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编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653
颗粒名称: 第六编 水利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52
页码: 357-407
摘要: 本编记述了1950年~2016年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水机经济发展情况。
关键词: 水利 经济 庵东镇

内容

境域北濒杭州湾,地域由淤涨型岸滩不断外涨和人工筑塘围涂形成,为防范海潮侵袭,先后修筑沿海堤塘(详见第三编《筑塘围涂》有关章节);全境的河流、水库均由劳动人民在围垦过程中挖掘和疏浚而成;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地面一般高程(黄海标高,下同)3.00~5.50米之间。境域成陆和发展史就是民众治水的历史。
  1950年代以前,境域仅有少量间断的淡水河道,淡水资源匮乏,农业和生活用水靠掘“汪”(方言,贮水的小池塘)积雨和缸屯“天落水”备用。除个别河沟设有拦水土坝外,几乎无其他水利设施。
  1951~1952年,先后新掘、修掘一批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河道,基本奠定境域纵横交错的水系骨架。1957~1958年,在围筑八塘以后,对自然湾沟进行拓宽和截弯取直。1960年代起,大搞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内水系网络和配套设施。1970年代起,开展以丰产畈、高产方为目标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1980年代起,结合大规模盐田改农地、低产畈改造和农地整理,完善水利和配套设施。河道和海涂水库功能先后由纳咸改为蓄淡和排涝。进入21世纪,除八塘江以北区域划入杭州湾新区规划建设外,境域结合水环境整治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有计划地安排水利工程建设,形成较为完整的水利网络体系。
  1953年以后,境域先后将水云浦、四灶浦、三八江、建塘江疏浚和拓宽为市级北排出海的主要河道。2000年以后,增加陆中湾为市级北排出海的主要河道,其中境域段为新掘。2008年,八塘江拓宽为曹娥江引水工程慈溪段引水通道之一。
  1980年代以前,水利工程建设靠人工挖掘、砌筑,运土用肩挑,劳动强度大,工效低,一般工程需要成千上万工才能完成。水利历为农业命脉,1950年代至1980年代初农业集体化时期,每年冬、春之际,各生产大队组织农村劳动力集中力量兴修水利。1980年代末起,境域内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采取承包责任制,同时应用挖土机、泥浆泵等水利工程机械,劳动力投入大大减少,以“人海战术”兴修水利成为历史。
  第一章 流沟及河网
  境域称由潮流形成的自然河沟为流沟。自18世纪初起,境域逐渐成陆。受排水和杭州湾潮汐的共同作用,未围塘的涂地上形成大体呈南北走向弯曲状的流沟(东部称浦、中部称湾、西部称潭)。长千余米至数千米不等,宽数米至十数米,深1~2米,南窄北宽,南浅北深,潮涨海水入流沟,潮落见底。入海口无节制设施,有较好的排涝能力,但基本无蓄水功能,并随着海涂外拓,不断向北延伸,为明显的北排水系。七塘建成后,因该塘至四塘区域,南不通江,北有塘阻,一遇内涝,需扒四塘向南排水。境域河网,经纬分明,纵横交错。大多由自然流沟经截弯取直、拓宽和疏浚以及围塘形成的各条塘河为基本骨架,呈网格状河网现状。1950年代起,大兴水利建设,境域农、盐业生产区域,以七塘为界自成水利体系,盐区各乡分属管理。随着境域先后改盐为农,统一规划和建设平原河网。至2016年,共有平原河流248条(不包括八塘江以北部分,下同),维系全境蓄水、排泄、运输等功能。
  第一节 流沟
  民国30年(1941),《余姚盐场图》记载,境域流沟多达24条(未包括较短小的流沟,如沙滩浦、羊路头湾、傅家路湾、十丁潭、陆丁潭等),其中:位于东三区的有破山浦、水云浦、拖落浦、余家路湾、一灶湾、罗家路湾6条,位于东二区的有二灶路湾、三灶路湾、四灶路湾、东周家路湾、新湾5条,位于东一区的有马家路湾、崔陈路老湾2条,位于西一区的有高王路湾、水路湾2条,位于西二区的有张家路湾、胡家路湾、段头湾3条,位于西三区的有大陈家路湾、小陈家路湾、涂汛潭、周家路湾、缪家路湾、泥墩潭6条。上述湾沟有的向南可溯至大古塘一带,并在围塘后经取直和拓宽,成为境域河网纵向河道的主要骨架。有的地名亦以上述江河名称命名,如一灶、高王路、崔陈路、段头湾、涂汛潭等,并沿用至今。
  第二节 河网
  1956年,行政区划调整,东三乡河网为县中河区组成部分,大部分镇乡河网在县西北河区以内,形成平原河网。2002年,市重新划分河区后,境域河网横跨市西北河、西河和中河3个河区。
  1950年代(农业合作化时期)掀起的水利建设高潮,是境域河网建设和布局的关键阶段,几乎所有一、二类河道都修掘于这一时期;盐改农时期和1980年代的农田基本建设,以兴修三类河道为主。到2016年末,境域有大小河道248条组成平原河网。总长度374.24千米,水域面积(指河流上沿,下同)8.82平方千米,总容积(包括一类河道部分境外段)2714.73万立方米,河网率8.1%,抗旱能力30天以上。大部分由老湾截弯取直及历年人工新掘而成,其中,以河面宽度分:4~9米的有63条,10~18米的有160条,19~25米的有19条,26~45米的有2条,46~60米的有2条,60米以上的有2条;以分布位置分:位于中河区40条,位于西河区46条,位于西北河区162条;以河流功能分:用于境外引水通道1条,兼蓄水和向北出海排涝5条,用于区域内灌溉和蓄排242条;以河道走向分:南北纵向的173条,东西横向的75条。以管理类别分,有一类(市管)河道8条,二类(镇管)河道51条,三类(村管)河道189条。
  第二章 河道及疏浚
  按照市人民政府2006年颁布的《慈溪市河道管理办法》以及《慈溪市骨干河网总体规划》,将河道分为三类。一类河道由市规划建设,统一调度、管理和疏浚。“承担所在镇(街道)、宁波杭州湾新区范围内排涝、灌溉、调蓄功能的主要河道(段)列为二类河道,由镇(街道)管理”。未列入一二类的河道为三类河道,三类河道由行政村管理。2016年,境域段一类河道总长54.41千米,水域面积4.53平方千米,容积(包括部分境外段)2215.24万立方米。二类河道总长144.40千米,水域面积2.29平方千米,容积320.86万立方米。三类河道总长176.29千米,水域面积1.75平方千米,容积178.00万立方米。
  第一节 一类河道
  一类河道分为骨干一类河道和一般一类河道。2016年,境域有一类河道8条(不包括宁波杭州湾新区八塘江以北区域)。其中,属骨干一类的有6条、一般一类的2条,承担着市中河区、西河区和西北河区的行洪排涝、引水调蓄功能。
  水云浦
  旧称水霪浦,市骨干一类河道,位于境域东部与新浦镇分界处,为中河区主要排涝河道。南起东横河,北至十一塘出海闸,流经匡堰、逍林、新浦和庵东镇,全长21.97千米。解放前,面小弯多。1958年,截弯取直。1970年,拓宽胜山塘至八塘段7.20千米,河面由12~15米拓宽到15~25米,河底宽3~9米,深4米。1971年,新掘八塘至九塘段,长1千米,河面宽35米,底宽18米,深3.50米。1973年,拓宽胜山塘至大古塘段,长7.50千米。1990年,出海闸外移,延伸新掘八塘至十塘段,长2.20千米,并掘通大塘江至东横河段。1991年,拓宽疏浚六塘至九塘段。2004年,出海闸外移至十一塘,新掘十塘至十一塘段,长2.98千米。水云浦平均河面宽度47.50米,水域面积1.04平方千米,容积278.15万立方米。境域六塘至四灶浦水库北堤坝段,长4.70千米,宽80米,水域面积0.38平方千米。
  四灶浦
