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流沟及河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65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流沟及河网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2
页码: 357-358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民国时期至2016年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境内流沟及河网情况。
关键词: 水利 沟网 庵东镇

内容

境域称由潮流形成的自然河沟为流沟。自18世纪初起,境域逐渐成陆。受排水和杭州湾潮汐的共同作用,未围塘的涂地上形成大体呈南北走向弯曲状的流沟(东部称浦、中部称湾、西部称潭)。长千余米至数千米不等,宽数米至十数米,深1~2米,南窄北宽,南浅北深,潮涨海水入流沟,潮落见底。入海口无节制设施,有较好的排涝能力,但基本无蓄水功能,并随着海涂外拓,不断向北延伸,为明显的北排水系。七塘建成后,因该塘至四塘区域,南不通江,北有塘阻,一遇内涝,需扒四塘向南排水。境域河网,经纬分明,纵横交错。大多由自然流沟经截弯取直、拓宽和疏浚以及围塘形成的各条塘河为基本骨架,呈网格状河网现状。1950年代起,大兴水利建设,境域农、盐业生产区域,以七塘为界自成水利体系,盐区各乡分属管理。随着境域先后改盐为农,统一规划和建设平原河网。至2016年,共有平原河流248条(不包括八塘江以北部分,下同),维系全境蓄水、排泄、运输等功能。
  第一节 流沟
  民国30年(1941),《余姚盐场图》记载,境域流沟多达24条(未包括较短小的流沟,如沙滩浦、羊路头湾、傅家路湾、十丁潭、陆丁潭等),其中:位于东三区的有破山浦、水云浦、拖落浦、余家路湾、一灶湾、罗家路湾6条,位于东二区的有二灶路湾、三灶路湾、四灶路湾、东周家路湾、新湾5条,位于东一区的有马家路湾、崔陈路老湾2条,位于西一区的有高王路湾、水路湾2条,位于西二区的有张家路湾、胡家路湾、段头湾3条,位于西三区的有大陈家路湾、小陈家路湾、涂汛潭、周家路湾、缪家路湾、泥墩潭6条。上述湾沟有的向南可溯至大古塘一带,并在围塘后经取直和拓宽,成为境域河网纵向河道的主要骨架。有的地名亦以上述江河名称命名,如一灶、高王路、崔陈路、段头湾、涂汛潭等,并沿用至今。
  第二节 河网
  1956年,行政区划调整,东三乡河网为县中河区组成部分,大部分镇乡河网在县西北河区以内,形成平原河网。2002年,市重新划分河区后,境域河网横跨市西北河、西河和中河3个河区。
  1950年代(农业合作化时期)掀起的水利建设高潮,是境域河网建设和布局的关键阶段,几乎所有一、二类河道都修掘于这一时期;盐改农时期和1980年代的农田基本建设,以兴修三类河道为主。到2016年末,境域有大小河道248条组成平原河网。总长度374.24千米,水域面积(指河流上沿,下同)8.82平方千米,总容积(包括一类河道部分境外段)2714.73万立方米,河网率8.1%,抗旱能力30天以上。大部分由老湾截弯取直及历年人工新掘而成,其中,以河面宽度分:4~9米的有63条,10~18米的有160条,19~25米的有19条,26~45米的有2条,46~60米的有2条,60米以上的有2条;以分布位置分:位于中河区40条,位于西河区46条,位于西北河区162条;以河流功能分:用于境外引水通道1条,兼蓄水和向北出海排涝5条,用于区域内灌溉和蓄排242条;以河道走向分:南北纵向的173条,东西横向的75条。以管理类别分,有一类(市管)河道8条,二类(镇管)河道51条,三类(村管)河道189条。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庵东镇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