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家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79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家畜
分类号: F326.3
页数: 8
页码: 703-710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50年~2016年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家畜养殖发展情况。
关键词: 畜牧业 家畜 庵东镇

内容

1950年代以前,境域家畜无规模饲养和商品化生产。“人民公社化”初期至1970年代,人民公社大办牧场饲养生猪,主要为农业积肥。1980年代起,家畜饲养向产业化和商品化生产发展。
  猪
  生猪生产 1960年代以前,苗猪(幼猪)多为外地引入,本地无优良品种。1958年,贯彻“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生猪生产为重点”的农村工作方针。1960年起,大力兴办集体牧场,同年,引进“荣昌”“枫泾”“梅山乌”“岔路猪”等优良母猪和“约克”“长白”“杜洛克”等良种公猪,苗猪开始自繁自给,但时处三年困难时期,精饲料短缺、畜牧场长期以粗糠及青菜、绿萍等作主饲料喂饲,造成成猪育肥困难、发病和苗猪死亡状况。1961~1970年,每年能繁育母猪不足百头。1971年后,提倡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办牧场。1972年,除人民公社牧场外,有生产大队牧场4个,生产队牧场56个,全年饲养生猪2595头。1979年,集体牧场增加到151个,年饲养生猪6116头,有能繁殖母猪296头。1980年以后,取消集体牧场,养猪生产向专业户、大户发展。1983年,引进瘦肉型生猪品种(三元杂交)。此后,生猪生产稳步发展,饲养逐渐规模化。1984年,庵东镇镇南村周爱康饲养生猪,当年出栏599头;2005年,振东村王建华饲养生猪800余头,当年出栏500余头,有能繁殖母猪28头。2007年,江南村冯天耀饲养生猪近千头,当年出栏600余头,有能繁殖母猪30头。2000年以后,因生产成本增加和市场肉价不稳,影响养猪积极性,生猪饲养量锐减,至2006年不足千头。2010年,因宁波杭州湾新区行政区划调整境域扩大及市场价格趋稳、需求量增长等原因,生猪饲养量回升,当年出栏生猪11381头,比上年猛增6.5倍。2016年,全年饲养量18942头,产值3993万元。
  养猪奖励 解放后,人民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和奖励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和措施。1955年以后,粮食实行“三定”(定购、定销、定产),规定集体留0.5%的饲料粮地用于发展生猪生产。1959年,贯彻中央关于农业五条紧急指示及省委关于发展猪、羊生产的指示,实行人民公社集体饲养和社员家庭饲养的“两条腿走路”方针。1964年,实行生猪收购奖励政策,规定以白肉35公斤为起奖点,每头奖售饲养粮25公斤,棉布2尺(约0.67米),化肥3公斤。1975年,对集体饲养的公猪奖励饲料粮150公斤,母猪每胎奖励饲料粮75公斤,出售生猪每头奖励饲料粮50公斤。1976年,在原奖励基础上按比例增加饲料粮的奖励。1979年,奖励标准又进一步提高。1982年后,生猪投售除奖饲料粮外,加奖紧俏工业品(平价自行车、缝纫机等)供应指标。1984年,改为奖励木材指标。1985年,又改为平价水泥、柴油等紧俏物资的供应指标或直接奖补平、议价差额资金。1986年,提出“农工一体化”,规模饲养户能享受每月定补。1988年,对良种引进,苗猪繁育和生猪防疫等进行经济补助。1990年,实行免费防疫、免费保险。1994年,改免费保险为死亡补助。2006年,生猪生产列入政策性农业保险。2009年以后,镇财政对饲养母猪户,每头补助100元。2011年起,养猪奖励政策逐步取消。
