,在舞蹈专场比赛中获团体一等奖,多次在市文艺调演中获得一、二等奖。2010年,学生裘丝雁表演的独舞《雨竹林》获全国舞蹈(独舞专业)少年A组银奖。
  学校综合实力较强,在首轮市义务教育段素质教育星级学校评估中,被认定为四星级学校,并保持至今。数学教研组是市一级名牌学科;语文教研组是市二级名牌学科;体育组、品德组是市三级名牌学科。
  学校多次被评为市先进集体;学校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市先进党组织;1991年,被市教委命名为文明学校;1994年,被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学校工会是市三星级规范化工会合格单位、优秀教工之家达标单位、市教育系统五星级规范化工会、宁波市先进教工之家。学校关工委获宁波市五好关工委称号。学校团支部被评为市先进团组织。少先队大队部被评为市十佳红旗大队、宁波市少先队书香大队、省红旗大队。学校先后获得市级荣誉:班级集体建设先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示范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示范性家长学校、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点、AAAA级平安校园、食品安全教育优秀学校、三星级消防安全学校、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集体。宁波市级荣誉:学生行为规范示范学校、青年文明号、环保模范(绿色)学校、卫生先进单位、无烟学校、示范性文明学校、文明单位。省级荣誉:巾帼文明岗、食品卫生A级单位、健康促进学校(铜牌)、课外阅读先进集体。全国级荣誉:全国语文教改示范校、全国学生营养与健康示范校。
  历任校长:李衷才、郑友乔(郑春林)、陈宗英、毛裕烈、邹其表、李法鉴、韩世周(兼)、毛今也、顾小轩、康明耑、陈勇、洪敏、单长春、马孝忠、许炳元、朱炳荣、屠世法、郑国申。
  第四节 中学教育
  发展概况
  民国27~28年(1938~1939)间,浙区战时食盐收运处余姚庵东办事处主任沈子屏创办余姚场盐业子弟中学,校址与收运处相连,学生百余人,教员由场公署收运处大学毕业的高级职员兼任。(学校延续时间,办学情况均不详)
  1950年,庵东盐区中心小学办附设初中班,学生40余人。
  1956年暑期,新建浙江省庵东初级中学,境域形成在乡(镇)上小学,毕业后报考浙江省庵东初级中学读初中格局。
  1968年,县属庵东中学6名教师分别下伸到东一、东二、西一人民公社,设3个初中教学点。1969年8月,上述教育点改为人民公社中学。
  1970年,庵东中学开始高中招生。东三、西二、西三人民公社办起公社中学,自此形成读初中不出公社的格局。此后,部分小学附设初中班,各公社中学招收戴帽高中班,层层拔高。1978年,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着手整顿初中,压缩高中,调整学校布局,建立人民公社中心学校,逐步将初中点和附设初中班并入公社中心学校,公社中学停招高中一年级新生,在校高中生毕业后撤销高中班。1983~1984年,东一、东二、西一、西二乡单设初中,分别建立东一、东二、西一、西二初级中学,东三中心小学、西三中心小学附设初中部。1991年8月,建立庵东镇初级中学,市属庵东中学停招庵东镇初中学生。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后,东三中心小学附设初中部、西三中心小学附设初中部分别划归新浦镇、小安乡,东二初级中学划归崇寿镇。西一中学、西二中学、东一中学分别于1992年、1998年、2002年并入庵东镇初级中学。2002年,慈溪市决定将贤江中学、庵东中学、坎墩中学合并,实行联体融校,在市建成区西部教育园区,建杨贤江中学。境域普通高中段办学历史结束,初中毕业生列入市高中段统一招生计划。
  学校选介
  庵东初级中学
  校址在恒大路8号。1991年创建庵东镇初级中学。1992年8月,更名为庵东镇中心初级中学,承担对镇内初中的辅导任务。2002年,更名庵东初级中学。原西一、西二、东一初级中学分别于1992年、1998年、2002年并入。2016年,校园占地面积20491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078平方米。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齐全。
  2016年,有班级26个,学生978人。在编教职工89人。其中:高级教师17人,占19.1%;一级教师45人,占50.6%。获省“春蚕奖”1人,获宁波市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2人,宁波市级教坛新秀多人。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中考中,普高上线率40%以上。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学生营养与健康”示范学校、省阳光体育人才基地学校、省第四批体育特色学校、省A级食堂、宁波市AAAA平安等级校园、宁波市无烟学校、宁波市巾帼文明岗、宁波市数字化校园、市文明学校、市先进党组织、市文明单位、市先进集体、市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系市义务教育段学校素质教育四星级学校、宁波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训练点(射击)。
  “射击训练”项目是学校特色项目。建有十射道和四射道2个射击馆,聘请专职教练,常年坚持学生业余体育训练。2005年8月,学校射击训练场被省公安厅、省体育局确认为市竞技体育运动射击场。2008年,升格为宁波市射击训练点。2010年,被认定为省阳光体育人才基地学校。校射击场是宁波市学校中训练枪支最多,设备最齐全的训练点之一。曾为上级体训学校、体育团队输送多名人才,曾培养出多名优秀射击运动员。其中:徐峰获亚洲射击锦标赛男子10米移动靶标准速团体冠军,第八届全运会射击男子10米移动靶标准速个人冠军;王珠获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射击亚军;苗宇峰获全国青少年射击锦标赛气步枪项目冠军。1994~2016年,在省级比赛中获冠军25人次;2001~2016年在宁波市级比赛中获冠军37人次。
  历任校长:姚金康、章仁苗、张育松、庄耀挺、陈庭、王建锋。
  庵东中学
  校址在七二三大街445号。1956年创建,名浙江省庵东初级中学。1959年9月,改名慈溪县庵东初级中学。1969年8月,体制下放改为慈溪县庵东人民公社中学。1972年9月,恢复县属,更名为慈溪县庵东中学。1988年11月,更名为慈溪市庵东中学。
  1956年下半年,招收1个班,56名学生,教师2人(部分学科教学由区中心小学教师兼任)。1960年下半年,发展成12个班,605名学生,教职工30人。
  1970年,设高中部。是年七塘以北6个人民公社均建初中,学校除招收全区高中生外,仍招收庵东人民公社初中学生至1991年庵东镇建初级中学止。
  1980年,开始设职业高中班,先后开设淡水养殖、企业供销(销售)、美工、针织、市场营销等专业。
  2002年,与贤江中学、坎墩中学合并,实行联体融校,在市西部教育园区新建杨贤江中学。
  学校办学46年,初中毕业29届,3677人;普通高中毕业26届,2629人;职业高中毕业10届,314人。
  历任校长(负责人):邹其表(兼)、蒋世强、林均、马孝忠、孙迪园、许舜岗、陆家成、黄纪海、陈国权、汤仁昌、张行寿、陆佰展。
  第五节 九年一贯制教育
  发展概况2014年8月,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出资,镇人民政府管理,设立公办实验学校1所,定名为宁波杭州湾新区庵东实验学校,实施小学至初中九年一贯制教育。
  学校介绍
  宁波杭州湾新区庵东实验学校
  位于三洋村南洋小城,东临机电路,南傍南祥路,西依实验路,北靠滨海大道。2014年新建。占地面积46869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6710平方米,工程投资12613.70万元。
  按省九年义务教育Ⅰ类学校标准规划和建设。建有小学部教学楼、初中部教学楼、实验楼、行政楼、多功能厅、食堂、体艺馆、教工宿舍及附属用房。设置数字广播和监控系统、云录播系统、多媒体智能管理系统。建有300米环形跑道的塑胶田径场及标准篮球场、足球场,配置汽车停车位106个。
  2014年,班级18个(小学13、初中5)学生713人(小学522、初中191)教师43人(小学编制29、初中编制14);2015年,,班级35个(小学24、初中11),学生1354人(小学949、初中405)教师79人(小学编制50、初中编制29);2016年,,班级43个(小学23、初中20),学生,1620人(小学891、初中729),教师103人(小学编制56、初中编制47)。
  具有高级教师职称13人,一级教师职称33人。获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工作者1人,省农村教育突出贡献奖1人,宁波市优秀教师1人,市学科骨干9人,宁波市、市教坛新秀16人,宁波市、市优质课获奖18人次。
  学校先后获得荣誉有:市校园足球训练点、四星级学校、师德师风建设达标学校、五好关工委、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义务教育段素质教育三星级学校。杭州湾新区师训工作先进集体。宁波市数字化校园优秀级学校、规范化心理健康咨询室、示范性特色图书馆、智慧校园试点学校、4A级平安校园、食堂量化分级管理A级、安保室优秀级。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校园足球特色试点学校、书香校园。2017年,入选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
  校园足球是学校办学特色。建有室外8人制足球场1个、室内5人制足球场1个、室外5人制足球场4个、室外3人制足球场4个。足球、标志盘、标志筒、对抗服、守门员手套等训练竞赛器材能保证学生训练和比赛需求。配有7名专职体育教师和1名外聘足球教练,保证每周每班有一节足球课,在校内形成人人爱踢足球的氛围。小学部有6支足球队,由60名身体素质较好、体育拔尖的学生组成,按年级、性别分队,由3名专职足球训练老师带队,根据不同对象进行不同的训练。足球队每天上午大课间和傍晚放学后至少有一个半小时的训练时间。
