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污染治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63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污染治理
分类号: X5
页数: 10
页码: 275-2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庵东镇污染治理情况,分别记述了生活垃圾处置、厕所改造、道路、河道整治与保洁等。
关键词: 庵东镇 环境保护 污染源

内容

生活垃圾处置
  2000年前,除街道、单位设有垃圾箱并由镇环境卫生管理站(以下简称环卫站)清理外,其余家庭的生活垃圾均自行处理。1980年代起,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大部分生活垃圾向房前屋后或路边河旁倾倒,任其自然分解,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2000年10月,镇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实施《庵东镇生活垃圾袋(桶)装化管理办法》的通知,开始对生活垃圾实行统一处置,并首先在建成区行政村(居委会)展开。村负责集中,环卫站承担有偿清运。2001年,拓展到各行政村。时有生活垃圾清运人员65人,建有村级垃圾临时堆放场16处,中转站1个。为明确责任和提高普及率,各村采取与住户签订“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责任书、定期督促检查等形式加以强化。同年末,全镇15个行政村(居委会),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10885份,签订率97.3%。2003年以后,整治重点转向卫生死角等外部环境,并设计载体,多次组织开展环境大扫除,落实清运人员责任,增加清运硬件设施。2004年,生活垃圾袋(桶)装化率达到100%,2008年,生活垃圾当日清运率达到100%。2011年,各村共有生活垃圾收集人员91人,年付工资总额147.46万元。镇环卫站当年清运生活垃圾及渣土等共2532车,计20256吨。2012年起,进一步加强境域环境治理力度,全面落实包括卫生死角在内的垃圾清理责任。开展对“四乱”(乱堆、乱倒、乱贴、乱画)现象的集中整治,实施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创建美丽庭院示范户(区块)。2015年,按照“四无一机制”(路面无垃圾、河面无漂浮物、田间无废弃物、庭院无乱放物、建立长效机制)的要求,结合全面整治村庄环境,又一次开展环境大清理、大清运行动,全面清除道路、河道、绿化带及两侧和公共场所、村庄内等区域的各种垃圾。
  增加收集硬件,新设果壳箱等卫生设施。同年,在新建村以及海南村、三洋村、桥南村和富北村分别建造镇村垃圾中转场各1座,总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
  海南、三洋、桥南和富北4个村共投资195万元。至2016年,镇、村共有垃圾收运人员109人,平均日运各类生活垃圾60余吨(未包括东三、东二、东一和西三片 12个行政村),年支付工资总额 492.4万元。
  厕所改造
  解放前,露天粪缸和简易户厕较为普遍,遇多雨季节,粪水外溢,污染环境。 1950年代,结合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倡粪缸加盖、喷药灭蛆等办法,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1994年,首次进行“三格式节水型”户厕改造,粪便在厌氧条件下经发酵处理后再作农肥使用,时共建造“三格式节水型”户厕115只,后因农民有施用鲜粪的习惯影响而未推广。随着农村普建楼房,开始发展水冲式户厕(卫生间)。1994年,有水冲式户厕2549只(间),占总户厕的13.5%。2000年开始,开展环境整治年活动,庵北畈村对全村200余只露天粪缸与简易户厕进行改造,全部采用自行设计的“三格式无害化”化粪池。2001年,向全镇推广,共改造户厕3420只,镇、村投入补助资金146万元,其中镇级补助65.2万元、村补助80.7万元。2001~2002年,宏兴、振东、元祥等村先后全面消灭露天粪缸和简易户厕,共完成户厕改造3371只。2005年,境域全部消灭露天粪缸和简易户厕,历年共改造户厕9846只。此后,境域要求卫生厕所与民房同建,并作为建房验收的内容之一,至2010年,建有卫生厕所12112只,其中建有“三格式无害化”化粪池的11838只,其他形式的274只,占总户数的89%。卫生厕所与新房同建率达100%。
  2001年以前,只有在庵东集镇和行政企事业单位设有公厕。2001年,各村在小区和公共活动场所建造公厕,宏兴、元祥、虹桥、振东、新东、马中等6个村,共建造公厕39座。其中“三格式无害化”公厕12座。2005年,增加到64座。2004年,在江南村完成粪尿处理中心一期工程;2010年,完成二期工程,项目占地1400余平方米,总投资40余万元,专门对未实施无害化的公厕粪尿进行处理,废水达国家生活污水排放一级标准。2015年,在镇农民休闲广场新建标准公厕1座,并对境域公厕按“五无”(无尘网、无蝇蛆、无尿碱、无恶臭、无满溢)和“四清”(地面、蹲台、小便池、门墙清洁)的要求进行全面改造和落实保洁责任,当年新建村级标准公厕16只,改造23只。至2016年,境域建有标准公厕113座,共有保洁人员41人。年支付工资总额70.6万元。
  道路、河道整治与保洁
