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捕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80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捕捞
分类号: F326.4
页数: 5
页码: 718-72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截止2016年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境域渔业捕捞发展情况。
关键词: 渔业 捕捞 庵东镇

内容

境域以近海捕捞为主,内河捕捞一直未形成产业。长期以来,境域以男壮近海捕捞、妇孺滩涂采拾作为传统副业,还有少量从事海凃专业捕捞(俗称靠海),人虽辛苦,但收入颇丰。2016年,境域有从事捕捞的专(兼)业人员300余人。
  近海主要海鲜
  境域海鲜种类繁多,包括鱼、虾、蟹、贝类以及软体类和鳗苗等30余种,大多常年可捕。主要有:
  鱼类 有鲻鱼(又称梭鱼)、丈鱼(形似鲻鱼但成鱼小于鲻鱼)、乌眼(形似丈鱼,但体色和头部不同于丈鱼)、梅鱼(俗称梅沙头,形似小黄鱼)、鲚鱼(形似刀鱼)、鲳鱼(俗称鲳扁鱼、麦扁相)、鲈鱼(俗称龙刹、龙相、湖刹)、壮跳、虾潺(又称画潺)、泥鱼、跳鱼(俗称弹涂鱼、弹乌)、鯱鱼、鲨鱼、带鱼、鳗鱼(俗称狗头鳗)、尖鳗、赤蚕(俗称缸鳅)等。鲻鱼、壮跳成鱼的体重最大,可达5公斤以上,而丈鱼、梅鱼、鲚鱼和泥鱼为境域大宗海鲜产品,产量最高。另外,除跳鱼、泥鱼经常栖息于海涂水沟,尖鳗、赤蚕潜伏涂下外,其余鱼类大多会随潮觅食,是捕捞的极好机会。
  虾类 有潮虾(俗称夏菜虾)、白虾(又称白米虾)、钩虾、草虾、虾仔和琵琶虾(俗称虾蛄、虾鯆虫)等。秋天是潮虾盛产期,以前常晒成干品,方便馈送亲友,现因消费量大增,市场价格攀升,潮虾多为鲜品,干品已少见。
  蟹类 有青蟹(俗称黄蛤蟹)、白蟹(形似梭子蟹)、沙蟹、白牛蟹(又称蟛蜞蟹)、白蟛蟹、花牛蟹、郎钳蟹、箱子蟹(俗称棺材蟹)、红钳毛陀蟹、青钳毛陀蟹、望潮蟹和和尚蟹等,除白蟹、和尚蟹生活在潮水或有水的海涂外,其余蟹类均能水陆两栖,挖洞穴居。庵东青蟹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以蜕壳前最肥,成熟雌蟹(俗称膏蟹)有海上人参之称。
  贝类 有泥螺(俗称涂涕)、青蛤、白蛤、黄蛤、蛏子、彩虹明樱蛤(俗称海瓜子)和刀明樱蛤(俗称扁口)等。泥螺以每年4月的桃花涂涕和10月的桂花涂涕品质最好,除鲜食外,可腌制成咸泥螺(俗称盐涂涕)长年食用。解放前,当地贫苦盐民曾肩挑百余里到山区以咸泥螺换少量粗粮度荒,但因泥螺体内多含泥沙,时食用率不高。1980年代起,采用“平滩水养”的方法进行吐泥处理,品质大为提高。境域贝类海鲜味道鲜美,风味独特,为制汤做菜之佳品。
  软体类 有海蜇、沙蚕(俗称海蚂蟥)、石蟥(俗称乌沙鳖、状元鳖、海癞蛤蟆、土海参)等。海蜇常漂游于海水表层,需腌制加工后方能食用。1975年,海域海蜇旺发,产量大增。沙蚕生活在有水海涂,境域无食用习惯。1970年代,大批盐田的蒸发滩沙蚕旺发,影响生产,后以茶籽饼(粉末)药杀,1990年代,有部分沙蚕外销日本作鱼饵使用,现境域鱼饵商店也有饲养沙蚕出售。石蟥栖息于沟边草丛,有较高营养价值,但境域开发利用不多。
  鳗苗 1990年代前,境域近海盛产自然鳗苗,是全国鳗苗主产地之一。每年2~4月为鳗苗捕捞旺季,因经济效益数倍于其他劳作,捕捞者多达数百人。早期用“腰网”捕捞,产量不高,加上作业条件和环境原因,潮溺事故屡有发生,后改为小张网和渔船捕捞,未发生安全事故。鳗苗除供本地自育外,销往省内外及出口日本。1980年代以后,鳗苗资源减少,产量逐年降低。
  近海捕捞渔具
  篰网 形似喇叭状,一般置于起潮位置。网口上纲(亦称上担)宽3.60米,下纲(亦称下担)宽4米,两边竖纲(称柱头)高2.30米左右,呈等腰向下梯形。四边用4根粗竹支撑网口,网口至网兜用3根长竹固定,下埋中轴使网口能随潮流转动方向,所捕多为小型鱼、虾、蟹类等,但为境域近海捕捞量较高的渔具之一。