  2017年10月,该校作为宁波市十所优质学校之一,与英国诺丁汉内瑟菲尔德小学结为姐妹学校。校长:丁群卫。
  第六节 职业技术教育
  发展概况
  1950年,兴冬学,借用庵东盐区中心小学教室办业余簿记学校,校长张振世,招收学员30人,系统学习记账等会计实务,培养社会急用的会计人才。1952年7月,庵东盐区人民政府创办庵东盐区职工业余初等学校。1958年8月,创办慈溪县初级盐业技术学校。1960年,庵东人民公社在西二、东二管理区办2所盐业中学,在七塘以北6个管理区招生。1976年8月,西一人民公社创办“五七大学”。1976年9月,庵东区创办“盐业大学”址设县盐业科学研究所,1979年3月24日停办。1979~1982年,县总工会、县教育局,联办庵东职工学校。1980年,办中等业余技术学校,2个班级,学生90人,兼职教师2人。
  1981年开始,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重点向三方面转移:为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举办各种农技校(班);为适应乡镇企业发展举办乡镇企业职工文化技术学校及各种培训班;为满足广大群众生活需求,举办社会服务为目的的实用技术培训。1981年,办职工业余技术学校,学生30人,兼职教师1人;农民业余技术学校10所12班,兼职教师25人。1982年3月起,对1968~1980年初高中毕业生而实际文化水平达不到初中毕业的职工和未经专业培训的三级以下技术工人,进行初中文化和初级技术补课,工厂、企事业单位举办脱产文化补习班。1989年起,市、乡(镇)两级人民政府开始对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统筹管理。是年,实行技工学校和职业中学技术等级考核制,推行(毕业证书与技术等级证书)“双证制”。1992年,西一乡创办全市第一所个体劳动者职业技术学校,对该乡100余名个体劳动者分期分批进行业务培训。1993年,创办庵东镇高级职业中学,2001年停办。此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由成人教育线统一管理。1998~2016年,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4459人,其中绿色证书班2449人、农函大3481人、其他培训18529人。组织各类短期培训15887人次。乡镇企业职工岗位培训(技术等级培训、岗位资格培训、岗位适应性培训)72213人,组织各类短期培训13426人次。社会生活教育82017人。社会化职业技术培训20985人。培训项目有:计算机、电工、会计辅导、建筑制图、冲压剪切、畜禽养殖、烹饪、大棚栽培、土建市政施工、电焊等。
  职业技术教育重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训练,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与专业技能训练的比例一般为4∶3∶3,并采取灵活多样,按需施教的原则,加强实践环节,做到学用结合。学制长短不一,一般为三年制,也有一年或几个月、几个星期的短期训练。此外,根据需要,有关企业组织人员赴对口单位培训。
  学校选介
  慈溪县初级盐业技术学校
  由庵东区公所和县文教局联合主办。1958年8月创建。学校校舍开始在庵东中学内,由庵东中学校长林均兼校长。一学期后迁至西一管理区第六生产队新校舍,专任校长李春森。招收3个班级,学生141人,由生产队推荐,学校考试录取,男、女兼收。原来要求文化程度为高小毕业,但实际入学的有一部分是初中毕业,少数是高小没有毕业的。年龄大的二十一二岁,小的十三四岁。学制3年。开设课程: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气象、制盐工艺等。培养目标是初级盐业技术员。学生毕业后回原单位。
  有教职员工8人,其中教员5人。学生全部收费住宿。经济困难的享受人民助学金,后来在制卤收入中部分用于补助学生生活费。
  学校有一批盐田和盐板,除了专管员外,学生平时一星期有两个半天劳动。当时正新建盐滩,每学期抽半个月左右时间,在建滩指挥部领导下,帮助测量绘图,开展文艺宣传活动和劳动。1959年上半年开始,曾经试制成硫酸、硝酸、芒硝、氯化镁、钾镁肥等二三十种产品,其中氯化镁、钾镁肥的生产时间较长。
  1961年上半年,学生毕业后停办。
  庵东镇高级职业中学
  校址在原西一中学内。1993年,由市教育委员会批准创办。面向慈溪市,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学生经高中段招生统一考试后,根据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1999年,根据市高中段招生计划停招新生。2001年上半年,最后一届23名学生毕业后停办。先后开设机电、外贸英语、文秘、电脑与文秘等4个专业,招收10班372人,毕业318人。
  历任校长:钟水和、陆建南
  第七节 成人教育
  发展概况
  清末有教成人简易识字的学塾,由县劝学所管理。
  民国时期,民众教育由余姚县教育科管理。民国元年(1912),成立余姚县通俗教育讲演所,向民众宣传政治时事和社会生活常识。1919年“五四运动”后,兴办平民学校,后改称民众学校。
  抗日战争时期,三北革命根据地重视民众教育。时余姚县专设5校,庵东为第四校,安排全日制小学教师兼任文化教员。初期兴办战时民众学校,民国29年(1940),实施国民教育,战时民众学校停办,在乡镇中心小学和保国民学校设民众教育部,办妇女识字班、失业青年文化补习班。
  抗战胜利后,民国35年(1946)省教育厅拟订“肃清文盲三年计划”,并实施强迫入学制度,但因民众生活困难,办学,经费不足,不能持久,收效不显。
  新中国成立后,庵东成人教育由庵东盐区人民政府领导,文教科直接管理。
  1949年秋,建立区、乡、村冬学委员会。1951年,成立庵东盐区农民业余教育委员会,统一领导冬学和农民业余教育工作。各乡(镇)亦建立相应组织,形成区、乡、村业余教育网。1952年11月,成立庵东盐区扫除文盲委员会,主任张振世。月底各乡、村扫除文盲协会相继建立。1953年,建立庵东盐区扫盲中心学校。校址在东一乡沈湘梅宅。1954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教育厅批准配备校长(楼保明)、教导主任和专职教师各1人。“文化大革命”时期,成人业余教育一度停滞,但部分村仍坚持办学。东一人民公社第八生产大队政治文化夜校被评为宁波地区教育战线先进集体。1978年,国务院下达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后,各人民公社建立相应领导小组,区配业余教育专职干部,公社中心校有专人负责业余教育。
  1983年,建立成人教育基地,后改称成人教育中心学校。有专用教室和教育设施,有专职管理干部和教师,采取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多种教育手段办学。1984年4月,区、乡(镇)配业余教育干部(中心小学副校级),实行“编制在校,工作在区、乡(镇),管理在县,专职专用”的新管理办法。1985年,中共慈溪县委将农村成人教育列入乡(镇)干部岗位责任制考核内容。1986年3月,县人民政府规定,乡(镇)成人教育经费列入乡(镇)财政预算,一般可占乡(镇)教育事业费附加的5%~10%。1987年,贯彻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职工教育的重点转向岗位培训,农民教育掀起实用技术培训热潮,文化教育的层次逐步转向中、高等学历培训。1987~1989年,各乡(镇)均在本乡(镇)人民政府机关内,兴办成人教育中心学校。1989年,实行(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和科技、教育、生产三者结合。
  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建立庵东镇成人教育办公室,其成员为原区、镇、乡成人教育干部,仍实行编制在校,办公在镇。
  1993年,建庵东镇高级职业中学,成人教育与高级职业中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分二线工作。2001年,庵东镇高级职业中学停办,更名为庵东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组织较高层次的学历教育,至2016年,成人高中学历班毕业2048人,大专、本科学历毕业1845人。1998~2016年,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4459人,企业职工岗位培训72216人,社会生活教育82017人,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20985人。
  扫盲识字教学
  1952年,推广“速成识字法”教学。是年,在庵东小学和工农初等速成学校内连续举办2期速成识字法教师培训班,培训237人(第一期130人,第二期107人)。
  1959年,应入学(青壮年中文盲和半文盲)10971人(其中农村9658人,职工1313人),实际入学8552人(其中农村7239人,职工1313人),占78%。
  “文化大革命”开始,扫盲工作受挫,县编1500个常用字《扫盲识字课本》受到批判,庵东部分生产大队仍坚持办学。1975年10月,东一人民公社第八生产大队,经验收成为全县第一个基本扫除文盲单位,12~45周岁非文盲率达99%。
  1978年,国务院下达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境域再掀扫盲高潮。12月下旬,宁波地委宣传部在庵东召开农村夜校现场会。
  1979年4月,东三人民公社经验收,12~45周岁非文盲率87.9%,成为慈溪县第一批基本扫除文盲的2个公社之一。
  1980年,根据第二次全国农民教育会议精神和教育部意见,将扫盲段对象年龄改为12~40周岁。扫盲标准为该年龄段非文盲人数达到85%以上。
  1984年,全区实现基本扫除文盲。此后,继续抓扫除剩余文盲,巩固扫盲成果。
  2013年开始,实施新一轮扫盲成果巩固工作,重点对56周岁以上人群扫盲补课。经培训并测试,符合脱盲标准人数:2013年,539人;2014年,690人;2015年,530人;2016年,68人。
  学历培训实现基本扫除文盲以后,在继续做好扫除剩余文盲巩固扫盲成果的同时,成人教育的重点转为组织较高层次的学历培训。
