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畜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79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畜牧业
分类号: F326.3
页数: 14
页码: 703-716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民国时期至2016年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畜牧经济发展情况。
关键词: 畜牧业 经济 庵东镇

内容

境域素有饲养畜禽的传统,除养牛使役外,仅为农业积肥和自食,数量不多,以家庭散养的家禽和食草类家畜为主。1940年代,境域富裕人家曾以马匹乘骑代步。人和街附近有姚姓等“租马店”3家,饲养乘骑马10余匹,租用马匹时,通常有马夫随行,解放后停养。
  解放后,因饲料缺乏和管理落后等原因,畜禽生产长期处于徘徊状态。1980年代以后,随着生产责任制的建立,饲料、品种和管理技术不断提高,畜禽生产稳步发展。2008~2009年,马中村沈志良,在兴陆村试办“跑马场”饲养运动马26匹。2011年,畜牧业产值3537.79万元。2016年,畜牧业产值6272万元,。年末,境域对影响环境的畜禽生产企业(户)进行整治,对建成区、集中居住区、水源地附近畜牧场和规模养殖户实施搬迁或关停措施。
  第一节 家畜
  1950年代以前,境域家畜无规模饲养和商品化生产。“人民公社化”初期至1970年代,人民公社大办牧场饲养生猪,主要为农业积肥。1980年代起,家畜饲养向产业化和商品化生产发展。
  猪
  生猪生产 1960年代以前,苗猪(幼猪)多为外地引入,本地无优良品种。1958年,贯彻“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生猪生产为重点”的农村工作方针。1960年起,大力兴办集体牧场,同年,引进“荣昌”“枫泾”“梅山乌”“岔路猪”等优良母猪和“约克”“长白”“杜洛克”等良种公猪,苗猪开始自繁自给,但时处三年困难时期,精饲料短缺、畜牧场长期以粗糠及青菜、绿萍等作主饲料喂饲,造成成猪育肥困难、发病和苗猪死亡状况。1961~1970年,每年能繁育母猪不足百头。1971年后,提倡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办牧场。1972年,除人民公社牧场外,有生产大队牧场4个,生产队牧场56个,全年饲养生猪2595头。1979年,集体牧场增加到151个,年饲养生猪6116头,有能繁殖母猪296头。1980年以后,取消集体牧场,养猪生产向专业户、大户发展。1983年,引进瘦肉型生猪品种(三元杂交)。此后,生猪生产稳步发展,饲养逐渐规模化。1984年,庵东镇镇南村周爱康饲养生猪,当年出栏599头;2005年,振东村王建华饲养生猪800余头,当年出栏500余头,有能繁殖母猪28头。2007年,江南村冯天耀饲养生猪近千头,当年出栏600余头,有能繁殖母猪30头。2000年以后,因生产成本增加和市场肉价不稳,影响养猪积极性,生猪饲养量锐减,至2006年不足千头。2010年,因宁波杭州湾新区行政区划调整境域扩大及市场价格趋稳、需求量增长等原因,生猪饲养量回升,当年出栏生猪11381头,比上年猛增6.5倍。2016年,全年饲养量18942头,产值3993万元。
