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庵东精神提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96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庵东精神提炼
分类号: D648
页数: 3
页码: 1243-124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慈溪市庵东镇志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庵东精神提炼,包括提炼过程、精神涵养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庵东镇 精神 提炼

内容

提炼过程
  2000年,省人民政府作出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决定。2001年,杭州湾跨海大桥指挥部成立,位于境域的大桥南岸登陆区域开始通路、水、电、通信、码头和土地平整“五通一平”工程,大桥建设正式启动。大桥建成将极大凸显庵东区位优势,使境域成为就近通向苏沪的重要交通节点,对提升产业结构、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综合竞争力、发展区域经济有着重要意义,使庵东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镇党代表、人大代表和干部群众纷纷提议:为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很有必要提炼庵东精神,进一步激励全镇人民励精图治,加快建设庵东的步伐。镇党代会、人代会亦发出全镇人民要大力“宣传庵东、建设庵东”号召。镇委审时度势,为进一步凝心聚力,迎接大桥经济时代到来,决定在全镇开展提炼庵东精神活动。广泛发动机关、各行政村、中小学校、重点企业等部门和单位,公开征集,形成若干条备选表述语,再经过多层次、多形式征求意见,反复斟酌、座谈讨论,最终确定“艰苦创业、乐于奉献、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为庵东精神表述语。
  精神内涵“艰苦创业、乐于奉献、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庵东精神,体现庵东人民的创业精神、奉献精神、大无畏精神和时代精神。
  艰苦创业:体现庵东人民的创业精神和历史传承。庵东历经百年沧桑,多次调整产业结构。在盐业生产时期,庵东人民男女老少齐上阵,肩挑手扛,不顾“七痛”(肩痛、颈痛、背痛、腰痛、膝痛、脚腿痛、肚角痛)之苦,建成浙江最大、全国十大重点盐场之一的庵东盐场。在盐田改为农田时期,庵东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历尽千辛万苦,经过三十余载艰苦奋斗,最终完成庵东乃至慈溪历史上最艰辛的产业结构调整,把庵东建设成为慈溪市最大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和宁波市七个重点产棉镇之一。
  乐于奉献:体现庵东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大局观念。新中国成立后,庵东盐场向国家缴纳的盐税,一度是慈溪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1950年,庵东盐场上交的盐税分别占省和宁波地区盐税的63.2%和96.7%,相当于杭州市一年的全部税收。计划经济时代,庵东人民在晒盐和植棉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大局为上、含辛茹苦、专心盐棉生产,并经常超额完成计划任务,为储备国家战略物资、完成县盐棉计划任务和保障县财政收入作出巨大贡献;改革开放后,庵东人民开荒造地、改造低产畈,不断增加耕地,为慈溪城市扩大和工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土地资源。在庵东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时期,庵东人民在土地征用、滩涂管理、环境整治、拆除违章等诸多方面,始终顾全大局、克己奉公、不忘初心,积极配合各部门按时完成任务,共绘庵东发展美好蓝图。
  开拓进取:体现庵东人民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历代庵东人不怕牺牲,不畏艰难,战天斗地,赶海弄潮,用生命和汗水,筑塘围涂,掘浦挖渠,建滩改农,逐渐造就现境170余平方千米的沃野,硬是打造出“小上海”“浙江盐都”“慈溪棉仓”“青蟹之乡”“沙发之乡”“针织之乡”等一张张靓丽名片,形成特色鲜明的移民文化、围垦文化和渔盐文化。
  奋发有为:体现庵东人民的时代精神和争先精神。在革命斗争时期,庵东有多个第一:1924年的“七二三盐民暴动”被誉为中国工人运动从“二七”大罢工以来由低潮复兴的征兆之一,载入中国工人运动,史册;1936年成立的坎镇支部是今慈溪市境域第一个中共党组织;1941年在相公殿打响威震浙东的三北抗日第一战;1945年建立的庵东特区政府是今市境域第一个人民民主政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庵东有多次首创:盐业生产改高漏为地漏的创新,增产50%~70%,且大大减轻盐民劳动强度;渔业生产“低坝高网”的滩涂养殖法,不仅减少鱼塘建设成本,增加养殖面积,更是突破杭州湾滩涂不能发展水产养殖的禁区,开辟养殖领域新天地。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庵东镇志 下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