  道路 解放前,农村主要道路均为泥质(称烂泥路)。1950年代初,七塘以北各乡因盐运需要修筑钢丝车路,亦为泥质。1960年代起,开始修筑机耕路和防汛公路,始为泥质,后铺沙石路面,质量低下。1980年代起,为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陆续修建大路和公路,但道路总体状况仍然较差,大部分村内道路处在“窄、弯、短”状态,民间通道一般宽度在1米上下,路况更差。进入21世纪,随着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的实施、拆迁小区的建设和环境整治活动的开展,按照硬化、净化、绿化和亮化的目标逐步推进道路建设,同时建立保洁长效管理机制,发动党员群众经常开展义务和志愿活动,境域道路环境明显好转。2000年,在道路硬化的基础上,平毁七塘公路两旁空坟和无主坟,处理以及彻底清除主要道路沿线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共清运垃圾300余吨。同年,镇、村共投入资金584.7万元,整治道路全长49.2千米,落实全天候保洁道路7条,总长6.2千米。2001年,共整治道路59条,总长82.6千米,清理垃圾1120吨;配备保洁人员95人,实施保洁道路104条,总长136.3千米。2005年,保洁范围扩至1.5米以上道路,基本实现道路保洁全覆盖。此后,随着境域道路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至2011年,保洁道路增加到323条,总长307.1千米,硬化率达100%,共有保洁人员135人。2012年起,随着“秀美和谐新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和“村庄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计划等年度目标的实施,重点抓好镇级骨干道路、联村道路建设,完成七塘公路、中心横路改造,推进历崔线北延、七二三大街南延、防汛公路提升,整治背街小巷等。2016年,提升改造和建设镇级道路8条,总长10.4千米,共10.3万平方米;改造背街小巷29条。是年,共保洁镇、村道路586条,总长428.7千米。其中镇级道路实行8~16小时动态保洁,村级道路实行8小时动态保洁。共有道路保洁人员178人,年支付工资总额567.9万元。
  河道 1980年代前,七塘以北河道主要用于盐业纳潮,生产消耗大,更新频率高;七塘以南主要河道直通上游曹娥江,进入境域后,自七塘江东过节制闸由四灶浦北排入海,水体长期保持流动状态,加上时农村集体组织,每年冬春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水质总体较好。此后,上游来水渐被切断,境域河道水体成为“死水”,由于缺少源头活水补充和水体流动,加上工业、农业、生活、加工、养殖等污、废物长期倾倒和排放,以及大部分河道疏浚周期的延长,造成水体污染日益加重。建成区和企业附近河道水体,甚至出现不能作为农业用水的现象。2000年起,建立河道疏浚分级负责制。2003~2007年,实施河道五年轮疏计划,共疏浚二类(镇级)河道27条、三类(村级)河道144条,总长度103.1千米,疏浚总土方44.2万立方米。至2011年,累计疏浚二、三类河道281条,总长255.1千米,疏浚总土方329.4万立方米。2001年开始,建立河道保洁制度。二、三类河道配备保洁人员68人,实施保洁河道105条,保洁总长度194.8千米,清运河道垃圾3429吨,2005年,有22条二类(镇级)河道实现保洁,总长60.5千米;至2011年,有河道保洁员73人,二、三类保洁河道增加至164条,总长度215.8千米,大部分河道水质有明显好转。2012年,在实施“秀美和谐新家园建设”六大行动计划之“河水清洁行动”中,重点抓好水环境保护、设施完善和管护制度的建立,推进生态河道建设。是年,马中、新建、江南、海星、虹桥、珠江和路湾等7个村,总投资111万元,共整治村级河道17条(其中建设生态河道4条),总长度20.5千米,共计疏浚土方13.0万立方米。2014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年”活动,按照“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要求,积极推进“三河”(黑河、臭河、垃圾河)治理,当年完成综合整治河道10条,疏浚17.3千米、砌筑生态护岸22.1千米。对境域48条(段)镇级河道、45条(段)村级河道全面落实“河长制”管理。对西一片、建成区片和东二片实施人工水体循环。2015年,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完成河道疏浚整治19.2千米。2016年,疏浚镇级河道6条,总长13.8千米、土方17.2万立方米,生态砌坎14.3千米。西三村对5条村级河道进行整治,共投资220万元,总长度3000余米。是年,镇、村实施“河长制”管理的河道,分别增加到50条(段)和109条(段)。境域有河道保洁员62人,保洁河道192条,总长度249.3千米。年支付工资总额190.6万元。
  雨、污水分流处理
  2006年,启动包括工业园区在内的建成区雨、污水分流工程。2007年,投资26.8万元,铺设纬三路西段等污水管道992米。2009年,投资191万元,在城区市场路中段、邮电路东段、宏兴路、七二三大街南段、镇南横路、七甲路和九甲路等铺设污水管道,总长度3401米。至2011年,共铺设管径50~1000毫米的地下雨水管道32条,总长度45.9千米,管径100~1500毫米的地下污水管道24条,总长度20.2千米,并成功实现与慈溪市污水管网工程并网连接。2012年,加快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是年,在振东、宏兴、江南和虹桥等村铺设污水管道共5980米。2014~2016年,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对住户排水系统、村庄排水管网以及住户化粪池进行梳理和改造。先后接纳振东、元祥、浦东、富北、兴陆、富民、华兴、桥南、路湾等9个村以及新建村局部的村民生活污水,总数近2000户。2015年,根据农村生活污水专项整治规划,对建成区、南洋小城等区块采取生活污水纳管集中处理;对分散居住户进行分散式终端处理;对即将拆迁的住户采取吸污(粪)车过渡方式,确保污水处理后排放。至2016年,完成农村污水治理二期工程、镇工业园区一、二、三期企业“截污纳管”和邮电路污水管道铺设工程。