  干部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机关干部文化程度普遍较低。1954年,尚有三分之二的机关干部仅有小学文化程度。为提高机关干部的文化水平,建立庵东盐区干部业余学校。校长:李平(区长兼)。1958年停办。
  1980年代,中共各乡(镇)委员会均举办基层党校,对党员和干部进行培训。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重新组建中共庵东镇委党校。2001年,被命名为市基层党校示范点。2002年,被命名为宁波市基层党校示范点。2007年,被命名为省先进示范基层党校。2011年,镇委党校设校务委员8人,有专、兼职教师31人,年办学经费10万元。校舍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设置培训教室5个,配备课桌椅250套,电视机3台,摄像机1台,录音机1台、扩音机5台,电脑55台,图书8500册,健身活动器械2套。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年度培训82期,7333人次。其中:支委以上党员干部12期,191人,培训率100%;普通党员12期,2010人,培训率100%;建党对象1期,87人;后备干部1期,58人;企业厂长经理6期,156人;学历班12期,546人次;其他培训38期,4285人次。村级党校培训132期,8968人次。
  2012年开始,党内教育培训采取远程教育与面授结合,集中教学与分散自学结合,长训与短训结合。2012~2016年,实施党员远程教学实践320小时(年均64小时)。2012年,普遍进行党员“三思三创”(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短训。2013~2016年,每年举办入党积极分子短期培训班和党员培训班。2015~2016年,每年举办村干部培训班。
  函授·远程教育
  1951年6月,庵东盐区文化馆建收音站。1952年初,与中苏友好协会庵东分会联合以广播教育形式举办俄文初级学习班,学员39人。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持久,组织收听40余次,于3个月后停办,对其成就未见翔实记载。
  1960年,慈溪师范函授部组织全县教师函授学习。1962年,成立县教师函授辅导站,庵东区95%以上教师参加学习。“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停顿。1978年恢复,归县教师进修学校管理。
  1978年,建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慈溪工作站。1980年,增设庵东教育班。1981年上半年,县农林局主办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慈溪分校,学员为区、乡(镇)干部、农技员、农林场职工和农村知识青年,学制3年。
  2012年5月,庵东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弘成教育慈溪服务中心成为弘成教育集团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试点单位。
  学校简介
  庵东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
  校址在盐车路206号。校园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拥有能满足各类培训需求的教学、实习、活动场所,建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图书阅览室、健身室。在职教职工8人,其中高级教师2人。
  1993年,经市教育委员会批准建庵东镇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中心学校(简称职成教中心学校),校址在原西一中学内。分“成人教育”“全日制职业高中教育”两线工作。1995年1月,建自学考试庵东联络站。1996年开始,举办成人高中、成人中专班。从2000年与浙江工业大学联合举办企业管理大专专业证书班开始,后与浙江万里成教学院、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西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联合举办高等学历教育。2007年,成为市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
  职工教育以库柏耐吉、飞羚电器、人和机械轴承、华星钢构、全盛壳体、海鹏电器等企业为龙头,深化校企合作为主线,以一线员工为主体,开展技能、职业资格、特殊工种上岗培训。焊工培训项目成为市培训品牌。
  2001年,更名为庵东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
  1995年,认定为省二级乡镇职成教中心学校;1999年,认定为省一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006年,被评为省级示范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012年,成为省标准化成校;2013年,成为省新型农民素质培训示范基地。1999~2000年度,被评为宁波市农村成人教育先进集体;2008年,被评为宁波市农函大先进集体;2009年,成为宁波市社区教育示范乡镇;2011年,被评为宁波市“校企牵手活动”优秀调研单位;2016年,被评为宁波市成人教育教科研先进单位。是市文明单位、市市民素质工程示范点、市成校标准化建设达标学校,荣获市级各类先进称号35次。
  历任校长:钟水和、陆建南、朱剑(兼)。
  第八节 教师学生
  教师
  资质 聘任 清末,学堂多为私立,堂长、教员均由创办人物色聘任,对教师资质无明确统一要求。
  民国时期,县立小学校长由县政府委任,区、乡(镇)小学校长由区、乡(镇)政府推荐报县府审批,私立小学和保国民小学校长由校董事会报县政府审批。民国29年(1940)推行国民教育制度,曾一度实行政教合一,乡(镇)中心国民学校校长由乡(镇)长兼任,保国民学校校长由保长兼任。
  抗日战争胜利后,盐工福利委员会举办的盐工子弟学校,校长由盐工福利委员会推荐,由余姚县教育部门委任,教师由盐工福利委员会聘任。
  民国7年(1918)教育部规定小学教员任职资格。教员有正式教员和助理教员之分。中、小学教师一概,由校长聘任,即使是应届师范毕业生也是经县教育部门介绍给校长,由校长办理聘任手续。各校聘任教师均要报县教育科审核备案。
  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对教师采取“维持现状,稳步改造”的方针。1951年,庵东盐区人民政府对通过学校接管、教师鉴定、学习和培训被留任的教师,不论公办、民办,均由文教科统一调配。
  1952年下半年,学校全部收归国家办。所有在任教师成为公办教师,列入国家工作人员编制,由庵东盐区文教科统一任用。1953年,归属余姚县文教局调配。1956年,归属慈溪县文教局调配。
  1957年,民办学校发展,民办教师由社队任用管理。1969年,所有公办小学教师下放到生产大队管理。
  1972年,公办教师恢复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民办教师仍由社队管理。
  1978年,贯彻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工作的意见,强调中小学公办教师的管理调配和民办教师的任用、辞退、调换的审批权及师范院校毕业生分配、公办教师的自然减员补充、民办教师招工等均由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
  1978年,恢复校长制。建立人民公社中心学校,书记、校长由县委宣传部任命。
  1985年,实施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此后,乡(镇)重点办好初级中学、中心小学,校长由县教育局任免,副校长及其他小学校长由乡(镇)人民政府任免。乡(镇)内的教师调配,1992年撤扩并前,由区教办(中心小学、辅导学校)负责,征求乡(镇)意见,教育局开具调令;1992年撤扩并后,由乡(镇)教育办公室负责,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批准。
  1996年,实行教师任职资格证书制度。2011年,中小学专任教师持证率100%,幼儿园专任教师持证率58.6%。2016年,中小学专任教师持证率100%,幼儿园专任教师持证率100%。
  编制配备 早年,小学多单班复式教学,1个教师包教1个班的居多。1950~1960年代,乡(社)中心小学,一般6个班级配8名教师。任课量,一般低段教师每周安排4节空课,高段教师每周安排6节空课。1960~1970年代,以人民公社为单位核定编制,小学一般班级与教师比为1∶1.32,教师与学生比为1∶32,后编制逐渐放宽。
  民办教师 教育历来为官办与民办相辅。民国时期有县办、保办、私立学校之分。民国35年(1946)盐工福利委员会用盐工福利费举办盐工子弟学校,使学校性质发生了变化,但实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公办学校(属群众团体办学)。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类学校性质更为繁杂,既有纯公办、民办,亦有民办公助、公办民助。
  1952年下半年,境内所有小学全部收归国家办,所有任职教师亦清一色成公办教师,列入国家工作人员编制。
  1956年,根据中共宁波地委指示,境内新办小学一律民办,原有小学也根据条件逐步转为民办。
  1958年,民办学校兴起,部分公办学校也办起民办班,民办教师逐年增加,1970年代数量超过公办教师。
  1962年,境域26名公办教师转为民办。
  1978年,民办教师整顿定编,此后不再增聘民办教师。1981年,再次整顿,辞退部分民办教师。随后通过报考师范院校毕业分配、招工等途径逐年减少,至1993年,编内民办教师全部转为公办教师。
  学历与培训 民国7年(1918)教育部规定,小学教员任职资格,必须由师范学校或教育总长指定的学校毕业,或经,小学教员试验核定委员会验定合格,并持有许可证者始得任职,但符合条件者不多。1949年上半年,18所盐工子弟学校教师94人,中等师范学校毕业者19人,占20%,简易师范和中学毕业者共74人,占78.7%。1953年,全区113人,中等师范学校毕业4人,占3.5%,简易师范、中学毕业者10人,占8.9%。
