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编 交通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673
颗粒名称: 第七编 交通运输
分类号: F512.755
页数: 52
页码: 408-459
摘要: 本编记述了民国时期至2016年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情况。
关键词: 交通 运输 庵东镇

内容

境域地处杭州湾南岸,濒海且河流众多,交通运输主要由水路和陆路组成,分为客运和货运两部分。
  民国时期至1980年代初期,境域陆路交通落后,以水路交通为主。客运以庵东至余姚城区、上虞百官等地的内河客运为主;货运主要是原盐外运,多由牛车或内河船转海道运往各地。1980年,内河客运结束。1980年代中期后,陆路运输逐渐替代水路运输。1980年代末期,境域盐田大规模改为农田,沿海货运渐渐衰落。1990年代,营运东一至平湖沿海气垫船客运。水路交通运输工具由人力风帆船发展到机动船。解放前,水路运输缺少组织和管理。解放后,建立庵东航运管理站等机构实施管理。1990年代后,由镇人民政府交通管理站、三农办公室和公安派出所合作管理渔船和农船。
  民国时期,境域除集镇有部分石板路外,仅有1条泥结碎石路面的芦庵公路,其余皆为牛车泥路。1960年代开始,先后大筑泥结碎石路,浇筑或改筑水泥、沥青路。2007年底,沈(阳)海(口)高速公路境域段建成通车,极大改善庵东对外交通。2008年,南桥址位于虹桥村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庵东镇成为北通苏沪的交通重地。陆路交通运输工具由轿子、马和人(畜)力车发展到机动车。解放前,陆路运输由相应部门管理。解放后,公路及配套设施按照道路归属实行分级建设和管理。车辆和运输管理根据用途有县(市)公安、农机、交通和城管部门分别管理,区和乡镇级人民政府不同时期均建立相应组织协助管理。
  第一章 水路
  境域内河和沿海的水上交通运输均有客运和货运。内河有通往宁波、萧山、上虞、余姚和浒山等地航线,沿海有通往上海、杭州、宁波、绍兴和定海等地航线。客运由航快船发展到客轮、气垫船,乘客以走亲访友为主;货运由木帆船、卤担船发展到机帆船、机(拖)船,货物以原盐和盐副产品为主。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随着陆路交通运输发展,盐田改为农田、内河航道淤塞等原因,内河运输历史结束,沿海运输逐渐衰落。
  第一节 航线(道)
  内河
  自民国至1980年代,有境域通往宁波、萧山临浦、上虞百官、余姚县城、余姚马渚和浒山等地的内河航线10余条,单程航程总长约670千米。其中通往宁波、萧山临浦、上虞百官等地的航程较长,航程较短的有:
  庵东至浒山①(浒庵线)起自浒山航运码头,经北门口、浒山节制闸、潮塘江口,至庵东柴草部码头。全程20.41千米, 水深0.80~1.20米,宽15.60~20.40米,最小弯曲半径65米,设计最低通航水位3.80米。航线有51座桥梁,3处船闸,1根跨河管道。1970年代末,因河道淤塞而停航。
  庵东至浒山② 自西一七塘公路桥,经傅家路船闸、坎西、八角凉亭、界牌头到达浒山,全程19.50千米(其中重复5.60千米),通航水位3.40~3.80米,最窄岸宽15米,最浅水深1.20米,可通10~15吨级船只,1961年开设航快线。该航线为历代人工开掘、整治而成,为庵东通往浒山的重要航线,1980年代后期,陆路运输发展迅速,该航线停航。
  庵东至马渚(庵马线) 为庵东原盐内河运输的主航线。起自西一七塘公路桥,经三十弓船闸、周家路三江口、周巷南三江口至余姚马渚镇,全程33.10千米。七塘公路桥至三十弓船闸段最低通航水位4.30米,最窄岸宽19米,最浅水深1.10米。三十弓船闸至周巷镇南三江口段全程20.30千米,其中重复8千米,最低通航水位
  3.60~5米,最窄岸宽14米,最浅水深1.10米,通航吨位10~15.70吨。该航线北端原止于三十弓江,1956年向北延伸2.20千米至七塘江。1961年,整治周家路江,建造三十弓船闸。1962年12月至1964年3月,全面整治周巷镇街河后,能通航20吨级船只。境域段位于元祥村西界,宏兴村西侧,自三十弓船闸至七塘江,长2.58千米,1960年代起,为庵东镇主要通外河道。河道过船闸3处,桥梁23座,跨河管道2根,废弃的柴草部码头1个。该河道水运不正常,干旱季节时常停航。1990年代,河道缺少疏浚,多处淤塞而停航。
  庵东至余姚(庵余线) 民国19年(1930)境域到余姚航线有七甲江至余姚、大牌头(经段头湾)至余姚、相公殿(经坎墩、二灶,)至余姚3条。民国36年,姚百航快船运输公司再开通余姚至相公殿和余姚至庵东快船航线。七甲江至余姚航线,自万嵩庵以东成集市后开通,起点为七甲江五塘头,河面宽18米,深2.80米,为境域通往外地又一运输水道。解放初,七甲江北延至六塘江,境域段位于元祥和振东两村之间,南起四塘方家舍头,北至六塘江。1960年代,三十弓江开通后,不再作水运航线。
  此外,还有庵东至周巷、四灶浦至浒山、庵东至四洞闸、庵东至东三、庵东至西三等航线。庵东至四洞闸航线,1960年代后,缺少疏浚,浅滩增多,航道变浅,通航时断时续,1979年4月后,改为庵东至海塘航线,延长航线2千米,1980年12月停航。
  新中国成立初,有庵东至宁波、余姚、慈溪、萧山等地运盐航线。其中庵东至萧山临浦有2条航线:一条由境域放盐埠起运,经横河、七里滩、通明、里梁湖至百官,再有百官过坝转运至临浦;一条经鸣山堰(眉山堰)、历山、化龙堰、平王庙、高田庙、小越、马家堰至百官,过坝转运至临浦。
  1990年代,陆路交通发展迅速,货运机动车大量增加,内河航道疏于疏浚,多为淤塞、变浅或堵截,通航中断。
  沿海
  民国时期,有境域通往上海、杭州、宁波、绍兴、海宁、乍浦、定海等地的沿海航线7条,单程航程总长约1800千米。
  民国初,原盐外运航线有:庵东至江苏浏河埠(今太仓市浏河镇)栈堆(货物堆存处);庵东至海宁埠栈堆;庵东至绍兴新埠头(今绍兴市孙端镇小库村)栈堆;庵东至宁波濠河头(今宁波海曙区)4条。
  民国22年(1933)沿海航线有5条:
  庵东至江苏浏河 全程350余千米,从庵东走顺风(南风或东南风)时,经黄盘山至滩山候潮经洋山、大戢转大塔而行;遇北风,则驶至乍浦候潮,经金山、奉贤沿海而行。
  庵东至上海陆家嘴 全程300余千米,顺风(南风或东南风)经大戢、铜沙入吴淞口至黄浦江东岸(北风或西北风不能行)。庵东至上海浦东全程300余千米,行驶状况与至陆家嘴相同。
  庵东至宁波河头 全程100千米,自庵东出航由杭州湾经镇海入甬江溯流而上。
  庵东至定海 全程100余千米,自庵东出杭州湾,经沥港洋面而行。
  日本侵略军占领时期,庵东至上海航线中断。抗战胜利后,沿海运输业逐渐得到恢复。
  1950年6月,恢复庵东至上海、杭州、宁波、绍兴、乍浦、定海等地沿海航线。
  1951年,沿海航线有庵东至上海、杭州、乍浦3条。其中至乍浦航线可通达无锡、苏州、松江、嘉兴等地。
  1953年,开辟庵东至杭州、乍浦、新埠头(绍兴)、海宁(盐官)等盐运航线。其中海宁(盐官)为杭嘉湖盐运中转地,新埠头(绍兴)为浙赣线盐运中转地。原盐由各盐仓运至湾口,转而外运。西一乡沿海为船舶停靠中心,原盐大多由此运往上海、杭州、绍兴、嘉兴以及浙江东南沿海各地区。
  1959年,新辟往温州、台州、石浦航线。
  1970年代后,由于海涂大量围垦,泥沙沉积,涂宽、湾长而浅,进湾、出湾要靠船工用竹篙撑,出口港湾长达4千米左右,船只驶出港湾需2~3个潮汛,物资周转缓慢且不安全。故三分之一的船只长期在乍浦运输,外港船也很少来庵东。
  1986年;庵东航运站与泗门榨菜厂合作,开辟西三至上海航线。1980年代末期,随着陆路运输发展、盐田改为农田,以盐及盐副产品为主要运输对象的沿海航线先后停用。1989年12月,慈溪市航运公司气垫船客运站,开辟慈溪至上海水陆联营航线,其中水路部分(东一至平湖)航线,为境域也是慈溪唯一的沿海气垫船客运航线,1992年6月投入试营运,次年5月正式营运。航线水陆总里程约147千米,水上距离18海里(33.34千米)。东一码头至对岸平湖约45分钟。航船从杭州湾黄盘山西侧通过,风浪较小,航速快,安全性好。此航线把慈溪、平湖两地旅程缩短到60千米左右,通过平湖中转至上海,把慈溪到上海的旅程从360千米左右缩短到147千米,时间由原来的10小时左右减少到4小时左右。1997年6月,水路部分调整为东一至金山,海上航程增加6海里,陆上车程减少29千米,总旅途时间节省20分钟。1999年5月,因沪杭甬高速公路通车,乘客减少,经济效益不佳停航。
  1981年10月,西三码头启用进出口航道。航道由杭州湾潮水冲刷而成,船舶候潮进出,通航保证率86%。航道水深5.20米,宽200米,长5.40千米,可以进出2000吨级以下船舶。2007年7月后,受围垦和潮流变化等因素影响,泥沙淤积,航道变浅而废弃。
  第二节 船舶
  民国时期,水路交通运输工具均为人力和风帆驱动的木质船。1960年代后,出现机动船和水泥船,以后机动船逐渐成为水上主要交通运输工具。
  人力船
  木帆船 又称红头百官船。为内河运输船只。木质,方头方艄,底平。前、后二个货舱置有硬竹篷。艉舱为船员生活舱,配有一橹一舵,一张风帆。船体坚固,稳定性好,吃水浅,适合平水、潮流航行,宜车坝过堰。载重10~20吨,宜长途运输。10吨以下适用驳运,以人力摇橹、拉纤或挂帆行驶。民国时期到1980年,木帆船为内河运盐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1970年代中期后,水泥船和机动船出现,木帆船逐渐减少。1990年代初,内河航道淤塞,木帆船退出交通运输工具行列。
  水泥船 以钢丝、水泥为原料制成的货驳船,亦称钢丝网水泥货驳船。多为内河运输船只。横骨架式结构,方头方艄,平底。置大小舱各1个,艏、艉甲板下方各置1个密封舱(空气舱),以增船体浮力。艉部设生活舱。10吨以上船置有水泥棚架,10吨以下船置竹篷。配有一橹一舵。一般以3~5吨为农用船,8~22吨为营运船,宜拖带或自置动力行驶,适合内河C、B级航区航行。具有易造、易修、耐腐蚀、造价低、材料省之优点。1967年,境域始有水泥船。1990年代开始,陆路运输迅速发展,水路航道淤塞,水泥船结束运输历史。
  航快船 头微尖,后艄翘,船体狭长,船上盖有竹篷,舱内铺设舱板,木质结构,载客20~30人。船尾2支橹,中间两旁各1支桨。航行时2~4人拉纤,船上2支橹助航;遇无纤路时,则以人力摇橹、划桨行驶,时速达5~7.50千米。以载客为主,兼载货物,沿路停靠,有固定航线。民国19年(1930)庵东有航快船3艘,民国35年,有航快船4艘。解放后仍保有航快船。1960年代中,期开始,航快船改成机动客轮。1980年代,随着陆路运输的发展,航快船退出运输行列。
  卤担船 俗称卤蛋船(又名外海船),因运盐卤而得名。为境域主要沿海运输船只。木质结构,船头呈圆形或方形,船肚大,似蛋形,货舱多,舱口小,底宽而平,吃水浅,置有1~3支桅杆和风帆,后艄备有橹1~2支,手操舵1面,能抗7级风。一般以挂帆行驶,遇风小或进湾浦时摇橹行驶,宜于搁滩候潮装卸。载重大的100吨左右,一般30~50吨,最小的10吨左右。清末,盐场始用卤担船运盐;民国时期,为廒商原盐外运的主要工具。1970年以后,卤担船陆续改为机帆船。1980年代中期,随着沿海运输业的衰落而弃用。
  机动船
  客轮 头尖、艉宽,艏至艉舱上方置木质或铁皮棚架。艏舱设驾驶室,置有方向盘式人力操舵机,中舱为客舱,艉舱设机舱,安装8~24马力柴油机1台,时速10千米左右,分木质、钢质、水泥质3种。木质、钢质一般乘客20人左右。航行时,由驾驶员操纵方向,轮机员管理机务,二人协同操作。1966年后,境域先后有“慈航十一号”“慈航十二号”客轮各1艘。“慈航十二号”客轮,水泥结构,装载定额9吨,载客50人,动力8马力。2艘客轮分别于1979年4月、1980年8月停航。
  气垫船 境域先后有3种气垫船参与沿海客运,均属全垫升气垫船。1989年,716Ⅱ气垫船试航东一至平湖乍浦临时客运航线。船长17.94米,宽7.72米,深0.47米,32吨位。船体结构型式为横骨架式,船体材料为LY12铝合金,动力为3台柴油发动机。适合浪高不超过1米,风力小于6级的无雾白天航行。1992年,HT-901型气垫船投运。船长18.10米,船宽7.70米,船高6.60米,总重21吨,航行时速60千米,载客50人。船体采用国产“180”耐腐蚀可焊铝合金板材及型材构建,动力为4台风冷柴油发动机。它可以在水面、陆地、沼泽地、海滩、冰面和雪地上行驶。1994年,HT-903型“慈平”号气垫船投运。船长24.30米,船宽8.80米,最大船高7.70米,88吨位,载客100人,最大航行时速80千米,抗风能力8级。船体为轻型铝合金结构,动力为4台736千瓦风冷柴油发动机,是一种新颖高速船舶。既能在水上平稳航行,又能在沼泽、滩涂、冰面上“陆地行舟”。能越过0.5米高障碍物,跨过2米宽壕沟,爬上15度斜坡。1998年,沪杭甬高速公路开通,旅客大量分流。1999年,停止客运业务。2000年开始,“慈平”号气垫船服务于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并兼海上观光活动。2008年,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后弃用。
