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手工业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82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手工业发展
分类号: F326.5
页数: 8
页码: 763-77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民国时期至2016年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手工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手工业 经济 庵东镇

内容

庵东先民多来自外地拓荒者,手工业者自然亦多来自外地谋生者,如铁匠多来自永康。从事理发业者则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本地土生土长,拜师学艺者;二是因庵东海路畅通,有来自杭州湾北岸的少数从业者;三是来自天台的谋生者,人数以其为最多。
  1840年代,永康铁匠夏熔大来庵东开铁店;清光绪六年(1880)陶阿宏开专制(售)木制盐具的耙戽店;光绪十二年,任友方、任友泉兄弟俩开箍桶店,;1930年代,胡大康师承余姚城“鸿雪轩”照相馆叶梦天,满师后,来人和中街张阿轩家开大康照相馆,后购置店屋于西街;民国27年(1938)潘成泰设刻字摊于万嵩庵前,后购置西街店屋;民国29年,亨得利钟表修理店开业,。这些店铺均以前店后坊式经营,内为制作工坊,外作销售店面,自产自销、时产时销。
  晚清、民国初,手工业工人主要受制于作坊及作头(即工头、领班)。作头一般供奉鲁班为祖师爷(木匠外的泥、石、竹等行也同样尊鲁班为祖师爷)。为保护自身利益,利用在鲁班殿集会祭祀鲁班之机,由当地较有名望的作头出面,自发成立比较松散的“同行”组织,缴些“同行费”即可加入。参加者大都系作头,一些未加入“同行”的作头,不能在本地揽活,不能“插扫帚”(抢东家),工钱应按“同行”决议标准收取。民国24年(1935),手工业开始组织职业工会,木作、石作、篾作、泥水作、成衣作、鞋革作各业均有职业工会。
  新中国成立初,中共庵东盐区工作委员会统管手工业,人民政府采取扶持手工业生产的一系列措施,引导手工业者联合起来,发展生产。时联合的形式有两大类:一是私、私联营的手工业作坊;二是名目繁多的手工业专业或多业的公(工)会。1950年末,成立庵东盐区手工业联合会(时称“百作联合会”)。1951年3月7日,成立庵东盐区箍桶业职业工会,参加成员49人。1951年5月25日,成立庵东盐区理发业同业公会,成员59人,主任:陈志元。1951年11月13日成立裁缝第一生产组,参加成员4人,有缝纫机2部,原手工裁缝日间照常营业,晚,间学习缝纫技术,地址:人和中街(伟丰烟号隔壁),负责人:沈行朝。1951年12月16日改为庵东盐区成衣业合作生产组,成员6人,缝纫机4部。1951年,16名木匠自发组,织木业生产小组;1952年1月,人数增至24人;1952年4月,经批准为木器生产小组;1953年10月,经整顿后建立庵东镇木业生产合作社,有社员32人,理事会主任:周忠水。1952年3月,成立庵东铁业生产合作小组;1954年6月,成立东三铁器生产组,二组共有12人;1954年9月24日,制定二组合并建社方案;1954年9月27日,庵东镇人民政府同意二组合并建立庵东镇铁器生产合作社。
  1955年2月,成立庵东盐区城镇改造五人小组及办公室,后又抽调5人,成立手工业工作组。由于有上述各业公(工)会、联合生产组的基础,在短短三五天内就以此为基础,完成了手工业合作化的基本任务。联合后的手工业组织,得到人民政府和(商业)供销合作社的支持和指导。广开生产门路、交流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统一收费标准。改善工农关系,手工业内部的劳资、师徒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1956年,庵东划归慈溪县,由慈溪县手工业科管理。
  1958年,建立光明人民公社,“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农村手工业纳入人民公社范畴,手工业者成为人民公社社员,因其身怀独门技艺,大部分成为社队企业的技术中坚和骨干。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归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各管理区普建竹、木两社,负责盐(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必需品的制作和维修。
  1962年8月14日建立庵东区手工业办事处。“文化大革命”开始,机构曾一度瘫痪。1972年,重建庵东,区手工业办事处。1981年,县手工业管理局更名为县第二轻工业局。11月28日,庵东区手工业办事处更名为庵东区二轻工业办事处。自此,“手工业”改称“二轻工业”。
  1984年,农村手工业企业归口乡镇企业管理局领导管理。
  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手工业各作亦随之兴衰。1953年,庵东盐区工委作专题调查,认为铁、木、竹等三作可予发展,铜、锡作不宜发展。随着有色金属、塑料等工业的兴起,其价廉物美的机制产品替代手工制品,相关工匠多数改行,少有继承者,有些手工技艺濒临失传。木匠,在建房时用工减少,仅在屋面安装桁条、椽子时用木工,其他门窗多用铝合金、塑钢替代,木匠多转家居、店铺装潢,不过“小木”师傅工艺又有重新复苏之兆。因家具经简单的竹木制品转向具有现代气息的实木后,部分富裕家庭制作诸如“八仙桌”“太师椅”之类的仿古家具,而做一张八仙桌、两把太师椅得用数十工。泥水匠多由机器替代手工操作,用工量减少;早年建房墙基多用石料夯实,如今多采用框架结构,石匠在建房时已无用武之地;竹器用品需求大幅下降。2010年代,七二三大街只有一名篾匠,行小竹器编制兼营山货销售;人和老街仅能觅见一老铜匠,作小件生产、生活用品修补;振东村尚有一陆姓补缸匠人,年逾六十,叹后继无人。督耙师傅、土埭匠随盐田消失不见踪影;(生铁)补钁匠人早已无可觅。
  利源卤冰厂
  厂址在七甲港(今七甲江)畔。是史料记载由非庵东籍人士来庵东投资兴办的第一家企业。老板杨学亿,绍兴人士,原在绍兴经营利隆卤冰厂,因海运困难,主要原料苦卤无法运济而停工。为方便工厂原料,后在庵东盐场七甲港(江)畔搭盖草屋,用小型铁磐继续开工煎制并易名利源卤冰厂。
  该企业1949年12月10日开业,注册资本600万元,以盐副产品苦卤为原料,每天需用苦卤50~100担,卤冰产量2500~4000斤/日。主要用于农业肥料、化学工业原料和制造水作(豆腐)点浆。产品销往金华兰溪一带及上海。
  泉源慎酿造厂
  厂址在人和东街(庵东供销社国新药店地址)。经理:吴顺泰,从业人员15人。主要设备:木榨、蒸馏设备。主要产品:酒、酱油、酱、醋。资本额18000元,全部资产30982元。1955年,产值51392元,利润6852元,其中所得税2330元,股息红利1850元(包括职工福利、奖金)。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庵东镇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