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涵洞 堰坝 水闸 翻水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664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涵洞 堰坝 水闸 翻水站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14
页码: 382-395
摘要: 本章记述了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境内涵洞、堰坝、水闸、翻水站情况。
关键词: 涵洞 水站 庵东镇

内容

涵洞是建设投资少、施工简单的水利设施,一般适用于塘、堤、坝、堰过水,无启闭功能。早期海塘均采用松木或石板涵洞排水,呈方形或长方形,高与宽均在1米左右,使用寿命不长。解放以后,多采用钢丝网水泥预制,呈圆形,直径可大可小,适用面广。堰坝为控制水位或咸淡分隔并兼有船只通行或过坝功能的水利设施。早期为泥质拔坝或车坝,1960年代起,改为混凝土浆砌石坝,上铺润滑用窑泥,以保护船体和减少过坝阻力,后又发展为电坝或船闸。水闸具有纳咸、抗旱、排涝和分隔节制水位等功能,结构简单,应用范围广,根据需要可单孔或多孔组合使用。翻水站又称翻水泵站、机埠或抽水机埠(站),用于河网调水、盐业纳咸、农业灌溉抗旱和江河水库蓄水排涝等。因地势原因,庵东地区的翻水站以抗旱蓄水为主。2000年以后,随着十塘、十一塘围筑,海涂外移,境域向北排水条件减弱,排涝需求显现。2013年以后,开展水环境整治,为实施建成区引水环通工程,先后新建翻水泵站3座,主要功能用于河网调水。
  第一节 涵洞
  民国35年(1946)境域筑成七塘,塘南农田虽可免于海侵,但排水受阻,屡遭涝灾。1951年,盐区人民政,府为解决塘南排水,经请示宁波专员公署,在七塘兴建直径1米,长度30米左右的双孔水泥管(涵洞)2处。1952年,盐区人民政府又以“以工代赈”办法,在七塘兴建水泥涵洞14处。后陆续应用于过水量不大的河道以及小型水利中。近年来铺设的有:2004年,在三八江路的西二中心横江,铺设直径1米,长度15米的水泥涵洞2道;2005年,在七二三大街北段后七塘江和环卫站后七塘江路口,铺设直径1米,长度30米的水泥涵洞各1道;2008年,在滨海一路的水中湾、崔陈路江铺设直径1.50米,长度50米的水泥涵洞各2道。2011年以后,在道路修建中同时对原有涵洞进行改造。2016年,境域有大小涵洞60余处。
  第二节 堰坝
  1958年,围筑八塘和兴修水利后,塘北各人民公社的江河网络先后形成。为分隔七塘南北淡、咸水(七塘南农业生产需用淡水,七塘北盐业生产需用海水),又能保证运输八塘迎潮塘面所用的大量石料和其他大宗物品的船只通行,西一、西二、东一、东二、东三等人民公社相继在七塘北侧的主要通航江河上兴建堰坝(车坝)。性质为乡(人民公社)办集体。时境域原盐也改为内河水运,加上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各人民公社的过坝船只日逾百余艘。
  1970年代以后,随着一线海塘抛石护坡工程的完成和境域实施盐改农,运输船只日渐减少,塘北河道亦由纳咸排淡改为蓄淡排涝,西二、东一、东二和东三人民公社的车坝先后废弃。西一人民公社车坝于1974年北移至中沙,并由人工车坝改为电坝,该电坝采用5吨级卷扬机,功率选配28千瓦电动机,最大升船过坝能力25吨。坝南为淡水,坝北可引潮用于盐业生产。1980年代以后,因盐改农面积扩大,该坝仅起拦蓄作用,2016年已废弃。