  机(拖)船 分为木质机动船、水泥质货拖轮和挂桨机船3种。木质机动船由百官船或木帆船改装而成,宜在水流平稳的内河行驶。在10吨以上的百官船的艉部安装8马力柴油机1台,配上离合器及螺旋桨,置简易手操舵而成。既可独行,又能拖带,载重5~10吨,可拖带50~80吨。重拖时速5千米,单独航行时速8千米。适宜内河航行。境域1960年代后用于短途运输。水泥质货拖轮船体以钢筋、水泥为原料制成。船型呈尖头、平底、艉宽,货舱大,艉舱设有机舱,安装柴油机1台,主机为8~40马力。其中8~24马力货拖轮置艉机驾驶台,内设人力操舵机,机驾合一操作,自载6~8吨,拖带50~80吨,重拖时速5千米;40马力水泥拖轮采用艏驾驶室,机驾合一操作,自载8~10吨,拖带80~120吨,重拖时速10千米。1970年代中期后,始有挂桨机船,后逐渐发展为内河主要交通运输工具。挂桨机船按挂的方式不同,分挂机船和挂桨船两种。以柴油机为动力,挂桨为推进器,统称挂桨机船。挂机船将柴油机及挂桨组装成整机,安装于船艉机架上,机架上部可转动,旁置操纵杆,兼作舵用。挂桨船是将柴油机固定于艉部甲板的机座上,挂桨亦悬挂于船艉,置木质手操舵1面。挂机船和挂桨船均采用机驾合一的操作方法,船员既是机手,又是舵手。载重3~5吨,时速5~8千米,功率3~5马力。宜在水流平稳的内河行驶。1974年,始用于短途运输。1990年代,陆路运输迅速发展,水路淤塞,机(拖)船结束运输历史。
  第三节 码头航标
  码头
  民国时期和解放初,境域主要运输河道和湾口,一般均建有简易码头,以原盐等货物装卸为主。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内河七甲江码头和西三外海码头。1950年代后,规模较大的有4个码头,后随着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先后弃用。西三码头专事沿海货运,2002年11月,为建造杭州湾跨海大桥提供物资运输,扩建西三码头,2007年7月,因自然和人为因素而废弃。
  七甲江码头系客货两用码头。原位于境域五塘与七甲江交叉口西侧,民国19年(1930)庵东至余姚航线开通时建造。解放初,七甲江北延至六塘江后,码头移至七甲江最北,端,以货运为主,有南北2个泊位,南泊位为庵东粮站专用,北泊位为庵东供销社专用。
  庵东码头俗称柴草部码头,位于庵余路与六塘江交叉口西侧,有南北两个泊位。北泊位系庵东供销社柴草部专用,1950年代末始建,1990年代废弃。南泊位是境域主要客船泊位,1973年始建,石砌块石结构,长30米。1970年代末期,因客运班船停航而废弃。
  西三码头位于西三村,建塘江闸东,北濒杭州湾,与乍浦隔海相望。民国时期,建有西三外海码头,主供沿海船舶停靠和货物装卸。解放后,先后3次扩建。1981年,首次扩建,成为县内唯一沿海货运码头。有东西2个泊位,均可靠泊100吨位海船。年吞吐量1.30万吨。采用候潮靠泊,搁浅装卸方式。1997年,再次扩建东泊位,设计年吞吐量6万吨,可停靠300吨级兼靠500吨级船舶。2002年,为建造杭州湾跨海大桥提供配套服务,又扩建西泊位,设计年吞吐量20万吨,可泊靠500吨级兼靠1000吨级船舶。
  西三码头装备有海沙淡化装置,机械搬运、起吊设备,货运汽车等设备,是市内海运货物主要集散地,也是境域沿海运输主要出海口。主要集散货物海盐、日用百货、工农业用料和用品等。
  2006年7月开始,受上游筑堤围垦及杭州湾西三潮沟变动等因素影响,航道淤积现象日趋严重,虽经多次疏浚,均无效果。2007年7月,码头停止使用。
  东一气垫船码头 位于马中村九塘北。1989年12月开始建造,1992年投入使用。停船坪长50米,宽15米。码头建有140平方米办公楼、140平方米候船室及卫生、后勤等配套设施。1999年8月后,因气垫船停航,码头废弃。
  杭州湾跨海大桥公务气垫船码头 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东侧十塘北。2002年建造并使用。码头长190米,宽100米,有50米×50米的平台和120米的水泥路面斜坡,可同时停靠2艘100客位气垫船。供跨海大桥建设与管理的公务气垫船停泊。2008年,跨海大桥建成后废弃。
  航标
  高王路灯标 位于原西一乡高王路八塘,东经121°14′,北纬30°19′48″,白色三棱形钢筋混凝土灯柱,柱高10米,干电池光源,白色闪光,每10秒4闪,射程7海里。1956年8月建成,位于高王路七塘下,为木灯柱。1961年5月迁至八塘,改钢筋混凝土柱。1991年废弃。
  陆丁路灯标 位于原西二乡陆丁路八塘,东经121°11′15″,北纬30°19′18″,白色三棱形钢筋混凝土灯柱,柱高6.50米,干电池光源,白色闪光,每12秒4闪,射程7海里。1965年8月建造。1991年废弃。
  西三灯塔 位于西三村,灯塔面临杭州湾,水道为杭州至定海。标位:东经121°05′950″,北纬30°17′175″。灯塔构造为角钢砖砌塔身,颜色为黑白相间,标身高7.30米,射程7海里,太阳能电源,电子TS-2型闪光仪,4秒1闪。1993年始建,2017年仍在使用。
  第四节 客运
  内河
  民国19年(1930)统计,境域客运有庵东至余姚、大牌头(经段头湾)至余姚、相公殿(经坎墩、二灶)至余姚航班,航快船3艘。日本侵略军占领期间,航线时断时续。民国35年7月,增开1艘庵东至百官客运航班。民国36年,余姚百航快船运输公司开辟余姚至相公殿和余姚至庵东快船各1艘,专营客运,载客量各30余人。1952年5月后,因客运业务清淡,部分客运停航。1961年,庵东运输站开设4条航快线:庵东至浒山、庵东至周巷、庵东至东三、庵东至西三,均为逐日班。1966年,庵东运输站开辟庵东至四洞闸内河航道客轮航班,是年客运量6200人次,周转量63240人千米。此航线有“慈航十二号”客轮1艘,计8马力,载客量48人,来往于庵东至四洞闸内河航线。因乘客量较大,以后增加慈航十一号客轮1艘。沿途设有庵东、沧田、大云、长胜、周家路、建塘、板桥路、曹娥江、曹娥南桥、节制闸10个客运靠船埠头。为提高运速,1966年9月,庵东至东二、庵东至建塘木船客货班改为机船客货班。1972年3月,增开1艘庵东至浒山客货兼载航船。
  “慈航十二号”客轮有3位船员,48个客座。1966年开航以后,连续9年受到上级嘉奖。1975年,被推荐出席全国“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会议。1979年4月,营运庵东至四洞闸航线的“慈航十一号”客轮停航后,同航线的“慈航十二号”客轮改为庵东至海塘航线,后由于旅客减少,经营亏本,1980年8月停航。
  1980年代后,陆上交通发展迅速,自行车、汽车增多,旅客锐减,经营亏损,内河客运历史结束。
  沿海
  1989年12月,市气垫船客运管理站在境域开辟慈溪至上海水陆联营客运业务,试营33客位临时气垫船客运,1990年6月停航。1992年6月,又租赁50客位气垫船试营,次年5月正式营运,每天上午1个航次。因旅客量快速增加,1994年1月开始,每星期一、三、日下午各增开1个航次,当年8月再次停航。累计航行925个航次,运送旅客4万人次,平均客座率86.5%。1994年10月,“慈平号”100客位气垫船再投入营运。1996年,客运量8.50万人次。1998年,由于沪杭高速公路开通,公路客运快捷便利,旅客大量分流,致企业日益亏损;9月,暂停运营。1999年1~5月,客运量仅8000人,旅客周转量为28万人千米;5月,停止客运业务。
  第五节 货运
  内河
  民国时期,庵东盐场为浙盐主要产区,各场区用牛车将原盐运至四塘、五塘一带,由内河装船出运至杭州、宁波、绍兴、萧山各地,或经宁波转运至上海、温州等地。日本侵略军占领时期,内河航运遭受破坏。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河运输始得恢复。
  新中国成立初,境域货运仍以运盐为主。放盐埠设于四塘、五塘一带,共有七甲江、三十弓、大路门、垫桥头、金家埭、劳家埭、上周家路、房黄路港、一灶港、二灶港、水云浦11处。
  1956年,萧甬铁路通车,物资流向发生变化,境域外销的原盐,80%由海运转入内河,运至余姚、马渚转铁路运输。放盐埠以四塘、五塘一带的段头湾、三十弓、傅家路、相公殿等为主。庵东至东三七塘江开通后,庵东、东一、东二、东三装盐点移至七塘。庵东运往鄞县、奉化、镇海、余姚、上虞及本县的原盐,均由内河船直达。
  1959年7月,庵东设运输站后,原盐主要运往余姚县马渚由铁路转运。
  1962年,从事内河运输职工181人,内河运输完成运输农业物资28836吨,其中粮食23782吨,棉花3913吨;轻工业物资76477吨,其中盐68531吨,日用工业品3914吨;工业物资45028吨,其中煤9548吨,矿建材料24742吨,农机37吨,化肥及农药8189吨,化学原料1703吨。
  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中期,年货运量在20万吨以内、周转量在700万吨千米以下。1970年代中期以后,货运量维持在30万吨、周转量900万吨千米上下。运输以原盐、棉花、粮食及农副产品等物资为主。
  1980年代开始,随着境域盐田大规模改为农田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货运物资结构发生变化。1987年,庵东航运站货运量10.22万吨,运输物资有煤炭2636吨,钢材529吨,矿建材料22381吨,水泥25126吨,非金属矿石32655吨,化肥及农药946吨,盐8084吨,粮食2636吨,日用工业品及其他7199吨。
  1990年代开始,陆路运输机动车大量增加,内河航道缺少疏浚,大多变浅、淤塞或堵截,内河运输历史结束。
  沿海
  民国时期,原盐外运主要靠沿海运输。沿海运盐要口,东边有:周家路湾、新湾、马家路湾、崔陈路湾、高王路湾、张家路湾等处;西边各海湾则为运卤之要道,以缪路湾、十丁路湾等处聚泊最多。原盐由场内出仓,用牛车或驳船运至湾口装上海船,运往各地。据民国9~18年(1920~1929)统计,常年销运量为5万~6万吨。民国17年为8.27万吨。除盐外,另有盐副产品卤晶、苦卤,每年三四月间,卤晶装篰运销至诸暨、义乌、东阳等地作肥料,年销卤晶3500吨左右。苦卤每年500余吨,运往海宁的仁和、许村等地。
  民国22年(1933)原盐外销由盐商所设五属、源泰、公兴、浙东、晋益、公益、轻税、杭余、厚生、民生、海,崇等11家盐廒负责,主要运往江苏浏河、上海陆家嘴、浦东、宁波濠河头、定海等地。是年,原盐运销量为5.35万吨。民国1326年(1924~1937)沿海运输除原盐外,同时兼营其他货物运销。其中张万卿、袁功鉴两家运销规模最大,,范围为最广。张家有“顺和”“元吉”“协顺”号帆船3艘,计175吨位;袁家有“公兴”“公余”“元利”“公顺”“元顺”号帆船6艘,计373吨位。两家往返于青岛、上海、杭州、香港等地。运出物资有原盐、棉花、粮食、麦冬及其他土产品;运入物资有木材、大米、桐油及日用品。民国29年(1940)镇海海口被日本侵略军封锁,沪甬航线停航,通往上海的物资大部由庵东转运,庵东,成为沿海运输枢纽之地,亦为沪甬北路走私线。物资从上海至平湖县乍浦,过杭州湾到庵东,再有内河船装运到宁波各地。庵东与乍浦、张家沙隔海相望,遇顺风数小时即可抵达对岸,再搭汽车即日可抵上海。因交通便利,私货出入日渐增多。运出物资有三北的棉花、原盐及土特产品,运入物资有棉布、卷烟、煤油、白糖、丝货、西药、食品、鸦片、玻璃制品和五金百货之类。民国31年7月,日本侵略军扫荡庵东盐场,50余艘海船被焚,沿海运输业衰落。民国33年5月,日伪在庵东设立“军盐运输管理处”和“船运管理处”大部分海船被征用。抗日战争胜利后,沿海运输业逐渐得到恢复,盐贸业渐渐繁荣。,民国37年,原盐运销由各运输商行订约承运,全年运盐量8.98万吨,卤晶0.45万吨,苦卤0.41万吨。
  1951年,沿海放盐埠有:崔陈路、高王路、水路湾、张家路湾、胡家路湾、诸家路湾、大陈家路湾、小陈家路湾、周家路湾、缪路潭、泥墩潭、新湾、马家路、涂汛潭、上周家路、四灶湾、二灶湾、罗家路及东三各湾(海)口。同年12月,华东联运公司浙江省分公司在庵东设立联运站,原盐外运业务改由联运站经营。
  1956年,庵东盐运水路改铁路运输为主后,沿海木帆船过剩,其中56艘海船(计1312.56吨位)、219名船员调往宁波港和镇海港。此外,淘汰吨位小、船质差、危险性大的运输船4艘。
  1962年,沿海运输农业物资8992吨,其中粮食702吨,工业原料2195吨,轻工业物资16772吨,其中盐14234吨,日用工业品779吨,工业物资4763吨,煤780吨,矿建材料593吨,农机24吨,化肥及农药2144吨,化学原料746吨。
  1970年以后,沿海卤担船陆续改为机动船,沿海运输逐渐向机械化发展。
  1970年代后期,发展机动船,船舶扩吨更新,业务范围日渐扩大,运输以棉花、粮食、原盐及农副产品等物资为主,时境域船舶通达上海、宁波、舟山、温州、福州、福鼎、乍浦和长江中下游沿岸港埠。
  1979年,外海航运站迁址西三,西三码头成为沿海物资进出口的主要转运地。
  1990年代初,陆路运输业快速发展,沿海运输业渐渐衰落。2002~2007年,为建造杭州湾跨海大桥运输物资,西三码头短途海运一度复苏。
  第六节 组织
  海运民船船员工会民国35年(1946)9月成立,有会员50人,娄士耕为理事长,王忠藩、张万卿为常务理事。办公地点在庵东集镇。解放后解散。