  养猪奖励 解放后,人民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和奖励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和措施。1955年以后,粮食实行“三定”(定购、定销、定产),规定集体留0.5%的饲料粮地用于发展生猪生产。1959年,贯彻中央关于农业五条紧急指示及省委关于发展猪、羊生产的指示,实行人民公社集体饲养和社员家庭饲养的“两条腿走路”方针。1964年,实行生猪收购奖励政策,规定以白肉35公斤为起奖点,每头奖售饲养粮25公斤,棉布2尺(约0.67米),化肥3公斤。1975年,对集体饲养的公猪奖励饲料粮150公斤,母猪每胎奖励饲料粮75公斤,出售生猪每头奖励饲料粮50公斤。1976年,在原奖励基础上按比例增加饲料粮的奖励。1979年,奖励标准又进一步提高。1982年后,生猪投售除奖饲料粮外,加奖紧俏工业品(平价自行车、缝纫机等)供应指标。1984年,改为奖励木材指标。1985年,又改为平价水泥、柴油等紧俏物资的供应指标或直接奖补平、议价差额资金。1986年,提出“农工一体化”,规模饲养户能享受每月定补。1988年,对良种引进,苗猪繁育和生猪防疫等进行经济补助。1990年,实行免费防疫、免费保险。1994年,改免费保险为死亡补助。2006年,生猪生产列入政策性农业保险。2009年以后,镇财政对饲养母猪户,每头补助100元。2011年起,养猪奖励政策逐步取消。
  饲养管理 传统为燥栏圈养,采取二头精中间粗的“吊架”饲养法。1970年代以前,用水葫芦、绿萍、蕴草、菜叶经煮熟拌以少量米糠、粗糠等做主饲料,只在“吊架”和促肥期增加米糠比例或辅以大麦碎、玉米碎等精饲料,饲养周期较长,易发生“僵猪”现象。1980年代,推广“703”中曲发酵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喂饲,以提高适口性。1980年代末,推广混合饲料和微量元素添加剂。1980年以后,推广高投入高产出的直线育肥法,肉猪饲养时间缩短,生产周期加快。1990年,推广全价饲料和全价配合饲料。2003年以后,应用工厂化流水养猪工艺,按照生猪生长规律,从出生到出栏定在25周左右的饲养周期,实行“全进全出制”。肉猪习惯须阉割,1990年前,自繁雄性苗猪在40~45日龄去势阉割,雌性苗猪阉割有“小挑花”和“大挑花”两种,前者为40~50日龄,后者为75~90日龄,外地购入的苗猪,多在进栏后15~30天内阉割。1991年后,因饲养周期缩短,自繁雄性苗猪在20日龄左右阉割,雌性苗猪不再阉割。
  牛
  境域养牛多为使役。民国时期和解放初,以饲养体壮力大的雄性水牛为主。民国26年(1937)有用于原盐短途运输的水牛千余头。1956年以后,原盐短途运输以人力手拉车(俗称,钢丝车)代替牛车。此后,农家以饲养黄牛为主,用于农耕、农灌等。1970年代起,随着农业机械不断发展,牛饲养量一直在百头以下,并呈逐年减少趋势。2008年,仅有耕牛5头。2016年,全年饲养耕牛23头。用于牛车运输的畜力,要求身躯高大、强劲耐力的雄性水牛,其主要品种有以产地命名的“南汇种”“川沙种”“崇明种”等。黄牛品种有黄岩、天台等地引入的“黄牯牛”等,身躯比水牛矮小,但性情温驯,易于调教,宜作农耕。本地无繁育耕牛习惯,少量有自然繁殖的,幼牛3~4年成熟。1975年,庵东人民公社第五生产大队创办奶牛场,购入黑白花奶牛(俗称荷兰奶牛)1头,后因市场销路原因停办。1995年,市有关部门在西三海涂创办菜牛基地,幼牛从安徽引进,后因饲养管理原因停办。耕牛饲养以青、干草料为主,越冬及春耕期间,常掺适量精饲料或水发棉籽饼等以增强体力。
  羊
