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627
颗粒名称: 第九节 自然灾害
分类号: P315.9;S43
页数: 16
页码: 258-2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庵东镇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农业病虫害等自然灾害情况。
关键词: 庵东镇 自然环境 自然灾害

内容

地质灾害
  地震 境域地质构造稳定,境域断裂与境外活动性断裂不交切复合,处地震非危险区,未发生过直接地震灾害。清雍正八年(1730)至2016年,受周边地震影响共40余次,均无破坏性地震。其主要特征:(1)震级小,强度弱,列入浙江省历史地震年表的8次地震中,4级1次,3~4级5次,3级以下2次;(2)浅震性。1977年11月5日3级地震的震源为16.5千米;(3)地震分布与近东西走向的弱活动性断裂关系密切;(4)地震频度低,但在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至民国7年(1918)频度异常升高,境域有感14次。
  坍涂 受钱塘江和曹娥江水流影响,加上潮流作用,西三海涂和滨海地区稳定性差,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坍涂现象,俗称“倒横流”。民国28年(1939),西三沿海发生坍涂,后涨坍无定,3年间,岸线内移4.5千米,距现七塘仅280米。此后至1980年代,境域多次发生坍涂,造成农田和白地(盐田)坍毁,盐板停晒,渔民不敢入海捕捞等生产性灾害。1980年代以后,随着筑塘围涂,海岸线外移和钱塘江、曹娥江的流向变化,境域海涂日趋稳定,未发生坍涂情况。
  气象灾害
  台风 境域几乎每年受台风影响,1949~2016年,造成灾害的台风达42次,占总气象灾害数的三分之一。出现时间在5~11月,以8~9月的出现频率最高。过程雨量大于50毫米或风速大于17米/秒的台风平均每年1~2次,造成重大灾害的台风平均3~4年一遇。
  解放后,台风过程降水量超过100毫米的有1949年6号台风、1956年12号台风、1961年26号台风、1962年14号台风、1990年15号台风、1992年16号台风、2000年14号“桑美”台风、2001年2号“飞燕”台风、2005年15号“卡努”台风、2007年13号“韦帕”台风和16号“罗莎”台风共11次。其中:1962年9月4~6日的14号台风,降水量最大,达300毫米,局部381毫米。
  过程瞬间最大风力在10级以上(含10级)的有1949年6号台风、1956年12号台风、1961年26号台风、1972年9号台风、1979年10号台风、1981年14号台风、1983年10号台风、1988年7号台风、1992年16号台风、1997年11号台风、1998年6号台风、2000年14号“桑美”台风、2002年5号“威马逊”台风、2005年15号“卡努”台风、2007年16号“罗莎”台风共15次。其中,1997年8月18日的11号台风,过程瞬间风力沿海12级、内陆11级。强台风伴随大暴雨遇天文大潮,能引成“风暴潮”,对境域破坏力最强、威胁最大,但随着筑塘围涂和海岸线不断北移,境域受“风暴潮”威胁渐趋减弱。
  旱灾 解放前,境域蓄水设施少,遇旱常成灾。干旱一般2~3年一遇,重大灾害性干旱平均4~5年一遇。自清雍正元年(1723)至2016年共发生旱灾58次。据1992年版《慈溪县志》载,民国年间“三个月不雨”的年份有民国7年(1918)、民国16年和民国18年。时造成“河水干枯”“晚稻无收,粮价大涨”“贫农终日劳动不得一食,饿腹求乞”,灾情极为严重。但连续干旱对盐业生产有利,如1967年,自7月11日起112天基本无雨,农作物歉收,居民饮水发生困难,而境域原盐的单位面积产量为历史最高年。1987年以后,虽未出现50天以上干旱,但35℃以上的高温天数显著增加。导致鱼塘“泛塘”(缺氧死鱼),人们生活用水困难和农作物减产。