  庵东盐区海员工会
  1951年3月,为加强沿海船员组织工作,在西一乡海滨举行船员大会,成立由13人组成的庵东盐区海员工会筹备委员会,不久成立海员工会。1951年6月,庵东盐区海员工会改组为庵东盐区民船商业同业公会。
  庵东航运站(慈溪航运公司庵东分公司)
  1959年2月,庵东设运输站。1961年,运输站辖5个内河木帆船大队。1971年2月,庵东运输站更名为庵东航运站。1985年,庵东航运站站址迁至余姚市马渚镇车站北路23号。同年3月,庵东航运站与马渚分点,实行一块牌子、一套班子、两点经营的方式。船队按4∶6分成。庵东12艘、1141吨位;马渚9艘、772吨位。年底,航运站下属有23个长航船队、1个航快组,在杭州、宁波、马渚、曹娥、萧山设立业务组,安排人员专管货运。1988年6月,庵东航运站更名为慈溪航运公司庵东分公司。1992年12月,转制更名为慈溪市安达航运公司。
  外海航运站(慈溪航运公司外海分公司)
  1956年8月,成立庵东外海运输社,有沿海船只88艘,计1937吨位。此后,吨位小、船质差、危险性大的沿海运输船逐渐淘汰,船员转到农业第一线。1959年2月,庵东运输站设外海运输大队。1965年,建有天元、西一2个修船工场,1个篷帆、绳索修制工场。
  1972年11月,泗门外海运输社与庵东航运站外海运输大队合并,成立慈溪县航运公司外海航运站,站址设在四洞闸。1979年12月,在西三增设外海工作组。1980年6月,慈溪、余姚县界调整,泗门归属余姚县,慈溪县航运公司外海航运站分家,机构、人员、船舶等一分为二。泗门外海运输社占23%,外海航运站为77%。站址也由泗门迁至庵东区西三人民公社七塘边。外海航运站以宁波、萧山、绍兴、杭州和乍浦等地为航区,专营沿海货运业务,为慈溪县主要沿海航运站。
  1988年6月4日外海航运站改为慈溪航运公司外海分公司,站址迁至浒山南门大街110号。1992年,,转制更名为慈溪市海运公司。
  庵东木帆船联合运输社
  1951年12月成立,有内河、沿海木船118艘,计2575吨位,船主118人,船工450人,设天元支社,经营原盐外运业务。1954年2月撤销。
  慈溪市气垫船运务公司
  1989年12月,建立慈溪市气垫船客运管理站,隶属市航运公司,地址在原东一乡横村码头。先后置有载客量33、50、118客位气垫船3艘,经营慈溪至上海水陆联营客运业务。1993年7月,撤销慈溪市气垫船客运管理站,更名为慈溪市气垫船运务公司;8月,与日本世纪服务股份公司合资成立宁波东海运务有限公司。1999年5月,客座率持续下降,公司严重亏损,气垫船客运停航;10月,企业解体。
  慈溪市西三港务服务中心
  2003年7月成立,实行经理负责制,下设业务科、财务科、安全设备科。从业人员11人,管理人员4人。有16T吊机1台,8T吊机2台,TFX-280-4柴油发电机1台,75千瓦发电机1台。主要经营货物水路货运代理、船舶代理、货物装卸、储存服务。
  第七节 管理
  新中国成立初,水上运输由当地人民政府和航务所管理。
  1949年11月,设萧绍虞姚管理所庵东分所,隶属省航务局,所址设在庵东镇中街,为慈溪境域第一家水运领导机构,负责货运船只的登记、检验、丈量,签发通行证等事宜。12月,省船务局在庵东设立船务分所,负责沿海航运管理。运输船舶由船务所调度,实行公物公运。境域盐运及其他物资运输,由护航武装部派护航队护送。
  1950年6月,萧绍虞姚管理所庵东分所定为县级航管机构;11月,改称省交通厅内河航运管理局萧绍虞姚管理所庵东分所。同年10月,省航运公司在庵东镇中街设营业处,负责办理运输业务和水上联运业务;次年1月,改称华东内河轮船公司庵东营业处;12月,改称华东联运公司浙江分公司庵东联运站,统一调配庵东地区船只,办理水上联运业务。
  1951年,沿海运输开始实行统一调配、统一运价。
  1952年10月,省交通厅内河航运管理局萧绍虞姚管理所庵东分所改为庵东航管站,隶属省交通厅内河航运管理局宁绍管理处,业务受余姚管理所指导,负责庵东、长河两地的航政、运输业务管理和运输船只的调配。
  1953年1月,省联运公司设庵东联运站,移址至庵东镇西街。7月,庵东航管站与庵东木帆船联合运输社合署办公,实行统一货源、统一运价、统一调度的“三统一”管理。实行计划运输、订约运输,以促进航运业发展。12月,省联运公司及其所属机构撤销,庵东联运站人员、财产、设施、编制并入庵东航管站,境内水上联运业务由庵东航管站兼办。1956年,萧甬铁路通车,庵东航管站在马渚设工作组,负责食盐、棉花、粮食的水路——铁路中转业务。
  1958年4月,庵东航管站与县航运管理站合并,庵东改设为航管中心工作组,县内联运业务统一由县航管站兼办。8月,县航运管理站与庵东搬运服务所、县搬运服务站合并,称慈溪县民船搬运管理所,庵东设民船搬运管理所庵东工作组,管理航运、搬运企业,兼办联运业务。
  1959年2月,民船搬运管理所与地方国营慈溪运输公司合并,联运业务改由运输公司办理,庵东设运输站。实行“运管合一”,废除船舶安全、进出口签证制度。是年,马渚工作组移交余姚航管所。
  1960年代,对农村的散船加强管理,定期征收航政费,组织农船参加短途运输,落实“三统一”政策。1960年,规定内河、沿海船定港定线,实行“大船走大港、小船走小港”,沿海坚持“大潮汛跑短途、小潮汛跑长途”原则。
  1961年后,恢复船舶安全、进出口签证制度。
  1963年3月,县联运营业站成立,庵东设营业站,办理各类联运业务。
  1971年6月,县革命委员会联合运输指挥部成立,庵东设联合运输指挥组(简称联组)。联组实行产、供、运、销、结算相互配合,办理铁、公、水、搬、联合运输业务。
  1975年,成立安全运输领导小组,由2位干部专门抓安全工作。采取分线落实(运输线)、分点包干(运输大队为点),大会报告、小会补课,群众讨论、典型交流的方式树立安全观念。以“四边”(边教育、边检查、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九结合”(安全与生产、社教与治保、点与面、专人与群众、定时间与见缝插针、会议与现场检查、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找原因与采取措施、规章制度与经验介绍结合)及标语、横幅、黑板报、墙报、墙头开花等方法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从上到下层层建立安全检查小组,各船队均设安全员,恢复并强调行之有效的安全制度。是年,增设15块安全牌,刷白桥梁54座,疏浚航道21处(计590千米),挖码头潭8处,修建码头(埠头)9个,以提高运输安全保障。
  1978年,再次强调内河运输一般限于县区内短途运输,实行“三统一”不得私揽货源和自行议价开票。农村副业运输队的船舶须自备,向外地租用的船只不,得参加副业组织和副业运输。装置机动船船只需经交通部门批准。副业运输队的组织领导,由人民公社选派干部管理,业务指导、船舶验审、丈量、发证,由交通部门办理。对于无法成立运输队的散船,重新登记丈量,核发证件,向交通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取缔无证运输者。是年12月,县重建航运管理站,庵东设航管工作组,管理区内水运。次年12月,增设西三工作组。
  1981年后,航管机构每月进行1~2次航查和巡逻。
  1984年12月,县内航管、联运政企分开。
  1985年1月,县联运站改为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庵东、西三设立营业站,办理境内联运业务。
  1985年8月,县航运管理站改名为航运管理所,庵东航管工作组亦改为航运管理站,职责为港航监督、水路运输管理、航道护养管理及航政规费征收。12月,庵东区公所、交通管理站、派出所、工商所联合作出关于认真落实县人民政府《确保公路航道交通运输安全畅通的布告》的规定。
  1986年9月,按浙江省关于发展联合运输若干问题暂行规定的实施细则文件,设立乡镇联运站点,组建区域性联运网络。发展集装运输、开展旅客联运、加强运输合作。对国有、集体联运企业、个体代办托运户进行资格审查,不符合条件者不予登记发证;对违法乱纪的联运企业和个体托运户,按情节性质课以罚款、停业整顿和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未经审核发证的营业单位、个人不得办理联运、托运业务。是年,县航运管理所在西二乡设代管站,加强航查和巡逻,及时处理违章事故。
  1988年4月,按县工商行政管理局、交通局关于加强水路运输管理的实施意见,规定凡是从事水路运输的个人,必须办理工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后,向县航管所办理“三证”(水路运输许可证、水路运输服务许可证、船舶营业运输证),缴纳个体管理费。取缔无证经营者。对无证经营者,按《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令其停业,没收非法所得,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处理。
  1990年代后,水路运输业日渐衰落,水运管理的相应组织先后撤销,对渔业、农用船舶的管理,由镇人民政府交管站、三农办和派出所合作管理。
  2013年后,规定渔业船舶、船员,必须持有效船舶和船员证书。严厉打击渔业船舶擅自改变作业类型、非法转让渔船、非法载客、渔船超员超载、超抗风等级航行作业等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农用船舶非法运输、人货混装、超速超载行驶等违法行为。
  附:海损事故
  民国35年(1946)9月17日庵东驶往杭州的30余艘海船,载60余万斤官盐至杭州,驶至英生街北边海面,突遇,风暴。除有4艘侥幸脱险、救起3人外,其余人和船皆失踪。
  1953年,海运事故93次,其中木船83次,损失2.327707亿元(未保险的不在统计之内)。
  1961年,庵东运输站7个航运大队,5个内河木帆船大队,1个外海木帆船大队,共发生大小事故79次,其中海损事故33次,损失金额12456元,工伤事故46次,停工27天。
  2002年3月22日凌晨2时,慈平船务公司“慈工”2号钻探船在杭州湾锚泊时,突遇大风大浪,发生沉船事故。船上23人,8人获救,6人死亡,9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
  第二章 陆路
  境域陆上的客运和货运,均为公路运输。民国时期修筑的芦庵公路,为境域最早公路,亦为原盐外运之唯一公路,其余皆为牛车泥路。1960年代,大筑泥结碎石路。1990年代中期后,先后浇筑或改筑水泥、沥青路。2004~2005年,境域实施康庄公路工程,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步伐,提升公路等级。沈(阳)海(口)高速公路境域段是唯一的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为当时世界最长跨海高速公路大桥。客运工具从轿子、马发展到公交车、出租车和家用轿车;乘客从走亲访友发展到上下班、上学放学、购物休闲、旅游观光等各个方面。货运车辆从牛车、手拉车发展到拖拉机、卡车和厢式货车;货物从原盐、生活必需品、农产品运输为主发展到工业原材料和产品、日用消费品等为主;方式从整车运输发展到货运专线和物流。
  第一节 公路
  2016年,境域有国家高速公路1条,长约15千米;县级公路10条,长54.16千米;市政道路(里巷)24条,长30.31千米;镇、村公路746条,长458.13千米。全镇有各类道路781条,总长度557.80千米。
  国家高速公路
  沈(阳)海(口)高速公路编号G15,国道主干线,全长3710千米。起自辽宁省沈阳市,途经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8个省市,终点海南省海口市。境域段西北起自虹桥村,东南至马潭路村,全长约15千米。2007年12月26日建成通车,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连接线一部分。双向六车道,宽35米,在海星村和下一,灶村设出入口2个。2016年统计,日均车流量3万余辆。
  县(市)道