  1960年代,民办小学发展,教师数量骤增,新增教师均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自行选聘,学历不合格比例迅速上升。1970年社社办初中以后,出现小学生教小学,初中生教初中,甚至出现小学未毕业者充任初中课程教学的情况。
  1960年以后,境域部分教师主要通过函授进修、电大、自学考试学习提高,逐步达到合格学历(即小学教师普师(中专)及以上,初中教师师专(大专)及以上,高中教师大学本科及以上)。
  2011年度,小学专任教师参加各类培训335人次,其中国家级4人次,省级38人次,地市级18人次,县级106人次,校级169人次。初中专任教师参加各类培训180人次,其中国家级1人次,省级4人次,地市级5人次,县市级80人次,校级90人次。幼儿教师参加各类培训243人次,其中地市级9人次,县市级48人次,校级186人次。
  通过在职学习,加之师范教育的恢复,师范毕业生的充实,特别是一大批民办教师通过报考中师和师专“民师班”脱产正规学习,教师队伍学历有较快提高。进入21世纪,高层次学历教师已占相当比例。
  2006年,幼儿教师73人,合格学历68人,占93.2%;专科毕业及以上高层次学历40人,占54.8%。小学教师134人,合格学历134人,占100%;专科毕业及以上高层次学历97人,占72.4%。初级中学教师92人,合格学历92人,占100%;本科毕业以上高层次学历73人,占79.4%。
  2011年,幼儿园园长及专任教师181人,其中合格学历176人,占97.2%;高层次学历86人,占47.5%(本科毕业4人占2.2%,专科毕业82人占45.3%);学前教育专业毕业102人,占56.4%。小学专任教师211人,合格学历100%,高层次学历182人占86.3%(本科毕业123人占58.3%,专科毕业59人占28%)。初级中学专任教师93人,合格学历100%,高层次学历88人,占94.6%。
  外县籍教师 在较长一段时期,庵东学校的教师多依赖外县支援。1940年代,外县籍教师占60%以上,不足40%的本县籍教师中又多靠附近外乡籍教师支撑,庵东本籍教师在个位数。民国36年(1947)下半年,17所盐工子弟学校校长中外县籍10人,余姚籍7人。民国38年上半年,18所盐工子弟学校教师94人,余姚籍36人,占38.3%;省内外县籍56人,占59.6%(东阳16、缙云6、杭州5、新昌4、诸暨3、永康3、天台2、绍兴2、上虞2、临海2,镇海、金华、嘉兴、慈谿、丽水、磐安、鄞县、萧山、永嘉、瑞安、泰顺各1);江苏省籍2人,占2.1%。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庵东教育事业的发展,本籍教师的培养成长,上述现象迅速改变。
  待遇福利 民国时期,除抗战胜利后发生通货膨胀使教师薪水赶不上物价上涨外,一般来说教师的工资相对其他行业来讲都是较高的。1930年代,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为120元、30元,而当时一般工人的月薪为15元。
  民国28年(1939),省小学教职员待遇分下列8项:本俸、职俸、年功加俸、特别加俸、休假、养老金及抚恤金、子女免费入学、女教员产假。
  庵东盐区学校教师待遇向依中央规定生活指数发给,币制改革后,改发金圆券,合格教师28~31元,代用教师25~29元。
  余姚盐场盐工子弟学校章程第三章第二条规定:教师待遇俸给与盐政机关一律,惟生活补助费照八折支给,每学期以六个月计算。
  后因物价动荡,货币贬值,工薪以大米斤量计发。盐工福利委员会曾以购买政府配发平粜大米(官价米)以实物发放充之。民国37年(1948)2月份起,公教人员每月配发中等食米3市斗、工友2市斗。民国37~38年,战事紧急,各方无心顾及教育,学校供给困难。这一时期教师锐减,班级压缩。民国37年下半年,有教师105人;民国38年上半年,减至87人,实减18人。班级由72班减至61班,实减11班。1949年5月,庵东解放,人民政府接管学校。为稳定教育,在薪金未定前,以借支方式着手支薪380万元,折合大米25302斤。
  1951年,庵东盐区人民政府定教师平均月薪200斤大米,校长220~250斤,教员190~220斤,助理教员130~150斤。
  1952年10月,改大米制为工资分制(大米1市升、细布1市尺、盐1市斤、菜油1市两为1工资分),分值由当月《浙江日报》公布。时盐区中心校校长2人,总工资分365分;乡校校长5人,总工资分770分;教师80人,总工资分10180分;工友2人,总工资分160分;一共89人,11475个工资分。
  1955年,小学在册教职工94人,人均月工资分127.60分(30.44元);幼儿园在册教职工3人,人均月工资分119.80分(28.58元)。
  1956年,全面进行工资改革,分行政级和教师级,根据学历、工龄、工作量和工作质量评级。教师月平均工资定为小学39.55元,中学56.18元。
  1959年,调资面2%。
  1963年,升级面57.3%。
  1971年,进行低工资调整。
  1977年,升级面40%。
  1978年,升级面2%。
  1979年,升级面46%。是年10月份开始,增发中小学班主任津贴,中学每月5~7元、小学每月4~6元(1989年起,提高为中学每月10~14元,小学每月8~12元)。
  1980年,根据国务院“首先在中小学教师中调资”的决定,普加1级,同时采取先补后靠再升级的办法。调整地区类别(四类升五类)173人,月增资226.80元。对贡献较大、教龄较长、工资偏低的教师在普加基础上再升1级(升级面40%),县教育局批准庵东区升级55级,升级面44.7%。月增资402.50元。
  1981年,增资146人,月增资895.50元。
  1982年,对1966年末以前参加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的小学教职工,在1981年普加1级的基础上再补升1级,14人,月增资95元。1983年,增资138人,月增资844.50元。1985年起,实行结构工资制(即按工资的不同职能分为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奖励工资四个组成部分);教学人员同时实行教龄津贴,按教龄长短分3元、5元、7元、10元四档。
  1987年10月份起,小学教师按原工资提高10%,不兼课的行政人员上浮一级。是年,实行教师职称评定后,实施专业技术职务工资标准。评聘以后增加工资人员76人,月增资669.40元。
  2009年起,实行绩效工资制。人均年工资收入:2009年,93423元;2010年,93450元;2011年,93480元;2012年,106972元;2013年,125046元;2014年,121537元;2015年,131612元;2016年,150455元。
  民办教师的工资历以谁办学谁支付。有纯以工分制的,与其所在生产队社员一样,记同等工分,在生产队取同等报酬;有在邻村任教,由所在村发给现金,全部或大部缴生产队,取同等报酬;少数实施工资制。原则上要求男女教师同工同酬,但实际上没有做到。1960年7月,县教育局提出民办教师一律实行工资制,但没有实现。1971年起,民办教师工资开始由国家补助,公转民教师按原工资额补足。1973年起,对1966年末以前任教民办教师每人每月发补助费3~5元,后增至4~6元。
  1984年起,民办教师工资由乡镇统筹统支,普遍推行工资制。1985年1月起,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同时增加工资,增幅为每人每月23元,由县财政补助一半,另一半由乡镇自行筹措。
  教师表彰 1994年开始,中共庵东镇委、镇人民政府每年评选和表彰“十佳”教师。对“十佳”教师由镇委、镇人民政府颁发荣誉证书,奖励浮动工资1级,连续3年被评为“十佳”教师的浮动工资转为固定工资,在转正、提干、职称评定时,同等条件下优先。2010年开始,改为评选和表彰“教育标兵”。2012年开始,改为表彰“教育标兵”“师德标兵”。
  学生班级班级早年称“学级”后称“班级”。境域由于居住分散,加之学龄,儿童入学率低,复式班比比皆是,村校有,乡校也有,直至2003年,学校布局调整,复式班才消失。
  流生1954年,庵东盐区关于小学开学工作总结报告中言:本区生产因以盐业为主,凡十岁以上儿童多能帮助家里做些附带劳动,如栈咸泥、扛盐板……只要天一晴,每天下午缺课学生将近半数。往往群众对子女上学多数是读上三四年,当他能认识几百个字、能打算盘、能写自己名字的就不再让其读书。
  1950~1960年代,一般学校每学期安排2个月为集中家庭访问时间,内容主要是做“流生工作”。期末前1个月,摸底,发现流生苗头及时做工作;开学后1个月则对已出现流生家庭逐户动员,一次次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可就是这样,还会有大量流生。1953学年度,第二学期末,学生总数2929人,毕业20人。1954学年度,第一学期,招收新生951人,经期末、期初多方努力,动员各级插班生194人,应有学生4054人,实际仅有3130人,新流生竟达924人,流生率22.8%。1957年,一年级新生招收2443人,到1962年,升入六年级时,只剩下323人,仅占五年前招生数的13.2%。
  1970年代,流生现象得到遏制。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流生现象回潮,尤其是七塘以北各人民公社的流生仍很严重。1984~1985年,全区各乡(镇)普及初等教育后,小学流生现象明显减少。1992年,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后,中小学流生现象基本杜绝。
  第九节 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体制
  1949年,余姚盐场盐工子弟中心校成立教育委员会主持校务,其组成人员为徐可博、冯惠康、金志栋、屠光歧、陈荣香、应竹安、周德生、应延庆、戴世潮、徐荣表、陈汉元、黄成美、邵子沅、孟如良等14人。
  新中国成立后,庵东区设文教科,统一领导管理全区学校。各乡成立文教委员会,由乡长任主任,下设经济保管、经济稽查、宣传、辅导4股,统一领导管理辖区学校。较大学校内部实行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主委(或称校长)负责制。
  1950年,建立区、乡中心小学,负责辖区学校辅导工作。
  1951年3月,庵东盐区中心小学组建有教师、学生参加的校务委员会。教师5人:邹其表(校长)、陈南溟、许萝美、朱秀贞、叶云祥;学生2人:范增明、宋志刚。
  1956年,行政区划调整,划归慈溪县,撤销区文教科。
  1965年,庵东区中心小学校长陈勇;各人民公社中心小学校长分别为东一陆巨清、东二朱恩华、东三金渭清、西一洪敏、西二乐巧英、西三张书训。