  市骨干一类河道,为中河区主要排涝河道。南起潮塘横江,北至十一塘出海闸,流经坎墩街道、胜山、崇寿、新浦和庵东镇,全长17.56千米。1953年、1957年两次疏浚和拓宽。1958年,新开七塘至八塘段,长1.90千米,河面宽40米,底宽25米,河底高程0.13米。1965年,新开八塘至九塘段,长1.10千米,河面宽50米,底宽30米,河底高程0.13米。1977年,新开九塘至十塘段,长1.10千米,河面宽60~80米,底宽35~55米,河底高程0.13米。同年12月,再次疏浚、拓宽三塘至七塘段,长5.30千米,宽25~30米。1997年,新开十塘至老十一塘闸段,长1.95千米。2007年,出海闸外移,延伸、新掘老十一塘至十一塘闸段,长2.20千米,平均宽60米。2000年10月至2004年5月,拓宽九塘至十塘段,宽140米。2008年10月至2012年1月,拓宽十塘至十一塘段,宽140米。2011年11月至2016年6月,拓疏浒山北环线南300米处至八塘江段,全长14.20千米,宽70~80米。境域自七塘公路至十一塘段,长8.25千米,河面宽80米,底宽50米,河底高程﹣0.87米,水域面积0.66平方千米。
  陆中湾
  市骨干一类河道,为西河区主要排涝河道。南起三塘横江,北至十一塘出海闸,流经宗汉街道、崇寿和庵东镇,全长13.84千米,平均宽135米,水域面积1.85平方千米,容积746.76万立方米。2000年,动工疏掘三塘江至十塘江段,2004年完工,长11.70千米,宽80~160米。2011年,延伸十塘江至十一塘段,长2.14千米,宽160米。境域五塘江至八塘江段为新掘,长7千米,宽80米,水域面积0.56平方千米。
  三八江
  市骨干一类河道,位于桥南村与虹桥村分界处,为西北河区主要排涝河道。南起七塘江,北至十塘出海闸(全在境域),全长6.48千米,平均河面宽65.40米,河底高程﹣0.37米,水域面积0.42平方千米,容积155.02万立方米。1958年3月,西二乡发动妇女新掘七塘至八塘段,长3.60千米,宽14米,故命名为“三八江”。时为纳咸河道,1983年,改为淡水江。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拓宽七塘至八塘段。
  1985年1月,新开八塘至九塘段,长0.73千米,河面宽40米,底宽22米。2000年10月至2004年5月,新掘九塘至十塘段,长2.24千米,宽120米。
  建塘江
  市骨干一类河道,为西北河区主要排涝河道。南起三塘横江,北至九塘出海闸,全长8.56千米,河面平均宽24.30米,水域面积0.21平方千米,容积53.50万立方米。 1952年12月,新开三江口至七塘段,长2.93千米,河面宽 10米,底宽 2.50米,深2.50米。 1955年12月,河面拓宽到 16米。 1957年,疏浚四塘至六塘段。 1979年 12月,疏浚并拓宽四塘至八塘段,长5.36千米,其中七塘至八塘段,长2.24千米,河面由 16米拓宽至 25~33米。同期新开八塘至九塘段,长0.67千米,河面宽 40米,底宽 22.50米,河底高程﹣0.37米。2015年,建塘江自九塘向北滩涂延伸,长4.08千米,宽120米,底高程﹣0.37米,境域自七塘至滩涂塘全长 6.99千米,水域面积 0.58平方千米,容积 97.17万立方米。
  六塘江市一般一类河道,由围筑六塘时的塘河经疏浚和改造而逐步形成。西起周巷镇小安街,东至逍林镇半掘浦,流经周巷、长河、庵东、崇寿、胜山、新浦等镇,全长
  26.59千米,河面宽 8~20米,河底高程 0.13~0.53米。 1957年,新开三十弓江以西段,河面宽度 18米。1963年、1977年,各段几经疏浚和拓宽。1985年,统一疏浚加深 1米。境域西起长河镇界,东至众安家园,长0.70千米,宽10~12米,深2.50米,水域面积 0.01平方千米,容积 1.27万立方米。
  七塘江
  市一般一类河道,1946~1947年围筑七塘后逐步形成。西起建塘江,东至新浦镇洋浦,时多有间断,1952年贯通,全长 26.79千米。 1959年、1963年两次疏浚洋浦至四灶浦段,长9.75千米,宽 15米。 1957年,疏浚拓宽高王路至四灶浦段,长9.18千米,平均宽 20米。 1987年,再次疏浚。 2000年后,又疏浚多次。境域段横贯宏兴村,西起三十弓江,东到陆中湾,长1.58千米,平均宽 12米,深2.00米,水域面积
  0.02平方千米,容积 2.84万立方米。
  八塘江
  市骨干一类河道,横跨市东、中、西和西北 4个河区,为“引曹济慈 ”的北向引水通道,设计流量 20立方米 /秒,年引水量 2.40亿立方米。西起慈余界,东至郑家浦,横跨周巷镇、市农垦场和庵东、新浦、附海、观城等镇。1958年初,随八塘围筑而逐步形成,全长 38.72千米,宽10~25米之间。 1998年,拓宽境域东段至 35米,长10.71千米。 2005年11月至 2008年9月,分两期拓宽和疏浚余姚七塘江至羊路头闸段。境域段,长23.80千米,宽80米,水域面积 1.90平方千米,容积 633.08万立方米。
  第二节 二类河道
  境域有二类河道51条,大部分由筑塘取土的塘河联通和原来的自然湾沟经截弯取直而成,部分为农、盐田水利建设时所新掘。1980年代以前修掘的大部分二类河道,都有从“纳咸”到“蓄淡”的功能转换过程。境域盛产海盐,能大量引入海水为海盐生产的首要条件。因此,盐业生产水利设施的功能亦以“纳咸(潮)排淡”为目的。利用出海闸为河道引潮纳咸,又在盐、农区域分界处河道建造堰坝分隔咸、淡水,既解决盐、农业生产中不同用水的矛盾,又可方便各类生活和生产物资的水路运输。但随着盐田逐步淡化和改农需要,境域盐业生产区域的河道,必须适应农业需求改为淡水河。自1960年代起,先后开通或废弃“改农”区域河道的咸、淡水分隔堰坝,并利用原出海闸拒潮排涝,实现由“纳咸排淡”,到“蓄淡排涝”的功能转换。
  五塘江
  由筑五塘时的塘河经逐步贯通而成,时为庵东镇主要蓄排河道之一。1950年代拓宽至现状,后多次疏浚(最近疏浚时间在2016年)。境域西起三十弓江,东至崇寿镇界,长2.15千米,河面宽16米,底宽10米,河底高程1.80~2.20米。2002年后,西起三十弓江,东至陆中湾,成为镇工业园区内河。长1.90千米,宽14~16米,深2~3米,水域面积0.03平方千米,容积4.51万立方米。
  南六塘江
  又称老六塘江,原为老六塘塘河。西起十甲江,东至三房甲江。长1.50千米(包括东、西直河),宽12~16米,河底高程0.33~0.63米。曾多次疏浚。2000年以后,十甲江至九甲路段,已填作道路。2016年,三房甲江至九甲路段,长1.10千米,宽8~10米,深1.50~2.50米,水域面积0.01平方千米,容积1.32万立方米。
  后六塘江
  原为老六塘圻塘河,因与南六塘江南北平行,故称后六塘江。19世纪中期,修掘集市东、西直河并贯通南六塘江,为当时环集市的主要水运通道。至2015年,曾多次疏浚。境域自原慈溪农药厂闸至五爱江,长1.43千米,宽12~15米,深1.50~
  2.50米,水域面积0.02平方千米,容积3万立方米。
  七塘江
  又称南七塘江,横贯浦东、下一灶和马潭路3村,原属市级管理。境域自四灶浦至水云浦长5千米。2015年,重新全线疏浚。2016年,宽10~12米,深1.50~2.50米。水域面积0.06平方千米,容积8万立方米。
  后七塘江
  位于七塘公路北侧,横贯境域。1958~1959年新掘,为盐业生产纳咸排淡河道,原各乡间(指撤、扩、并前)互不相通。1965年以后,随盐改农先后改为区域内的农业蓄排河道(淡水江)。2012~2014年,先后重新疏浚。2016年,总长度19.60千米,宽12~24米,深2.50~3.00米。水域面积0.35平方千米,容积61.45万立方米。
  东三老八塘江
  位于现八塘江以南约100米,横贯浦东村东部和下一灶、马潭路村。为1955年3月围筑东三乡八塘之塘河整修而成。西起兴慈大道,东至水云浦,全长4.03千米,平均宽度15.50米。原为纳咸排淡江,1980年代初随盐改农改为淡水江。2016年重新疏浚。水域面积0.06平方千米,容积8.46万立方米。
  九塘江围筑九塘后陆续开掘,原为纳咸排淡河道。西起慈余界,东至水云浦,全长21.04千米,宽12~20米,深2.50~3.00米。原各乡之间以堤坝相隔,1980年以后,先后改为农业蓄排河道。2004年起,东段划入杭州湾新区。境域西起陈家路江,东至西二渔场。2016年重新疏浚。长1.70千米,水域面积0.02平方千米,容积2.67万立方米。
  东二南横江
  东起四灶浦,西至周家路江,横跨富北、海南、三洋3村。1967年新掘,为纳咸排淡河道。1983年,改为淡水江。2014年前,重新全线疏浚。2016年,长3.25千米,宽20~25米,深2~3米,水域面积0.07平方千米,容积12.35万立方米。
  东二后中心横江东起胜利江,西至周家路江,横跨富北、海南、三洋3村。1973年开掘,为纳咸排淡河道。1984年,改为淡水江。2014年,新掘胜利江至四灶浦段,长0.74千米,宽10米,深2.8米。同年,重新疏浚胜利江至周家路江段。2016年,全长3.64千米,宽10~20米,深2.00~2.80米,水域面积0.06平方千米,容积10.10万立方米。