  芦庵公路编号X104,自329国道芦城起,往北穿周巷镇、长河镇至虹桥村,与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连接线、庵东互通立交相连,可至上海、宁波方向,为慈溪公路网主骨架“四横十纵”之“一纵”。全长18.99千米,路基宽32米,路面宽16米,双向四车道。该路分段筑成。民国24年(1935)修筑,由财政部在盐场整理费项下拨款4万经费,余姚县政府负责施工。10月,完成路基工程,后在路面铺碎石。因南接低塘可直达余姚,时称余庵公路,是庵东盐场对外沟通的主要陆上通道。民国32年,伪盐场公署为抢运原盐和配合“清乡”强征民夫续修,遭抗日军民明修暗拆,故时通时断。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桥梁路面损,毁严重,已不能通车。民国35年,余姚盐场公署和姚江汽车服务社联合修复通车,但因桥梁施工质量不佳,通车数日后即停车。民国38年初,余姚盐场公署出资修复公路桥梁,5月29日完工通车。沿途设芦城、天元、长河、四塘、庵东站点。1950年5月,路面再铺碎石。境,域段取名庵余路,西起三十弓江桥,向东北折至人和街西端。1961年8月,拓延人和街西端至浙东化工一厂。1970年,北延至西一人民公社,为砂石路面。1986~1987年,将庵东、长河、天元穿镇段改造成宽7米的水泥路面。1988年,由盐业部门投资,全线改造成水泥路面,为四级公路。境域段全长1.90千米,路宽11米,机动车道宽7米,为沥青或水泥路面,两边植行道树380棵,配置路灯60盏。时为庵东与外界沟通的主要陆上通道。2001年,改道新建长河镇沧田至西龙公路,长3千米,路面宽16米,水泥路(原境域段1.90千米降为镇级公路)。2003年,公路北延,新建境域段,南起七塘公路,北至虹桥村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指挥部,长6.68千米,路面宽9~16米,水泥路,为国家一级标准公路。总投资3811万元,由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指挥部出资2000万元,余为市人民政府负担。境域段初名进场大道,为运送建桥物资专用,后成为余姚市北部、慈溪市西部连接沈海高速和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道。同年,投资1000万元进行绿化,两侧各设置宽35米的绿化带(部分路段5~17米)。2007年,投资47万元,在长3.65千米的部分路段安装单臂路灯100盏。2015年,境域段纵向部分命名为杭州湾大道。2016年,日均车流量1万余辆。
  西龙公路 编号X101,亦称七塘公路。西起西三村,途经长河、崇寿、新浦、附海、观海卫、掌起镇,东止龙山镇金夹岙村,全长59.73千米。为慈溪公路网主骨架“四横十纵”之“一横”。境域段自西三至水云浦,总长28千米。路基宽7~8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50~5米,有桥梁16座。该路分三段建成:①西三至西一段:长11.50千米,1969年12月开工,次年5月竣工,工程投资15万元。②西一至四灶浦段:长10千米,1971年1月开工,1973年竣工,同年3月通车,按四级公路技术标准修建,工程投资15万元。③四灶浦至新闸段:长8.50千米,1974年开工,1979年2月竣工,4月通过四级公路验收,工程投资10.5万元。1990年,西一至西二段7.1千米泥结碎石路面改建沥青路面,工程总投资103万元。1994年9月,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平原丘区二级公路标准改造马潭路以西段10千米,投入资金558.40万元。改造后公路由原来的6米砂石路改造成路基宽13米、路面宽9米的二级沥青路。
  寺马公路 编号X218,南起余姚寺前王,经匡堰、逍林、胜山、新浦,北止马潭路村,全线长37.40千米,为慈溪公路网主骨架“四横十纵”之“一纵”。2011年,全线有二级路面13.34千米,四级路面13.88千米,均为沥青路面。有桥梁12座,绿化18.31千米。境域段位于马潭路村,长约500米,1978~1979年建设,路面宽5~6米,为砂石路面。1994年,拓宽改建,路面宽约8米,为沥青路面。
  历崔公路 编号X105,南起余姚市历山,北止崔陈路八塘江,全长16.25千米,为慈溪公路网主骨架“四横十纵”之“一纵”。境域段自宗汉街道界至八塘江,全长8千米,分段修筑。北段起自七塘公路11K+600处,沿崔陈路江东侧至八塘,全长4.20千米,用地宽10.50米,路基宽9米,路面宽3.50米,按中交部颁平原微丘区四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测设、施工,总投资33.37万元。1989年12月开工,1990年12月建成通车。2005年5月,慈溪市交通局投入600余万元,实施公路改造工程,同年10月竣工通车,为沥青路面。南段又称庵宗公路,由七塘公路向南延至宗汉镇界,全长
  3.8千米,路宽24米,其中机动车道宽16米。道路技术指标为平原微丘三级泥结碎石路面,1994年5月开工,1996年12月竣工,总投资868万元。1998年,镇人民政府投入250万元改造历崔线庵东建成区段,将2.94千米泥结碎石路面改建为水泥路面;2005年,投入资金250万元,拓宽改造庵东建成区段,两边植行道树800棵,配置路灯225盏。2012~2015年,投入资金1.15亿元,按二级公路标准,再度改造七塘公路至环园南路段(包括强弱电上改下、雨污水管网铺筑以及路灯和绿化带改造等)。路段长2.94千米,路宽40米,其中机动车道宽16米,水泥路面;两边非机动车道宽各5米,沥青路面。
  周外公路 编号X103,南起329国道周巷汽车站叉口,往北经周巷镇万寿寺村、三塘江,接西龙线折向西,至七塘公路K0+550处折向北,经慈溪市农垦场、周巷水库至西三码头。全线长14.47千米(其中1.9千米与X120线重复线长度未计入),为慈溪公路网主骨架“四横十纵”之“一纵”。境域段西三村至西三码头,起自西三村至七塘公路13K+550左弯,经西三村、慈溪市农垦场、周巷水库至西三码头止,全长3.45千米,按中交部颁平原微丘区四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测设、施工。公路宽9~14.20米,路基宽8.50~9米,路面宽3.50米。由西三乡人民政府、市农垦场、周巷水库分段建成。1988年9月测设,次年7月开工,11月竣工,12月通过验收。总投资42.90万元。其中市交通部门补助39.90万元,自筹3万元。1998年2~10月,七塘公路至西三码头路段由砂石路改建为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的水泥路,总投资441.30万元。
  马中公路 编号X117,位于马中村内。自七塘公路至九塘原气垫船码头,全长4.98千米,属平原区线。1988~1989年始建,总投资36.50万元,其中市交通局补助26.50万元,自筹10万元。路线长4.95千米,路基宽8.50米,路面宽3.50米,为砂石路,按中交部颁平原微丘区四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测设、施工。1990~1991年,改建为路面宽7米的沥青路,仍为四级公路。2005~2006年,改建为路基宽9米,路面宽7米的水泥路。2014年,对七塘公路至滨海一路段进行修缮,其中滨海一路以南600米破损严重的路段进行改造提升,浇筑沥青路面。
  周庵公路 编号X118,又称杭州湾跨海大桥余慈连接线慈溪段,起自周巷镇329国道,往北经周巷、长河、庵东至规划中的沿海北线,全长11.78千米。2009年2月开工,2010年底竣工,总投资3.55亿元。全线采用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中一级标准设计,路基宽39米,路面宽22.50米,双向6车道,中间设2米分隔带。境域段位于珠江村,由七塘公路至规划中的沿海北线,长680米。
  胜新公路 编号X119,又名杭甬高速公路慈溪连接线,起自余姚市胜堰,经横河穿越余慈铁路,经浒山、胜山,至新浦与西龙公路相接,全线长29.90千米,为慈溪公路网主骨架“四横十纵”之“一纵”。全线路基宽25.50~50米,路面宽15~24米,一级公路。境域段位于浦东村和下一灶村交界处,南起新浦镇界,北至七塘公路,长约500米。
  杭州湾跨海大桥指挥部—大桥公务气垫船码头 编号X121,自虹桥村杭州湾跨海大桥指挥部至大桥气垫船码头,全长3.07千米,路面宽5.50~6米。原为碎石路面,2011年,宁波杭州湾新区投资改建成沥青路面。编号X122为X121复线,全长0.31千米,路面宽6米,与X121线同期修筑。
  镇、村主要道路
  老七塘公路(富北—浦东) 自七塘公路K18+700至K20+310,是1995年西龙公路改建时裁弯取直遗留的曲线老路段。横穿富北、浦东村,长2.44千米,路基宽6米,路面宽5米,东西走向,水泥路,属四级公路。
  老七塘公路(马潭路—腰塘) 自七塘公路K24+130至K25+320,是1995年西龙公路改建时裁弯取直遗留的曲线老路段。全长1.82千米,其中境域马潭路村段长973米,路基宽8米,路面宽5米,东西走向,水泥路,属四级公路。
  东三七塘江后横路 自兴慈大道至七塘公路,沿东三七塘江后侧,横穿马潭路、下一灶、浦东村,东西走向,全长4.23千米,路面宽5米,水泥路。2015年,浦东段拓宽改造完成。2016年,下一灶段拓宽改造完成。2017年,马潭路段拓宽改造完成。
  星兴横路 自芦庵公路至三八江路,横穿海星、华兴、虹桥村,东西走向,全长2.80千米。2007年,兴建芦庵公路至跨虹路段,长2258米,路面宽7米,水泥路,属四级公路。2014年,西延至三八江路,长542米,路面宽8米,水泥路。
  新建路 因紧靠沈海高速公路南路基,又称高速南横路。自芦庵公路至陆中湾西直路,横穿富民、新建、江南、海星村,长2.87千米,路面宽7米,东西走向,水泥路。2009年建成,属三级公路。
  中兴一路 自七塘公路至陆中湾,横穿富北、海南、三洋、新东、新舟、马中、兴陆村,东西走向,长8.30千米。2002~2004年,建造富北、海南、三洋村段,路面宽6米,水泥路;2007~2008年,建造新东、新舟、马中、兴陆村段,路面宽6米,水泥路。2011~2012年,防汛公路至兴慈四路段拓宽改造成宽10米的沥青路;2014~2016年,再次拓宽改造,路面宽36米,双向4车道,沥青路。
  中心横路 自小陆中湾至垃圾(专运)公路,横穿兴陆、富民、新建、江南、海星、华兴、虹桥、桥南、珠江、路湾村,分段分年建造完成。长14.58千米,路基宽6~8米,路面宽5~7米,东西走向,水泥路。
  八塘江南横路 东起杭州湾大道,西至垃圾(专运)公路以西891米。横穿海星、华兴、虹桥、桥南、珠江村和慈溪农垦场,东西走向,全长8千米,其中境域段6千米,路面宽5米,沥青路,属四级公路。2016~2017年新建。
  双潭公路 自周外公路至余姚大道,东西走向,全长5.90千米,其中境域西三村段长1.69千米,路面宽6.5米,2005年建造,水泥路,属四级公路。
  浦沿路 位于浦东村,原自老七塘公路至四灶浦水库,长2.83千米,路基宽6.50米,路面宽3.50米,南北走向。水泥路,属四级公路。1984年2月开工,次年5月建成。2002年,新建滨海大道时,北段废止。2017年,重新修筑,往南延伸至老七塘公路南约400米,北至滨海大道,长1.64千米,路面宽7米,沥青路。
  富北路 位于富北村,自七塘公路至滨海大道,长1.50千米,路面宽10米,南北走向,水泥路,属四级公路。2005年,建造中兴一路至滨海大道段;2009~2010年,建造七塘公路至中兴一路段。
  防汛公路 位于海南村,又名兴慈三路。自七塘公路至九塘,南北走向。1990年6月初建,1991年11月竣工。长4千米,路基宽7米,路面宽3.50米,泥结碎石路。2000年,拓宽改造。全长4.04千米,路基宽13~50米,路面宽7~23米,水泥路,属二级公路。
  中心直路 位于三洋村,自七塘公路至三洋村村落文化广场,长1.60千米,路面宽10米,南北走向,水泥路。2006年建成,属四级公路。
  新三公路 位于新东村,自七塘公路至八塘江,长2.53千米,南北走向。1989年初建,路基宽6米,路面宽4米,泥结碎石路。2004~2005年,拓宽改造成路面宽6米的水泥路,属四级公路。2014年,北段1200米重新修建,路面仍宽6米,水泥路。
  新舟中路 位于新舟村,自七塘公路至八塘江,全长3.20千米,南北走向。2009年建造,路面宽3米,水泥路。
  新舟西路 位于新舟村,自七塘公路至八塘江,全长4千米,宽3米,南北走向。2001年,东一中心横江以南段建造水泥路。2007年,因建设跨沈海高速立交桥需要,在七塘公路以北100~850米处,向东改道绕行。2008年,东一中心横江以北段建造水泥路。2015年,新舟村委会至中兴一路段,改建成宽6米的水泥路,属四级公路。
  陆中公路 位于兴陆村,因沿小陆中湾西边,又称陆中湾路。自七塘公路至八塘江,全长4千米,南北走向,属四级公路。1974年初建,路面宽3.50米,泥结碎石路。1999年,七塘公路至原陆中村委会段,拓宽改造成路面宽6米的水泥路。2016年,原陆中村委会至滨海一路段,拓宽改造成路面宽7米的水泥路。
  富民路 位于富民村,自七塘公路至八塘江南1千米,南北走向。长3.61千米,路面宽5米。2004年开建,2005年竣工。水泥路,属四级公路。
  七二三北大街 位于新建村,南北走向,因南接七二三大街而命名。自七塘公路至新建路,全长1.08千米,路面宽10米,水泥路。2015年新建。
  高王路 位于江南村,自七塘公路至八塘江,1973年10月初建,次年竣工,属四级公路。全长4.50千米,路基宽7米,路面宽3米,南北走向,泥结碎石路。2004年,拓宽改造成路面宽6米的水泥路。2016年,中心横路至滨海一路段1600米,改建成路面宽8米的沥青路。滨海一路至八塘江段因建设中心湖被毁。
  江中路 位于江南村,自七塘公路至八塘江,长4千米,南北走向。2003年,建造七塘公路至原高王路村委会段,路面宽3米,水泥路;2004~2005年,建造原高王路村委会至八塘江段,路面宽5米,水泥路;2017年,七塘公路至兴江二路段拓宽改造成宽6米的沥青路。