  1969年,公办小学下放生产大队办,教师回队任教,贫下中农管理学校,人民公社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简称贫管会),生产大队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小组(简称贫管组)。1976年,境域进驻小学工宣队员2人,贫管会(组)成员328人;进驻中学工宣队员4人,贫管会(组)成员16人。
  1971年,建区、人民公社教育办公室,配备区、公社教育干部。严若兰为庵东长河地区教育干部。同年庵东、长河两区分设,庵东区教育干部为孙迪园。各公社教育干部分别为:庵东袁渭涨、东一胡连敖、东二朱恩华、东三陈喜淼、西一马孝忠、西二乐巧英、西三陈扬表。
  1978年,撤销人民公社教育办公室,建立人民公社中心学校。孙迪园调任县属庵东中学校长,区教办主任为马孝忠。各公社中心校校长(负责人)分别为:庵东单长春、东一沈世林、东二钟水和、东三罗军祥、西一朱恩华、西二陈喜淼、西三钱承泰。
  1983年,撤销区教育办公室,恢复区中心小学。区中心小学校长为马孝忠。同年和次年东一和西一、东二和西二中小学分设,恢复乡镇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
  1984年,新建庵东镇中心小学。区中心小学校长许炳元。各乡镇中心小学校长(负责人)分别为:庵东陈扬表、东一沈世林、东二宣成灿、东三马士熊、西一朱恩华、西二钟水和、西三钱承泰;各乡初中校长分别为:东一姚金康、东二裘正森、西一沈振儿、西二章仁苗。区中心小学承担全区小学的辅导任务,县属庵东中学承担区内4所初中的辅导任务。
  1985年,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县办完全中学,乡镇办初级中学和小学。
  1987年,区中心小学改为镇中心小学,另设区辅导学校,负责全区范围内小学、初中的教育行政管理和教学业务辅导(由原县属中学担负的初中辅导任务移交给区辅导学校),校长许炳元。
  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辅导学校改称镇教育办公室。历任主任:许炳元、朱炳荣、朱剑。
  普及义务教育
  普及初等(小学)教育 1979年,县教育局把普及初等教育作为工作重点,明确“四率”(学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年巩固率、毕业率、初等教育普及率)要求。1984年,庵东镇、东一乡、东二乡、东三乡、西一乡普及初等教育,东一乡被评为省普及初等教育先进乡镇。1985年,西二乡、西三乡实现普及初等教育。
  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指出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级中等教育;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
  1986年,庵东镇率先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1992年,全区其他各乡均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2006年1月开始,实行免收学杂费。
  经费 设施
  经费 教育经费历来谁办学谁出资谁管理。
  民国元年(1912)以后,学校有县立、区乡(镇)立和私立之分。办学经费除学生缴费外,县立学校由县主管部门拨款;区乡(镇)立学校由区乡(镇)地方筹集;私立学校则以私人乐捐或依靠前人捐助的产业租息收入为主。县公署对各乡(镇)教育经费有一定补助。民国24年以前,教育经费在征收地方税中带捐。
  民国10年(1921)庵东盐场从每担卤晶税中拨出2分钱作为沿海11所学校的补助费,全年约拨1600~1800元。民国18年(1929)5月,余姚县政府在庵东盐场公署召集当地士绅及村里长,决定按盐板(共计50余万板,每板抽1分,年约5000元)、盐户、盐商等3项进行捐款,其中30%兴办教育。
  民国35~37年(1946~1948),盐工福利委员会以盐工福利费支付各盐工子弟学校经费,并对各保国民学校(以在保国民学校就读盐工子弟为依据)予以补助。民国36年(1947)12月份,盐工子弟学校月支经费15395.41万元,占盐工福利委员会同期总支出17390.33万元的88.5%。
  1952年下半年,所有学校办学经费除学杂费收入外均由省统一拨发。5月30日,省人民政府文教厅批复庵东盐区人民政府同意支用1952年度初等教育经费65913.6万元,小学修建费550万元。
  1952年10月,庵东盐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五次会议作出《关于统筹全区小学校舍修建经费壹亿元》的决议。
  1953年3月,庵东盐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七次会议作出《关于统筹小学修建经费壹亿肆仟万元》的决议。各个时期对贫困生学杂费均有减免,减免比例大致为20%。1955年,庵东盐务管理局出台盐工子弟助学金实施办法,在政府规定减免额的基础上再减30%,由盐工福利费项下补助。
  1957年,发展民办小学。1958年,提出“两条腿走路”方针,大力提倡群众办学,民办中小学经费由社队筹措,政府适当补助。
  1984年3月,县人民政府颁发关于集资办学的意见,规定工厂、企事业单位除自己办学外,应按照职工子弟入学人数资助地方办学经费,每人每年小学生20元,初中生30元。同年,颁发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筹措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的通知的实施意见,开征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1986年,颁发关于向全民和县属大集体企业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办法,对全民和大集体企业征收教育费附加。同年,建立乡镇财政体制,教育经费纳入乡镇财政预(决)算。此后,办学经费的来源有:国家财政安排的教育事业费,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社会集资捐资,从勤工俭学校办工厂、农场收益中提取,学杂费(2006年1月起义务教育段学杂费取消)及其他收入。
  勤工俭学 1958年,普遍创办小“三场”(工场、农场、饲养场)。1976年,学校与37个生产大队的100个生产队建立校队挂钩关系,有4所学校借、划生产队土地15亩,2所学校与3个工厂建立校厂挂钩关系。全区有校办工厂6家,校办饲养场18个,校办农场拥有土地82.01亩。
  1986年,有校办企业13家。
  1990年,学农基地面积6亩,能接纳学生参加的基地15个,参加劳动的学生3520人。校办企业15家,职工235人,固定资产原值402万元,工业总产值3152万元。勤工俭学总收入158万元,收益补助教育经费39万元,其中改善办学条件11万元,用于集体福利1.20万元,用于教职工个人政策性补贴4万元,用于学生补贴1万元。
  1991年,庵东区13家校办企业,实现利润35.81万元,上缴学校9.55万元。2003年,庵东镇创利润30万元以上的校办企业2家,年销售收入2569万元,纯收入103.46万元。
  爱心助学 历有地方贤达,乡里热心教育人士慷慨解囊、予以资助。每逢“六一”儿童节,学校均能收到爱心钱物,改善办学条件。乡镇(社队)企业及经营者在企业兴旺的同时不忘教育的发展无私捐助学校。1972年,西三人民公社中学新校舍的建造经费来自西三人民公社农机厂;慈溪华星琉璃瓦厂厂长陈启员,为西二中小学建可供700~800人寄放的自行车棚,为西二中小学教师增设教师奖励基金。章德均、许裕张、陈志校、张志秀、应永军等企业家多次资助教育。1990年,庵东中心小学建教学楼,得到13位热心人士资助。学校在其墙基嵌立长1.3米、宽0.7米石碑,上书其名,以示感谢。2008年,创办圆圆实验幼儿园,应永军捐助100万元。
  校舍 清末、民国时期,境域惟安澜小学办在万嵩庵西厢房,余多以搭建草舍或借用民房为校舍。
  民国31年(1942)余姚县立庵东小学新建校舍,时属一流。东、西、南、北四幢既独立又连体布局,共30间(北、东、西3幢各7间,南幢分作9间,其间架较狭,9间总长度与北幢7间相等)呈口字形,东西41.8米,南北26.6米,建筑面积808.64平方米。南幢正中一间作穿堂,中有木作屏风历书校训,双开正校门,上有横式匾额留题校名,随不同时期校名变迁而更换。小青瓦屋面均有花纹饰瓦封头,美观大方,泥鳅栋,俯视呈反置稻桶形,屋内铺地板,四季无潮湿感觉。四幢连体,中间留天井,围廊向内毋走湿路。向外每间各开双扇玻璃窗,向内则统排玻璃窗,光线充足。整幢建筑为砖木结构,用料考究,立柱均用上等实木制作,呈正方形,周长1米余,其他木料一色油杉。(1983年,拆除改建3层楼房,12个标准教室,3个办公室,建筑面积866.4平方米)
  民国35~37年(1946~1948),盐工福利委员会出资建造部分校舍。
  解放初,部分学校用没收来的地主房屋作为教室。1960~1970年代,下放生产大队办学,大多先用大队办公室作教室,后由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出资建造专用校舍。
  1963年下半年,有公办幼儿园1所(庵东幼儿园),园舍总面积195平方米,其中,教室面积96平方米,其他用房面积99平方米。
  境域濒海,校舍时遭台风、龙卷风袭击。1970年代前,校舍多危房。1973年7月10日龙卷风卷走西三人民公社第一生产大队小学校舍5间(该校2个班级,唯5间校舍)。
  198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用二三年或稍长一些时间做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简称“一无二有”),以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此后,各级人民政府把实现“一无二有”目标作为突出任务来抓。1985年,实行分级办学后,境内除县属庵东中学由县出资开始建造标准教学楼外,其他中小学均由乡(镇)负责出资。至1989年,“一无两有”目标全部实现。
  1990年开始,校舍建设重点从“排危”转到“改旧”上来。由乡(镇)为主出资建造面积和采光系数等要件达标的教学楼、实验楼、行政楼、食堂等校舍。