  东一中心横江
  西起陆中湾,东至羊路头湾,横跨兴陆、马中、新舟、新东4村。1973年新掘,为纳咸排淡河道。1984年,改为淡水江。2015年,重新全线疏浚。2016年,长3.24千米,宽12~24米,深1.20~3.00米,水域面积0.06平方千米,容积7.11万立方米。
  西一中心横江
  西起西一增产江,东至崔陈路江,横跨海星、江南、新建、富民4村。1977年新掘,为纳咸排淡河道。1984年,改为淡水江。2015~2016年,先后重新疏浚。长2.85千米,宽10~20米,深1.80~2.50米,水域面积0.04平方千米,容积5.96万立方米。
  西二中心横江
  西起西二跃进江,东至水路湾,横跨珠江、桥南、虹桥、华兴4村。1974年新掘,为盐业生产纳咸排淡河道。1975年,改为淡水江。2014年重新疏浚。2016年,长3.85千米,宽12~16米,深1.60~2.00米,水域面积0.05平方千米,容积6.25万立方米。
  西二南横江位于珠江村域,西起慈余连接线,东至跃进江。1956年新掘,为盐业生产纳咸排淡河道,1970年,改为淡水江。2011年重新疏浚。2016年,长0.63千米,宽16米,深
  1.6米,水域面积0.01平方千米,容积1.05万立方米。
  西三中心横江
  横跨西三村东部,西起陈家路江,东至断头湾。1955年新掘,为盐业生产纳咸排淡河道,1977年,改为淡水江。2016年,重新全线疏浚。长1.25千米,宽12米,深1米,水域面积0.02平方千米,容积0.95万立方米。
  场界江为原西三乡与西三劳教盐场(今市农垦场)南北界河。西起十墩潭,东至原西二乡西界。1957年开掘,为盐业生产纳咸排淡河道,1963年,改为淡水江。2014年重新疏浚。2016年,长5.70千米,宽12米,深1.50米,水域面积0.07平方千米,容积6.50万立方米。
  三房甲江
  位于振东村域。南起五塘江,北至后六塘江。1952年开掘。长0.65千米,宽8米。1956年,河面拓宽到14米,长度延至1.20千米。2000年以后,南段划入镇工业园区。中心卫生院至后六塘江段,2011年重新疏浚。2016年,长0.30千米,宽10米,深1.20米,水域面积0.003平方千米,容积0.22万立方米。
  五爱江
  1950年代初,由崔陈路老湾截弯取直而成。南起五塘江,北至七塘江。纵贯振东、宏兴2村,为镇建成区南北蓄排的主要河道。1952年修掘,长1.10千米(七塘江至六塘江),面宽4米,底宽1米,深2米,1956年、1976年,延伸并拓宽至五塘江,2015年重新疏浚。2016年,长2.10千米,宽11~16米,深1.50~3.00米,水域面积0.03平方千米,容积4.26万立方米。
  油车江(南段)
  1962年新掘,南起原庵东中学东,北至原庵东人民公社第五生产大队粮油加工厂西侧,面宽14米,深2.5米,两端有泥坝分别与七塘江、六塘江相隔,因东侧七塘南有榨油厂(俗称油车)而得名。1977~1978年,建设“庵北畈”时,在榨油厂东侧重新开掘,原江大部平整为农地。新江南起后六塘江,北至七塘江,纵贯宏兴村。长1.14千米,宽10~14米,深2.00~2.50米。1990年代前,每隔两年疏浚一次。2000年以后,疏浚时间适当延长,2014年重新疏浚。2016年,南段镇级部分自后六塘江至镇北路,长0.64千米,宽4~10米,深1.40~1.50米,水域面积0.004平方千米,容积0.44万立方米。
  七甲江
  南起原新界乡仙潭村,北至境域南六塘江,全长10.22千米。流经今周巷、宗汉、长河、庵东镇(街道)。清嘉庆二十年(1815)建成庵东集市后,河宽18米,深2.80米,为境域通往外地唯一的商贾水道。解放初,七甲江北延至六塘江。位于现元祥和振东两村(北段为两村界河),南起方家舍头自然村,北至南六塘江。1960年代起,三十弓江成为主要通外水道,七甲江仅具区域内蓄排功能,历年多有疏浚。2015年,重新疏浚南六塘江至环园南路段1.36千米。2016年,境域段长2.02千米,宽12~14米,深2米,水域面积0.03平方千米,容积3.45万立方米。
  三十弓江
  南起原天元镇东界塘,北至七塘江,全长9.01千米。境域位于元祥村西界及宏兴村域,南自三十弓船闸,北至七塘江,长2.58千米。1960年代初起,为庵东镇主要通外河道。1951年,新掘四塘至六塘段,长1.60千米,宽8米。1952年,拓宽至12米,深3米。1957年,河面再次拓宽至16米。2015年,重新疏浚六塘江至七塘江段
  0.98千米。2016年,河面宽11~14米,深3米,水域面积0.03平方千米,容积4.10万立方米。
  决战江
  为马潭路村与下一灶村北段分界江,南起后七塘江,北至八塘江。1958年开掘,为纳咸排淡河道,1984年,改为淡水江。2015年重新疏浚。2016年,长1.30千米,宽15米,深2米,水域面积0.02平方千米,容积2.47万立方米。
  拖落浦江位于马潭路村域,南起后七塘江,北至八塘江。1957年开掘,为纳咸排淡河道,1983年,改为淡水江。2016年重新疏浚。长1.30千米,宽12米,深2米,水域面积0.02平方千米,容积1.98万立方米。
  马潭路江
  位于马潭路村域,南起六塘,北至七塘江。1957年开掘。2013年重新疏浚。2016年,境域段长0.70千米,宽12米,深2米,水域面积0.01平方千米,容积1.06万立方米。
  一灶老江
  位于下一灶村域,南起六塘江,北至七塘江。1948年开掘。2014年重新疏浚。2016年,长2.40千米,宽10米,深2米,水域面积0.02平方千米,容积2.96万立方米。
  一灶新江
  位于下一灶村域,南起六塘江,北至七塘江。1958年开掘。2014年重新疏浚。2016年,长1.95千米,宽10米,深2米,水域面积0.02平方千米,容积2.41万立方米。
  东三二灶江
  位于下一灶村域,南起六塘江,北至七塘江。1958年开掘。2013年重新疏浚。2016年,长1.49千米,宽10米,深2米,水域面积0.02平方千米,容积1.84万立方米。
  晓塘江
  位于下一灶村域,南起七塘江,北至八塘江。1955年开掘,为纳咸排淡河道,1984年,改为淡水江。2013年重新疏浚。2016年,长1.50千米,宽12米,深2米,水域面积0.02平方千米,容积2.28万立方米。
  三灶江
  为下一灶村与浦东村分界江,南起三灶南塘角,北至三灶北塘角。1955年开掘,为纳咸排淡河道,1984年,改为淡水江。2012年重新疏浚。2016年,长0.50千米,宽10米,深2米,水域面积0.01平方千米,容积0.62万立方米。
  东二二灶江
  位于富北村域,南起七塘北,北至八塘。1958年开掘,为纳咸排淡河道。1983年,改为淡水江。长3.80千米,宽25米,深2.50米。2000年,北段划入杭州湾新区。南段自七塘至滨海大道,2016年重新疏浚。长1.98千米,宽23米,深3米,水域面积0.05平方千米,容积9.59万立方米。
  胜利江
  位于富北村域,南起东二南横江,北至八塘江。1958年开掘,为纳咸排淡河道,1983年,改为淡水江。长3.50千米,宽24米,深2.50米。2000年,北段划入杭州湾新区。南段自东二南横江至新区商贸街,2015年重新疏浚。2016年,长1.10千米,宽20米,深2.50米,水域面积0.02平方千米,容积3.66万立方米。
  四灶江
  位于海南村域,南起东二南横江,北至八塘江。1958年新掘,为纳咸排淡河道,1983年,改为淡水江。长3.90千米。2000年,北段划入杭州湾新区。南段自东二南横江至四灶江闸,2014年重新疏浚。2016年,长1.42千米,宽15米,深3米,水域面积0.02平方千米,容积4.05万立方米。
  五灶江
  纵贯于三洋村域内,南起东二南横江,北至八塘江。1958年开掘,为纳咸排淡河道,1983年,改为淡水江。长3.90千米,宽24米,深3米。2000年,北段划入杭州湾新区。南段自东二南横江至滨海大道,2013年再次疏浚。2016年,长2.18千米,宽20米,深2.50米,水域面积0.04平方千米,容积7.25万立方米。
  周家路江
  曾称东周家路湾,位于三洋村域,南起七塘江,北至八塘江,1958年开掘为纳咸排淡河道,1983年改为淡水江。全长3.95千米,河面宽24米,深3米。2000年,北段划入杭州湾新区。南段自七塘江至滨海大道,2015年重新疏浚,2016年,长2.40千米,河面宽20米,深度3米,水域面积0.05平方千米,容积9.58万立方米。
