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池汪水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66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池汪水库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4
页码: 379-382
摘要: 本章记述了解放前至2010年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池汪水库情况。
关键词: 池汪 水库 庵东镇

内容

解放前,境域河流蓄水功能弱,无上游引水河道,淡水资源非常缺乏,多利用自然湾沟截段或人工挖塘贮存淡水。面积较大的共用水池称大池或池塘,多分布在七塘以南。在七塘以北,因八塘未围,时有海潮侵袭,一般民居和生产设施,都建在“坨基”(一般高于地面1~2米)之上。附近挖土垒筑“坨基”形成的低坑,修整后即作为生活或生产的贮水池,一般面积较小,大多由单家独户使用,俗称为“汪”。“挖土垒基”构筑居所较为普遍,适应当时生活、生产和防灾等需求。1959年8月和1981年6月,庵东管理区和庵东镇为改善蓄水条件,新掘平原灌溉水库和居民饮用水库各1座。另外,为解决涝期和冬春潮水较淡,不利盐业生产的矛盾,自1970年代中期起,先后在东二人民公社、东一人民公社和西一人民公社兴建库容160万~200万立方米的海涂纳咸水库3座,水源在夏、秋季海水咸度较高时,由引潮及河网翻水入库。1980年代以后,随着盐田改为农地完成,海涂水库的功能由纳咸改为蓄淡农灌,兼以水产养殖。
  第一节 池汪
  池(大池、池塘)1950年代前,境域较大的水池(池塘)不多,仅有五塘大池、六家灶大池、南(北)庵池汪、同盛池、南(北)陶家汪(后称工商联汪)、义昌汪等早期池塘13只。大多为人工挖掘,也有以自然湾沟截段而成,用以集雨蓄水,蓄水量数百立方米,供附近农地和居民使用。耐干旱能力一般可达50~60天。
  汪
  淡水汪 是境域集聚雨水,贮蓄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水池。人工挖掘,单体面积小于池塘,多呈不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称圆汪;也有偏长形的,称长汪。一般靠近宅旁或农地,蓄水量自数十立方米至百余立方米不等。1980年代以前,几乎每家必有一只淡水汪,生活、养鱼和生产兼用,但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1952年,盐区人民政府针对境域生产和生活用水困难的实际情况,发动群众,新掘咸、淡水汪2590只,1955年又新掘淡水汪5970只。淡水汪耐干旱能力较弱,夏季一般在20~30天。1980年代以后,随着自来水进入每家每户和河网水利设施的完善,淡水汪逐渐废弃,多数整理为农地。
  咸水汪 1950年代末以前,七塘北河流多为自然流沟,无蓄咸(潮)能力。为维持盐业生产正常用水,传统以人工挖掘咸水汪蓄潮贮水解决。咸水汪一般靠近制卤漏碗,为纳潮方便,有小沟与有潮水进出的湾沟相通,形状和蓄水量与淡水汪相仿。1952年至1955年,境域共挖掘水汪8560只(包括部分淡水汪)。1957年,又新掘和修掘咸水汪3967只。1960年代起,盐业生产改革为地漏工艺后,咸水汪逐年被纳潮畅通、蓄水量大的江河、地漏水沟网以及后来滩晒制盐的蓄水池(亦称滩头水库)所代替。1980年代盐改农后,大部分改作农地,部分被改为鱼塘。
  据2012年调查,境域有原咸、淡水汪1183只,当年填埋58只,此后尚存1125只。
  第二节 水库
  平原水库“八一”水库1959年,在庵东管理区第二生产队挖掘占地约10亩的水库1座。时发动全镇2000余劳动力,历时3天建成,工程在8月1日开工,故名“八一”水库。水库长和宽均80余米,深3.50米,挖掘土方2万立方米,集雨面积12000多平方米,最大蓄水量1.92万立方米。建成后,附近受益面积近2000亩。1980年代起,因周围农田减少而逐渐淤积废弃。