  涝灾 涝灾主要发生在七塘以南地区,塘北滨海,排水条件较好,虽经几度围塘,纵深不断延长,由于1960年代起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一般不易威胁生命安全,但对农(盐)业生产仍有较大影响。清雍正元年(1723)至2016年共出现雨涝40余次,多发于春夏之交的梅季(俗称黄梅大水)和秋雨。连续秋雨对农作物影响尤为严重,导致棉铃虫和枯萎病旺发,棉花烂铃剧增,影响棉花品质和产量。
  龙卷风 影响境域的龙卷风行进路径大致有2条:一条由杭州湾经西三、东一、东二向逍林、观城方向横穿境域;另一条从余姚泗门进入西三、周巷再到长河、天元一带消失。境域属多发区域,常见于夏秋,以夏季为主,涉及面虽不广,但破坏力甚大。1953~2016年(1953年以前无专门龙卷风记载),受龙卷风灾害21次。
  寒潮 境域地处北温带,一般0℃以下天数不多,但受西伯利亚寒流侵袭,气温骤降,造成冰冻、降雪和“倒春寒”,主要出现在深冬和初春。冰冻:清雍正元年(1723)至2016年,记载较严重冰冻灾害5次,江水皆冻,冰上可行人。1977年1月5日,最低气温﹣9.30,为有气象记录之最。1970年代以后,暖冬趋势明显,最低气温未低于﹣7℃。降雪:清雍正二年(1724)至2016年,有记载积雪造成较严重灾害15次。“倒春寒”:3~4月正是春播和春花生长的关键季节,但冷空气活动频繁。遇较强寒潮,有时气温骤降8~12℃,时间持续数天至一周,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1962~2016年,较严重的“倒春寒”有6次。
  海溢 除“风暴潮”外,潮位异常,潮水倒塘淹地,酿成潮灾(海溢),1980年代以前时有发生。1983年以后,按照省水利厅1981年颁发的《浙江省海塘工程技术规定》要求,对九塘(时为一线海塘)进行标准化建设,此后,一线海塘的挡潮能力提高到50年一遇,未再潮(海)溢成灾。
  雷阵雨 强对流天气引发的雷阵雨,经常短时间伴有大风或飓风、冰雹、雷击等现象。强度较大且“四位一体”(暴雨、大风、冰雹、雷击)的雷阵雨,易发生农田受淹、农作物受损、建筑物毁坏、火灾和人畜伤亡灾害,对局部地区有较严重的破坏性。强对流天气,除冬季和早春少见外,其他季节均有。近年来,随着人们防雷意识的增强,一般高层建筑都安装防雷装置,未发生人畜伤亡等重大事故,但强雷击对部分建筑及电器设施等仍具有较大威胁。
  农业病虫害
  1950年代前,以螟、蝗虫灾为主。1950~1960年代,水稻二化螟、三化螟,春粮麦头虫(粘虫),棉花红蜘蛛、红铃虫危害较重。1950年,境域被红蜘蛛危害的棉花面积达五分之二。1970~1980年代,棉铃虫、红叶茎枯病、枯萎病曾有大面积发生。
  1972年,棉花枯萎病发生面积达4500亩,占植棉总面积的55%。1980年代以后,随着农业品种的改良和防治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大面积病虫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自然灾害年表
  18世纪初起,始有先民在境域渔耕劳作,繁衍生息,故本年表记载的自然灾害亦于雍正元年始。
  清代
  雍正元年(1723)七月,海啸,飓风作潮,坏堤,漂庐舍,居民被淹甚多。
  雍正二年(1724)七月十八日夜,飓风驾潮,堤决,平地水深三丈,屋舍、禾棉、竹木尽毁,浮棺满地,尸横遍野。越四、五日,咸潮始退。
  雍正五年(1727)秋,大雨,水发。
  乾隆六年(1741)九月,沿海时疫,发丧号哭声不绝。
  乾隆九年(1744)七月,海啸,海水溢,害棉花。
  乾隆十二年(1747)夏秋,海啸,大水。
  乾隆十六年(1751)自闰五月至八月,大旱,大饥。
  乾隆十九年(1754)七月,大水。八月大雨。
  乾隆二十年(1755)七月,大风雨,拔木伤稼。
  乾隆二十三年(1758)八月十六起,大雨三昼夜。
  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二月,大寒,江水皆冰。
  乾隆三十五年(1770)七月,大风潮;秋,大水。
  乾隆三十六年(1771)八月,大水,大风潮。
  乾隆四十二年(1777)十二月,大雪,平地积雪数尺。