  新三江
  又称新三湾,位于新东村域,北段与新舟村分界,南起后七塘江,北至八塘江。1958年开掘,为纳咸排淡河道,1977年开始,南段改为淡水江。1984年,全段改成淡水江。长3.86千米,宽25米,深3米。2013年重新疏浚。2016年,宽24米,深1.20米,水域面积0.09平方千米,容积8.30万立方米。
  傅中湾
  位于新舟村域,南起后七塘江,北至八塘江。1958年开掘,为纳咸排淡河道。1976年开始,南段改为淡水江。1984年,全段改成淡水江。长3.80千米,宽25米,深3米。2015年重新疏浚。2016年,宽16米,深1.80米,水域面积0.06平方千米,容积7.15万立方米。
  掘船湾位于新舟村域,南起后七塘江,北至八塘江。1958年新掘,为纳咸排淡河道。
  
  1976年开始,南段改为淡水江。1984年,全段改成淡水江。长3.80千米,宽16米,深2.50米。2015年重新疏浚。2016年,宽12米,深1.80米,水域面积0.05平方千米,容积5.40万立方米。
  马中湾
  位于马中村域,南起七塘,北至八塘江。1957年新(开)掘,为纳咸排淡河道,1984年后,逐步改为淡水江。长4千米,宽25米,深3米。2016年重新疏浚,宽20米,深1.50米,水域面积0.08平方千米,容积7.58万立方米。
  马老湾(北段)
  位于马中村域,南起东一中心横江,北至八塘江。1958年新(开)掘,为纳咸排淡河道。1984年后,逐步改为淡水江。长2千米,宽16米,深2米。2016年重新疏浚,宽15米,深1.20米,水域面积0.03平方千米,容积2.28万立方米。
  小陆中湾
  又称老陆中湾,位于兴陆村域,南起后七塘江,北至八塘江。1958年开掘,为纳咸排淡河道,1983年,改为淡水江。长4千米,宽24米,深3米。2016年重新疏浚,宽20米,深3米,水域面积0.08平方千米,容积15.96万立方米。
  崔陈路江
  位于富民村域,南起后七塘江,北至八塘江。1952年开掘,长4千米,河面宽6~7米,河底宽3.60米,深1.50~1.80米,时称崔陈路湾。1958年,拓宽至24米,深3米,一度称丰产江。原为纳咸排淡河道。1984年,改为淡水江。2014年重新疏浚。2016年,宽18~20米,深3米,水域面积0.08平方千米,容积14.82万立方米。
  高王路江
  公社化时期称跃进江,为新建、江南2村界江,南起七塘,北至八塘江。1952年开掘,自七塘到海边,长5千米,河面宽16~17米,河底宽3~4米,深2.40米。1958年筑八塘后,自七塘至八塘,长4千米,河面拓宽至24米,深3米。原为纳咸排淡河道,1984年,改为淡水江。2008年以前,多次疏浚。2012年,延伸北端至新区中心湖段,长0.22千米,宽12米,深2.8米。同年,疏浚西一中心横江至滨海一路段2.50千米。2014年,疏浚西一中心横江以南段1.20千米。2016年,全长3.72千米,宽12~20米,深1.80~2.80米,水域面积0.06平方千米,容积9.38万立方米。
  水中湾
  位于江南与海星2村界,南起后七塘江,北至八塘江。1958年开掘,长4千米,宽20米,深3米。原为纳咸排淡河道,1984年,改为淡水江。2004年,北段划入杭州湾新区。南段自后七塘江至滨海一路,2015年重新疏浚。2016年,长3.40千米,宽10米,深1.50米,水域面积0.03平方千米,容积3.15万立方米。
  西一增产江
  纵贯海星村域,南起后七塘江,北至九塘江。长近5千米,宽20米,深3米。1958年,新掘七塘北至八塘江段,长4千米。1971年,新掘八塘至九塘段,长1千米。原为纳咸排淡河道,1984年和1991年,两段先后改为淡水江。2013年,八塘以北段划入宁波杭州湾新区管理。至2016年,曾几经疏浚。境域七塘北至八塘江段,长4千米,宽12~16米,深2.50米,水域面积0.06平方千米,容积9.03万立方米。
  水路湾
  位于海星与华兴2村界,南起七塘,北至海边。由海涂流沟自然形成,多有弯曲,长约5千米,现已多处间断。1984年,改为淡水江。2014年重新疏浚。2016年,南起西一中心横江,北至八塘江南,长2.20千米,宽10米,深2.50米,水域面积0.02平方千米,容积3.40万立方米。
  西二增产江
  纵贯华兴村域,南起七塘,北至九塘江。长5千米。原名张家路湾,1958年,重新修掘七塘至八塘江段,改名增产江。长3.90千米,宽20米,深3米。1971年,新掘八塘至九塘段,长0.75千米。原为纳咸排淡河道,1984年和1991年,分段先后改为淡水江。2016年重新疏浚,长4.61千米,宽14~18米,深1.60~2.30米,水域面积0.07平方千米,容积9.64万立方米。
  卫星江
  位于华兴与虹桥2村界,南起后七塘江,北至八塘江。1958年初开掘。长3.90千米,宽24米,深3米。原为纳咸排淡河道,1983年,改为淡水江。2016年重新疏浚,宽16米,深2.20米,水域面积0.06平方千米,容积8.97万立方米。
  跃进江
  南起七塘公路,北至八塘江,南段位于珠江村域,北段为与桥南村界河。原名胡家路湾。1958年重新修掘,改名跃进江。长3.86千米,宽24米,深2.50米。原为纳咸排淡河道,1983年,改为淡水江。2014年重新疏浚。2016年,宽20米,深1.50米,水域面积0.08平方千米,容积6.98万立方米。
  陈家路江
  纵贯路湾村域,南起后七塘江,北至八塘江。1958年,截弯取直。长2.80千米,宽20米,深2.50米。原为纳咸排淡河道,1977年,改为淡水江。2015年重新疏浚。2016年,长2千米,宽14米,深1.80米,水域面积0.03平方千米,容积3.25万立方米。
  七村与八村交界江
  南段位于路湾村域,北段与珠江村分界。南起后七塘江,北至八塘江。1958年围筑八塘后,由段头湾老湾截弯取直疏浚而成。长3千米,宽16米,深2.50米。原为纳咸排淡河道,1977年,改为淡水江。2013年重新疏浚。2016年,长3千米,宽12米,深1.20米,水域面积0.04平方千米,容积2.74万立方米。
  廿八叉直江
  位于西三村域,南起七塘江,北至场界江。1958年开掘,为纳咸排淡河道,1977年,改为淡水江。2013年重新疏浚。2016年,长0.70千米,宽12米,深1米,水域面积0.01平方千米,容积0.53万立方米。
  涂汛潭直江
  位于涂汛潭村域,南起七塘江,北至场界江。1957年新掘,为纳咸排淡河道,1977年,改为淡水江。2015年重新疏浚。2016年,长0.52千米,宽12米,深1米,水域面积0.01平方千米,容积0.40万立方米。
  第三节 三类河道
  2016年,境域有三类河道189条。
  第三章 池汪水库
  解放前,境域河流蓄水功能弱,无上游引水河道,淡水资源非常缺乏,多利用自然湾沟截段或人工挖塘贮存淡水。面积较大的共用水池称大池或池塘,多分布在七塘以南。在七塘以北,因八塘未围,时有海潮侵袭,一般民居和生产设施,都建在“坨基”(一般高于地面1~2米)之上。附近挖土垒筑“坨基”形成的低坑,修整后即作为生活或生产的贮水池,一般面积较小,大多由单家独户使用,俗称为“汪”。“挖土垒基”构筑居所较为普遍,适应当时生活、生产和防灾等需求。1959年8月和1981年6月,庵东管理区和庵东镇为改善蓄水条件,新掘平原灌溉水库和居民饮用水库各1座。另外,为解决涝期和冬春潮水较淡,不利盐业生产的矛盾,自1970年代中期起,先后在东二人民公社、东一人民公社和西一人民公社兴建库容160万~200万立方米的海涂纳咸水库3座,水源在夏、秋季海水咸度较高时,由引潮及河网翻水入库。1980年代以后,随着盐田改为农地完成,海涂水库的功能由纳咸改为蓄淡农灌,兼以水产养殖。
  第一节 池汪
  池(大池、池塘)1950年代前,境域较大的水池(池塘)不多,仅有五塘大池、六家灶大池、南(北)庵池汪、同盛池、南(北)陶家汪(后称工商联汪)、义昌汪等早期池塘13只。大多为人工挖掘,也有以自然湾沟截段而成,用以集雨蓄水,蓄水量数百立方米,供附近农地和居民使用。耐干旱能力一般可达50~60天。
  汪
  淡水汪 是境域集聚雨水,贮蓄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水池。人工挖掘,单体面积小于池塘,多呈不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称圆汪;也有偏长形的,称长汪。一般靠近宅旁或农地,蓄水量自数十立方米至百余立方米不等。1980年代以前,几乎每家必有一只淡水汪,生活、养鱼和生产兼用,但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1952年,盐区人民政府针对境域生产和生活用水困难的实际情况,发动群众,新掘咸、淡水汪2590只,1955年又新掘淡水汪5970只。淡水汪耐干旱能力较弱,夏季一般在20~30天。1980年代以后,随着自来水进入每家每户和河网水利设施的完善,淡水汪逐渐废弃,多数整理为农地。