  水南路 位于海星村。自七塘公路至八塘江,南北走向。1999年始建,长3.98千米,砂石路。2004年改建,路基宽7米,路面宽6米,水泥路,属四级公路。
  华海路 位于华兴村,自七塘公路至中心横路,南北走向。长1.86千米,路面宽11米,南北走向。水泥路,2004年建成。
  华星路 位于华兴村,原名张家路。沿西二增产江西侧,自七塘公路至八塘江,全长4千米,南北走向,属四级公路。1980年代初建,路面宽4.50米,泥结碎石路。1997年,七塘公路至华星厂段,拓宽改造成路面宽6米的水泥路;2005年,华星厂至八塘江段,拓宽改造成路面宽4米的水泥路。
  跨虹路 位于虹桥村,自七塘公路至八塘,南北走向,长3.89千米,路面宽4米,南北走向。2003年开建,2004年竣工。水泥路,属四级公路。2013年,北段1800米改建为路面宽8米的水泥路。
  三八江路 位于桥南村,沿三八江西侧自七塘公路至八塘江,长3.90千米,南北走向。1984~1985年初建,路基宽6.50米,路面宽4.50米,泥结碎石路。1997年,七塘公路至陆丁路桥段改造成水泥路;2004年,陆丁路桥至八塘江段改造成水泥路。2014年,全线改建成路面宽8米的水泥路,属四级公路。
  天福路 位于桥南村。自七塘公路至八塘江,南北走向。长4.50千米,路面宽6米,水泥路。2004年建成,属四级公路。
  珠江路 位于珠江村。自七塘公路至西二渔场,长3.86千米,1988年始建,路基宽7米,路面宽3.50米,南北走向,泥结碎石路,属四级公路。2005年,拓宽改造成路基宽9米,路面宽5米的水泥路。
  断头湾公路 位于路湾村,自七塘公路至珠江村阮家,长2千米,宽4米,南北走向。2001年建造,水泥路。
  垃圾(专运)公路 位于西三村。自七塘公路至慈溪市垃圾填埋场,1998年建成,长3.54千米,路基宽12米,路面宽7米,南北走向。水泥路,属三级公路。
  城区道路
  清道光三十年(1850)后,庵东逐渐形成人和街。民国36年(1947)6月,向西拓宽人和街。解放后,拓长芦庵公路至七塘。1985年后,先后筑成七二三大街、邮电路、历崔公路、镇南横路等,形成建成区三纵三横6道主干线。自1990年代始,以镇人民政府投入为主体,大量浇筑水泥路。1990年至2011年底,共投入9460万元用于市政道路建设。2016年,城区市政道路(街路)24条,总长度为31.46千米,均为水泥或沥青路面。(详见第九编《镇村建设》)
  新区道路
  至2017年,境域宁波杭州湾新区直管区域共建成主要道路43条,205.30千米。道路总长度251.70千米,均为水泥或沥青路面。(详见特载《宁波杭州湾新区》)
  第二节 桥梁
  民国时期,境域桥梁多为竹木桥。解放后,大量改建木桥,新建钢筋混凝土桥。1952年至1958年,新建行人桥66座。1964年,跨度14米以上桥梁有187座。1978年9月统计,有桥梁196座,其中水泥桥85座,木桥111座。1980年代始,淘汰木桥,改建、扩建或新建为钢筋混凝土桥。2008年,建成杭州湾跨海大桥。到2016年,境域桥梁669座,其中国家高速公路桥梁7座,县(市)道桥梁33座,镇、村道路桥梁630座。
  国家高速公路主要桥梁
  庵东立交桥 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连接线上,位于海星村境域,主线中心桩号K1419+994,全长485米。桥孔24个,总跨径480米(11×20米+24米+16米+1×20米),匝道全长12.51千米。为半定向+苜蓿叶型互通立交,荷载公路Ⅰ级,沟通沈海高速公路与芦庵公路和在建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余慈连接线。2007年12月建成。
  新浦立交桥 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连接线上,位于下一灶、浦东村境域,主线中心桩号K1435+267,全长665米。桥孔33个,总跨径660米(33×20米)。采用双喇叭型互通立交,荷载公路Ⅰ级,与胜新公路相连接。2007年12月建成。
  海星高架桥 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连接线上,位于海星村境域,主线中心桩号K1417+665处,跨芦庵公路,桥长712.40米,净宽33米。桥孔35个,总跨径700米(35×20米)。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空心板结构,荷载公路Ⅰ级。2007年12月建成。
  傅马高架桥 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连接线上,位于马中村境域,主线中心桩号K1421+804处,跨马中公路,桥长505米,净宽33米。桥孔25个,总跨径500米(25×20米)。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空心板结构,荷载公路Ⅰ级。2007年12月建成。
  崇寿高架桥 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连接线上,位于新东、三洋村境域,主线中心桩号K1425+007处,跨兴慈五路和七塘公路,桥长1021.60米,净宽33米。桥孔35个,总跨径1021.60米(15.80米+33×30米+15.80米)。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空心板结构,荷载公路Ⅰ级。2007年12月建成。
  陆中湾大桥 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连接线上,位于主线中心桩号K1420+482处,跨陆中湾,全长165米,净宽33米。桥孔8个,总跨径160米(8×20米)。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空心板结构,荷载公路Ⅰ级。2007年12月建成。
  水云浦大桥 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连接线上,位于主线中心桩号K1433+744处,跨水云浦,全长160米,净宽33米。桥孔7个,总跨径155米(2×20米+3×25米+2×20米),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空心板结构,荷载公路Ⅰ级。2007年12月建成。
  县道主要桥梁
  水云浦桥 位于七塘公路水云浦上,桥梁长81米,总跨径80米,桥孔5个,单孔最大跨径16米,桥面净宽12米。空心板梁、双柱式墩、双柱框架式,板式橡胶支座,荷载公路Ⅱ级。1999年10月建成。
  四灶浦二桥 位于七塘公路四灶浦上,桥梁长58米,总跨径55米,桥孔5个,单孔最大跨径13米,桥面净宽12米。空心板梁,双柱框架式,板式橡胶支座,荷载公路Ⅱ级。1995年10月建成。
  陆中湾桥 位于七塘公路陆中湾上,桥梁长92米,总跨径80米,桥孔5个,单孔最大跨径28米,桥面净宽10米。T形梁,多柱墩,多柱框架式板式橡胶支座,荷载公路Ⅱ级。2001年12月建成。
  西二桥 位于七塘公路三八江上,桥梁长54米,总跨径48米,桥孔3个,单孔最大跨径16米,桥高3米,桥面净宽11米。空心板梁,多柱墩式,板式橡胶支座,荷载公路Ⅱ级。1971年始建,1984年重建,2005年改建。
  八塘江桥 位于马中公路八塘江上,桥梁长36.60米,跨径22.20米,单孔最大跨径7.40米,桥面净宽7.40米。简支板梁、双柱式墩,荷载公路Ⅱ级。1989年11月建成。
  崔陈路桥 位于历崔公路八塘江上,桥梁长42.30米,跨径21.30米,单孔最大跨径7.10米,桥面净宽8米。上部简支板梁结构、下部为多柱桥墩,荷载公路Ⅱ级。1990年始建,2002年12月改建。
  海星桥 位于芦庵公路八塘江上,桥梁长83米,总跨径80米,桥孔5个,单孔最大跨径16米,桥面净宽16米。空心板梁,多柱框架式,板式橡胶支座,荷载公路Ⅱ级。2006年12月建成。
  七塘江桥 位于周庵公路七塘江上,桥梁长31.40米,跨径30米,单孔最大跨径10米,桥面净宽34米。简支空心板梁、排架墩、双柱框架式。荷载公路Ⅰ级,2011年2月通车。
  九塘闸桥 位于周外公路九塘江上,桥梁长38米,总跨径21.20米,单孔最大跨径5.30米,桥高2.50米,桥面净宽7米。简支板梁、双柱式墩,荷载公路Ⅱ级。1989年11月建成。
  镇、村道路主要桥梁
  新舟高架桥 位于新舟西路上,跨沈海高速公路。全长600米,桥面净宽7米。桥孔10个,总跨径251米,匝道全长349米。采用简支空心板梁、多柱墩、多柱框架式结构。荷载公路Ⅱ级,2007年12月建成。
  水云浦桥 位于老七塘公路(马潭路段)上,长57米,总跨径52米,桥孔5个,单孔最大跨径12米,桥面净宽8米。简支空心板梁,多柱墩式,板式橡胶支座,荷载公路Ⅱ级。1978年始建,1993年重建。
  四灶浦桥 位于老七塘公路(富北—浦东段)上,长52米,总跨径48米,桥孔3个,单孔最大跨径16米,桥面净宽5米,采用空心板梁,组合式桥台,板式橡胶支座,荷载公路Ⅱ级。1975年始建,2000年重建。
  陆中湾桥(1) 位于中心横路上,长84米,总跨径80米,桥孔5个,单孔最大跨径16米,桥面净宽7米,空心板梁,多柱墩,多柱框架式桥,板式橡胶支座,荷载公路Ⅱ级。2004年建成。
  陆中湾桥(2) 位于庵崇路上,长84米,跨径总长80米,单孔最大跨径16米,桥面净宽16米,采用简支板梁、多柱墩、U形结构,荷载公路Ⅱ级。2006年12月建成。
  三十弓江桥 位于邮电路上,长16米,单孔跨径长8米,桥面净宽16米,采用简支板梁U形结构,荷载公路Ⅱ级。2006年12月建成。
  崔陈路江桥 位于新建路(高速南横路)上,长18米,单孔跨径长8米,桥面净宽7米,采用简支板梁U形结构,荷载公路Ⅱ级。2010年12月建成。
  高王路江桥 位于新建路(高速南横路)上,长18米,单孔跨径长8米,桥面净宽7米,采用简支板梁U形结构,荷载公路Ⅱ级。2010年12月建成。
  建塘江桥 位于双潭公路上,长16米,单孔跨径长10米,桥面净宽6.5米,采用简支板梁U形结构,荷载公路Ⅱ级。2006年12月建成。
  八塘江桥(1)位于防汛公路上,长39米,跨径总长21米,单孔最大跨径7米,桥面净宽23.20米,采用简支板梁、多柱墩、U形结构,荷载公路Ⅱ级。1991年12月建成。
  八塘江桥(2) 位于跨虹路上,长35米,跨径总长21米,单孔最大跨径7米,桥面净宽4米,采用简支板梁、双柱式墩U形结构,荷载公路Ⅱ级。2006年12月建成。
  八塘江桥(3) 位于垃圾(专运)公路上,长38米,跨径总长24米,单孔最大跨径8米,桥面净宽9米,采用简支空心板梁、多柱墩、多柱框架式结构,荷载公路Ⅱ级。1998年9月建成。
  第三节 杭州湾跨海大桥
  基本情况
  杭州湾跨海大桥(以下简称大桥)是沈海高速公路横跨杭州湾海域的便捷通道,是国内第一个以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为主体,投资超百亿、自行设计、建造的国家特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大桥南桥址坐落于虹桥村。
  2002年,大桥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2003年6月8日奠基,2003年11月14日开工,2007年6月26日全线贯通,2008年5月1日晚11时58分正式通车。
  大桥全长36千米,其中桥长35.70千米,桥宽33米,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千米,时为世界上在建和已建的最长跨海大桥。大桥北起嘉兴市海盐县郑家埭,跨越杭州湾海域后南止于本镇水路湾,往北通过海盐互通立交桥分别与北连接线、乍嘉苏、杭浦高速公路和苏通大桥连接,往南通过南连接线至宁波绕城转入杭甬、甬金、甬台温高速公路及舟山跨海大桥。南岸连接线起自大桥南岸,经过庵东、崇寿、新浦、附海、观海卫、掌起、慈城,止于宁波绕城高速公路前洋枢纽,2007年12月26日建成通车。北岸连接线一期起自沪杭高速公路步云枢纽,经过杭浦高速公路海盐枢纽,连接大桥北部引桥,2008年1月28日通车。北岸连接线二期2012年开工,2015年连接苏通大桥南岸连接线。
  大桥的结构为双塔钢筋混凝土斜拉桥,设南、北两个通航孔。北通航孔桥为主跨448米的钻石型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跨度325米,桥下净空47米,通航标准为3.50万吨级轮船;南通航孔桥为主跨318米的A型单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跨度125米,桥下净空31米,通航标准为3000吨级轮船。其余引桥采用30~80米不等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非通航孔分北、中、南引桥3大块,其中海上部分桥梁长32千米。