  乾隆四十六年(1781)四、五月,旱。六月十八日,大风雨,拔木淹地。
  乾隆五十六年(1791)秋,飓风,水发淹地;冬,饥。
  乾隆五十九年(1794),大风拔木,连旬雨,木棉尽坏,秋荒、瘟疫。
  嘉庆元年(1796),海溢,四塘下木棉尽坏。旱。
  嘉庆五年(1800)正月十四至十九日,大雪,高五尺。
  嘉庆七年(1802)五月,淫雨。秋,大旱,禾稻尽萎,饥。
  嘉庆九年(1804)春,雨伤禾稼,米价腾涌。
  嘉庆十年(1805),大旱。
  嘉庆十一年(1806)六月至七月二十二日,旱。
  嘉庆十九年(1814),旱,大饥。
  嘉庆二十年(1815),岁饥。
  嘉庆二十四年(1819)夏,大旱五十四天。
  嘉庆二十五年(1820),大疫,霍乱吐泻,脚筋顿缩,吊脚痧,死者无数。六月,旱。
  道光元年(1821)夏,大疫。
  道光三年(1823)七月初二,大风海溢,坏堤;初八,大雨,平地水高数尺,害禾稼木棉。八月初四、五日,复大雨,海溢,木棉尽坏。
  道光五年(1825)七月初十,大风拔木,坏庐舍,损木棉。
  道光七年(1827)七月二十四日,大风海溢。
  道光八年(1828)四月,潮一日三至。秋,大旱。
  道光十一年(1831)夏,淫雨害稼。秋,大水,饥。
  道光十三年(1833),大饥,民食草根树皮。
  道光十四年(1834)秋,海潮入四塘,阖境受灾。
  道光十五年(1835)四月至八月,大旱。六月十四日、七月二日,飓风海啸,五塘、
  六塘决,屋舍、木棉尽毁,死伤无数。
  道光十六年(1836),大疫。
  道光十七年(1837)夏,旱,禾尽枯。七月二十四日,大风雨,江河皆溢。
  道光十九年(1839)春,大雪,厚五尺。
  道光二十年(1840)十一月,大雪,厚三尺余。
  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一月初一至六日,大雪,平地积雪五六尺。
  道光二十三年(1843)七月八日,大风海啸。八月八日,狂风暴雨,平地水高六七尺,牲畜溺死,庐舍崩坏,棺木漂流不计其数。
  道光二十四年(1844)夏,大旱。
  道光二十六年(1846)七月,大旱。
  道光二十七年(1847)正月至四月,旱。秋,又旱。
  道光二十八年(1848)正月丙戌日,大雷雨;丁亥日,大风;己丑日,大雨雪。
  道光二十九年(1849)芒种后,大雨积旬,平地水高三尺,饥民泛舟乞食,往来如织,灾后赤地百里,民种番薯以自救。
  道光三十年(1850)八月十二日夕至十六日,雨。
  咸丰六年(1856)正月,大雪。七、八月,蝗。
  咸丰八年(1858)夏,淫雨损禾。
  咸丰十年(1860)闰三月立夏后,大雪。夏,旱。七月,蝗。
  咸丰十一年(1861)十二月二十六日,大雪,平地积雪四五尺。
  同治三年(1864)五月,旱。秋冬,旱。
  同治四年(1865)闰五月上旬,大水。
  同治九年(1870)九月三十日,雨雹损禾。
  同治十年(1871)七月,旱,虫食禾稻。
  同治十一年(1872)夏,大旱。
  光绪元年(1875),北乡蝗为灾。十二月,大寒,雨雪连旬。
  光绪三年(1877)五月二十三日,大风拔木,屋瓦皆飞。六月蝗食草禾稼。
  光绪五年(1879)六、七月,旱。
  光绪七年(1881)闰七月初四日,飓风大作,拔木害稼,民庐多圮,滨海木棉摧折过半。
  光绪八年(1882)二月十六日,大雷雨。十七日,雪。十八日清明,积雪浩然。
  光绪九年(1883)夏,疫病流行。七月初一日,飓风暴雨大作,海溢,卤潮冲至四塘下,自东至西七八十里房屋俱被淹没,棉花遭卤立枯。八月二十日,飓风又大作,潮水又冲四塘,棉花无收,民大饥,竟取海粟为食。
  光绪十年(1884)八月,大水。
  光绪十五年(1889)八至十月,淫雨四十七日,晚禾、木棉歉收,饥民四起。
  光绪十六年(1890)六月,大水。
  光绪十八年(1892)十一月、十二月,大寒多雪,雪深三尺,江水皆冰。
  光绪二十四年(1898),大旱。
  宣统元年(1909),水灾。
  宣统二年(1910)闰六月十六日,台风夹雨,大水,有房屋被风卷去,人畜也有淹死。七月,海溢。八月,淫雨,棉花歉收。