  咸水汪 1950年代末以前,七塘北河流多为自然流沟,无蓄咸(潮)能力。为维持盐业生产正常用水,传统以人工挖掘咸水汪蓄潮贮水解决。咸水汪一般靠近制卤漏碗,为纳潮方便,有小沟与有潮水进出的湾沟相通,形状和蓄水量与淡水汪相仿。1952年至1955年,境域共挖掘水汪8560只(包括部分淡水汪)。1957年,又新掘和修掘咸水汪3967只。1960年代起,盐业生产改革为地漏工艺后,咸水汪逐年被纳潮畅通、蓄水量大的江河、地漏水沟网以及后来滩晒制盐的蓄水池(亦称滩头水库)所代替。1980年代盐改农后,大部分改作农地,部分被改为鱼塘。
  据2012年调查,境域有原咸、淡水汪1183只,当年填埋58只,此后尚存1125只。
  第二节 水库
  平原水库“八一”水库1959年,在庵东管理区第二生产队挖掘占地约10亩的水库1座。时发动全镇2000余劳动力,历时3天建成,工程在8月1日开工,故名“八一”水库。水库长和宽均80余米,深3.50米,挖掘土方2万立方米,集雨面积12000多平方米,最大蓄水量1.92万立方米。建成后,附近受益面积近2000亩。1980年代起,因周围农田减少而逐渐淤积废弃。
  气象站水库 前身为盐廒(民国前的原盐购销机构)壕河(本地称运河)和内河。1981年6月,庵东镇为解决居民用水,建造镇级自来水厂,修掘气象站运河为水厂贮水库,主库(内河)长61米,宽55米,深3米,水源自六塘江翻入,共用地9.50亩(包括壕河),可蓄水近万立方米。后镇自来水厂接通市第二水厂供水后停用,现部分已淤积废弃。
  海涂水库
  周家路江水库(又名东二水库) 位于原东二乡八塘北至九塘南海涂,乡属水库。设计库容量160万立方米,实际蓄水量120万立方米,受益盐田面积11000亩。主体工程由大坝、水闸和翻水站组成。大坝总长3275米,其中东坝长980米,南坝长675米,西坝长800米,北坝长820米;坝顶宽17.50米,坝底宽40米;内坡坡比1∶3,外坡坡比1∶2.5。除北横坝(连九塘)外坡有抛石及内坡有少量抛石护坡外,其余塘坝均未砌石或抛石护坡,经受风浪侵袭的能力不强。水库置放水闸1座,2孔,净宽6.40米,钢筋混凝土预制闸门,启闭配用动力为4千瓦电动机,同时建有翻水泵站及其他配套设施。1978年10月,动工兴建,翌年冬竣工。总投放劳力32.32万工,完成土方44.50万立方米、石方2万立方米,总投资7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68万元,乡村自筹5万元。1991年后,因盐改农后水库功能由纳咸改为蓄淡和渔业养殖。1992年“撤扩并”后,划归崇寿镇管辖。2001年,划入慈溪经济开发区(后为宁波杭州湾新区)管理。
  马中湾水库(又名东一水库) 位于原东一乡八塘北至九塘南海涂。水库设计库容量200万立方米,实际蓄水量160万立方米,受益盐田面积12000亩。工程由大坝、翻水站、水闸组成。大坝总长3568米,其中南、北横坝(塘)长均为1014米,东、西直坝(塘)长均为770米。后横坝坝顶高程8.50米,东、西直坝坝顶高程7.50米。坝段面设计宽度20米,实际为15米。内坡坡比1∶2.5,外坡坡比1:2。南横坝(八塘)迎水面筑有浆砌块石护坡。水库建有一孔放水闸1座,孔径3米。钢筋混凝土“T”形梁闸门,由功率为4.4千瓦的电动机启闭。同时建有翻水泵站等附属设施。1977年10月,工程动工兴建,翌年10月竣工。完成总土方50万立方米、石方2.10万立方米,总投工35万工。由国家投资50万元,其余自筹,业务上受水利局指导。1999年,改为蓄淡水库。2001年,划入慈溪经济开发区(后为宁波杭州湾新区)管理。
  崔陈路江水库(又名西一水库) 位于原西一乡北部偏东的八塘至九塘海涂。水库设计库容量200万立方米,实际蓄水量150万立方米,受益盐田面积10000余亩。水库由大坝、放水闸、翻水站等组成。大坝总长3416米,其中南、北横坝(塘)各长1000米,东直坝(塘)长685米,西直坝(塘)长731米。东、西直坝(塘)顶高程均为7.80米,北横坝(塘)顶高程8.40米,南横坝(塘)顶高程8.70米。东、西直塘及北横坝(塘)顶宽度均为20米,坝(塘)内坡坡比1∶3,外坡坡比1∶2.5。南横坝(塘)内坡砌石护坡,其余坝(塘)均为抛石。水库置一孔放水闸1座,孔径3米,钢筋混凝土预制闸门,用10吨级电动启闭。水库建有翻水泵站等设施。1977年11月,工程动工,翌年末竣工。总投入劳动力20余万工,完成土方42.40万立方米、石方7340立方米,总投资15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20万元,乡村自筹30万元。1985年起,实施“咸改淡”工程。1993年,完成改造。总造价182.21万元,其中国家补贴108万元,镇自筹13万元,群众投劳折资41.21万元。1994年,成立崔陈路江水库管理所,归镇农办领导,水库运行服从市三防指挥部统一调度,实行目标管理考核。2010年后,被宁波杭州湾新区征用而废弃。
  第四章 涵洞堰坝水闸翻水站
  涵洞是建设投资少、施工简单的水利设施,一般适用于塘、堤、坝、堰过水,无启闭功能。早期海塘均采用松木或石板涵洞排水,呈方形或长方形,高与宽均在1米左右,使用寿命不长。解放以后,多采用钢丝网水泥预制,呈圆形,直径可大可小,适用面广。堰坝为控制水位或咸淡分隔并兼有船只通行或过坝功能的水利设施。早期为泥质拔坝或车坝,1960年代起,改为混凝土浆砌石坝,上铺润滑用窑泥,以保护船体和减少过坝阻力,后又发展为电坝或船闸。水闸具有纳咸、抗旱、排涝和分隔节制水位等功能,结构简单,应用范围广,根据需要可单孔或多孔组合使用。翻水站又称翻水泵站、机埠或抽水机埠(站),用于河网调水、盐业纳咸、农业灌溉抗旱和江河水库蓄水排涝等。因地势原因,庵东地区的翻水站以抗旱蓄水为主。2000年以后,随着十塘、十一塘围筑,海涂外移,境域向北排水条件减弱,排涝需求显现。2013年以后,开展水环境整治,为实施建成区引水环通工程,先后新建翻水泵站3座,主要功能用于河网调水。
  第一节 涵洞
  民国35年(1946)境域筑成七塘,塘南农田虽可免于海侵,但排水受阻,屡遭涝灾。1951年,盐区人民政,府为解决塘南排水,经请示宁波专员公署,在七塘兴建直径1米,长度30米左右的双孔水泥管(涵洞)2处。1952年,盐区人民政府又以“以工代赈”办法,在七塘兴建水泥涵洞14处。后陆续应用于过水量不大的河道以及小型水利中。近年来铺设的有:2004年,在三八江路的西二中心横江,铺设直径1米,长度15米的水泥涵洞2道;2005年,在七二三大街北段后七塘江和环卫站后七塘江路口,铺设直径1米,长度30米的水泥涵洞各1道;2008年,在滨海一路的水中湾、崔陈路江铺设直径1.50米,长度50米的水泥涵洞各2道。2011年以后,在道路修建中同时对原有涵洞进行改造。2016年,境域有大小涵洞60余处。
  第二节 堰坝
  1958年,围筑八塘和兴修水利后,塘北各人民公社的江河网络先后形成。为分隔七塘南北淡、咸水(七塘南农业生产需用淡水,七塘北盐业生产需用海水),又能保证运输八塘迎潮塘面所用的大量石料和其他大宗物品的船只通行,西一、西二、东一、东二、东三等人民公社相继在七塘北侧的主要通航江河上兴建堰坝(车坝)。性质为乡(人民公社)办集体。时境域原盐也改为内河水运,加上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各人民公社的过坝船只日逾百余艘。
  1970年代以后,随着一线海塘抛石护坡工程的完成和境域实施盐改农,运输船只日渐减少,塘北河道亦由纳咸排淡改为蓄淡排涝,西二、东一、东二和东三人民公社的车坝先后废弃。西一人民公社车坝于1974年北移至中沙,并由人工车坝改为电坝,该电坝采用5吨级卷扬机,功率选配28千瓦电动机,最大升船过坝能力25吨。坝南为淡水,坝北可引潮用于盐业生产。1980年代以后,因盐改农面积扩大,该坝仅起拦蓄作用,2016年已废弃。
  此外,还有七甲江四塘堰坝(车坝),位于今元祥村方家舍头自然村,1950年代末,因建成区通外河道改变,车坝功能废止,改为石坝。
  第三节 水闸
  1950年代起,境域盐区先后建造纳咸闸29座。其中八塘闸14座,九塘闸15座。1980年代起,随盐改农和围涂工程北拓,原纳咸闸先后废弃。1960年代至2016年,境域共建造内河节制闸69座。2013年,因开发和建设调整水利设施布局,部分废弃或重建,现可正常使用的内河节制闸49座。