  此外,还有七甲江四塘堰坝(车坝),位于今元祥村方家舍头自然村,1950年代末,因建成区通外河道改变,车坝功能废止,改为石坝。
  第三节 水闸
  1950年代起,境域盐区先后建造纳咸闸29座。其中八塘闸14座,九塘闸15座。1980年代起,随盐改农和围涂工程北拓,原纳咸闸先后废弃。1960年代至2016年,境域共建造内河节制闸69座。2013年,因开发和建设调整水利设施布局,部分废弃或重建,现可正常使用的内河节制闸49座。
  1954年至2011年,市(县)曾先后在境域建造出海排涝闸15座,随着海涂北拓和新塘围筑,出海排涝闸陆续外移,有的已改为备塘闸或废弃。至2016年,境域有一线海塘出海排涝闸5座。
  盐区纳咸闸
  1952年,原东三乡滩晒场首筑八塘。1953年,为蓄潮纳咸,建滩晒场纳咸闸、沙滩浦纳咸闸。1958年以后,境域陆续在八塘兴建破山路闸、拖落浦闸、一灶江闸、建设闸、周家路湾八塘闸、新湾八塘闸、增产闸、丰产江八塘闸、高王路江八塘闸、增产江八塘闸、三八江八塘闸、陈家路江八塘闸等。1971年,围筑九塘后,部分纳咸闸外移,同时兴建沙滩浦九塘闸、拖落浦九塘闸、一灶江九塘闸、二灶湾九塘闸、长征闸、新湾九塘闸、小陆中湾九塘闸、丰产江九塘闸、高王路江九塘闸、增产江九塘闸、胜利闸、陈家路江九塘闸。新建县盐科所闸、东一水库闸、西二社办盐场闸。1980年后,随盐改农,多数纳咸闸废弃,部分改为蓄淡和出海排涝闸。至1987年,尚存纳咸闸6排涝、纳咸两用闸3座,即东二乡长征闸、西一乡高王路江九塘闸和增产江九塘闸。2001年以后,境域结束盐业生产,原纳咸闸功能全部改为蓄淡排涝。随着围涂工程北推和宁波杭州湾新区建立,八塘以北水利设施,均并入新区规划建设。
  节制闸
  境域横跨3个河区,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为节制水位、增加河网蓄水量和隔离咸淡水,1960~1970年代,先后建造用于纳咸和抗旱、排涝的内河节制闸15座。共15孔,总净孔宽度45.70米,受益面积24000余亩。至2011年,有内河节制闸69座。1980年代以后,因改农和后来划入新区而废弃的有20座。此后,因开发和建设调整水利设施布局,废弃和修建部分节制闸。2014~2016年,新建七塘江、晓塘江、五塘江、虹桥中横江、东二后横江节制闸和江南村抗水库闸各1座,均为单孔,净宽4米。其中:七塘江、晓塘江、五塘江节制闸建有翻水泵站。2016年,境域继续使用的内河节制闸共51孔50座,净孔径162.30米,受益面积38900亩。
  出海排涝闸
  除靠近沿海外,境域中、西部围垦区排水,历史上均向南排入姚江。解放以后,为减轻姚江排涝压力,开始规划和建设向北出海排涝水系。但由于围垦区域不断北延,出海闸几经外移和新建,有的已改为备塘闸。至2016年,境域有出海排涝闸5座,其中水云浦十一塘闸、四灶浦十一塘闸为中河区出海排涝闸;陆中湾十一塘闸为西河区出海排涝闸;三八江十塘闸、建塘江九塘闸,为西北河区的出海排涝闸。承担着全市 4个河区中 3个河区(西北河、西河、中河)的向北出海排涝任务。
  水云浦出海闸 位于水云浦十一塘。1972年建九塘闸,3孔,净孔径9米,排水流量10立方米/秒。同年,建八塘备塘闸,3孔,净孔径9米。2004年,结合围涂外移建十一塘出海闸,闸基为粉砂土,采用整体式平底板处理,8孔,总净孔径32米,设计流量360立方米/秒,闸底高程﹣0.87米,配有8台7.5千瓦电力30吨级螺杆启闭机。2006年1月,开始启用。
