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池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66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池汪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2
页码: 379-38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境内水池和水汪的情况。
关键词: 水池 水汪 庵东镇

内容

池(大池、池塘)1950年代前,境域较大的水池(池塘)不多,仅有五塘大池、六家灶大池、南(北)庵池汪、同盛池、南(北)陶家汪(后称工商联汪)、义昌汪等早期池塘13只。大多为人工挖掘,也有以自然湾沟截段而成,用以集雨蓄水,蓄水量数百立方米,供附近农地和居民使用。耐干旱能力一般可达50~60天。
  汪
  淡水汪 是境域集聚雨水,贮蓄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水池。人工挖掘,单体面积小于池塘,多呈不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称圆汪;也有偏长形的,称长汪。一般靠近宅旁或农地,蓄水量自数十立方米至百余立方米不等。1980年代以前,几乎每家必有一只淡水汪,生活、养鱼和生产兼用,但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1952年,盐区人民政府针对境域生产和生活用水困难的实际情况,发动群众,新掘咸、淡水汪2590只,1955年又新掘淡水汪5970只。淡水汪耐干旱能力较弱,夏季一般在20~30天。1980年代以后,随着自来水进入每家每户和河网水利设施的完善,淡水汪逐渐废弃,多数整理为农地。
  咸水汪 1950年代末以前,七塘北河流多为自然流沟,无蓄咸(潮)能力。为维持盐业生产正常用水,传统以人工挖掘咸水汪蓄潮贮水解决。咸水汪一般靠近制卤漏碗,为纳潮方便,有小沟与有潮水进出的湾沟相通,形状和蓄水量与淡水汪相仿。1952年至1955年,境域共挖掘水汪8560只(包括部分淡水汪)。1957年,又新掘和修掘咸水汪3967只。1960年代起,盐业生产改革为地漏工艺后,咸水汪逐年被纳潮畅通、蓄水量大的江河、地漏水沟网以及后来滩晒制盐的蓄水池(亦称滩头水库)所代替。1980年代盐改农后,大部分改作农地,部分被改为鱼塘。
  据2012年调查,境域有原咸、淡水汪1183只,当年填埋58只,此后尚存1125只。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庵东镇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