  宣统三年(1911)七月,台风两次袭境,海水侵入四塘,棉花严重减产。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大水害稼,6月中旬,飓风,早稻稍损,棉花无收。7月29日,大风潮侵袭,街上积水3市尺,漂去盐板10万余块。
  民国2年(1913)闰六月中旬,飓风侵袭,早稻稍损,棉花无收。
  民国3年(1914)秋,杭州湾风潮骤起,海堤塌数里,水抵四塘下。
  民国4年(1915)7月16日,海溢,潮入四塘南,水高5~6尺,淹棉花,冲没庐舍、人畜及盐板,尸棺横塘脚、涵洞口不计其数。
  民国5年(1916)4月,雨雹,大如豆。
  民国6年(1917)11月,大寒,河水皆冻。
  民国7年(1918)7~9月,3个月不雨,晚稻晒死,秋收杂粮减产歉收。
  民国10年(1921)8月中旬,狂风骤雨。
  民国11年(1922)7月,狂风大雨,晚禾淹死,棉铃脱落,漂庐溺民。8月31日至9月2日,台风大潮,连毁3条海塘,四塘外田舍尽毁,破家无算。
  民国16年(1927)7月初至9月底,3个月不雨,晚稻无收,杂粮植物多被晒死,有饿死者,灾情极其严重。
  民国17年(1928)7月,旱,蝗,中稻颗粒无收,担谷由2元涨至8元。后又水、风,棉田被淹。
  民国18年(1929)3~5月,3个月无雨,河水干枯,早稻及春播杂粮皆难下种,米价大涨,贫农终日劳动不得一食,饿腹求乞。4月,早稻生负泥虫。
  民国20年(1931),水灾。
  民国21年(1932)5、6月,不雨,禾稻枯萎歉收。7月,疫病流行,患者4小时就死。大风成灾。
  民国22年(1933)9月间,飓风,漂没盐板,摧毁仓廒。
  民国23年(1934)3~7月,大旱。6月,强台风袭境,棉稻严重减产。
  民国25年(1936)7月下旬,大风侵袭,飞瓦倒屋拔树。
  民国28年(1939),西三沿海大面积坍涂,原鼎和精盐公司厂房全部沉入海中。
  7~8月,疫病流行,即死2000人。是年,水稻螟害,损失30%。此后3年间,时有坍涂发生,岸线内移4.5千米,离现七塘仅280米处。
  民国29年(1940)夏,大旱,河底可行人。5月20日才种下禾稻。
  民国30年(1941),小麦黄锈病,损失3成以上,亩收38公斤。
  民国31年(1942)8月12日,12级台风侵袭。水、旱、虫灾。
  民国32年(1943),大风成灾;夏秋,干旱。7月,霍乱流行。
  民国34年(1945),旱,后狂风暴雨,拔树倒屋,淹没田庄。
  民国35年(1946)9月13日,暴风过境,吹坏盐仓。21日、25日,暴雨,粘虫害麦,损失3~7成。
  民国36年(1947)2月,张家路至泥墩潭多次发生海岸坍塌,长约25华里,纵深3~4华里。秋,旱、虫,受灾面积5~8成。
  民国37年(1948)7月7~10日,暴雨成灾。初秋,旱。
  民国38年(1949)7月24日,6号台风在舟山登陆,最大风力10级,24~25日两天降水108.4毫米,境域倒塘11千米,冲损20.7千米,受灾6030户36180人,淹农地盐田、倒民房仓坨,毁坏盐板40491块,损失原盐446.55吨,死15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红蜘蛛大发,棉花被害面积达五分之二。
  1951年5月,少雨,出苗困难。螟害禾稻。夏,东二乡第四村1名村民,遭雷击死亡。7、8月连旱40天,部分稻田断水受灾。8月18日,台风袭境,连下暴雨四五天,稻谷、棉花受损。
  1952年3月起,西三乡发生坍涂,时坍时停。5月18、19日,两天降雨109.3毫米,农田受淹,部分夏作无收。7月17~22日,暴雨,田地受淹。
  1953年5月6日,境域遭冰雹袭击,农业受损严重。6月30日起,连旱59天,田地受旱,农作物歉收;螟发,水稻受害。6~9月,西三乡第一村因坍涂向南坍陷白地32米,计25亩余,停晒盐板175块。是年夏,西三乡受龙卷风袭击,损失公盐0.55吨,盐板13块,民房13间。
  1955年1月4~20日,连续低温,平均气温﹣3℃,17日降至﹣7℃,牲畜有冻死。6月,西一乡第七村,一名正在扛盐板的女性村民,遭雷击死亡。是年夏,东三、西三乡遭受龙卷风袭击,损失盐板183块、卤缸5只、卤桶6只、民房5间。