  有绵羊和山羊两种。绵羊多为圈养,山羊多利用沿海草地白天放牧、晚上收栏,以自然繁殖为主,也有采用人工授精方法的。1960年代初,引进良种细毛绵羊(“高加索”“考历代”)代替本地绵羊(俗称湖羊)。2000年以后,引进“波尔”山羊,体重比本地山羊增加60%~100%有明显的发展优势。羊饲料春、夏、秋季以青饲料为主,冬季枯草期喂饲干草、蚕豆壳,、水发棉籽饼等,每日喂冷水或温水以补充水分。1980年代以前,以家庭散养为多,此后,有小规模饲养。2000年以后,因二、三产业不断向海涂开发,放牧草地逐年减少,渐以圈养为主。2004年起,路湾村钟岳正,每年饲养“波尔”山羊100余头。2009年起,华兴村倪燕玉,每年饲养“波尔”山羊200余头。2016年,羊饲养量13660头。
  兔
  1960年代前,境域零星饲养本地杂交兔,数量较少,1952年,仅数百只。1956年,引进“安哥拉”长毛兔以及皮肉兼用的“力克斯”“青紫兰”等品种。1958年,有长毛兔1451只。1979年,引入德国长毛兔,并建立育种基地,开展纯繁和杂交改良工作。1980年以后,养兔专业户不断涌现。1985年,有养兔专业户72户,饲养长毛兔12000余只。1994年起,境域开始饲养獭兔。1999年,繁荣村投资150万元,在已围垦盐荒地新建占地200亩的繁荣兔场,发展獭兔生产,2001年,饲养量20000只。2003年,市科璇兔业有限公司年创产值4000余万元,创汇200余万美元。兔饲料以青饲料为主,精饲料为辅,规模饲养采用舍饲笼养、人工投料的工厂化喂饲管理,按不同生长期喂以青、精或自行配方成的颗粒饲料。2003年后,采用全价饲料喂养。2000年以前,兔业生产多为自然繁殖。2001年,引进优良兔种以后,以自繁自养为主。2005年开始,建立种兔繁育场。2006年,市科璇兔业有限公司被批准为浙江省二级种兔繁育场。2007年,路湾村养兔场被批准为浙江省一级繁育场。2010年,兔饲养量达到61775只,创历史之最。此后,随着围垦土地主要用于工业项目,规模兔场逐年关闭。2016年,各种商品兔饲养量13650只。
  第二节 家禽
  主要有鸡、鸭、鹅等。1980年代前,多为自养自食,一些农家有自孵雏鸡的习惯。1980年代起,一批养禽专业户开始发展规模饲养和商品化生产。2010~2011年,年饲养各种家禽40万只以上,禽蛋产量均超过200吨。2013年以后,受外地禽流感影响,饲养量锐减。2016年,饲养各种家禽180780只,禽蛋产量95.80吨。
  鸡
  解放前,品种有“芝麻鸡”“萧山鸡”和本地自孵的杂交鸡等。解放后,陆续引入的品种有“来杭鸡”“白洛克”“A鸡”“伊莎蛋鸡”和“三黄鸡”等,其中“白洛克”“A鸡”和“三黄鸡”养殖快、肉用价值高,“伊莎蛋鸡”产蛋率高。1980年代以前,农家有普遍养鸡的习惯,数只至十数只不等。此后,家庭养鸡逐渐减少,规模饲养有所发展。2002年,珠江村一养鸡专业户,年饲养肉鸡500只。2010年,华兴村许长忠,年饲养蛋鸡、肉鸡10500只。2016年,境域出栏商品鸡35358只。
  鸭
  解放前,以家庭散养为多,也有少量群鸭专养户,以蛋鸭为主,品种有“绍兴麻鸭”“北京鸭”和“番鸭”等。1972年,庵东人民公社第八生产大队娄公仁、第四生产大队王长盛等专业放养群鸭,每群300只左右。1976年后,改放养为圈养,娄公仁投资3万元,建有圈养棚舍600余平方米,年饲养蛋鸭4000余只,日产商品蛋200余公斤。1981年,东一人民公社第二生产大队胡元华、第十生产大队杨能芳利用海涂放养群鸭各2000余只,后因饲料价格上涨,蛋价不稳和围涂造地等原因停养。2016年,境域出栏商品鸭66046只。鸭蛋制成的咸蛋和皮蛋是境域传统的风味食品。
  鹅
