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书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韵味桥头》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4511
颗粒名称: 余秋雨书法
分类号: I266.1
页数: 2
页码: 42-43
摘要: 《余秋雨书法》是童银舫所作的一篇文章,描述童银舫与余秋雨在天一阁会面,余秋雨的书法和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文中解释了余先生对书法的喜爱和他怎样从书法中得到滋养和灵感。
关键词: 桥头村 文学作品 童银舫

内容

去年的11月2日,余秋雨先生重访天一阁。我与好友孙群豪兄带着刚出版的《慈溪余秋雨研究》,与他会面。那天,中央电视台正在摄制《走遍中国·走进宁波》专题,我们就在天一阁状元厅听余秋雨谈天一阁与藏书文化。中午陪余先生在月湖石浦饭店吃家乡菜。用膳毕,余先生躲在豪生华侨饭店写了三幅字:一幅为天一阁题:“此楼一脉斯文江南千里秋色”;一幅为群豪兄之请而题:“陈之佛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全国名家书画展作品集”;一幅是赠给余先生的读者、《慈溪余秋雨研究》一书赞助者陈兄的:“山到绝顶我为峰”。
  余秋雨先生的书法使在场的每个人的眼睛都为之发亮!我想,此刻如果让某些所谓的著名书法家瞧见这些字,肯定会羞红了脸呢。
  余先生一直公开表示,他不想成为什么“书法家”,他甚至不愿承认自己是“作家”。他曾说过,书法家也好,作家好罢,“在我们这里常常是一种资格、关系网,一陷进去,麻烦甚多”。他是个追求洒脱的人,他根本不在乎这些漂亮却空头的称号。
  余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精湛的研究,这是不可置疑的,有他的一篇篇论文,一部部著作明摆着。而中国书法,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最久、影响最大、受众最广的一门艺术。余先生对书法的喜爱,从中得到的滋养与灵感,以及对书法的创作与评判,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
  就拿他的《笔墨祭》一文来说吧。他谈书法对他发生的效能:“喧闹迅捷的现代社会时时需要获得审美慰抚,书法艺术对此功效独具。我自己每每在头昏脑涨之际,几乎本能地把手伸向那些碑帖。只要轻轻翻开,洒脱委和的气韵立即扑面而来。”多读碑帖,就能更好地领会书法的内在意趣,是高级的临摹,也是成为书法大家的秘诀。多读碑帖,也就知道书法源流,熟悉各派门径,找出遗传基因。他在此文中评历代书家,揭示出各自的“基因”:“米芾承颜而恣野,郑板桥学黄山谷后以隶为楷,怪怪的金农自称得意于‘禅国山碑,和‘天发神谶碑,,赵之谦奇峰兀立而其实‘颜底魏角’。”他还评近现代的文化名人,认为“陈独秀和胡适的毛笔字都写得一般,鲁迅、郭沫若、茅盾则写得较好,鲁、郭两位或许还能跻身书法家的行列。”这就将毛笔字与书法区分开来了,没有深厚的学养,没有自身书法的功底,就无法作出这些专业的评判。
  余先生说,他非常喜欢东晋二王(羲之、献之)的书札,也特别推崇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那种从心底里流露出来的随意与真情,使他的灵魂得到震撼。于是心摹手追,天长日久,在他笔尖里写出来的,就有了晋唐韵味,洒脱且具法度,不染匠人之习,而富书卷之气。
  目前,余秋雨先生的书法还未见结集出版,我只在网站和他的博客上见到数十幅,堪称精妙。他为家乡慈溪留下了较多墨宝,如书名“挥不去的乡愁”“今日慈溪”等,招牌“慈溪图书馆”、“慈溪广电中心”等,也在朋友处见到条幅与横披。总的印象是,秀美中带有阳刚之气,温良中显露峻厉之意。如果以行话来说,他的书法线条含蓄而有风致,结体内敛而不张扬。
  书者,心画也,是作者修养和才力的一种体现。

知识出处

韵味桥头

《韵味桥头》

本书收录的“桥头商人”篇所展示的14位企业家,是桥头企业界的杰出代表,他们创新创业的理念、抢抓机遇的意识、诚信务实的经营给同行以启示,也为桥头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时代已经来临,新的机遇已经形成,桥头,这座天桥之镇,正借助大桥优势,在新世纪实现新的使命,展现新的姿态,谱写新的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童银舫
责任者