  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境域调整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大规模新建扩建学校,新建校舍基本为楼房。校舍面貌发生根本变化,不但消灭危房,进而向优化、美化迈进。
  2003年起,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推进高起点、规模化、标准化校舍建设。
  设备 清末、民国时期教学设备简陋。私塾先生以一根“戒尺”为唯一设备。课桌凳是学校教学最基本的设备,很长时期达不到“人人有”就是有几张也是缺胳膊少腿,面板坑坑洼洼,写字常戳破纸。有的在泥地打4根直桩,上钉一块长条木板,做五六名学生课桌,课凳多由学生自带。1970年,西三人民公社新办初级中学,招收学生19人,借用商店1间房子作校舍,用38条方凳,每名学生用2条,一条以凳为桌,另一条侧置为凳。直至1980年代末,才基本实现人人有课桌凳。后配发按学生身高能升降有靠背的课桌椅并定期更新,同时配置各专用教室专用课桌椅。
  实验仪器从有简单的实验器材到建立实验中心,再逐步发展到各校按三类、二类、一类、现代化学校标准配备仪器。1950~1970年代,教育部门曾配发挂图,学校自制幻灯机。1982年,县定西一中学为实验中心,配置演示仪器1套、分组仪器12组,为本校所用及外借区内其他人民公社中学。
  2006年,全镇有小学4所,其中:体育场(馆)面积达标3所,体育器械配备达标4所,音乐器材配备达标3所,美术器材配备达标3所,数学、自然实验仪器配备达标4所,建立校园网4所。是年,庵东初级中学体育场(馆)面积7020平方米,计算机148台,图书49820册,电子图书297册。固定资产总值389.10万元,其中仪器设备97.8万元。体育运动场面积、体育器械配备、音乐器材配备、美术器材配备、理科实验仪器配备均达标。建立起校园网。
  第二章 科技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80年代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被各级人民政府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科技管理机构、研究机构建立,科技人员逐年增加,科研工作由农(盐)业到工业,进而向各业推进,科研活动活跃,科技贡献率提高,科技成果凸显。2009~2017年,镇域有14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1家企业被认定为省专利示范企业。
  第一节 科技组织与队伍
  管理机构
  1954年6月,庵东盐区人民政府内设盐业技术指导站,为盐业技术指导管理机构。1955年4月,建庵东盐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为农业技术指导管理机构。1956年,庵东区建立病虫观测站。1975年,境域庵东、西三2个人民公社建农技站,6个生产大队、12个生产队建农技组。1980年,境域7个人民公社建立农业科学实验站,7个生产大队36个生产队建科技小组。1993年,建立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为全民事业单位,与镇人民政府农业办公室合署办公,主要负责农业生产的技术推广、信息指导、综合服务、经营管理和行政管理、执法监督等。同年12月,成立庵东镇科学技术委员会,镇长李森龙兼主任。2002年,机构改革后撤销。1995年,慈溪电器开关总厂等9家企业设科技副厂长,23家重点企业内设科研科,负责对科研工作的领导和管理。1996年,全镇42个行政村配备分管科技工作的副主任。2000年,村经济合作社聘科技社长,专门负责经济合作社科技管理工作。2005年起,科技推广和管理工作由镇人民政府经济发展办公室负责。
  研究机构
  慈溪市气象地理学会。1983年5月成立,时有会员175人,理事会组成人员5人,设有学组2个,会址:庵东气象站。
  慈溪市化学工程学会。1980年4月成立,时有会员53人,慈溪农药厂章启愚任理事。
  慈溪县盐业科学研究所。1974年4月建立,隶属县盐业公司,苗杏龙任所长,位于东二人民公社第五生产大队八塘南,职工16人,其中科研人员2人,建科研用房70平方米。辟盐滩4副,面积384.73亩,作科研、生产用。经费部分由县盐业公司拨补,主要靠生产自给。
  1990年代,有4家企业建研究所。1993年12月,宁波机械进出口公司三北轴承厂成立研究所;1995年9月,宁波海鹏塑胶总厂成立研究所;1995年9月,慈溪电器开关总厂成立研究所;1995年,慈溪羊绒衫厂成立研究所。
  1999~2017年,企业建成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个,宁波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3个,杭州湾新区级工程技术中心10个。
  个体科技转化单位。东三乡农业技术试验站,成立于1988年7月20日沈建飞为负责人,专职工作人员1人。慈溪市庵东金如野鸭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8,月,陈金如为负责人。
  科技人员
  民国时期,盐业系统有大专学历从事盐业技术人员2人。民国19年(1930),医学界范兴载、张爱麟夫妇来庵开设西医全科“济华医院”。有毕业于上海同德医科大学的西医师陈德明等医技人员。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队伍逐渐壮大。
  1988年,县科委、科协、工商局、个协组织技术比武并评定职称。李铨木,获钟表修理专业第一名。获技术职称名单:潘新乔,四级理发师;胡孟福,四级摄影师;潘青华,四级裁缝技师;施静华,四级裁缝技师;陈明岳,三级家电维修技师;应华君,三级家电维修技师;李铨木,三级钟表修理师;张振明,四级钟表修理师。
  1988年,评聘农民技师3人、助理技师1人、技术员6人、助理技术员1人;农民助理会计师4人、会计员35人、助理会计员11人;农民(农机)技师1人、助理农机师3人、农机技术员2人。
  1988年,境域3家国有企业(慈溪高压开关厂、浙东化工一厂、慈溪农药厂)中,有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29人(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5人、助理工程师17人、技术员5人);财会类专业技术人员9人(助理会计师2人、会计员7人);经济类2人(助理经济师);其他专业技术人员4人。
  1993年,在建筑行业评定建筑助理工程师8人,建筑技术员18人,会计师3人,会计员10人。
  1993年,开始实施人才工程。1993~1995年,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才78人(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8人,大中专毕业生59人),教育人才46人,医学技术人才12人,兼挂职技术人才52人。
  1995年,4家乡镇企业建研究所,10家乡镇企业设科研科,从事技术开发研究和管理的技术人员150人(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73人)。
  2005年,引进大中专以上人才342人(本科学历55人、大专学历95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46人)。
  1990~1998年,盐业局(公司)及所属企业有工程师4人、助理工程师6人、技术员1人,经济师4人、助理经济师2人、经济员3人,会计师2人、助理会计师9人、会计员13人,其他类技术人员3人。获农民(盐业)技术职称人数:盐业高级技师1人、盐业助理技师5人、盐业技术员32人、盐业助理技术员8人。
  至2004年,乡镇企业中累计评定技术职称人员137人(高级经济师2人、经济师11人,工程师62人、技术员27人)。2005年,在工作满一定年限要求的大中专毕业生中评定技术职称63人(22人参加全国职称统考)。累计达到200人。
  2004年,企业工程技术人员419人,其中中高级人员112人;2005年,455人,其中中高级259人;2006年,480人,其中中高级人员270人;2007年,421人,其中中高级人员280人。
  至2005年,庵东镇农技站有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4人。2012年,镇统计范围企业中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人员33人,大专及本科学历1826人,高中、中专及技校毕业人员4171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99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446人,初级技术职称人员790人;高级技师22人,技师56人,高级工116人,中级工310人,初级工801人。
  2013年,镇统计范围企业中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人员48人,大专及本科学历2663人,高中、中专及技校毕业人员4639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97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459人,初级技术职称人员819人;高级技师15人,技师56人,高级工110人,中级工351人,初级工1170人。
  2017年,镇统计范围企业职工具有高级技术职称85人,中级技术职称409人,初级技术职称736人,高级技师27人,技师57人,高级工158人,中级工599人,初级工2378人。
  2011年,庵东中心卫生院有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13人,执业医师25人,执业助理医师13人。村卫生服务站、卫生室工作人员73人,其中医务人员59人,公共卫生人员14人。获医士职称48人,医师职称5人,护士职称6人;获乡村医生执业资格25人,执业助理医师资格20人,执业医师资格8人,执业护士6人;全科医生资格49人。2016年,庵东中心卫生院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1人,副主任护师4人,副主任技师1人,中级技术职称35人,初级技术职称84人。
  第二节 科技活动与成果
  农业科技