  1954年至2011年,市(县)曾先后在境域建造出海排涝闸15座,随着海涂北拓和新塘围筑,出海排涝闸陆续外移,有的已改为备塘闸或废弃。至2016年,境域有一线海塘出海排涝闸5座。
  盐区纳咸闸
  1952年,原东三乡滩晒场首筑八塘。1953年,为蓄潮纳咸,建滩晒场纳咸闸、沙滩浦纳咸闸。1958年以后,境域陆续在八塘兴建破山路闸、拖落浦闸、一灶江闸、建设闸、周家路湾八塘闸、新湾八塘闸、增产闸、丰产江八塘闸、高王路江八塘闸、增产江八塘闸、三八江八塘闸、陈家路江八塘闸等。1971年,围筑九塘后,部分纳咸闸外移,同时兴建沙滩浦九塘闸、拖落浦九塘闸、一灶江九塘闸、二灶湾九塘闸、长征闸、新湾九塘闸、小陆中湾九塘闸、丰产江九塘闸、高王路江九塘闸、增产江九塘闸、胜利闸、陈家路江九塘闸。新建县盐科所闸、东一水库闸、西二社办盐场闸。1980年后,随盐改农,多数纳咸闸废弃,部分改为蓄淡和出海排涝闸。至1987年,尚存纳咸闸6排涝、纳咸两用闸3座,即东二乡长征闸、西一乡高王路江九塘闸和增产江九塘闸。2001年以后,境域结束盐业生产,原纳咸闸功能全部改为蓄淡排涝。随着围涂工程北推和宁波杭州湾新区建立,八塘以北水利设施,均并入新区规划建设。
  节制闸
  境域横跨3个河区,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为节制水位、增加河网蓄水量和隔离咸淡水,1960~1970年代,先后建造用于纳咸和抗旱、排涝的内河节制闸15座。共15孔,总净孔宽度45.70米,受益面积24000余亩。至2011年,有内河节制闸69座。1980年代以后,因改农和后来划入新区而废弃的有20座。此后,因开发和建设调整水利设施布局,废弃和修建部分节制闸。2014~2016年,新建七塘江、晓塘江、五塘江、虹桥中横江、东二后横江节制闸和江南村抗水库闸各1座,均为单孔,净宽4米。其中:七塘江、晓塘江、五塘江节制闸建有翻水泵站。2016年,境域继续使用的内河节制闸共51孔50座,净孔径162.30米,受益面积38900亩。
  出海排涝闸
  除靠近沿海外,境域中、西部围垦区排水,历史上均向南排入姚江。解放以后,为减轻姚江排涝压力,开始规划和建设向北出海排涝水系。但由于围垦区域不断北延,出海闸几经外移和新建,有的已改为备塘闸。至2016年,境域有出海排涝闸5座,其中水云浦十一塘闸、四灶浦十一塘闸为中河区出海排涝闸;陆中湾十一塘闸为西河区出海排涝闸;三八江十塘闸、建塘江九塘闸,为西北河区的出海排涝闸。承担着全市 4个河区中 3个河区(西北河、西河、中河)的向北出海排涝任务。
  水云浦出海闸 位于水云浦十一塘。1972年建九塘闸,3孔,净孔径9米,排水流量10立方米/秒。同年,建八塘备塘闸,3孔,净孔径9米。2004年,结合围涂外移建十一塘出海闸,闸基为粉砂土,采用整体式平底板处理,8孔,总净孔径32米,设计流量360立方米/秒,闸底高程﹣0.87米,配有8台7.5千瓦电力30吨级螺杆启闭机。2006年1月,开始启用。
  四灶浦出海闸 位于四灶浦十一塘。1954~1966年,先后共建七、八、九塘四灶浦出海闸3座(外移2座),1975年11月,新建十塘闸。全闸9孔,总净孔径27米,设计排涝流量100立方米/秒。闸底高程0.20米,采用反拱底板。闸墩、岸墙用预制混凝土块砌筑灌浆制成。钢筋混凝土梁板式闸门,配10吨电动螺杆启闭机升降闸门。建管理用房110平方米,备有2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1套。1977年6月,工程竣工。总投资24.88万元。2008年,出海闸外移至十一塘,闸基为淤泥质亚黏土,采用整体式平底板处理,全闸共8孔,总净孔径32米,设计流量360立方米/秒,闸底高程﹣0.87米,配有8台7.5千瓦电力30吨级螺杆启闭机。
  陆中湾出海闸 位于陆中湾十一塘,结合围涂外移2139米,河面宽160米。2009年始建,2011年9月,开始运行。闸基为砂质粉土,采用振冲挤密整体式平底板处理。全闸5孔,净孔径7米,总净孔径35米,设计流量360立方米/秒,闸底高程﹣0.37米。启闭机采用QPQ-16T双吊卷扬机,检修闸
  门为2×10T电动葫芦启闭。
  三八江出海闸 位于三八江十塘。1958年,建八塘闸,时称丰收闸。3孔,总净孔径6.60米。后扩大为6孔,净孔径17.10米。1985年,出海闸外移至九塘,4孔,总净孔径16米,设计排涝流量102立方米/秒。混凝土反拱底板基础,边墩采用150号混凝土灌注桩,闸底高程﹣0.30米。闸墩、上下游翼墙出水面采用混凝土预制块浆砌,海漫段两岸设置4×0.3米凹形钢筋混凝土板桩基础护坡,下游设置防冲沉井4只,每只高度7米(从吴淞高程1米至﹣6米)。钢筋混凝土梁板式闸门,活动胸墙,选用CDS-30型单吊点螺杆式电动、人力两用启闭机,配7.5千瓦电动机,备有2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1套,机房、管理用房、附属用房205平方米,总投资55.84万元。2001~2002年,建三八江十塘闸;2002年7月,开始运行。闸基为粉砂土,采用整体式平底板处理,全闸6孔,净宽4米,总宽24米,设计流量364.9立方米/秒,闸底高程﹣0.37米,配6台7.5千瓦电力30吨级螺杆启闭机。
  建塘江出海闸 位于建塘江九塘。1964年,建八塘闸(西棉闸)。1979年6月,开工建九塘闸;1980年7月,竣工。闸基为粉砂土,采用反拱闸底(埋石)及连拱空箱钢筋砼整体面板,钢筋砼梁板式闸门,全闸3孔,净宽5米,总宽15米,设计排涝流量108立方米/秒。闸底高程0.43米。3台7.5千瓦电动机各配20吨级双吊点电动螺杆启闭机,备10马力柴油机2台作备用动力,建有二层楼管理用房和附属用房150平方米,投资14.98万元。但因建设时间紧,设计图纸移用徐家浦九塘闸设计图纸修改高程而成,对滩涂稳定性及水闸临水危险性认识不足,海漫防冲设计没有因地制宜予于加强,致1980年秋开闸排涝,冲毁海漫,危及水闸安全,经抛石0.54万立方米加固后趋于稳定。
  此外,位于爱国江(英生街江)出海口的西三闸亦在境域,1964年建成,2孔,净孔径6米,砼体闸门,最大流量20立方米/秒。属原曹娥乡(今余姚市泗门镇)管辖。1990年代起,原东二、东一、西一、西二等乡,随盐改农将区域内八塘和九塘的纳潮蓄咸闸改为出海排涝闸,后因继续围筑十塘、十一塘,八塘和九塘闸多已废弃。
  第四节 翻水站
  至2016年,境域共有翻水泵站33座。
  纳咸翻水
  境域初为盐业,蓄潮纳咸是制盐的必备条件,传统采用人工车潮的方法。1950年代中期开始,兴建集体抽水机埠,配用柴油机动力(后改为电动机),翻潮入沟(渠),再输送至生产现场。后发展地漏制卤以及滩晒制卤,用水量大增,境域54个盐业生产大队(行政村),一般各有功率为10~20千瓦的抽水机站数座,并机渠配套,将由一线海塘闸纳入江河的海水翻入渠道及地漏水沟(滩晒时翻入蓄水池)。1970年,境域有纳咸翻水机埠107座,装机功率1148千瓦。
  1980年代以后,境域先后实施大规模盐改农,除部分改为内河农灌提水外,大多数纳咸翻水站废弃。
  农业灌溉
  1970年代前,境域农业比重较小,传统使用人力或畜力水车灌溉,扬程短、效率低。1954年,庵东镇第七村应延庆自制半机械化的风力水车用于水稻田灌溉,高度10余米,以6道挂帆经木制齿轮和传动轴带动水车运转,3级以上风力即可驱动。曾引来周围群众的好奇和围观,但虽有节约劳力、提高效率的优点,终因制造成本高和维修要求复杂等原因而未能推广。1960年代起,庵东管理区各生产队先后兴建固定抽水机埠(站)和输水渠道,用于水稻田灌溉和棉地抗旱。1970年,庵东人民公社有固定抽水机埠(站)8座,装机总功率94千瓦,后为节省渠道土地和维修费用,增加灌溉机动性,发展船载抽水机(称打水机船)。1980年代初,七塘以北盐改农的各生产大队,先后新建农灌机埠,为农户提供统一服务。1983年,境域有用于农业灌溉的固定抽水机站和流动抽水机船168座(艘),装机总功率1776.80千瓦,受益总面积40000余亩。
  1980年代以后,农业灌溉逐步趋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型化,使用便携的潜水泵发展较快,固定的农灌机埠废弃。2016年,境域有小型灌溉机械2075台,总功率7185千瓦。
  河网泵站