  大桥设计体现浙江、江苏、上海的吴越文化观念,集交通、观光于一体。桥面为S形曲线,既增添桥形美又能消除驾驶者的疲劳心理。在离南岸约14千米处,设计有一个面积达1.20万平方米的交通服务救援海上平台,同时也是大桥旅游、观光休闲的海中平台——“海天一洲”。大桥在工程技术上,采用现代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其中6项创世界或国内之最。设计使用寿命100年以上,其坚固性可抵抗12级以上台风。
  大桥和两岸连接线总投资超过160亿元,其中大桥部分投资118亿元,两岸连接线工程投资52.10亿元。来自民间的资本占总资本的一半,宁波雅戈尔、方太厨具、海通集团以及本镇宁波华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私营企业参与对大桥的投资,其中宁波华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出资比例为1.3%。大桥收费年限为30年。据大桥管理局统计,2016年,日均车流量3.25万辆。
  建设意义
  大桥建成通车,构筑起上海、苏南地区等与宁波北大门的快速通道。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缩短120余千米,行程时间减少一个多小时,上海出发到宁波只需两个多小时;苏南等地到宁波,以前绕道杭州需四个多小时,走大桥只需两个多小时,大大缓解已经拥挤不堪的沪杭和杭甬高速公路的压力。同时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两小时交通圈,缩短到达浙江舟山、绍兴、余姚、象山、宁海等市、县车程。慈溪至上海,绕行杭州(过钱江六桥)为248千米,过大桥为144千米,缩短104千米;慈溪至苏州绕行杭州(过钱江六桥)为224千米,过大桥为145千米,缩短79千米。
  大桥的建成,使境域成为就近通往上海、苏南地区的重要交通节点。有利于主动接轨大上海,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改变宁波市西北部交通末端状况,促进江浙沪旅游业发展,使宁波市、慈溪市、宁波杭州湾新区、庵东镇处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优越的区位地理优势中融入国际大都市经济圈,对于优化提升本地区的产业结构,改善投资和发展环境,提高综合竞争力,发展区域经济起着深远的积极影响。2008年以来,受“大桥经济”的积极影响,境域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
  境域配合建设情况
  2001年11月,市成立大桥工程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简称“大桥办”),协调配合大桥工程建设涉及慈溪方面的工作。镇人民政府选派正镇级调研员章涨水驻大桥办工作,配合大桥工程建设,协调工程建设与境域相关村的工作,至大桥建成通车止。
  2002年4月,配合大桥工程建设指挥部征用虹桥村22.85万平方米土地,用于建设大桥工程现场指挥管理中心。6月,再次配合征用虹桥村3333平方米土地,用于建设大桥变电所。
  2001年12月至2002年9月,为建设大桥施工进场道路,配合征用海星村16.25万平方米、虹桥村1.44万平方米、华兴村2.11万平方米土地。拆迁海星村农户33户,楼房5162.93平方米、平房1199.53平方米;虹桥村农户7户,平房670平方米。
  2003年3~4月,镇人民政府和相关村组建专门班子,实施大桥工程南岸施工区海域、滩涂内农民捕捞、养殖作业、渔网渔具迁移、清障等政策处理工作。2005年3~6月,配合大桥办在十塘江以南、西隔堤东侧,建设大桥餐馆服务区,占地面积1.8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69平方米。2005年11月,为大桥施工进场道路改道需要,配合征用海星村4.27万平方米土地,拆迁农户3户,楼房298.32平方米。
  在大桥建设期间,庵东派出所还专门设立警务室,配备民警1名、协警10名,负责大桥建设过程的社会治安防控。为方便专家和领导现场视察,境域居民自发排除海塘、道路、河道、桥梁等处障碍和整顿马路市场,维修砂石路,张贴标语欢迎领导专家等等。为大桥建设工人提供生活方便,开设简易服务部。
  第四节 车辆
  非机动车
  牛车 用牛拖拉的车辆,有两个木轮,直径约1.5米,一架车板,由一头牛拖拉,载重量可达1.5吨。清朝末年以后,为境域原盐驳运的主要运输工具。1950年,庵东盐区有牛车673辆,其中东一乡132辆,东二乡116辆,东三乡75辆,西一乡142辆,西二乡121辆,西三乡87辆。牛车运输效率低、成本高,至1958年,盐区600余辆牛车被淘汰,改用手拉车搬运。
  手拉车 俗称钢丝车,一种由人力挽拉的两轮载货车,车轮由钢圈、钢丝和橡胶轮胎组成,车身由较硬的木材制成。载重量一般500公斤左右,用于近距离装卸运输。1950年代初,境域始有手拉车。1955年,西三搬运站首先置手拉车替代牛车。1957年,庵东搬运服务所实施运输工具改革,东二搬运站买手拉车90辆替代牛车。1958年,手拉车全部替代牛车。1980年代起,手扶拖拉机与机动三轮车得到发展,替代手拉车成为境域主要运输工具。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个体购置手拉车者猛增。21世纪初,农用电动车逐渐替代手拉车,成为农民运载农产品的主要运输工具。
  三轮车 一种人力驱动的有三个轮子的车辆,俗称“黄鱼车”有载客和运货两种,载重约250公斤,始于1970年代中期。主要用于饭店、食堂、商店,拉货和一些个体户载客。1980年代后,载客“黄鱼车”经营范围,主要局限于镇建成区内,一般载客1~2人。时境域有10余辆,大多集中在车站、医院等处,供近距离流动人员乘坐。2000年后,电动三轮车逐渐替代“黄鱼车”载客。
  自行车 俗称脚踏车,以人力驱动的两轮车子。客货两用,可携载75公斤以下货物,始用于民国时期,时集镇有自行车行1家,租修兼营。1970年以前,大多是单位集体公用交通运输工具;1980年代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平均每户家庭不少于1辆。21世纪初,电动自行车逐渐代替自行车,自行车大多成为人们运动健身的工具。
  附:
  轿子 又称肩舆,曾是境域重要交通工具。由2人或4人扛抬。有清衣轿(又称便轿)、花轿两种。清衣轿,由2人抬行,用作代步;花轿,一般由4~8人抬行,专作婚嫁时迎娶新娘使用。民国时期,集镇有轿行2家,出租花轿和便轿。1950年代中期后,轿子弃用。
  马主要作交通工具使用。民国时期,集镇有马店3家,其中姚氏马店最大,设在原庵东小学西南角。
  机动车
  摩托车 有二轮和三轮两种,均以汽油作燃料,最早使用在1960年代,有“长江”“幸福”“风雷”等品牌。二轮摩托车是1990年代至21世纪初大多数家庭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2011年,有13211辆;2016年,减至6624辆。三轮摩托车在农村较少见。
  机动三轮 车俗称“三卡”,以汽油或柴油为燃料,三个轮子,手把式,体积较小,车身形式有厢式,拦板式、篷式,时速30千米,可载重800公斤,配置座位,可载客4~6人,也可用于短途载货。1960年代,有“风雷”牌三卡;1970年代末,有“天目山”“西湖”等品牌。1973年,境域有机动三轮车27辆。2005年后,乡镇车站、医院等出现无登记注册的载客电动三轮车,一般载客4~6人。2016年,有30余辆。
  农用电动三轮车 兴于20世纪末,盛于2005年后。装载量0.25~1.5吨,时速10~25千米不等。以220~360伏电压充电,蓄电池(瓶)为动力。2005年后,农民大多购置农用电动三轮车以替换手拉车,成为个体农户运载农产品的主要运输工具。
  电动自行车 也称“二轮电瓶车”兴于20世纪末,其特点是便捷、环保。21世纪初开始,逐渐取代自行车、摩托车,是,人们短途出行代步的主要交通工具。2011年,有21197辆;2016年,达到28246辆。
  拖拉机 有手扶式和方向盘式两种,均由车头和挂车两部分组成。方向盘式拖拉机载重量为3~5吨,手扶式为1吨以内。1971年,境域始有拖拉机。1970年代末,物资流动频繁,运输量增大,在小型货车不能普及的情况下,拖拉机成为中短途物资运输的主要工具。2011年,有运输拖拉机87台;2016年,有运输拖拉机153台。
  客车 按客位多少一般分为小型客车(俗称“小面包车”15座以下)、中型客车(俗称“面包车”“中巴车”,15~30座)和大型客车(30座以上)。,“小面包车”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普遍使用,“面包车”主要从事中短途客运和农村公交运营,大型客车主要从事长途客运和城镇公交运营。2011年底,境域有公交汽车62辆;2016年,公交汽车81辆,长途汽车26辆。
  货车 主要有普通货车、厢式货车、农用货车、双排货车(俗称皮卡车,客货两用)和自卸货车等,还有少量货运半挂车、集装箱半挂车、散装混凝土车、混凝土搅拌车、起重车(俗称吊车)、铲车、洒水车、救火车、救护车、垃圾车和吸粪车等。1980年以后,特别是2000年前后,私营企业和个体户购置汽车数量逐渐增多,货车成为陆路运输的主要工具。2011年底,境域有个体大小货运汽车708辆;2016年,货运汽车减至568辆。
  轿车 原为集体购置,主要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拥有。其中专业经营旅客运输的轿车则被称为出租车。21世纪初,少数先富之家开始购置家用轿车。2011年,有轿车5985辆;2016年,达到13202辆,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第五节 车站 服务区 加油站 收费站
  车站
  庵东汽车站 民国24年(1935)余姚县政府始建芦城至庵东公路,后于人和街西段北侧建造2间瓦房为庵东汽车站,。1972年,车站在原址扩建;1974年改建,建筑面积419平方米。1981年1月21日为便利旅客和货物的周转,解决运输工作的薄弱环节,建立庵东客运服务站,隶属庵,东搬运公司,集体性质,经济独立核算,主营货物装运、旅客接送、汽车出租业务。是年,庵东客运服务站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车辆19辆(货车5辆、三轮小客车10辆、面包车4辆),投入资金15万元。1989年底,有站务人员8人,日客车班次83次,年客流量22.59万人次。1995年5月2日在原址改建简易庵东客运中心,占地919平方米,管理用房3间,管理岗亭1个。,1997年,投资80万元重建庵东客运中心,移址邮电路514弄,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用地3500平方米,1998年竣工投用。2011年,年客运量100万人次左右。2013年5月,再建庵东汽车站,移址历崔线与西龙线交叉口。用地面积1.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由市公路运输有限公司出资,投资1582万元,2015年5月投用。2016年,设长途线路11条,有长途汽车26辆,日均发车26辆,年客运量3.65万人次。
  庵东公交站 位于历崔线与西龙线交叉口,设在庵东汽车站内。2013年建成,同年4月启用。用地面积4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2016年,设公交线路8条,有公交车38辆,日均发车37辆,年客运量414.23万人次,周转量6213.43万人次·千米。
  庵东公交南站 位于历崔线与环园南路交叉口附近,2013年建造,用地面积300平方米。2016年,设公交线路3条,公交车12辆,日均发车12辆,年客运量77.39万人次,周转量1160.88万人次·千米。
  西三公交站 位于后七塘江与周外公路交叉口西侧,2013年建造,总用地面积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2016年,设公交线路4条,公交车31辆,日均发车31辆,年客运量206.54万人次,周转量3098.07万人次·千米。
  东一汽车站 位于七塘公路原东一乡人民政府附近,1973年建造,建筑面积48平方米。1989年底,有站务人员1人,日客车班次6次,年客流量1.39万人次。1990年代中期后弃用。
  东二汽车站 位于七塘公路原东二乡人民政府附近,1973年建造,建筑面积72平方米。1989年底,有站务人员1人,日客车班次6次,年客流量2.12万人次。
  1990年代中期后弃用。
  东三汽车站 位于七塘公路原东三乡人民政府附近,站房租借。1989年底,有代办人员1人,日客车班次6次,年客流量1.87万人次。1990年代中期后弃用。
  四灶浦汽车站 位于七塘公路四灶浦东侧,站房租借。1989年底,有代办人员1人,日客车班次6次,年客流量1.60万人次。1990年代中期后弃用。