  植棉技术 1950年,开始用条播器及植保用喷雾(粉)机,传统植棉技术逐步突破。1952年,引进“岱字棉-15”。1958年,开展营养钵和方格育苗试验成功并推广,使亩产皮棉由1949年的10~15公斤,提高到1960年代的60公斤以上。1975年,引进抗病良种“86-1”逐步推广成当家品种,后又推广地膜覆盖植棉、模式栽培等,植棉技术进一步提高。,1992~1995年,引进良种96吨,良种覆盖率95%。推广地膜33500亩,占实种面积的47.7%地膜覆盖率居全市之首。推广全程化学除草70000亩、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70200亩,、棉花保健栽培技术65800亩,分别占应推广面积的99.7%、99.9%和93.7%。针对境域盐田改农地时间短,土地咸碱、耕作层薄、易旱返咸等特点,全面推广秸秆还地技术;改变用水方法,推行节水灌溉技术,棉地适用技术到位率90%以上。建棉花生产示范村、中心方3个,1992~1995年,平均亩产71.4公斤,比全镇平均水平高14.1%,其中高王路村棉花丰产示范方被列入市现代农业建设项目。
  化肥 1950年代前后,用人粪尿、草木灰等农家土肥,基本不用化肥。此后使用“碳铵”等氮肥。1971年以后,推广“过磷酸钙”等磷肥拌种,又为防止叶茎枯萎病开始用“氯化钾”推广复合肥。1974年,有“氮磷二元”“氮磷钾三元”复合肥,多作农作物基肥。1980年,代以后,化学肥料被广泛使用。1985年以后,引进俄罗斯、希腊、芬兰等国复合肥,广泛使用于多种作物的基肥和追肥。
  1980年代起,应用微量元素,用于油菜、棉花、蚕豆等。
  农药 1950年代开始,用有机氯、有机磷类农药30余年,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有益生物大量杀伤,残留时间长,造成人畜累积性中毒和环境严重污染。1970年代起,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1980年代起,使用高效低毒的复配农药。2004年后,应用低残留、无公害农药。2007年,镇人民政府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示范工程,在珠江村建立1080亩示范区。2016年,农药使用量减至180吨。
  1978年,开始化学除草,1980年,全面推广。
  优(质)高(效)农业 1992~1995年,共引进新品种5类31只(其中:水果类12只,叶菜类6只,球菜类4只,茄果类5只,根茎类4只);引进种子128公斤;苗木2.1万株。亩均产值4000元,最高亩产值1.3万元。
  淡水养殖 在养殖技术上,从原来的单品种纯养发展为多品种混养,从季节性产出发展为周年产出,进而发展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型淡水养殖模式。
  海水养殖 新发展的“低坝高网”养殖,由原本完全依赖自然攫取式生产,发展为人工养殖经济型再生产。鱼塘内养殖,由单一品种养殖,发展为虾—蟹、蟹—鱼、虾—蟹—鱼等多品种立体养殖。成功开发青蟹成蟹越冬养殖和幼蟹过冬保苗新技术及虾、蟹、鱼周年轮养技术。
  1990年以后,农技人员不断探索、研究,撰写多篇论文在宁波市、省及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有多项科研成果在宁波市级及以上获奖。
  2002年5月,许文东与赵训传、陈建钢合著的《麦冬栽培技术》一书,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89~2004年,获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三等奖5项,农业丰收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四等奖5项。
  企业科技
  1959~1963年,浙东化工一厂组织3次技改,投资额在5万~8万元之间。1965年8月,有1个投资5万元的技改项目;1966年,烧碱生产恢复工程(投资7万元)、新建聚氯乙烯车间(投资200余万元)相继实施。1972年9月,年产150吨氢氧化钾车间建设,审定投资21万元。1975年末,氯化钾车间扩初工程完工,实际耗资85.5万元。1981年,利用太阳能复晒苦卤,经113分钟,浓缩率为20%。
  1974年5月,慈溪农药厂年产100吨萎锈灵硫基乙醇中间体扩初项目批准建设,投资98万元。1978年12月,甲胺磷车间建设,核定投资23.06万元。1985年12月,建设年产1200吨磺草灵技改项目投资86万元,1986年9月投产。
  1990年,宁波冰箱配件厂技改投入,近百万元,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建立模具中心。1991年,全区乡镇企业技改投入623.52万元,开发新产品18只,其中列入宁波市级2只,通过省级鉴定2只,通过技改新增产值2163.13万元,利润204.65万元,分别占总量的10.7%和21%。
  1992~1995年,实现技改投入1.04亿元,新开发项目170项,新增产值5.82亿元,研制新产品74只(列入国家星火计划、火炬计划3只,宁波市级以上13只,市级40只)。
  1995年,部分企业与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中国农村电器化研究所、重庆大学、浙江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所、江西科技大学、机械部机械研究所、浙江大学等20家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协作关系。是年,境域建有自动化生产流水线6条(电器行业3条,建材行业3条)、半自动化生产流水线1条(建材行业)。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数控冲、剪、弯机械柔性加工及静电粉末喷涂等机械设备。
  1996年9月,慈溪电器开关总厂列为宁波市科技“实力工程”扶持企业。
  2002年,宁波华星钢结构有限公司建成慈溪市钢结构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2004年,企业技改投入13812万元。
  2005年,宁波格日公司与上海交大签订从德国引进灯具生产项目协作意向,华表公司与上海交大达成“金属智能探测仪”开发技术协议,宁波华联公司与浙江科技学院就合作进行设备改造达成协议。是年,企业技改投入17800万元。宁波耐吉公司、宁波万吉公司、慈溪振兴公司被列入宁波市重点优势技术项目企业,新批技改项目17项,投资29809万元,其中千万以上11项,投资26073万元,单体平均投入2370万元。投入资金自筹比例高达96.8%。技改项目新增产值18.08亿元、利润1.38亿元、税金1.46亿元、创汇1440万美元。开发新产品30只(其中列入宁波市级新产品试制计划11只),新产品产值2亿元,产值率21%创利润1713万元。宁波万吉公司研发的有线电视数字机顶盒列入国家倍增计划项,目,宁波耐吉公司研发的ZN63M-12户内高压真空断路器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宁波裕人针织机械有限公司研发的电脑针织横机列入国家级火炬项目。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31家,产品25只,高新技术产值9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22.5%。慈溪振兴机械有限公司成为市科技进步企业,宁波耐吉、宁波裕人列入宁波市科技型企业创新基金项目,4家企业获市“科技先进企业”称号。累计42家企业获得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宁波皮尔公司通过TS16949国际质量保证体系认证,5家企业制订企业产品标准7只,3家企业完成计量器具鉴定。
  2006年,技改投入17400万元。申报各类各级科技计划项目52项,经上级有关部门验收、考核、评审,共列入计划28项(国家级2项,宁波市级15项,市级11项),专利授权9项。审批技改项目19项,投资10.95亿元,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10项,投资10.60亿元,占总投资的96.8%。列入宁波市重点优秀技改项目企业3家(金凤、仁栋、华联公司)。列入省、宁波市重点工程项目企业5家(亿利邦、振华、华星、长立、森美金属制品公司)。设备投资占50%先进设备投资占80%以上,用于购置国外先进设备资金143.20万美元。开发新产品,35只,其中宁波市级新产品10只。宁波耐吉科技公司研发的VSN真空断路器及KYNO-12(Z)铠装移开式交流金属开关封闭设备分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和火炬计划项目,公司生产的高低压开关设备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此为境域首次获此殊荣。华联公司被评为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35家,产品32只,产值13.31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26.6%。列入市级科技合作项目3项,宁波市级科技合作项目1项,宁波市级科技攻关项目2项。主要项目有磁控溅射镀铝膜技术研究开发(华联公司),火焰切割机电器自动控制交流的国家开发(金凤公司),真空环网柜(东方公司),多波段光谱检测物证的技术应用(格日公司),全电脑无缝针织内衣机(慈星公司)。
  2007年,技改投入19040万元。
  2010年,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50只(其中宁波市级12只,国家级4只),实现新产品产值率25%,申报专利10件,新增专利授权30件,申请各类各级科技计划60项,技改计划项目40项,市级以上名牌企业9家。与上海交大、上海市科委科技服务中心、慈溪市产学研联合研究院开发科技协作技术对接活动3次。
  2012年,已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和研发机构的企业16家,开发宁波市级及以上新产品84个,新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产值93720.8万元,投入生产的新产品141个,企业设备总量8374台(套),其中国外进口设备191台(套)。