  大棚 以4根较长竹或木材垂直埋入海涂作为支点,在大潮汛落潮线(俗称花坎)稍北处的高潮位以上搭棚建造茅舍,作贮存鱼货和暂时休息之用。两翼置迎落潮方向的“V”形围栏,围栏用竹篱笆或纤维网片编织并桩固,高度2.50米,两翼长度各500米左右。围栏口对落潮方向,底部位(即茅舍下面)留直径3米左右半圆形网兜作为捕捞口。落潮时用一梯架斜伸至涂面,用腰网迎潮捕捞鱼、虾、蟹类等。也有不设围栏用腰网直接捕捞涨、落潮鱼类的,但产量不如前者。
  小笆 以前为竹篱笆编制,后用尼龙网桩固,高度1米左右。一般以东南至西北和西南至东北方向的“X”形设置,在“X”形中心设断口,可随潮流方向的变动,用腰网捕捞顺流游动的小海鲜。
  矮菜网 以东南至西北方向呈一字形布网,高度1.20~1.50米,尾部有网兜(俗称倒置网),鱼类能进不能出,落潮后可以方便地从网兜取出鱼货。
  跳网 下置拦网,高度1米左右,上部连着网兜,鱼类遇拦网跳跃,跃入网兜后,用渔船随时采收,一般专捕丈鱼。
  张网 为大型网具。主要有高桩张网、反纲张网和窗口张网等。高桩张网置于低潮位起潮线以下海涂,间隔7~8米设桩、中间置大网迎潮拦捕,反纲张网置于稍深海域,以渔船配合拉网捕鱼;窗口张网用4根4米左右粗竹撑开网口,整网呈纺锤形,长度达20~30米,可迎潮转换方向,构造和捕鱼原理类似篰网。现有小型细目张网,窗口面积不超过2米×2米,一般置于小潮位低潮线稍外,专捕鳗苗及小型鱼虾。
  游丝网 用尼龙丝(以前为苎麻线)编结而成,网目有粗细之分,上纲系浮子,下纲系沉子。江河、湖泊和近海均可作业,配以击敲水响,惊鱼窜网,效果更佳。
  拉钓 为L形钢钩,钓高8~10厘米,钩部经淬火后磨至十分锋利,上部系绳与总纲垂直并联,间距约5厘米,平时用竹夹收起,下钓时竹夹作为固定的地桩使用,每夹长度5~6米,用专用箩筐收放。一个渔民管理20夹左右,涨潮前置于小潮位低潮线以内区域,能钓住鲻鱼、壮跳、鯱鱼、鲨鱼等稍大鱼类。
  其他渔具 泥螺网、沙蟹网、虾仔网、鳗苗张网等为专用网具。百袋网、腰网等可捕捉多种鱼类。鳗刀、蟹钩、蛏钩等亦分别为捕捉尖鳗和穴居的蟛蜞蟹、蛏子所专用。传统的网具以棉线或麻线编结,需用生猪血浸透捏匀,蒸沸凉干后方可使用,能起到牢固和防水作用,后多为尼龙丝编结,可直接用于作业。
  近海捕捞产量
  1950年代以前,采用传统的方式捕捞,效率较低。1956年,西一、西二盐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集体渔业队,使用渔船作业,捕捞范围扩大,产量明显提高。此后,其他合作社相继建立渔业组织。1958年,合并为光明人民公社渔业大队;1961年,分散到庵东区所辖各人民公社。1962年,有从事海洋捕捞的渔业队18个(其中内河渔业队1个),捕捞渔船23艘,从业劳力193人,年捕捞量160.60吨。1980年代起,海洋捕捞业加速发展。1991年,渔船增加到90艘,其中机动渔船65艘,装机功率886马力,从业劳力达到2425人。1992年后,略有减少。2011年,有海洋捕捞渔船88艘,其中机动渔船51艘,从事捕捞业劳力1936人,年捕捞产量1117.30吨,捕捞产值2108.60万元。2016年,有海洋捕捞渔船47艘,从事海洋捕捞业劳力50人,产量2139.30吨,年产值7987.00万元。
  内河捕捞
  境域无内河捕捞产业,专业从事内河捕捞的人员仅十余人。但众多的池塘和大小沟渠,均有大量的野生鱼类栖息,内河捕捞成为农村农闲季节的副业之一。内河捕捞的方法有撒旋网、扒螺蛳(船)、放游丝网、用鸬鹚捕鱼等。民间还利用业余时间纠集多人到池塘“抄大阵”。其方法是先把水搞混,使鱼类缺氧浮头,然后用腰网、淌网等捕捉,一般鱼类都会就范,但现已少见。1960年代以前,农家大多备有篦箕网、百袋网等简单渔具,常利用生产空余,捕捉野生鱼类以丰富餐桌,非常便捷。后又利用簖网、鱼笼诱捕小、杂鱼类。还有个别用电波击鱼的,已为人民政府所明令禁止。1980~1990年代,境域大部分水体受到污染,内河捕捞几近消失。2000年以后,随着水体的逐步改善,内河野生鱼类恢复趋势明显,但仍未形成内河捕捞产业。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庵东镇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