  四灶浦出海闸 位于四灶浦十一塘。1954~1966年,先后共建七、八、九塘四灶浦出海闸3座(外移2座),1975年11月,新建十塘闸。全闸9孔,总净孔径27米,设计排涝流量100立方米/秒。闸底高程0.20米,采用反拱底板。闸墩、岸墙用预制混凝土块砌筑灌浆制成。钢筋混凝土梁板式闸门,配10吨电动螺杆启闭机升降闸门。建管理用房110平方米,备有2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1套。1977年6月,工程竣工。总投资24.88万元。2008年,出海闸外移至十一塘,闸基为淤泥质亚黏土,采用整体式平底板处理,全闸共8孔,总净孔径32米,设计流量360立方米/秒,闸底高程﹣0.87米,配有8台7.5千瓦电力30吨级螺杆启闭机。
  陆中湾出海闸 位于陆中湾十一塘,结合围涂外移2139米,河面宽160米。2009年始建,2011年9月,开始运行。闸基为砂质粉土,采用振冲挤密整体式平底板处理。全闸5孔,净孔径7米,总净孔径35米,设计流量360立方米/秒,闸底高程﹣0.37米。启闭机采用QPQ-16T双吊卷扬机,检修闸
  门为2×10T电动葫芦启闭。
  三八江出海闸 位于三八江十塘。1958年,建八塘闸,时称丰收闸。3孔,总净孔径6.60米。后扩大为6孔,净孔径17.10米。1985年,出海闸外移至九塘,4孔,总净孔径16米,设计排涝流量102立方米/秒。混凝土反拱底板基础,边墩采用150号混凝土灌注桩,闸底高程﹣0.30米。闸墩、上下游翼墙出水面采用混凝土预制块浆砌,海漫段两岸设置4×0.3米凹形钢筋混凝土板桩基础护坡,下游设置防冲沉井4只,每只高度7米(从吴淞高程1米至﹣6米)。钢筋混凝土梁板式闸门,活动胸墙,选用CDS-30型单吊点螺杆式电动、人力两用启闭机,配7.5千瓦电动机,备有2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1套,机房、管理用房、附属用房205平方米,总投资55.84万元。2001~2002年,建三八江十塘闸;2002年7月,开始运行。闸基为粉砂土,采用整体式平底板处理,全闸6孔,净宽4米,总宽24米,设计流量364.9立方米/秒,闸底高程﹣0.37米,配6台7.5千瓦电力30吨级螺杆启闭机。
  建塘江出海闸 位于建塘江九塘。1964年,建八塘闸(西棉闸)。1979年6月,开工建九塘闸;1980年7月,竣工。闸基为粉砂土,采用反拱闸底(埋石)及连拱空箱钢筋砼整体面板,钢筋砼梁板式闸门,全闸3孔,净宽5米,总宽15米,设计排涝流量108立方米/秒。闸底高程0.43米。3台7.5千瓦电动机各配20吨级双吊点电动螺杆启闭机,备10马力柴油机2台作备用动力,建有二层楼管理用房和附属用房150平方米,投资14.98万元。但因建设时间紧,设计图纸移用徐家浦九塘闸设计图纸修改高程而成,对滩涂稳定性及水闸临水危险性认识不足,海漫防冲设计没有因地制宜予于加强,致1980年秋开闸排涝,冲毁海漫,危及水闸安全,经抛石0.54万立方米加固后趋于稳定。
  此外,位于爱国江(英生街江)出海口的西三闸亦在境域,1964年建成,2孔,净孔径6米,砼体闸门,最大流量20立方米/秒。属原曹娥乡(今余姚市泗门镇)管辖。1990年代起,原东二、东一、西一、西二等乡,随盐改农将区域内八塘和九塘的纳潮蓄咸闸改为出海排涝闸,后因继续围筑十塘、十一塘,八塘和九塘闸多已废弃。
  第四节 翻水站
  至2016年,境域共有翻水泵站33座。
  纳咸翻水
  境域初为盐业,蓄潮纳咸是制盐的必备条件,传统采用人工车潮的方法。1950年代中期开始,兴建集体抽水机埠,配用柴油机动力(后改为电动机),翻潮入沟(渠),再输送至生产现场。后发展地漏制卤以及滩晒制卤,用水量大增,境域54个盐业生产大队(行政村),一般各有功率为10~20千瓦的抽水机站数座,并机渠配套,将由一线海塘闸纳入江河的海水翻入渠道及地漏水沟(滩晒时翻入蓄水池)。1970年,境域有纳咸翻水机埠107座,装机功率1148千瓦。