  1966年5月,庵东人民公社为缓解干旱季节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困难,在三十弓江东侧的六塘江口,兴建河网节制闸和翻水泵站为一体的水利设施。翻水泵站装有涡轮水泵4台,配套电动机总功率75千瓦。1983年,为农业抗旱需要,西一乡在高王路江东侧的后七塘江、东一乡在马中湾分别建抗旱翻水泵站。西一后七塘江翻水泵站装水泵2台,配套电动机总功率43千瓦;东一马中湾翻水泵站置水泵2台,配套电动机总功率60千瓦。1986年,东二乡在罗北村建抗旱蓄水翻水泵站,装水泵3台,配套电动机总功率39千瓦。至2016年,境域除部分泵站废弃外,有河网排涝和抗旱翻水泵站35座(包括调水泵站1座、排涝、抗旱泵站34座),共安装水泵54台,配套(装机)总功率1997.50千瓦,总排翻水流量49.74立方米/秒。其中:市管调水泵站1座,装机3台,总配套功率840千瓦,设计流量30立方米/秒;图6-4-6:八塘江市管调水泵站(2016年摄)镇管泵站7座,装机14台,配套总功率420千瓦,设计流量7.60立方米/秒;委托村管泵站7座,装机12台,配套总功率330千瓦,设计流量5.80立方米/秒;村管泵站20座,装机25台,配套总功率407.50千瓦,设计流量6.34立方米/秒。
  水库泵站
  1977~1979年,东二、东一和西一人民公社先后建成海涂纳咸水库,同时完成翻水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1990年,西一海涂水库改建为蓄淡水库。1994年,东二海涂水库改建为蓄淡水库,翻水泵站功能也由纳潮改为蓄淡。此外,在境域的市属四灶浦水库(一期)泵站,安装泵组7套(台),装机总功率700千瓦,设计流量7立方米/秒。浒山水库泵站,安装泵组2套(台),装机总功率110千瓦,设计流量1.23立方米/秒。2011年以后,东二、东一和西一水库由于库址另行开发建设,泵站设施先后停用。
  第五章 水利管理
  解放前,政府对盐、农业水利设施投资甚少,一般以民间自发投入为主,境域水利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成立专门机构,组织、发挥集体力量,坚持年年搞建设,使境域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水利组织和管理工作不断加强。
  第一节 水利管理机构
  1951年,庵东盐区人民政府成立区水利委员会,由区长任主任委员,各乡成立水利委员会分会,各村组建兴修中队,下设兴修小组,为境域最早的水利管理组织和管理网络。1955年,各乡人民政府设专职水利委员,负责全乡水利规划和建设,各村亦聘任 1名有水利经验的老农(盐)民为村级水利员。1956年,境域划归慈溪县管辖,县水利局派人驻庵东区,任水利干部。同年,各乡建立水利委员会,由乡长或乡支部书记任主任,在各乡的县属水利员任副主任,各生产合作社(村)选派的水利员为乡水利委员会委员。
  1959年起,区增配一名专职机电排灌管理员。1980年10月,经人民公社提名推荐和统一考试,招聘录取人民公社水利员。1984年3月起,建立区水利管理站,属集体事业单位,职责为:负责贯彻执行上级水利工作的方针、政策,制订本地区水利建设规划,管好用好各类水利工程,加强水利建设经费、物资使用的检查、管理,及时掌握了解农田水利动态、雨情、水情和工程状况,做好领导参谋等。区水利站有工作人员3名,各乡(镇)设专职水利员。1992年“撤扩并”后,区水利管理站撤销,实行河区管理制,镇设水利管理站。镇水利站设专管员1~2名,归口镇农业办公室领导。
  第二节 河网建设及河道整治
  河网建设
  1950年代初,境域开始河网建设。盐区人民政府以工代赈,主要疏浚拓宽七塘南原有主干河道,如向天庵江、羊路头江、马家路江、崔陈路江、三十弓江、大路门江、张家路江、七塘江等,同时在老高王路湾附近新掘出海河道高王路江(曾名西一跃进江)。
  1954~1959年,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初期,动员和依靠集体力量,大力兴修水利,特别是七塘以北,随着八塘完筑,新掘16~24米直江21条(包括截弯取直)以及后七塘江和八塘江等。全境共新掘河道34条,疏浚拓宽河道233条。至此,境域七塘以北的河网骨架基本形成。
   1970年代初,开展 “农业学大寨 ”运动,境域水利建设以修掘抗旱江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为主。1977年,建成 “三五畈 ”。1978年,建成 “庵北畈”。1980年代,境域大规模盐改农时期,因蓄淡排涝需要,增加河网密度,新掘一批宽度10米以上的中心横、直江和隔咸河道。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境域河道网络。
  1990年代起,结合开展宜农盐荒地开发改造、农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着重进行“三沟”(主沟、支沟、厢沟)配套,进一步完善水利设施,提高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1990年代以后,境域河网更加完善,河网覆盖率达到8.1%。
  河道整治
  2000年开始,河道整治、疏浚和保洁实行镇、村分级负责制,统一疏浚标准,统一验收要求。2003年起,实施镇、村河道五年轮疏计划。2008年开始,实施“新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详见第四编《环境与保护》有关章节)。2011年以后,境域加强治水力度,落实“五水共治”行动,全面疏浚二、三类河道,实施两岸绿化和砌坎护岸(坡)工程,建设“生态河道”等。2012~2016年,境域共投入资金10235.20万元,疏浚二、三类河道114条,总长154.22千米,疏浚土方99.54万立方米。其中:疏浚二类河道32条,总长度57.10千米,土方58.19万立方米,投入资金6995.20万元;疏浚三类河道82条,长度97.12千米,土方41.35万立方米,投入资金3240余万元(包括部分生态河道建设)。堤岸绿化总长度52.04千米,砌石护坎总长度33.33千米,松木桩护坎105米等。
  第三节 水政与工程设施管理
  水费收取及取水许可制度
  1986年,根据县人民政府19号文件,对全县工、农业征收水费。其中:水田2元/亩、年,旱地1.5元/亩、年,鱼塘4元/亩、年。1994年开始,对取水单位实施取水许可制度,要求直接向江河、湖泊、地下和水工程取水的单位和个人,都要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取水申请(法律、法规规定不用办理取水许可的除外),经审批后方可按规定定额取水,并缴纳相应水费和水资源费。水费收取几经调整,2008年起,取消涉农水费收取。
  水政执法
  为保障行洪安全,改善和保护水环境,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境域侵占河道、影响行洪排涝、破坏水利设施的违法行为,实施例行巡查和水政执法。1999年下半年,协助查处九塘村某村民擅自在西二海塘开缺案,查办涉案人员 22人。 2016年,镇农业办公室配持有《水利部水政监察证》的乡(镇)水政监察员1名。村级水政管理员 11人。
  设施管理
  闸口管理 1960年代初,境域先后在一线海塘(八塘)建有出海排涝和纳咸水闸17座。除水云浦闸、四灶浦闸、三八江闸和建塘江闸等较大出海排涝闸属市水利局直接管辖外,其余纳咸和纳、排兼用水闸均有各乡选配人员管理。1970年代,九塘建成后,境域建有九塘出海闸15座(部分为八塘外移闸)。其中,除西二乡跃进江九塘闸废弃外,原管理关系延续至1992年。1992年以后,出海闸由各河区管辖,抗旱、排涝启闭,均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指挥调度。
  水库管理 1970年代,先后建成海涂水库3座,分别由所在人民公社管辖。1994年,为有利管理和养护,更好发挥效益,镇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崔陈路江水库(西一水库)管理所。水库实行新目标考核管理体制。
  河道及水体管理
  2003~2007年,签订水面保洁合同60余份,实施保洁河道累计518条,长度730.28千米。每年开展河道巡查。2003年,清理镇级河道沉船158艘。2016年,清除各类兜网160多张、围堰15处、杂草160余吨。