  饲养管理 传统为燥栏圈养,采取二头精中间粗的“吊架”饲养法。1970年代以前,用水葫芦、绿萍、蕴草、菜叶经煮熟拌以少量米糠、粗糠等做主饲料,只在“吊架”和促肥期增加米糠比例或辅以大麦碎、玉米碎等精饲料,饲养周期较长,易发生“僵猪”现象。1980年代,推广“703”中曲发酵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喂饲,以提高适口性。1980年代末,推广混合饲料和微量元素添加剂。1980年以后,推广高投入高产出的直线育肥法,肉猪饲养时间缩短,生产周期加快。1990年,推广全价饲料和全价配合饲料。2003年以后,应用工厂化流水养猪工艺,按照生猪生长规律,从出生到出栏定在25周左右的饲养周期,实行“全进全出制”。肉猪习惯须阉割,1990年前,自繁雄性苗猪在40~45日龄去势阉割,雌性苗猪阉割有“小挑花”和“大挑花”两种,前者为40~50日龄,后者为75~90日龄,外地购入的苗猪,多在进栏后15~30天内阉割。1991年后,因饲养周期缩短,自繁雄性苗猪在20日龄左右阉割,雌性苗猪不再阉割。
  牛
  境域养牛多为使役。民国时期和解放初,以饲养体壮力大的雄性水牛为主。民国26年(1937)有用于原盐短途运输的水牛千余头。1956年以后,原盐短途运输以人力手拉车(俗称,钢丝车)代替牛车。此后,农家以饲养黄牛为主,用于农耕、农灌等。1970年代起,随着农业机械不断发展,牛饲养量一直在百头以下,并呈逐年减少趋势。2008年,仅有耕牛5头。2016年,全年饲养耕牛23头。用于牛车运输的畜力,要求身躯高大、强劲耐力的雄性水牛,其主要品种有以产地命名的“南汇种”“川沙种”“崇明种”等。黄牛品种有黄岩、天台等地引入的“黄牯牛”等,身躯比水牛矮小,但性情温驯,易于调教,宜作农耕。本地无繁育耕牛习惯,少量有自然繁殖的,幼牛3~4年成熟。1975年,庵东人民公社第五生产大队创办奶牛场,购入黑白花奶牛(俗称荷兰奶牛)1头,后因市场销路原因停办。1995年,市有关部门在西三海涂创办菜牛基地,幼牛从安徽引进,后因饲养管理原因停办。耕牛饲养以青、干草料为主,越冬及春耕期间,常掺适量精饲料或水发棉籽饼等以增强体力。
  羊
  有绵羊和山羊两种。绵羊多为圈养,山羊多利用沿海草地白天放牧、晚上收栏,以自然繁殖为主,也有采用人工授精方法的。1960年代初,引进良种细毛绵羊(“高加索”“考历代”)代替本地绵羊(俗称湖羊)。2000年以后,引进“波尔”山羊,体重比本地山羊增加60%~100%有明显的发展优势。羊饲料春、夏、秋季以青饲料为主,冬季枯草期喂饲干草、蚕豆壳,、水发棉籽饼等,每日喂冷水或温水以补充水分。1980年代以前,以家庭散养为多,此后,有小规模饲养。2000年以后,因二、三产业不断向海涂开发,放牧草地逐年减少,渐以圈养为主。2004年起,路湾村钟岳正,每年饲养“波尔”山羊100余头。2009年起,华兴村倪燕玉,每年饲养“波尔”山羊200余头。2016年,羊饲养量13660头。
  兔
  1960年代前,境域零星饲养本地杂交兔,数量较少,1952年,仅数百只。1956年,引进“安哥拉”长毛兔以及皮肉兼用的“力克斯”“青紫兰”等品种。1958年,有长毛兔1451只。1979年,引入德国长毛兔,并建立育种基地,开展纯繁和杂交改良工作。1980年以后,养兔专业户不断涌现。1985年,有养兔专业户72户,饲养长毛兔12000余只。1994年起,境域开始饲养獭兔。1999年,繁荣村投资150万元,在已围垦盐荒地新建占地200亩的繁荣兔场,发展獭兔生产,2001年,饲养量20000只。2003年,市科璇兔业有限公司年创产值4000余万元,创汇200余万美元。兔饲料以青饲料为主,精饲料为辅,规模饲养采用舍饲笼养、人工投料的工厂化喂饲管理,按不同生长期喂以青、精或自行配方成的颗粒饲料。2003年后,采用全价饲料喂养。2000年以前,兔业生产多为自然繁殖。2001年,引进优良兔种以后,以自繁自养为主。2005年开始,建立种兔繁育场。2006年,市科璇兔业有限公司被批准为浙江省二级种兔繁育场。2007年,路湾村养兔场被批准为浙江省一级繁育场。2010年,兔饲养量达到61775只,创历史之最。此后,随着围垦土地主要用于工业项目,规模兔场逐年关闭。2016年,各种商品兔饲养量13650只。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庵东镇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