  1980年代以后,境域先后实施大规模盐改农,除部分改为内河农灌提水外,大多数纳咸翻水站废弃。
  农业灌溉
  1970年代前,境域农业比重较小,传统使用人力或畜力水车灌溉,扬程短、效率低。1954年,庵东镇第七村应延庆自制半机械化的风力水车用于水稻田灌溉,高度10余米,以6道挂帆经木制齿轮和传动轴带动水车运转,3级以上风力即可驱动。曾引来周围群众的好奇和围观,但虽有节约劳力、提高效率的优点,终因制造成本高和维修要求复杂等原因而未能推广。1960年代起,庵东管理区各生产队先后兴建固定抽水机埠(站)和输水渠道,用于水稻田灌溉和棉地抗旱。1970年,庵东人民公社有固定抽水机埠(站)8座,装机总功率94千瓦,后为节省渠道土地和维修费用,增加灌溉机动性,发展船载抽水机(称打水机船)。1980年代初,七塘以北盐改农的各生产大队,先后新建农灌机埠,为农户提供统一服务。1983年,境域有用于农业灌溉的固定抽水机站和流动抽水机船168座(艘),装机总功率1776.80千瓦,受益总面积40000余亩。
  1980年代以后,农业灌溉逐步趋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型化,使用便携的潜水泵发展较快,固定的农灌机埠废弃。2016年,境域有小型灌溉机械2075台,总功率7185千瓦。
  河网泵站
  1966年5月,庵东人民公社为缓解干旱季节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困难,在三十弓江东侧的六塘江口,兴建河网节制闸和翻水泵站为一体的水利设施。翻水泵站装有涡轮水泵4台,配套电动机总功率75千瓦。1983年,为农业抗旱需要,西一乡在高王路江东侧的后七塘江、东一乡在马中湾分别建抗旱翻水泵站。西一后七塘江翻水泵站装水泵2台,配套电动机总功率43千瓦;东一马中湾翻水泵站置水泵2台,配套电动机总功率60千瓦。1986年,东二乡在罗北村建抗旱蓄水翻水泵站,装水泵3台,配套电动机总功率39千瓦。至2016年,境域除部分泵站废弃外,有河网排涝和抗旱翻水泵站35座(包括调水泵站1座、排涝、抗旱泵站34座),共安装水泵54台,配套(装机)总功率1997.50千瓦,总排翻水流量49.74立方米/秒。其中:市管调水泵站1座,装机3台,总配套功率840千瓦,设计流量30立方米/秒;图6-4-6:八塘江市管调水泵站(2016年摄)镇管泵站7座,装机14台,配套总功率420千瓦,设计流量7.60立方米/秒;委托村管泵站7座,装机12台,配套总功率330千瓦,设计流量5.80立方米/秒;村管泵站20座,装机25台,配套总功率407.50千瓦,设计流量6.34立方米/秒。
  水库泵站
  1977~1979年,东二、东一和西一人民公社先后建成海涂纳咸水库,同时完成翻水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1990年,西一海涂水库改建为蓄淡水库。1994年,东二海涂水库改建为蓄淡水库,翻水泵站功能也由纳潮改为蓄淡。此外,在境域的市属四灶浦水库(一期)泵站,安装泵组7套(台),装机总功率700千瓦,设计流量7立方米/秒。浒山水库泵站,安装泵组2套(台),装机总功率110千瓦,设计流量1.23立方米/秒。2011年以后,东二、东一和西一水库由于库址另行开发建设,泵站设施先后停用。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庵东镇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