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盐民劳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76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盐民劳作
分类号: F426.82
页数: 3
页码: 629-631
摘要: 本节记述了建国前后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盐民劳作的场景。
关键词: 劳作 盐民 庵东镇

内容

解放前,庵东盐场盐民沿袭了祖辈刮泥淋卤的制卤晒盐方法,盐民们在海潮退后,从白地(盐田)里刮起一层咸泥,挑到高达1~2米的坨基上,堆成泥篷,然后整漏沥出鲜卤,加到篾盘、铁盘或盐板上制成盐。盐民们长年累月劳动,形成了驼背,并造成“七痛”(肩痛、颈痛、背痛、腰痛、膝痛、脚腿痛、肚角痛)之苦。
  民国28年(1939)10月3日,《新华日报》刊登《饥饿线上的余姚盐民》一文,揭示庵东盐民的艰辛劳作,节录如下:
  每天早上,天还没有亮,月亮还挂在半空,最后一颗星星在天边射着暗淡的光芒,庵东盐场十几万盐民已经起床了。因为工作而变得丑陋的主妇,擦着惺忪睡眼,走出了那个简陋的茅舍,远远地望着海边的云脚,端详了好一会,当她知道今天天气靠得住的时候,全屋子的人便开始忙碌起来了。
  强壮的男人,照例干着最吃力的工作,掘盐泥、浇盐卤,一天到晚就在炙热的阳光下,牛马似的做着这些吃力的苦工。阴历六七月是晒盐收获最好的季节,因为这时候太阳最猛烈,雨水又少,所以盐民们一年四季最忙的时候也就是这几个月份。不过夏季的太阳可以很快地晒干那晒板上的盐卤,同时也可以很快地晒死一个强壮的盐民。
  女人与孩子同样地做着各种苦工,从八岁的孩子到六七十岁的老太婆,他们都是盐场的实际生产者,挑水、抬(扛)盐板、浇盐卤,他们都做,而且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十七八岁的姑娘,粗看起来好像三十来岁的中年妇人,她们从来不知道休息,也从来没有休息过。她们一年三百六十日,只知道自己家里有几十块板,每天应该帮助父亲或丈夫挑几担水,浇几次卤,在烈日下来往忙碌着。一直到太阳慢慢地爬进了地平线,才挑着一担担雪白的盐回家,然后又开始料理家中的琐事,就这样吞蚀了她们宝贵的青春。下雨刮风的时候,她们或他们要在暴风雨中抢搬那沉重的盐板,尤其是夏季,盐场因为近海的缘故,时有遭受飓风袭击的危险。所以每逢夏季飓风过境时,盐民们一家老少总是整夜不睡以防万一,如果一不小心,连晒板草房也被一起刮走。
  民国29年(1940)3月22日,《新华日报》第四版,作者为秦秋谷写的《抗战中的浙东余姚盐民》如下:
  不曾到过盐场的人,万万想不到日常所吃的盐是这样艰苦造成的。每一粒盐,都渗透着盐民的血和汗!盐民的无比痛苦,吃盐的人谁又会想到过。照例,盐民和农民一样,天还没有亮就要起身。但是一家的力气终年的都用在造盐上..清早,他们把盐板(盐板是长约六七尺,阔约2尺的长方形木框子,里面盛着盐卤)一块块地打开来,放在高地上,让它们临着阳光蒸晒,把盐卤蒸发为四方的盐粒。在夏天,每块盐板每天大约可晒四五斤盐,但在冬天,每块盐板晒上二天还不到一斤盐。盐板子看上去似乎并不十分重,我看着盐妇们两个人可以轻便地扛起一块来,有时候,八九岁的姑娘也在帮着妈妈一起扛,但是当我扛的时候,就觉得非常沉重,因为那是用最坚固的木料制成的。据说,只有用坚硬的木料做的盐板,才不致被盐渍的侵袭所腐蚀。一块盐板往往用好几十年,盐妇们的手终年被盐渍浸袭着,也变得像盐板一样,又硬又粗糙。实际上,扛盐板还不是顶吃力的工作,更辛苦的工作还有铲泥、耙泥、挑泥和压泥等等。盐民们成天地铲着、耙着..天气越热,工作就越忙,因为盐是靠太阳晒的,太阳越厉害,盐的产量就越多。
  解放后,1950年代初,庵东盐场干部、盐民社会主义积极性高涨,随着盐业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运动的兴起,创造发明了很多盐业生产工具、设备和操作方法等。例如:“板晒”刮泥淋卤操作方法,由“高漏”改为“地漏”,解除挑泥爬高坨基的繁重劳动负荷;“轮番操作”变灌潮为渗咸,变刮泥为铺泥。这是对刮泥淋卤生产过程比较系统的一次改革。1960年代试验“滩晒”成功,由“流枝滩”盐田改为大面积“平滩”制卤,用黑膜及沙子板结晶制盐。后随着机械及电力引入,滩晒提卤(水)均用电动提卤泵,再不用水车人工车水;整滩压滩改用机械压滩机等。盐民“日挑万斤水和泥,才能制成一担盐”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终于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解除了晒盐“七痛”之苦。制盐技术的进步不但大大减轻盐民劳动负荷,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增产提质,深受盐民欢迎。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庵东镇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