  西二汽车站 位于七塘公路原西二乡人民政府附近,1972年建造,建筑面积68平方米。1989年底,有站务人员1人,日客车班次6次,年客流量1.57万人次。1990年代中期后,客运经营机制改革,客运由私家车经营,车站弃用。
  西三汽车站 位于七塘公路原西三乡人民政府附近,1972年建造,建筑面积186平方米。1989年底,有站务人员1人,日客车班次9次,年客流量5.06万人次。1990年代中期后弃用。
  服务区
  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服务区 位于G15国道K82+505两侧,占地面积约5.20万平方米,综合楼建筑面积8300平方米。2008年5月,开始营业。服务项目有加油、汽车维修保养、餐饮、购物等,有经营商户16家。
  加油站
  南北加油站 位于庵余路三十弓桥西侧,1977年7月营业,占地1466.67平方米,备计量油柜4只,容油量105立方米,日均加油1.50吨。
  西二加油站 位于华兴村七塘公路801号,2003年7月建造,次年7月竣工营业,占地1533.34平方米,备计量油柜4只,容油量100立方米,日均加油8吨。属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宁波分公司。
  七塘加油站 位于马潭路村,2009年1月建成营业,加油站占地2000平方米,备计量油柜4只,容油量120立方米,日均加油8吨。杭州湾新区七塘加油站有限公司所属。
  庵东加油站 位于海星村杭州湾大道东侧,2011年1月建成营业,占地3300平方米,备计量油柜5只,容油量150立方米,日均加油30吨。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宁波分公司。
  富北村加油站 位于富北村,2011年1月建成营业,占地2133.34平方米,备计量油柜4只,容油量120立方米,日均加油15吨。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宁波销售分公司。
  宏兴村西北加油站 位于宏兴村庵宗公路698号,2014年1月建成营业,占地3300平方米,备计量油柜6只,容油量162立方米,日均加油20吨。为中国石油化工道达尔油品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所属。
  收费站
  庵东收费站 又称宁波杭州湾新区西收费站。位于海星村,2007年12月投入使用。收费站地处中心线AK0+230,出入道口与芦庵公路相接,出入有8个收费道口,实行24小时全天候实时电子监控。建筑面积为852平方米,由收费、办公、休息等功能区组成。2015年,经改造后,出入道口增加到11个。
  慈溪收费站 又称宁波杭州湾新区东收费站。位于下一灶村,2007年12月投入使用。收费站地处中心线AK0+725,出入道口与胜新公路相接,出入有8个收费道口,实行24小时全天候实时电子监控。建筑面积为778平方米,由收费、办公、休息等功能区组成。2016年,经改造后,出入道口增加到11个。
  第六节 客运
  民国36年(1947)余姚县姚江汽车公司经营余姚至庵东班车,日来回3个班次,民国38年4月,增至,日8个班次。解放初期,车辆损坏严重,营运车辆减少。1950年,姚江汽车公司复业,因经营困难,与余观汽车公司联合组建临时管理委员会,勉强维持营业。时余姚至庵东班车每日1次。
  1953年5月,省汽车运输公司宁波分公司接收姚江公司,余姚至庵东班车增至每日2次。
  1954年8月,宁波分公司设立余姚分中心站,庵东客运由该站经营。同年11月,中心站由余姚迁至浒山,改称浒山中心站。
  1958年5月,浒山中心站撤销,建立余姚运输段,庵东客运班车由该段经营。6月,浒山至庵东、余姚至庵东开行客运班车。
  1970年,开行庵东至西二、西三客运班车。
  1973年,七塘公路(西一至四灶浦段)建成。同年,开行庵东至东一、东二、四灶浦客运班车。境域共设客运站点7个。
  1979年1月,省汽车运输公司慈溪站单独建立车队,庵东至余姚、浒山的客运由该队经营。1987年,慈溪汽车运输公司增加开行庵东至杭州、浒山、义乌客运班车。
  1987年后,个体(联户)车辆经营客运的不断增加。庵东至浒山、余姚的客运线路主要由个体(联户)客车经营。客车定线不定班,客满即开,招手即停。
  1992年,为乘坐气垫船提供方便,增设东一码头至慈溪客运班车,日班车2次。
  1990年代中期后,庵东至上海、杭州、宁波、绍兴柯桥的长途客运和浒山、余姚中途客运,全部由个体(联户)客车经营。庵东至西二、西三、东一、东二、四灶浦客运班车全部停运,人们短途出行主要依靠机动三轮车。
  2002~2004年,市客运业实行产权制度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并将个体车辆向专业运输单位挂靠、吸纳、重组等,重新整合运力和优化营运线路。按照东中西区域经营、公司化运作、冷热线捆绑模式,开行浒山至庵东客运班线。
  2005年开始,按照衔接为主、并轨为辅的线路布置原则,市加快发展城乡客运班线,完善各镇之间及通村三级客运网络,相继开通浒山至杭州湾新区、观海卫至杭州湾新区、杭州湾新区内公交、浒山至杭州湾跨海大桥等班线。
  2008年后,根据城乡公交一体化要求,增加和调整部分线路。增加线路为:杭州湾新区至崇寿线、浒山北站至西二线、杭州湾新区内公交1条;调整线路为:浒山西至杭州湾跨海大桥延伸至生态农庄、庵东至西二延伸至西一、杭州湾新区公交调整2条。
  2011年末,公交运营汽车62辆,公交汽车线路7条,日均运量2500余人次,年客运量100万人次左右。
  2016年,庵东公交站(含公交南站)和庵东汽车站各设线路11条,其中公交站城乡公交庵东起始线路8条,汽车站庵东起始线路1条。城乡公交车辆50辆,日均发车49辆,年客运量491.62万人次,年客运周转量7374.31万人次·千米。汽车站置长途汽车26辆,有庵东至上海、宁波北、常州、常熟、平湖、嘉善西塘、嘉兴、无锡、昆山、苏州、盐城等客运班车始发或过境配客,日均发车26辆,年客运量3.65万人次。
  第七节 货运
  清末至解放初,各盐仓至内河、沿海的短途搬运,主要依靠牛车。 1953年1~9月份,盐运量统计:计划运盐392744担,实际完成218775担,完成率55.7%1957年5月,宁波运输处在庵东设货运站,受理零担、整车货物的托运业务。
  1959年,庵东运输站下属7个搬运大队,有生产工人991人,其中运输人员554人,主要业务转运原盐及盐副产品。原盐及盐副产品由各盐仓运到七甲江、大路门、傅家路、相公殿及七塘南或七塘江边,装船后入水路运往各地。是年,手拉车运盐量11.02万吨,周转量14.81万吨千米。
  1960年代后,境域始有机动三轮车用于短途货运。至1970年代末,主要由庵东、东一、东二、东三、西一、西二、西三等7个集体所有的搬运站和7个搬运站与修配厂合并成立的庵东搬运公司经营。
  1974年,庵东搬运公司完成货运量6.85万吨,货物周转量11.60万吨千米。总收入39.10万元,实现利润3.50万元。
  1980年,庵东搬运公司完成货运量4.89万吨,货物周转量15.46万吨千米。
  1980年代开始,由于逐步废盐改农,以经营盐运为主的庵东搬运公司业务渐淡,经济入不敷出。
  19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搞活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物资流通更趋活跃,运能与运量不相适应的矛盾日渐突出,个人、私营企业自购车辆增多,运输范围由自货自运扩大到社会运输。
  1985年,慈溪县盐业公司建立车队,经营货运业务。1987年,慈溪车队开设庵东至宁波零担货运班车。1987年,庵东航运站建立车队,经营货运业务。年末,拥有货运汽车7辆、55吨
  位,其中挂车2辆、11吨位;装卸机械6台,其中吊车4辆,输运机2台。西三、东一装卸机械各2台。全年货运量0.24万吨,货物周转量49.65万吨千米,运输收入14.29万元,利润总额8.81万元。1989年末,货车8辆、66吨位,挂车2辆、各11吨位。全年完成货运量0.87万吨,货物周转量113.20万吨千米,营业总收入27.59万元,亏损4.95万元。1990年,有汽车6辆、50吨位,载货挂车2辆、各10吨位。至1992年,有载货汽车12辆、115吨位,全年完成货运量38947吨,货物周转量632.68万吨千米,营业总收入60.27万元,亏损5.86万元。
  1989年,境域有联运企业1家,从事代办铁路零担及整批货物联运。21世纪初,由于经济快速发展,货运从零担、整车运输发展到货运场站专线运输,规模较大企业向物流转型。
  2001年4月,宏兴村沈永根在庵余路原镇农机厂临路房屋内,成立庵东镇更新货物配载服务部,从事货物配载服务,是境域最早的个体运输代理工商户。
  2009年12月,宁波华京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在华兴村成立,从事货运代理,是境域最早的物流企业。
  2010年,境域有货运站点3家,分别是杭州湾文武货运代理服务站、庵东镇更新货物配载服务站和庵东通途货运服务站,从事普通货运、货运代理或货运配载。
  随着互联网购物的迅猛发展,2016年开始,除邮政以外的快递企业开始在境域设立分支机构。
  2017年,境域有经工商登记专门从事货物配载、普通货运、货运代理、装卸搬运和快递服务的企业43家。
  第八节 组织
  牛车会
  民国33年(1944)5月,余姚场(庵东盐场)成立余姚场牛车业工会,管理业内牛车的分派、运输、定价等事务。民国35年,成立庵东地区牛车会,下设6个分会,专管牛车运输、调派、议价等事务。解放后,并入庵东搬运工会。
  脚夫职业工会、捆工工会
  民国时期,搬运装卸工人的组织称“脚班”工人称“脚夫”,由赶牛车的牛车夫、装卸包装原盐的捆班工和海船员组成。民国35年,(1946)成立庵东脚夫职业工会,承揽庵东盐场搬运装卸业务。同时期成立的捆工工会,由装,卸包装原盐的捆班工组成。解放后改组建立庵东脚夫业工会。
  庵东脚夫业工会
  1950年4月成立庵东脚夫业工会,办公地点庵东中街民房。有会员42人,下设挑包、背盐、商街、汽车站4个脚夫小组:挑包组负责挑、包盐务局盐米和粮站货物;背盐组负责三十弓、七甲江背盐背硝下河,麻袋包件上河;商街组负责各商号、运输行、船务局等零物装运;汽车站组承揽车站的全部货物装卸。同年,并入庵东搬运工会。
  庵东搬运工会
  1950年,庵东盐区搬运工人组织起来,成立搬运工会,废除封建把持制度,由工会处理工会事务兼管理生产业务。搬运工会由牛车、脚夫、捆工3个工会组合。1951年8月,牛车、捆工、脚夫3个工会合并成立“中国航运工会庵东盐区筹委会”会址街南路(今六塘江路)原牛车业工会旧址。凡有搬运工人的地方,由当地搬运工会,统一承揽搬运业务。
  庵东搬运公司
  1950年,庵东盐区以乡镇为单位组织搬运工人建立庵东、东一、东二、东三、西一、西二、西三7个搬运工会,后同时改为相应搬运站,均为县属集体企业。行政归余姚县庵东搬运服务所管辖。
  1956年,庵东划归慈溪县,7个站归慈溪县庵东搬运服务所管辖。1958年8月,7个站归慈溪县民船搬运管理所庵东工作组管辖。次年2月,7个搬运站并入地方国营慈溪运输公司庵东运输站。1962年12月,7个搬运站恢复为集体所有制性质,经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受慈溪县搬运管理所领导。
  1968年8月底,7个搬运站联办机修车间,主要为各站修配车辆,试制简易吊车、机动板车等,后定名为修配厂。1973年6月,7个搬运站和修配厂合并,成立慈溪县庵东搬运公司。性质为集体所有制,经济以公司、站二级核算。公司的主要职能是对各搬运站的行政、业务进行领导,修配厂的经济盈亏归公司统算。1978年,庵东搬运公司修配厂改名为慈溪交通机械厂,性质和隶属关系不变。1982年,交通机械厂一分为二,慈溪交通机械厂以五金修理为基础,塑料部分析出单独建立慈溪塑料制品厂,后几经更名,至1988年1月,定名为慈溪交通塑料厂。
  1981年,成立庵东搬运公司车队,时有3吨货车2辆、2.5吨货车1辆。车队在行政上属公司领导,经济独立核算。1987年,由于亏损等原因,经县交通局批准,车队于6月份起停业。车辆、油料供应关系转入县航运公司庵东车队,人员由县交通局另行安排。
  1981年开始,庵东逐步废盐改农,盐产锐减,搬运业务渐淡,经济亏损。1984年5月,东三搬运站解体。1989年末,西一、西二搬运站基本无搬运业务,庵东、东一、东二、西三搬运站只能勉强维持生产。至1990年代初,也都先后歇业解体,庵东搬运公司也随之解体。
  慈溪县盐业公司车队
  1985年7月,建立慈溪县盐业公司车队,经营盐业短途运输,性质为全民企业,隶属慈溪县盐业公司领导,经济独立核算。有载货车4辆,驾驶员4人。1990年代,随废盐改农、运输业务清淡而解散。
  慈溪市航运公司庵东航运站车队 1987年2月,成立慈溪市航运公司庵东航运站车队,专营汽车货运业务,归庵东航运分公司领导。1989年1月以后,划归慈溪航运公司直接领导。1989年5月,更名“慈溪市航运公司庵东车队”。1992年12月,更名为慈溪市第二汽车运输公司。1999年,因企业改制而撤销。
  第九节 管理