  1956年7月8、11、14日,3次龙卷风袭击,死2人、重伤13人,毁坏房屋1319间,盐板8659块,损失原盐235吨。7月下旬,旱,水稻、棉花受害。8月1日,12号台风在象山登陆,境域最大风力11级,阵风12级,潮位异常,海塘受冲刷出险,致重伤11人、轻伤80人,毁坏民房6425间、盐板15031块,损失原盐3930担,大量咸泥和鲜卤及牲畜、农作物等严重受损。继又遭干旱,棉花角斑病旺发。是月,西三乡第二村一名女性村民在海涂拾泥螺时,遭雷击死亡。9月19~21日,连续降水129.9毫米,田地受淹。
  1957年6月21日下午4时,西三乡遭龙卷风袭击。吹破草舍160间,受损101户,毁坏盐板72块、卤桶6只,伤3人。是年夏,东二乡第二村一名女性社员在抢收原盐时,被雷击死亡。
  1958年6月24日起,干旱53天,河流干涸,棉花发生红叶茎枯病。
  1959年1月16日下午,大风袭境,毁屋243间,损房18000间,伤29人。9月4~5日,两天降雨119.2毫米,农田淹一日。
  1960年9月10日,天文大潮并台风边缘影响,暴雨造成部分棉地被淹,海塘冲损。
  1961年6月15日起,干旱70天,农作物受损。是年夏,东一管理区第六生产队一名男性社员,在白地上挑咸泥时,被雷击死亡。8月,西三管理区第四生产队一名男性社员,在电机房旁避雨时,遭雷击死亡。8月15日中午,东二管理区第五生产队、东三管理区第五、六、七生产队受龙卷风袭击,伴降冰雹,受损民房45户101.5间、盐仓24座,损失原盐590担,损坏盐板662块、风车1部,卤缸被击碎。10月3~4日,26号台风袭境,阵风10级,两天降水100毫米,部分房屋损毁,大量棉花被淋,盐区枝条架受损严重。
  1962年4月8~11日,倒春寒,降温6℃,烂稻秧,部分稻田迟至5月10日始插秧。9月4~6日,受14号台风影响,暴雨3天,降水300毫米,局部381毫米,河水猛涨,田地尽淹,7昼夜始退完,海塘被冲蚀3处,开缺7处,损毁部分房屋,工厂停工,农作物受害,盐区损失折合原盐6万吨。11月27日至次年干旱142天,大部分春粮受灾减产。
  1963年5月8日下午,降雹,历时1小时,大如拳,小似豆,坏屋、损房、伤人,农作物减产2成。5月19~24日,高温,最高气温36.5℃,田间田螺、泥鳅烫死。7月5日起,干旱62天,河流干涸可行人。9月11~14日,12号台风袭境,最大风力9级,4天降水252毫米,坏屋、损桥,农田受淹,损失原盐166吨。9月25日,14号台风袭境,损坏大盐仓14座、民仓22座、盐坨4座,损失原盐16.2吨、鲜卤2014缸、咸泥19200担,4间民房和2850平方米沙子板受损。
  1964年7月2~18日,异常高温,37~38.5℃。少雨,农田受旱。8月初又旱,农作物受灾。
  1966年7月6~10日,降水137.4毫米,农田受淹1天。
  1967年7月11日起,112天基本无雨,夏作歉收,晚稻大部无收,居民饮水困难,塘水价卖3.2元一担。
  1968年6月22日下午5时许,西三人民公社第七生产大队遭龙卷风袭击。倒房2户、5间,受损65户、168.5间,受伤7人,棉花受损500亩。
  1969年7月15日下午4时,强暴风雨袭境,夹冰雹。西三人民公社受损最为严重,计坏大小盐仓122座、盐板3445块、盐坨29座、民房203间、卤缸91只,原盐损失无法计算。8月26~27日,15号台风袭境,坏盐仓22座、倒电力线杆78根、220~380伏电线受损3650米、原盐损失5吨等。
  1970年9月17日,连阴雨,诱发晚稻茎瘟病,55%棉花烂铃。
  1971年4月10日起,干旱44天,棉花至立夏始齐苗。6月24日起,干旱72天,棉铃虫危害,棉花减产。
  1972年2月5~12日,大雪连降8日夜,积雪30厘米,境域交通中断,盐、农业受灾。4月19日,异常高温31℃后又倒春寒,22日降至8.5℃,早稻秧冻枯。5~6月,境域4500余亩棉花发生枯萎病,占总植棉面积的55%。8月16~19日,9号台风袭境,风力10级,坏屋、伤人,损失原盐31吨。8月下旬,棉铃虫暴发。