  施工管理
  镇水利站负责对境域水利工程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项目建议书和初步设计意见,议定标书,参与确定投标资质,参与公开招标、评标和投标单位的资格审查,配合监督水利工程的建设实施和质量监督,参与工程验收,制订镇级水利工程运行方案和开展日常管理等。切实维护水利工程的安全完好,保证水利工程正常运行。2004~2016年,镇水利站先后管理实施六塘江等疏浚、虹桥西直江等生态河道建设、三八江东岸护坡整治以及西一中心横江、西一七塘江、高王路江、西二增产江和陈家路江疏浚、护岸工程等镇级水利项目50余项,完成水利建设投入9500余万元。2016年2月,根据甬水建〔2015〕97号文件精神,镇水利站施工管理宁波市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县(增量资金)”项目建设工程。该项目包括“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二项建设内容,总投资3434.89万元。“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投入资金201.34万元,总建设面积1300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涉及新东、江南、富民、虹桥和新建5个村,先后完成河道、排水沟整治15.50千米,新建河道挡墙22.00千米、排水沟衬砌3.50千米,新建灌溉泵站3座、排涝泵站1座、节制闸2座,种植水土保持绿化苗木1772平方米等。工程于2016年10月竣工,投资3233.55万元,受益面积8830亩。
  第四节 防汛抗旱
  组织机构
  境域历史上自然灾害较多,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防汛抗旱工作,早在建国初期就成立防汛抗旱组织,一般由主要领导任负责人。2007年以后,防汛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明确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行政村是本行政区防汛抗台工作的责任主体。镇防汛抗旱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农业副镇长、人武部长任副组长,成员由经发办、城建办、财办、公安、司法、电信、水利等部门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2010年起,为进一步提高防汛防台和救灾能力,健全镇级防汛组织,成立镇防汛防台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同时配备防汛、气象联络员。
  防汛抗台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
  为建立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防汛抗台工作应急响应机制,2009年,镇人民政府根据《慈溪市防台抗汛应急预案》要求,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抗结合,确保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结合境域实际,制订《庵东镇防汛抗台应急预案》。预案明确组织体系、工作重点、运作流程及岗位职责,为科学、及时和合理地实施应急运作、有效应对汛、台灾害,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发挥积极作用。2011年、2014年和2016年,镇人民政府3次重新印发《庵东镇防汛抗台应急预案》,内容更加全面、措施更加细化、运作更加规范、职责更加明确。
  附:庵东镇防汛抗台工作流程(摘要)
  镇防汛、气象联络员负责汛情监测、汇总信息、台风暴雨等灾害天气下的值班安排。
  一、当气象部门预报可能会有台风(暴雨)影响:
  1.“防汛办”加强值班,密切关注气象信息,严密监视台风(暴雨)动向;
  2.通知各村、各有关单位进行防台(暴雨)检查,重点关注险工险段、地质灾害隐患点、水库、海塘、河道、水闸等部位;
  3.通知出海船只做好回港避风准备;
  4.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组织作物抢收,落实各项农业设施防台(暴雨)措施;
  5.调试防汛远程会商系统。二、气象部门正式发布台风消息或接到上级防汛指挥部防台(暴雨)通知:
  1.“防汛办”主任进岗,分析防汛形势,明确防御重点,通知外出防汛责任人返岗;
  2.广播台风(暴雨)信息,提醒群众和有关单位做好防御工作,通知出海船只回港避风,危险区域人员做好转移准备;
  3.检查各村防汛责任人、防汛气象联络员、各巡查、监测、预警人员到岗情况和防汛物资准备情况;
  4.联村干部要督促各村开展防御工作,防台(暴雨)任务较重的要提前下村指导;
  5.落实地质灾害隐患、水库、河道的巡查制度,预泄高水位水库,疏通受阻河道;
  6.加固危房、户外广告牌、高空机械等设备,落实险工险段、在建工程的防御措施。
  三、气象部门发布台风警报或接到上级防汛指挥部防台(暴雨)紧急通知:
  1.防汛领导进岗,全面动员、部署全镇防御工作,各应急小组开始运作;
  2.全体机关干部进岗,联村干部下村指导,抢险队伍集结待命;
  3.根据预案或上级“防指”要求,组织涉危人员转移;
  4.必要时采取停工、停课,旅游景点停止开放等措施;
  5.定时上报责任人到岗、人员转移、抢险队伍、防汛物资、避灾场所使用等情况。四、气象部门发布台风紧急警报或已出现大风、强降雨:
  1.联村干部到各村一线落实人员转移和灾害预警工作;
  2.对各类危险区域人员转移情况进行逐一排查,做到“不留一户、不漏一人”;3.抢险应急队伍要时刻准备应对突发事件,如果发现险情,抢险队伍要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快速反应,全力抢险救灾;
  4.定时上报汛情、工情、灾情、民情等防台(暴雨)信息;
  5.当遭遇超强台风或超标准暴雨、洪水时,组织大规模人员转移,做好“镇自为战、村自为战”的各项准备。善后工作:
  1.警报解除后,继续加强防范,防止各类次生、衍生灾害发生,重点关注地质灾害隐患;
  2.做好受灾群众的救济、救助工作,及时调配救灾款物,解决好群众的基本生活,保证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房住、有病可医”,帮助灾民群众抓紧恢复生产;
  3.及时抢救伤员,加强卫生防疫,清理消毒污染源,严防疫情发生;
  4.尽快修复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设施,加强治安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防汛抗旱工程
  境域为河系内地势较高的区域之一,习惯向南排水。1950年代起,虽人工修掘三十弓江、大路门江、向天庵江等数条宽度10~16米江河,大多过周巷、低塘、横河的江河最终排水入姚江,但每遇汛期,都有不同程度的涝灾发生,历史上多有记载。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境域在围筑八塘(标准为20年一遇)的同时,修掘引潮排涝的骨干河道18条,除对七塘以南七塘江、六塘江、三十弓江等江河疏通和拓宽外,新掘五爱江、三房甲江、廿四弓江等江河,防汛、抗旱能力有所提高。1960年代起,为减轻姚江排水压力,境域水云浦、四灶浦、三八江和建塘江先后成为市级出海排涝河道。1980~1990年代,河网建设不断完善,总体抗旱能力由原来的不到15天提高到30天以上。2004年,完成西部排涝工程建设,陆中湾成为境域最大的排涝河道,防汛设施进一步完善,防汛条件进一步改善。2008年,八塘江建成境外引水北通道,改变了境域淡水资源匮乏的状况。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庵东镇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