  民国时期,境域一条公路由余姚县政府建设科管理,其余泥质牛车路,由盐区各场自行管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组织搬运工人建立搬运工会,废除封建把持制度,并对搬运业务范围进行了划分,搬运业务由当地搬运工会统一承揽。1954年,成立庵东盐区搬运服务所,负责庵东盐区的搬运装卸管理,隶属庵东盐区储运科。
  1956年6月,庵东划归慈溪县;11月,公路交通划归慈溪县人民政府交通建设科管理。
  1958年8月,为提高车船周转率,实行水陆联运,县搬运服务站、庵东搬运服务所、县航运管理站合并,成立慈溪县民船搬运管理所,隶属县工业交通局。
  1959年2月,实行运输与管理合一的体制,县民船搬运管理所与各航运、搬运企业合并,成立地方国营慈溪运输公司,同时保留县民船搬运管理所名称。
  1960年代初,农村副业搬运组织增多,当时规定,农村组织经营运输,必须经交通部门批准,不得与专业搬运组织争夺业务,服从交通部门“三统”(统一货源、统一运价、统一调派)管理。
  1971年6月,县联合运输指挥部成立后,对全县交通运输业(包括陆上运输)实行统一计划、统一调度、统一平衡、统一结算、统一票据的管理。1977年1月,成立庵东区交通管理站,隶属慈溪县交通局。各公社聘用交通管理员。
  1970年代后期,农村社队、城乡个体(联合)的拖拉机、手拉车等运输工具自发投入运输市场,运输结构发生变化。国家在政策法规上一时没有跟上,因而对农村社队、个体拖拉机、手拉车运输管理无法可依,致使运价、票证一度混乱。
  1981年11月,县交通局、财税局发出《关于非机动车三轮车运输管理的联合通知》,规定:经批准从事营运活动的三轮车,必须使用县财税局印制的运输定额票证,按月营业额征收工商税和交通规费。
  1983年8月,按照县交通局、工商局关于对三轮车管理的要求,对三轮车(包括机动、非机动三轮车)运输进行全面整顿。规定从事三轮车营运的单位或个人,必须重新办理审批手续。机动三轮车载客,须持监理部门代客证书。从事三轮车营运的单位或个人,必须执行规定的运价,使用统一票证,按规定缴纳税收、养路费、管理费。同年12月后,县有关部门允许个体(联户)购置小型机动车(后允许购买汽车)从事营业性运输,以短途货物运输和三类货物运输为主。但必须申请办理工商登记,车辆、驾驶员要经过交通或公安部门检验考试领取牌证,再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发营业执照后方准开业;必须执行规定运价,使用统一行车路单和统一票证,并按规定缴纳税收、养路费和管理费。为保证旅客安全,拖拉机不准经营客运。
  1985年2月,交通管理站改名交通监理站,配有安全监理员2人,归属县交通监理所管理(1992年撤销交通监理站,并入长河交警中队管辖)。1986年12月,对从事公路客货运输、搬运装卸、汽车维修、运输服务等进行经营许可管理。
  1987年10月8日,公路交通管理体制实行改革,此后,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交通指挥、维护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和车辆检验、驾驶员考核与发牌发证、路障管理以及交通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的设置与管理等,均由公安机关依法管理。
  1989年4月,市人民政府成立道路、水路运输市场整顿治理领导小组,下设道路运输市场整顿办公室。5月,办公室开展工作,以上路稽查为主要方式,查处公路运输中违法违纪活动。庵东区公所及所辖各乡镇人民政府也成立相应组织积极配合。
  1990年后,加强交通运输的安全管理。开展治理车容站貌“脏、乱、差”客运整治工作。1991年10月,对运输市场进行清理整顿。1993年,规定运输市场准入标准。 1996年,开展道路客运市场秩序整治。 1998年后,对运输管理实行依法行政。
  2001年10月开始,镇人民政府与交管部门出台整治交通秩序大会战实施方案,用9个月时间,规范人行道停车秩序、规范各道路机动车的停放和运行,取缔或搬迁交通主干道两侧的马路市场,在道路上增设、更新、施划交通标志和标线,划定建成区内停车场点,对建成区主要道路落实定人、定路、不定时巡查监察制度。
  2002年3月,庵东设道路运输管理稽征站,主营公路规费征收。
  2003年4月,镇人民政府制订整顿交通秩序大会战实施意见,开展整顿建成区交通秩序、杜绝随意占用道路街道路面及人行道乱设摊、乱堆物、乱搭建、乱停车等现象的工作。加强交通设施建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发挥交通综合协调机制作用,形成全社会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机制。对事故多发地段,排查隐患和治理经常化,对道路叉口实行“定人、定时、定责”的管理,增设、更新、施划交通标线和标志。严格执勤执法,强化路面管控力度。城管中队实行“定路段、定时间、定人员、定责任、定标准”的责任制和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专项整治公共场所的停车秩序。规定公共场所停车场建筑面积、停车位置与泊位,设立停车标志,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确保交通运输畅通无阻,杜绝堵塞与紊乱现象。整治学校周边的交通秩序。建立学校周边交通秩序和学生交通安全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与学校签订安全管理责任状,明确安全责任。由镇综合治理办公室牵头,公安、教育、部门配合,排除交通隐患,增设或完善标志、标线、减速带等交通设施,开展经常性的秩序整治工作。对接送学生的车辆和驾驶员,严格按相关文件规定办妥手续,有效形成严管态势。
  2004年初,镇人民政府出台“整顿交通秩序大会战”实施方案,成立交通秩序会战领导小组,投入资金30万元,整顿交通秩序。同年,按照宁波市安全村、安全社区创建标准,开展 “交通安全村创建 ”和“安全社区创建 ”活动。镇城管中队重点整治乱设摊、乱堆物、乱搭建、乱停车“四乱 ”现象。6月,成立镇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 “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方联动 ”的预防工作机制。 8~12 月份,连续7次专项治理,共查处违法违规行为40起,取缔非法经营摊点6处,确定专人负责道路交通秩序整治。至年底,在建成区3.5米以上支路路口设置让行牌39块,8米以上道路路口增设让行牌27块,主要道路叉口设黄色警示灯2只,8米以上道路施划标线1125平方米。庵余路(华联厂旁)设置停车位25只,邮电路两侧、邮电路幼儿园段、镇北路中心小学段分别增设停车泊位20只、10只和28只。建成区内公共场所设立停车泊位75只,临时停车泊位151只,增设摩托车车位68只。
  2005年6月,开展打击无证营运专项整治活动。
  2006年7月,成立庵东交通管理警务工作站,主要管辖境域陆中湾以西片区。同年,对车辆超限超载暨道路货运市场秩序进行整治。
  2009年,对车流量大、行人多、事故多发的地段,进行集中整治。排摸临水临崖危险路段,调查6米宽以上道路交叉口交通设施。此次整治共安装护栏13650米,设立警示桩118根,安装减速带153米,爆闪灯17盏,设置交通标志28块,安装照明灯190盏,排除隐患路段5处,整治事故多发段3处,取缔芦庵线上的流动摊贩多处。是年,庵东镇被评为“宁波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规范乡镇”。
  2010年,继续抓交通运输的安全,加大交通运输安全的宣传力度,严格查处各类违章、超限超载车辆,严厉惩处酒后驾驶的行为。
  2012年,镇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以预防特大交通事故为重点的整治活动。全年开展了3次交通安全大检查,深入学校、客货专业运输等重点单位16家,发现和整改重大事故隐患2处,整改隐患路段1处。排摸并完善学校周边交通设施。对9所学校,门口统一划上网状线,装上“让行”标志5块。7月,全面整修历崔公路,提高交通安全系数。同时,以客运车、危险化学品车辆、校车、施工车等为重点,建立了管理基础台账,发现隐患,及时整治,落实处罚措施,从源头上堵住事故隐患,筑牢事故预防第一道防线。
  2013年6~9月,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检查校车、客运车辆、企业员工接送车辆、大型运输车的安全性能、驾驶员以及行驶线路等情况是否符合要求,客运驾驶员避免疲劳驾驶措施、客运车辆动态监控措施和客运站场安全管理措施是否执行到位。重点打击无证无牌、非法运输、拼装车上路、客车超员、货运超载、酒后驾驶、疲劳驾驶、超速超载行驶等严重违法行为。专项行动采取自查、行业领域检查、政府督促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同年,抓好“五进”(进农村、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进家庭)宣传,开展基础排摸整治工作。对各学校进行2次交通安全教育,共发放交通安全资料8000余份;对大型企业进行交通安全讲座,发放交通安全资料4000余份;对重点车辆驾驶员和单位相关负责人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发放交通安全资料2000份。以七塘公路与芦庵线红绿灯路口和历崔公路与邮电路路口为中心,进行道路交通秩序专项整治,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2000余起。配合新区交管大队、城管部门,完成中考、中秋观潮、国庆节、杨梅节及市第四届龙舟赛期间的交通安全保卫工作,确保交通畅通和车辆、行人的交通安全。
  2014年8月,集中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由城建办和交管站牵头,打击非法运输行为,整治无证经营、充装、运输,非法改装、认证,违法挂靠、外包、违规装载等问题。专项行动持续5个月,实现“打非治违”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当年,交管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全社会成员的交通安全意识。一是,开展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发放宣传资料10000份、宣传卡片10000多张。尤其重视上好中小学校交通安全知识课。基本杜绝涉及中小学生的交通事故。同时,利用各行政村党(团)员、老年人活动机会,由交管站民警上门讲课,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减少道路交通的安全隐患。二是,开展交通安全隐患排查,加强基础工作。交管站民警改变正常上下班制度,每日下午4点半至晚上9点加班加点,对各村、社区,甚至逐家逐户进行面对面排查。同时,对全镇的各主要路口和中小学的交通标志、标线设施进行排摸验收;对中小学、幼儿园接送学生的车辆,核实登记入册,告知超载责任。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交通管理水平,继续做好交通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加强交通安全巡逻排查防范。
  2016年,庵政57号文件发出关于开展护航G20安全生产百日整治行动的通知,特别强调加大交通安全监管执法力度,对节日人群出行密集点和风景区周边车辆密集区域,强化交通运输的安全监督和管理,强化对客运班车、旅游包车等的重点管控,严厉打击和整治非法运营以及车辆超速、超员、超载、疲劳驾驶等行为。交管工作重点,为全镇经济发展创造良好道路交通环境。首先,加大对重点地段违法行为的查处。当年,共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3500多起,有效维护主要道路的交通秩序;对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中心农贸市场、邮电路等地段的车辆超速超载、乱停放、流动摊贩占道,进行疏导和劝导教育,及时排除事故隐患,确保道路畅通安全。其次,继续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对各学校进行2次交通安全教育,发放宣传资料8000份;对大型企业,举办1次讲座,发放资料4000份;对重点车辆驾驶员和单位相关负责人,进行系统的交通安全教育,发放资料2000余份。再次,交管站人员,配合杭州湾新区交警大队,做好中考、杭州G20峰会、中秋观潮和国庆节期间辖区道路交通的安全保卫工作。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庵东镇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