  1973年5月14日起,淫雨,部分棉花发病死苗。6月18、19日,降水186.5毫米,棉田受淹,红叶茎枯病大发,棉花早衰。6月27日17时,龙卷风袭击东一、东二人民公社,最大风力10~11级,沿途毁坏建筑物,棉花尽倒伏,损坏风车283架,倒塌大小盐仓991座,原盐损失137吨。7月10日,西三人民公社第一生产大队受龙卷风袭击,损毁房舍23间,死1人,伤6人,经济损失5.7万元。
  1974年4月,西三人民公社第三生产大队2户房屋遭雷击,造成3人死亡。7月,西一人民公社第十一生产大队金某某,在大平滩走水(野外作业)时被雷击致死。8月19日,13号台风在象山登陆,境域最大风力9级,适逢天文大潮,出现异常高潮,冲坍海塘(九塘)7.5千米,缺蚀2.57千米,坏闸,损房419间,伤3人,损失原盐2500吨,直接经济损失200余万元。9月9日后,2次连阴雨,诱发稻茎瘟病,4成棉花烂铃。
  1975年6月,棉花感染枯萎病。12月12日至次年,51天低温,其中0℃以下28天。
  1977年1月3日开始,连降雪7天,积雪17厘米。1月5日最低﹣9.3℃,造成牲畜冻死,农作物冻枯。4月24日、6月30日、7月12日,3次龙卷风袭击,伴下雹,坏盐板5825块、房600余间、风车水车92架、伤7人。5月,海涂潮流沟南移造成坍涂,部分地段离一线海塘(九塘)仅数米,组织劳力突击抛石护岸,幸未出险。8月21~22日,24小时降水250毫米,农田被淹数日,毁房、坏桥、损闸,冲刷海塘4.7千米,损失原盐1050吨。
  1978年4月,倒春寒,21日气温降至8℃。6月25日起,干旱80天,且高温,其中有16天气温逾35℃,棉花未封行,早衰。7月,西一人民公社第九生产大队施某某,在滩晒制卤走水时,被雷击致死。
  1979年1月30~31日,8级以上西北大风、6米以上高潮冲击海塘,2处决口,坏135米,剥蚀12千米,破坏丁坝5条。5月16日起,干旱35天,江河断流,农田缺水烤田。7月9日晚9时,龙卷风袭击,阵风10级,坍仓房1174间、民房762间、坏盐板2851块、风车水车49架,断电杆300根,伤16人,损失原盐513吨。8月23日,10号台风在普陀登陆,受其影响,境域最大风力10级,降水60毫米,一线海塘(九塘)冲毁9段9.6千米、丁坝5.4千米、涵闸9座、咸水库2座,新围海涂受潮淹,一线海塘被冲刷,倒坏房屋209间、断电杆844根、损坏机电设备142台(套),致死2人、伤35人,棉花严重倒伏,原盐损失250吨。
  1980年4月24日后,倒春寒,气温在8℃以下。6月27日12时30分,龙卷风袭击,最大风力12级,降水30毫米,造成倒房、伤人,作物尽倒伏,损失原盐200担。
  1981年8月31日至9月2日,14号台风袭境,风力9~11级,阵风12级,时遇天文大潮,高潮位逾6米,冲决海塘12.2千米,损毁丁坝、顺坝11.5千米,涵闸7座,大量盐、农田受淹,倒损房屋、电杆,折树毁桥和棉花倒伏,原盐损失522吨。9月,连阴雨28天,降水260毫米,65.5%棉花落铃,大部分棉花诱发枯萎病,是年棉花歉收3成以上,亩产仅45.5公斤。
  1982年6月20日中午,西三人民公社第三生产大队遭龙卷风袭击,30余间房屋被毁,受损60余间(户)。
  1983年5月27日至7月8日,53天中,下雨44天,降水671.7毫米,6月29日一天降水近100毫米,农田受淹严重。9月16日15时30分、50分,先后形成东西两次龙卷风,伴下雹,风力11级以上。9月26日,10号台风袭境,最大风力11级,决海塘2处,1.28千米,冲刷海塘1.87千米、丁坝、顺坝3.75千米。
  1986年6月22日下午6时20分,龙卷风袭击西三、西二乡等地,伴下雹,造成倒损房屋545户、1033间,伤83人(其中重伤31人),近万亩农、盐田及农作物受损,直接经济损失200多万元。7月9日起,干旱50天。8月26~27日,12号台风袭境,阵风9级,有旧民房倒坍,部分棉花受损。
  1987年7月27日,7号台风影响境域,风力9级,降水50~80毫米,作物倒伏,棉花受影响。8月15日下午5时,龙卷风袭击西三乡等地,伴下雹,部分棉花倒伏、民房受损。9月9~13日,12号台风影响,暴雨4天,降水150~200毫米,农田受淹,棉花受损。
  1988年6月18~19日,暴雨,平均雨量133.4毫米,最大观测点178.2毫米,部分农田受淹。6月24日至7月23日,35℃以上高温持续21天,其中37℃以上10天,总蒸发量255.3毫米,雨量仅9.1毫米,对农作物影响严重,棉花一度发生凋萎。