  以“浙东大白鹅”为主,另有少量灰鹅等本地品种,除冬季喂饲精料外,常年饲食青草、菜叶等。农家有散养习惯、数量不多。1960年代以后,有规模饲养,一般采用圈养和放牧相结合的方式。鹅的繁殖传统以人工辅助交配、自然孵化为主。2000年以后,采用人工孵化技术。2005年,王书娣等7户农户,在西三村创办书娣家禽合作社,引进用于生产“鹅肥肝”和商品鹅蛋的新品种“朗德鹅”。同年,合作社改名为宁波杭州湾旺圣鹅业专业合作社,成员扩大到100余户。2011年,该社饲养“朗德鹅”20000余只,年产“鹅肥肝”6.50吨,销售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并建网站进行网络销售。2016年,境域出栏商品鹅33076只。
  第三节 特种动物
  野鸭
  境域海涂是野鸭栖息和迁徙地之一。以前沿海农民以捕捉野鸭作为副业生产,品种有“斑嘴野鸭”(雄性因头部羽毛墨绿色称绿头雄)、“扣十四”(传说市斤十六两制时成熟野鸭接近14两,故称“扣十四”)等。传统以氰化物毒捕野鸭,1970年代起,改用张网捕捉,野鸭资源日渐减少。1990年代起,禁捕野鸭。1996年,东横村费万定利用海涂荒地28亩,投资5万元尝试野鸭驯养繁殖。1997年,获得成功,为省内首创。1999年,经浙江省林业厅批准,建立慈溪市庵东镇万定野鸭驯养繁殖场,当年繁殖种鸭200只。2004年,繁殖饲养量达到8万只,当年出栏5万余只,出售商品鸭蛋1000余公斤,年产值600余万元,净收入100万元左右。
  野鸭繁殖季节性强,母鸭每年产蛋两期。成熟野鸭采用公母1.21∶3的比例混养,自然交配、人工孵化。饲养场舍分雏舍、育成育肥舍和蛋舍。雏舍为封闭的室内栏格式,育成育肥舍为开放式,外建比例为1∶1的水、陆活动场,水场(池)深度1米左右,四围用金属筛网或尼龙网围栏,以防逃逸。生长阶段分别喂饲全价饲料和混合饲料,育肥期掺以谷、麦类精饲料,产蛋期加喂小鱼、虾等鲜活食。2011年,有繁殖饲养野鸭的专业户(场)9家,出售成品野鸭总量近10万余只。2016年,受周边禽流感影响,繁殖饲养野鸭的专业户(场)减少至3家,年产商品野鸭6万余只。
  肉鸽
  2000年以后,境域开始饲养肉鸽。2008年,江南村冯建荣,引进“欧来鸽”“灰二线”等品种,采用自繁自育的方式发展肉鸽生产。2011年,已形成年产万只的规模。肉鸽食谱广泛,以谷类、小麦、玉米、豌豆等原粮为主,掺以5%的颗粒饲料。笼养肉鸽一般饲养期25~28天,成鸽即可上市。2014年,因受禽流感疫情影响停养。
  荷兰鼠
  2011年,下一灶村丁松杰,自繁自育荷兰鼠,年饲养2万余只,销于广州等地动物市场,年产值70余万元。2014年停养。
  梅花鹿
  2006年,周巷镇人高先锋,在西三村围垦海涂试养以采鹿茸为主的梅花鹿;2011年以后,发展到30余头。
  此外,1984年起,境域曾先后有人饲养鹌鹑、孔雀、七彩山鸡、蝎子、蚯蚓和地鳖虫等,后均已停养。
  第四节 畜禽疫病及防治
  畜禽疫病
  猪 主要有猪瘟、猪蓝耳病、猪口蹄疫、气喘病、传染性肠胃炎和猪丹毒等。
  羊 主要有羊头疫、羊肝蛭、新城疫和法式囊病等。
  牛 主要有牛炭疽、牛流感、牛胀病等。
  另外还有兔瘟、鸡瘟、鸭瘟、禽霍乱、禽流感、雏禽病毒性肝炎和禽畜共患的寄生类蠕虫等。鸽子的常见疫病有毛滴虫和呼吸道类疫病等。
  1953年,境域发生牛食草子(苜蓿)后患牛胀病。1958年3月7日西一、西二人民公社先后发现猪肺炎、猪脑炎和猪瘟混合疫病。至次日上午,死亡10,头,发病近30头。1984年12月,化南村养兔户陆宝银首次发现兔瘟。是年,因兔瘟死亡和扑杀的有2000余只,另外鸡瘟、鸭瘟等也有散发性流行。2001年8月,东横村一野鸭养殖场发生野鸭大肠杆菌病,发病野鸭大多为25~35日龄,后其他野鸭场亦有发生。2007年,富民村一野鸭场发生野鸭传染性浆膜炎,幼鸭生长缓慢,死亡率高。
  疫病防治