  气象站水库 前身为盐廒(民国前的原盐购销机构)壕河(本地称运河)和内河。1981年6月,庵东镇为解决居民用水,建造镇级自来水厂,修掘气象站运河为水厂贮水库,主库(内河)长61米,宽55米,深3米,水源自六塘江翻入,共用地9.50亩(包括壕河),可蓄水近万立方米。后镇自来水厂接通市第二水厂供水后停用,现部分已淤积废弃。
  海涂水库
  周家路江水库(又名东二水库) 位于原东二乡八塘北至九塘南海涂,乡属水库。设计库容量160万立方米,实际蓄水量120万立方米,受益盐田面积11000亩。主体工程由大坝、水闸和翻水站组成。大坝总长3275米,其中东坝长980米,南坝长675米,西坝长800米,北坝长820米;坝顶宽17.50米,坝底宽40米;内坡坡比1∶3,外坡坡比1∶2.5。除北横坝(连九塘)外坡有抛石及内坡有少量抛石护坡外,其余塘坝均未砌石或抛石护坡,经受风浪侵袭的能力不强。水库置放水闸1座,2孔,净宽6.40米,钢筋混凝土预制闸门,启闭配用动力为4千瓦电动机,同时建有翻水泵站及其他配套设施。1978年10月,动工兴建,翌年冬竣工。总投放劳力32.32万工,完成土方44.50万立方米、石方2万立方米,总投资7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68万元,乡村自筹5万元。1991年后,因盐改农后水库功能由纳咸改为蓄淡和渔业养殖。1992年“撤扩并”后,划归崇寿镇管辖。2001年,划入慈溪经济开发区(后为宁波杭州湾新区)管理。
  马中湾水库(又名东一水库) 位于原东一乡八塘北至九塘南海涂。水库设计库容量200万立方米,实际蓄水量160万立方米,受益盐田面积12000亩。工程由大坝、翻水站、水闸组成。大坝总长3568米,其中南、北横坝(塘)长均为1014米,东、西直坝(塘)长均为770米。后横坝坝顶高程8.50米,东、西直坝坝顶高程7.50米。坝段面设计宽度20米,实际为15米。内坡坡比1∶2.5,外坡坡比1:2。南横坝(八塘)迎水面筑有浆砌块石护坡。水库建有一孔放水闸1座,孔径3米。钢筋混凝土“T”形梁闸门,由功率为4.4千瓦的电动机启闭。同时建有翻水泵站等附属设施。1977年10月,工程动工兴建,翌年10月竣工。完成总土方50万立方米、石方2.10万立方米,总投工35万工。由国家投资50万元,其余自筹,业务上受水利局指导。1999年,改为蓄淡水库。2001年,划入慈溪经济开发区(后为宁波杭州湾新区)管理。
  崔陈路江水库(又名西一水库) 位于原西一乡北部偏东的八塘至九塘海涂。水库设计库容量200万立方米,实际蓄水量150万立方米,受益盐田面积10000余亩。水库由大坝、放水闸、翻水站等组成。大坝总长3416米,其中南、北横坝(塘)各长1000米,东直坝(塘)长685米,西直坝(塘)长731米。东、西直坝(塘)顶高程均为7.80米,北横坝(塘)顶高程8.40米,南横坝(塘)顶高程8.70米。东、西直塘及北横坝(塘)顶宽度均为20米,坝(塘)内坡坡比1∶3,外坡坡比1∶2.5。南横坝(塘)内坡砌石护坡,其余坝(塘)均为抛石。水库置一孔放水闸1座,孔径3米,钢筋混凝土预制闸门,用10吨级电动启闭。水库建有翻水泵站等设施。1977年11月,工程动工,翌年末竣工。总投入劳动力20余万工,完成土方42.40万立方米、石方7340立方米,总投资15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20万元,乡村自筹30万元。1985年起,实施“咸改淡”工程。1993年,完成改造。总造价182.21万元,其中国家补贴108万元,镇自筹13万元,群众投劳折资41.21万元。1994年,成立崔陈路江水库管理所,归镇农办领导,水库运行服从市三防指挥部统一调度,实行目标管理考核。2010年后,被宁波杭州湾新区征用而废弃。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庵东镇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