  2013年,已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和研发机构的企业16个,开发宁波市级及以上新产品108个,新开发省级及以上新产品产值215686.70万元,投入生产的新产品149个,企业设备总量8937台(套),其中国外进口设备128台(套)。是年,镇委镇人民政府为鼓励企业技术进步,设置6个奖项,共发放奖金160.52万元。科技型企业奖:获奖企业6家,奖金额17.50万元;新产品试产计划奖:获奖企业3家,奖金额16万元;企业研发机构奖:获奖企业5家,奖金额50万元,科技交流合作奖:获奖企业2家,奖金额16.54万元;品牌培育奖:获奖企业5家,奖金额35万元;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奖:获奖企业4家,奖金额25.48万元。
  2014年,宁波市全盛壳体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宁波协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宁波市科技型企业;宁波华星钢构高性能金属结构工程(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宁波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宁波芯健半导体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慈溪市华表机械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宁波东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杭州湾新区工程(技术)中心;库柏(宁波)电气有限公司生产的ASN3i-12智能型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被认定为宁波市重点工业新产品;宁波全盛壳体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的20只产品入选2014年度宁波市自主创新产品和优质产品推荐目录;28只新产品入选2014年度宁波市工业新产品试产计划。8家企业实施制造业自动化改造。宁波晖瑞塑料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预混塑料生产线项目实现年产值4.8亿元。宁波海虹散热器有限公司生产的高热效建筑住宅传热部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使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宁波芯健半导体有限公司,成为省内唯一
  一家集成电路,先进封装和测试服务的高科技企业,专业生产晶圆级先进封装和测试。项目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第一类“电子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项目。由宁波华星钢构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上海近铁城市广场工程”“宁波海曙体育馆工程”2个项目获中国钢结构金奖。
  2007~2016年,庵东镇工业企业获,中国驰名商标4件,省著名商标7件,宁波市知名商标15件,市知名商标3件。(详见第十六编《财政税务工商行政管理》有关章节)2016年,宁波市级以上名牌产品产值216072.41万元。其中:库伯(宁波)电气有限公司68863.32万元,华星钢构股份有限公司37887.27万元,宁波仁栋电气有限公司33212.80万元,宁波市全盛壳体有限公司25684.41万元,宁波金凤焊割机械制造有限公司15625.30万元,宁波人和机械轴承有限公司12501.32万元,宁波正良涂料实业有限公司8722.70万元,宁波耐吉钢结构有限公司6567.90万元,宁波万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6434.88万元,慈溪市大华电器有限公司572.51万元。
  2009~2017年,镇域14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宁波金凤焊割机械制造有限公司(2009)(括号内为认定年份,下同)、库伯(宁波)电气有限公司(2011)、宁波鑫鑫鑫寅电气有限公司(2012)、宁波甬新东方电气有限公司(2012)、宁波仁栋电气有限公司(2012)、宁波誉立精密模具有限公司(2013)、宁波百诺肯轴承有限公司(2013)、宁波市全盛壳体有限公司(2014)、宁波协源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5)、宁波东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2015)、华星钢构股份有限公司(2015)、宁波飞羚电气有限公司(2015)、宁波芯健半导体有限公司(2016)、浙江卓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7)。有10家企业被认定为宁波市科技型企业:宁波金凤焊割机械制造有限公司(2009)、库柏(宁波)电气有限公司(2011)、宁波甬新东方电气有限公司(2012)、宁波仁栋电气有限公司(2012)、宁波鑫鑫鑫寅电气有限公司(2012)、宁波誉立精密模具有限公司(2013)、宁波百诺肯轴承有限公司(2013)、宁波市全盛壳体有限公司(2014)、宁波协源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5)、慈溪市德顺容器有限公司(2016)。
  2015~2016年,镇域有3家企业被认定为宁波市专利示范企业:宁波仁栋电气有限公司(2015)、宁波飞羚电气有限公司(2016)、宁波誉立精密模具有限公司(2016)。2017年,宁波飞羚电气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专利示范企业。
  教育科研
  1956年,庵东区以乡(镇)为单位成立语文、数学教研组,以区为单位成立语文、数学及体、音、美等各学科教研大组。1970年代,各人民公社建立初中后,以区为单位成立学科教研组。
  慈溪县(市)教研室主持、区乡(镇)教研组配合,在专题研究和教法改革的试验上,庵东先后有以下一些试验课题:
  小学方面: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珠算式心算训练,整体优化实验,整体改革试验,语文复式教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通行式学序教学,小学数学应用题、式题教学研究,补课补在前(加强预习辅导)教学实践研究。
  中学方面:数学科自学辅导教学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语文科分层次教学试点,物理科思维教学研究和综合法教学试验,化学科掌握学习方法试验,英语科三位一体教学法试验、课型单元教学法试验,政治课对学生评分改革试验,体育课重视群体工作,进行学生体质追踪研究,史、地科重视乡土教育。
  此外,因一度的改革学制(实行小学五年制、初中二年制)及随之的教材、教学计划的修改,教研的重点转为集中抓好教材过关和集体备课,以适应新教材教学。
  1998~2011年,庵东镇中心小学教师发表教育论文(作品)102篇,出版文集专著11集。西一小学教师发表教育论文8篇。东一小学教师发表教育论文20篇。东二小学教师发表教育论文15篇。东三小学教师发表教育论文6篇。中国食品城希望小学教师发表教育论文20篇。
  2005年,庵东镇中心小学屠世法等实施的《文化在实践活动中延伸》课题,获宁波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年,陈建浓等实施的《散点分段式小学作文发展性评价策略研究》课题,获宁波市基础教育研究优秀课题二等奖。
  2002~2010年,中国食品城希望小学教师教育论文在市级及以上获奖12人次,其中获市级二等奖4人次,三等奖5人次,优秀奖1人次;宁波市级三等奖1人次,优秀奖1人次。
  1991~2011年,庵东初级中学教师在市级及以上教育论文、教师基本功比武、教坛新秀、优质课评比等活动中获奖275人次,其中一等奖39人次,二等奖72人次,三等奖137人次,其他奖项27人次。2004年5月~2011年5月,在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论文50篇。
  1993~2011年,庵东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教师论文、总结教研成果获奖20篇,其中获市级一等奖8篇次,二等奖3篇次,三等奖3篇次,优秀奖1篇次;获宁波市级及国家有关部门一等奖1篇次,二等奖5篇次,三等奖3篇次,优秀奖1篇次。陆建南等实施的《人力资源开发的助推器》课题,获宁波市第四届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4年,学生参加市青少年科普征文大赛,获小学组二等奖2人次、三等奖2人次;初中组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2人次、三等奖3人次。参加宁波市青少年科普征文大赛,获初中组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3人次、三等奖1人次。参加市计算机程序设计赛获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2人次、三等奖3人次。
  医疗卫生科技
  民国19年(1930),范兴载、张爱麟夫妻来到庵东开办济华医院,并从德国引进医疗设备,开创了西医、新法接生先河。
  1964年,庵东区卫生院开展脑脊液、胸腹水、白带、精液常规、白喉杆菌、丝虫、疟原虫、钩蛔虫等检验。
  1975年8月至9月,西二人民公社副霍乱流行,发病154例,西二人民公社卫生院临时开辟隔离病房,采取“当归注射足三里穴位”措施,并用“三六九”液体疗法,收治病员全部痊愈出院。
  1980年,庵东区卫生院袁继宗《溺苦卤的临床和治疗研究》获县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西二人民公社卫生院张约翰《“三子粉”治疗青年扁平疣研究》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庵东镇志 下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