  整治污染企业
  1985年,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庵东代表小组多次提出的提案作出决议,令慈溪农药厂停止甲胺磷生产。2001年4月9日,市环保局发出慈环保〔2001〕23号《关于庵东镇富强五金建材厂等企业停止菱镁瓦生产的决定》,责成境域47家菱镁瓦企业停止该项目生产,已产生的固体废料作深埋处理。2004年,对慈溪曙光轴承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进行改造、迁移和停办处置。2006年,结合开展“百日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共清查企业171家(户),取缔喷漆企业4家、废塑料经营户3家,经整改继续经营的企业9家。2013年,对境域“七小行业”(小印染、小印花、小电镀、小锻打、小废塑料加工、小冶炼、小轴承)以及石棉制品加工和废旧回收等行业开展集中整治。2014年,开展废塑料等污染行业整治“回头看”。大部分列入污染行业的企业自行歇业,对超过时限的进行强制“清零”。
  农业污染治理农作物 废弃物农作物秸秆,传统上多作为农户柴薪使用。但随着农村普遍使用液化气等优质能源,农作物秸秆成为农业废弃物向河道倾倒。此外,农村土地承包以后,境域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一度滞后,造成污染日趋严重。1980年代起,境域实施大规模盐改农,为加快土壤改良,提倡秸秆还田,大部分农作物废弃物得以利用。
  同时,境域羊、兔、鹅等食草动物的规模饲养有较大发展,也给残菜叶,青、干秸秆等农作物废弃物提供了出路。1990年代起,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摆上镇、村工作的议事日程,每年冬春,均安排水利建设计划,既起到治污治水作用,又得以改土肥地。2015年起,禁止秸秆乱烧乱扔等,启动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
  化肥与农药残留1970年代时,化肥、农药按计划面积供应,化肥每年每亩10~25公斤,农药每年每亩1公斤。1980年代起,放开化肥、农药供应,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2007年,化肥实际使用量为亩均55公斤;2008年,农药实际使用量为亩均1.8公斤。到2011年,化肥实际使用量增加到亩均196公斤,农药实际使用量增加到亩均1.96公斤。化肥、农药大量残留污染环境、危害健康的情况,随之引起重视。2002年6月17日,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禁止销售和使用部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知》;7月1日起,全面禁止销售和使用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氧化乐果、克百威(包括呋喃丹)、绿麦隆、三氯杀螨醇等农药和混配制剂。2003年7月23日,市农业局下发慈农〔2003〕94号《关于禁止销售和使用毒鼠强等剧毒杀鼠剂和甲胺磷等高毒农药的通知》。自此,开始全面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2007年,镇人民政府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示范工程,在珠江村建立1080亩示范区,全面停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推广应用“三新”(新方法、新农药、新药械)技术,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增施有机肥料和实施昆虫性信息素诱杀等手段,使化学农药和化肥的总使用量比非实施区减少20%以上,农产品农药残留控制在国家标准以下。此外,示范区建立病虫防治可追溯制度,建立完整的田间档案,明确责任,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饲养与加工废污水1980年代起,农村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畜禽养殖,蔬菜等农产品深加工业迅速兴起,但所产生污物,均无处理设施。据2007年调查,有规模畜禽养殖企业(户)30家、蔬菜加工企业5家(户)。对污染问题,决定采取“生态改造”的方案整治,后因建设成本较大,业主承受能力有限,暂定以集中收集处理的方法过渡。2014年,根据“五水共治”总体目标,结合农业产业布局,重点对建成区范围内以及镇村主要河道两侧200米内的畜禽养殖场(户),启动整治和关闭工作。至2016年,对影响境域环境的畜禽养殖、屠宰和蔬菜加工企业,全部实施关闭和迁移的处理。
  附:“加拿大一枝黄花”专项治理
  “加拿大一枝黄花”,属被子植物双子叶菊科,最初由加拿大引进作为观赏植物,20世纪末开始在境域一些荒芜地出现,后成蔓延势头,迅速扩散至空闲土地和耕地周边,成为境域主要杂草之一,影响环境和农作物生长。2005年列入专项治理项目,进行人工和药物扑杀,清理5800余亩,共投入整治资金58万余元。此后,每年春、秋季发动各行政村采取清理措施,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庵东镇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