  解放前,农村对畜禽防治无科学方法,仅有少数“牛郎中”以祖传针灸医术和中草药兼治一般牛病。畜禽发生疫病流行时,搞一些求神拜佛的迷信活动,如“送瘟神”等,祈求六畜平安。1950年代起,人民政府组织民间兽医,培训畜禽防疫保健人员。1954年,建立区、乡(镇)兽医阉割社。1962年,成立区、人民公社兽医站,有兽医8人,生产大队防疫员10余人。1972年,规定每生产大队配备1名兽医员,形成区、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三级兽医网络,有专业兽医8人,农村兽医人员69人。1992年,成立镇兽医站,有专职兽医技术人员1名,临时聘用人员2名。专门负责畜牧生产统计,组织开展生猪突击防疫和苗猪补针,开展家禽防疫,组织畜禽烈性传染病的扑杀工作和畜禽食品检疫,以及饲养指导和技术推广等。
  对畜禽疫病的防治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免疫:自1988年起,陆续对畜禽疫病实施免费免疫;检疫:按要求对畜禽产品和活体进行检疫;监测:设置定点监测点,配合开展随机监测和重点监测;治疗:以非禁用药物进行个例的畜禽病治疗,同时做好畜禽排污处理工作等。
  第五节 蜜蜂
  1960年代初,境域始有蜜蜂养殖。1963年,庵东人民公社居委宋祥云,开始近地养蜂。1965年,庵东人民公社居委冯永烈、宋祥云、高永兴、王国如等组建庵东养蜂场(集体),时有蜂箱40群(箱)。以后养蜂业迅速发展,并先后组建庵东、东一、西一等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办养蜂场30余个,蜂群1500余群(箱),从业人员100余人。1979年起,集体蜂场陆续解散。1983年,有养蜂专业人员350余人,蜂群10490群(箱)。1986年,繁荣村苗惠利饲养蜜蜂100图12-2-9:采收油菜花蜜(2016年摄)群(箱),年收入4万元。1987年3月,苗惠利被授予“全国农村科技致富能手”称号。时养蜂与种植业比较,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但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效益优势渐弱。1991年以后,大部分养蜂户转向工商业发展,境域养蜂业多数年份徘徊在5000群(箱)上下。2016年,蜂群减少到3175群(箱),产值1260万元。
  境域蜜蜂品种以“意蜂”(意大利蜂)为主,自繁自育。以前自然生长的土蜂已不多见。蜜、粉源植物本地有油菜、棉花、丝瓜、西瓜、黄瓜、草莓、芝麻、梨、玉米等。养蜂户一般采用追花夺蜜式的“大转地”饲养方式,路线常以11~12月份赴粤、桂、滇、黔采收油菜花蜜,然后随着蜜源花期的北移,到次年1~2月份赴赣、川、湘等省采收油菜、紫云英花蜜,3~4月份到鄂、皖、苏等省采收油菜花蜜,5月份赴冀、鲁等省采收洋槐、荆棘条花蜜,6~7月份赴青海、新疆等省采收油菜、棉花蜜,7~8月份再到东北各省采收椴树、向日葵等花蜜,9月底至10月初回到原籍后需人工喂糖,并做好第二年准备工作。
  蜂产品有蜂蜜、王浆、蜂蜡、花粉、蜂毒、蜂幼虫、蜂蛹、蜂巢、蜂胶等,分别可作为食疗养生品、内服、外用药和护肤美容原料等。2016年,生产纯蜂蜜447.90吨、蜂王浆15280公斤。养蜂器具主要有蜂箱、巢脾、饲喂器、浆框、摇蜜器、脱粉器等。
  蜜蜂疫病有蜂螨、欧美幼虫病、囊状幼虫病和蜂蛹病等,以蜂螨为多见,可用“氟胺氰菊酯”“双甲脒”“甲酸”“草酸”和“升华硫”等药物防治。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庵东镇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