  8月7日,7号台风袭击,风力9级,最大11级。棉花严重倒伏,原盐损失56吨,民房受损2508间,折断电线杆、广播杆共7157根,数艘船只沉没,人员受伤2人。
  1989年4月,连阴雨,5月,麦类赤霉病、油菜菌核病大暴发,春粮油菜减产。7月8~14日和8月3~5日,境域分别受9号、13号强热带风暴袭击,风力8级,暴雨,部分农、盐田受淹,农作物减产,原盐损失428.5吨、卤水损失19688立方米,坏盐仓185座,低压电线杆108根等。8月17~24日,持续大暴雨,最大雨量达400毫米,农田被淹,民房进水,农作物减产。9月13日、15日,21号、23号两次台风影响,暴雨,农田受淹,秋季农作物损失严重。
  1990年7月4日至8月17日,持续高温干旱,45天降雨量仅51毫米,35℃以上高温28天,造成棉花凋萎、鱼塘死鱼泛塘、居民生活用水困难。8月30日至9月1日,15号台风影响,平均降雨量110毫米,最大197毫米,8级大风持续27小时,棉花普遍倒伏,农田受淹,倒房、伤人,造成较大经济和财产损失。9月,又遭17、18号台风影响,连阴雨16天,棉花烂铃剧增,产量、品质下降。
  1991年5月上旬,低温阴雨,棉花播后烂芽,苗病严重发生,部分棉花重播。
  1992年7月14日至8月12日,高温干旱,35℃以上19天,棉花凋萎,生活用水发生困难。8月28~31日,16号台风影响,暴雨,最大风力11级,棉花倒伏,皮棉损失,作物减产。9月8日下午至次日凌晨,暴雨,平均降雨量103毫米,部分农田受淹。9月21~23日,19号台风影响,平均降雨量94.1毫米,农田被淹、作物受损。
  1993年3月25日凌晨,境域遭冰雹袭击,盐业生产及农作物受损。6月29日至7月4日,连降大雨,降雨量170~210毫米,农田受淹,农作物损失严重。8月,出现2次大雨、2次暴雨、2次大暴雨,其中最大日雨量达110毫米,农田受淹,损失严重。
  1994年6月8~13日,普降大到暴雨,农田受淹,农业受损。6月23日至8月7日,干旱46天,农田受灾,生活用水发生困难。8月21日,17号台风影响,8级以上大风持续16小时,农业受损。
  1995年6月24~25日,连续大雨。7月7日至8月21日,干旱41天,35℃以上高温26天,影响棉花发育,现蕾平均减少2~3个。
  1996年6月30日至7月2日,大雨、暴雨,农作物受害。
  1997年6月上、中旬,降雨比常年少四分之三,且无透雨,致棉地返咸,棉花死苗10%以上。7月6~12日,降雨353毫米,农田受淹,棉花死苗,其他作物受损,农业损失惨重。8月16~19日,11号超强台风影响,境域8级以上大风持续50小时,其中10级以上大风持续5小时,沿海最大风速达31.7米/秒,接近12级,风强潮高,建塘江闸最高潮位达到8.2米,加上短时间大暴雨,雨量91.9毫米,致农作物受损严重,滩涂低坝高网养殖鱼塘冲毁866万平方米,部分房屋倒坍、建设工程受损、通信和供电线路中断。
  1998年3月19日,气温骤降,出现雨夹雪、冰雹、雷鸣等异常天气,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春粮、油菜、蔬菜减产。9月20日,第6号热带风暴袭击,风力11级,降雨43.3毫米,作物受灾,农业受损。
  1999年6月23~27日,大雨,雨量131.8毫米,最大191毫米。8月13~16日,大雨、暴雨,雨量173.9毫米,农田受淹,农业成灾。
  2000年4月16日至5月23日,持续干旱,降雨量仅19.6毫米,不足常年同期的13%,影响作物播种。6月21日下午6时30分左右,胡湾等10个村遭龙卷风袭击,造成1879户房屋损坏(其中:倒塌175户),33595亩农作物受损,折断低压电杆150根,损毁电话、电视、广播线路6.3千米,受损企业9家,变压器2台,河蟹塘围栏、低坝高网鱼塘围栏遭破坏,致伤42人(其中重伤3人),直接经济损失1752.4万元。8月初,8号“杰拉华”台风影响,滩涂养殖受损。9月12日,14号“桑美”台风影响,风力11级,伴暴雨,雨量101毫米,最大188毫米,农田受淹,水产养殖遭重大损失。
  2001年6月23~26日,2号“飞燕”台风影响,大雨、暴雨,降雨量166.7毫米,最大达203毫米,农田受淹,作物受灾。
  2002年6月27日至7月1日,连续5天中到大雨,降雨量137.8毫米,河区水位接近或超警戒水位,部分农田受淹。7月3日下午,5号“威马逊”台风影响,最大风力11级,平均降雨量35.4毫米,道路交通和供电线路受损,农作物、水产养殖受灾。9月5日下午,受16号“森拉克”台风外围影响,适逢天文大潮,建塘江闸最大潮位达7.8米,滩涂养殖大面积受损。
  2003年,超过35℃高温天气44天。4~10月份,降雨量601.9毫米,是1968年以来同期雨量最少的年份,其中梅期7天,降雨量78毫米,旱情明显,农业受损。
  2004年8月8日,14号“云娜”台风影响,8~9级大风持续8小时,农作物、水产养殖受灾。9月12~14日,21号“海马”台风影响,72小时平均降雨90.7毫米,农作物受损。
  2005年5月17日下午3时35分左右,海星村遭龙卷风袭击,13户房屋受损,伤1人,直接经济损失52万余元。是年梅期旱,降雨仅8.3毫米,为1954年以来最少。8月5~6日,9号“麦莎”台风影响,风速23.1米/秒,降雨量94.1毫米,简易房屋、工棚毁坏51间,损坏水闸1座,农作物受灾2.4万亩、鱼塘受损5293亩,紧急转移12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9月10~11日,15号“卡努”台风影响,风速25.2米/秒,降雨102.4毫米,有民房、临时建筑、水利工程设施和电力、通信线路受损,农作物、滩涂水产养殖和畜牧水产受灾。
  2007年9月17~19日,13号“韦帕”台风影响,平均降雨170毫米,四灶浦水库达227.5毫米。农作物受淹,部分绝收,滩涂养殖严重减产。10月6~9日,16号“罗莎”台风影响,平均降雨210毫米,最大达316毫米,过程瞬间极大风速31.7米/秒,接近12级,农作物、水产养殖受灾严重。
  2008年2月1~2日,暴雪,积雪厚度25厘米,交通中断,有房屋、农业大棚倒塌,行人因雪结冰路滑摔伤,市政绿化和电杆、电线受损,农、林、渔、牧各业均遭灾害。
  2009年2月,连阴雨,总雨量达183.8毫米。8月9日,8号“莫拉克”台风影响,农作物、滩涂水产养殖有损。11月,连阴雨,总雨量达206.3毫米。
  2010年3月,连阴雨,总雨量达230.7毫米,“倒春寒”,春粮、油菜、蔬菜等作物受损。
  2011年,倒春寒。后,旱。6月,多大雨、暴雨,总雨日22天,降雨量418.7毫米,农地受淹、农作物受害。8月25日,出现短时间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境域东部区域的雨量超过100毫米,部分农田被淹。
  2012年5月30日,暴雨导致大面积农田受淹。8月8日,“海葵”台风影响,农作物受损。
  2013年7月13日,“苏力”台风影响,鱼塘及农作物受损。10月7日,受台风菲特影响,过程降水超过150毫米,伴有7~9级大风。农、渔业受损。
  2014年1月22日,冷空气过境,田间最低温度达﹣5℃,作物受损。9月22日,“凤凰”台风影响,过程雨量80~168毫米,伴有6~8级大风,农作物受损。
  2015年2月9日,低温冻害,田间最低温度﹣7~﹣6℃,作物受损。4月6~9日,倒春寒。对农作物造成不利影响。7月11日,“灿鸿”台风影响,风力达9~11级。渔、农业生产受损。8月23日,“天鹅”台风影响,造成局部暴雨,部分农田受淹。
  2016年1月25日,寒潮,出现6~8级大风,平原最低气温降至﹣8~﹣6℃,作物受损。9月13~16日,“莫兰蒂”台风影响,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农田受淹严重。9月29日,“鲇鱼”台风影响,降暴雨到大暴雨,伴有7~8级大风,农作物受损。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上册

《庵东镇志 上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地名

庵东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